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共5篇)

时间:2019-05-15 13:52: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书笔记》。

第一篇:读书笔记

红楼梦读书笔记200字

前几天我看了一本书叫红楼梦,里面的内容让人看了之后就能想象当时的情景,里面的人物各个栩栩如生。

我本来幻想着结局是凄美感人的,没想到全是那么凄惨,贾宝玉是个很英俊的小伙子,我相信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贾宝玉和林黛玉是天生的一对,天上一对,地上一双,可最后林黛玉却被贾宝玉活活气死了,就是在宝玉和宝钗结婚的那天。

而后,宝玉削发出家,这个我想的恰恰相反,我以为宝玉应该和黛玉一起,而不是宝钗。

我这本书读了三遍,我不禁打了个冷战,这本书很娆人,读一遍不懂,读两遍就一知半解,读三遍才真正了解,这本名著,是十分有诱惑力的。

宝葫芦的秘密读后感

《宝葫芦的秘密》是作家张天翼的最具代表性的童话之一,是发表于1957年《人民文学》第1-4号。这部童话写得既平安又幽默,具有深刻的教育和启发意义,备受一代代的小读者的喜爱。

文章中宝葫芦是自私自利、好逸恶劳思想的一种象喻潜藏在王葆的思想意识深处,是他心头的黑影子。世界上人们所需要的东西,没有一件是人人真正的幸福,必须要用自己的双手共创造。

这部作品通过一系列充满儿童情趣和特点的生活细节及心理描绘,刻画了王葆这一个性新明的少年形象。他是一个热心善良的好孩子,但又有一些不良思想观念;而当他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和错误时又能勇于改正。他的形象很容易引起我们的认同和共鸣。

通过读了这篇童话,我学习到做人要热心善良,同时如果自己有不足的地方,应该勇于承认并且能够改正,这样才能做一个老师和家人喜欢的好孩子。

《昆虫记》读书笔记

《昆虫记》的英文名称是《The Records about Insects》,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我觉得 《昆虫记》是值得一生阅读的好书,我想无论是谁,只要认真地阅读一下 《昆虫记》,读出滋味,读出感想,一定可以知道得更多。

作者的精神我很受启发:我们应该有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应该有始有终的去把它做好,相信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哪怕你的追求在别人看来是枯燥的,寂寞的,乏味的,只要你有恒心,就一定可以创造出奇迹。

《昆虫记》不仅仅浸溢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含着某种精神。那种精神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探求真相。这就是法布尔精神。学学他的精神吧!虽然我们不一定要像法布尔一样去探索昆虫的奥秘,但我们可以学他的精神,去做好其他事情!

《水浒传》读书笔记

大家都读过水浒传.有没有人发现这是一本英侠小说,而三国演义则是一本历史演义.而且,施耐庵对水浒的改编也非常多,本来以“梁山泊记事本末”为中心来写,但是施耐庵更注重英雄们的个人命运,其中几个重要人物都有个人传记,作者用“列传”的形式来将他们串联在一起。但是施耐庵也并没有完全忘记历史事件。在“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事件之前,就有了“三打祝家庄”这一历史事件。在“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事件之后,又写了招安等事件,而且再也没有出现相对独立的个人传记。

再看水浒的人物中,我认为宋江被推为老大是不对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他自己不会武功.你看当时哪个英雄不会一点武功.但是宋江呢?只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2.他无勇也无谋.平日打仗时,大部分计谋都是军师吴用想的,自己也没出多少力.3.他做了一件很不对的事,那就是招安.被招安后,与自己的弟兄分开,自己也很难过.被朝廷赐死后,还带了几个人一起去死.水浒传与三国演义有诸多不同,可从依据的史料中看出.三国演义主要是从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所引的。而水浒传中所描写的宋江起义,在记载宋史的书中都有记载,但都很简略。可以说明,作者是将许多短篇有关水浒的小说汇在了一起,就成了水浒传。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00字

三国演义是一部跨度近一个世纪,出场约个人物的历史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以浩瀚篇章,深入描绘了从汉末群雄割据到三国归晋的历史画卷。其中,细致生动地展现了魏蜀吴之间错综复杂的军事、政治斗争。而且,以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为艺术典型的这些数百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以绝不相同的方式写下自己独特的一页并由此将三国时代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展现在读者面前。

《神奇校车》读书笔记200字

今天,我看了《神奇校车》之《海底探险》这本书。看完之后,我被故事里惊险、刺激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住了。

这本书主要讲了弗瑞丝小姐,也就是卷毛老师。她开着校车带着同学们去海里探险,他们看见了:威武的大龙虾、凶猛的鲨鱼、可爱的水母······海底世界真是奇妙无比。

在现实生活中,校车是不可能像变魔术一样变成其它的东西沉入海底的。而故事里的校车是那样神奇,我多希望也拥有一辆这样的校车,让它带我去了解不一样的海底世界。

第二篇: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读《史记》一夏本纪第二 《史记》第二卷,说的是夏朝。

开篇第一段,就述说夏禹的名字,和他的身份。我们从第一卷就知道,前面的五帝都是黄帝家里人。大禹也不例外。他的爷爷是帝颛顼,他爷爷的爷爷是黄帝!他老爸叫鲧。

其实五帝的各自关系有很多传说,有些传说并不一定说他们是一家子。但为什么司马老爷会采用这种说法呢?因为司马迁所处的时代皇位是世袭的,就算不是父传子,也都是有亲戚关系。这就是所谓的正统。

作为那个时代的人,正统观念是根深蒂固的。自然会采用有利于维护皇权的说法。我们再回到书上。帝尧要找人治水,最开始是不想用鲧的,因为他觉得他能力不行。但当时确实找不到一个比鲧跟合适的人,于是只好用他。出于帝尧的英明判断,鲧治水确实不行,“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帝尧终于找到了舜继承大位。舜对鲧治水无功很不爽,咔嚓了鲧。

唉,这就叫人事啊!我同样没看出舜有什么治水的才能,但人家却坐大位,你辛苦九年却被问责,还是处罚最严厉那种。

舜杀了鲧后,又找大禹治水。想来当年对亲情都是比较淡薄的,杀父之仇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也再一次印证了那时候对无用之人的死,大家都是没什么感觉的,觉得这是很理所当然的事情。

后面好多篇幅都是说大禹如何治水的。老实说,我水平太有限,看不太懂,也不想深究。

大禹过家门而不入,不是什么工作狂。书上说的是“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他是吓怕的!以前当公务员失职的要掉脑袋的事,你能不用心吗?

介绍完如何治水还有一些对话。看得也是稀里糊涂。文风好像突然变了。语气助词特别多,像换了人写似的。

这种文风到汉朝好像还挺流行。虽然说我国文字语言博大精深,但到汉朝还没到精深的地步。个人感觉哦,就是对文字的掌控还没成熟,利用环境语言烘托气氛的能力不够。又或者因为那时候写字是用竹简的,成本高,文字不得不精炼。反正我看着就像看歌剧,都是比较夸张的语言。

一连串看不太懂后,大禹即天子位。国号夏后。

夏朝的历史很具有争议性。因为它缺乏考古证据。我知道的皮毛知识就是西方的历史学家没有承认夏朝的存在。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新的研究进展。我们知道的记载也多数为传说,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等等神话故事都是在夏朝发生。除了说明那时候比较热之外,还真很难把他们当作正史记载。

《史记》当然也没采用这些神话传说。而是流水账一般,把夏朝天子逐一罗列一遍。

有意思的是,这里写大禹死后把帝位传给了益,而益又把位置给回了大禹的儿子启。因为“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过渡得十分和谐。而我们一直知道的历史是大禹的儿子启杀了益,结束了禅让制,改行了世袭制。

无论怎么说,后世君主从此都开始了世袭制。

寥寥数语之后,夏朝灭,商汤兴。

读书笔记——读《史记》一五帝本纪第一

五帝本纪,写的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神话时代。司马迁对于玄之又玄的神话传说没有过多的描述。毕竟是史书,想看神话移步《山海经》。所以这里的三皇五帝都比较接近普通人。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对于当时的社会制度,司马迁采用的是跟周朝差不多的制度。天子、诸侯。时代久远,没法考究。这样描述也方便当时社会的人容易理解。

接着就是炎黄大战、擒杀蚩尤,四海平定,天子正位。炎帝跟神农氏是不是同一个人,至今都是没有结论,也不可能有公认的结论。“炎”更可能是部落的名称而不是单指一个人。同理,黄帝、蚩尤等也可能只是一个部落名称。不过把他们说成一个人,就让人们比较容易理解,起码看起来代入感强烈一些。

打了胜仗,公孙轩辕改叫黄帝,属土德。这土德就是“金木水火土”里面的五行之土。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玩过游戏的人应该都很清楚。一个朝代属什么“德”是比较重要的无聊大事。每个朝代的更替都会选一个“德”,它跟前朝的“德”都是或生或克的关系。以表示自己的朝代受命于天,是合法的。正常程序应该是,先有自己属的是什么德,受命于天要推翻腐朽的前朝,所以我才取而代之,顺应天命,不得不为。但大家都是反过来用的,先捏掉前朝,再给自己找个合适的德。

黄帝的土德是尚黄的,估计用的旗号都是黄色。为什么土德会是黄色的呢?因为比较多人相信黄帝是来自黄土高原。黄色的土地,给当时人民带来了赖以生存的食物,注定会深深地留在每一代子孙记忆中。祖先发迹之地是“土”,黄色的土。

个人更倾向于相信,黄帝之前的祖先们,过的是游牧生活。远古时代,根据现代基因研究表明,人类起源于非洲。而走出非洲的古智人,大约不到200个。经过万年为单位的不断迁徙、繁衍,华夏族的祖先的祖先们到达了黄土高原。不知道大家见过黄土高原的黄土没有,非常的细小松散,很容易刨开种植农作物。对于还是使用石器的先祖们(这时候人类还是处于石器时代),这样的泥土很容易耕种。有了耕种就有了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相对稳定的住所,越来越不需要逐草而居。食物充足,住所稳定,人口就能稳步增长,部落就能发展壮大。

炎黄部落可能都是羌人。“羌”字的字面意思就是“牧羊的人”。原始的图腾应该就是羊。所以有学者研究出华夏民族不是龙的传人,而是羊的传人也不奇怪。从图腾来看,炎帝跟神农氏应该不是同一个人(或者同一个部落)。因为神农氏的形象的牛头人身,明显是以牛作为原始图腾。

炎黄之战,两个部落或者是部落联盟经过碰撞后,形成了更大的部落联盟。随着部落的扩张,终于走出了黄土高原,到达了黄河中下游地区。跟本来就在这里发展的蚩尤部落联盟发生摩擦自然不可避免。蚩尤部落是夷人。“夷”字的字面意思就是“持弓的人”,属于渔猎民族。既然是渔猎,图腾多半是会飞的飞禽、能游水的有鳞片动物。虽然蚩尤吃了败仗,但那时候的战争不可能也不必要赶尽杀绝,无非就是争夺领导地位。最大的可能就是相互融合。

相互融合后的部落联盟,各自的图腾有长角的牛、有胡须的羊、有会飞的飞禽、有鳞片的鱼„„这些因素合在一起是不是有点像传说中的“龙”?!(个人甚至觉得,龙的主体是鳄鱼,从鳄鱼身上再改造加工慢慢地就成了龙的形象。)

回到《史记》。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多子多福啊)。正宫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和二儿子。二儿子又生了个儿子叫高阳。黄帝驾崩后,高阳为帝,就是颛顼。这里也有提到,黄帝的儿子不都姓公孙。看来古时候不一定要跟老爸姓的。

坐帝位的不是长子嫡孙!这为后世废长立幼提供很重要的依据。

颛顼好像没什么事迹,寥寥数语后就驾崩了。高辛立上台,称帝喾。他是黄帝大儿子的孙子。这也为后世王爷争皇位提供了些论据,龙椅是有能者居之的,不一定世袭!

帝喾也没什么事迹,很快就写他翘辫子了。死后帝挚接位,“不善”,改为他弟弟放勋接位。放勋就是比较有名的尧!

尧比较大的事迹就是制作了历法,从尧开始才有了年的概念。

尧坐帝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治水。人类文明的摇篮就是河流,也就是水源。大家都是沿河而居的。但河水也是会有泛滥的时候。而且五帝时期,水患更是出了名的非常的严重,后世也没有比那时候更严重的记载。

书上说尧还做了一件事,就是定下了中央-四方的概念。天子统治天下,呆的地方就是中央,世界的中央。其他四方分别是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古人对这些“非文明”种族的划分非常严格,只有相邻两个方向的种族能合称,因为相邻两个方向容易“串门”,例如蛮夷、戎狄等,而不会出现“狄蛮”、“戎夷”一类的词。

其实中央-四方的感念并不是尧提出的,历史上是周朝才开始宣扬开来。此说法对华夏民族非常的重要,是华夏民族超强同化能力的基础。往后中原地区被外族入侵了无数次,但每个外族都要谋求自己的“正统”出身。谋求的过程,自己也慢慢接受了中原文化。最终结果就是自己被华夏文化同化,成为了华夏民族中的一员。只有一个外族例外,就是当年的蒙古人(仅限元朝时期)。因为蒙古人打下的疆域非常宽广,目光自然也是世界性的,知道中央之国其实并不是世界的中心,外面的世界大得很。所以蒙古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是历朝历代最短的。既然你不能融入占多数的群体,那就滚蛋吧,等你想通了再回来。

尧在位70年,通过考察,找到了人才——舜。舜辅政了二十年,尧觉得老了!(70+20年哦,亲)要舜当天子位。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禅让”。尧是在辟位后二十八年才去世的!尧真是个长寿君王!

尧死后有三年国丧。好像守孝三年这种事情就从这时候开始有的。

后面就是对舜的事迹的大段陈述。舜居然是颛顼的七世孙,也就是还是黄帝家的人。折腾这么久,天下还是自己家人信得过啊。看来尧盛赞舜品德高尚很有水分。不过呢,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这样追溯上去,都是同一个祖宗的事确实很容易发生。

舜是品德高尚闻名的。老爸想杀他,继母想杀他,同父异母的弟弟想杀他。哦,不是想,都已经是付之于行动好多次了。舜每次都大难不死,回来还是很孝顺父亲母亲,关心弟弟。无语。

很奇怪的是,大家对杀人这事没什么说法,似乎是很正常的事情。想想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应该是原始社会,生产力比较低下,又是平均分配。食物不足,自然不希望无用之人留着分粮食。杀了无用之人,大家都能多分点,对生产又没有影响,所以大家对杀人这事都是不以为然。

舜除了品德高尚外,其他功绩都是闪烁其词,好像还都是大禹帮他干的。对舜的一家来说,品德高尚又不能当饭吃,舜无疑是个“无用”之人,所以都想杀他。这个世界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啊!

舜老了后,继续禅让给禹。禹推让一番才肯即位。《五帝本纪》还没开始说大禹治水的事情,下一章才展开。

为什么我对舜无感呢?因为按书上说的,他有点道德高尚过头了。一个人如果太完美,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不真实。真实的个人不会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雷锋尚且会花很多钱去买一个手表,这表示他还有虚荣心,而不是一个完人。

第一章司马迁表明了当天子的基本要素,就是“德”!

每章的最后基本都是“太史公曰”,其实就是司马迁自己曰。那为什么司马迁不写上自己曰呢?因为华夏族是一个祖先崇拜的民族,后人们更相信祖先们说过的话。自己说的话不够分量,祖先出场搭救。祖先要是个名人的话,更是多人喜欢。你的观点他的论述,全部归到祖先的名下。最最典型莫过于孔子孔圣人。“子曰”是事情多得数不清,天知道哪些才是真的“子曰”。这样的习惯不单是古人有,现在的人也经常这样。最典型就是微博上的谣言。哈哈,龙的传人,一脉相承。

第三篇:读书笔记

窗边的小豆

[日]黑柳彻作者: 子

译者: 赵玉皎

ISBN: 7544222977

页数: 288

南海出版公出版社: 司书名: 出版时间:2003-1-1装帧:平装 890×1280毫米开本: 1∕32 插图: [日]岩崎千弘 版次: 第01版 纸张: 胶版纸

最近在看一本《窗边的小豆豆》,它讲述的是作者黑柳彻子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主人公小豆豆就是作者自己。小豆豆曾经由于过分淘气而被退学,后来就来到了小林宗作老师创办的巴学园里就读,也正是这段际遇,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小林校长独特的教学方式,亲切与充满关爱的为人,给巴学园的每个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包括我这个读者。

我很欣赏小林先生的教育理念。他把大自然给孩子们当天然的“教室”让孩子人去观察与探索。而且还欣赏小林先生对儿童的尊重,他用爱心与信任给小豆豆贴上了永远撕不坏的好孩子的标签,使得她有了今天的成就!小林校长的巴学园是丰富多彩的,他与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某些教育思想不谋而合,他的学校也充分体现了“生活教育”的思想。每天,孩子们如果上课效率高,一上午就把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解决了的话,老师就会带领孩子们到校外去散步,那是孩子们最开心的事情,在散步中,孩子们看到什么,老师就相应地渗透相关的知识。在与大自然那么亲密、融洽地接触中,孩子的思想被放逐了,心灵被解放了,到处充满着他们的欢声笑语,那是在学校里永远也学不到的。最有心的是,有一次校长还请了一个农民给孩子们上课,地点设在了校外九品佛的池子旁边,农民老师给孩子讲起了如何种庄稼,边讲还边在地上做示范,从除草到翻地,从培垄到播萝卜的种子,施肥等等,一项一项地做给大家看,还给大家讲了别的有关虫子,鸟儿,蝴蝶,天气等方面的知识。最后大家一起动手干完了播种的活儿,孩子特别的高兴,一个个俨然成了播种的高手了。在以后的日子里,孩子们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种的庄稼了,他们总会凑到一起谈论自己的庄稼的事。那是多么精彩的一课啊!相信孩子们定会终身难忘。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走进儿童的内心深处;不断地发现他们特有的品质;给他们充分的空间去探索、观察、创造,因为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着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的环境的,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得以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在经过20年,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才会如天上的繁星般数不胜数。

读了这本书后,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颗聪明、活泼的小豆豆,有幸落在了一片自由、开放的土地----巴学园;一位睿智的校长,用他的爱心、耐心和童心,把巴学园变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作为教师,只有尊重孩子,了解孩子,才能理解孩子。最后又让我想起了小林校长经常对小豆豆说的一句话:“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这句话对小豆豆来说是多么地珍贵,一直鼓励着她,支持着她,如果没有遇到这样的好老师,那么今天的这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恐怕就会在“坏孩子”的阴影下,被自卑心理所包围,而不知所从。教育博大精深,而我们只有在教育的蓝天下,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才能搏击长空,才能无愧于每一个孩子。让我们每位教师都来做“优良品质”的发掘者、推动者,让孩子们的心灵能自由飞翔,无所畏惧。

:[苏]苏霍姆林斯基华东师范大学

这是一本大家公认的教育经典,因此如何解读这本书就成了一个经典难题。更让我觉得困难的是,我始终无法认可这本书在教育中的经典价值,尽管它讲了不少有效的教育策略,也充分地展示了作者的教育智慧,也不缺少作者对教育的奉献精神与浓浓爱意。但在我的眼中,始终觉得这本书还是浅了一些,尽管有不少的有用的教学方法,但这些方法过于有用,让读者简单模仿就可以了,而不必去深入地思考这些教学方法有用性的原因何在。当你翻看《给教师的建议》的目录,就会发现阅读这本书的困难,因为全书只是作者教学经验文集的汇编;甚至可以给出一个粗浅的结论,在作者之后的一百年里,会很难发现有比这样的经验文集更为全面而又有用的文集。所以,这本书为我们提供远不只是一些有用的方法,而是透彻理解教育过程的原始资料。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如果教师关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啊!这些学生在紧张的劳动中显示他们那积极活动的精神,他们变得跟以前完全两样了,因为他们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更好地完成作业上。

(二)要精心呵护孩子“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我相信每一孩子都是想学好的,再调皮的学生,在他的心灵深处都是渴望成为一个好孩子的。这学期,有一个插班生叫邱友煊的孩子让所有任科教师头疼不已,上课坐不住,老是影响前后左右的同学学习。可是他也有认真听课,认真写作业的时候。每当他觉得自己表现的不错的时候,下课时就会到我身边来问我:“老师,我今天上课不错吧?你能不能跟我妈妈说我今天在学校很乖?”他也想学好呀!“有些教师常抱怨说,儿童在上课时调皮,做小动作……这些话总使我困惑莫解。”我也常听到这样的话,但我自己尽量注意不说这样的话。因为我始终认为学生上课不愿听,那是因为我的课不够精彩。有些时候你会发现学生非常专注地看着你,那是因为你的话语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了。所以我们要思考地就是怎么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而不是抱怨学生不听课。

童年》读书笔记1000字高尔基中国文学出版社

本书讲述的是高尔基3岁时,父亲病故,母亲带他回了娘家。可惜外公是个自私、贪婪而又专横的小业主,残酷剥削雇工,放高利贷,但是,资本主义俄国的发展打断了外公的发财梦,从此破产以至于贫困潦倒。可怜的母亲改嫁之后,生病而死,十一岁的作者被外公残忍地赶出家门,从此还是一个孩子的他,只得在社会上自谋生路„„

感想与感受:童年,是每个人自己都值得回忆,值得珍惜的一段短暂而又美好时光。对于我来说,童年是我最珍贵的收藏,然而大师高尔基的童年呢,真可谓“窒息的天地,苦难的童年”,童年应该是他的一段悲惨遭遇,一段深情的回忆!

据我了解,《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的第一部。它向我们艺术地展示了阿廖沙在黑暗社会追求光明的奋斗历程。故事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读完了这本书,我的感受颇深。首先,与高尔基的童年相比较之下,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儿时的悲惨遭遇,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幸福的!在家里,父母宠爱着,关心着,保护着。在学校,有老师的教导和同学们的陪伴,真正可以说是无忧无虑。而高尔基呢?与我们恰恰相反。有人说:“环境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就是这样的环境造就了高尔基,成就了高尔基。在如此**和污秽的社会中,他那颗光明和博爱的心没有动摇,没有被污染,反而变得越加开阔、光明。也许,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吧!这本书告诉我们要坚强勇敢、正直自信。

步入初中的我回忆起童年是多么美好的时光啊,读了高尔基的《童年》后,才知道什么是童年,什么是幸福童年,什么叫做珍惜童年。也许你正在为妈妈没有带你去买你想要的东西而抱怨着,可如果你想象一下高尔基的童年,那么你将会感受到自己的幸福,去主动帮助妈妈工作!这本书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

高尔基虽然小时候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但是竟然还能成为一位如此杰出的人,真是了不起!他发表过的文章数也数不清。高尔基从来不放弃可贵的光阴,他在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六年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克里母.萨姆金的一生》,但直到他临终都没有完成。这部小说作品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反映了各个阶级和社会集团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化。高尔基于一九三六年六月十八日在哥尔克病逝。读了《童年》,我深深感受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那种腐败,当时人民生活的痛苦。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多么美好!我认为,如果我们在这样的好环境中浪费时间实在是天大的错误。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珍惜时间是成功的秘诀”。我们现在有如此好的环境,是多么难得呀!所以我们不是更应该去努力吗?这本书告诉我们,要把握未来!

每个人的心充斥着暴力,麻木不仁,他们放纵自己,麻醉自己,去努力忘掉穷困,病痛的折磨,那种灰暗的日子,真的很难熬过,大家记得书中那句话吗?漫漫日月,忧伤是它的节日,火灾是它在狂欢,在一无所有的面孔上,伤痕也成了点缀——我想这就是对《童年》中生活的最好诠释!

段落选抄:此时此刻,我就会产生一些特别纯洁的、飘忽不定的思绪,但这种思绪是细腻的,像蛛网一样透明,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它们往往是突然爆发,马上就像陨星似的迅速消逝了,在你心中留下莫名的忧伤。这有时会使你得到安慰,又令你惶恐不安。这时你的生灵在沸腾,在融化,渐渐形成一种终生不变的形状,于是你的心灵的面孔就这样产生了。

傅雷家书

傅雷及夫人中国文学出版社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而一对父之间的通信,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得到

如此多的认同,这就是《傅雷家书》不同于普通家信之处。

我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无法体会到那种互通家书时因距离而产生的淡淡的忧愁和丝丝的甜蜜。我很向往这种感觉,因此我拜读了这本《傅雷家书》。《傅雷家书》摘编了1954年-1966年傅雷暨夫人写给儿傅聪、傅敏等的中外家信185封,其中大部分是写给出洋在外并最终成为著名钢琴演奏家的大儿傅聪的信件。洋洋万言,字字意涌动,阅者无不为傅雷教的精神感动。信中有对过去教过于严格的悔赎,有对儿进步的表扬和鼓励,有对音乐和艺术的指导和探讨,有对党和国家建设及运动的看法和意见,有对儿生活的嘘问和关心,“贯穿全部家书的情义,就是要儿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看一部家信录,就是看一片傅雷的“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冰心世界,我们不光明白了傅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翻译名家的原因,更会从中学到如何育成才的人生真谛。

我对书中这样一段话感慨良深:“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实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ion。„„我们一辈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perfection,但永远是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由此我想到一个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镜,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余的,以重新组成原有的镜的面貌。一路上它由于自己有棱有角,滚得很慢,从而领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当它千心万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镜重圆”时,它成为了一个整圆,滚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风景在刹那间掠过。其实我们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们现在的不完整,把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对的完整。而真正当有一天,所谓的完美在身上发生时,我们

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教是以严厉而著称,我以为他们父的关系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读了此书之后,想法有了极大的改变。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他们通过书信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掩卷后对书回想起来,最大的感触就是傅雷对艺术甚深的造诣。傅雷对于艺术尤其是乐曲的领会,颇有一番自己的见解。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在艺术领域也有着较高研究。也许便是因为文学和艺术是相同的吧。不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人读完了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而风格迥异的各类乐曲,也会带来相似的结果。秀美的散文,带来的是有如欣赏了欢快的咏叹调后的愉悦;沉重的小说,带来的便是如同悲恸的交响曲给人的震撼;诙谐的杂文,带来的会是歌剧般幽雅的场景和事后无尽的思

考。细读完这本《傅雷家书》,感觉是像戏曲那样给人以不俗的氛围和回味的余

地。

《傅雷家书》全书是一个父亲在循循善诱,读来很亲切,既饱含了对儿的深情,也有着父亲独有的不可抗拒的威严。

读《傅雷家书》,感受的是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父之间的感情

因为艺术的崇高而得以升华,成为一份取之不尽的人类精神的养料。

平凡的世界路遥 作家出版社 在初中,当我听到这本书,但已经没有时间去浏览它。今年春节我终于挤在吞噬它一点时间,在紧张的时候,它是非常有吸引力。

我看了这么多的小说,我总是可以发掘出来的故事,在浏览过程中的某些词的细节,心脏也是不自觉地按照剧情大纲,甚至想象或猜测最后的结局。

我总是感到他们已经练就一双眼睛,看到了开端,在年底所激动。

正如我开的“平常的世界”的第一页,在我心中的理想,我穿破烂的衣服是干净的男孩时,等候面向全部学生,吃晚饭后独自走在泥泞的土操场上,到缓慢但坚定地李破箩筐余下的两个黑馍馍,我似乎已经断定了的故事。

普通人的世界一个不平常的故事特别解释。

已断定的最后一张照片的故事隐藏的含义,在这可怜的孩子光辉的场景并不逊色。

但事实上,当我翻过一页,然后去上,但像心脏已成为日益吓坏了惊喜。

这不是一个故事。

窗帘是一块黄土高原土地的故事。

主题曲是文革时代的红色歌曲旋律的故事。

孙少平,第一幕有,但我感到有一些神奇的普通少年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他被刻画的第一个数字,由首因效应的影响,或许,我一直把他当成我读的铅,跟着他到这个故事归结。这是一个狂热的读者,狂热的忠诚读者。在那些日子里,在那个处所,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不平常的事情,在家庭,萌发和建立这样一个习惯。他读了苏联的著作中,保罗知道,人谁强如钢,但也爱保罗的心脏种植富家千金的种子,悄悄地做,也没有人创造了一个公主的理想,包含他自己。但事实上,笔者是非常光辉的,它是仁慈的。他是一个黑暗的手,其实,实现这个理想的一个小单位,但缺乏一个最终为了。然而,所有这一切苏联式的充满豪情和盼望的青年,已被视为偏好。他回到了家从高考落榜,大力支撑教导事业,从一个小村解散平常的生活,但毫不迟疑地放弃丰富的手抄报版面设计[]去家的柴篮,去向下猪烹饪食物。这是一个明智和乖巧的女孩心疼。像一个梦,她是俏丽的,令人咋舌。俏丽,聪慧,仁慈,诚实,强,这是邵鸿。不能被称为了不起的女人,但绝对是一个人可能会感到女孩的爱情和亲情和尊重。我想我会是这样一个人产生这样的感受,从他的心脏的愿望深处。也是女人,我更懂得,并更多的懂得小香身,多活动,勉励更多。我很感谢作者,他让我明确地看到我的脑海中不断的自画像的轮廓,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精力慰藉。

还有痴情Runye,有更多的痴情Runye,她的丈夫,他们告诉我们,这种推理的成果,取决于伏羲由V祸兮福灾害。见真情不麻烦,但它是Runye这个女人在人性的光辉光荣。

孙少平公主有干部的子女,省报记者田晓霞。保罗的妻子,因为她深爱着,这样不屈不挠的国民。当她站在旁边,他的脸明亮,以满足在黑暗的矿井只是厌倦了孙少平,取得了较平坦的公主理想。但当手抄报版面设计[]李晓霞报道,参加抗洪英雄和英勇就义的部分,在报纸上挤一个小单位的手中,我不知道什么话可以告诉。想到这,伤心。因此,实现这个理想,它是没有履行。因为这是一个普通的世界,但也告诉普通的故事,你可以有俏丽的甜蜜的梦,但可以有王子和公主一起幸福生活的成果。

我只是悄悄地告诉我,这种情绪似乎年纪。

但“平常的世界”所经历的各种这三本书,但怎么能读在这个时候,我可以透过它看到吗?

到的那些人,那些之间的故事,这给人们带来未知的情绪,可悲的是它的世界?

我不知道,但仍然是这本书的作者路遥先生致敬,他确定是一个普通的人,经历了很多非常普通的东西,所以他写这样一个Muse触摸人们的工作不够熟练。

此刻,我更加自负,更加普通的纯文本的话,更可以打动人心。

因为,我们都是普通的人。

第四篇:读书笔记

《柳信》宗璞

摘抄:一个残冬,我家的小花猫死了。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什么是死。它躺着,闭着眼。我和弟弟用猪肝拌了饭,放在它嘴边,它仍一动也不动。“它死了。”母亲说,“埋了吧。”我们呆呆地看着那显得格外瘦小的小猫,弟弟呜呜地哭了。我心里像堵上了什么,看了半天,还不离开。“埋了吧,以后再买一只。”母亲安慰地说。我做了一篇祭文,记得有“呜呼小花”一类的话,放在小猫身上。我们抬着盒子,来到山坡。我一眼便看中那柳伞下的地方,虽然当时只有枯枝。我们掘了浅浅的坑,埋葬了小猫。我拉着弟弟的手,呆呆地站着。忽然间,那晃动的枯枝上透出的一点青绿色,照亮了我们的眼睛,那枝头竟然有一点嫩芽了,多鲜多亮呵!我猛然觉得心头轻松好多。杨柳绿了,杨柳绿了,我轻轻地反复在心里念诵着。

评论:《柳信》这篇文章,开头便写到春天路边的杨柳不知不觉间已绿了起来。园中原有许多花木也和人一样,年复一年,只管自已绿着。一个残冬,她家的小花猫死了,那是她第一次看到什么是死。尽管他们很难过但是母亲还是一直安慰她,母亲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人,把家里的家务整理得井井有条,关心和照顾着家里的每一个人,然而这么热爱生活的母亲去世了,抛下了年迈的父亲和她的儿女。一个人的生命是多么的短暂和宝贵。读这样的文章很容易便引发自己的感想,就象《柳信》里说的那样,人的生命是很短暂的,象柳树一样并不想跻身松柏等岁寒之友中,它只是努力尽本分,尽量绿得长一些,就象一个普通人平凡清白的一生一样。枝枝垂柳,寄托着我们对外公的哀思。

《树王》阿城

摘抄:火越来越大,开始有巨大的爆裂声,热气腾升上去,山颤动起来。烟开始逃离火,火星追着烟,上去十多丈,散散乱乱。队长几个人围山跑了一圈回来,喘着气站下看火。火更大了,轰轰的,地皮抖起来,草房上的草刷刷地响。突然一声巨响,随着嘶嘶的哨音,火扭做一团,又猛地散开。大家看时,火中一棵大树腾空而起,飞到半空,带起万千火星,折一个斤斗,又落下来,溅起无数火把,大一些的落下来,小一些的仍旧上升,百十丈处,翻腾良久,缓缓飘下。火已烧到接近山顶,七八里长的山顶一线,映得如同白昼。我忽然心中一动,回头向肖疙瘩的草房望去,远远见到肖疙瘩一家人蹲在房前。我想了想,就向肖疙瘩的草房走去。场上此时也映得如同自昼,红红的令人疑心烫脚。我慢慢走到肖疙瘩一家人前,他们谁也不看我,都静静地望山上。

评论:阿城的《棋王》、《树王》、《孩子王》,三篇篇篇精彩,而最精彩的要数《树王》。《树王》讲述了农村里一个与大自然相依为命,试图千方百计保护树王的肖疙瘩,在无法营救即将被砍的“树王”时因病而死。整篇中使用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这些都是作者的亲身感受。真实、感人。风格独具特色,满篇充满乡土气息却不庸俗。放映了那个特殊时代的时代特征,文中的树王肖疙瘩心灵的寄

托,寄托没了,便没有了活下去的希望,肖疙瘩经过几天变苍老了许多,最后竟然一病不起,直至死去。人们听从他的遗嘱,将他葬在巨树地下,与他心爱的树长眠共栖。虽然这篇《树王》构思简单,人物不多,简明扼要,但却饱满充实,让读者感动,沉思。

《苦难的精神价值》周国平

摘抄:通过受苦,人得以救赎原罪,进入天国(基督教),或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佛教)。与它们不同,弗兰克的思路属于古希腊以来的人文主义传统,他是站在肯定人生的立场上来发现苦难的意义的。他指出,即使处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一个人不放弃他的这种“最后的内在自由”,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证明了这种尊严比任何苦难更有力,是世间任何力量不能将它剥夺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陀斯妥耶夫斯基说出了这句耐人寻味的话:“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 评论:人们往往把苦难看作人生中纯粹消极的、应该完全否定的东西。但是周国平先生却不这么认为。虽然我们忍受苦难总是迫不得已的。但是,作为人生的消极面的苦难,它在人生中的意义也是完全消极的吗?不是,苦难与幸福是相反的东西。在通常情况下,一旦我们感到幸福或遭到苦难时,我的心里便会涌出无数多余的想法,反而忽视的苦难本身对于自身的锻炼,要知道人生在世,便是为了历练,为了不断追求人生的理想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苦难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我们对于苦难是肯定还是怀疑、否定,只要是真切的,那么我们的灵魂必然在苦难中得到升华。外部的事件再悲惨,如果它没有震撼灵魂,就称不上是苦难。

《犁的情结》高维生

摘抄:一个农人的活计做得是否地道,不仅看他出不出力,重要的是对土地的情感和对农具的热爱。打量他的犁杖,就了解了一切。农具当中犁是让人尊重,敬畏的,如果把农具排行的话,犁应为老大。这并不是因体积而论,是它的耐苦、执著和坚毅。犁像动物界中的老虎,平时安静,隐卧一旁,动起来有摧枯拉朽之势。一年中,大多的时候,它闲置被人遗忘,只有播种的季节,回到土地上,积攒的力量才爆发出来。2004年的春天,我回到故乡,在延吉喧闹的街头,寻找童年的足迹。童年的大杂院,变作前尘往事,一条宽大的马路,掩盖了我在异乡的不尽思念。站在马路边,注视穿梭般的车流,耳边的聒躁,有了不尽的感伤。那一夜,我没睡好觉,坐在火车上,回乡路上的想念,消失殆尽。有故乡,而没家的人,注定是一个漂泊者。

评论: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黄河流域有着几千年的农业文明。无论是亲眼所见,还是通过电视、网络、书籍,我们每个人都对于

那片金黄的田野非常熟悉。而犁恐怕就是一个农民的第二个生命了吧,每一个真真正正的庄稼人也必定是一个真正的爱犁人,作者非常敏感的就抓住了这个灵魂一半的东西。而我们又很容易通过犁而联想到其他方面,曾看过一句很诗意的话:父背如犁,耕耘的是谁的希望?犁耕耘的是所有农民的希望,或者说,它是在开垦幸福,开垦美好的未来。也许有一天,木犁这样陈旧的农具会退出历史舞台,被许多人遗忘,但它的品格和精神,一定会代代承传下去,它的精神将永远刻在人们的脑海中,让人领悟生命的真正含义。

《静默,是一种深刻的语言》徐怀谦

摘抄:正是乍暖还寒的季节,外面风正大。宾馆前猎猎的旗子是今夜唯一的喧哗。山脚下的泰安城遍地灯火,与月亮相比,那些灯火瑟瑟的,柔柔的,无精打采的样子。想想也是,此时马路上的汽车还在奔突,车辆的尾气、化工厂的废气、工地的扬尘还在喷涌,城市依然浸在一个巨大的污染池中,那些灯火想清爽脱俗,出污泥而不染,岂是易事?不说它们,城市的月亮看上去不也经常病恹恹的吗?其实,有病的不是月亮,是人类自己。回头望了一眼“神憩宾馆”的招牌,这名字起得好,神仙居住的地方——神仙真会找地方啊,不是在高山之巅就是在天上。于是想,城市污染了,人可以逃往农村;农村污染了,人可以逃往山上;有一天,山上也污染了,人总不能逃往月球吧?月亮无语,静默中有一种博大和恢弘。

评论:作者徐怀谦为《人民日报》一名主编,2012年8月22日因患抑郁症不幸坠楼身亡,我真的感到非常遗憾,这篇散文《静默是一种深刻的语言》是徐怀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读罢,禁不住为徐先生文学才华折服,又为他的英年早逝落泪悲叹!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就这样走了,留给世人的是一片唏嘘和扼腕长叹„„从此,中国又少了一位有良知和责任感的作家!静默是一种深刻的语言,文中充满力量,虽然这种力量很淡,但是我相信足以感染每一位的读者。文中通过月亮,通过对于古代先贤的解读,作者以一种家常的语气点出了静默的真谛。静默于此,愿徐先生一路走好!愿天堂里没有腐败,没有堕落,没有苦难,没有不平,没有喧嚣„„

《你的生命之光》张炜

摘抄:伟大的法国诗人雨果被罗曼?罗兰描写为具有偷盗宙斯闪电的普罗米修斯一般的巨人。而另一位法国的重要传记作家莫洛亚则把雨果称作“奥林匹斯山神”。这个伟大人物一生经历的事件,他的人生航船被时代风暴几次打折桅杆险些沉没的经历,恐怕极少有另一个人可以与之相比。即便是早期,他就有着不可言喻的痛苦经历:妻子的失节、朋友的背叛、攻讦、误解,一切常人难以度过的危难和人生关节;但比起他后来漫长的异国他乡的流浪、比起其它艰苦卓绝的斗争,简直又算不了什么。他一生矛盾重重,既谨慎俭约,又慷慨大度;他曾经是一个纯洁的青年、模范的家长,可是在暮年又变成了一个热烈的、能够爱的老人;他由一个王朝复辟主义

者演变成了波拿巴主义者,再后来又变成了共和国的爱国主义者;他本身是一个资产者,可是在一般的资产者眼里又是一个大逆不道的人。

评论:作者通过对于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的解读来描写生命之光的伟大,但是作者没有单调的去描写、刻画罗曼-罗兰的一生经历,或者列举他的成就,而是从中感触生命,歌颂生命。文中的观点既有创见,行文优美而凝练,文中的字里行间时刻都能感受到作者的强烈的艺术追求,生命意识的追求。作者运用优美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的感悟,真诚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其实每个人看待一位作家的时候都会有自己的一个独到的看法,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把自己的看法十分准确、公正的表述出来,我们应该学习作者的深刻的解读技巧,去认真了解一位名家,并从中联想到其他人,联想到我们自己,联想到现实,这样才算是对于一位名家的真正解读。

《大雪的故乡》林清玄

摘抄:他的流放,隔断了他对故国的联系,也正是他的流放,使他的同情与关爱自俄国的土地扩散,用明亮的巨眼注视世界,使他从“俄国的索尔仁尼琴”成为“世界的索尔仁尼琴”。很早以前,我就喜欢俄国的文学,包括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河夫、高尔基、果戈里等人的作品;甚至到帕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的作者)、索尔仁尼琴,我觉得俄国文学有一个伟大的传统,这个传统是由一片辽阔的土地和忍苦的人民所孕育出来的。他们共同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氛,有一种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还有正面的理想主义气质。虽然在那个苦寒的土地上,文学艺术家不时受到挫折,他们却总是像巨树一样,站立在最寒冷的土地上。尤其是从十八世纪以后,俄国的文学家、音乐家、舞蹈家更是天才辈出,闪炽着星星一样的光芒。

评论:林清玄先生所写的大雪的故乡并不是指自己的故乡,而是指那遥远的北方——俄罗斯,这个古老而又伟大的国度。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俄罗斯这片土壤从古至今培育了无数伟大的人物,作者很自然的便从索尔仁尼琴入手,开始了对于大雪故乡的探索。文中的大多数内容用来描写索尔仁尼琴这个人,但是真实的意图却是用这个人的一生、他的气质,来反映整个俄国文学的气质。虽然索尔仁尼琴历经苦难,便如俄国这个国度一般,但是正是这份苦难磨练了他们,正是这份苦难让大雪的故乡在严寒中仍旧唱响不屈的歌谣,在文章的最后,作者由对于俄国文学的感悟很自然的转移到我们中国,何时能够产生像俄国文学一样博大的作品呢?

《千秋不死的灵魂》李元洛

摘抄:谭嗣同到京后,曾于七月十一日在北京崇文门外北半截胡同浏阳会馆给李闰一信,这大约是他给夫人的最后一函了。信的第一段是:“夫人如见:在鄂连寄数信,嗣于六月十六日起程,本月初

五日到京,事之忙迫,殆不胜述。朝廷毅然变法,国事大有可为。我因此益加奋勉,不欲自暇自逸。幸体气尚好,精神极健,一切可以放心。此后太忙,万难常写家信,请勿挂念。”信的最后还说:“我十七八可引见。”然而,仅仅在光绪接见谭嗣同并俾以重任十余天之后,在谭嗣同力图建立一支亲兵劲旅并计划将来实行新式的君主立宪制度之时,慈禧太后及保守势力早已磨刀霍霍,于八月初九即9月24日发动宫廷政变,下令逮捕谭嗣同等人,星星之火尚来不及成为燎原之焰,就被那一帮祸国殃民的千古罪人扑灭了。

评价:谭嗣同是名人,但他的故事读来,总让人心生不平。作者对于谭嗣同的解读不是最精彩的、最到位的。但是也有作者独到的一面,文中引用了大量的谭嗣同的原话、作品中的原句。读来反而更有感觉。而谭嗣同是为变法而死,变法便是改革,现在的时代,有谁能说不需要改革,其混乱程度,比起清末如何?血气方刚的青年在清末尚去意图变法,而今天的血气青年在哪里?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这是我们不得不反思的一件事,我们有悠久的历史,但中国历史太悠久了,在这过程中人们慢慢丢弃了好的东西,而变得随波逐流,明哲保身。我想作者或许是想用笔来点醒真正有一息正义尚存的人,用手中的笔去唤醒更多的人。

《先父》刘亮程

摘抄:我比年少的时候 更需要一个父亲。他就住在我隔壁,夜里我听着他打呼噜,费力地喘着气。他弯腰推门进来,一脸皱纹,眼皮耷拉着,张开只有两颗牙齿的嘴,却没有说出一句话。我们在一张餐桌上吃饭,他坐上席。我在他旁边,看着他颤颤巍巍地,伸出一只青筋暴露的手,已经抓不住什么的手。这该是数年之后我自己的样子吧。一个父亲,把他全部的老年展示给儿子,一如我把整个童年、青年带回到他眼前。在一个家里,儿子守着父亲老去,就像父亲看着儿子长大成人。这个过程中,儿子慢慢懂得老是怎么回事。有父亲在前面趟着路,父亲离开后,儿子会知道自己40 岁时该做什么,50岁、60岁时要考虑什么。到了七八十岁,该放下什么,去着手准备什么。可是,我没有这样一个老父亲。

评论:描写父爱的文章太多太多,以助于和《先父》重名的文章就不知有多少,但是在作者的笔触下仍然能够牢牢的吸引住我们,人能够让我们感动,让我们读出不一样的感觉。在文中我看不到父亲的好,因为作者的父亲在他很小时就过世了,我相信作者没有感受到父爱,也没有父严。正是这如真空一般的空白,让我们生出无尽的感伤,这份向往父爱的情感是人类的本能,作者能把这份本能用文字表现给大家看,让所有人都感动,是因为其中完全是作者的真情实感。写文章便是如此,不需要做作,非真情无法打动读者,这要你自己投入了,把自己的最真实的感受、情感写出来,便是成功。就如朱自清先生的笔下,一道背影便可凝望百年。

《方月饼》严歌苓

摘抄:月饼方的?想不通。也想不通怎么就比我们曾经那些圆的贵。付钱时,手指头乱了。一只方月饼值我一小时的活儿。活儿不怎么幸福:柜台上十几罐菜一块腾着近百度的汽,我这被清蒸的脸必须笑个稀烂,见人见鬼都问:“我能帮助你吗?”不会说英文,这句话也得说顺溜,才能在这家中国外餐店找上活儿。不过这话常被我说成:“你能帮助我吗?”有回让老板听去了,扣了我一小时工钱。一只方月饼没了。说好在我住处聚。合住的美国女友玛雅一般午夜前从不归宿。我的屋有晾台,可以“举头望明月”。下午太阳还在,我就把晾台收拾出来了。原先大半面积堆着玛雅大大小小十几个纸盒,里面装着从童年情人卡到非洲椰子壳等什锦垃圾。我感慨:晾台真像个垃圾场啊。她壮实的大脸蛋一唬:“你怎么能说我的感情是垃圾呢?”

评论:严歌苓是海外华人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但既然是海外华人,那么边有一个话题是比较永恒的,是任何一个传统中国文人在远离故土时都不能回避的,那就是乡愁。在故国他乡过中秋,在故国他乡吃到月饼,我们没有这种感受,但是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够看出,或者说品出作者的惆怅,有对于故土的思念,还有对于故乡逐渐变化的感慨,小时候圆圆的、在作者眼中就如阿司匹林药片的月饼不见了,出现了作者想不通的、很贵的方月饼。这应该值得我们反思,我们没有远离过故土,感受不到对于自己乡土文化的深深思念。于是我们就像没心没肺一般,随意抛掉自己的传统,月饼是方的,我们不在乎,但有人在乎,因为月饼更重要的是代表团圆。

《粽子里的乡愁》琦君

摘抄:母亲的粽子,种类很多,莲子红枣粽只包少许几个,是专为供佛的素粽。荤的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之谓“子孙粽”。吃了将会保佑后代儿孙绵延。包得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的准备一些,美其名曰“富贵粽”。我最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那是用旱稻草烧成灰,铺在白布上,拿开水一冲。滴下的热汤呈深褐色,内含大量的硷。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灰汤中一段时间(大约一夜晚吧),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色带硷味的灰汤粽。那股子特别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我一口气可以吃两个,因为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而有帮助消化之功。过节时若吃得过饱,母亲就用灰汤粽焙成灰,叫我用开水送服,胃就舒服了。完全是自然食物的自然治疗法。母亲常说我是从灰汤粽里长大的。

评论:文中有对于端午这个中国传统节日的深深追思,对于母亲的怀念,还充满浓郁的人文情怀。端午在作者看来,吃粽子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但是每一年的端午,施舍粽子也是一件不可少的事情,文中体现了母亲施舍粽子救济穷人,一定能得到神佛的保佑,得到富贵的非常简单的善恶道理。但是这份简单却足够感动人,就像文

中那个简单的小女孩。一开始我从母亲的话里明白到: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幸福,并把它馈赠给别人。接着“我连忙给她一个大大的灰汤粽。”和“我再也不嫌她脏,拉着她的手说:你不要讨饭了,我求妈妈收留你,你帮我们做事,我们一同玩,我教你认字。”可以看出作者不只是说,而且真正开始了行动。

《端午节前记事》郑云云

摘抄:其实,我也知道,哪里还有什么真正的田园。苦守土地的人和他们辛苦无功的劳作,早已失去田园的意义,只剩下被无端剥夺了牧歌的苦役。而躲避尘器的净土,如今哪里去寻?就是这窑场,也不过是我暂时歇息的地儿。这些天画瓷时,我在桌边放一只小瓷碗,碗里盛着满满的栀子和茉莉,一入夏,院子里的栀子茉莉齐齐开了,秦伯和秦家伯母怜我一人在外,知我喜欢,每天多多地摘下给我,弄得满屋都是花香,可以一直到深夜。这样奢侈的日子,我是一天天珍惜着过。白日里还画了一套茶具:茶壶上,一丛菊,一行字;茶盅上,一支菊,一行字。菊是瘦菊,三两朵而已,待烧成器,不过自斟自饮,花叶多了忧心。便有客来,也要是能够会心一笑的,才会亲手斟茶相待,这样的客,也只合两三位相宜。

评论:又是以端午为题,但是文中的主题却不是端午,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不以节日本身为重,更加重要的是以节日的文化内涵为载体,寄托作者的无限情感。作者前半段在叙事,描写自己与家人一起筹备端午的自在生活,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都是最简单、最真实、最质朴的生活场景,描写了端午节到来之前的各项准备,但是之后作者没有不断地表现自己对于端午节的无限期待。而是由端午节前的的各项准备,由此抒发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这两者写在一起非但没有让人感觉不伦不类,反而从文中真正感到一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这应该就是创新,把端午节写出了新意。

《一株庄稼》郭振海

摘抄:走出福庆家后,老憨感觉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此时,推土机已经排着长队开始进驻神山凹,山庄的建设正式开始了,老憨病倒了。后来,来憨死了。按照他临终的吩咐,儿子把他埋在神山凹脚下。神山凹的避暑山庄正式建成后,原本寂静的山庄热闹了起来,一批批城里人开始走进山庄。正如村主任小段说的那样,黄河滩村里的村民们不用再种地了,女人们经过培训后在山庄当起了服务生、清洁工、表演员;男人们当起了保安、消防员,总之人人有事干,原本明晃晃的锄头生锈了,犁铧成了山庄的展览品。又是一个金色的秋天,天高云淡。人们惊奇地发现在老憨低矮的坟头上长了一株庄稼,孤独而健壮,据说这是黄河滩村最后一株庄稼。

评论:种庄稼是农村人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生存法则,轻易不会放弃,如果农民不种庄稼了,那还叫什么庄稼人。就像文中所说的那

样,“都不种地了,吃啥?”这个疑问是当前中国很多有志之士的共同的疑问。这些年我们破坏的还少吗?如果说破坏自然是慢性自杀,那么占用大片的庄稼地就是直接将这个自我了断的过程加速了。文中用老憨与小段前后对话的态度转变,变现老憨的坚持。老憨,代表了无数普通农村老汉的态度,或许他们真的是憨,完全看不到近在眼前的巨大利益,但是人并不是只为利益而活,更何况,土地利用好了,那才是真正的给座金山都不换。没有庄稼的村庄那便不是村庄了,没了庄稼的支持,也就没有中国这延续数千年的文化了。

《怀念一只羊》陶纯

摘抄:因为有了生活的目标,我并不感到委屈。羊嘴舔食草茬的声音简直悦耳极了,清脆柔和,平静自然,富有节奏感和金属质感,真是韵味无穷。后来我听一些歌星唱歌,总感到他(她)们唱出的歌甚至不及羊吃草的声音。割累了,我索性躺在田埂上小憩片刻。夕阳西下,遍地生晖,故乡的原野明净无边,我的脑子里充塞了乱麻般的思想,仿佛哲人在思索未来。乡村少年许许多多的梦想就是这时候形成的。思虑一番,脑子渐渐空了,猛一抬头,发现它正站在不远处,披一身霞光,仿佛一件出土文物。它一边反刍一边默默注视着我,目光温顺而机警,宛若一个真正的智者,许多道理就在那眼神里包容着呢。我想,做一只羊也不错,吃饱了就知足了。

评论:人和各种动物都有非常亲密的情感,我们见过很多写猫、狗之类的文章,但是写羊的文章确实非常少,因为羊的地位有些尴尬,猫狗一类是宠物,有人们宠着,但是羊却可能是养来吃的、卖的,羊也不能像牛一样耕地,像马一样拉车,甚至要说吃肉也没有养猪来得多。但是这篇文章却写的极好,文中的羊是作者童年亲密的伙伴,它曾经带给作者无数的欢乐。而更为重要的是,作者从羊的身上感悟到了很多对于人生的真理,在羊身上还体现了乡村、乡亲给予作者的爱。通过对羊的感念,作者还表达了自己对乡亲、乡土深深的感念之情。文中作者坚持不吃羊肉的一段时全文的高潮,就这简单的一个场景,但任何人都能从中读出作者的伤感。

《古城的呻吟》方令孺

摘抄:三三两两男女学生,匆匆的来往,只有他们的热忱给这古城不少的温暖,他们都在为着抗战或慰劳的工作忙碌。走进医院,据说有十几个重伤的住在这儿。我们各人都预备了明信片与墨水笔,当有不少离人思妇焦急的等待着消息吧。才走到绿树荫荫的庭院里,就听到一两声嚎叫的声音,心脏都为之收缩了!我预想着一幕可怕的景象,一幕为痛苦而变成狞恶凶暴的景象。大家都蹑着脚尖走进一个长甬道,看见护士含笑的面容,我心里也就轻松了一半;甬道的尽头有一间大病房,两旁排列着十几张床,病人安静的躺在白色的被单里,间或发出一两声叫苦的声音。我们分开向每一个床前去问好,并问他们可要写信。啊,他们是那样和善,即使在最痛

苦的时候,脸上也露出一丝微笑的光辉,我先前所设想的一幕没有理由的骇怕,在这时完全消失了,心里充满着敬意。

评论:文中充满感伤,战争永远是残酷的、无奈的。无数的人类在战争便面显得那么脆弱渺小,但是我们也知道,战争的残酷与冷血有时候并不表现在紧张激烈的战场上,而是战争前和战争后的那些或美丽或悲惨的画面。军人在战争中是不可少的,而在战争中那就不可避免的有伤兵,本来伤兵已是令人觉得酸楚,可是作者却觉得不够,另外还要在加入家书这个特别的意象。我们似乎感受不到战争带给人的变化,因为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是作者用写家书这个情节便把所有读者带入了沉默。因为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的那份亲情,我们或许会冷眼观看残酷的战争片,但却不忍去读那一封封既朴实又饱含深情的家书,就是古城真正的呻吟声。

《反省历史是一种智慧》章立凡

摘抄:偏处海隅的岛国日本,在接受了西方近代文明后,经济实力迅速增强,逐渐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欲效外族入主中原故事,先占朝鲜,再据满洲,吞并中国。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地位,更令当权者野心膨胀,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并与德、意两个独裁国家结成法西斯轴心同盟,发动太平洋战争,意欲瓜分世界,最终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惨败。战后的中国和日本,都是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资源短缺的日本,以“经济动物”的坚忍在战争废墟上重建经济的时候,号称“地大物博”的中国,也以“不断革命”的热情搞起了“大跃进”。其结果是一正一负:日本凭借世界经济大潮迅速崛起,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而中国却陷入空前惨烈的大饥荒。

评论:反省是一个大命题,而历史更是人们一直所探索的领域。而对于中日之间的那段历史,其实现在很多人的选择是痛苦的遗忘,就在这几日,中日之间发生了很多事情,一时之间,似乎全国上下对于日本是同仇敌忾。这些好像与历史没有关系,但这确实是历史的延续,我们如果真的要学历史,绝对不是书本之间那些死的事件和时间。作者所起的题目非常好,只有反省的历史才是一种智慧,历史本身是起不了这么大的作用的,不论你承不承认历史,他都已经发生了。我们所要做的是,让那些好的事情继续传承下去,让那些苦难不再发生,但是我们这些年做的却不够好,这就需要反思,就从离我们最近的日本开始反思。最简单的事,正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逝去的书信》张抗抗

摘抄:那是等待书信的有关记忆中,最为完整的一次。假如那些信再不来,我们还能在森林里坚持下去吗?小小的信封、薄薄的信纸,你真有那么大的魔力啊。到了盼望情书的年龄,书信就成了生命以

及爱人的一部分。我们会像蜜蜂一样辛勤地在收发室门口徘徊,像警觉的兔子一般时刻聆听着邮递员的脚步声。我一次次穿过黑暗的楼道,一日数次爬过几十级楼梯去开信箱。明明上午信已来过,下午还是忍不住再去一次。我的手颤抖着伸进满是灰尘的铁皮邮箱,把空空的邮箱搜索了再搜索。只要指尖触到了一点纸角,未等把信封从邮箱里拽出来,漆黑的楼道已是阳光灿烂。旋风一般卷上楼去,信封就像是翅膀,平步青云,千里万里飘飘欲仙。

评论:书信已经渐渐远离了我们的生活,现代电子科技发展极快,各种新产品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因此,也就暂时忘记了还有书信中一回事,与书信相比,电话、QQ、电子邮件、短信,十分方便,只需我们简单一拨,轻松一点,便可以获得近在咫尺的感受。可是在这同时,似乎人们的心灵确实越来越远了,这样一来,我们反而羡慕文中的作者,仿佛那种等待书信时的焦躁心情也是一种极好地享受。书信不只代表一种通讯方式,它更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烙印。作者从对于那个等待书信的日子自然追思了一番书信的时代,那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让读者对于书信产生了憧憬之情。

《谦让》梁实秋

摘抄:让座之风之所以如此地盛行,其故有二。第一,让来让去,每人总有一个位置,所以一面谦让,一面稳有把握。假如主人宣布,位置只有十二个,客人却有十四位,那便没有让座之事了。第二,所让者是个虚荣,本来无关宏旨,凡是半径都是一般长,所以坐在任何位置(假如是圆桌)都可以享受同样的利益。假如明文规定,凡坐过首席若干次者,在铨叙上特别有利,我想让座的事情也就少了。我从不曾看见,在长途公共汽车车站售票的地方,如果没有木制的长栅栏,而还能够保留一点谦让之风!因此我发现了一般人处世的一条道理,那便是:可以无需让的时候,则无妨谦让一番,于人无利,于己无损;在该让的时候,则不谦让,以免损己;在应该不让的的候,则必定谦让,于己有利,于人无损。

评论:谦让,已被写烂了,变得很俗。但梁实秋的语言雅致,作品格调高雅。语言幽默,幽默是一种心里状态,是一种对人生的看法。同是近现代散文大家的“幽默”,各自有独特的风格。梁实秋不赞同低级趣味;他的幽默温情闲适、凝重厚实、善意讽刺。所以他的幽默被人称为宽容幽默。但是这种幽默却深刻讽刺人们的某些劣根性。在《谦让》一文中,作者便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性的弱点:虚伪、虚荣、功利。但从文字来看,文章写得极闲适和超然。但梁实秋的闲适是一种“追求绝俗人格并不逃避世俗意趣的‘大闲适’”。简简单单的谦让让他写出了大智慧,文中引经据典,但作者却能用最简单的方法进行解释说明,让人一读就通。所以,他的文章魅力无限,一直长盛不衰。

《我21岁那年》史铁生

摘抄:友谊医院——这名字叫得好。“同仁”“协和”“博爱”“济慈”,他们相互照应,共同形成一个整体。需要我们翻阅时细心体会才会恍然大悟,或者才会真正看见,就如海岛藏宝的游戏,每一次探寻,这样的名字也不错,但或稍嫌冷静,或略显张扬,都不如“友谊”总会有新发现,这样的小说,魅力当然更持久。

听着那么平易、亲近。也许是我的偏见。二十一岁末尾,双腿彻底背叛了我,我没死,全靠着友谊。还在乡下插队的同学不断写信来,软硬兼施劝骂并举,以期激起我活下去的勇气;已转回北京的同学每逢探视日必来看我,甚至非探视日他们也能进来。“怎进来的你们?”“咳,闭上一只眼睛想一会儿就进来了。”这群插过队的,当年可以凭一张站台票走南闯北,甭担心还有他们走不通的路。那时我搬到了加号。加号原本不是病房,里面有个小楼梯间,楼梯间弃置不用了,余下的地方仅够放一张床,虽然窄小得像一节烟筒,但毕竟是单间,光景固不可比十级,却又非十一级可比。

评论:《我21岁那年》,史铁生温暖的笑靥依旧。这个平白如话的题目,却能拉你静静回忆生命中难忘的故事。开头的“友谊医院”几个字即令人心酸,21岁,正是青春最恣意飞扬的时刻,是为梦想而奋斗而铺路的时期。但是命运却往往并不令人如意。对作家史铁生来说,二十岁那年的厄运突降,不异于让他的青春有了天崩地陷般的毁灭。双腿瘫痪,对一个正享受美好的年华的青年来说,是何等严重的打击!他曾不甘,无法接受命运的残酷。但是他又是幸运的,他有母亲,有无数关心、爱护他的人,这个世界仍然充满美好,因为在作者笔下我们看到人性的美好,我们能从中读到希望,读到乐观。并且从此坚信,无论多么残酷,人生终将辉煌!

《快乐的死刑犯》莫泊桑

摘抄:罪犯渐渐成了他们的朋友。午饭以后,他到蒙特卡洛兜一圈,有时还进赌场,冒着风险去绿色地毯上赌上五百法郎。当他赢了的时候,自己便到名声显赫的饭店吃上一顿丰盛的晚餐,然后回到监狱,小心翼翼地从里边把囚室的房门关好。形势变得对法官—而不是地犯人—越来越不利了。于是法院重新开庭,决定让囚犯离开摩纳哥国土。当通知他这个判决时,他理直气壮地答道:“我认为你们挺滑稽!你们说,我怎么生存下去呢?我一无所有,我无家可归!我是被你们判处死刑的囚犯,而你们没有执行,我二话没讲;而后你们又改判我无期徒刑,把我交给了一个狱卒,接着你们又剥夺了我的狱卒,我还是二话没讲。现在你们想把我驱逐出境,那可办不到!我是囚徒,是你们的囚徒,是你们审理和判决的囚徒。我要忠实地服刑,我要呆在这里!”

评论:莫泊桑的《快乐的死刑犯》十足有趣,快乐和死刑犯联系在一起,匪夷所思,读者的那点好奇心一看到这题目,只怕当时便已自动决定非读不可。故事说的是小小的摩纳哥王国,一个人因为杀害妻子被宣判死刑。之后发生的各种匪夷所思又发人深省的故事。文章的画面感极强,读者阅读时必须展开想像的飞翔。从国王、大官、赌徒、死刑犯以及普通的摩纳哥百姓,统统表情生动,甚至于夸张。考虑到这么一个搞笑的故事,夸张反更符合作品的“真实”。

第五篇:读书笔记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其实,小说本就是经艺术加工,可凭想象虚构的,就算有其生活原型,也根本无从严格证明,真相是怎样恐怕只有作者本人知道。

刘心武老师是以秦可卿这个重大疑点人物为突破点,陆续揭示了《红楼梦》中许多一连串的秘密,这些个秘密有的是书中原文隐讳暗示,有的只是逻辑上的推测,纷繁复杂,相互关联。这系列总共23讲,内容铺的很开,证据的例子给的很多,讲得比较细,我只趁着刚听完,大概地整理一下刘老师的解读主线,以作备忘。脂砚斋其人是作者曹雪芹写作的合作者,他们共同参与了整个书的创作,也一同经历了一些原型事件,脂砚斋的批语中就有很多重要的揭示。

只以曹雪芹原笔的前80回为研究对象。原文道“无朝代年纪可考”,而脂砚斋指出“大有考证”。据考,18回以前的时代背景应是康熙雍正两朝,而18回至80回更清晰,是康熙一、二、三年发生的事。这前80回也尚未最终定稿成书,有一些漏洞与矛盾。

后据查,原文描写秦可卿身世那段疑为后来添加,故怀疑秦可卿可能根本就不是什么养生堂抱养的野婴,那么其真实出身又会是怎样?或者说怎样的出身才会符合她在小说中的高贵身份。

按小说描写来推测:

秦可卿的出身极其尊贵,甚至高于贾府,那么推测可能是皇室血统,比如来自某王府之类。

可另一方面曹雪芹又不愿直示其身份,并补加她野婴出身的文字,意图予以掩盖,这很可能出于某种重大政治原因考虑。

综上所述,这位皇族血脉的大小姐极可能是出于政治避难的目的才躲到贾家,而贾家又因与她家关系好等一些原因,才冒险留下她,她长大后名义上是贾荣的妻子,却实际上很可能比贾荣高出一辈,并与贾荣之父贾珍有私情。

现在回到史实中,考察曹雪芹一家在康雍乾三朝的政治地位,试图找出这个与曹家关系密切而后来又遇难的皇族。

曹家与康熙的关系非同一般,与太子关系也很好,后来因康熙当政时间很长导致他与太子关系恶化,太子后来被两立两废。而最终即位却是大家不曾想到的四子雍正,他一上台就着手处理了很多与他父亲康熙关系密切的势力,曹家因而也受到压制。

再回到书中,曾有写到一位“坏了事”的义忠亲王“老千岁”,叫人联想到“被废”的“太子”。(这里是一个飞跃式的假设,可偶印象中不止太子可以称千岁,王爷貌似就可以了。。值得商榷。)

此老千岁曾向薛蟠家订了一种珍贵的木料樯木,后来因为“坏了事”,木料就一直存在薛潘家。后来贾府给秦可卿大办丧事,棺木用的正是此木料。故推测秦可卿的真实身份可能与义忠亲王老千岁的地位相近,或者她正是出自这位老千岁家,即史实中的康熙朝大太子家。那么,按照年纪辈分的对应关系,她就是废太子胤礽的女儿。可能当时太子觉察到自己即将二次被废,于是就偷偷安排自己刚出生的女儿逃到关系不错的曹家避难。曹家也秘密的留下了她做童养媳,如果太子废了又立,那么她就是公主,即便到后来,万一废太子的长子弘皙能够在权力斗争中胜出,顶替乾隆继承大位的话,她还是一个公主,曹家也就立下了天大的功劳。这种冒险对于曹家来说,相当于一种政治投资。

而历史上,康熙确实没因废太子而一并处理太子的儿子弘皙,此后的雍正还遵照康熙的意思,封他为郡王,后来又升为亲王,至乾隆初期,康熙的这位嫡长孙弘皙成为了可与其同辈的乾隆皇帝相较量的一股政治势力,他在府中私立内务府七司,不臣之心可想而知。后来到乾隆四年春天,还发生了所谓“弘皙逆案”。按刘老师的解读观点,贾元春的生活原型,在幼年时选秀女入宫,先是在太子东宫,她似乎在那里是听到了些什么,又联想到自己家中突然出现的可疑女子秦可卿,故而她也一直在观察和猜测着秦可卿的身世。后来元春又经内务府的二次分配,到了弘历的身边,这时的她才渐渐掌握了秦可卿的秘密(对应元春判词头句),于是就选择向刚即位的乾隆皇帝告发此事,乾隆刚登机的政治意图主要是团结皇室,抚平他父亲留下的各上层势力之间的仇恨伤痛,所以乾隆将此事大事化小,并未对贾家下手。元春之所以告密可能是为了保护他们荣府不受宁府私藏皇族的牵连,同时也为了提升自己的宫中地位,她因此深受乾隆信任加封妃子,乾隆初年的元妃省亲也风光一时。

可最后,贾家还是在乾隆四年开始衰败,后来元春自己也成为了政治斗争的替罪羊而悲惨死去,这点书中80回还没写到,只有暗示,这场政治斗争及有可能就是“弘皙逆案”,其党刺杀皇帝未遂,乾隆将其彻底搞定,并销毁了一切相关资料。如此解读,大胆猜测。一句判词,一个牌词,一味药名,甚至一个字,刘老师都以曹雪芹不可能随意写之为前提,而试图解读出其深义,并与史实中的政治事件联系在一起,这么做是否太过敏感,值顾吗?我想这也是人家的视点,他能够从这样的解读中有所收获。就算以上的推测都不是真的,能从《红》的字里行间错推出这么多的内容,也足以令人惊奇。有这样一部奇书,曹雪芹文学巨匠的高度使后人不可逾越。

不只是刘心武的这种解读,对于《红》中同样内容的众人不同见解,读起来也很是很有意思的。不管怎样研究,我等与文学毫无关系的俗人,只要能从每次阅读中得到不同的乐趣,也就足够了。

下载读书笔记(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书笔记(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书笔记(共5篇)

    《小学体育教学评价》读书笔记 1.“做人第一,学问第二”——体育与德育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体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少年儿童身体素......

    读书笔记(共5则)

    读 书 笔 记 一个人如果想获得他所缺少的东西,最好的办法还是把他巳有的东西都加以舍弃。正是由于我们力图增加我们的幸福,才使我们的幸福变成了痛苦。一个人只要能够生活就感......

    读书笔记(共5篇)

    读《教师人文读本》有感宋锐读过《教师人文读本》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爱,对教育,对学生贯穿始终的是爱。 读过这本书,经常思考的问题是:每个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关键在于......

    读书笔记(共5篇)

    读书笔记 《朱镕基讲话实录》一书收录了朱镕基自1991年4月至2003年3月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总理期间的重要讲话、谈话、文章、信件、批语等348篇,约123万余字。内容包括政治、......

    读书笔记(共五篇)

    画出你的心里话 ——《心理画外音》读书体会 张 静 作为一名心理教师,对于专业知识的修养极其重要,一直以来都在寻找希望可以找到一种直接用心灵对话的方式,如果说语言会经过大......

    读书笔记(共5则)

    ——《简爱》夏洛蒂在文学史上,,有许多的经典名著将要永不垂朽,但《简爱》这样深深的进入人们的灵魂,它以一种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甚至对某......

    读书笔记[共五篇]

    来自身边的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 的读书笔记行政管理暑假期间阅读了《来自身边的公共管理》之后,感慨颇深。给我们学政法的学生有很大的启迪,也带来了新的思......

    读书笔记(共5篇)

    (1)-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闲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 卢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