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百家讲坛——周汝昌眼中的四大名著》
百家讲坛系列节目之——《周汝昌眼中的四大名著》观后感整理
一、《三国演义》之美中不足
《三国演义》是建立在动荡不安的三国历史之上,作者采用“三分历史,七分虚构”的方法,再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为我们呈现了一部君臣之间重情重义的鸿篇巨制。周汝昌先生强调:“讲小说实际上就是讲文化。”他认为看待任何一部小说都应该建立在对中国历史文化思想感情的前提下去接受小说存在的意义,也就不会偏执的想要用现代科学方法或者西方的解构主义之法,试图对小说进行一次彻底的解构。了解一部小说之所以存在的价值,就应该从小说的审美意识形态作用和小说自身作为“稗史”对“正史”的补充修正的重要意义。
周汝昌先指出:“《三国演义》之所以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合理的分配了’天、地、人’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即“三才主义”的完美体现。”“三才主义”,是指作为一代明君典范的刘备,他凭借拥有“五虎将”之“人才”,在动荡年代得已占据一方天地,而作为一代“奸雄”的曹操,无疑在于他把握了汉朝的命脉,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名,在社会上赢得了广泛支持,至于孙权所掌握的东吴,在江南富庶之地,得以在曹刘争霸天下中赢得一些安稳之地,即占据了“地利”优势。“天时、地利、人和”的“三才主义”,是《三国演义》获得广泛流传的重要因素。
最后,周汝昌先生在讲解《水浒传》时,相比之下,提出了《三国演义》美中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天、地、人”三方面实际上是悬空的,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是作家在构建文本时,带有明显主观倾向的美好愿望;二是,不写人物的内心活动。“三国演义”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大多数是凭借语言来加以塑造,很少涉及人物内心深处的心里活动,这一点可能是受到“话本”阶段流传的影响,以至于到后来,读者对于其中一些重要人物形象的评价,往往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局面。
二、浅谈《水浒传》之“黑气”
周汝昌百家讲坛系列节目中,讲解《水浒传》时,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从洞里释放的一股黑气,就是后来我们看到的一百零八将,那么,为什么是黑气呢?”
仔细想来,黑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了严肃、庄重,更多时候表示的是歪风邪气,比如说现代社会上出现的“黑社会”、“黑帮”。与此相反,在《西游记》中,就连白骨精的出现,也都是一股洁白的烟雾先出现在人们眼前,那么《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将的出场为什么会是一股浓浓的黑气,这有什么含义呢?在我看来,至少代表了某种暗示意义。
实际上,作者从一开始就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待一百零八将。既然一登场,代表的就是消极的色彩,就算作者没有直接表示态度,但在作者潜意识里面,就已经后建好了壮士们最终的结局。“黑气”,代表的就是不正之气,既然是不正之气,必然会有被打压或者消失的一天。也许作者从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这样进行文本创造,但潜意识中的封建思想的桎梏,已经完全渗透了他的创作,在这里也已经注定了以宋江为首的起义,注定会以悲剧收场。
悲剧有很多种形式,而梁山好汉的悲剧是从杏黄旗树立的那一刻开始的。一面“替天行道”杏黄旗,高高的挂在梁山泊之上,只是我们现在不得不追问,“天”到底是什么意思?“替天行道”到底是为谁做事?
纵观中国历史,不难发现,“天”主要代表着“皇权”,而代表自然的“天空”
是很难出现的,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天”完全与自然意义的“天”没有丝毫的联系。宋江一伙人,从一开始,就是立志要“替天行道”,就是为皇帝清楚奸臣,为天子扫荡起义势力,最后注定以“招安”的方式,将悲剧推向高潮。
因此,作者实际上从动笔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水浒传》,必然以悲剧落幕。
第二篇:百家讲坛周汝昌答疑红楼梦笔记
周汝昌答疑《红楼梦》
《百家讲坛》2003.10.29,11.05.是时周先生86岁。
如何理解曹雪芹的创作动机?
答:我本人头脑里也有许多疑问。甲戌本成书的时候,不过是乾隆十九年,作者年龄不大。《风月宝鉴》写的是男女关系。(贾天祥正照风月鉴)受明朝小说影响。“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那还是小说?中华文化的文史哲,无所不包。有人认为脂砚斋起的作用很大。
研究《红楼梦》是文本重要还是作者重要?
答:并行不悖。我的红学研究就是从文本开始的。可是,你不了解曹雪芹,你能看得懂《红楼梦》?
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相联系的副作用。
答:毛泽东说中国文化没剩什么,只有一部红楼梦。你得去体会他说话的风格。正面作用副面作用都有。
《红楼梦》到底是百八回,还是百十回?
答:大石高12丈,脂批说这照应正钗;大石方形,长24丈,四面加起来96丈,脂批说照应副钗。96加12正好108,这是文本里说的。脂批说书的后面是情榜,一排十二,九排是古老的中华文化品评人的格,品评艺术品都是用这个办法。上中下,里边又分上中下。古话叫做九品中正。这又是一百零八。《东周列国志》108回。《歧路灯》108回。这部书是针对《红楼梦》的。他那个少爷住的碧草轩。108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数字。庙里撞钟,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还是108。脂批书的时候是78回,贾宝玉读完《芙蓉女儿诔》后戛然而止。所以,说后面还有30回,不多不少正好108回。108个女儿,正对《水浒》108好汉。这都是文化内容,不是文字数字游戏,内容深刻得很。
冯其墉先生为其作序,重论庚辰本的脂砚斋重批《红楼梦》,为何同任何一个版本都不尽相同?
答:姑妄言之,姑妄听之。这个本子出现以后,五十年代,北京师范大学买入,范明先生认为这就是庚辰本照抄的。今天藏在北京大学,原在燕京大学的庚辰本。这个本子经过陶心如借了我的甲戌本校勘的。您有疑,我也有疑。我也查了一下,北大本子与北师大本有异同。
秦可卿之谜并谈谈刘心武先生的秦学。
答:中国古来没有作家这一行当。刘心武先生是位作家。他搞红学,谁强迫他的?这里头名声好听啊?这是个挨骂的地方。刘心武给红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他走的是探佚学的路子。最早听到的时候,我也疑,有那么回事吗?后来,觉得有一定道理,但我并不是说他每一个论点都接受。秦可卿这个人物不寻常,人家说出来了,我有点服气。我同意他的主要观点。我和他见过一面,通过信,没有深交。我们坚决拒绝什么门户,什么流派。我的一个考证给刘心武的论点增加了论据。“天香”是古诗里边“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皇家规格。给秦可卿买棺材,什么好木头也看不上。义忠亲王老千岁,康熙废太子。曹家本来就是太子那一边儿的。删去的那四五页,是这个,借焦大骂街掩盖。只有胡风先生看见了,第一个指出。怎么看林黛玉和薛宝钗,更喜欢谁。
答:过去一谈钗黛的问题,是受了高鹗的误导。让人们看来,只是个小爱情,为这么个小悲剧,塑造六百多个人物,写一百二十回?什么叫“千红一窟,万艳同杯”?小女孩处在一起吵个小架,那个稀奇吗?曹雪芹批评林黛玉,真的批评。她谁也不关心。他表扬史湘云,从不把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宽宏大量。林黛玉就是这个缺点,太自我,太狭小,紫娟雪雁大概也没有太多的关怀。有才,有貌,可怜。薛宝钗,我们认为她像高鹗写的结党,一言一动都暗含杀机,我不认为她是这样的人,如果是这样曹雪芹他干吗写红楼梦?这女儿太可怕了。其实薛宝钗非常关心林黛玉。高鹗居心不可测。
您为什么不写续写红楼梦? 答:为了解真正的曹雪芹,真正的红楼梦。探佚学,这是我起的名字,是我建立的这门学问。续写,不敢,没有那水平。想续,不敢落笔。写过一个《真故事》,那不是文学作品,是开账篇儿,现在还有改变。
可不可以认为宝玉的“情不情”有两个条件,一是自己心情好,二是对方是美女。
答:没考虑过这个问题。这涉及到后世从西方借来的一些观念。没有脱离历史。贾宝玉是个富家公子,他宝贵娇养,那并不隐讳。哪有什么平等?哪儿有博爱?他可以跟丫鬟发脾气。金钏儿,“我这里是新搽的胭脂,你要不要吃啊?”那金钏就是个不好的人?就是个轻薄女子?她是王夫人房里的大丫头,如果她是个坏女人,打一巴掌算什么?玩笑是玩笑,人格是人格,她活不了。宝玉跑了,他哪里知道金钏怎么着了?他怎么救?踢袭人,宝玉是一连串的倒霉。什么叫情不情,就是物我平等。
如何评价王熙凤?
答:一部红楼梦,两大主角,男主角是贾宝玉,女主角王熙凤。她的戏在后半部分,“家亡人散各奔腾”。她有错,但那个才干,那个人品,曹雪芹是佩服有加。抄捡大观园,抄谁呀?第一个是林黛玉,结果抄到自己的亲戚。王熙凤站哪边儿?
恳求为刘姥姥的为人说句公道话,以正视听。答:才拿到本新书,我里边有一篇:《姥姥才是奇女流》。贾府这一家子,你以为是拿她开涮?你错了。只不过开点小玩笑。真正写贾府,是由刘姥姥开始,败落以后的收场人物是她。
关于《红楼梦》的主题和俞平伯的“色空观”。
答:一僧一道在全书里起什么作用?他不设这些,没人爱看。“漫言红袖啼痕重”,空还悲什么呀?“更有情痴抱恨长”,临死那恨也没解,这个恨不是仇恨,这是空吗?“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我要是空,我还写《红楼梦》,我吃饱了撑的?他要写人,人生,社会。
今后《红楼梦》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答:当时胡适的工作,一个是版本,一个是作者,新红学从来没有离开这两条路。今后,一个是文学的方向,一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方向。
您从红楼梦中得到什么人生感悟?
称:有人说宝玉没刚性,你要看他对什么人没有刚性。
第三篇:我眼中的四大名著
我眼中的四大名著
纵观中国小说史,四大名著自然首屈一指,无与伦比,其极高的文学造诣令人叹为观止,也让后人大有不可超越之感。我也想了了几语,谈谈自己的看法,也算品读一番。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此乃元末明初罗贯中所作,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当然也是至今为止一部最为著名的历史小说。此为古代战争史歌的千古绝唱,是空前绝后的伟大创造。难怪清人将领进关之时尽皆人手一册,作为兵书战策予以拜读。此书之中罗贯中描写战争的场面堪称经典,而作战在古代又大多为男儿之事,像是汉代的木兰替父从军之事在中国古代是少见的,所以《三国演义》是男人的世界,男人的海洋,后人记得了三国演义的一句话叫:“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经久不衰之语,所以说东汉末年分三国,天下男人来征战。其中有各式各样的男人,自然也就塑造了不少脍炙人口的男人的人物形象:曹操、诸葛亮、孙权、司马懿、袁绍、赵云、吕布、周瑜,还有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在所列的这些人物之中最典型和最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便是曹操和诸葛亮了,因为人们有一句俗语这样说来令人甚为赞许,那就是: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但他们都是男人;吕布与貂蝉、周瑜和小乔,此些言情之处虽然与三国间规模宏大的战争场面比起略有逊色,但也是别具特色,令人感动不已的,貂蝉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为了大汉天下便身赴凤仪亭去了,与西施、王昭君可谓是大相径庭了;而小乔与周瑜是在曹操南下赤壁之战之时才将情感进一步深化的,所以他们之间并无生离死别、轰轰烈烈的曲折,可谓郎才女貌,温馨浪漫之类了。《三国演义》为什么脍炙人口,喜闻乐见?又作为大众品位的文学作品经久不衰,为人称道呢?原委十分显而易见、不言而喻、一目了然,因为它是历史,是现实的写实的东西,其中对人学、人性是表露无疑的,所谓奸诈、阴谋诡计、平易近人、善良、宽厚、小肚鸡肠、曲意奉承、好面子、拍马屁、心理战术、睿智、神机妙算、韬光养晦、委曲求全、顾全大局、海纳百川,利益攸关者可以不计前嫌,朋友的敌人就是朋友,敌人的朋友就是敌人等等等等,此些人性尽皆在三国之中可以定型,可以对应,可以找寻,可以归类;所以有一句话叫做老不读三国,因为年老体衰之人如若老奸巨猾是不大让人喜欢的,何况是受人尊敬了!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水浒传》,此是与罗贯中同一时期的施耐庵所作,当然罗贯中还是施耐庵的学生。至于《水浒传》是施耐庵所作还是师徒二人合作所作就不必去考虑了。如果在今天自然要搞得清清楚楚,因为这其中涉及一个知识产权所属问题。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北宋末年方腊、宋江起义为其故事源泉,不过此书之中与历史却有一定异处,一百零八单将尽皆施耐庵虚构之人,也有宋朝话本说书艺人所传之人。最要说明之处在于,《水浒传》之中,高俅把张叔夜给杀了,而历史上,张叔夜却为宋徽宗灭宋江起义之功臣,似乎没有高俅半点干系。《水浒传》各个章节亦可独立成故事,此为其绝妙之处。《水浒传》是一批批人被朝廷逼迫无奈上梁山水泊的,农民起义本来是轰轰烈烈的,在晁盖手中就是不能攻占东京灭了大宋再造新政权的话,也完全可以据守八百里水寨,占山为王落得个逍遥自在,可是宋江卖屁股,仁义过天。硬是把“江山”给断送了,可怜了梁山好汉,当然这其中有着许多甚为深刻的历史命题,那就是造反与招安,草寇和英雄,忠义和愚忠的思想在其中,按宋江的说法,他何尝不想荣华富贵,登基大宝,他曾经豪情壮志的大呼:“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如此气魄业已难能可贵了,可是他是小吏,是忠心耿耿的大宋臣子,朝廷如何的糟糕,如何的乌七八糟,那是朝廷的事情,这便是汉代堂堂的大儒董仲舒惹的祸了,董仲舒给后来的千秋万代留下了三纲五常,其中说君为臣纲,像是崔杼弑君之事便是大逆不道,犯上作乱之举,是要遭后人唾骂的,所以宋江不敢反,最终也没有反,心中想着为兄弟们谋个好前程,为后人留个好名声,便招安了,并且甚为主动。可是大宋朝廷并不领情,设计让宋江和方腊去打,实乃狗咬狗,一嘴毛,他们二者在大宋朝廷眼中是草寇,除此之外别无他说,所以朝廷在隔岸观火之后,坐收了渔翁之利。方腊起义斩尽杀绝,宋江草寇为其所害。所以说《水浒传》是一个悲剧而非喜剧。从《水浒传》可以看出宋朝宋徽宗政权业已摇摇欲坠了,《水浒传》尚且可以看作是北宋末年的一部史诗,不过是以农民起义为题材和线索而已,但其中却没有一个英雄好汉是农民出身又是一大怪事了,这并不奇怪,所谓见怪不怪,因为北宋时期自从王安石变法以后农民下海经商者颇多,农民成为小商业主比比皆是,城市小市民阶层成为话本说书的主要观众,在他们眼中是鄙视农民的,如此一番制约过后,所以无“农民身影”上梁山也就不足为奇了。再者,此小说作者对农民的偏见与歧视也暗含其中。如此看来,难免令人无法理解的是,既然是农民起义为故事线索,又不突出农民实乃匪夷所思之极。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西游记》乃是明朝中期的吴承恩所作。这是一部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其中孙悟空是神通广大、敢于造反之人,孙悟空大闹天宫是小说之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之一,孙悟空是猴子并非人,他是有灵性的石猴不是普通的猴子,小说之中孙悟空是腾云驾雾,来去自如、神通广大的,他的理想是逍遥津,水帘洞,可是偏偏被如来佛祖给拿住了,压在五行山下,被唐三藏搭救后,无拘无束不听唐三藏教化又被观音套上了紧箍咒,从自由自在到羁绊约束,孙悟空慢慢地倾向了人性,他嫉恶如仇,伸张正义,明辨是非,看清妖魔鬼怪的本来面目而唐三藏却视之为屡教不改,残害生灵,还口口声声说,我命在天。是封建社会典型的迂腐不化之人。如此一番对比就显而易见的是,作者在作品之中的爱憎分明和愤世嫉俗便水落石出了。吴承恩喜爱孙悟空,把自己的人生期望寄托给了孙悟空,这人世间本无这般人物,可作者独创了如此人物,让后人不得不佩服吴承恩的才能。不过在历史上唐玄奘确有其人,而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尽皆虚构之人,唐三藏是唐代著名的佛学家、旅行家、外交家和翻译家,他一双铁脚,凭着舍身求法的精神意志,从大唐到天竺,求取真经,至于普度众生实乃佛教之说,那就不再言说了,但唐三藏的故事是感人的,他还留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旅行游记《大唐西域记》,这便是明代吴承恩创作《西游记》故事场景的最早蓝本了。《西游记》打破了传统的文学作品行文思绪,开创了神话一派,是一大创造。《西游记》的价值不在于西天路上取经这一件史实,而在于此番经历是仙境之中的仙境,浪漫之中的浪漫。如同一场真实的梦幻,让后人可以在其中纵横驰骋、飞逝遐想,是现实人世间不可预见,难以碰到的奇思妙想,浪漫天地。这便是此作品经久不衰、引人入胜、巧夺天工之处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之中无法遇见和做到的,《西游记》之中的以孙悟空为代表的一派天上人间的神仙妖魔都可以做得到,人们虽然无法实现但完全可以在《西游记》之中去追寻去向往,这是世界古典小说乃至现代文学作品不可达到和超越的一点,《西游记》的魅力便在于此了。《西游记》自小说到影视作品的跨越之后,便深受人们的喜爱,收视率和重播率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影视作品之中的王牌冠军,当然其中六小龄童扮演的孙悟空堪称经典,所以旧版影视作品《西游记》是经典,不可打破也无法打破,小说《西游记》其中的神话、玄幻令人惊叹不已,此为世界神话小说中巅峰之作。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红楼梦》,前80回为清代曹雪芹所作,后40 回大多认为乃是刘鹗续写,此乃中国古典小说之最高峰。后人评其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一部长篇小说。传神化手法去写实记事是曹雪芹明确的追求。《红楼梦》自问世之时,就惊动了当时的大清王朝,当时有一说法叫“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可见其影响非凡,令人惊叹。人们对《红楼梦》的喜爱、评论和研究,历久不衰,渐成专门学问,称之为“红学”。如此深远持久、影响巨大,在中国文学史上能与其竟相媲美者寥寥无几,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凤毛麟角、捉襟见肘、无可能敌的了!难怪后人叹曰:《红楼梦》是天才的导演与天才的演员共同精心合作的大作!因为《红楼梦》的艺术造诣太高所以三言两语是不可参透的,《红楼梦》是小说人物艺术塑造的范本,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百科全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和家族观念的缩影,要明白中国人的乡土情结和家族观念的确非得看看《红楼梦》,《红楼梦》之中塑造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个恋人,所以说红楼梦是爱情戏并非以偏盖全,也是情理之中的。曹雪芹的《红楼梦》还有四个别称:《石头记》、《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情僧录》。是多重名的作品也是奇书之处了。人们都说,要理解一部作品,需要了解其作者。《红楼梦》是千古奇书自然要如此了。曹雪芹祖上是汉人,后来成为包衣满人。所以说他骨子里留着汉人的血,又经历了家族的兴衰荣辱、悲欢离合、际遇流连、颠沛徘徊,心中自然有着矛盾和复杂的思绪了,所以他的行文方式是一大奇特之处,可谓自编自导、自演自义、自哭自泣、自悲自哀了一场又一场,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才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呕心沥血,匠心独运的完成了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作品,宛如一弯大海,深不可测,一望无际。他别具一格的行文方式,古今罕见。仿佛就像是向人们真情告白,深沉倾诉一般,把清代以前的文明演绎的精美绝伦,把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感慨的惊天动地,把思想和艺术结合的天衣无缝,曹雪芹笔下那一幕幕情景,一股股温情,一串串思绪,一点点感伤都告诉我们富贵场之中,温柔乡之间原来不过红楼一梦而已。这便是曹雪芹手中的《红楼梦》魅力之所在了。
总而言之,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可谓经典之中的经典,名著之中的名著。
所以说:
打开《三国演义》:参透人性的所思所想,把古代男儿驰骋沙场的热血豪情一睹为快,一览无余。
打开《水浒传》:感受忠义良善和奸诈邪恶的交响曲,和哥们义气,男儿豪情,敢作敢为,轰轰烈烈的赤胆忠肝。
打开《西游记》:驰骋在浪漫神话世界之中,逍遥游,无穷尽;美梦有,可成真。因为在这里你会发现,只有想不到的,没有碰不到的。
打开《红楼梦》:品位中国古代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感受来自东方文明的精彩纷呈,其中的兴衰荣辱令人叹为观止,惊叹不已。
第四篇:读四大名著,谈我眼中的中国人
读四大名著,谈我眼中的中国人 《西游记》读后感
众所周知,《西游记》塑造了四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诚心向佛、顽固执着,孙悟空——正义大胆、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猪八戒——贪财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写作技艺的高超,也许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处。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技艺高超,一路保护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经,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还有一种叛逆心理,以及他敢于和强大势力做斗争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赏。
书中写唐僧师徒经理了八十一个磨难有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着实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翻开了《西游记》,就进入了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受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语言;有人干脆把它当作道德修养小说或政治寓言。我在读这本小说时常常有一种共鸣感,想必这是我内心深处对于中国人的思考和曹雪芹当时的想法有些相同吧!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优麒麟辖,不优凤凰管,又不优人间王位所拘束”,闯龙宫,闹冥司,在花果山自在称王,可以说已经叛逆得无所畏惧了,但最终还是受到了其师傅紧箍咒的压制。孙悟空其实就是封建社会革命者的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叛逆有创意,他始终在追求一种新的生存状态,不受约束,但是他摆脱不了长期累积起来的力量的制约,就像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内摆脱不了封建势力的统治。
总之,我觉得大多数人对于自己的生存状态,尤其是精神方面较为安于现状,缺乏一种开拓进取,寻找更大创新的精神。如今是一个远离神话的时代。日常生活过于现实,使充满幻想的事物遭到排斥。神话绝非幼稚的产物,它有深邃的哲学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谢林在他的名著《艺术哲学》中说:“神话乃是各种艺术的必要条件的原始质料。《西游记》是中国神话小说的颠峰,也是神话文化的至高境界,然后中国的神话文化渐渐没落了,神话不被人重视,连《西游记》也少有人问津,只有孩子们会被孙悟空征服,于是也只有孩子们抱有对未来浪漫的、梦幻般的希望。”对于“英雄”这个词有许多不同解释。《辞海》中说英雄是杰出的人物,曹操说英雄要有包容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胸。我认为,英雄是那些顽强地掌握自己命运,并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人。孙悟空无疑是英雄的典型,他为了自由,为了自己的尊严,不怕与一切进行斗争。正因为这种对抗的差距悬殊,发自内心而拼尽全力的抗争才显得悲壮。明知不可为而为的勇士才能凸现出其英雄本色。
读《西游记》,让我觉得中国人缺少这种甘为英雄的精神,太安分守己,缺乏敢于竞争的精神。
《红楼梦》读后感
纵观人类情恋的演变史,大体可分为史前情感史,古代情感史和现代情感史三个阶段。如果文学史正是人类情感史的一种反映再现,那么《红楼梦》一书在时代中的位置就更加清晰了。宛若一座拱桥,她正好横跨在古代情感史的终结和现代情感史的开端之上。由此看来,《红楼梦》一书和我们这个时代的距离也更加鲜明。作品呈现的古典画卷如此全面逼真地保存着过去时代的影响,使我们得以从中品位出古代人和现代人在情感领域巨大而微妙的异同。我们悲喜交加地看到,人类情感史和理性史一样是在向前进化着,尽管进化的轨迹是如此沉重而迟缓,一步一个脚印,前仆后继,包括血和生命的代价,转眼间焦头烂额,各奔东西。
现代人仍能从灰飞烟灭中感受到强烈的力与美,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共鸣的感情中正夹杂着水中望月、雾里看花的疏远与隔膜。这个时代一多半的男人择偶时会选择薛宝钗,至于癫狂情痴的怡红公子,失去他显赫的门第,他在一多半女人的眼里简直就是一文不值。现代人的眼泪肯定越来越少,比过去至少少一条黄河的水份。不知道这意味着情感的荒芜干旱还是精神上的愉悦幸福。人们在情感上变得聪明多变,也更加蒙昧狡猾。他们经常处于言不由衷、情感与理智相悖离的状态,胸怀理想但并不听从理想的召唤。他们有七情六欲,但往往跟情感背道而驰。如果说古典情感时代个人情爱的悲剧来自家族和社会,几无可调,但毕竟是在前进着。
珠泪滚滚冲跨了红楼,雕梁画栋堆满了石头,昔日的富贵温柔埋进了荒坟野冢。幸亏木石前盟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假如成为事实,接踵而来的柴米油盐的家庭生活对宝哥哥和林妹妹而言,不啻于另一场崭新的噩梦,婚后一个爱招惹女人一个爱吃醋,这样下去婚姻能维持多久?其实金玉良缘只不过是张有名无实的过期银票。貌合神离、行尸走肉般的夫妻生活,不是陷入了另一种苦难方式么?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烟般的风花雪月一去不复返了。理想和现实的双重毁灭、精神和肉体都无法取得胜利。恋爱变成病根,女人成了婆姨,男人成了女婿,大观园内一群贵族男女成了世人叹为观止的情爱玩偶。
然而,现代人并不见得会比古人轻松到那里去,相反,他们保存精神之爱的难度更大,阻力不仅来自社会,更主要来自人心本身,它蕴藏的愚蠢和激情似乎仍然大有潜力。斩断了旧问题,繁杂的新问题又在涌现,时代的问号就像一只此起彼伏的九头怪。
人类是万物之灵长,但有时结解决一个难题,却要耗费数千年之久。从《红楼梦》一书到当代文学,这近三百年的时间也许离集体解疑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时间还差很远,人们仍在迷茫,情感的艰难状态仍然是一个悬念。为报答三生石畔神瑛使者的灌溉之恩,下世为人的绛珠仙子决定把一生的眼泪偿还给他。这一感人至深的引子,使得书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古典美的哀婉和感伤。华丽唯美的描情绘景、工整严谨的诗词行文,无边的现实主义的写作规范……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作者都将古典文学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但是社会的进步,已经彻头彻尾地改变了中国人对感情的态度,速食爱情,闪婚,闪离,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不是恰好证明了物质恋爱超越精神恋爱的社会现实吗?
《水浒传》读后感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古人两种高贵的精神品质:忠,义。
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我还清楚地记得《水浒传》英雄中有一个黑大汉,他生性鲁莽,性情暴躁,经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却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这样惊心动魄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对朋友讲义气,是小义。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国。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这些都是炎黄子孙大义的延续,是中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光辉。
但是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中国人有这样的决心但很缺乏。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几个重要的人物形象: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其实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多次下达《求贤令》。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其次感触最多的是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但是作为一个人,他追求的只不过是吃好的喝好的,过自己想过的安乐日子而已。他的表现正好反映了中国人安于平凡的特征,很多老百姓把过上安稳日子视为最大的幸福并安于此,不再有更高的追求。在我看来,这才是近代中国被列强蹂躏践踏的真正原因,闭关锁国的目的不过是为了国人能安居乐业罢了。
再看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而各国国君呢,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魏国智谋的确很强,曹操的用兵堪
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可惜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
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性格上的一些共性的特征。俗语说:人心隔肚皮。既然古人总结出了这样的经验教训,那肯定是有不少互猜互疑的例子,也有很多阴险的人物,就像曹操和司马懿。然而周瑜的嫉妒心理在中国人身上也不少见,嫉妒邻居的有钱,活活烧死人家的儿子的悲惨事件也有发生过。
以上是中国人的一些缺点,当然,中国人也有令我们感到骄傲的地方,比如抗震救灾中国人的英勇与无私,对同胞的深情厚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等等。我谨以此文献给每一位中国人,但愿大家能在生活中改变一下自己,只要我们都真诚待人,都锐意进取,国家必会以最快的速度发展,傲然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五篇:周汝昌《红楼小讲》读后感
现今我的“红楼观”及其他
--周汝昌《红楼小讲》读后感
但凡“观”,大概指对某种领域的看法、态度和认识吧,之所以取题为“现阶段我的红楼观”,大概想表达的意思就是以现阶段我的水平,所写出的我对红楼的认识。这是因为我之于红学,乃一彻底门外汉,本没什么资格。虽说圣人往往述而不作,或者一两本书流传千古,而往往汗牛充栋著书立说者大抵都是庸庸碌碌的公共知识分子;但比尔盖茨在某次信息产业峰会上曾说大狗叫也得允许小狗叫,另有人说这允许狗叫也得允许猫叫,周汝昌前辈自序曰“其说不一,那就不妨多一说”,众看客就当我是那猫里的小猫或那多写无益的公知一说吧。
一、我、彬爷及红楼梦
说起红楼梦,我首先得说说彬爷,因为此人是我的红学引路人、精神导师。我小杨虽不才,但承蒙天下才俊不弃,愿意与我交往,并在各种领域里给我以悉心指导,其中才高八斗者,多不可胜数,但在古汉语领域,彬爷是我认识的人中最厉害的一个,没有之一。
彬爷者,安徽阜阳人也,时年二四,人大文学系毕业,主修古汉语,浓眉大眼,附一眼镜凸显文人风范,面首如有宝光流动,一身军装时眼睛炯炯有神透出王霸之气,休闲时一双拖鞋短裤背心盘腿而坐好似那火云邪神。其人谈吐幽默,条理清晰。初识时余对彬爷甚不以为然,以为彬爷大抵属于一般的文人骚客,伤今怀古、吟诗赋词,大抵不屑于与我等谈吐低俗伴随着烟灰四溅、酒肉场称兄道弟争雌雄的大老粗之流为伍。然而,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后来发现跟彬爷还是颇有共同语言的,彬爷貌似也挺喜欢和我交往,渐渐的,交流也多了起来,但究竟如何随着后来向彬爷请教红学而让我对彬爷崇拜之至,且听我细细道来。
2012年3月中旬的某一天,我看红楼也有一些时日了,颇为迷惑,决定向这位彬爷这位“红学高人”请教,那天的谈话时间略长。开始时,彬爷一步步的引导我,叫我不要迷茫不要急躁,先说他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吧,我叫他写个“红学”的一些专著推荐书目给我,等我有朝一日再去借阅,本想着让彬爷过几天写好给我即可,哪知那彬爷当时一挥二就,一口气在纸上写了约15本书给我,书名、出版社、作者,包括版本号,那一刹那间,我惊呆了!世间博闻强识者,莫过于此!!余虽不才,偶尔也推荐某些领域的书给别人,但有些书名会记错,作者会记混,版本、出版社更是没那个严谨的习惯。彬爷的这一举动,让我崇拜的五体投地!之后的谈话中,彬爷时而激情澎湃的给我讲那贾府风云,时而略有伤感的对那红颜薄命娓娓道来。有那么一刻,我记得很清楚,彬爷自如的盘腿而高高在上坐在他的床上,而我战战兢兢促膝坐在那地上的小板凳上,这分明是一位智者在对愚者的开导么,宛如那警幻仙姑带领着那懵懂的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又宛如那如来讲经,我如同那经坛下那只偷听讲经将要得道成仙的老鼠。
那天,从彬爷的口中,我知道了那“红学”的四大分支,知道了脂砚斋和畸笏叟,知道了那“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手法,知道了那精细的回目上下扇布局。知道了原来彬爷是如此的喜欢红学如此的喜欢宝钗以及于把薛宝钗的芳容设置成电脑桌面达近十年之久!!!
另外,彬爷引证时,会说明出处、章回、时间、版本,以及相关的脂评,彬爷那天也给我讲了至今我最信奉的结局:贾府家亡事败,人散园空后,贾宝玉沦为更夫,与史湘云重逢结为夫妻。正应了那金麒麟的征兆和海棠诗社那“香清纸帐来新梦、圃令斜阳忆旧游”的对诗。彬爷对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红学泰斗周汝昌以及胡适、张爱玲等等的观点异同都非常清楚、信手拈来,据说彬爷曾就红学的某些问题专门查阅过清史稿等史籍资料去考证,大抵彬爷也是像周汝昌这样的考证派大师吧,在方法论上,彬爷从我的对话说清晰的感觉出我的实证倾向,他引导我不要用政治的、社会的、历史的那一套实证科学方法分析问题,并且说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如阶级立场分析红学时,要适度即可。
真正的听彬爷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有了彬爷的指导,我也成了一个伪红学迷,至少彬爷把我领进了门。哎,现在回想起来,我和彬爷,天壤之别,正如那三国里说的,寒鸦比于鸾凤,明明皓月比于萤火之光。彬爷的形象好伟岸,在此再给彬爷插播一广告,其人现在在北京,人品一流,有意向的上进女青年我给提供联系方式,此是题外话。
说完了彬爷,再说说我与《红楼梦》的缘分。我只读过一遍《红楼梦》,这也是因为从小不学无术,如果说每个人的青春都有伤痕,那语文成绩便是我永远的痛,成绩越差变越厌学。土鳖,也就是这么炼成的。我2012年3月份彼时虽身在行伍,当我宣布我要读红楼的决定时,诸多小伙伴们惊呆了,依稀记得司令曾说“处长你个土鳖要读红楼?今晚不健身啦?”小胖也说,“处长你不看你的欧洲中世纪了”,(在此再辟一次谣言,处长称谓乃众人戏谑之称,但凡以前叫我处长者,今后请叫我小杨,谢谢,哈哈)。不过在班里给我举行的生日聚餐上,大肥、乐总、小胖等人还是很鼓励的,大抵意思是说我这读完了红楼,便会看清那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炎凉世态吧,之后阿克苏同志也表示支持,愿意和我一同读红楼,如今回想起在福州指挥学院那段挥汗如雨的战友情谊,倍感怀念。谨以此段纪念作风扎实的五队十班的战友们,尤其是经常打击我的司令和陪伴我读红楼的阿克苏。
二、我的“红楼观”
在此以问答形式回答一些常见问题,也算是但凡讨论红楼者的必答题吧。
1、你对林黛玉、薛宝钗是怎么看的,更喜欢哪一个?
答:我只读过一遍红楼梦,这林妹妹给我的印象其实不算好,虽说她是情榜之首。但她体弱多病又多猜疑,那“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但这个描写也太抽象了吧,我又不知道长啥样,而这宝钗则是“脸若银盆、眼如水杏”更为具体,这大抵是我开始时较为喜欢宝钗的原因吧,彬爷曾说,林黛玉和薛宝钗是红学中女人两种完美的极致,黛玉感性、忧伤、小女人气,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而宝钗优雅、识大体、顾大局,传统体面。像俞平伯所说“书中黛钗每每相提,若二峰对峙,两水分流,各尽其妙”,一个是海外仙株、一个是人间花王。从阶级立场和传统红学家的分析,黛玉象征着自由恋爱,她是宝玉浪漫情怀的支持者,而宝钗虽在和宝黛都年少时读《西厢记》也有浪漫情怀,但她懂孝道、有家教,入奉母仪,是封建伦理秩序塑造的成功女性。
不过,自从读了红楼,在网上又下载了《葬花吟》、《枉凝眉》等视频,看到了陈晓旭的绝版林黛玉,让我改变了对林黛玉的看法,让我对“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有了具体的感官认识,那忧伤的气质也让我开始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林妹妹、明白了为什么她能居于十二钗之首了。据说那陈晓旭是天生的林黛玉,也是书香门第,3岁学诗,从小好读《简爱》《红楼梦》等书,她14岁时第一首诗词就是悲天悯人的惆怅,名曰《我是一朵柳絮》,那时她并未恋爱,却写了很多爱情诗,她演林黛玉那年18岁,正是青春年华,怪不得后来成了绝版,据说她后来削发为尼又英年早逝,周汝昌还专门为她写了一篇悼诗。
而对于薛宝钗,我则没有这种感官上的太深印象,但照书上所写,她的人格很完美。所以,对于更喜欢哪一个文学形象,我还是圆滑一点,不发表意见吧,待有朝一日我重读一边红楼再说。
2、读完红楼后你最佩服的人物是哪几个呢?
答:应该有很多。
这里先说司棋吧。以下这段文字是我去年读红楼时自己从网上摘录的自己又略微加工了一下:俗话说:“人生不得行胸臆,纵然百年尤为夭”。死会很久很久,生却很短很短,能清醒热烈地活着才不算白活,按自己想的活过一回,而不是受他人影响委委屈屈活着,这才叫不白活一世。红楼梦中有些这样清醒的女子。黛玉,探春,凤姐,鸳鸯,晴雯,尤三姐等。但她们都不如司棋彻底。探春恨自己不是男儿身,可见能干如她亦处处被裹脚;凤姐不得不让平儿做了贾琏的小妾,堆上笑容接纳尤二姐和秋桐;黛玉虽然追求心性自由,却徒然与宝玉无缘,只敢暗中饮泣;晴雯死不瞑目;鸳鸯的爱情宣言掷地有声,可贵而难得,但她一生不知爱的滋味,贾母一死,只有凄凄艾艾的活或者自杀。尤三姐尝尽暗恋的相思痛苦,最后还被柳湘莲认作水性杨花,死时徒有悲伤和遗憾。只有司棋,将爱情的所有味道尝遍,独她知道爱情甜蜜和相处的幸福的滋味,虽然潘又安逃走伤透了她的心,但毕竟还是等回了他,心里多少有些安慰。如果司棋死时知道潘又安为她殉情,她当是幸福的笑着离开人世吧。红楼女子,独有司棋,爱得彻底,遗憾最少。
妙玉。这妙玉应该是给我印象较深的一位,她是带发修行的尼姑,极端美丽、博学、聪颖,但也极端孤傲、清高、不合群,不为世俗所容,属冰清玉洁型,据考证她家室辉煌,为避难才将她隐匿起来,又据刘姥姥进大观园时在栊翠庵时的举动,可推测她见惯了那荣华富贵,她修行也算较深,但据考证她毕竟是带发修行,且家室显赫,仍未能断红尘之念。据判词“可怜金玉质,终陷泥淖中”推测,其结局之一可能是最后流落烟云巷沦为妓女,但大部分红学家认为这只可能仅是字面推测,据诗词考证和判词以及曹雪芹原稿以及《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推测出这妙玉在后文中的非凡表现,丝毫不亚于贾芸和小红救宝玉和凤姐于狱神庙,根据《红楼小讲》的引子,我又在网上查了刘心武关于妙玉的考证,原文粘贴如下:妙玉在八十回后,为什么没有听从她师父的劝告?师父说她“不宜还乡”,在佛教界,一个师父圆寂的时候跟你说的话,那是绝对要遵守的;而且书里交代了,她那个师傅会演先天神数,是会算命的。但是妙玉义无反顾,坚决南下。据我推测,她就是去解救贾宝玉的,并且在那样一个复杂的情况下,她还解救了史湘云。而解救这两人的条件就是必须要屈从“枯骨”,“枯骨”就很残酷地提出来,如果你牺牲自己,我就可以放这两个人一马。
袭人,初读红楼,懵懵懂懂,我总感觉这袭人和宝玉该是一对,谁知后来嫁给了蒋玉菡,这袭人给人的印象实在是太好了,似乎从不参与那些鸡毛蒜皮的勾心斗角,他总是给宝玉细致入微的照顾,“袭人”这一名字的来历好像是与“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竹识新晴”这句诗有关。据我同多位同学、同事等的聊天得知,不管大家喜欢谁,但共同的交集都有袭人,可见袭人属于是大众情人型的红楼女性。
3、对于众说纷纭的秦可卿,你有什么见地?
答:这见地谈不上,只读过一本红学专著那就是周汝昌的《红楼小讲》,属于红学入门级书籍,我的看法大抵都是周汝昌前辈的看法。
这秦可卿大抵是个绝美的少妇。她之所以让大家“众说纷纭”,是因为她的形象太朦胧,而且与众多文人骚客的对于贾珍与可卿的乱伦及最终的“淫丧天香楼”有关,而且这一艺术形象应该是曹雪芹设计的一个非常复杂的艺术形象,据周汝昌分析这警幻仙姑便是秦可卿的化身幻影。是她,在宝玉年少之时第一次教给了他这么多人生路途中的关键道理,这是宝玉人生中的一堂非常重要的课程,仿佛那菩提老祖三更时点化孙悟空一般,终其身都受用无穷。对宝玉的成熟、成长和一生,可卿都是关键的启蒙,周汝昌认为,曹雪芹幼年时遇到过类似的这样的一位人物。
在此我提出一点自己的见地,我认为曹雪芹构思这一人物的灵感还可能与其康熙的养母“孙夫人”有关,且听我慢慢道来,据历代红学家考证以及周汝昌《红楼小讲》最后的考证,这曹家虽历代家室显赫,文臣武将辈出,其家谱有言“诗礼簪缨,文武全材”。但到那满清入关时,汉人为奴,曹家败落。顺治帝早亡,玄烨继位,是为康熙帝,康熙帝幼居宫外,全赖一位保姆(宫廷的“教引嬷嬷”)孙夫人带领长大(玄烨母亲佟太后早逝),这孙夫人便是康熙帝的真慈母,其百般恩情与劳绩使康熙帝终身感恩难忘,这便是康熙帝在位期间曹家荣贵六十年的缘由,这孙夫人,便是曹雪芹的曾祖母。说及此,我想表达的意思是,每一个人一生中都有这样的“关键启蒙人物”,就像那孙悟空命中的菩提老祖,虽短暂的教诲点拨,却叫人受益无穷。曹雪芹的这一“可卿”与警幻仙姑的艺术灵感,可能会有源于此。
这秦可卿及其化身警幻仙姑,出场较早,死的也较早,类似那水浒中的晁盖天王,时隐时现的在后文中出现,她提早的在第五回神游太虚幻境中将文中所有人物的判词给那宝玉昭示,又通过“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将暗示了全文群芳的悲剧色彩,无非是那“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的“人散”的主题;可卿在去世前又托梦凤姐,说了一番话大概就是贾府盛极而衰的必然。而这一切都出现在红楼梦开篇未久几回,在红楼那元宵盛况和那“饯花会”、极盛时期的大观园“海棠诗社”之前,就已经昭示了后半部分家破人亡“树倒猢狲散”的悲剧主题。
至于后人品味的对于可卿的负面评价“风月之事”,实属于人间悲剧,大抵那些庸俗之众都被那判词给糊弄了,其所谓“情天情海幻情深”,后文不少认为可卿是多情少妇,又加之“淫丧天香楼”这让人胡思乱想的构词。其实可卿是位可怜的女子,她屈服公公贾珍在当时也别无他法,这算是原作想表达的社会悲剧的一种。但是可卿最后悬梁自缢,也是接受不了这种现实,难道后人没看到这点么?她生前东西两府无人不对她有好评,死后上上下下一齐痛哭,可为人格完美之明证。
由此可见,这可卿多么的富有神秘色彩多么的智慧,她的一席话之富有哲理,限于篇幅,不展开讨论,所以说,这么一个重量级的美少妇,难道不值得众人膜拜么?
4、红楼梦主题众说纷纭,你赞成哪一种?
答:按照周汝昌先生的观点,如果还沉溺于这宝黛爱情或者三角恋云云的读者,真枉费了作者的一片心机,不过那也是程高篡改红楼的结果。其实那宝黛爱情连个次要的主题都算不上。
何故如此之尖刻?首先这书的主角是凤宝,按照周汝昌先生对上下文无数重要场合的分析,所有重要场合,主角都是凤宝二人,都是凤宝叔嫂二人一同出现、一同前往,诸如那可卿淫丧天香楼的丧钟先惊醒的是宝凤二人等等无数重要场合,按照脂砚斋看过原文石头记的片段,最终结局应该是凤姐宝玉最后家破人散后被困狱神庙,后被小红贾芸救出,共同经历了那“悲欢离合,炎凉世态”。这正应了作者借贾雨村之口表达出的“正邪两赋之人”,至于王熙凤贪权敛财,那完全是后人篡改原作,曲解雪芹本意的拙笔。按照雪芹原来的意图,写凤宝都是那“正邪两赋之人”。而且按照判词及太虚幻境的诗词,《留余庆》中正写的是凤姐之女巧姐被刘姥姥从那狠舅奸兄处搭救,“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扶弱济贫”,这难道不是王熙凤完美人格的最好写照?说完了凤宝,那黛钗湘云大抵都是配角,原作最大的主题莫非是周汝昌说的,写那“离合悲欢、炎凉世态”,写那曲折轮回的诸芳境遇,还可能借以表达一种的是一种宿命论与为善论并存的人生观(甄英莲有命无运是“宿命”,凤姐积善为巧姐积德阴功是“为善”)。
这个问题太博大精深,我回答不出来,不过至于有人说那佛道主题,以及伦理的一系列主题,按照周汝昌的观点,那可能最多是原作的支线,而且很多是程高二人篡改强加的为符合当时社会秩序的一些加工,最明显的就是那无力补天的顽石幻化为宝玉前,原作是讲“历经悲欢离合、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而程高改成了“携入红尘,引登彼岸的一段故事”,这引登彼岸,后人便说这红楼梦的主题是一种“色空观”,所谓因空见色,由色如情,传情如色,自色悟空,后人会误认为作者写这风月之事,劝解后人走正途,所谓佛家“惩戒论”。可原作明明不是这个意思。
5、你看的是哪个版本的红楼梦,你觉得程高的后四十回靠谱么?
答:我看的是最流行的庚辰本,这也是彬爷推崇我看的,先看最流行的,有朝一日想要深入研究再看其他者,毕竟这是最流行的版本。这也是现在的官方版本。
关于这后四十回,我觉得我们要用正确的眼光对待程高的续作,程高二人是伟大的,他们的续作虽未能完全按照雪芹的意思写出所有最符合原作意图的结局,但是目前续作里面最好的,他们的基于原作的一些修改,固然有程高二人本身的一些见地,但是更多的是考虑普及红楼的需要,正是他们的续作使得红楼完整继而从手抄传看得以普及印刷。至于那些后来的红学家对于程高过多的批评,鄙人认为太过苛刻,毕竟要揣摩原作的意图是十分难的,高鹗并不是脂砚斋那样雪芹身边的人,他也最多只有一辈子的时间,后人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发现,其实是站在多少前人的肩膀上。
不过,客观的讲,不靠谱之处还是多处的。从后人的研究看,这雪芹原作每9回为一目,共12目,第54、55两回是转折回,其中每9回中的中间1回,如第5回等必有大事发生,每第9回也有大事发生,每一目为一单元,原作应为108回,这是周汝昌考证的结果,并说按照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观点,宝玉最后贾府败亡后沦为更夫,后来与湘云重逢结为夫妻,似乎是注定的。因为湘云在雪芹原作中无数处体现出这是一位重量级人物,虽出场较晚,但描写居多,这一结局也是没有在续作体现的,至于凤姐宝玉被困狱神庙,小红、贾芸前来搭救等体现原作重要意图的,都没有出现。
我听说红楼梦还有很多种续本,貌似刘心武先生也写了个续本,待我有空之日可取之拜读一番,毕竟这周汝昌老前辈在他的《红楼小讲》中盛赞了刘心武先生的一些观点。
6、红楼中你最同情的人物有哪些?
答:排第一的当属香菱了,这香菱原名甄英莲(真应怜),甄士隐之女,开篇之时便“有命无运,累及爹娘”,被那人贩子抢走,一个大姑娘,却成了丫环,后又嫁与薛蟠为妾,最后难产而死,这是雪芹宿命论的一种体现。人生百种苦,最苦莫过于命苦,香菱本是个受父母疼爱的姑娘家,过上主人的生活,却有命无运,沦为仆人做妾且无善终,害的甄士隐最后一人去薛家看望骨肉。与此相比,那“娇杏”,却是命好,本是妾,却顶了正,真是娇杏(侥幸)。
还有那尤二姐尤三姐,这两人被迫失身,内心却冰清玉洁,一人被凤姐酱油瓶算计,一人因为柳湘莲误解而自尽,二尤是封建社会的悲剧。
金钏儿、鸳鸯则是另外一种凄苦。
凤姐也是悲剧,一生操劳,却命苦,有不育之症,曹雪芹抑男扬女,却也成功塑造了封建时期女人的悲剧,凤姐“脂粉堆里的英雄”,终究逃不过伦理纲常,在纳妾的事情上也得顺着贾琏;仕宦家族,子贵母荣,凤姐无法生育,也难逃在贾家失宠的命运,最终落得了那判词“一从二令三人木”,被休回娘家。
7、诸多红楼梦歌曲中,你喜欢哪些?谁唱的?
答:《葬花吟》《枉凝眉》《晴雯歌》,歌手:陈力,一则先入为主,二则陈力因为丈夫的逝世将所有的情感投注于演唱之中,真有肝肠寸断之感。
三、诸多心得
1、这一僧一道,每每在关键时刻出场,并首尾呼应,据周汝昌考证都是有所喻意。
2、凡此传世之作,都是所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在写大观园极盛时期的乐景时,脂砚斋评曰:“不知多少眼泪,洒向此回书中”,这让我想到了卓别林,卓别林在将机器大工业时代无产者的悲剧形象现于荧幕的时候,不知曾撒过多少眼泪。以喜衬悲,莫过于此,我不太懂文学理论。
3、红学研究者成功的推测出红楼梦与其他古典名著的关系:诸如那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曲演红楼梦,正是借鉴了那宋江梦中受九天玄女引导点化。篇末共9册108情榜,也是借鉴了《水浒传》108英豪榜。至于那传世名作《金瓶梅》,更是雪芹敢写一部女儿书的定心丸。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故事,大抵也和这白蛇传白素贞报恩有点关系(此为鄙人猜测)。
4、不同人看红学角度会略有不同,毛主席是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最注重从阶级立场分析问题,他特别指出要重视看第四回,而另外一些人,则站在自己的方法论角度,特别重视某些章节。
5、后人认为贾母是拆散宝玉黛玉的主使,其不以为然,那是后人篡改原作之意,原文中贾母最希望宝玉和黛玉成婚。
6、这本书让我见识到了周汝昌“考证派”的威力,他成功推测贾宝玉生日为4月26日且在闰年,根据天文历法,推算是书中写的那一年的生日正是芒种节,即花神退位,饯花时节,此也是预示写那大观园,写那盛会,其实都是在写一个悲剧,大观园实为“葬花冢”。
7、周汝昌前辈为了考证写林黛玉的那“似泣非泣含露目”还是“似泣非泣含情目”,专门前往莫斯科列宁格勒,查阅了馆藏的“列藏本”,可见前辈学术之严谨。
8、元迎探惜春,那元春死于二王相争,文中隐隐约约政治斗争,却都“草蛇灰线,伏脉千里”,那北静王也来头不小,与宝玉互称知己却鲜见于文。
9、赵姨娘,是坏女人。至于那贾环,更是反映了封建社会嫡出和庶出的尖锐斗争,这一问题最深刻的论述者是台湾历史学家柏杨。
10、周汝昌对于那十二个女戏子,做了深入分析,包括他们的归宿,以及对应的戏中男女角色(小生、正旦等)做了分析,指出这不是偶然,是雪芹的一些伏笔和暗示,并对应了人物特征。而且对葯官和藕官因戏生情,成为女同,周汝昌前辈分析了这个现象对于后文的喻意。
11、周汝昌老前辈和雪芹喜欢的女性美应该是“蜂腰削肩”、“雪白一段酥臂”等等一些描写,周老对原文关于史湘云的描述做过一番研究。
四、结语
可能会看到这篇日志的人里面会有:我的领导,亲人,诸多朋友等,我深深的知道红楼梦和《红楼小讲》是闲书,跟我所学管理学经济学丝毫不相关,我没好好学习,辜负了组织的培养、父母的叮嘱、同学的勉励,但我想说其实我只是偶尔看一下,我时刻没有忘记、每天都会思考的三大研究生哲学终极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是来读研究生的么?
乍一看这看闲书与读研究生主旨不符,不过闲情逸致,陶冶情操,未尝不可。
至于此文,“红楼观”,正所谓如人饮水,冷热各不相同,我只是写了些自己的感受、引述了周汝昌前辈的一些观点,万不敢指点江山、枉议是非,一是怕被扣上“主义”的帽子,二是本来也是读大家之作,吸取大家的观点。
还是那句话,班门弄斧之作,众人见谅并希望给予批评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