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石油沥青工程性质评价方法
1)粘滞性
常用指标与评价方法如下:
①软化点与当量软化点
软化点实验我国采用环与球法,但由于石油沥青中石蜡的存在,以及其他因素(式样的预处理方法、时间、加热速率等)影响了软化点的测量,使测得的软化点出现假象,我国提出了采用修正软化点代替实测环与球法软化点,并称之为当量软化点。
②沥青粘度测试与其流动状态之间的联系
⑴牛顿流体运动——毛细管粘度计;
⑵狭缝中出现简单剪切运动——滑板式粘度计;
⑶同轴环中旋转运动——同轴圆环式粘度计;
⑷平板之间的扭转运动——平板圆盘式粘度计(即动态式剪切流变仪)
③动态剪切实验
美国SHRP计划在沥青结合料路用性能规范中提出的评价结合料高温稳定性的指标是采用动态剪切流变仪(DSR),对原样沥青及RTFOT后残留沥青式样分别进行两次动态剪切实验。以G+/sinδ作为评价指标,式样在高温设计温度下进行,剪切速率10rad/s。
2)延性——延度(低温)
路用沥青的延度是通过在规定的速度和温度下(5cm/min,15℃或10℃),拉伸标准试件(普通的8字模或条形试模)的两端直到断裂的长度。在4℃或15 ℃时得到的延度实验结果能够间接地反映在路面温度时沥青粘度和剪切敏感性的关系。
3)粘附性
①沥青与矿料的粘附性试验
这类实验特方法是根据沥青粘附在粗集料表面的薄膜在一定温度下,受水的作用产生剥离的程度,以判断历青与集料表面的粘附性能。有水煮法、静态水浸法、光度计法。
②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试验
这类试检方法适用于级配矿料与适量沥青拌和成混台料、制成试样后,测定沥青混合料在水的作用下力学性质变化的程度,这类方法与沥青在路面中使用状态较为接近。有浸水抗压强度试验、浸水马歇尔试脸(浸水残留稳定度}、真空饱和马歇尔试验(真空饱和水残留稳定度〕、冻融劈裂试验{冻融劈裂抗拉强度比〕。
4)安全性
我国规范中有两个闪电试验方法,即克利夫兰开口杯法(简称COC法)和泰格开口杯法(简称TOC法)。
5)感温性(感时性)
国际上用以表沥青感温性的指标有多种表达方式,现在普遍采用的有针人度指数PI,针人度粘度指数PVN及粘度指数VTS等。由于计算方法不同,实际的表达方法更多。不过,无论采用哪一个指标都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温度的沥青指标的变化幅度来衡量的。
6)老化性
沥青老化分为施工阶段老化(短期老化)和运营阶段老化(长期老化),其模拟实验有:沥青蒸发损失试验(LOH)、薄膜加热试验(TFOT)、旋转式薄膜加热试验(RTFOT)、压力老化试验(PAV)。评价指标有:针入度比、粘度比、老化指数或质量损失、15℃延度(或更低温度延度)等。
7)其他性能指标
沥青结合料的低温劲度模量、低温针入度、脆点与当量脆点、低温收缩、直接拉伸试验、简直梁弯曲蠕变试验、低温粘度、玻璃化温度;此外还有沥青的密度、溶解度、电性能。热性质、透水性、减震性等。
第二篇:石油沥青碳材料概述
石油沥青碳材料概述
一、高软化点沥青---高碳材料
按照沥青软化点高低分类,当软化点≤80℃称低软化点沥青,光学各向同性;软化点介于80℃-150℃称中软化点沥青,光学各向同性,又称预中间相沥青;软化点介于150℃-260℃称高软化点沥青,光学各向异性,又称潜中间相沥青;软化点介于260℃-372℃称超软化点沥青,光学各向异性,又称中间相沥青。
二、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一)石油沥青基中间相碳微球
1、简介
中间相碳微球即MCMB,用作锂电池负极材料,具有高的质量比容量-300mAh/g,很低的不可逆容量20mAh/g,与低成本石墨相比,显现出较低的容量衰减,对要求长循环和高体积比的动力电池来说更适合。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相对较高。日本的新一代电动车电池大多使用MCMB。
2、市场价格
中间相碳微球根据质量和使用需求不同,国产产品市场上从5万-15万元/吨不等,日本JFE(日本钢铁工程控股公司)价格更高。
3、生产企业
目前国内有能力批量稳定生产高质量中间相碳微球的企业并不多,高端的产品主要是国外企业垄断。
国内企业
--天津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原天津铁诚,属中国宝安集团)AGP-3 系列
--杉杉科技公司 CMS系列、MCP系列 国外企业
--JFE、日立化学,三菱化工等日本企业
(二)高端人造石墨
1、简介
高端人造石墨,用作锂电池负极材料,和天然石墨合计市场占有率高达90%,是主要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2、市场价格
高端人造石墨根据终极市场锂电池的应用不同,所需的性能和质量不同,统计价格不包括特殊情况,国产产品市场价格6-16万元/吨不等。
3、生产企业
高端人造石墨,从全球的情况看,前三甲的市场占有率就高达66%,国内主要生产厂商有以下:--中国宝安贝特瑞新能源材料(BTR)公司--杉杉科技公司--长沙海容公司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1年以上3家企业的产能总额达1.3万吨,其中人造石墨占38%左右。
其他主要人造石墨生产企业:华鑫能源、宏远碳素、长沙星城、东莞金卡本、新乡远东、新乡格瑞恩、青岛恒源、湖州创亚等。
(三)石油沥青包覆材料
1、简介
高软化点沥青包覆锂电池负极石墨,可以进一步提高放点容量,循环性能,并且降低生产成本。
2、生产企业
沥青包覆负极材料,属于高端材料,国内有能力生产的企业并不多,主要生产企业,如中国宝安贝特瑞和杉杉科技等上市企业。
三、碳纤维原料-可纺纤沥青
1、简介
世界上工业化生产的碳纤维按原料划分,主要有两大系列,一是以聚丙烯腈为原料,二是以石油沥青或煤沥青为原料,前者的产量约占碳纤维总产量的70%,后者约占30%。而沥青基碳纤维又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用级沥青碳纤维,一类是高性能碳纤维。经沥青的精制、纺丝、预氧化、碳化或石墨化而制得的含碳量大于92%的特种纤维,因其具有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耐腐蚀、抗疲劳、抗蠕变、导电与导热等优良性能,是航空航天工业中不可缺少的工程材料,应用十分广泛。
2、生产企业
沥青基碳纤维属于高端科技产品,国内处于起步阶段,其中产品包括强度碳纤维,活性碳纤维,石墨碳纤维等主要有以下企业:鞍山塞诺达碳纤维有限公司、南通永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国正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四、高端活性炭原料
1、简介
高端活性炭,有别于常用的竹炭,椰壳活性炭等净水净气活性炭,主要用与铅碳超级电池、超级电容器等各类化学、物理电源,以及医用、军用等特殊行业的球形活性炭。具有较高的附加值。
2、市场价格
高端活性炭属于国家重点扶持的新型高科技材料,价格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和要求而不同,但是普遍价格高。其中,超级电容器专用活性炭价格15-44万元/吨,沥青基球形活性炭价格40-60万元/吨。
3、生产企业
高端活性炭在我国属于新兴项目,起步比较晚,目前主要是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技术垄断。代表性企业:
--日本可乐丽--日本吴羽化学
--美国 Energie2(巴登-符滕堡州能源公司)由于国家对于清洁能源,环保行业的大力支持,目前国内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新型高端活性炭生产企业:
--江苏国正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新疆天富科技有限公司
五、石油沥青其他用途
--粘结剂(铝、钢厂的电解槽等);--转炉增碳喷补炉料;
--利用中间相沥青制备泡沫碳材料;--利用中间相沥青制备多孔碳材料;--耐火材料中应用;--制备高碳材料基础材料。附件:
“十二五”公路建设情况表
2010年通2011年通2012年通2015年通2013-2015年通2013-2015年通车车里程 车里程 车里程 车里程 车总里程增加数 年均里程增加数
华北 11578 13638 15215 21545 6330 2110 东北 7606 9258 10520 14000 3480 1160 华东 20889 22064 24698 31276 6578 2193 华中 11076 11851 14031 20942 6911 2304 华南 8073 8463 9633 13673 4040 1347 西南 8679 9816 11938 18900 6962 2321 西北 8043 10096 13765 19005 5240 1747 合计 75944 85186 99800 139341 39541 13182 地区
综合各省交通厅的高速公路建设计划显示,2013年,中国高速公路新增通车里程或达1万公里,去年同期为1.1万公里。建设重点依然集中在华北、西南、华中等地,其中计划新增里程超过500公里的省份有8个,分别为贵州、四川、内蒙古、河北、山西、河南、湖南及福建。2013年仍为中国公路建设大年,其中华北、西南、西北个别省份道路建设规模仍有明显增加。
中间相的概念:一般物质若以晶体状态存在则呈现光学各向异性,以液体状态存在则呈现光学各向同性。但是,有一类物质在从晶体转变为液体过程(或逆过程)的中间阶段,能呈现为一种光学各向异性的混浊流体状态,既是液体形态同时又具有晶体光学各向异性特征,结晶学中称之为液晶,物相学中则称之为中间相。中间相沥青(液晶相沥青)是一种由相对分子质量为370-2000的多种扁盘状稠环芳烃组成的混合物。
第三篇:石油工程概论
《石油工程概论》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一、综述题
1.阐述井身结构的主要内容,说出各内容所包括的具体知识,并画出基本的井深结构图。知识点提示:井深结构的主要内容包括套管的层次、各层套管下入深度、相应的钻头直径、套管外水泥返高等,请详细列出各内容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并画出简单的井深结构图。
答:井身结构是指由直径、深度和作用各不相同,且均注水泥封固环形空间而形成的轴心线重合的一组套管与水泥环的组合。包括井中套管的层数及各种套管的直径、下入深度和管外的水泥返深,以及相应各井段钻进所用钻头直径。井身结构是钻井施工设计的基础。
(一)井身结构的组成及作用
井身结构主要由导管、表层套管、技术套管、油层套管和各层套管外的水泥环等组成。
1.导管:井身结构中下入的第一层套管叫导管。其作用是保持井口附近的地表层。
2.表层套管:井身结构中第二层套管叫表层套管,一般为几十至几百米。下入后,用水泥浆固井返至地面。其作用是封隔上部不稳定的松软地层和水层。
3.技术套管:表层套管与油层套管之间的套管叫技术套管。是钻井中途遇到高压油气水层、漏失层和坍塌层等复杂地层时为钻至目的地层而下的套管,其层次由复杂层的多少而定。作用是封隔难以控制的复杂地层,保持钻井工作顺利进行。
4.油层套管:井身结构中最内的一层套管叫油层套管。油层套管的下入深度取决于油井的完钻深度和完井方法。一般要求固井水泥返至最上部油气层顶部100~150米。其作用封隔油气水层,建立一条供长期开采油气的通道。
5.水泥返高:是指固井时,水泥浆沿套管与井壁之间和环形空间上返面到转盘平面之间的距离
(二)相关名词及术语
1.完钻井深:从转达盘上平面到钻井完成时钻头所钻井的最后位置之间的距离。
2.套管深度:从转盘上平面到套管鞋的深度。
3.人工井底:钻井或试油时,在套管内留下的水泥塞面叫人工井底。其深度是从转盘上平面到人工井底之间的距离。
4.水泥塞:从完钻井底至人工井底的水泥柱。
2002年12月29日,渤海四号平台在印尼SURABAYA海域KE38-1井的12-1/4”井眼钻进作业中,钻至井深4169ft。此时正好35柱钻杆钻完,划眼过程中各种参数正常。17:54停泵,开始接立柱,17:59分立柱接完后,井口两名钻工提出卡瓦。18:00开泵泵入稠泥浆,当地钻工KAREL在盖转盘钻杆防磨板时发生井喷,转盘小补芯和钻杆防磨板瞬时飞出,领班立即停泵,关闭上闸板防喷器,发出警报。观察套压,1400psi,钻杆压力0psi(钻具内有单流阀)。随后进行压井作业。于此同时,电器人员切掉钻台附近电源,机舱启动消防泵,平台进入井喷应急状态。经提高压井泥浆比重从8.5PPG至9.4PPG将井压住,恢复作业。
危害:某钻工的右手掌被飞出的转盘小补芯击伤。事故原因:
1、预计高渗地层提前500ft,未预测到存在高压层;
2、直至接立柱前的钻进中未发现任何井涌显示,使人员产生麻痹;
3、泥浆比重偏低,8.5至10.1PPG;
4、气测人员发现异常,但没有通知钻台和监督;
5、接立柱时由于停泵后,返出流量计被堆积岩屑垫高,不能回零,因此给溢流的判断造成失误。
6、转盘小补芯没有锁销,造成被强大的井喷流体顶出。
造成的危害:延误工期,并且某钻工的右手掌被飞出的转盘小补芯击伤。预防措施:
1、经常调校井口返出流量计,避免判断失误;
2、提高人员的井控意识,接立柱时安排专人观察井口返出,增强防范手段;
3、要求气测人员将钻井参数的异常变化及时通知钻台;
4、在平台范围内展开学习讨论,同时加强井喷应急程序的训练。
中国石油的二次开发是一项战略性的系统工程,是“油田开发史上的一场革命”,是近期主要任务之一。经初步研究,中国石油二次开发一期工程预计增加可采储量9.1亿吨。所谓油田二次开发,是指当油田按照传统方式开发基本达到极限状态或已接近弃置的条件时,采用全新的概念和新的“三重”技术路线,对老油田实施二次开发,重新构建油田新的开发体系,实施再开发,大幅度提高油田最终
采收率,最大限度地获取地下油气资源,并实现安全、环保、节能、高效开发。
简言之,二次开发的对象是“老油田”,条件是“传统的方式开发基本达到极限状态或已接近弃置的油田”,观念是“全新的”开发观念,中心工作是“重新构建油田新的开发体系”,目的是“大幅度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最大限度地获取地下油气资源,效果体现在“安全、环保、节能、高效开发”上。老油田二次开发的根本宗旨是建设“科技油田、绿色油田、和谐油田”,其思路也可以扩展到老气田上
二次开发与传统的开发相比,其最大变化和最大难点,就是要面对已开发了20年以上的老油田,而这些油田剩余油高度分散,油水关系及其复杂,总体上表现出“两低”、“双高”和“多井低产”的极难特点。要采用不同于传统的开发理念,才能走出油田开发的新路。
辽河、克拉玛依、玉门等油田“二次开发试点”的初步成果表明:二次开发可在老油田分批次逐步推广,是老油田再生的一条全新出路;二次开发可以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初步预测中国石油二次开发一期工程可增加可采储量9.1亿吨(约合66.43亿桶),按油价80美元/桶计算,可实现产值41608亿元;按照2006年的纳税方法计算,可为国家创造税收18376亿元。
“二次开发”还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老油田的开发面貌,提高采收率并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是当前中国石油油田开发的一项战略性的举措,同时,也是一项战略性的系统工程,对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极具资源保障的战略意义。老油田是个宝,老油田“焕发青春”是当今国际石油行业的热门课题,国外公司在老油田的投入约占开发投资的70%以上,以实现老油田的长时间可持续开发。老油田采收率超过70%已经不是神话,大庆油田、峡湾油田、克恩河油田已经接近证实。
石油工程学的基础是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在加利福尼亚建立的。当地聘用了一些地质学家来探查每口油井中产油区与水区之间的联系,目的是防止外部水进入产油区。从这时开始,人们认识到了在油田开发中应用技术的潜力。“美国采矿与冶金工程师学会”(AIME)于1914年成立了石油技术委员会。1957年,AIME改名为“美国采矿、冶金和石油工程师学会”。石油工程是对石油资源进行开发、使用、研究的一种系列工程,主要针对油气田的工程建设,如油气钻井工程、采
油工程、油藏工程等,下面就三大工程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对钻井工程的认识
钻井是石油工业的龙头,钻井工程是油气勘探开发的主要手段,钻井工程的实施对于油气勘探开发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勘探开发的重要一环,合理的钻井工艺、适用的钻井技术和完井方法是提高油气勘探成功率、发现油气田、提高产量、提高采收率,推动并实现油气田勘探开发经济目标的重要保证。
(一)石油钻井是指利用专业设备和技术,在预先选定的地表位置处,向下或一侧钻出一定直径的孔眼,一直达到地下油气层的工作。
(二)从钻井发展过程来看,钻井方式主要有四种:人工掘井、人工冲击钻、机械顿钻、旋转钻。
(三)钻井施工工序主要包括:钻前施工、钻井施工、完井施工。
(四)钻井新技术主要包括:
1、定向井、水平井、大位移井技术;
2、分枝井技术;
3、深井、超深井、特超深井;
4、深海钻井;
5、欠平衡钻井技术;
6、小井眼钻井技术;
7、地质导向钻井技术;
8、挠性连续管钻井技术;
二、对采油工程的认识
采油工程是油田开采过程中根据开发目标通过生产井和注入井对油藏采取的各项工程技术措施的总称。它所研究的是以提高油井产量和原油采收率的各项工程技术措施的理论、工程设计方法及实施技术。
采油工程的任务是通过一系列可作用于油藏的工程技术措施,使油、气流入井底,并高效率地将其举升到地面进行分离和计量,其目的是经济有效地提高油井产量和原油采收率。
采油方法是指将流入井底的原油采到地面所采用的工艺方法和方式。采油方法分为自喷采油和人工举升采油。
自喷采油是利用油层本身的能量将原油举升到地面的方式。人工举升采油主要包括:气举采油、有杆泵采油和无杆泵采油气举采油是利用从地面向井筒注入高压气体,将原油举升至地面的一种人工举升方式,该方式主要适用于高产量的深井、油气比高的油井、定向井和水平井。有杆泵采油:由抽油机、抽油杆、抽油泵和其它附件组成。抽油机包括游梁式抽油机和无游梁式抽油机两种。其工作原理是:工作时动力设备将高速旋转运动通过减速箱传递给曲柄,带动曲柄低速旋转,曲柄通过连杆带动游梁作上下摆动,挂在驴头上的悬绳器通过抽油杆带动井下深井泵作上下往复运动,把原油抽到地面。
无杆泵采油:电潜泵电动机和泵一起下入油井内液面以下进行抽油的井下采油设备。增产措施:水力压裂、酸化、酸化压裂。水力压裂是用压力将地层压开一条或几条水平的或垂直的裂缝,并用支撑剂将裂缝支撑起来,减少油气的流动阻力,沟通油、气、水的流动通道,从而达到增产增注的目的;酸化是利用酸液溶解岩石中的所含盐类物质的特性,扩大近井地带油层的孔隙度,提高地层渗透率,改善油气流动状况,以增加油气产量的一种增产措施;酸化压裂是依靠酸液对裂缝壁面的不均匀溶蚀产生的一定导流能力。
三、对油藏工程的认识
油藏工程的主要内容:研究油藏内流体性质和流体运动规律的方法。一般包括油层物理、油气层渗流力学、试井解释、数值模拟、油藏动态分析方法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开发方案设计、水驱油理论基础、开发动态分析、油藏动态监测与调整。最后,石油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堪为乐观。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可以说是现代经济的血液。我国是石油消费大国,同时又是世界排名第五的石油生产大国。石油工业作为一种基础工业,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石油生产领域具有科技含量高、技术性强的特点。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石油企业人员的不断更新,在石油生产管理与技术应用方面,将需要大量的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我要学好石油工程各项技术,更好为我国油气田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四篇:080102 石油工程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工科基础理论和石油工程专业知识,能在石油工程领域从事油气钻井与完井工程、采油工程、油藏工程、储层评价等方面的工程设计、工程施工与管理、应用研究与科技开发等方面工作,获得石油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力学、地质学、工程科学的基础理论和与石油工程有关的基本知识,受到石油工程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油气田钻井与完井、采油及油气开发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以及初步的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力学、地质学、计算机科学及与石油工程有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具有应用数学、地质学方法及系统的力学理论进行油气田开发设计的基本能力;
3.具有应用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油气钻采工程设计的基本能力;
4.具有一般钻采工具和设备部件机械设计的初步能力;
5.具有运用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石油工程实际问题、进行技术革新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6.具有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经济知识进行石油工程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初步能力。主干学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主要课程:技术经济学、油气田开发地质、工程力学、计算机程序设计、流体力学、渗流力学、油层物理、钻井工程、采油工程、油藏工程、油田化学、钻采新技术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普通地质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一般安排30周。
主要专业实验:包括工程流体力学实验、油层物理实验、渗流力学实验、石油工程实验、油田化学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相近专业:采矿工程
开设院校:中国地质大学 成都理工学院 大庆石油学院 石油大学 长江大学 西南石油学院 西安石油大学 燕山大学等
第五篇:石油工程方向
石油工程方向
——石油北京1103毕业论文批次具体题目
1、CO2气体提高采收率最小混相压力确定方法研究
2、CO2气体压裂技术研究
3、CO2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4、CO2驱油机理及应用研究
5、CO2驱油机理研究综述
6、CO2驱油技术研究
7、CO2提高采收率方法研究
8、CO2吞吐技术在稠油开发中的应用
9、SAGD的生产动态及变化规律研究
10、边底水油藏合理生产压差的确定
11、边底水油藏水平井开采规律研究
12、边底水油藏水平井水淹影响因素研究
13、边底水油藏水侵量计算方法研究
14、边水油藏高效开发理论研究
15、边水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16、不同化学驱方法经济效益评价
17、不同化学驱方法适用油藏条件界限研究
18、采油系统能耗分析研究
19、常规稠油油藏采油速度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20、常规稠油油藏开发技术研究
21、常规油藏开发动态研究
22、常用水驱特征曲线研究
23、抽油机井系统效率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24、稠油热采对储层伤害的评价
25、稠油热采机理研究
26、稠油油藏储量动用程度研究
27、稠油油藏高效开采技术研究
28、稠油油藏汽窜特征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
29、稠油油藏热力采油方法对比分析 30、稠油油井防砂技术研究综述
31、储层大孔道识别方法研究
32、储层划分与对比的基本方法研究
33、储层潜在伤害评价与对策
34、储量计算评估的基本方法研究
35、窜流通道识别与描述技术研究综述
36、大孔道形成机理研究综述
37、大庆油田采油技术研究
38、单井泄油区内平均地层压力动态分析方法研究
39、低渗气藏产能分析方法研究 40、低渗气藏气井生产动态描述
41、低渗透储层启动压力对水驱开发的影响研究
42、低渗透储层水井压裂增注效果分析研究
43、低渗透储层水平井压裂参数优化研究
44、低渗透气藏气井出水机理研究
45、低渗透油藏产量递减方法研究
46、低渗透油藏地质特征研究
47、低渗透油藏非均质性对产能影响研究
48、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理论研究综述
49、低渗透油藏合理井距研究
50、低渗透油藏井网密度研究现状分析
51、低渗透油藏开发方式及注水时机
52、低渗透油藏开发现状
53、低渗透油藏流体性质研究
54、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存在问题研究
55、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方式研究
56、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影响因素研究
57、低渗透油气藏改造技术研究进展
58、低渗透油田超前注水机理研究
59、低渗透油田的地质特征及开发特征 60、低渗透油田合理井距研究
61、低渗透油田水平井井网开发的经济技术界限研究 62、低渗透油田重复压裂优化设计研究 63、低渗油藏高效开发技术研究 64、低渗油藏注水方式研究
65、低水油藏水平井水淹因素研究 66、低压低渗油藏开采技术研究
67、底水油藏底水锥进机理及临界产量预测 68、底水油藏高效开发理论研究
69、底水油藏水平井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70、底水锥进油藏采水消锥影响因素研究 71、地质构造与石油的形成关系研究 72、调剖效果评价方法研究 73、断块油藏层系重组方法
74、断块油藏合理开发井网研究方法 75、断块油藏井网密度研究方法 76、断块油气藏可采储量研究方法 77、断块油田注水吞吐技术应用研究 78、多分支水平井产能预测方法研究 79、二氧化碳驱油机理研究 80、非达西渗流模型研究综述
81、非结构网格在人工压裂油藏数值模拟中的应用 82、非牛顿流体渗流机理及应用研究 83、分层压裂工艺应用现状 84、分形油藏渗流机理及应用研究 85、分支水平井产能计算
86、风险管理钻进技术分析与展望 87、复杂断块低渗透油藏合理开发研究 88、复杂断块油藏地质及开发特征研究 89、复杂断块油藏研究
90、复杂断块油田地质研究方法 91、复杂断块注水油藏的现状与潜力 92、复杂结构井的产能评价研究方法 93、高含硫气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94、高含水油藏合理井网密度研究
95、高含水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综合分析 96、高含水油田调剖堵水决策研究 97、高含水油田开发效果评价方法 98、高凝油藏高效开发理论研究 99、高压气藏安全开发模式研究
100、各向异性油藏渗流机理及高效开发研究 101、古潜山油藏开采技术研究 102、固井事故的处理与预防
103、国家各大石油公司优缺点分析 104、国内采气工程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105、国内高校石油人才培养与油田实际需求关系研究 106、国内各大石油公司技术现状对比 107、国内石油生产工具现状研究 108、国内水平井修井工艺技术现状 109、国内外常规稠油油藏开发综述
110、国内外高含水砂岩油田概况 111、国内外提高采收率技术新进展 112、国内油价的定价机理研究
113、国内油田调剖堵水技术研究综述 114、国外石油公司在国内的发展状况分析 115、海上平台钻井技术研究
116、海上油气田水平井完井方式选择方法综述 117、海上油田聚合物驱经济效益评价方法研究 118、海相碳酸盐岩油藏地质及开发特征研究 119、含硫气藏安全开发模式研究 120、河流相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121、化学驱跟踪模拟评价方法研究 122、化学驱潜力评价方法研究 123、化学驱油藏动态调控方法研究 124、化学驱油藏方案优化技术研究 125、火成岩油藏地质及开发特征研究 126、机械堵水管柱存在问题及下步对策
127、基于不同沉积微相的油气开发特征对比研究 128、精细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9、井喷事故的处理与预防
130、井下配水工具工作状况判断方法研究 131、聚合物驱产出液处理方法研究 132、聚合物驱动态反映特征研究 133、聚合物驱合理井网计算方法分析 134、聚合物驱见效特征研究
135、聚合物驱控制程度的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136、聚合物驱剩余油分布研究 137、聚合物驱效果评价方法研究 138、聚合物驱油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 139、聚合物驱油技术研究
140、聚合物驱油物理模拟的相似准则研究综述 141、聚合物驱油效果方法研究 142、聚合物驱油效果评价研究
143、聚合物驱注聚参数优化设计研究
144、聚合物驱注入和产出能力变化分析及预测 145、聚合物早期渗流规律研究 146、聚驱见效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147、空气钻井技术研究
148、砾石充填完井产能评价方法研究 149、连续循环钻井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150、裂缝性砂岩气藏可采储量研究方法 151、裂缝性砂岩油藏井网方式优选研究 152、裂缝性油藏井间示踪剂监测技术进展 153、裂缝性油藏开采技术研究 154、裂缝性油藏开发技术进展
155、陆相砂岩油藏地质及开发特征研究 156、煤层气储量评价方法研究
157、煤层气井压裂效果评价方法研究 158、煤层气开发研究 159、泡沫驱油现状与展望 160、泡沫压裂技术机理研究 161、泡沫钻井技术研究
162、其他石油设备中的检测及控制方面的问题 163、气藏采收率计算方法研究
164、气藏开发技术经济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165、气藏开发效果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166、气藏可采储量评价方法研究 167、气藏与油藏渗流机理对比研究 168、气井产量递减分析方法研究 169、气井产能影响因素研究 170、气井井筒压力分布研究方法 171、气井举升工艺在气田中的应用 172、气态能源研究进展 173、气田开采现状研究 174、欠平衡钻井技术研究 175、清水强钻技术研究
176、三次采油化学驱油技术发展现状 177、三次采油技术研究
178、三次采油技术在碳酸盐岩油藏应用进展 179、三角洲体系在油气田中的研究应用 180、三角洲相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181、三元复合驱采油技术进展
182、三元复合驱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183、三元复合驱中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184、三重介质油气藏试井分析研究进展 185、砂砾岩油藏地质及开发特征研究 186、砂岩油藏聚合物驱技术研究 187、砂岩油藏泡沫复合驱技术研究 188、砂岩油藏三元复合驱技术研究 189、砂岩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190、射孔参数优化设计
191、深层油气藏高效开发理论研究 192、神经网络预测油井产能 193、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194、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因素
195、石油设备中气动系统故障检测方面的问题 196、石油设备中液压系统故障检测方面的问题 197、石油钻机随钻系统的自动控制方面的问题 198、石油钻机钻杆检测方面的问题 199、示踪剂技术在油田的应用
200、疏松砂岩油藏高效开发技术研究 201、数值模拟技术在低渗透油藏中的应用 202、数值试井基本理论及应用研究 203、双重介质油藏渗流机理及应用研究 204、水力压裂影响因素研究 205、水敏油藏合理开发技术研究
206、水平井不同完井方式下的产能公式 207、水平井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208、水平井产能影响因素研究
209、水平井稠油热采技术特点及应用方式
210、水平井调堵技术新进展
211、水平井辅助重力蒸汽驱研究综述
212、水平井技术再边底水油藏中的应用
213、水平井技术在边底水油藏中的应用
214、水平井技术在油藏中的应用
215、水平井井网产能研究综述
216、水平井井网的经济技术界限研究
217、水平井井网优化方法研究
218、水平井井网注采效果研究
219、水平井开采渗流理论研究综述 220、水平井开发技术及应用研究 221、水平井射孔技术研究与应用
222、水平井筒变质量流动规律的研究进展 223、水平井压裂机理研究
224、水平井注采井网优化方法研究 225、水平井注水开发适应性研究 226、水平井注水开发效果评价方法
227、水驱开发油藏高含水期采收率预测方法研究 228、水驱曲线的典型图版及应用 229、水驱曲线的预测方法及类型判别
230、水驱砂岩油藏注水有效性评价方法研究 231、水驱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232、水驱油藏管理方法研究
233、水驱油藏井网密度计算方法研究 234、水驱油田低效循环成因分析研究 235、四川地区气藏开采技术研究 236、酸敏油藏合理开采技术研究
237、随钻压力测量技术现状及应用前景 238、滩海区油藏开采技术
239、特低渗透油藏有效动用方式研究综述 240、特低渗透油藏有效开发技术探讨 241、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和效果评价 242、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243、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方式研究 244、完井方式对油井产能的影响 245、完井工艺技术研究
246、微生物采油技术机理与工艺研究
247、未饱和油藏过泡点开发机理及应用研究 248、我国三次采油技术体系分析 249、我国水平井钻井技术的现状 250、物理法采油技术对比分析 251、细分层系技术研究
252、新疆盆地油藏开采技术研究
253、压力敏感性油藏合理开发技术研究 254、压裂技术在低渗油藏的应用 255、压裂井增产幅度影响因素研究 256、烟道气驱油机理及应用研究
257、严重非均质油藏渗流机理及高效开发技术研究 258、岩性边底水低渗透气藏开发动态研究 259、异常低压油藏开采技术研究 260、异常高压油藏开采技术研究 261、应力敏感地层气藏产能评价研究 262、影响聚合物驱替效果的主要因素分析 263、用示功图判断油井工作状况
264、油藏储层物性随开发的变化规律研究 265、油藏动态分析与预测的方法对比 266、油藏非均质性评价方法研究 267、油藏非线性渗流机理及应用研究 268、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综合分析 269、油藏数值模拟原理及应用
270、油藏水平井渗流机理及应用研究 271、油藏注采对应状况分析方法
272、油层大孔道调堵技术的发展及其展望 273、油井出水原因及找水技术研究-水平井 274、油井出水原因及找水技术研究-直井 275、油井合理配产配注研究 276、油井结蜡原因及其对策
277、油气(石油)管道检测技术方面的课题 278、油气(天然气)管道检测技术方面的课题 279、油气藏增产改造措施技术对比分析 280、油气田开发现状及技术进展 281、油气田开发中经济评价方法研究 282、油水井增产增注措施研究 283、油田采油小队文化建设现状 284、油田经济与地方经济的关系研究 285、油田井组产量劈分方法研究
286、油田生产与地方群众生活关系研究 287、油田文化建设情况研究
288、油田增产增注措施效果预测方法 289、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研究进展 290、蒸汽热采技术进展
291、蒸汽吞吐动态监测方法研究 292、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 293、中国南方油田现状研究
294、中国石油工业采油技术发展状况 295、中国石油工业地质勘探技术发展状况 296、中国石油工业与国内经济关系研究 297、中国石油工业钻井技术发展状况 298、中国钻井技术现状研究
299、注CO2提高采收率技术现状 300、注采有效性评价方法研究 301、注水启动压力求解研究综述 302、钻井液的配制及应用
备注: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工作背景自拟题目,所拟题目须经指导老师同意后方可选用。(可以通过论文写作平台留言的方式与论文指导老师沟通自拟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