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科学下册 一天的生活用水1教学反思 教科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环境和我们第五课 一天的生活用水
水资源缺乏,水污染问题又是影响环境的重要方面之一,而学生对于水资源问题并没有深刻的感觉,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过缺水、断水的经历,家庭每月支出的水费也不贵,所以也没有什么节约用水的概念。通过本课,希望使学生由内心深处受到震撼,认识到水问题的严重性,从而落实在日常行动上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本课教学的前提,如垃圾教学内容一样,需要先进行调查,了解家庭一天的用水情况,有了了解,有了数据,这节课才有话要说。如果等上完这堂课再去调查了解,意义就缺失了。安排调查活动之前,有几个事项需要向学生说明:1.即调查自己一天用了多少水,也要调查全家人一天用了多少水,因为很多学生不需要做洗衣洗碗拖地等家务事,只调查自己一天用水情况,并不能代表一个家庭日常的用水情况。2.调查要全面,要将每一项用水情况都一一记录在案,这样的数据才有可信度,才能说明问题。3.指导学生看水表读数,尤其是老式水表,没有翻滚式的数字,怎么认读需要提前指导;还要了解水表的计量单位是“吨”,一度=一吨。4.如何估计用水量,可以借助有容量标注的饮料瓶作用参考。
教学活动初,交流学生调查的数据,尽可能多的交流一些数据,一一在黑板上记录。有的学生调查活动开展的非常认真,每一次用水,都看一次水表,用水的统计就很精确,这种态度和精神值得肯定和表扬。通过重多数据交流,引导学生分析为何不同家庭一天用水量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排除调查统计时的误差与遗漏,主要原因就是家庭的用水习惯。通过讨论,不同家庭在洗脸、洗碗以及是否废水再利用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有的交流活动,所有的数据,都是为了引起学生对水资源的关注。水资源,主要指淡水资源,地球上广阔的海水是不符合人类生活需要的,而将海水淡化的技术和成本都是很高的。这些,学生还是理解的,他们不会关注水资源问题,因为他们生活在宁波这么一个江南水乡,还真不愁用水。但我们应该从中国,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待水资源问题。找了一些统计数据,效果非常好,给了学生极大的震撼!“中国总淡水资源是世界第六,但人均用水量是世界水平的1/4,居世界第110位,是世界最严重缺水国之一,13个贫水国家之一。”再找了些西北地区严重缺水地区居民用水情况的图片,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这才意识到了水资源存在的严重问题,也引起学生思考: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该如何节约用水?从而讨论制订节水计划。有了思想上的冲击,学生在内心深处被深深震撼,达到了本课最终的教学目的,效果较好。
课后,找了些资料,贴在每个班级里,让学生课外阅读,进一步加强对水资源的了解,加强节 1
水的意识。1.我国的淡水资源现状如何?2.国外都是怎样节水的?3.日常生活节水小窍门。
第二篇: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宇宙 第四课日食和月食
我上课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第四课时《日食和月食》。我对本节课进行了仔细地分析和设计。
1.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服务课堂教学内容。
关于宇宙的知识,要在课堂中进行动手操作是有限的,也是有难度的,可能间接经验更多于直接经验,所以搜集大量的资料补充课堂教学可能是本单元的一种有效手段之一。网络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资源库。为了能使本节课更形象化、更直观化,我在网上找到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课件。在前两个班级施教后,我发觉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的影像资料很感兴趣,并且帮助他们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过程,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对抽象的宇宙世界的学习提供了优质的资源和良好的途径。但是我并没有完全照搬下载下来的课件,而是根据我的教学设计对这个课件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因为我认为一堂精彩的科学课,并不取决于教学课件的精致与否,而是在于是否合理有效地利用了课件资源,服务于教学内容。2.充分认识模拟实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课件的演示、资料的展示只是补充,让学生动手模拟、动脑思考还是科学教学的主要途径。宇宙单元是模拟实验集中的单元,经过执教上节课《环形山》之后,我对本节课中模拟实验的设计有了自己的想法,我只给学生准备大小不同的三个塑料球,要求学生模拟出发生日食和月食时日、地、月三个天体的位置。模拟实验就是尽可能的利用实验材料模拟出科学。现象,那么既然是模拟的实验,肯定会与客观的、真实的现象有些差距,因此教师应该是更多的去培养学生在模拟实验过程中思维的发散性和科学质疑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追求实验的准确性。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在最后一个班级施教时,还让四人小组利用自己的身体来模拟日食和月食的形成,重点突出宇宙中的三维立体效果,以及日、地、月三个星球的运动特性,并强调三球中心在同一条直线上,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思维的程度超出预设,在既轻松的环境中发现了问题的实质,看来不能低估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3.增加自身的科学素养,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在科学课上传播的是科学知识,培养的是科学素养。如何正确传播科学知识呢?我想首先教师要正确掌握科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出现知识性的错误现象。例如:对“日、地、月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描述不够到位,应该是“日、地、月的中心在同一条直线上”。又如:当学生看到月全食的照片时,提出质疑“怎么月全食的时候月亮是红色的”(由于是网上下载的视频,可能经过剪辑,所以出现在月食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教师犹豫了下,决定让学生课后去查找相关资料,其实教师应该可以告诉学生月食现象是天体运行过程中形成的,那么这张红色月球图则是这个过程中的某个镜头。对于学生的发现和质疑,教师应该予以尊重,并能做到巧妙地追问和处理,包括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哪些质疑是学生自己可以解决的、哪些猜测是重复的等等。
第三篇: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4.1一天的垃圾|教科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环境和我们
第一课
一天的垃圾
本课作为环境单元的起始课,通过调查家中一天的垃圾情况,开展讨论,从而意识到日常生活垃圾的数量之大,对环境的影响之大。使学生在内心深处受到震撼,在思想上引起重视,也为后续教学开展打下基础。
一、从学生出发,处理教材
本课教学最大的难处就是一天垃圾的调查情况。如果按教参建议,让学生将家中一天的垃圾带到学校课堂中进行统计分类,可能效果会很好,但随之产生的负面问题也更多,如学生的思维意识还无法将这种活动定位为科学调查探究,更多的是纠结谁去分捡垃圾,因此在活动中也就缺乏学习的主动,另外教室学习环境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我将此项调查活动调整为课前在家中完成调查统计,要求详细记录一天中产生的所有垃圾项目,每一种的重量。并用卡纸片记下每种垃圾的名称和重量。课堂教学时,分拣、分类垃圾活动就变成分拣分类垃圾卡纸活动,改变了学生对垃圾厌恶心理又能进行实际操练。虽然垃圾卡片不能给学生带来嗅觉恶心,但ppt中垃圾图片却能给很大的视觉恶心感。
二、结合STEAM观念,落实新课标
利用新课标STEAM观点,与数学学科结合,利用数学中的统计和计算,使学生认识到垃圾数量多。将全班的数据进行汇总,计算得出平均每人每天日产垃圾量,以此为标准计算全校学生家庭日产垃圾量,计算一个区甚至一个市日产垃圾的数量。学生对于日产垃圾N公斤或N吨这个数字可能没有深刻的体会,但是可以换算成一个教室相当于装多少吨,需要多少辆大卡车运送,这样一系列数字变成比较直接形象的空间,易于学生理解日产垃圾的量是相当惊人的。工程技术的结合在本课得以体现。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跨越空间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多方法分类垃圾,不仅扩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还利用分类卡片活动,学生从直观卡片看到垃圾的种类杂而且多。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媒体出示各类垃圾照片,学生了解到,我们统计的仅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生活垃圾,还有很多工业垃圾、建筑垃圾、医疗垃圾每天也在产生,这个数量也是非常惊人的。学校垃圾箱堆满垃圾的照片,小区垃圾箱堆满垃圾的照片,环卫中转站满车垃圾的照片、河流边堆积的垃圾、堆成山的垃圾等,这样会使学生对垃圾的产生有更多的感受。总之,多媒体使用让学生意识到每天产生垃圾的数量之多,这样才能更深层次的让学生体会到垃圾对环境的影响之大,体会到处理垃圾的重要性及难度。
第四篇:六年级科学下册 太阳系 教学反思 教科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宇宙
第五课 太阳系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太阳系的认识并不是空白的,他们能说出太阳是恒星,能说出太阳系的几大行星,甚至个别学生还能说出更多的知识。但大多数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是模糊的,浅意识的,尤其对于太阳系其他天体的组成、行星的大小、位置排列等,更是知之甚少。通过本课教学,通过建模活动,使学生建立对太阳系的完整认识,并在建模过程中,认识到太阳系的辽阔,宇宙的浩瀚。
对于太阳系的组成,学生知道八大行星,有的还知道它们离太阳的远近排列顺序,还知道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了。我们教学时,应重视这些信息,不要将学生当成一张白纸,应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因此,教学中,对于学生已知就不再强调,对于学生知之甚少或有疑问的,进行补充说明。比如,冥王星是矮行星,那有多少矮行星?这是学生感兴趣的,可以告诉学生有四个矮行星(冥王星,查龙星,齐娜星,谷神星),可以激发学生课外搜索相关信息的兴趣。整个教学中,八大行星、矮行星、小天体的简单介绍,结合图片或视频媒体加以说明,就比较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理解了。对于太阳系成员更多的信息,让学生课外再搜集,待单元教学结束时进行小结交流,课堂上就不再一一详细介绍了。
第五篇:四年级科学下册 一天的食物 1教学反思 教科版(模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食物
1.一天的食物
《一天的食物》教学反思
《一天的食物》是食物单元的起始课。起始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但以不方便将各种各样的食物搬到课堂上来,像这样没有实物可供观察的科学课,真有些难上。加上我校又是寄宿制。我选择了星期天让学生回忆这天所吃的食物,并作好记录,让每个学生有事做。再通过小组合作,分组竞赛。学生在20多分钟的活动时间里,几乎每个学生都十分投入,我也尽力为课堂营造愉悦氛围,使学生乐于与教师,同学交流,互动。而且,每一个学生都经历了适量的活动,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在对学生的给食物分类的标准完善与否进行评析时,我过于力求体现科学性,而忽略了学生的认知基础,作为科学教师,必须十分清楚,哪种方法是属于学生的经验水平,哪种方法是我们希望学生去接近的科学方法。我想,我们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基础,四十分钟的一节课,无法承载太多的目标。
通过这节课,学生对食物的注意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零乱的记录到分类记录,汇报,学生得到了一些简单的记录统计方法,获得了应有的发展。课后,我感觉到:学生对食物的研究也有兴趣了,这正是老师期待的结果,因为这种兴趣为后边的探究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