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8 我省四市正式列入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

时间:2019-05-15 13:54: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 8 我省四市正式列入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 8 我省四市正式列入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

第一篇:2013 8 我省四市正式列入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

我省四市正式列入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

发布时间:2013-8-7 稿件来源:江苏省水利厅

近日,水利部正式下发《关于加快开展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45个城市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我省共有徐州市、扬州市、苏州市、无锡市列入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数量为各省之首。

水利部要求,各试点城市高度重视,强化组织领导,组织编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9月底前报水利部。各地要通过典型示范全面推进,加快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江河湖库水系连通,探索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水资源禀赋条件和水生态系统特点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经省政府同意,省水利厅已出台了《关于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并组织开展了省级水生态文明试点建设工作,发挥示范带动效应。目前,试点申报工作已经完成,经正式确定后将全面推进国家级和省级两个层次的试点工作,全面推进江苏水生态文明建设。

(供稿:厅水资源处 游洋 责编:厅办公室 栾庆明)

第二篇: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总体要求

实施方案是试点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依据。通过试点实施方案的编制和实施,科学指导试点建设,促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和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节约保护,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促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进程;促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和民生水利发展。

方案的编制实施,要坚持人水和谐,科学发展;坚持保护为主,防治结合;坚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坚持因地制宜,以点带面;坚持地方自筹,国家扶持;坚持深化改革、健全制度的基本原则。要按照《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水资源[2013]1号),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眼流域整体布局,充分考虑当地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条件,确定可监测、可评价、可实现、可考核的工作目标和指标体系,搭建科学合理的建设布局,安排具体可行的工作任务,统筹谋划,科学制定。

方案编制要注意与流域综合规划、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做好衔接;要注意相关建设对所在流域以及区域上下游、左右岸的影响;要注意城乡统筹兼顾,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突出的水问题;要注意工作目标和任务的可达性,有关工作应具有一定规划基础;要注意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避免采取过分的人工干预措施。

一、概况(一)自然状况

介绍试点地区的气候、地理、地貌等状况;水文地质、水资源分区以及水资源数量、质量等状况;对试点地区所在流域内相关的上下游、左右岸的自然条件进行概要描述。

(二)社会经济

介绍试点地区社会经济的概况,如人口数量及结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及分区等;介绍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确定的试点地区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三)水生态系统状况

介绍试点地区有关主体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水功能区划等对试点地区的要求。介绍试点地区水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和重要动植物分布,介绍主要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河口、沼泽、湿地等水生态系统基本情况等。介绍区域内相关保护区或生态敏感区的分布情况及保护目标等。

二、现状评估与问题分析(一)水生态文明现状评估

介绍试点地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资源优化配置、防洪排涝体系建设、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水生态文明理念宣传等情况,从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以及供水、用水、管水等方面对水生态文明现状进行评估。

(二)存在的问题

分析当前水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问题成因予以分析。(三)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和可行性

阐述当前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已有基础、有利条件,论述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行性。

三、目标和任务(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按照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及我部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部署,结合试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试点地区水资源、水环境特点和问题,提出试点工作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二)范围及试点期

试点范围:根据试点建设需求分析,确定合理的建设范围。试点期:一般按3年安排。

现状基准年:以2011年为宜,也可用水情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最新统计数据。相关数据要与地区年鉴、水资源公报等资料相协调。

(三)工作目标

目标应分为总体目标和试点期目标两部分。

总体目标应围绕区域发展和《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水资源[2013]1号)要求,提出与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要求相适应的水生态文明建设远期目标。

试点期目标是试点工作验收的依据,应尽量细化、量化。目标应具有区域特色,且可监测、可评价、可实现、可考核。

要对应目标建立相应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应涉及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管理、水文化等有关方面。各项指标应明确数值要求和责任单位。

(四)总体布局及主要任务

确定试点建设总体布局和主要任务。主要任务应统筹考虑水生态文明建设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的相关工作和要求,重点围绕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优化水资源配置、构建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体系、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严格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方面提出,既要切实解决当地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存在的突出问题,又要突出地方特色,具有一定示范效应。

四、主要实施内容

应按照试点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逐一分解确定各项任务的实施内容。应明确实施内容的目标、具体措施、总体进度、责任主体等。工程措施要有规划依据和前期工作基础,具备实施条件,内容可包含河湖水系连通、水污染治理、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湿地保护、节水、生态景观等工程,要明确各类工程措施的作用和效益。非工程措施方面,要将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核心,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为突出试点的示范效应,可提出试点期重点示范项目,并予以详细说明。要注意对试点实施前背景资料的监测和收集,制定与指标体系相配合的监测方案和评估计划。

五、组织实施

(一)进度安排与任务分工

根据试点实际情况和主要工作内容,设定工作时间表并明确分解各部门任务。工作时间表应体现较明确的建设周期、实施进度安排、阶段目标等。

(二)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应以地方投入为主,坚持地方自筹、国家扶持的原则,按照相关国家标准和规定,对建设资金投入进行科学核算、总体安排。试点地区应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

六、预期效益分析

在科学预测建设效果基础上,分析试点在社会、经济、生态方面的预期效益。效益分析应结合试点期目标和指标体系,尽量提出量化的预期效益。

七、保障措施

试点地区应成立由政府领导牵头、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部门协作,合理分工、各负其责,共同推进试点建设。应积极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体制保障。应从政策、制度、资金、能力、科技、宣传等方面制定试点建设具体保障措施。

第三篇:扎实推进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试点建设

以综合改革为动力

扎实推进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试点

今年以来,梁子湖区在省委、省政府和鄂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绿色发展为目标,以综合改革为动力,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科学发展一步到位,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预计全年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总收入同比增长15%、38%和20%,被国家环保部列入第六批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试点。

一、追求绿色标杆,凝聚示范区创建共识。按照“四最”要求(最高的生态标准、最生态的产业定位、最好的社会保障、最充分的农民就业),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制订《创建三年行动方案》,进一步统一思想、营造氛围、明确路径。按照鄂州市委、市政府争创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的要求,完善落实规划,划定三条红线(严禁挖山、严禁填湖、严禁未批先建),实现生态城、特色镇、中心村建设规划全覆盖,形成建设规划、产业规划、交通规划、生态规划等相互衔接配套的规划体系。全区5个乡镇、86个行政村,已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镇1个,省级生态村(宜居村)21个,市级生态镇4个、生态村38个。今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长35%,并与以色列商会、省联投集团成功签订协议,组建战略平台,合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试点。

二、建设绿色园区,打造示范区创建龙头。落实省、市两级党委政府支持梧桐湖新区等率先建成绿色示范区的意见,将梧桐湖新区作为梁子湖500平方公里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启动区和引爆点,率先突破。一是加大投入。与省联投集团对接协作,将年投资额度提高到50亿元,并分解到31个项目,挂图作战,按表追责。二是加高标准。按照“绿色示范”要求推进新区建设。自来水全部达到直饮,实现绿色节能建筑全覆盖,人均公共绿地面积高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1倍多。地下管线一次到位,全城雨污分流,采用STCC工艺+RO反渗透膜技术进行污水处理,出水全部回用,动力全部采用太阳能,确保“没有一滴污水排入梁子湖”。三是加强创新。坚持安置、就业、养老统筹安排,探索投入机制、拆迁安置、入股分红、养老保障、干部奖惩五方面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推动被征地农民变“市民”“工民”“股民”。实施“电子政务进社区”,打造“一刻钟”便民服务圈,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可享受33项公共服务,征地拆迁和项目建设明显加快。今年园区基础设施完成投入31亿元,东湖高新创意科技城、碧桂园假日半岛、体育公园会所等项目快速推进,建成面积达100万㎡。

三、壮大绿色产业,构筑示范区创建支撑。坚持有所不为有所为,全面退出一般性工业。截至目前,已关停并转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企业16家,全面拆除鄂州梁子湖水面2.1万亩养殖围网,累计完成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滩还湿共约6万亩。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启动25个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基地建设。一是坚持规划引领。聘请环保部环科院、深圳麟德公司、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等单位,制订生态农业投入品标准、生产过程控制标准、产品质量检验检疫标准,主持编制示范区建设及产业发展有关规划,系统谋划产业布局。二是坚持市场导向。组建梁子湖农业集团和旅游投资公司,整合资源,公司运作。先后举办“胡柚节”“蓝莓节”“红枫节”等乡村欢乐游活动,被省旅游局列为赏花、采摘推荐线路。第14届捕鱼旅游节实现全市场化运作,全年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29%和30%,梁子湖区荣登2013旅游业最美中国榜,被授予“最美中国·生态旅游目的地”荣誉称号。全区已完成有机产品认证6个(含转换期),另有17个农产品准备申报认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今年获准注册7件,全区累计持有量达到9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持有量在湖北省县(市、区)名列第一。三是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施“迁村腾地”,建立融合土地经营、金融互助、养老保障等功能为一体的“土地综合服务合作社”,激活资源要素,促进规模经营。按照“三有三化三控”(有主体、有品牌、有科技支撑;规模化、信息化、现代化;控肥、控药、控水)要求,第一批启动建设20个、4.5万亩有机农业基地和5个乡村旅游示范基地。

四、考核绿色绩效,增强示范区创建保障。一是生态为先。调整工作目标,取消了部分工业类经济指标考核,增加了社会和谐进步和生态文明创建指标权重,引导建立科学政绩观。二是引导为主。出台加快旅游业、有机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设立1000万元专项奖补资金,激励景区创“A”、饭店创“星”、“三品”认证等。三是实绩为重。探索建立上下覆盖、整体联动的干部实绩考核体系,设置加权系数、排名系数和进步系数,按照“541”(50%职能工作、40%挂点镇村工作、10%作风考核)方式综合考评,一月一公示,激发活力,提升动力。今年以来,依托湖泊保护试点项目,已建成6座垃圾压缩转运站,1006个垃圾房,成立6家市场化运作的保洁公司,构建覆盖全区的垃圾收集清运系统,全省率先实现农村地区垃圾全外运。坚持护绿、增绿、兴绿并举,开展“绿满梁子湖”行动,打造湿地森林复合型“林业生态示范区”,招商落户生态农林项目8个,新建芦笋、葡萄、金银花等有机农业基地2700亩,新增林地面积近万亩。

为加快推进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试点,区委、区政府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以“四区同创”为抓手(全国生态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区,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全国文明城区),着力构建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生态制度“五大体系”,力争到2015年,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五项“基本条件”全面达标,29项“建设指标”达标率达到80%以上。2014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整合项目护生态。整合农林、国土、卫生、环保等项目资金,发挥“杠杆效应”,在垃圾全外运基础上,力争早日实现污水全处理、村庄全整治。深入开展“清洁乡村”,实施“美丽乡村”工程,打造一批“能记住乡愁”的“梦里老家”,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第二,改革创新强动力。乘十八届三中全会东风,抢抓鄂州推进综合改示范工作机遇,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均衡公共服务;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农村要素资源;建设服务型政府,大力引导、扶持、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开展城镇管理、绿化保洁、旅游服务、农产品认证等工作,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

第三,招商引资增后劲。加快与省联投集团、以色列商会等合作平台的组建,开展全员招商、产业招商、平台招商、以商招商,大力推进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构建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科技创意、健康运动休闲为核心的生态产业体系。第四,服务园区促发展。进一步优化梧桐湖新区建设环境,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抓好基础设施配套,不断提高项目承载力;大力抓好落户项目进展速度,不断扩大新区影响力;大力抓好项目引进,做到建设一批、引进一批、跟踪一批,不断提高生态新城吸引力。加快建成“全省绿色示范区”,发挥增长支撑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

2013年12月

第四篇: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实施大纲

附件

2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

编制大纲

二〇一三年七月

总 体 要 求

实施方案是试点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依据。通过试点实施方案的编制和实施,科学指导试点建设,促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和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节约保护,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促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进程;促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和民生水利发展。

方案的编制实施,要坚持人水和谐,科学发展;坚持保护为主,防治结合;坚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坚持因地制宜,以点带面;坚持地方自筹,国家扶持;坚持深化改革、健全制度的基本原则。要按照《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水资源

[2013]1号),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眼流域整体布局,充分考虑当地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条件,确定可监测、可评价、可实现、可考核的工作目标和指标体系,搭建科学合理的建设布局,安排具体可行的工作任务,统筹谋划,科学制定。

方案编制要注意与流域综合规划、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做好衔接;要注意相关建设对所在流域以及区域上下游、左右岸的影响;要注意城乡统筹兼顾,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突出的水问题;要注意工作目标和任务的可达性,有关工作应具有一定规划基础;要注意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避免采取过分的人工干预措施。

一、概况

(一)自然状况

介绍试点地区的气候、地理、地貌等状况;水文地质、水资源分区以及水资源数量、质量等状况;对试点地区所在流域内相关的上下游、左右岸的自然条件进行概要描述。

(二)社会经济

介绍试点地区社会经济的概况,如人口数量及结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及分区等;介绍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确定的试点地区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

(三)水生态系统状况

介绍试点地区有关主体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水功能区划等对试点地区的要求。介绍试点地区水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和重要动植物分布,介绍主要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河口、沼泽、湿地等水生态系统基本情况等。介绍区域内相关保护区或生态敏感区的分布情况及保护目标等。

二、现状评估与问题分析

(一)水生态文明现状评估

介绍试点地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资源优化配置、防洪排涝体系建设、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水生态文明理念宣传等情况,从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以及供水、用水、管水等方面对水生态文明现状进行评估。

(二)存在的问题

分析当前水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问题成因予以分析。

(三)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和可行性

阐述当前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已有基础、有利条件,论述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行性。

三、目标和任务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按照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及我部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部署,结合试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试点地区水资源、水环境特点和问题,提出试点工作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二)范围及试点期

试点范围:根据试点建设需求分析,确定合理的建设范围。

试点期:一般按3年安排。

现状基准年:以2011年为宜,也可用水情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最新统计数据。相关数据要与地区年鉴、水资源公报等资料相协调。

(三)工作目标

目标应分为总体目标和试点期目标两部分。

总体目标应围绕区域发展和《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水资源[2013]1号)要求,提出与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要求相适应的水生态文明建设远期目标。

试点期目标是试点工作验收的依据,应尽量细化、量化。目标应

具有区域特色,且可监测、可评价、可实现、可考核。

要对应目标建立相应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应涉及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管理、水文化等有关方面。各项指标应明确数值要求和责任单位。

(四)总体布局及主要任务

确定试点建设总体布局和主要任务。主要任务应统筹考虑水生态文明建设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的相关工作和要求,重点围绕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优化水资源配置、构建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体系、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严格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方面提出,既要切实解决当地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存在的突出问题,又要突出地方特色,具有一定示范效应。

四、主要实施内容

应按照试点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逐一分解确定各项任务的实施内容。应明确实施内容的目标、具体措施、总体进度、责任主体等。工程措施要有规划依据和前期工作基础,具备实施条件,内容可包含河湖水系连通、水污染治理、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湿地保护、节水、生态景观等工程,要明确各类工程措施的作用和效益。非工程措施方面,要将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核心,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为突出试点的示范效应,可提出试点期重点示范项目,并予以详细说明。要注意对试点实施前背景资料的监测和收集,制定与指标体

系相配合的监测方案和评估计划。

五、组织实施

(一)进度安排与任务分工

根据试点实际情况和主要工作内容,设定工作时间表并明确分解各部门任务。工作时间表应体现较明确的建设周期、实施进度安排、阶段目标等。

(二)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应以地方投入为主,坚持地方自筹、国家扶持的原则,按照相关国家标准和规定,对建设资金投入进行科学核算、总体安排。

试点地区应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

六、预期效益分析

在科学预测建设效果基础上,分析试点在社会、经济、生态方面的预期效益。效益分析应结合试点期目标和指标体系,尽量提出量化的预期效益。

七、保障措施

试点地区应成立由政府领导牵头、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部门协作,合理分工、各负其责,共同推进试点建设。应积极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体制保障。应从政策、制度、资金、能力、科技、宣传等方面制定试点建设具体保障措施。

第五篇:安徽省关于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安徽省水利厅文件 皖水保〔2013〕227号

关于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和水环境优美乡村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

各市水利(水务)局,广德、宿松县水利(水务)局: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精神,认真落实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生态强省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水利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支撑作用,结合我省实际,决定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含县城,下同)和水环境优美乡村建设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水生态文明城市和水环境优美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体系完整、水生态环境优美、水文化底蕴深厚为主要内容的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源基础、重要载体和显著标志。水是生态之基,没有水生态文明,就难以实现生态强省的战略目标。我省具有较为丰富的水生态环境资源,长江、淮河、新安江贯穿全境,水系密布,水库众多。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进程加快,水资源紧缺、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区面积扩大、湿地消失、水体自净能力下降等一系列水生态退化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和水环境优美乡村建设,统筹水利建设与城市、乡村发展,以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水生态的良性循环保障生态环境安全,构建人水和谐的人居环境,从源头上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对实施生态强省战略、实现科学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是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

二、水生态文明城市和水环境优美乡村建设的指导思想

水生态文明城市和水环境优美乡村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省委、省政府生态强省的战略部署,遵循人、水、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以建设永续的水资源保障、完整的水生态体系和先进的水科技文化为主线,坚持保护优先、修复为主的方针,统筹经济社会与水资源、水生态协调发展,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实施水生态综合治理、完善水生态保护格局,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水利基础支撑和生态安全保障。

三、水生态文明城市和水环境优美乡村建设的基本原则

坚持修复为主,防治并重。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规范各类涉水生产建设活动,落实各项监管措施,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限制生态脆弱地区和水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着力实现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要实施江河湖泊综合治理,统筹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灾害威胁和水生态退化三大水问题,恢复其水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

坚持统筹兼顾,以点带面。统筹考虑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科学谋划水生态文明建设布局,注重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促进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选择条件相对成熟、积极性较高、代表性和典型性较强的城市、乡村,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和水环境优美乡村建设试点工作,探索符合我省水资源、水生态条件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辐射带动流域、区域水生态的改善和提升。

坚持因地制宜,体现特色。根据各地水资源禀赋、水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保障水资源持续利用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形成各具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和水环境优美乡村建设模式。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水利投入增长机制。优化政策环境,整合各部门的涉水建设资源,激发市场活力,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和水环境优美乡村的强大合力。

四、水生态文明城市和水环境优美乡村建设的目标要求

按照省委、省政府生态强省的总体要求,围绕畅通淮河、安澜长江、健康巢湖、生态新安、平安江淮,初步构建起科学严格的水管理体系、健康优美的水生态体系、安全集约的水供用体系和独具特色的江淮水文化体系,使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基本形成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遵循生态平衡的法则和要求,立足区域生态功能与特色,优化生态功能区空间布局,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以城市水系为骨架,以保障城市防洪排涝安全能力为前提,以提升城市品质为主题,实施城市河道治理和水环境整治、水利风景区创建、水景观建设等工程,着力打造河湖相通、城水相融、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环境优美、品味提升、内涵丰富的宜居宜业城市,使河湖有水、水面清洁、水体流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体系完整、水生态环境优美的目标。

(二)水环境优美乡村建设。在“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乡村建设基础上,立足区域特点,以河流和道路为骨架,以防洪保安、饮水安全为前提,以提升人居水生态环境质量和水利基础支撑能力为主题,实施河道治理和水环境整治、小流域综合治理、农村水利建设,着力打造山清、水秀、岸绿、景美,村容村貌整洁,自然生态良好的水环境优美乡村。

皖北平原区:立足区域自然河道和大沟为单元的生态基底,结合中心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普及农村居民节水减排理念,加强易涝洼地治理改造,注重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

江淮丘陵区:通过“塘坝扩挖、沟渠整治、绿化美化、加强管护”等措施,提高农田灌溉保障率,改善农村水环境,做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沿江圩区:按照“河势稳定、引排通畅、水面清洁、岸坡美观”的要求,大力推进农村河道清淤疏浚、水系连通工程,凸显江南水乡田园风光。

大别山、皖南山区:以水源涵养与水环境保护为重点,结合乡村自然资源、文化遗产、民风民俗,实施封山育林及清洁型生态小流域、生态河道治理等工程,改善水生态,保护水源,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彰显传统风貌特色,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水生态文明乡村品牌。

五、水生态文明城市和水环境优美乡村建设的重点

(一)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1、实施防洪排涝工程

充分考虑排水体系和内河排涝的耦合作用,发挥低洼地调蓄的作用,建立与水环境保护和水景观相融合的防洪排水体系。

2、实施水环境整治工程

依据水功能区划分成果和要求,围绕河湖水系沟通,对河湖水系进行综合治理和修复,尽量恢复扩大城市中的原有水面和湿地面积,留足生态用水,保护河湖水环境,提高水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以达到改善水环境质量的目的。

3、实施水景观工程

根据区域现状、城市发展规划、城市防洪规划及地区定位,在保障防洪安全、水工程运行安全的前提下,在河湖水域沿岸带及各种水域周围进行景观和亲水环境建设,着力打造靓丽水景观,提升城市的品位,彰显城市特色。

4、实施水土保持工程

对城内所有生产开发项目,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对城市周围的矿山迹地进行迹地整治改造,结合园林城市建设恢复植被,增加城市绿化面积。

5、实施水文化工程

以水为核心,结合文物的保护和开发,挖掘历史人物、古迹等涉水文化,展示现代科技水文化成果。

(二)水环境优美乡村建设

1、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

结合优美乡村建设,实施中小河流治理,提高防洪排涝灌溉能力,恢复河流原生态,减少河湖岸坡硬护砌,增加生态岸线,实现水清岸绿、生态自然的目标。

2、实施沟渠整治工程

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整治、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推进田、水、路、渠综合配套建设,努力打造水绕村庄流、人在水中行的优美乡村。

3、实施塘库疏浚扩挖工程

围绕水环境优美乡村建设,结合群众生产生活和水生态的需要,对村庄塘坝和小型水库进行重点规划,因地制宜地扩大水面,特别是对原有塘库进行疏浚扩挖,增加库容。要努力做到修一处塘库,蓄一池清水,打造一处景观,建一处休闲场所。

4、实施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

加强国家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努力展现田园风光。

5、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

以小流域为重点,实施封山育林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突出生态理念,大力实施“村村绿”的绿色家园建设,努力实现“村庄园林化、庭院花园化、道路林荫化”;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促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六、水生态文明城市和水环境优美乡村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建立水生态文明城市和水环境优美乡村建设领导组织,并把水生态文明城市和水环境优美乡村建设工作纳入各级政府考核目标,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工作推进机制,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制定强力推进措施。

(二)科学制定规划。各地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状况,科学编制水生态文明城市和水环境优美乡村建设规划。

(三)落实资金保障。建立政府引导、地方为主、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筹资机制。有效整合不同渠道的建设资金,切实落实地方公共财政投入,拓宽投融资渠道,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充分发挥市场融资的作用。

(四)抓好试点工作。选择条件相对成熟、积极性较高、代表性和典型性较强的城市、乡村,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和水环境优美乡村建设试点工作,探索符合我省水资源、水生态条件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通过试点活动,树立典型,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在此基础上,启动全省水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上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2013年重点开展3个水生态文明城市和10个水环境优美乡村建设的试点工作,2014年再选择5个城市和15个自然村开展试点,摸索建设模式和标准,为在全省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和水环境优美乡村建设积累经验。

(五)营造良好氛围。各地要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宣传水生态文明建设,引导社会各界献计出力、广泛参与。要积极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营造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主动牵头,积极安排部署,认真督促检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按照本意见的要求,抓紧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和水环境优美乡村建设工作。

2013年7月10日

下载2013 8 我省四市正式列入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 8 我省四市正式列入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