第一篇:深化改革激发民间资本活力
深化改革激发民间资本活力
——黄小祥委员代表全国工商联发言
2013-3-8 6:04:01来源:2013年03月07日 21:01:43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记者孙铁翔、华春雨)黄小祥委员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代表全国工商联发言时建议,深化改革激发民间资本活力。
黄小祥委员说,“新36条”实施细则出台,拓宽了民间资本的投资空间。去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1.4%,为国民经济健康较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实施细则在有些领域的贯彻落实还不到位,阻碍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等体制机制障碍未能得到有效破除。
黄小祥委员建议:
一、切实打破行业垄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打破行业准入、行业经营垄断。
二、加快推进金融领域改革。要激励引导商业银行将更多金融资源向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倾斜,大力发展民营金融机构,有效降低融资成本。
三、努力消除对民营经济的偏见。要做到民间投资项目与政府投资项目一视同仁,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尊重基层首创精神。
第二篇:关于激发我市民间资本活力的对策研究
关于激发我市民间资本活力的对策研究
致公党中山市委会
民间资本是相对于国资、外资以外的资本,一类是民营企业的钱,一类则是普通老百姓口袋里的钱。民间投资是指各种形式的非国有经济投资,即去除国有投资和国有独资,集体投资和集体股份投资,外商投资三大块后所有的投资。民间投资是我市民营经济资金的主要来源。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城镇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与该地区民间资本投资的规模和效率息息相关。
一、课题研究背景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利用民间资本发展地方经济,民间资本在拉动内需、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和增加出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政策、体制影响和市场环境以及民间投资者自身因素的制约,我市民间投资范围还较为狭窄,民间资本的潜能尚未充分释放。如何有效启动和激活我市民间资本,吸引市外资金,提高民间投资规模与效益,已成为我市“十一五”时期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我市民间投资和民间资本现状
(一)民间投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我市投资领域也渐渐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局面,除国有经济投资快速增长外,集体经济投资和个体经济投资也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邓小平92南巡讲话后,联营、股份制、私营等经济形式有了长足的发展。我市民间投资呈现出如下特点:
1.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比重逐步提高。2005年民间投资157.2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比例比重达到48.90%;民间投资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3%;民营经济税收达到57.87亿元,占全市比重45.91%。2003-2005年,民间资本投资年均增长13%;民营经济实现税收年均增长29%。
2.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由原来单一城乡集体投资逐步发展到集体、个体私营、联营股份制等多元投资并举。
3.投资领域不断拓宽。目前,除国家尚未开放的领域,我市民营企业几乎涉及到各个行业,特别是在第三产业中,民营经济占据传统服务业的同时,正积极向现代物流、房地产、信息咨询、休闲旅游、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发展。在第二产业中,数量众多的民营企业成为我市多个产业积聚区(灯饰、五金、休闲服装等)的主力军团,生机活力无限。
4.资金来源渠道逐步拓宽,仍以自筹为主。90年代初,主要民间投资主体主要依靠自筹转向自筹、银行贷款、利用外资、集资等多种形式并举发展。但由于民间投资主体经济实力仍然有限,银行对其支持力度不足,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的贷款限制较多,资金来源90%仍然以自筹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营企业规模的扩展。
5.民营经济逐步迈入转型发展时期。随着我市经济整体迈入转型发展时期,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经济发展周期自身规律的影响,我市民营经济已从单纯追求量的扩张转向注重质的提升,正在向经营规模化、技术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管理现代化的“五化”目标迈进。
6.民间投资社会效益显著:成为解决城乡就业、缩小城乡差距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我市民间资本投资主要是第三和第二产业,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创造了大量的劳动就业岗位,2005年民营经济从业人员为950286人,占全市就业岗位构成的50.32%。随着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形成了众多的“专业镇”(产业积聚区),“草根经济”大大丰富了当地居民的荷包,对于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民间资本现状
据统计,2005年我市企业存款264.35亿元,民间储蓄在725.06亿元,手持现金在7.18亿元。据初步测算,目前我市居民储蓄、中小企业的定期存款、证券市场股民保证金、城乡居民手存现金等各种闲散资金约1000-2000亿元。
我市民间资本的使用范围较为狭窄,主要投向为:一是投向证券二级市场;二是购买保险;三是存储银行或信用社;四是购买国债;五是进行民间借贷;六是投向生产和流通领域,作为民营经济的资本金。
总体来说,我市民间货币资本投资使用率不高,投向股票、债券、保险、存储银行或信用社的多,投向生产性项目的少。另外,近年来我市民间资本外流呈加剧 趋势。
三、我市民间资本投资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时期,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等各个领域需要大量的资本投资,民间资本支撑作用将日益突出。但当前我市民间投资受政策、体制、服务、观念、融资等多方面制约的影响,民间投资增速和效率有所下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一)投资环境有待改善,政府服务意识和引导能力不强
现阶段,由于各级政府对民间投资的服务意识不够到位,政策和措施还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民间资本投资导向指引和相关配套政策,政府对民间投资的引导能力较弱。我市虽出台了数个版本的《中山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但从内容来看,仍缺乏细化而可操作性强的产业发展指引,并缺乏相关鼓励发展行业的具体配套政策,更谈不上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行业指引和鼓励政策;其次,不论是政府,还是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民间资本投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均未能尽到职责,缺乏民间资本投资的信息窗口和服务平台。
(二)投资“实际门槛”较高,降低了民间资本的可进入性
虽然我国在法律上已经规定了不同性质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但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民营企业在整体上处于弱势地位。一般来说,投资收益比较高的实业项目,如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准入门槛比较高,吸引民资的有效渠道少,在市场招投标过程中,对投标企业的市场信誉、投融资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公关能力和实践经验等有较高的期望值,而我市民营企业因自身质素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被“自然抹杀”了市场参与机会。
(三)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窄,融资成本高
我市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中国有银行占主导地位,加上现阶段银行对贷款风险约束机制增强,而与约束机制相匹配的利益激励机制却没有相应建立,集体和私人企业投资缺乏相应有效的金融支持。金融系统对企业的支持习惯于传统的经营理念,而忽视开拓收益潜力巨大而有一定风险的新兴市场。对处于创业阶段的民营企业门槛抬高,导致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缺乏,造成大量小企业济融资困难。
我市民营企业大多数属于中小型企业,缺乏直接融资能力,以间接融资为主,但对资金力量弱,信用程度不高、缺乏有效的贷款担保的广大民营企业家来说,往往很难通过正规金融渠道融通资金,只能依靠个人家庭积蓄或者拆借高利贷,融资数量少、成本高。
(四)民营企业整体素质较差,资本运作能力不强
多脱胎于个体、私营等民营经济的社会民间投资主体自身具有其特定的缺陷性,缺乏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资本运作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从我市私营企业的成长过程来看,多数企业实现资本短时间原始积累后,其内部落后的管理体制和资本运营方式成为企业继续扩大规模和实现产业经营多元化的障碍。民资追加扩张投资几乎完全靠自身的积累,以至很多企业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小本经营,其在市场经济中所遇到的风险、市场、产品质量等经营难题就会更加突出,且规模不易得到进一步的扩张,投资积极性受到抑制。另外,我市民营企业家自身的素质、思想观念及地域文化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民间资本投资的信息获取意识和能力,传统资金运用观念没有转变过来,对融资经营仍然有所保留。
(五)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项目选择难度加大
目前,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我国经济已改变短缺状况,出现了结构性相对过剩。在竞争性领域,商品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明显,有效需求不足,投资项目选择的难度加大。
我市民营企业集中于传统服务业和以传统产业为主的特色产业积聚区,数量多,规模小,积聚程度高,同构低水平竞争性强。单个经营主体多元化可投资能力弱,风险大,企业不容易找到具有较大吸引力、回报合理的投资项目,导致投资者缺乏投资热情;此外,国家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偏重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投资,从产出效率、结构关联程度和需求拉动效果看,基础产业由于其产业链短、产业关联度小、投资周期长等因素影响,对社会投资的带动作用较小,并未能有效推动社会民间投资发展。
(六)民间投资载体弱小,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民营企业规模小,产业和产品结构雷同,相互间过度竞争,专业化协作水平低,资源配臵效率低,品牌产品少,企业抗风险能力差。我市贷款担保机构、企业发展基金、信息服务中心等民间投资的中介机构量少质差(仅有小榄镇生产力促进中心运作效果较为理想),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服务意识和能力不强,民间资本难以找到能够获得合理回报的项目,投资风险大而收益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 投资的积极性。
四、激活民间投资的若干建议
(一)强化民间投资引导,完善投资信息服务体系
1.强化政府对民间投资的引导职能。(1)实行开放式的产业准入政策,除关系国家安全和必须由国家垄断的领域外,其余领域都应允许民间投资进入。要允许并鼓励民间资本对竞争性领域的投资尤其是直接投资,对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的间接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尤其是直接投资。(2)市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方向引导,加强对民间投资发展动态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产业政策、发展规划、投资重点和市场需求等方面的信息,为民间投资者提供投资导向,避免过度竞争和重复建设,引导民间资金投入社会急需而收益也比较高的项目。(3)在《中山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研究适宜民间资本投资的产业(或行业),编制《中山市民间资本投资产业(项目)指引》(简称《指引》)。《指引》要做细做实,产业分类要具体到“中类”(甚至“小类”),建议分为禁止类、限制类(说明限制程度)和鼓励类(配套激励政策)三大类,使整体素质不高的多数民间投资主体一目了然,使《指引》真正起到引导民间投资的“风向标”作用。
2.进一步完善投资信息服务体系。(1)市(镇)政府要建立民间投资专题服务网站。定期发布《指引》及相关信息,反映最新国内外产业投资动态。(2)通过信息网络、新闻媒体及时向社会传递有关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市场需求、项目规划等方面信息和预警信号,引导投资者发展新兴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创办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能好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城镇建设和社会服务业。(3)建立完善项目公开征集制度、项目筛选储备办法和项目推介制度,并通过召开项目成果推介会,发布投资促进政策,使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潜力大、投资回报好的项目成为民间投资的重点。(4)积极鼓励企业上网,建立企业网站,通过网络交流企业信息,获取投资信息,寻求投资合作伙伴。
3.为民间投资提供优良的社会中介服务。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发展行业协会、投资咨询中心、技术支援中心等中介机构,为社会民间投资者提供政策、技术、财会和市场等方面信息的咨询服务,并成为联系企业与政府的纽带。重点培育多种形式的企业孵化器和民营高科技产业园等,致力为民营等中小企业提供创业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民间投资环境
按照国家发改委《关于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粤发[2003]4号)和《广东省关于放宽民营资本投资领域的实施办法》及其配套文件的有关精神,科学制定《中山市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政策意见》(简称《意见》),进一步优化民间投资环境,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促进民营投资增长。
1.制定并出台促进民间投资的投资组织政策。积极推广和深化股份制投资方式;积极推广BOT、TOT等项目融资方式。推出一批项目试行BOT(建设—经营—移交)融资方式,吸收民间资本参与投资经营;同时,在已建成的基础设施项目中,积极推广TOT(转让—经营—移交)融资方式,吸收民间资本,回收资金用于新的政府投资项目建设。
2.制定并出台扶持民间投资的激励政策。结合《指引》,针对政府鼓励民营经济和民间投资的产业(行业),尽快制定并出台采取相应配套的激励政策,包括减免各种费用、财政奖励、技改贴息、科技三项经费等手段。积极发展培育民间投资大户,从产业引导、政策扶持、科技先导等方面培育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领域的大户和骨干企业,引导从产品经营向资本运营转变。
3.制定政策规范,切实降低民资准入门槛。(1)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投资有收费机制、回报比较稳定的电力、交通等领域基础设施项目。对以社会效益为主,投资回报率低的基础设施项目以及教育、文化、卫生、旅游、体育等社会事业项目,可以通过财政贴息和建立合理的价格、税费机制等办法,即按补偿投资成本加合理盈利的原则,确定收费标准,让民间投资有利可图;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城市供水、供气、污水及垃圾处理,道路、桥梁等公共设施建设。(2)放开一批领域的经营权。对已建成的基础设施、市政设施,采取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办法,打破部门垄断,采取政企分开、取消特殊优惠等措施推向市场,民营企业通过公平竞争,获得经营权。(3)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开发和经营工业园区、专业市场;引导农村个体户和私营企业通过股份制、合资合作等形式,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资源开发领域,投资于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业,参与农产品精深加工、良种繁育和推广。(4)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在重要农产品进出口配额审核、审批、上报进口国外设备办理免税确认等方面,与外资和国有企业享受同等优惠待遇;支持民间投资项目按照规定申请使用外国政府贷款 和外国金融机构贷款。
4.积极开拓民间投资的新领域,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一是民间资本在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结合我市“十一五”产业结构调整机遇,积极投资网络、生物制药、环保、计算机、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三高农业等新经济领域。二是要加大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资。特别是投资农村基础设施,不仅可以缓解资金缺口,也可以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对于解决农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配套服务水平、建设和谐城乡关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创新融资机制,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1.鼓励企业与国有银行建立“新型银企关系”。首先政府要推动国有商业银行设立专门为小企业服务的信贷部门,制定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贷款政策和管理办法。其次政府可间接引导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信贷评估。对于《指引》中民间投资鼓励行业,银行应采取特殊的“信用评估制度”,政府、银行和企业共同承担一定的风险;对效益好、资信等级高的民间投资企业,在确保不扩大风险的前提下试行包括授信贷款、开立信用证等管理制度;另外,银行可利用自身的优势,为企业经营管理、行业信息交流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建立起一种新型的银企关系。
2.建立、完善民企融资担保体系。逐步建立起为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服务的多种多样担保机构,形成以财政出资为主、多种担保机构共存的担保体系,包括财政拨款设立担保基金。政府和银行共同扶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能够帮助减少银行的交易成本以及风险,以解决中小企业贷款的难题。而从长远来看,政府在融资担保中扮演的角色应逐渐从主导者转向监管者的角色,应鼓励民企或者行业商会自主组织成立融资担保机构。
3.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和建立产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通过发行基金收益凭证,将投资者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主要对未上市公司进行组合投资,投资者按资金分成,投资风险由投资者共同承担。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对于吸收民间投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在我市的支柱产业中开始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
4.稳步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重点发展以民资、外资为主和政府参与的风险投资机构,如风险投资公司、创业基金等,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领域。并通过与国外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作中,使我市在风险投资领域的管理人员逐步成熟,成为高素质复合人才。5.完善市内产权交易等要素市场,促进产权的有效流动。我市应改变政府主导的模式,采用“政府监管、市场化操作、企业化经营”的体制,探索发展、规范产权交易市场以拓展民间投资企业的融资空间,满足各种不同规模、不同效益、不同成长阶段企业融资的需求。
6.建立重大项目的优先制度,将民间投资重大项目纳入优选范围。在确定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时,按统一标准,选择一批发展潜力大的民营企业,给予包括融资方面的重点扶持,争取银行的优先贷款。
(四)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服务水平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为民间投资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另外,要从实际出发,统筹解决民营经济用地难的问题,把扩大民间投资与城镇基础设施、工业园区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引导民间资本的积聚,推动民营经济“园区化”积聚集约发展(如我市民营科技园)。
修改:翁计传
二○○六年十一月十五日
第三篇:深化改革着力激发创新活力
深化改革着力激发创新活力
——四论学习贯彻总书记两院院士大会重要讲话
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着力激发创新活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就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了进一步部署,对推进科技创新的政策和制度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科技体制改革引向深入,必将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有力推动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主体架构已经确立,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加强创新驱动系统能力整合,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通道,改革的深化,不断释放创新潜能,加速聚集创新要素,提升了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些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实现科技事业的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了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正得益于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的强劲创新活力。
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当前,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还面临一些有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其中,有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强,科技创新资源分散、重复、低效的问题,存在“项目多、帽子多、牌子多”的现象,科技投入的产出效益不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现产业化、创造市场价值的能力不足;有相关领域改革进展滞后于总体进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科研院所改革、科技和金融结合机制的建立健全、创新型人才培养等领域,同时,科研人员开展原创性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激发出来。解决这些问题,尤须科技体制改革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就要按照总书记的部署和要求,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优化和强化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激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激情和活力,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要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推动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大科学中心、国际科技创新基地的统筹布局和优化。要让市场真正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把人的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中解放出来。只要我们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创新活力必将充分激发,发展潜能必将充分释放。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决破除阻碍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我们就一定能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
第四篇:深化改革全面激发市场活力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支部:
我国改革正处于深水区和攻坚阶段。与以往相比,改革的深刻性、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转型与改革交织融合,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治理转型都直接依赖于重大改革的突破;利益失衡的矛盾突出,改革需要在调整重大利益关系上取得进展;转型倒逼改革,改革的时间和空间约束全面增强。在这个特定背景下,正在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研究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向人们释放以更大决心和魄力推进全面改革的重要信息。
35年的改革实践表明,政府与市场关系牵动、影响改革全局。政府与市场关系处理得好,不仅能够保证经济健康发展,还能够带来社会和谐与政治清明。相反,政府与市场关系处理不好,会给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等带来多方面的困难。当前我国经济生活的突出矛盾,在于政府过多的行政干预和深度介入微观经济活动。这就给新阶段的市场化改革提出了一个重大问题:在经济生活领域,是坚持市场主导下政府的有效作用,还是实行政府主导下市场的有限作用?毫无疑问,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需要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全面激发市场活力。
以市场化改革为最大红利。从人类发展历史看,任何其他工具都不能取代市场机制在经济增长中的基础地位。我国改革开放35年最重要的经验是“培育市场、解放市场、发展市场”,通过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创造出计划经济时代无法比拟的经济活力和经济效率。当前,尽管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一个市场体系,但这个体系还远未完善,还带有行政主导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缺陷。土地、水、电、油、金融等资源要素配置还有着比较严格的行政管制,环境产权交易等市场体系远未建立起来。然而,正如35年前我们没有预期到今天的发展一样,未来5到10年深化市场化改革能够释放出的红利,很有可能远远超过我们当前的预期。
努力实现市场化改革的全新突破。未来几年市场化改革的重点,就是要加快资源要素价格改革,打破资源、土地、资金等要素的“新双轨制”,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就是要全面打破垄断,拓展社会资本更大的制度空间;就是要以公益性为重点调整优化国有资本配置,发挥其在社会保障、非营利性公共服务、战略性产业稳定和保障国家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就是要更多地借助社会力量,发挥其在形成公平有序市场秩序中的作用。
把政府转型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在政府转型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是十分困难的,推进市场化改革步履艰难。政府职能重心如果继续放在做大总量、扩大投资上,改变投资主导就难有实质突破;如果不改变以经济总量为导向、以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和干部考核为约束激励机制、以政府主导和地方政府间竞争为突出特点的体制机制,就很难走出产能过剩、土地财政、债务风险等治理困局;如果不改变政府自身利益倾向,“有形之手”就会产生干预资源配置的内在冲动。新阶段全面激发市场活力,就是要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重点加大政府放权力度,简政放权,从制度上约束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就是要尽快通过财税、土地制度等改革,有效理顺中央地方关系,实现事权与财力匹配,改变竞争性地方政府增长模式及相关的体制机制;就是要在制度上明确各级政府在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上的基本职能,在干部绩效考核上,改变“以GDp论英雄”,切实把公共服务实现度和群众满意度作为干部评价、考核、奖励和问责的重要标准。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年7月5日
第五篇:【小川伴你读社论&评论员文章】《深化改革 激发活力》
【小川伴你读社论&评论员文章】
深化改革 激发活力
——五论做好当前经济工作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应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战,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激发和凝聚社会创造力。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开局良好,一个突出亮点就是改革步伐明显加快。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各领域重大改革举措频频推出: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在能源、交通、通信、文化等领域,取消和下放了183项行政审批事项。在财税金融领域,尽管财政收入增幅放缓,但减轻税负的脚步仍在加快,对小微企业的免税将惠及600万户小微企业;“营改增”已经向全国推开,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小规模纳税人税负将明显减轻。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重大步伐。资源性产品价格不断理顺,成品油价格形成新机制运转顺利,重点电煤价格与市场煤价格完全并轨,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调整方案平稳出台。
应当看到,下半年的发展环境可能更加复杂严峻,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经济既有增长动力,也有下行压力。做好当前经济工作,必须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越是面临困难和问题,越不能停下改革的脚步。
深化改革,是稳增长、调结构的制度保障。片面追求速度和数量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不转型升级、不调整结构,经济就无法健康持续发展。处在增速换挡期、调整阵痛期,新老矛盾交织,各种问题叠加,只有深化改革、锐意创新,才能突破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业活动蓬勃开展,为稳增长、调结构注入不竭动力。
深化改革,要坚持正确取向,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凡是市场和企业能够决定的都要交给市场和企业。政府要简政放权、转变职能,主动做好该做的事情,提高宏观调控水平,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制定规则、支持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
深化改革,就要不失时机推出一批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点改革举措,通过围绕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领域改革,构筑一个使人民群众能够更好生产生活的保障网,改善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深化改革,要拿出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改革已经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我们要下壮士断腕的决心,不怕啃硬骨头,不怕触及深层次矛盾。同时,要把准改革的脉搏,把握内在规律,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决策实施。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既要整体推进,又要重点突破。既要有顶层设计,又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无论是应对当下的困难和挑战,还是着眼长远的健康发展,深化改革都是我们坚定不移的选择。让我们振奋精神,坚定信心,不断深化重要领域改革,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保障。
(摘自《人民日报》2013年8月4日 01版)
深化改革激发活力——五论做好当前经济工作
应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战,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激发和凝聚社会创造力。【中心论点:深化改革、解放发展生产力、激发凝聚创造力】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开局良好,一个突出亮点就是改革步伐明显加快。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各领域重大改革举措频频推出: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在能源、交通、通信、文化等领域,取消和下放了183项行政审批事项。【行政改革】在财税金融领域,尽管财政收入增幅放缓,但减轻税负的脚步仍在加快,对小微企业的免税将惠及600万户小微企业;【财政改革】“营改增”已经向全国推开,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小规模纳税人税负将明显减轻。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重大步伐。【“营改增”】资源性产品价格不断理顺,成品油价格形成新机制运转顺利,重点电煤价格与市场煤价格完全并轨,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调整方案平稳出台。【资源改革】
应当看到,下半年的发展环境可能更加复杂严峻,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经济既有增长动力,也有下行压力。做好当前经济工作,必须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越是面临困难和问题,越不能停下改革的脚步。
深化改革,是稳增长、调结构的制度保障。片面追求速度和数量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不转型升级、不调整结构,经济就无法健康持续发展。处在增速换挡期、调整阵痛期,新老矛盾交织,各种问题叠加,只有深化改革、锐意创新,才能突破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业活动蓬勃开展,为稳增长、调结构注入不竭动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
深化改革,要坚持正确取向,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凡是市场和企业能够决定的都要交给市场和企业。【市场基础性作用】政府要简政放权、转变职能,主动做好该做的事情,提高宏观调控水平,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制定规则、支持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改革:政府与市场关系】
深化改革,就要不失时机推出一批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点改革举措,通过围绕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领域改革,构筑一个使人民群众能够更好生产生活的保障网,改善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改革:惠民利民】
深化改革,要拿出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改革已经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我们要下壮士断腕的决心,不怕啃硬骨头,不怕触及深层次矛盾(之一)。同时,要把准改革的脉搏,把握内在规律,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决策实施(之二)。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之三)既要整体推进,又要重点突破。既要有顶层设计,又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改革:不怕困难、把握脉搏、胆子步子】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无论是应对当下的困难和挑战,还是着眼长远的健康发展,深化改革都是我们坚定不移的选择。让我们振奋精神,坚定信心,不断深化重要领域改革,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保障。结构分析:
第一段:中心论点:深化改革、解放发展生产力、激发凝聚创造力。
第二段:改革步伐加快:表现为:行政改革、财政改革、“营改增”、资源改革。第三段:改革面临压力、改革重要。
第四段:深化改革,是稳增长、调结构的制度保障。增长、结构、有矛盾,需要处理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关系。
第五段:深化改革,要坚持正确取向,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市场基础性作用。改革需要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
第六段:深化改革,惠民利民。推出系列改革举措,构筑保障网,使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七段:深化改革,要拿出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改革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要不怕困难、把握脉搏、胆子步子。
第八段: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坚定不移选择。应不断深化重要领域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