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时间:2019-05-15 13:35: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第一篇:“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对我们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期应知就围绕着气候变化为读者做相关解读。为什么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在加快推进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如果不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大幅度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强度,经济发展难以持续,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落空。这就要求我们要抓住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契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切实提高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目前,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低碳技术已成为国际经济科技竞争的新领域。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政策,投入巨额资金,加大对节能环保、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技术的支持力度,努力抢占未来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发达国家还借保护气候之名,提出对国际贸易产品征收碳关税,企图设置新的贸易壁垒。这些趋势对未来我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我们要趋利避害,加快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这不仅可以避免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对碳排放的“锁定效应”,而且可以通过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加快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发展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双赢。我国的原则立场是什么?

在多年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和国内实践中,我国形成了以下基本原则立场: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发达国家要对其历史累计排放和当前高人均排放承担首要责任,率先大幅度减排,同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转让技术。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应当承担与发展中国家地位相适应的责任,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积极贡献。

坚持经济发展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政策相协调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政策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相结合,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增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

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 减缓和适应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气候变化已经和将要带来的影响,必须采取适应性措施,减轻其造成的损失;通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和强度。减缓和适应两者相辅相成。

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并举 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关键技术作为国家科技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体系。制定和完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加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政策和制度设计,健全体制机制。

坚持政府主导和全民参与并行 发挥政府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主导作用,同时要增强公众的全球环境意识和企业的社会责任,引导和鼓励企业、公众积极主动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一是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确保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

二是大力节约能源,降低碳排放强度 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和对企业的激励与约束。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大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提高能源管理水平。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

三是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非化石能源比重 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稳步推进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发展,努力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

四是增加森林蓄积量,提高固碳能力 加强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管理,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森林碳汇。到2020年我国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五是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 在农、林、水、气等重点领域和海岸带等脆弱地区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建立应急机制,提高综合监测和预报预警能力。

六是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增强技术支撑能力 加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相关学科建设和基础科学研究,开展全球环境监测、气候变化评估、未来全球气候变化趋势预测研究等,建立完善的陆地和海洋温室气体观测监测系统。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和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研究提出我国低碳技术发展路线图,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

七是完善经济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深化能源价格改革,完善财税和金融支持政策,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鼓励、规范和引导自愿减排交易活动,继续推进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合作,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积极探索运用市场机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八是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广泛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各种国际规则的制定,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机制。全面有效参与各种多边、双边气候变化合作,利用国际资金和技术,增强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本着“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方针,通过“南南合作”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小岛屿和其他易受不利影响的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

第二篇:十二五规划建议

中 共 孝 昌 县 委

关于制定孝昌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 划 的 建 议

(2010年12月23日中国共产党孝昌县第四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孝昌践行科学发展、推进后发赶超、建设全省中等发达县的重要时期,也是孝昌乘势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认真制定符合基本县情、顺应时代要求、提振全民信心、凝聚发展力量的“十二五”规划,对于孝昌今后五年乃至长远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共孝昌县委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市委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意见,认真总结回顾了全县“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历程,全面深入分析了全县“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态势,特对制定《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如下建议:

一、充分肯定“十一五”成绩,坚定跨越发展信心(1)“十一五”发展的显著成绩。“十一五”时期,是孝昌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全县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跻身全省Ⅱ类县奋斗目标,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大气谋事、精细做事,大力实施“五县”战略,深入推进创业孝昌建设,取得了经济发展明显提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显著成绩。经济总量和经济质量同步上升,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产业结构明显优化;项目建设力度加大,改革开放深入推进,融入武汉城市圈步伐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保障不断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党的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有序推进。这些,都为孝昌“十二五”时期的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2)“十一五”发展的基本经验。“十一五”时期,孝昌在激烈竞争中创造了发展优势,在抢抓机遇中培植了发展后劲,在改革开放中改善了发展环境,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值得肯定和发扬。

――突出第一要务,践行科学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发展质量,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抢抓发展机遇,培植发展后劲。抢抓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型、重民生等重大机遇,汇聚发展资金,经过近年来的接力发展,全县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特色显现,城镇化步伐进程加快,项目建设效应逐步释放,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特别是全县上下精神振奋,充满创业欲望,思富裕、谋发展、抓落实氛围浓厚,孝昌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在新的发展时期,实现历史性的新跨越。

面向未来,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孝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仍然严峻:发展不够仍然是孝昌最大的实际,经济总量偏小,工业依然不强,城镇化水平不高,农业基础薄弱,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城乡居民增收困难,社会矛盾增多,社会建设管理有待加强。周边地区特别是兄弟县市抢前争先,为孝感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作贡献的发展势头强劲,孝昌面临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压力。

综合分析,“十二五”时期,孝昌总体上动力大于压力、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进一步坚定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进取意识和责任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全面开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新局面。

三、突出主题主线,科学谋划“十二五”发展战略(4)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十二五”时期,进,内生增长和借力发展共同发力,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公共服务得到新加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健全,社会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城乡就业稳步增长,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进。

――人民生活得到新提高。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文明程度实现新提升。发展先进文化,弘扬孝道精神,做大文化产业,推动文化繁荣。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基本建成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6)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基本原则。规划“十二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把践行科学发展理念,贯穿于强力实施工业强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放手发展第三产业全过程,坚持在扩张总量中促进经济转型,在经济转型中不断加快发展,(7)建设提升工业园区。按照“规划科学、定位准确、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体现特色、集成配套”的原则,大手笔推进工业园区建设,高标准建设县开发区、花园星火工业园、陡山中小企业园、小河工业园和周巷建材工业园等“一区四园”,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提高园区产业聚集度和专业化水平。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承接产业转移和企业落户的能力。加大服务力度,营造良好的企业周边环境。创新园区管理体制、运作机制,鼓励乡镇和部门投身工业园区建设,鼓励乡镇引进的各类项目向县工业园集中。

(8)做强做大优势产业。以发展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贡献水平为重点,大力实施工业产业倍增计划,发展壮大机械电子、食品医药、建材化工、轻工纺织等5大重点工业产业,形成规模优势,促进集群发展。依托惠洋电器、美云铸造、巨名汽配等项目,打造先进的装备制造产业。加快鸿翔农业、群益食品、康威食品等食品企业扩张步伐,推动诺克特药业、辰诺医药等医药企业发展壮大。引导星火化工、富仕环保等化工企业改造升级,有序建设周巷建材工业园。扩大维纳经编、全洲包装、永兴纺织、沃普皮件等企业生产规模,拓展产品销售市场。建立健全建筑质量和安全体系,提升企业资质,做大建安总量。依托优势产业,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小进规”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1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保护农民种田积极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坚持种植、养殖、林果、旅游、劳务“五业”并举,突破性发展鸡、鸭、猪、牛、渔“五大”养殖,以太子米公司、鸿翔农业、凤凰茶叶、金田公司等为龙头,加快优质稻米、优质畜禽、优质果茶、优质苗木板块基地建设,继续发展农庄经济,着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条,大幅提高农产品增加值。围绕“特色、规模、品牌、效益”,培植和壮大管氏茶叶、一佳冬枣等一批知名品牌。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培育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健全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增强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施市场准入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12)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抢抓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试点工作的机遇,科学制定规划,强化项目支撑,推进新农村建设整乡、整村试点。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各类资源要素向农村配臵。加快中心村和农村新社区建设,0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农村合作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征地补偿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继续推进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六、以旅游业为突破口,促进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和交通区位优势,放手发展旅游业、现代流通业和社会服务业,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15)切实加快发展旅游业。以观音湖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为龙头,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孝文化、红色文化、民俗风情等五大旅游品牌,着力建设武汉后花园,努力提高旅游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经济效益。完善总体布局,着力打造“三区、两游、两线”旅游发展体系。大力开发旅游景点,建设观音湖文体公园、观音谷等旅游项目。整合县内外资源,开发旅游线路,大搞宣传促销,扩大孝昌旅游产业的知名度。构建旅游服务体系,完善旅游咨询系统,加快旅行社发展,夯实旅游服务平台。进一步理顺旅游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促进全县旅游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16)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对接武汉现代物流圈,大力

2(18)科学规划功能分区。按照国家级生态限制开发区及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县城总体规划、城区详细规划、集镇发展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四个全覆盖”目标,编制完善城乡建设发展规划,指导县城、乡镇、村庄一体化发展。坚持区位相近、资源趋同、开发方向相似的原则,将全县空间区域布局规划为“四区五园”,即重点开发区、生态建设区、澴西农业区、县城紧密区和县开发区电子信息资源节约型示范园、观音湖生态旅游环境友好型示范园、小河工业园、陡山中小企业园、花园精细化工园。严格执行规划审批程序,认真落实“五线”管理,严肃查处违规行为,坚决拆除违章建筑,确保城乡建设依法、科学、有序推进。积极推进“阳光规划”,提高城乡规划制定、实施和监督检查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度。

(19)切实加快县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彰显个性、市场运作、依法建管的原则,加大经营城市力度,着力打造武汉城市圈宜业宜居宜游的山水精品小城市。切实加快新城片区建设,着力推进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加快推进城区排涝体系建设和人防工程建设,建成中实建材广场、福禄物流中心、鄂北农产品批发市场、县体育馆、多功能数字影院等重点项目。切实加快城南工业片区建设,增强对外吸引力,成为引

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 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任务来抓,切实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增强科学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

(22)加快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的思路,按照“连接高速公路、升级干线公路、改造县乡公路、贯通村级公路”的原则,合理配臵城乡交通资源,推进干线公路建设和农村公路建管并举,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筑“三纵三横两循环”的交通干线骨架,形成内畅外联,安全高效的公路运输网络。建成与武汉、孝感紧密衔接的交通1小时和半小时经济圈。加强交通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孝洪高速、107国道外迁、孝昌至红安等公路建设进程,提高交通保障能力。加强县乡干线公路建设,完成通村、通组、通湾公路改造里程2300公里以上,努力使县乡道路等级化、黑色化、林荫化、网络化。规范客货运输市场、进一步规范县出租车市场,发展城市公交,提高城区畅通水平。

(23)加强供电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遵循协调发展、技术创新、合理利用、保护环境的原则,改造优化城乡电网,提高供电保障能力,满足城乡用电高速增长需求。改造高、中压网络,节能降耗,提高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推进“数字孝昌”

6型”产业试验示范园建设步伐。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抓紧策划、争取和实施一批影响全局、支撑长远发展的两型社会建设重大项目。

(26)建设生态绿色孝昌。加强澴河、晏家河流域和观音湖、金盆水库、滑石冲水库等重点河流湖泊污染防治,加大农村面源、土壤污染治理,切实保护城乡生态环境。深入开展生态城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以及生态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扎实抓好水土保持、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保护和“万树村”建设。强化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落后产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基本国策,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逐步形成节俭、环保的低碳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十、加强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以人为本,把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社会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27)深化创业行动带动就业。深入开展创业型县创建活动,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健全创业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创业带动就业机制,加强政策咨询、开业

8创新力度,切实搞好科技推广工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臵,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扶持特殊教育。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迁建一医院、建成中医院等,全面提升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切实加强和改进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30)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培育发展与管理监督并重,大力促进各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社会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加强食品药品质量监管,切实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探索完善第三方参与的矛盾纠纷调解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推进平安孝昌建设,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乡镇综治维稳中心建设,依法防范和严厉

0性文化单位内部各项制度改革,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增强文化事业活力。加强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管理。

(33)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走市场化、产业化的路子,建设体现孝文化和时代要求的文化产业群。加快新闻、出版、广电、艺术、娱乐、体育、健身、休闲等文化产业发展,着力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加快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和拉动作用的文化产业项目,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十二、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树立战略思维,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34)坚持深入解放思想。围绕加快实施“211”工程、建设全省中等发达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彻底打破制约孝昌经济社会发展的陈旧观念和思维定势,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发展的大跨越。坚持思想更加超前、步伐更加领先,在开拓创新中攻坚克难、奋发进取;坚持理念更加鲜明、思维更加开放,在合作共赢中开辟空间、形成优势;坚持视野更加开阔、胸怀更加宽广,在学习借鉴中发展提高、实现跨越;坚持使命更加强烈、责任更加明确,在把握大局中坚定方向、抢抓机遇,努力

2与质量提升并重型转变。主动顺应南资北上、东资西进、外资内涌的趋势,继续把招商引进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瞄准大企业,紧盯大集团,突出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和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形成“大招商、招大商”的新格局。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突出“走出去、赚回来”,拓展销售市场,扩大外贸出口,实现内外联动、互利双赢。

十三、凝聚全县人民力量,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奋斗(37)坚持加强改善党的领导。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和领导保证。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结构,深化“团结、廉洁、创新、实干”好班子创建活动,增强整体能力。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干部教育培训、交流轮岗和实践锻炼力度,重视基层干部的培养成长。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公开选拔等干部选拔任用方式,把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尤其是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推行分层分类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客观准确地评价干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选人用人导向。

(38)大力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

4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埋头苦干,扎实工作,早日建成全省中等发达县、全面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为建设经济活跃、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新孝昌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十二五规划建议

中 共 xx 市 委

关于制定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讨 论 稿)2010年12月10日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也是我市深入贯彻实施省委“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和牡丹江市“超千破百”、“双调双转”发展战略,提前五年全面步入小康社会,实现全面振兴崛起的攻坚期、冲刺期。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对于抓住用好我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准确把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导向,坚定不移地走超常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之路

编制“十二五”规划,必须按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牡丹江市委的要求,审时度势,周密谋划,科学制定发展思路和目标,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海林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和牡丹江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总量倍增、位次前移、殷实和谐”的总体目标和“一年起步、三年跨越、五年步入振兴崛起之路”的阶段性目标,坚持“速度改变xx,项目振兴xx,民本立足xx,作风成就xx林”,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成为我市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环境变化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干部群众精神最为提振的时期。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预计“十一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2亿元,完成规划目标的133%,年均增长17.2%,较“十五”平均增速高7.5个百分点,实现四年翻一番;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13亿元,完成规划目标的163%,年均增长33.4%,较“十五”平均增速高16.7个百分点,实现两年翻一番、五年近两番;一般预算收入实现3.8亿元,年均增长33%,较“十五”平均增速高30.6个百分点,实现三年翻一番、五年翻两番;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4亿元,累计完成221亿元,年均增长50.8%,较“十五”平均增速高13.7个百分点,实现四年翻两番;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1.25亿美元,年均增长39.1%,较“十五”平均增速高11.1个百分点,实现五年翻两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0.2亿元,年均增长37.6%,较“十五”平均增速高5.4个百分点,实现五年翻两番。综合实力在全省“十强县”排名连年进位,2009年位居全省第5位。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着力“稳

一、优

二、提三”,三次产业结构预计调整到21:46:33。特色产业拉动作用明显,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猴头菇生产基地、全国第二大甜叶菊生产基地、全省最大的西洋参生产基地,被评为“中国猴头菇之乡”。坚持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连续开展 “项目建设年”,工业总量、规模、效益同步大幅提升,构建起以木材精深加工、清洁能源、机械加工、食品医药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

——园区实现提档升级。按照项目承载区和海林新城区的定位,累计投入10.4亿元,建设基础设施,完善配套功能,提升园区形象。建成了“四横十纵”的道路框架,实现12平方公里“全配套”,入区企业达到65户,总投资68亿元。园区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1100万元增长到2.3亿元。被评为“全国十大诚信开发区”,列为全省财源建设示范点,2010年6月晋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城市形象日新月异。确定了牡丹江城市副中心和中等城市规模定位,实施“五城同创”,推进城市、园区“双升级”,加快建设北方生态文明城。五年投入资金70亿元,拆迁城市棚户区78万平方米,完成棚户区总量的67%;建设了海烟路、人民广场、雪原公园、互通区广场等精品市政工程;建成了全省县级首家污水处理厂和高标准垃圾处理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省级卫生标兵城、省级文明城和省级园林城。

——新农村建设推进有力。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确定了整乡推进、集群式发展战略。采取“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市财政累计投入6000万元,撬动各类投资7.1亿元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99%、自来水入户率达91%、通村公路硬质化率达100%。新农村集群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被评为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市、全省泥草房改造先进市、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市。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实施“教育强市”战略,优化了教育资源、结构,完善了教育布局,提升了基础教育水平,高考升学率始终名列牡丹江地区同类学校之首。引进了牡丹江大学实训基地,高等职业教育实现突破。市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报销比例和综合补偿比例居全省前列。科技、文化、体育、计生、民族宗教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先后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北京奥运会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群众生活加速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分别达到15726元和9278元,年均增长19.8%和18.4%。持续开展“利民实事”工程,四年投入6.4亿元,办理实事83件,涉及住房、道路、社保、就业、就医等多个方面,人民群众受益受惠。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实现动态“应保尽保”。农村公路、村级浴池建设在牡丹江地区率先达到“全覆盖”。群众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22平方米和18平方米。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

进入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发生新变化,但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国内经济发展方式有新变化,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综合研判发展形势,我市发展既有难得机遇,又有严峻挑战,总体讲机遇大于挑战。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和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化,为我市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开辟多元化国际市场提供了重要契机;中俄两国战略合作不断深化,为我市打造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的核心区创造了新的机遇。从国内环境看,后危机时代带来的产业要素重组和布局调整,为我市发挥资源、空间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机遇。国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我市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撑。从省内环境看,省委省政府深入推进“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确定重点发展“十大优势产业”,牡丹江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打造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强力实施沿边开放战略,深入推进“双调双转”等,都为我们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主要是:省内各地发展势头强劲,区域竞争更加激烈,持续进位争先的基础还不够牢固;“经济总量不大、发展速度不快、产业结构不优”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发展缺乏重大项目支撑,财源结构不够合理,主导产业亟待升级;城乡建设任务繁重,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公用设施建设压力较大,与北方生态文明城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镇化质量不高、特色不明显,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统筹城乡一体化任重道远;群众关心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解决的还不够好、不够快,建设和谐海林还需要付出更多辛苦和努力。

二、明确“十二五”发展的总体要求与工作目标,全面开创追赶跨越领跑争先新局面(3)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产业项目为支撑,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领跑龙江十强,进军全国百强”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旅游兴市和生态立市“三大战略”,强力推进园区建设、城市建设、旅游产业“三个升级”,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经济国际化、城乡一体化、生态文明化“五化进程”,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海林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加快建成活力宜居和谐幸福的北方生态文明城,实现海林全面振兴崛起宏伟目标。

(4)发展原则

——坚持追赶跨越,科学发展。把转型升级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发展速度、质量、效益有机统一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标志,加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力度,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把统筹兼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方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城市农村发展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与稳定相协调,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有机统一。

——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把改革开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采取“走出去、引进来”和政策扶持等办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节能环保,绿色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强化节能减排措施,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倡导绿色消费、绿色增长,实现资源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提高政府社会保障能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繁荣林海雪原特色文化,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让人民群众生活的更加和谐幸福。

(5)发展目标

——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以上,达到234亿元,努力实现四年翻一番;全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2%以上,突破35亿元,努力实现三年翻一番;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力争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实现三年翻一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达到67亿元,实现四年翻一番,综合实力争取进入全国“百强县”。

——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对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切实增强,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科学合理,三次产业结构比达到18:48:34。

——城乡环境得到新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更加完善,新城区形成项目聚集区、中央商务区、高尚住宅区,城市框架拓展到3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20万。农村社区化初具规模,小城镇吸纳能力明显增强,城乡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

——对外开放呈现新格局。国际交流合作更加紧密,实际利用外资快速增长,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进出口加工业、经贸产业、旅游会展业、现代物流业协同发展,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达到24580万美元。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迈出新步伐。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11年。企业职工和城镇个体劳动者基本养老保障覆盖面达到100%和95%以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达到10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98%以上,新农合覆盖面实现100%,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人民生活得到新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城乡住房、用水、— 3 —

交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和环境等方面条件明显改善,社会环境和谐稳定。

——生态文明得到新进展。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大幅降低,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至80立方米,中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接近国家先进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有量分别保持在77050公顷和69632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74.3%。

——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新突破。市场经济体制趋于完善,经济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

三、科学安排“十二五”时期工作任务,以重点工作的大突破带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抢抓发展机遇,突出发展重点,全力改善民生,推进经济社会实现大发展、大跨越。

(一)加快开发区“扩区提档”,构筑产业集聚发展平台

(6)完善园区规划。按照“设施配套完善、承载功能强大、空间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优美”的标准和“西向拓展、北跨高速”的总体要求,坚持长远眼光、战略思维,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整体发展规划及各专项规划,二期开发区面积放大到30平方公里,三期放大到50平方公里。坚持“一区多园”理念,强化园区功能定位、产业空间布局和产业政策导向,规划台商工业园、生物产业园、中小企业园、对俄出口产品加工园区、物流园区、大学城等功能分区,加快构筑“高端、高质、高新”产业基地。

(7)提升配套功能。按照低碳生态型和循环创新型工业园区和海林新城区的定位,加快园区功能配套建设,重点推进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征地拆迁和基础设施建设两个“全覆盖”。加快引进科技型、人才型、智力型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辟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力推进中央商务区建设,带动商服、教育、医疗和现代服务业等功能设施加快发展,实现新老城区全面融合。

(8)打造产业集群。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思路,增强产业集聚功能,使园区成为项目建设的主要载体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抬高项目准入门槛,严把单位土地面积贡献率、环境容量、财政贡献“三关”,大力发展循环发展型、低碳生态型、绿色环保型产业,构建以生物制药、电子科技、新型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为主导的优势产业群,将开发区打造成为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上最具活力、影响力和吸引力的产业园区之一。

(二)全面提升城镇化水平,建设北方生态文明城

坚持牡丹江城市副中心定位和城市升级战略不动摇,按照“三优”文明城标准,推进“五城同创”,加快城市化进程,建设活力宜居和谐幸福的新海林。

(9)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主动融入、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思路,加速“同城化”进程,主动与牡丹江在城市、经济、交通、旅游等方面的全面融合。强力推进“三供两治”工程,提升城镇供水、排水、供热、供气等管网建设,加快推进城市集中供热,彻底改变分散供热局面。市区5年内基本完成热网和天然气入户工程。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攻坚战,重点建设保障性住房,扩大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房供给,建立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

(10)加快道路交通网络建设。推进市乡村三级公路网升级改造,加大路网密度,实现市区与乡镇和重点旅游景区由二级以上公路相连接,乡镇之间由三级以上公路相连接,建成以市区为中心,以乡镇为节点的城乡公路网络体系。

(11)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以“百镇示范工程”为契机,按照“撤并自然屯、建设中心村、发展小城镇、推进社区化”的思路,加快小城镇建设,进一步放大小城镇在城乡一体化中的“节点”作用。海林镇着力发展新型工业、繁荣现代服务业,做大城关镇经济,融入市区发展,打造“丹江第一镇”;横道镇以旅游产业为重点,加快建设中国北

方影视基地和全省旅游名镇;柴河镇、长汀镇借助“局镇”共建载体,实施“抓城强工带农”战略,积极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新路,建设工农互补、多元融合、地企共建型示范乡镇;山市镇依托产业基础和市场优势,重点做大商贸流通,建设“商贸大镇”;新安镇抓住“兴旅强农”两个重点,大力发展民族旅游、现代农业,高标准集群式建设新农村,加快建设民族风情旅游小镇和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二道镇、三道镇依托莲花湖生态优势,加强生态保护,合理开发资源,发展“菌牧渔游”环湖经济,打造环湖生态休闲旅游名镇和食用菌产业强镇。

(12)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突出规划引领作用,修订完善城市专项详规,切实增强规划执行的严肃性。以创建国家园林城、环保模范城、文明城和卫生城为载体,深入推进“三优”文明城工程,力争到2015年所有乡镇都达到“三优”文明城的标准。加大市政管理机制创新和市场化管理力度,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加强市政工程、绿化亮化、小区环境和道路交通环境管理力度,全面改善优化城市发展环境。

(13)推进场(局)县合作共建。探索打破所有制、部门和地域界限,在规划、投入、税收、教育、管理、医疗、户籍等方面制定实施统一政策,推进道路、电力、通讯等跨区域共建,实现资源共享。探索建立以利益为联结的共建机制,积极推进共建由产业联动向小城镇建设、支柱产业培育、清洁能源开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纵深领域发展。

(三)战略性开发旅游业,加快打造新经济增长极

坚持把旅游产业放到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一圈两镇三区”战略,加快旅游产业升级,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强三产服务业对市域经济的支撑作用。

(14)构建海林都市旅游圈。依托便捷的交通、完善的设施、优美的环境、高品位的文化氛围,有效整合区域内各类旅游资源,开辟工业园区游、城市风光游、宗教观光游、民俗风情游、红色经典游和生态休闲游等特色线路,把市区建设成为以休闲娱乐度假为主的旅游区,带动全市周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依托牡海宁“同城化”战略,密切区域协作,开拓旅游市场,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客源共享,促进区域旅游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15)加大xxxx、xx农场旅游名镇建设力度。坚持“整体规划,战略开发,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将xx镇建成为具有“六大景区”、“五大功能”和欧陆风情浓郁、北方民俗特色鲜明的中国北方影视基地。加快xx农场旅游名镇建设,凸显现代农业、生态优势,深入探索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互动模式,实现“镇”与“景”协调发展。

(16)优化“三大景区”开发。威虎山旅游景区。依托林海雪原红色旅游、百年历史文化名镇、影视拍摄基地等优势,加快形成以xx镇为核心的名镇旅游区,以威虎山主峰景区为代表的生态旅游区,以滑雪度假区为重点的冰雪旅游区的“一体两翼”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中国雪乡旅游景区。突出“冰雪休闲、森林生态、水域漂流”三大生态旅游特色,加快推进冬季赏雪、戏雪、滑雪,夏季漂流、登山、避暑和四季会议、休闲度假等旅游项目开发,打造全国知名的原生态休闲度假区。莲花湖旅游景区。依托山地、水体、森林资源,突出滨水休闲、森林生态特色,开发森林旅游、康体运动和休闲度假旅游项目,打造滨水休闲游基地。

(四)加快统筹城乡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以“新农村、新产业、新社区、新生活、新农民”为目标,牢牢抓住城乡一体化这个关键,统筹抓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力争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上走在全省前列。

(17)发展高效富民产业。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坚持将食用菌作为促农增收的第一主导产业,推进食用菌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打造中国食用菌强市。坚持走生态路、打特色牌,推进肉牛、蔬菜、“药菊烟”等高效种养殖业加快发展。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鼓励农民向劳务经济、旅游经济等二三产业转移,构建多元化增收格局。

(18)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以“一区四带”为牵动,统筹城乡建设资金,推进新农村建设提档升级,加快促进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科技服务向农村延伸,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以农村“社区化”

为重点,积极探索城中村改造、小城镇吸纳、强村带动、产业联结等村屯撤并模式,加快在适宜村屯建立农村社区,推进农村人口向城区、乡镇和中心村集中,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19)健全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城镇化等试点工作。系统推进城乡户籍制度、就业制度、财税制度、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行政管理体制、规划管理体制、小城镇发展模式等方面改革,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向城镇转移,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完善建立向上争取、财政投入、政策扶持、自身筹集、招商引资等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五)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以“工业强市”战略为牵动,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出低碳、绿色、高效的发展理念,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面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做强机械制造产业。把握我国加快基础设施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强技术创新,培育发展石油机械、木工机械、农业机械,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引导企业逐步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建设牡丹江区域最大的农用机械生产基地和汽车零部件、整车生产基地,打造亚洲最大的石油钻具生产基地。

(21)壮大生物制药产业。完善提升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加快建设重点医药产业项目,积极推进生物农业、生物制药等技术产业化,推动我市医药产业集团化、经营规模化、产品系列化发展,打造 “中国北药之乡”和全省生物制药研发生产基地。

(22)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抢抓国家扶持清洁能源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风电产业,做大做强水电开发,积极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资源,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打造全国清洁能源基地。

(23)积极培育新材料产业。立足硬质材料和建筑材料产业优势,重点发展复合硬质材料、塑料异型材等新型建筑材料,加快引进特种功能材料、高分子和纳米等新技术材料,着力打造全省最大的塑钢型材生产加工基地、新型建筑材料生产加工基地。

(六)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消费拉动能力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发展方向,按照“扩大总量、提升比重、优化结构、提高水平、拓展领域、增加就业”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牡丹江服务业转移首选地。

(24)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以物流园区为核心,深化与沿海港口合作,密切与绥芬河综合保税区战略对接,建立“口岸+基地+港口”的运营模式,打造具有内陆港功能的物流园区,建设物流一体化示范基地。培育电子信息产业,加强物流基地信息平台建设,壮大信息产业链,打造海林信息产业密集区,吸引和培养现代物流人才,逐步形成物流品牌和核心竞争力。

(25)快速提升商贸服务产业。鼓励和支持经营业态创新,推进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代理制、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和组织形式发展。完善商业流通服务,优化商业网点布局,鼓励商业网点向小城镇和农村延伸,形成“特色化集聚、多元化消费”的集商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城市。

(26)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立足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以发展影视、动漫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培育新经济增长点。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和动漫产业基地,高标准建设影剧院、博物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大力培育扶持地域文化产业,引进文化创意企业,拉动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七)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全力打造幸福城市

统筹经济发展、人的发展和绿色发展,注重发展质量与惠及群众相结合,坚持“民生财政、民生预算”,加强公共服务建设,强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幸福城市。

(27)扩大城乡群众就业。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通过做好扶持创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大

小额担保贷款等措施,完善创业政策制度,健全创业服务体系,重点解决好困难群体、农民工群体等就业问题,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翻番目标。实施更加积极的全民创业政策,实现以创业带就业。

(28)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推进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对失地农民在社会保障上给予倾斜,将符合条件的人群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范围。扩大“五险”覆盖面,推进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构建多层次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低保制度,深入推进扶贫解困工程,大力发展社会救济、优抚、捐助和福利事业,逐步建立和完善优抚、低保对象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

(29)提高群众健康服务水平。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功能健全、布局与结构合理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推行农村卫生“三网四化五到位”管理模式,逐步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建立社会多方参与的公立医院监管制度。

(30)发展教育事业。深入实施“教育强市”战略,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优化教育资源整合,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加快建设高中城,辟建大学园,推进幼儿教育优质化、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品牌化、职业教育特色化、高等教育产业化、成人教育普及化、城乡教育一体化,逐步建立开放式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教育水平保持在牡丹江地区各县市领先地位,争创全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先进市(县)。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全民健身环境,提升市民健身意识和健康水平。

(31)抓好人口发展。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加快推进“优生优育”基础工程建设,切实加强人口“早期”教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普及健康知识,倡导健康行为,引导市民形成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以家庭为主导、社会为依托、服务机构为支撑的多层次养老保障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公共服务网络建设,为居民提供多样化和人性化服务。

(32)创建“平安海林”。切实发挥市、镇、村三级调委会作用,实行分组负责、归口督查的工作机制,强化矛盾排查,构建“大调处”工作格局。突出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落实制度,强化隐患整改,严格责任追究,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建立多层次的治安防控网络,加大“严打”力度,保持高压态势,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八)积极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根据自然环境承载能力规划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

(33)发展低碳经济。围绕发展“碳汇经济”,制定出台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积极发展低耗高效工业、生态绿色农业、生态林地经济和生态旅游业,加快建立以低碳环保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管理体系。大力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增强公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识。

(34)合理利用资源。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长效机制,保持耕地面积总体平衡。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挖掘建设用地潜力,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确保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合理。以提高水旱灾害综合防御能力、水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和保障水资源供给为重点,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利保障体系。推进黑土水土流失治理,建立起完善的生态环境预防监测保护体系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加强农村水利改革,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35)加强环境保护。保护绿水青山,推动低碳增长、绿色发展。推进以节能减排为核心的城市大气污染治理,严格控制市区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区空气状况。实施水污染综合治理,推进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治理,加强海浪河、莲花湖饮用水源地保护。防止环境噪声污染,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保护和改善人民生活环境。

(九)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提升经济发展活跃度

(36)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紧紧把握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的发展机遇,坚持对内与对外开放并重,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大型民营企业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积极引进世界知名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在稳步扩大外需的同时,将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使其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37)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营造平等竞争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激发市场投资活力,扩大民间投资的领域和渠道。积极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创业辅导、筹资融资、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中介服务。规范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拓宽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渠道。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进行资本重组和资产整合,逐步实现资本社会化。

(38)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适应自身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调整市乡财政管理体制,重新界定市与乡镇的税收级次,科学确定基数,合理划分税源,完善财税收入增量分享办法,建立共享收入增收激励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加强财源建设,立足资源优势,稳固发展基础财源;依托产业基础,重点推进骨干财源;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培育新兴财源。制定更加优惠的配套政策,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结算经济,吸引各类知名企业和分支机构设立区域性总部,合并财务报表,吸纳其关联公司在我市纳税。

(39)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建设法制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社会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改革。推进公益类和生产经营服务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促进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

四、强化党的领导,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坚持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0)充分发挥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核心作用。“十二五”时期,我市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必须在全市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增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继续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科学发展本领、综合能力素质。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基层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的领导核心、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为全面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4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支持市人大进一步发挥监督保障作用,支持市政协发挥参政议政作用。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公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健全重大问题决策前与各界协商的制度。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42)全面推进法制建设和廉政建设。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提高依法治市水平。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市场主体、市场交易、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司法权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形成遵法守法、依法办事的社会风气。切实增强国防意识,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强化政府专门机构和社会监督,保证公民的检举权、控告权和申诉权。严格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维护法律尊严。

(43)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重点,以社区和乡镇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推进市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规划馆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社区文化中心建设,推进农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和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推动文化艺术创新,着力打造一批代表海林形象、突出“林海雪原”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加强对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间音乐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抢救保护工作。加强文化领域的多层次互访,推进友好城市间的文化交流,开展好对外文化合作。

(4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使全市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市委号召,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要坚定信念、提振精神、抢抓机遇、勇挑重担,带领全市人民坚决完成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为完成我市“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前五年步入全面小康社会、实现海林全面振兴崛起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背景

“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时代背景

“十二五规划”出台的时代背景,是我国“十一五规划”承前启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奥运会、世博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平崛起已经是事实,强国也不再是梦。但是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要清醒的看到,虽然我国的GDP大跨越大发展,但是国民收入占GDP比重下降了,民富的速度大大落后于国富的速度,贫富悬殊、两级分化比较严重。一方面,我们面临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中低收入家庭购买力不足;另一方面,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波及全球,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巨大,对外出口的形势严峻,我国经济增长面临冲击。

回顾“十一五”,我们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汶川地震等一系列历史罕见的严峻挑战,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结构调整也取得了积极进展,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发生了巨大变化。2002年以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在短短的8年时间里,先后超越了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和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新的世界经济奇迹。中国创造出了世界独一无二的高铁品牌,只用5年时间,就走完国际上40年高速铁路发展历程,一次次刷新了全球铁路最高运营时速记录。我们成功地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进一步促进了对外开放,提升了国际形象。城镇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超过50%,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住房条件大有改善,新农合给农民带来更多实惠。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民生事业有了极大的发展。这一系列的巨大成就和变化,为“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社会基础。

同时国际和国内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首先是国际对中国的迅速发展形成更多的约束。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为我国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更加扎实的基础,同时,也使国际关系更加复杂。中国的迅速崛起,发达国家对我们的扼制会日益加剧,发展中国家对我们的担心也会日益加深,他们会竭尽扼杀、棒杀、捧杀等各种手段,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土、资源、气候等方方面面对中国的发展设置障碍,使得我国发展的约束因素更多了,国际环境不是宽松了,而是更加严峻了。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泛起对中国的发展形成更加严峻的挑战。中国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世界贸易的格局,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一统天下的局面。但他们又不甘心看到中国的崛起,把国内的社会矛盾转嫁到我们头上。于是就挥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大旗,频频使用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手段,对我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设置重重障碍。因此,今后我国国际贸易竞争将会更加激烈,贸易纷争必须会由于贸易保护主义而明显增加,这对我国的发展无疑是一个严峻考验。

国内环境的变化首先在于结构性矛盾并没有因为快速发展得到根本扭转。30多年的快速发展,巨大成就有目共睹。但由于原有体制不科学,许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城乡二元结构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村稳定,农民增收面临着很大困难。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区域发展不平衡仍然突出,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人才等生产要素等方面与东部的差距并没有缩小。同时资源短缺问题严重突出。我们过去的快速发展主要是依靠扩大投资,扩大出口来实现的,走的是一条粗放型发展的路子。而这条路子是无法支撑我国长期持续发展的。人口众多、资源储量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许多资源能源都要依赖大量进口,这种状况对我国今后发展将会带来很大的风险,制约我国的可持续稳定地发展。

十二五规划就是在这样一种特殊背景下进行的。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千万不能以为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总量位于世界第二,就自认为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据专家预测,再过10年左右,中国的经济总量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即使这样,我们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为总理说得好,中国的事再小,乘以13亿都是天大的事,中国的财富再多,拿13亿一除,又都是微不足道。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把“十二五规划”努力的付诸实施。

第五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

【发布单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9-08-27 【生效日期】2009-08-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人民网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

(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国务院《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情况的报告》。会议充分肯定国务院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作出的不懈努力和取得的显著成效,同意报告提出的今后工作安排。

会议认为,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经济活动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人为因素。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为此,特作决议如下。

一、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机遇和挑战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人类生存和各国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十分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1992年6月我国政府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同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批准。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制定和修订了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森林法、草原法等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法律。200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了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我国政府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了应对气候变化基本原则、具体目标、重点领域、政策措施和步骤,完善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机制,实施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了积极贡献。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正处于工业化、现化化的过程中,既要通过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维护其生存权、发展权,又要切实解决长期存在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既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历史机遇。必须以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进一步增强应对气候变化意识,根据自身能力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在新的内外环境和条件下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应对气候变化涉及许多领域,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统筹国内与国际、当前与长远、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相结合,协调推进各项建设;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强化节能、提高能效和优化能源结构;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增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坚持通过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节能减排,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采取切实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要强化节能减排,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改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鼓励和支持使用洁净煤技术,积极科学地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推进核电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能和产品,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实施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增强碳汇能力。继续推进植树造林,积极发展碳汇林业,增强森林碳汇功能。采取保护性耕作、草原生态建设等措施,增加农田和草地碳汇。

要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加强对各类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预报,科学防范和应对极端天气与气候灾害及其衍生灾害。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化水资源管理,加大综合节水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加强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监测和保护,提高沿海地区抵御海洋灾害的能力。

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大宏观管理、政策引导、组织协调和投入力度,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研究,增强科学判断能力。加快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重大技术特别是节能和提高能效、洁净煤、可再生能源、核能及相关低碳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探索发展碳捕获及其封存、利用技术,注重相关领域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要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这是促进节能减排、解决我国资源能源环境问题的内在要求,也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创造我国未来发展新优势的重要举措。研究制定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加大绿色投资,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要紧紧抓住当今世界开始重视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加快发展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和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型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汽车、轨道交通,创造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发展模式向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模式转型,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不竭动力。

要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长期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要求。综合运用经济、科技、法律、行政等手段,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各级政府预算要做出相应安排,加大支持力度。不断完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信贷政策、投资政策,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形成有利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导向和体制机制。

四、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法治建设

要把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立法作为形成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立法工作议程。适时修改完善与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及时出台配套法规,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新的法律法规,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制保障。按照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要求,严格执行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森林法、草原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依法推进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要把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工作作为人大监督工作的重点之一,加强对有关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五、努力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要进一步宣传普及保护资源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知识和法律法规,充分介绍和展示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措施和成效。加强对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的教育,提高全民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认识,增强企业、公众节约利用资源的自觉意识。坚持勤俭节约,倡导绿色低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营造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六、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

气候变化问题是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共同应对。要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及《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应对气候变化基本框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发达国家应当正视其历史累积排放的责任和当前高人均排放的现实,率先大幅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切实兑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的承诺。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中国家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积极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积极开展政府、议会等多个层面和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加强多边交流与协商,增进互信,扩大共识。坚决维护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坚决反对借气候变化实施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我国将继续建设性地参加气候变化国际会议和国际谈判,促进公约及其议定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09届高考政治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文科综合预测 一、热点背景: 背景一:“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开发与转让高级别研讨会”于2008年11月7日至8日在北京举行,由中国政府和联合国共同举办。来自70多......

    黄冈“十二五”规划建议

    2010年12月28日,湖北黄冈市委就制定黄冈“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议,部分建议如下: 按照“对接大武汉、连通大长江、贯通大别山、构建大交通”的发展思路,围绕建设“15分钟快车道”......

    十二五规划建议解读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编者按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战略全局......

    十二五规划建议大全

    十二五规划建议强调五个坚持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中新网10月27日电 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今......

    贵州十二五规划建议

    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十二五规划建议定稿

    中共如皋市委关于制定如皋市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草案) (201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如皋市 第十次党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中共如皋市第十次党代表大......

    广州十二五规划建议

    (2011年1月19日中国共产党广州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二五”时期是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提速、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转型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广州“十二五”......

    河南“十二五规划建议

    河南“十二五规划建议”公布 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 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11月19日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八届委员会第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