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人形象关键在做 做出河南人的精气神
河南人形象关键在做 做出河南人的精气神
又是一年三月三,一年一度再相逢。当日下午,省委、省政府在北京河南大厦举行河南省在京人员代表座谈会,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又一次如约来到这里,看望慰问我省在京人员代表,并与他们亲切座谈。他强调,河南人的形象说到底是一种做的形象,就是
座谈会现场 郭俊华/图
河南日报讯(记者平萍 张建新)又是一年三月三,一年一度再相逢。当日下午,省委、省政府在北京河南大厦举行河南省在京人员代表座谈会,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又一次如约来到这里,看望慰问我省在京人员代表,并与他们亲切座谈。他强调,河南人的形象说到底是一种做的形象,就是关键在做,做出河南人的精气神。
省委副书记、省长郭庚茂,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克,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赵素萍,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曹维新等参加座谈会。
参加座谈会的河南在京人员包括民营企业家代表和在京务工创业人员代表。他们当中有不求轰轰烈烈、只求默默无闻做事的保洁人员,有曾经为雷锋烈士陵园站岗的退伍老兵,有侠肝义胆、舍身救人的送货工人,有仗义执言、义务为河南在京务工人员维权的执业律师,也有大学毕业后艰苦创业如今已身为企业老总的“80后”。
座谈会上气氛热烈,大家争相发言,卢展工等省领导认真地听,不时插话交流。汉威(北京)律师事务所主任高定局讲述了他从起初为别人打工到带领别人创业的艰难奋斗历程,表示要保持河南人包容宽厚、侠肝义胆等品质,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的律师,不遗余力地为在京务工人员维权。李守禄是北京燕京啤酒厂的一名送货工人,他曾多次英勇救人,当被问及为何救人后悄悄走开时,他说“在我们河南老家,每个人都会这么做”。李守禄的发言赢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
已经是第三次参加座谈会、早已成为北京和河南名人的保洁员李高峰和北京老兵保洁服务中心经理张喜忠等12位同志发言后,卢展工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卢展工说,我们连续三年召开河南在京人员代表座谈会,主要是看望在京工作的同志,转达父老乡亲对大家的关心、问候。每一次座谈会,我们都很受感动、很受教育、很受鼓舞。在前两次座谈交流中,正是这种受感动受教育受鼓舞,我概括了河南在京务工人员八个方面的形象,就是普普通通河南人、踏踏实实河南人、不畏艰险河南人、侠肝义胆河南人、包容宽厚河南人、忍辱负重河南人、自尊自强河南人、能拼会赢河南人。这八个方面得到了省内省外河南人的广泛认可,正在成为河南人不断展示的良好形象。这种形象是一种历史的形象,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中原大地灿烂的历史文化铸就了河南人的形象;是一种奋斗的形象,为了中原崛起、中部崛起、中华崛起,河南人一直在奋发进取、干事创业,展示了奋斗的形象;是一种发展的形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河南人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不懈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展示了河南发展的形象。
卢展工说,这次座谈交流使我们深深感到,河南人的形象说到底是一种做的形象,就是关键在做,做出河南人的精气神。关键在做,一是与时俱进做。不管岗位有多普通,不管做什么事情,不管事业有多大进展,大家都能与时俱进、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踏踏实实地做。二是求真务实做。真,就是按照规律做,从实际出发做,抢抓机遇做。实,就是在做的过程中注重学习,做到学明白、想明白、说明白、做明白。只有求真务实做,才能推动务实发展;只有求真务实做,才能以务实发展树立起务实河南的形象,树立起务实河南人的形象。三是“三平之中”做。大家在平凡、平静、平常之中,做出了了不起的业绩,充分体现了新时期“三平”精神,这和中原大地孕育铸就的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就是平凡之中有理想、有信念、有为之奋斗的人生目标、有始终秉持的价值理念;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就是平静之中始终充满激情、满腔热情,坚持不懈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平常之中极强烈的责任感,就是在平常之中始终牢记为河南人民、为首都人民、为国家发展作贡献,承担起应尽的责任。
卢展工强调,与时俱进做、求真务实做、“三平”之中做,体现了雷锋精神的核心。今年是雷锋同志牺牲50周年,中央发出了《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雷锋精神就是在平凡、平静、平常之中体现出来的为民精神、奋斗精神。要做好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有为民奋斗、持续奋斗、持续艰苦奋斗的精神;都必须发扬刻苦学习精神和螺丝钉精神,有一股钻劲、一股韧劲、一股持续劲,始终保持锲而不舍的劲头。最普通人的事迹最能打动人、最能感染人、最便于每个人学习。希望新闻媒体更多地宣传普普通通、踏踏实实的河南人。也希望大家走到哪儿也不要忘了咱们是河南人,在各自的岗位上继续努力,再接再厉,不断作出新的成绩。
最后,卢展工代表省委、省政府和一亿河南父老乡亲,向大家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感谢大家为家乡增了光添了彩。
座谈会结束后,李高峰还把一个带有“河南在京人员志愿者”的红色马甲送给卢展工,卢展工、郭庚茂等领导高兴地和大家合影。
第二篇:十万元改变河南人的形象策划案
10万元改变河南人形象
背景:
不知从何时起,河南人成为了某类名词的代言人,诸如背信弃义、地痞流氓、骗子坏蛋等,当在外闯荡的河南人害怕自己以河南人的身份站在别人面前的时侯,我们总是想象出这样一幅画面,他们像审怪物一样,用将信将疑的目光上下打量着你,嘴里吐出不屑的话,鼻孔喷出不以为然的轻蔑……如今的河南人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有一句口号正在广为流传——“千万不要相信河南人”。这里的“河南人”与另一句流行语“防火防盗防河南人”中的“河南人”一样,已不再是对生活在黄河中游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的简单称谓,它已经变成了地地道道的贬义词,充满着复杂而蔑视的意味,几乎与当年的“美国佬”、“日本鬼子”一样遭人憎恨。
问题分析:
河南人受到歧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河南人整体素质相对省外人确实低了点,河南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经济落后导致人们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生存上面,在教化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整体素质自然也相对较低;2.很多人并不了解河南,只是道听途说,对于这个问题,河南方面对于自身的宣传还做的远远不够。方案与预算:
具体方案如下:
1.从身边做起,合理利用大学生力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组织。
建立类似赛扶的运作模式,在河南各个高校招募志愿者,这些志愿者拥有对于河南的满腔热爱,致力于改变河南人形象的伟大事业。通过宣传使各个高校之间形成爱心社团联盟、高校传媒联盟以及赛扶团队等,鼓励他们为改善河南人的形象而开展各种项目(耗资2万元,用于宣传)。
寻求河南当地政府、公司等社会方面的支持,每年一次的举办项目比赛。对于表现优异的团队授予省级的荣誉,并给予他们去联盟合作企业的实习或工作机会。提供大学生与企业一个交流的平台,一方面表彰优秀的团队,感谢他们为改变河南人形象而作出的努力;另一方面提供企业一个机会,帮助他们发现有能力有抱负的大学生,使双方从中受益。这样我们也便于得到来自企业的资金支持,使项目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志愿者联盟的活动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好的项目不应该是小打小闹,它不仅要有实质的效果,也要引起媒体的关注,让媒体主动来报道我们,这样远比播放一些宣传片带来的效果更好一些。形成规模效应以后,不只是省内媒体,省外的媒体,包括中央的媒体也不会臵之不理,我希望把我们渴望改变形象的心声传达给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开始回想、开始反思、开始改变……
具体的团队项目可如下两例(仅供参考)。例一:在各大高校成立大学生志愿团,在每个旅游高峰时段让这些高校的大学生到这些外地人来的比较多的旅游景区比如少林寺,龙门石窟,云台山,栾川等地方做志愿者,这些志愿者主要的任务就是在各景区义务为外地游客
作导游,并陪同他们游览景区,一路上要尽可能的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多多宣传河南,这样在这些游客回去之后会告诉他的其他的朋友在河南旅游的美好经历,相信他们也一定会在这次美好的河南之旅结束后对河南人的印象有了本质上的改变,并形成很好的口碑效应,一传十,十传百,这样不仅仅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河南观光旅游,为河南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很好的提高河南人的声誉,一举两得。例二:外出务工人员是直接与外省人员相接触的人,他们的素质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河南人的认识,所以提高务工人员素质势在必行。组织大学生志愿者,与外出务工人员一起进行培训,一方面增加大学生阅历和工作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增加他们的收入,并教会他们基本的素质。可可选择雇佣下岗的曾经外出过的技术工人,并传授他们些省外务工的技能和经验,2.走向社会,运用媒体的力量,在省外改善河南人的形象。改变河南人形象不仅要从我们自身做起,也要从改变省外人对河南人的看法做起。河南人真的是洪水猛兽吗?扪心自问,我们的答案是:绝非如此。我们生活在河南人当中,我们与河南人真真正正的接触过,我们知道,河南人当中不乏高风亮节之人,在他们身上,既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又闪烁着新时期三种精神的时代光芒,他们的事迹可信、可亲、可敬、可学,感人至深,催人奋进,正如人们所说的“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因此我们要改变省外人对河南人的非理性认知,让河南人感动中国人。
具体实施如下:协调河南政府的力量,争取获得政府的支持,而后在全国各大主流城市,我们通过与当地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报社或民生相关电视媒体联络,发布新闻,寻找你身边感动你的河南人。而后搜集各种线索,对线索提供人尽享适当奖励,对事迹进行报道,并尝试着将其整合为宣传片,歌颂河南人的普普通通、踏踏实实、不畏艰难、侠肝义胆;宣传河南人的平凡之中有伟大追求、平静之中有满腔热血、平常之中有极强烈的责任感!(耗资共6万)
剩余两万备用,应对各种情况。
第三篇:历届感动中国的河南人13人
历届感动中国的河南人13人
2015年2月27日,“陇海大院”获感动中国2014人物,随着敬一丹的款款讲述,主人公高新海和多年照顾他的好邻居樊石头、常思军、周喜荣、任韬走上领奖台。白岩松在对他们的访谈中表示,自己都想住进这个大院中来。
这不是河南人第一次获得此奖,在此前的12届颁奖中,一共有12名河南人站在感动中国的领奖台,大家还记得他们的名字、他们的事迹吗? 1.2002获奖人物:张荣锁,河南辉县上八里镇回龙村党支书,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被誉为“新时代愚公”。他捐出百万家财,在悬崖上修了一条“救命路”。电视剧《好爹好娘》中的主人公即以他为原型。颁奖辞:他已经拥有了财富,但他心里装着还在贫苦生活中的乡亲,他已经走出了大山,但他还想让所有乡亲都能够走出与世隔绝的山崖,他成就了一个多少代人未能实现的梦想,他拿出愚公移山的执著和勇气劈开了大山,在悬崖峭壁上为乡亲们开凿出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道,更在人们的心中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它结束了一段贫困的历史,开创出一种崭新的生活。2003获奖人物:
2.高耀洁,70多岁高龄的“民间防艾第一人”、河南中医学院退休教授。共花费近百万元自费印刷防艾宣传资料、救助艾滋病患者和艾滋孤儿,出版有《一万封信--我所见闻的艾滋病、性病患者生存现状》、《中国艾滋病调查》、《我的防艾路》 颁奖辞:这是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但她在实现“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的人生理想的道路上却迈着坚定的脚步。她以渊博的知识、理性的思考驱散着人们的偏见和恐惧,她以母亲的慈爱、无私的热情温暖着弱者的无助冰冷。她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推动着人类防治艾滋病这项繁重的工程,她把生命中所有的能量化为一缕缕的阳光,希望能照进艾滋病患者的心间,照亮他们的未来。
3.2004获奖人物:任长霞,原登封市公安局长。连破积年大案,以一身正气镇住邪恶的河南“女神警”。2004年在侦破“1.30”案件过程中发生车祸,抢救无效因公殉职。颁奖辞:她是中原大地上的又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
4.2005获奖人物:魏青刚,在麦莎台风中,为救落水者三次跳入巨浪。出生在河南信阳固始县的钱老楼村,从小喜欢游泳。15岁时就在村庞水库里救过一名落水儿童,26岁时在信阳又从河里救出一名女孩。后任党的十七大代表 感动印象:在家乡他就像泥土一样的朴实,在城里他淹没在喧闹的人群中,他和千千万万离乡离土的农民兄弟一样,奔波、忙碌、拉家带口过着平常的日子,可能他和我们擦肩而过的时候,我们都不一定能注意到他,然而就在那一瞬间,他让所有的人眼前一亮。颁奖辞: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为了一个陌生人,他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危险面前,他根本不需要选择,因为这瞬间动作源自内心品质。从人群中一跃而出,又悄然回到人群中去,他,是侠之大者。
5.2005获奖人物: 洪战辉,河南省西华县人,现为中南大学教师。曾先后就读于湖南怀化学院,中南大学。他带着捡来的妹妹,艰难求学12年。感动印象:哥哥,这个称呼在他心里有着独特的分量,因为是哥哥,他生活中多了很多的操劳,因为是哥哥,他生命中多了很多的体验,哥哥,使他成为今天的他。颁奖辞: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敢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由此从男孩开始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看起来依然文弱,但是在精神上,他从来是强者。
6.2006获奖人物:王百姓:全国知名排爆专家,任河南省公安厅治安总队调研员,在爆破、防爆和排爆岗位上工作了37年,曾排除各类炸弹15000多枚、排除爆破装臵和哑炮1100多个。感动印象:十年时间,15000颗炸弹,专门与危险打交道。谁能不害怕,平常人只有一次遭遇炸弹,已经够惊心动魄的了,而他和我们一样,有家、有妻、有娃,只不过头顶上有警徽,警徽上有国徽,所以他才把家人的担忧,战友的期盼,一肩担起。颁奖辞:王百姓时时命悬一线,老百姓才能天天平安。
7.2007获奖人物:谢延信,原名刘延信,河南省滑县半坡店乡车村人,焦煤集团员工。自1974年以来,谢延信坚持照顾亡妻的三位亲人——瘫痪的父亲、丧失劳动能力的母亲、呆傻的弟弟。主要事迹:1973年,刘延信与同村姑娘谢兰娥喜结良缘,第二年7月,谢兰娥去世前,嘱咐丈夫要好好照顾自己的爹妈和智障兄弟。此后,刘延信付出了33年的忠贞与孝心,成就了一个大孝至爱、感天动地的谢延信(刘延信后改姓为谢)。
1979年岳父患重度脑中风,再也没有站起来。一老,一瘫,一傻,一幼,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谢延信的肩上。
谢延信老了,病倒了,但他的意志没有垮、孝心没有变、责任没有失、良心没有丢。他隐藏起最沉重的哀愁,担负起让希望生生不息的重任。颁奖辞:
当命运的暴风雨袭来时,他横竖不说一句话,生活的重担压在肩膀上,他的头却从没有低下!用33年辛劳,延展爱心,信守承诺。他就像是一匹老马,没有驰骋千里,却一步一步地到达了善良的峰顶。
8.2007获奖人物:李剑英,为保护群众生命财产牺牲的空军飞行员。河南郑州人,空军上校军衔,历任飞行员、飞行中队长、领航主任等职。曾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牺牲后被追记一等功。主要事迹:2006年11月14日,李剑英在完成训练任务驾机返航途中,遭遇鸽群撞击,发动机空中停车。此时,飞机高度194米,跳伞就能保住自己的生命。从鸽群撞击点到飞机坠毁点2300米跑道延长线的两侧680米范围内,分布7个自然村,居住着3500口人。当时飞机上还有800多公升航空油,120余发航空炮弹,1发火箭弹,还有易燃的氧气瓶等物品,如果跳伞后的飞机失去控制,坠入村庄,后果不堪设想。16秒的时间内,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国家财产,他先后三次放弃了跳伞逃生的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迫降。迫降过程中,飞机受到高出地面水渠护坡阻挡,爆炸解体,李剑英同志壮烈牺牲。颁奖辞: 烟笼大地,声震蓝天。星陨大地,魂归长天,他有22年飞行生涯,可命运只给他16秒!他是一名军人,自然把生命的天平向人民倾斜。飞机无法转弯,他只能让自己的生命改变航向。
9.2008获奖人物:李隆,开封人,郑州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副大队长。主要事迹: 在2008年5月赴四川抗震救灾战斗中,已担任郑州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副大队长的李隆和战友们在异常险恶的环境下,不怕牺牲,连续作战,在废墟下先后救出57名群众,其中五人生还,包括被困104个小时的李青松和被困124个小时的卞刚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救援的奇迹。李隆1995年加入公安消防队伍,严格要求自己,刻苦训练,在重大灭火抢险救援事故现场从未退缩过。钻火场,堵泄漏,他总在最容易发生危险的位臵。李隆先后参加灭火救援战斗3170多次,抢救遇险群众760余人,为保卫人民群众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颁奖辞:火场、废墟,有多少次出生入死,就有多少次不离不弃。他用希望扩展希望,用生命激活生命。
10.2008获奖人物:武文斌:河南省邓州市张村镇人,济南军区铁军某师炮指连士官学员。2002年入伍,2005年以全团第一的成绩考入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毕业前夕牺牲在抗震前线。主要事迹:一个战士倒在了抗战救灾的第一线,上万民众为他哭别。所有参加吊唁的人都与武文斌素昧平生,他们只听说:一位解放军战士在抗震救灾中活活累死了!仅这一句话,已经让人们泪流满面。13万子弟兵在抗震救灾中舍生忘死的表现,留给人们太多太多的感动……6月17日晚,武文斌和战友们冒着大雨将8车50吨重的活动板房建材全部卸载完后,累得瘫倒在泥水地上。就在这个夜晚,他因劳累过度,引起肺部大出血而停止了年轻的生命。5月13日,当部队接到急赴灾区的命令时,武文斌被告知后留,一向脾气温和的他急了眼,坚决要求上前线。在他参与抗震救灾的32个日子里,他总是找活干、抢活干,干完份内的事,就去帮着其他班排干,别人拦也拦不住。他身上的迷彩服总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战友们说,他的心里装的全是灾区群众。
颁奖辞:
山崩地裂之时,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他树起了旗臶,自己却悄然倒下,在那灾难的黑色背景下,他26岁的青春,是最亮的那束光。
11.2009获奖人物:李灵,周口东新区许湾乡希望小学校长。主要事迹:为关注留守儿童,李灵2002年师范毕业后,在家乡周口淮阳许湾乡创办希望小学,任校长兼思想品德老师,2009年已有7个班300多名学生。由于所有学生全部免费,学校无力为学生购臵教辅读物和课外书籍,截至2009年,李灵为建学校已挪用家中20万元,并欠下8万元外债,暑假期间,李灵向爸爸要了200元只身来到郑州,买了一辆破旧三轮车,开始收购旧教辅读物以及儿童读物。颁奖辞:一切从零开始,从乡村开始,从识字和算术开始。别人离开的时候,她留下来;别人收获的时候,她还在耕作。她挑着孩子沉甸甸的梦想,她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
12.2013获奖人物:胡佩兰,解放军3519职工医院和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医生,退休后20年坚持每天出诊。主要事迹:
1944年,胡佩兰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70岁时才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位上退休。胡佩兰生活节俭,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但她经常大方地给病人垫付医药费。她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2014年1月22日清晨,98岁的胡佩兰于睡梦中安然辞世。此前一天,她在诊室一直忙碌。胡佩兰留给学生的最后一句话是:病人都看完了,咱们回家吧!
颁奖辞: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
13.2014“感动中国”人物:郑州陇海大院,接力帮助残疾邻居38年。主要事迹:郑州市二七社区有个和谐的老院落,陇海大院。二七区陇海大院居民高新海,1976年在农场插队时,突患急性横贯性脊髓炎致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随后,命运的打击接踵而来:1983年,家里的顶梁柱二哥因病去世;1987年,母亲患结肠癌;1997年,大哥患肺病;2005年,父亲患上老年痴呆;2008年,高新海的父母相继去世,留下高新海孤零零一人。当不幸开始笼罩这个家庭的时候,大院里的邻居们就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一个自发形成的爱心群体自觉承担起照顾他的义务——洗澡、理发、上车下床……生病时,大家不分昼夜轮流在床前守候,至今38年从没间断。年夜饭到高新海家吃,这个传统有好多年了。高新海说:“不光是年夜饭,遇到世界杯、欧洲杯等大赛时,我家也是邻居们聚在一起看球的地方,其实,我知道,邻居们就是为了陪陪我,怕我寂寞,跟我说说话。”如今,高新海学会了骑电动三轮车,他用这辆三轮车免费接送社区赶着去办急事的人,谁着急上班,谁赶着去火车站,谁要去医院看病,高新海闻讯会立马赶到。
陇海大院的故事在当地群众中反响强烈,2010年荣登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荣获2008年河南“十大爱心集体”、2011郑州市“首届慈孝集体”、2012年“感动郑州”爱心集体,2013年该事迹被翻拍成电影《好好的活着》。
颁奖辞:
一场爱的马拉松,长跑三十九年,没有终点。一座爱的大院,满是善良的人,温暖的手,真诚的心。春去春回的接力,不离不弃的深情。鸽子飞走了还会回来,人们聚在一起,就不再离开。
第四篇:“共治一个家”关键在做关键在建
“共治一个家”关键在做关键在建
■本报评论员
“城市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同住一座城,就是一家人;人人有责任,治好这个家。”在昨天举行的“共建文明城、争做文明人”动员大会上,市委书记谢正义希望全体市民“同住一座城、共治一个家”。我们要充分理解家有家规、家有家风、家有儿女、家有家礼的深刻内涵,推动城市建设管理、市民文明素质以及社会文明程度再上新水平、再上新台阶。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文明让城市更美好。2011年,扬州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去年又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回忆创建走过的“激情岁月”,回望创建成功的“美好时光”,每一个扬州人都深切地感受到创建带来的好处。“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创建育民”,“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仅是为了拿一块牌子,更重要的是为了提升城市的品质,提升百姓生活质量”……事实证明我们说到了做到了,也更加激励我们建文明城、做文明人。
城市是我们共同的家,俗话说“锅里有碗里才有”,把城市建设得更好,推动城市更加文明,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但是,“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文明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的实在的行动。而且,“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文明生态至关重要,希望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他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才会产生文明的“蝴蝶效应”。因此,我们要做城市文明的建设者,而不仅仅是旁观者,更不仅仅是批评者,要时时扪心自问“我为城市要做些什么,我为社会要做些什么,我为他人要做些什么”;始终记得“授人玫瑰、手有余香”,“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努力做到“日行一善、月积一德”,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要让文明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就必须从细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实处着力。我们都为“住在扬州城、身为扬州人”感到自豪,就要认识到家有家规,要严格遵守城市的基本家规,共同维护好市容和秩序;家有家风,要在家和和气气、待人客客气气,共同建设好家庭和社区;家有儿女,要一代做给一代看、养成文明好习惯,共同培育好下一代;家有家礼,要让景于客、让路于客、让房于客,共同当好主人待好客。像爱惜眼睛一样爱惜文明,让文明成为一张“永不褪色的名片”,文明不仅会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而且会成为我们的城市风尚。
“同住一座城、共治一个家”,关键在做,关键在建。全体市民尤其是广大党员干部、公务员,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人人争做文明的建设者、践行者和带头人,扬州的明天就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