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轩、于润.人民币均衡汇率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5 14:12: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国轩、于润.人民币均衡汇率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国轩、于润.人民币均衡汇率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读书笔记》。

第一篇:马国轩、于润.人民币均衡汇率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读书笔记

随着中国在国际经济和政治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人民币汇率变动逐渐成为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广为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研究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影响因素及失调程度,测度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合理水平,对平衡内外经济意义重大。

本文研究基于行为均衡汇率理论(BEER),作者针对当前人民币汇率问题提出了三个问题:

(1)影响人民币均衡汇率波动的基本因素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2)频繁的政策性干预对人民币均衡汇率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3)人民币均衡汇率失调情况是如何变化的?

针对这是三个问题,作者开始进行分析。

本文采用的模型是Clark和Macdonald 1998年提出的行为均衡汇率模型,该模型从影响汇率实际行为的基本因素入手,在测算均衡汇率的同时分析各个基本因素对汇率影响情况。文章采用2003—2012年季度数据,依据动态计量经济理论,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但是该检验结果对GDP的设定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本文首先对变量进行GDP识别。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得到的结果与理论假定相符合,而且,各变量的结果显著,这说明在2003年至2012年期间,人民币均衡汇率诸多因素发生重大变化。接下来,本文又从政策性因素和非政策性因素对行为均衡汇率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这两种因素的对比中,我们发现政策性因素近年来对汇率的影响巨大。最后,本文基于行为均衡汇率理论,通过实证研究回答了作者提出的三个问题:

(1)政策性因素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更为明显;

(2)政府与央行的政策调控,一方面成功地阻止了人民币的过快升值,促

进了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但是同时也造成了沉重的调控成本。因此,如何平衡政策调控下的经济稳定发展的正收益与资源错配的代价,是

未来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3)人民币均衡汇率的长期走势预示着人民币汇率对外部的冲击越来越

敏感。

本文主要对人民币均衡汇率波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由于我对汇率相关文章了解少,文章所采用的行为均衡汇率模型也是第一次接触,对很多公式概念的理解有困难,文章反复读了几遍之后,才能对作者的分析过程有了一定的理解。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作者通过对国内外不同时期的研究发现,大多专家学者偏好采用时间序列数据而非面板数据来测度汇率,同时在采用协整技术进行实证时,并未遵循严格的数据生成过程,针对这些不足,作者再次深入研究。作者研究问题的思路给了我不少启发。本文唯一的不足之处就是,文章并没有对当前人民币均衡汇率失调的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对于这个问题,还需留给以后的学者继续进行研究。

第二篇:住宅价格波动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住宅价格波动影响因素模型分析关于住宅市场波动的成因,国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 研究。Harwood(1977)认为经济变化、人口迁移、基础设施、人口

出生率、银行贷款、政府等因素均会引起房地产周期波动。

Stephen A.Pyhrr等人(1982)认为房地产周期波动从根本上说是

由供求变动决定的。Crenadier(1995)认为,需求不确定性、物业改

善成本、建筑工程的时滞是房地产周期波动的主要成因。John M.Quigley(1999)则对几种主流的房地产周期解释模型进行了综合检验,认为预期模型的解释能力要高于基本经济条件模型,而将

两者综合在一个模型中时,解释能力最强。

本文结合我国住宅产业发展实际,从宏观经济、投资、供求、政策、心理等五个方面阐述住宅价格波动的成因,并尝试建立房

地产价格波动预期模型以期为进一步实证研究做准备,探讨对

住宅市场周期波动进行预警和调控的理论依据。

一、住宅价格波动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宏观经济周期波动与住宅价格波动相关性。宏观经济周期

波动是住宅市场波动的基本原因。宏观经济较快地发展为房地

产业的迅速扩展提供了发展的轨迹和空间。但是一旦国民经济

发生波动,首当其冲的必然是房地产业。这主要是由于房地产业

是一个产业链长、关联度非常高的基础性行业,其发展与国家整

体经济形势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房地产开发是负债经营,开发

企业所需的大量资金大多依靠银行贷款,当经济过热需要宏观

调控时,特别是政府严格控制信贷资金时,房地产很快就由繁荣

转向衰退。房地产业同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是要协调一致的,因而

受GDP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等宏观指标的制约。

2.投资及其波动与住宅价格波动。房地产投资是全社会固定

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导致住宅价格波动的重要原因。由

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具有资源约束型

特征。投资作为关键的投入要素,自然是引起房价波动的重要原

因,且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在投资饥渴症影响下的投资冲动。投

资冲动来自于投资者自我约束弱、责任主体不明确,投资者对市

场认识的模糊性。另外,银行信用极度扩张。银行对房地产投资

资金有着无限供给的倾向,为冲动的投资者和善于钻营的投机

者提供了条件,从而形成一种多元化的房地产投资冲动。二是房

地产投资在时间上的集中性、盲目低水平建设等。房地产投资集

中发生在某个时段,往往忽视投资者的微观决策机制。盲目低水

平建设表现为房地产使用功能类别相同,质量和配套环境也相

似,没有考虑多层次的房屋需求,同时对房屋质量和配套设施重

视不够。这种“齐步走”的投资行为加大了房地产周期波动的幅

度。三是房地产有效需求严重不足。这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

首先,住房制度改革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次,房价收入比

不合理。据世界银行测算,一个地区的房价收入比在3~6倍之

间时比较合理。而我国一些城市的房价收入比高达10~20倍甚

至以上,广大居民无力购买住房。再次,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不完

善,城市居民在预期的收入和支出心中无底的前提下,不得不存

钱以备后用。

3.供求关系变化是住宅价格波动的直接原因。住宅价格变动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供需双方力量和结构的变动,供需共同影

响市场变动的方向和幅度。由于房地产工期较长,供给相对需求

而言有较大的滞后性,同时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充分性加大了供

给的盲目性,而且短期内很难变动,因而供求容易失衡,导致房

价波动,可以通过施工面积、竣工面积来反映供给量的变动情

况。此外贷款作为房地产投资资金的重要来源,也是直接影响房

2007·13经济论坛49地产生产的重要因素。又由于房地产商品价值量大,其需求会因 收入、心理预期等因素的变动产生周期性的特征。供需通过销售

实现平衡。如果销售增长总是低于供给的增长,最终必将导致房

地产市场空置增多,房价下跌,反之则房价上涨。

4.政策与住宅价格波动。影响房地产周期波动的政策因素,主要包括与房地产业密切相关、敏感程度较大的财政政策、货币

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等,这些具有明显周期性质的政策因素,在短期内对房地产业的运行状况,影响是较为显著的。

在宏观政策方面,政府确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依据是货币理

论和财政理论。一是财政政策。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财政补贴和

政府投资等财政政策对房地产供给进行调节,进而影响到房地

产业的波动。二是货币政策。政府主要是通过货币供应量变动与

利率变动等方式,对房地产经济运行过程形成外部冲击和干扰。

利率的“价格比较”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利率在房地产

周期波动中的传导作用。利率本质上是资金的价格表现,房地产

投资的利润率和内部收益率,与利率具有可比性,只有当房地产

投资的收益率高于利率时,房地产开发商才会借贷资金,反之就

会退出市场。

在微观政策方面,主要是对房地产开发资源的控制政策,如

对土地资源的控制、规划限制条件、税费政策和融资条件等。由

于房地产市场的区域性和土地资源的垄断性,微观政策的效果

往往更直接和及时。

5.心理因素对住宅价格波动的重要影响。一般而言,住宅市

场行为心理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影响住宅供求进而影响住

宅价格的。

(1)房地产投资者或购买者的乐观预期。由于住宅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在短期内,住宅的需求弹性低,即不会随着价格的波动而大幅度地变化。同时住宅具有抵抗通货膨胀的能力,这种

保值和增值功能,刺激了住宅购买者把购买住宅作为一种投资,而不仅仅为了使用。这种稳定和潜在的需求特性会影响到房地

产开发商和购买者,使开发商产生过高的投资期望,加大对房地

产的供给量,使购买者认同较高的投资价值,加大对房地产的需

求。

(2)羊群效应的影响。由于房地产的不可移动性,彼此相对隔

绝,市场信息流动不充分。这就给房屋需求者的预测和决策带来

一定困难,但是为开发商的促销活动提供了操作空间,使房屋的 购买者在一种从众的心理支配下完成房地产交易活动。

(3)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决策期长。决策期的长短影响到投资 者的预测和判断,决策期越长,引起预测和判断失误的可能性就 越大。

综上所述,住宅市场行为心理容易使人产生悲观情绪或者

乐观情绪。在房地产处于复苏与繁荣时期,投资者受乐观情绪支 配,往往过高估计房地产销售量和销售价格,从而大量投入资 本,形成需求泡沫,使房地产更加繁荣。在房地产处于衰退时期, 市场低迷,在悲观情绪的支配下,投资者过低估计销售量和销售 价格,导致量减价跌。这种乐观情绪和悲观情绪在人们思想上的 交替反映,会引起住宅市场的周期波动。

二、住宅价格波动计量模型的设定

在以上分析中,有些因素对住宅价格的影响是完全可以用 数学模型来度量的,但更多的因素是无形的,虽然可以感觉到, 但无法在数学公式中表达出来。在构建模型时,本文先选取那些 相对较易获得统计数据的变量因素来进行计量分析,以探讨哪 些因素是影响住宅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

根据理性预期的相关理论,我们可以建立以下住房价格波 动模型:

Pt=Pt*+θt式(1)

其中,Pt为住房价格的变化率,反映住房价格每期变化情

况,可以用房地产指数代表(若不加特殊说明,小写字母表示的是 取自然对数,即Pt=LnPt);Pt*为理性预期均衡价格变化率,反映 理性预期均衡价格每期的变化情况,可以用理性预期均衡价格 指数来表示;差项θt反映了价格动态异于理性预期均衡价格的 变化过程。

Pt*=a0+a1et+a2yt+a3rt+a4it式(2)

其中,et为人口增长率;yt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rt为实 际利率的变化率;it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率。

θt=λ0+λ1Pt-1+λ2(LnPt-1*-LnPt-1)+Φt式(3)

其中,Pt-1*为理性预期均衡价格,Pt-1为住房价格,Φt为随机 干扰项。

θt反映了本期市场价格动态异于理性预期均衡价格的变

化过程,它可由期初对偏离的预期与随机项表示,期初对偏离的 预期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理性程度较高的投资者的理性 预期,一部分是理性程度较低的投资者外推式预期。对于理性程 度较高的交易者在期初对本期价格波动的预期由(Ln Pt-1*-Ln Pt-1)表示,它是期初(上期末)市场价格与理性预期均衡价格的偏 离。按照进化博弈思想,市场中的投资者通过学习,不断由理性 程度低向程度高转化,因此理性预期行为将成为模仿的对象。由 此可见,交易者的这种行为使市场产生了一种均衡的力量,而均 衡的结果也正是我们前面理论模型中所要反映的不完全信息条 件下,有限理性的均衡价格。在模型中,用(LnPt-1*-LnPt-1)更进一

步表明这种趋势所起的作用。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房地 产被低估,投资收益可能为正;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房 地产被高估,投资收益可能为负。理性程度较低的投资者的预期 由Pt-1表示,它是上一期价格变化。(下转第91页)

市场经纬·MARKET

50经济论坛2007·13(上接第50页)

将以上三式合并,可得到如下住房价格波动模型:

Pt=(a0+λ0)+a1et+a2yt+a3rt+a4it+λ1Pt-1+λ2(LnPt-1*-LnPt-1)+Φt 式(4)

我们最终所得到的有限理性预期均衡价格模型为

Pte=(a0+λ0)+a1et+a2yt+a3rt+a4it+λ2(LnPt-1*-LnPt-1)式(5)其中,Pt-1*是这样得到的,我们假定基期(t=0)住房价格为均 衡价格,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如下计算:

LnPt-1*=LnP

+

t-1

i=0

!Pi

*

。而在实际计算时,采用均衡价格定

基指数来表示均衡价格,用房地产定基指数来表示房地产价格。所以运用上述模型可以对住宅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定 量分析,随着中国住宅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统计数据的日益健全, 就可以对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做更深入的定量分析判断,本文 主要是着眼于阐述对该方法的运用。

三、结束语

国外对房地产周期的研究已进入了多样化深入发展的新时 期。国外学者研究房地产周期时,不仅进行一般的理论分析,还 采用各种指标,综合运用各种数学工具,进行实证分析,从而较 好地描述了房地产周期波动的轨迹,揭示了房地产周期波动的 原因。无论从研究的方法还是研究的内容上讲,国外房地产周期 研究对中国房地产周期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虽然国内学者对住宅市场周期波动的原因分析取得了很大 进展,但是,与国外相比,研究毕竟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 问题。

(1)理论基础薄弱。基本上都是套用国民经济周期原理来研 究房地产周期。

(2)研究工具有待于改进。研究的方法仍然以定性研究为 主,难以对变量间的关系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描述。

(3)研究条件差。中国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殊的体制环 境条件,房地产真实统计数据体系不健全,收集数据、实践调研 难度很大,这就造成在指标体系的研究设计方面往往由于资料 的采集困难而失败。

上述问题既受我国经济发展和房地产业发展背景的影响,又受我国研究条件的限制。因此,希望本文对住宅价格波动规律 影响因素的分析能为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做补充,通过加强实 证分析更加准确地把握我国房地产周期波动的规律,为政府部 门制定反周期调控措施提供理论指导,为房地产各主体做出正 确的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经管学院)

模式———共赢,为企业带来更高收益,也就是在实现个人理性的 基础上达到集体理性,实现帕累托最优。为了实现最优化,在合 作过程中,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要共同分享信息,形成信息互 补,通过合作与协商来协调相互的行为。总之,要实现他们之间 良好的“共赢关系”就要建立下列保障机制。

1.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信息交流有助于加强制造商对供

应商信息的了解,减少投机行为,有助于促进重要生产信息的自 由流动。为加强供应商与制造商的信息交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面着手。

(1)在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经常进行有关成本、作业计划、质量控制信息的交流与沟通,保持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2)制造商对供应商给予协助,帮助供应商降低成本,改进

质量,加快产品开发进度,增强供应商对整个供应链业务活动的 共同责任感。

(3)建立联合的任务小组解决共同关心的问题。在供应商

与制造商之间应建立一种基于团队的工作小组,双方的有关人 员共同解决供应过程以及制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制造 商在产品设计阶段让供应商参与进来,这样供应商可以在原材 料和零部件的性能和功能方面提供有关信息,为实施QFD(质 量功能配置)的产品开发方法创造条件,把用户的价值需求及 时地转化为供应商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质量与功能要求。

(4)制造商和供应商经常互访。制造商采购部门与供应商

应经常性地互访,及时发现和解决各自在合作活动过程中出现 的问题和困难,建立良好的合作气氛。

2.供应商的激励机制。要保持长期的双赢关系,对供应商的 激励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就不可能维持良好的 供应关系。在激励机制的设计上,要体现公平、一致的原则,给予 供应商价格折扣和柔性合同,以及采用赠送股权等,使供应商和 企业分享成功,同时也使供应商从合作中体会到双赢机制的好 处。谁能拥有这些具有独特优势的供应商,谁就能赢得竞争优 势。显然,这种竞争优势不是哪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而是整个供 应链的综合能力。

3.合理的供应商评价机制。要实施供应商的激励机制,就必

须对供应商的业绩进行评价,使供应商不断改进。没有合理的评 价方法,就不可能对供应商的合作效果进行评价,将大大挫伤供 应商的合作积极性和合作的稳定性。对供应商的评价要抓住主 要指标或问题,比如交货质量是否改善了,提前期是否缩短了,交货的准时率是否提高了等。通过评价,把结果反馈给供应商, 和供应商一起共同探讨问题产生的根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 以改进。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市对外贸易学院)

MANAGEMENT·管理视角

第三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影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制定的因素包括:义务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民群众对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执政党执政理念和政府价值取向的转变;国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政策;影响因素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有学者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概念。但它受到政府重视,并上升到政策层面,则是近年来的事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是在本世纪初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形势下,国家和地方出台的旨在缩小义务教育的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同一区域校际差距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文件的总称。

一、政策背景

2000年,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宏伟目标,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初中毛入学率达到88.6%,小学升学率达到94.9%①。21世纪的头五年,义务教育工作的战略要点是巩固和扩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坚持把其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扩大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使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虽然当时尚未明确提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任务,但伴随着“三农”问题的突出,农村教育开始得到大力重视。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教育的区域差距也引起国家注意,《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大对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教育支持力度,促进东、中、西部地区教育协调发展。

到2005年,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和初中毛入学率均达到95%以上,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的新阶段。然而,义务教育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校际差距依然存在,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因此,义务教育政策的重心开始转变。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内容

200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第一个全面阐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政府文件。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0年,教育部再次印发专门文件——《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2][1]

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就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做出进一步部署,提出力争在2012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均衡发展的内涵就是要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让广大适龄儿童接受更加公平的义务教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要重视硬件建设,缩小硬件差距,也要重视软件提高,即完善学校制度、改善师资配置、推进素质教育。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重点

1.着力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保障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首先,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要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和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政策规定国家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保障水平。特别对改善农村教师状况提出了许多办法,如核定教师编制时要向农村学校倾斜,新增教师要优先满足农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的需求;健全教师培养机制,加大对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鼓励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任职、任教,建立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积极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等。

其次,要大力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中央财政要加大支持力度,切实帮助这些地区解决现实问题。省级政府要切实履行统筹职责,合理安排各项资金。要完善义务教育对口支援制度,鼓励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建立稳定的帮扶机制。

此外,要加大对特殊群体适龄儿童的关注力度。切实落实国家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各项政策,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迁入地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特殊教育,不断提升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

2.推动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

各地要抓紧制定和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积极稳妥推进标准化建设。标准化建设要因地制宜,合理适度。要加强区域内薄弱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并要根据城镇化趋势合理调整和科学规划学校布局。

3.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长远保障。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必须建立保障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

首先,要形成城乡和地区义务教育共同发展机制。县级行政区域内要率先实现均衡,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努力推进区域与区域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地要建立教育资源向困

难地区、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的动态机制,促进区域内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形成稳定的共建机制。

其次,要完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与督导制度。国家和省级教育督导部门要研究制定评估指标和标准,定期对县域内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进行监测和督导评估,督促纠正区域内教育资源配置不当或学校差距过大的现象。

最后,要建立和完善现代学校管理机制。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推动学校特色发展。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影响因素分析

1.义务教育自身发展的趋势所向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大规模“普九”任务在2005年基本完成,随后国家实行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标志着义务教育完成了巩固普及成果的阶段,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而现实中,义务教育的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差距大、同一区域校际差距大的问题十分严重,到了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时刻。以下截取2005年分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情况。

注:中国教育经济信息网(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5年)

2.执政党执政理念与政府价值取向的转变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党相继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执政理念,政府也从单纯重视发展经济向提供公共服务与发展经济并重转变。义务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最为基础的公共事业之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只有均

衡发展义务教育,提供更加公平和更高质量的教育,才是真正实现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大大增加,而且要求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人数最多、涉及面最广,因而社会对义务教育公平最为关注。在基本实现“普九”与义务教育免费后,“上好学”的问题更加凸显出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社会要求最强烈的民生问题,国家只有努力办好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关注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

4.国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

20世纪末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公平正义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教育公平更为受到重视,教育均衡发展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制定教育政策的基本原则。世界各国对教育均衡化的关注主要放在对处境不利地区和人群的特别扶持上, 要满足所有人最基本的学习需要, 包括享有同等的入学机会, 同等的受教育条件, 同等的发展可能等等。近年来, 大多数国家在教育改革中提出多样化概念,它更强调根据学生的兴趣、天赋、个人条件去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机会和条件, 以此来谋求教育的均衡发展。

5.学者们一以继之的关注与研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它是关于教育平等、教育公平、教育民主化等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再讨论。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便开始关注教育均衡化问题。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为三个层面: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同一区域内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以及校际间发展的不均衡。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通过法律的途径确保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通过制定政策调整和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提供本地区公民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结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衡。因此,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最低层次是要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中间层次是要提供相对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最高层次是要人人达到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从近期看,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从区域内(重点在县域内)减少校际差距起步,进而缩小城乡间、区域间差距;从长远看,理清影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因素其实不难,难的是能够选取合适的对策措施。

注释:

①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指标及简析

参考文献:

[1] 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教发[2001]33号

[2]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国发〔2007〕14号.[7][6][5][4][3]

[3] 叶玉华.教育均衡化的国际比较与政策研究[J].教育研究,2003(11):35-36.[4] 毛伟宾.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理论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3(10):3.[5] 朱家存.论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成因及其矫正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2):16.[6] 肖远军.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构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5):28.[7] 张力.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制度的本质要求[J].中国农村教育,2010(2):8.

下载马国轩、于润.人民币均衡汇率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国轩、于润.人民币均衡汇率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