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
代化
李建华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下,进一步重申和强调十八大报告中所提出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简称《意见》)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来抓,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义与作用可见一斑。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
从制度取向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定向导航作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治理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治理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国家治理对公民个体的价值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上述三个方面为国家治理体系及其现代化起到了定向导航的作用。
从制度整合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凝心聚力的功能。中国目前国家治理的最大缺陷在于制度以及制度体系的碎片化,碎片化的制度或者制度体系不仅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极大地增加了治理成本,降低了国家治理能力,严重削弱了国家治理的效果,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中的障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治理制度的整合提供了价值共识,它所具有的凝心聚力功能,能从思想认知、精神价值上为消除制度碎片提供公认的标准和强大动力。
从制度评价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评价判断功效。国家治理制度在运行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其所处环境的诸多影响,因此,相关治理主体需要对制度的运行状况进行准确评价以便及时修正其运行路径或者 1
调整运行方式以获得预期的效果。在当下中国国家治理语境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充当国家治理制度的评价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民主、法治、公正等理念,无疑具有明显的制度评价功能。
从制度修正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调节规范效果。与制度价值评判一样,制度的调整和规范也需要一个公认的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充当这种标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从制度健全和完善的视角看,就是现有制度向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内含的理想状态不断迈进,并以此为目标不断调整自身,不断走向程序化、规范化的过程。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所立基的经济发展,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富强要求。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让社会财富充分涌流,让全体人民公平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没有富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无从谈起,自由平等等价值追求亦难以兑现。因此,富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所指陈的政治文明,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民主要求。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现,它以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为重要表征,以多种制度协同配合为保障。如何才能处理好多元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处理好制度与制度之间的协同关系呢?这就需要充分发扬民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倡导民主。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所追求的文化繁荣,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文明要求。文化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而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是对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与此相应,文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构成内容。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所致力的社会进步,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和谐要求。人与自身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一方面要致力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另一方面要实现人
2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可见,追求和谐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在社会建设领域的重要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如果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在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等方面逐步展开后的价值诉求,那么,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就是其对所仰赖的制度、规范以及依法治国所作出的价值性概括。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所实现的人的发展,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自由要求。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自由既包括政治上的自由也包括哲学上的自由。政治上的自由是指在法律、制度许可范围内不受约束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哲学上的自由是指对必然的把握。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人们所追求的自由两者兼有之,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髓所在,自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所在。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所诉诸的依法治国,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法治要求。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建设法治中国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逻辑必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要义。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所仰赖的制度规范,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公正要求。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需要依托制度规范的施行才能达成,而制度规范的首要美德就是公正,平等是制度规范公正的必然结果。与之相应,平等、公正本身就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如果说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针对制度规范提出的价值要求,那么,爱国、诚信、敬业、友善则是其对公民之国家认同、个体德行、职业操守和人际交往所提出的价值标准。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所依凭的国家认同,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爱国要求。国家治理体系总是发生在特定的国家中,因此,公民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认同直接与其国家认同相关。爱国是公民起码的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构成内容。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所提倡的个体德行,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诚信要求。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终究要依靠公民个体来完成,公民个体是否具备诚信美
3德直接关乎国家治理制度的执行和落实程度以及质量。诚信是人类传承千年的道德传统,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因此,自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所倡导的职业操守,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敬业要求。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需要公民个体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精神,集中体现为敬业。敬业是人们对职业的价值、意义与使命的高度认知,并由此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心理、精神状态。社会主义价值观极力倡导敬业并将其列为核心理念。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所主张的人际交往,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要求。较少的交易成本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因此,和谐友善的人际交往就成为减少人际交往成本有效途径。友善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对促进社会和谐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必然包括友善理念。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一致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立足于发展和改善民生。解决和改善民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的所在,是中国梦的落脚点。与此相应,发展和改善民生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和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其前提和基础就是发展,没有国家的发展繁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都只能是镜花水月,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既是对发展过程也是对发展成果共享的基本要求,最终落脚点就是为人民谋福祉,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
既然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一致,那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积极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可以是同步的;既然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培育也要通过国家治理为中介和载体来达成,那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积极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应当是同步的。当然,这仅仅只是逻辑上的推断,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核心价值观建设同步的深层原因还是在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社会存在(经济基础)与社会意识(上层建筑)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正是基于二者的彼此关系以及作用与反作用,我们才提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核心价值观建设同步。那么,何为同步,如何才能同步?同步不仅仅是指时间上的,更是指空间上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渗透
4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的各个要素之中。按照《决定》精神,我们可以从五个维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因此,国家治理起码可以从五个方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和培育同步:
第一,国家经济治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培育同步。一方面,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各个理念全面融汇到国家经济治理的各个层面,尤其要融入各项经济治理的具体实践中;另一方面,国家经济治理实践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经济治理的基本要求来抓。
第二,国家政治治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培育同步。政治治理是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的多主体参与过程。国家政治治理包括多方面内容,但就目前而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是最为迫切和重要的。
第三,国家文化治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培育同步。发挥精神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加强对新型文化业态、文化样式的引导,让不同类型文化产品都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
第四,国家社会治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培育同步。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融入制度建设和治理工作中,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增进社会和谐。
第五,国家生态治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培育同步。国家生态治理旨在建设生态文明,和谐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可以把建设生态文明和践行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把和谐理念贯彻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过程中。
(作者系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中南大学教授)
第二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用“三个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既是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重大贡献,又是一个重大突破,也是一个重大部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引导大学生机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崇高理想追求,弘扬伟大中国精神,塑造文明道德风尚。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
(一)从核心价值体系到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我们初步明确了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目标和方向。但是,当时界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范围比较笼统,没有确定其具体的内容和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明确提出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要求,倡导的内容涉及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涉及的是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涉及的是社会制度层面的核心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涉及的是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要求。这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方向更明确、定位更准确,为我们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确定了努力方向,明确了工作目标。
目前,我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虽然已经起步,但科学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仍然艰巨,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探索真理,集人类先进价值观之大成,继续深入探讨、科学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百年树人”的系统工程和长远工程,不仅需要从基本内容、理论诠释、宣传教育、语言形式等方面系统推进,更需要从法理支撑、制度设计、实践转化等方面逐步确立。
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法理支持。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不是单纯依靠社会自发形成的,而是要在科学揭示、正确认识其内在生成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依赖于国家执政集团的长期灌输、强化和引导,持之以恒地推进,做到日积月累,久久为功,才能逐步进入到人们的思想和意识深处,形成人们自觉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价值尺度和价值原则。要像我们党当年深入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那样,通过制定相关决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理论基础、历史渊源、科学内容、现实要求、实践途径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阐述,并要在我国宪法、法律规范和党章中明确规定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形成一种刚性规制。各级领导干部,要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神圣使命,做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
(三)发挥大学生的积极作用。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和特殊时期,迫切需要分清价值主流与支流,迫切需要价值疏导和引领,这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价值建设提供了最佳时机。首先要创新理念,确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大学生价值建设为核心的高等教育新思路。
其次是要创新实践,探索以价值体验和践行为主要方式的大学生德育新模式。德育是高等教育第一位的任务,着眼于大学生现实和未来的价值需要、基于大学生的实际感受,把实践养成作为大学生价值建设的主攻方向、主要方式和主要路径,做到知行统一,确立起稳定的正确的价值观。并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形成合力。历史文化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是加强大学生价值建设极为重要的内容。探索并形成优势互补的大学生价值建设新格局,形成大学生价值建设合力。
第三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和国家奉行的核心价值理念,在已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三个“倡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概括。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等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
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系统,核心价值观能否与时俱进,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全面部署。几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显著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三个“倡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概括。这既是十八大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同时也是一个重大部署。浓缩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国家层面、制度层面、公民道德层面的价值取向,涵盖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很好的指引。
一、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部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特别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内涵。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是立足国家层面提出的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 格局有机联系,“富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方面,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是体现了对于这个“价值”的追求。“富强”即富足强盛,其实质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
(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内涵。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们党从成立之初就将其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并为之做出不懈奋斗,在实践上极大发展了人民的自由和平等,极大发展了社会的公正和法治。可以说,我们党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依法治国,最终的目标都是服务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崇高理念。
(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涵。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和公民道德行为的本质属性。作为中国人,首先必须热爱自己的祖国,有国才有家,国强才能民安民康民富民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8个字对我们每个人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于所从事职业的尊重代表着一种对于个人价值的追求,爱自己的岗位,全身心地投入到岗位上,干好本职工作,才可能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也为自己创造未来。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紧接着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来落实,那么,如何培 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
(一)要扎实有效地开展学习教育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首先教育部门要承担责任,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干部教育,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教学之中。其次就是各级党的组织,应该把核心价值体系纳入行为规范,党员干部模范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这些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全体公民都应遵守的价值标准,要求全国人民做到,共产党员应该先做到并做好。
(二)在融入贯穿上下功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融入国家、社会、个人各个层面,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及党的建设之中,转化为治国理政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各个行业、社会各方面要结合各自职能,建立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章制度。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核心价值观在所有价值目标中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对社会意识和社会思潮具有强大的引领和整合功能。在新形势下,我们党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住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和根本,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迫切需要。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灵魂,没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社会将迷失前进方向、失去精神根基。社会主义作为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能否培育和践行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核心价值观,是检验社会主义制度是否成熟完善的重要标志。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思想意识的集中体现,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状态、道德操守。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在多元中立主导、多样中谋共识、多变中找到 正确方向,引导人们准确把握是非善恶美丑的价值标尺,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风尚。我们每个人都要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努力!
第四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3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高度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会时提出,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我们要全面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工作,为培养合格人才、推进科教兴国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和有力的精神支撑。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与基本特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阶级、社会的意义。简单地说,所谓价值观,主要是指人生目的、人活着的意义、价值等。价值观是帮助人们辨别好与坏、美与丑、正确与错误、真实与虚假等的标准。
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及其遵循的根本原则,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以下八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1.普遍性。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应当揭示社会主义最本质的永恒的精神要素,具有为全国各族人民所接受的全局性、整体性特征,反映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而不是仅仅反映部分地区、部分阶层、部分领域、部分行业的价值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旦提出,就应能够凝聚人心、汇集民智,成为全体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2.时代性。核心价值观是一定时代、一定地域、一定人群共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具有时代性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紧扣社会主义社会的时代特征,体现社会主义社会时代精神的“精华”。
3.民族性。核心价值观是蕴涵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建立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上,即必须扎根中华历史文化土壤,传承中国传统价值的精华,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
4.概括性。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应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浓缩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理想。
5.崇高性。核心价值观必须反映社会和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未来发展方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基础上提出来的,本质上既属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机环节,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伟大工程和目标指向。
6.稳定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旦确立就不宜随意变动,应该在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相对稳定,且常提常新。
7.导向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具有“标杆”和“旗帜”作用,也要以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己任,把社会的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引导到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8.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简洁明快、通俗易懂,便于为各种不同文化层次和水平的人所接受,使老百姓记得住,利于普及、易于践行。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最初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在又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两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提出来的,正如《意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这四句话,实际上是对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两者关系的一个基本定位。
从根本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在方向上是一致的,它们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都坚持重在建设,就是要弘扬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建设道德风尚,都是为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使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强起来,更好地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是相互区别的,两者各有侧重,特别要看到相比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更加突出了核心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是一个系统性、总体性的框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三个倡导”,则更清晰地揭示了这个价值体系的内核,确立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观念。二是更加注重了凝练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明确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符合大众化、通俗化要求,便于阐发、便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比较具体全面,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则比较抽象概括。三是更加强化了实践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三个倡导”指向十分明确,每个层面都对人们有更具体的价值导向,是实实在在的要求,规范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便于遵循和践行。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为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切入点和工作着力点,有利于更好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和基本内容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
西方世界的价值观为自由、平等、民主,讲究个人自由、个人奋斗、个人才干,讲究社会平等、民主和民权。但西方世界的价值观虽然很诱人,但不适合中国,因为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宗教信仰。中国古人最高的伦理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怎么产生的呢?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课题,并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也重点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虽然得到全国人民的广泛认同,但是,各方面普遍反映不便于记忆,希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作进一步提炼、概括,鲜明提出简明扼要、便于传播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些地方和行业为此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精神、行业精神,如北京提出的“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上海提出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湖南提出的“忠诚、担当、求是、图强”,杭州提出的“让我们生活得更好”,解放军总部提出的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司法界提出的核心价值观——“公正、廉洁、为民”,公安部门提出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奉献”,等等,这些都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伴随形势的不断变化、实践的不断深入、理论的不断创新,更加精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呼之欲出。党的十八大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定方向,鲜明提出“三个倡导”,用24个字提出覆盖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易于普通百姓理解,更易于转化为行动。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发展,有利于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俗化大众化。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十八大报告从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凝练概括,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个表述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毛泽东同志一再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这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也体现了同样的思想方法。在这个基础上,有利于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国家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我国国家的价值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典型特征,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正是一个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的国家。这一价值理想鼓舞人心,满载我们对于祖国未来的美好期望。
从社会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是我国社会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从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改革,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党和政府不断重视人民的自由和平等,社会的公正和法治。近年来,我们党在实践中不断践行这一崇高理念,正是为了早日实现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使人民得到更加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从公民个人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我国公民个人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其涵盖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各个环节,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各方面,是每一位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都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只要每一位公民都能做到热爱祖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友爱善良,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社会一定更加和谐幸福,国家一定更加富强文明。
这三个层次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可以说,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昭示了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的一贯主张,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汲取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共性又涵盖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个性,既坚守国家社会的目标又张扬了人的主体性,既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符合历史、合乎实践,贴近民情、顺乎民意,能够发挥出广泛的感召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导力。这一内涵,既承继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源本,又融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现实;既借鉴了西方先进文化的价值优势,又赋予了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价值传统;既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实践,又着眼于世界社会主义的价值复兴。
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它既需要不断完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制度,也需要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在精神和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性;既需要为人们描绘未来社会物质生活方面的目标,也需要为人们指出未来社会精神价值的归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铸魂工程”,可以从价值层面为深入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为社会长远、稳定发展提供根本价值遵循,为制度设计、决策部署、法律制定提供最终价值依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全面健康发展。长期以来,我们党围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苦曲折的探索,也不断深化着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认识。在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世界社会主义仍然处于低潮的情况下,鲜明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更好回应人们的思想疑虑和困惑,进一步坚定人们跟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社会共识、实现团结和谐的基本途径。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人们对世界、人生、社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价值共识,深刻影响着每个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是人们思想上精神上的灵魂旗帜。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只有建立共同的价值目标,一个国家和民族才会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才会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甚至越是在危机困难的时候,越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我国有56个民族、13亿多人口,要把人们思想意志凝聚起来,没有一个有效发挥统摄作用的核心价值观,是不可想象的。现在,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期,思想领域日趋多元、多样、多变,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各种观念交相杂陈,不同价值取向同时并存,所有这些表现出来的是具体利益、观念观点之争,但折射出来的是价值观的分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找到全体社会成员在价值认同上的最大公约数,在具体利益矛盾、各种思想差异之上最广泛地形成价值共识,有效引领整合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想意识,有效避免利益格局调整可能带来的思想对立和混乱,形成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树立中国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国家实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经济和军事力量是硬实力,文化、文化价值观及其先进程度是软实力。中国要成为真正的世界大国光有硬实力不够,还要有强大的软实力。按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话说中国光出口电视机不能成为世界大国,只有同时也出口思想和价值观方能成为世界大国。基于建设世界大国的要求我们必须增强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和重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书记明确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国家的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文化的核心是价值、价值观。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增强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从而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我们国家既有经济军事硬实力,又有文化价值观软实力,我国将会成为真正的世界大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最简洁的语言介绍和说明中国,有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展示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形象;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竞争力,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逐步打破西方的话语垄断、舆论垄断,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和意识形态安全。
(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当下中国,经过历史沧桑巨变,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变革,发生了全面的变化。发展起来以后的中国,对精神信仰、伦理道德、社会风尚的关注更甚以往,对主流价值和共同信念的归属感尤为强烈。倒地老人“扶还是不扶”的热烈讨论,折射出人们对道德良知的珍视与焦灼;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司法公正一再成为舆论焦点,道出了人们对社会规则的态度和期望。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发展需要价值导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要求,正对应这三个层面的时代要求,可谓大势所趋、正当其时。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发热议、产生认同、赢得共鸣的原因所在。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贫弱落后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虚。没有核心价值观,再丰裕的物质生活也难免让国家社会迷失。中国梦的重要内涵,就是寻求国家的价值内核、实现社会的共同理想、构建国民的精神家园。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活动,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为国家发展助力,更为民族进步铸魂。
五、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途径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集在精神层面,落脚在实践层面。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项“百年树人”的基础工程、灵魂工程、系统工程和长远工程,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认识、逐步形成共识的过程,不可能是朝夕之功。从历史上看,封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发育成熟用了上千年,资本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从提出到确立用了几百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赢得亿万群众也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作为肩负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更应该切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摆上重要位置,融入高校工作的全过程,切实引导和帮助广大大学生在新的时代环境中健康成长。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完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二)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把“三个倡导”这一基本内容融入到高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之中,深化和创新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三下乡”等品牌活动,广泛开展学雷锋、学道德模范等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在真切的亲身参与、深刻的实践体验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大力开展诚信教育,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主题教育和“节粮、节水、节电”专题教育活动。加强学校报刊、广播电视、校史馆、图书馆建设,形成良好校园文化环境。
(四)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示范作用。深入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努力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在教师研修、培训中,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继续开展教书育人楷模推选等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五)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引导作用。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形势,积极运用网站、微博、公共微信、手机报等新媒体手段,在校园网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网页,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网络工作,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加强正面思想引导,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推动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网络环境和浓厚舆论氛围。
第五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高度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一决策部署的重大意义,全面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工作,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和有力的精神支撑。
从理论上讲,它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社会主义既包含不断建设和完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及其制度,也包含在精神和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性。既需要人们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也需要为实现这一目标指出精神价值归宿。
从实践上看,它是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实现团结和谐的根本途径和紧迫需要。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形、差异性日益增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凝聚起来,团结起来,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紧迫。
从国际上看,它是应对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和挑战,提升国家软实力的迫切要求。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锋、交融日益频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的渗透,抵御西方资产阶级的腐朽文化的侵蚀,切实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树立国家良好形象的迫切要求。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铸魂工程”,可以从价值层面为深入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为社会长远、稳定发展提供根本价值遵循,为制度设计、决策部署、法律制定提供最终价值依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全面健康发展。长期以来,我们党围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苦曲折的探索,也不断深化着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认识。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社会共识、实现团结和谐的基本途径。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人们对世界、人生、社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价值共识,深刻影响着每个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是人们思想上精神上的灵魂旗帜。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找到全体社会成员在价值认同上的最大公约数,在具体利益矛盾、各种思想差异之上最广泛地形成价值共识,有效引领整合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想意识,有效避免利益格局调整可能带来的思想对立和混乱,形成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树立国家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争夺发展制高点、道义制高点的关键所在。而文化的力量,归根到底来自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本质上是不同文化所代表的核心价值观的竞争。
二、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方面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范畴,另一
方面也进一步明确了提炼、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我们要大力弘扬这些思想、理念和精神,在凝聚全社会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概括更为简洁、更为有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是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发展形态,与其他社会形,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实践运动,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思想武器,善于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科学阐述中进行归纳概括,善于在与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其他社会形态的对比中抓住最关键、最根本、最核心的精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反映社会主义运动的价值导向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社会实践是核心价值观生成发展的基础,群众认同是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关键。鲜明的实践性和广泛的认同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突出特色。必须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紧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主题,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追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推动社会理想的实现、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扎根中华历史文化土壤,传承中国传统价值的精华。价值观属于文化的范畴,不可能脱离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核心价值观一定是在一个国家、民族长期发展中孕育形成的,反映着这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积淀、思想结晶。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这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广泛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符合人类最美好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首先要体现并保持其独特的个性,但同时也一定要将这种个性置于整个人类文明的大背景下,自觉追求与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一致性。从历史发展来看,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登上历史舞台,本身就是在吸收借鉴包括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在内的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是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制度层面的价值取向,规定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体现国家、社会与个体的内在统一。它是一种国家制度、一个社会发展模式赖以立足和演进的价值导向,它通过塑造国家形象、彰显制度精神来获得人们的认同,并用以引导、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凝聚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向着共同的目标迈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其精神内核和根本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及其遵循的根本原则,是这个体系的精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举措,两者是一个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过程。
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认识、逐步形成共识的过程,不可能是朝夕之功。从历史上看,封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发育成熟用了上千年,资本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从提出到确立用了几百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赢得亿万群众也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切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要把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要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掌握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人们的价值期盼,深入研究当前社会存在的价值共识和主要分歧,进一步明确提炼、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要求
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蕴含的价值资源。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善于发现人民群众中蕴藏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积极探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途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一个理论课题,也是一个实践课题;既需要在理论上不断深化研究,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
坚持知行统一,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爱岗敬业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同自觉履行党员公民的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结合起来,自觉地用核心价值规范自己的言行。倡导核心价值导向,建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社会认同评价体系。建立和健全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社会评价体系,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建立各种制度体系包括法律规范、行为准则、道德标准长效机制等使之成为制度和约束社会各种行为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