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信息技术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整合贵定县第三中学雷明宏
【摘要】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人类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同时,也培养了诸如病毒编造者、虚拟时空沉溺者、垃圾信息散播者之类的一大批的害群之马,他们把现代文明产物的信息技术当作了违法犯罪活动的有利工具,真让人心痛不已!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反思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与道德品质教育的成效,反思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整合。
【关键词】 信息技术法制教育学科整合网络违法犯罪是一种新型的违法犯罪,在青少年的违法犯罪中,有80%受到网络色情、暴力等影响。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网络违法犯罪,并非法律规定的专门术语,而是近几年来人们约定俗成的概念,网络违法犯罪包括一般违法行为和刑事犯罪行为两个方面。现实生活中人们遭遇的不法侵害,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同样可能发生。概括地说,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客体而进行的违法犯罪行为,如制造、传播网络病毒、进行网络欺诈、侵犯他人隐私权;另一方面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进行的违法犯罪行为。
面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瞬息万变的国内、国际形势,政治课完全依赖教材内容来完成其德育目标,显然是“力不从心”。为更好地完成这个目标,在法制教育课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并将其两者有机地整合起来,不失为一个好的教学办法。
一.紧扣时代脉搏,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法制教育课应该是紧扣时代脉搏,及时传播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渠道。让学生把握和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导向也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应用,延伸了政治教师的“手臂”、拓展了政治教材的“视野”。教师可以把国家的重大时政热点问题及时引进课堂,以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因为,学生是最渴望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风云的变幻,他们渴望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教师就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好奇心特点,结合信息技术中的声音、画面等有利因素,用快捷、直观的网络信息,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传递给学生,这样,也就提升了法制教育课的德育功能。可见,教师只要注意收集,注重整合,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渗透法制教育课的思想,是最能有效地来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例如:关于“中国梦”“美丽中国”“改革开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道“保护环境”等等,都可以通过教材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让其真实、客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不仅从理性上和感情上理解和接受了我们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还可以用这些理论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也真正确保了法制教育课的德育 1
功能。
二.结合时代发展,了解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法制教育课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单凭教师的一张嘴来进行空洞的说教,是难以完成这个任务的。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用具体、形象和翔实的事例来让学生感受、体验和回味,进而升华他们自觉的爱国情感。为此,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容量大,节奏快的特点,来展示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图示我国的科技文化成就,回顾我们民族的屈辱史,展现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成就,这样,就能使学生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热爱我们社会主义祖国,从而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祖国荣辱和尊严的责任感,消除民族自卑感。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宣传祖国新貌和建设成就;宣传英雄人物、先进集体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先进事迹;宣传成功的建设经验和改革经验;宣传祖国的壮丽山河和名胜古迹;宣传重大的历史事件和著名的历史人物;宣传历代杰出的文艺家及其作品;宣传历代的科学家及其贡献;宣传历代文物;宣传各民族人民对祖国的历史贡献;宣传侨居国外的爱国者和世界各国的著名爱国者。要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作用和突出的贡献;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国土,壮丽的山河,无尽的宝藏,培养其对祖国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诚挚的情感。例如:在讲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课时,我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中就运用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在时空上跨度很大,有鸦片战争时期的,有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也有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所引用的内容,有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图片,有日本帝国主义屠城南京的图片,也有新中国成立之时“开国大典”的视频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出厂的短视频,还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杨利伟进入太空的视频和图片等,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事实的展现,不用老师在多说什么,学习不仅学到了知识,爱国主义情感也油然而生,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也充分显示了法制教育课的德育功能。
三.针对学生特点,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教育目前,由于我国正处于多种价值观相互碰撞的历史转型期,这种现象不可避免地也会反映到学校中来,使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样性,特别值得警惕的是学生中的少数人价值取向已开始显现出物欲化、功利化倾向,他们倾心于对金钱物质的不适当追求,埋头在过度膨胀的自我设计之中。在这种情形下,必须坚持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大胆地对社会生活中消极的价值观在学校中的影响加以有效控制和抵制。无疑,法制教育课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个德育任务。
由于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具有兴趣浓、容量大、负担轻、效果佳的作用,教师可以把可以把一些新人新事的新闻报道、仁人志士的纪录片以及反映实际的图片、数据、视频片断与法制教育课有机结合起来,用事实说
话,实现了超时空的信息再现,从而大大提高了法制教育的可信度。例如,过去我们在讲授有关“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的教学过程中,尽管我们提供的许多材料和数字千真万确,论证也很有力,但学生总有三分怀疑。而我们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切入一些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各方面实际变化的图表数据、98抗洪抢险、反腐倡廉大动作等一系列人和事的视频材料后,学生的怀疑就大大减少了,政治课教学的可信度提高了。因此,只要我们平时做有心人,多在网上收集有关资料,多关注《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今日说法》等重点栏目,及时汇总有关信息并加以处理,就可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大大增强法制教育课的可信度,让学生在观看这些资料时,如丝丝春雨,渗透进他们的心田,默默地提升他们的社会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达到德育的教育目的。
四.树立法制观念,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
邓小平同志早在1986年就提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我们的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
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帮助他们掌握社会生活中必备的法律知识,培养守法习惯,学会应用法律,是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工程,是中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法制教育课义不容辞的职责。
然而,法律干巴巴的条条框框,对学生来讲是索然无味;即使老师举几个案例,也是老师讲的头昏脑胀,学生听的昏昏欲睡。怎样克服这个缺陷?建构主义认为,最好的感悟方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的介绍和讲解。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应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直观、形象、生动、与学生的生活关系密切的特点,来重新呈现教材。教师可根据内容,选择典型案例,再从案例出发,设计问题,然后,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呈现出来,让学生从可视、可听、可感等各个角度调动学生的感官,创设与实际生活贴近的情境,拉近学生与法律之间的距离,使他们觉得案例中的人、事、景、物就是实际生活中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景、身边的物,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法律条文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欲望。
五.面向社会生活,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情感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者不仅传授真理,而且向自己的学生传授对待真理的态度,激发他们对于善良事物受到鼓舞和钦佩的情感,对于邪恶事物的不可容忍的态度”。这是对教育者提出的要求,更是法制教育课所承担的德育任务之一。如何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中自觉地接受德育中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实现审美的愉悦、心灵的满足、情感的激励、个性的陶冶,光凭老师的说教,恐怕是苍白的,也很难完成真善美的情感教育。当引入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以后,我们可以把一些真人真事、纪录片以及反映实际的图片、数据、视频片断与法制教育课有机结合起来,用事实说话,实现了超时空的信息再现,从而大大提高了法制教育教育的可信度,让他们明白: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真善美,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对真善美的追求、创造和欣赏。用真理、道德和美的标准引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将会有助于我们培养和发展丰富的、健康的、高尚的情感。这样可以启迪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对真善美的情感共鸣和追求,使正确的思想品德认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思想品德行为。
法制教育课的德育功能是多方面的,作为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及时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善于从多方面搜集资料,熟练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从多角度、多方面入手,加强法制教育课的德育教学,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法制教育课的德育功能,服务学生、培育学生。
总之,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在法制教育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能够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诱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该课的德育功能,以更好地达到法制教育课德育的目的。
第二篇: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
一、信息能力与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坚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传递等有关技术的总称。简言之,信息能力是对各种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活用能力,即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传递的理解和活用能力。
信息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素养,它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上的素养,它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除信息能力外,信息素养还应包括在认识、态度层面上的内容,即对信息、信息社会、参与信息过程和信息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层面上的内容,这也是每一个信息社会的成员╠╠我们称这为信息人所必须具备的素养。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学科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应包括以下的三个方面:
1.对信息科学的理解
通过信息技术、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学生应能深入地理解各种信息手段的我,深入理解各种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方法,能对给定的信息进行适当的处理,并能对各种信息的活用进行评价和完善。
对信息科学的理解不是单纯理论上的,知识内容上的理解,应能通过信息科学的理解,指导信息活用时,合理地选择信息手段和信息处理的方法,并能对它们进行有效地评价,用以完善信息活用和信息处理的过程。以信息科学的理解是信息活用的基础和条件,没有对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解,不可能实现有效的信息活用。对信息活用的评价和完善是指导信息科学基础学习的重要根据。
2.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
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是指对于给定的课题、目的、问题,能合理地使用一定的信息手段,对必要的信息,自主地或与人协同地进行收集、分析、处理和创造,并能根据受者的情况,发布信息、传递信息。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是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信息活用的实践过程中,一定会涉及各种信息机器、信息设备,例如,计算机、因特网的操作,对这些机器、设备的操作能力及其培养,应纳入到信息的收集、处理的高度来认识,来理解,不能将信息技术教育变成具体信息机器及其相应软件操作方法的培训,否则会背离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教育目标的要求。
我们曾经碰到过这样的问题。为了求解某一问题,进行某种决策,需要大量地收集信息、理解信息、分析信息,并将有关的信息送入计算机,以一定的处理软件对信息进行处理,最后,根据处理的结果,作出相应的决策。这是一种以信息技术求解问题的过程。在根据处理的结果决策问题时,发现这种决策与逻辑的分析,与以其它方法进行决策的结果相矛盾。经过反复评价、研讨,发现基于计算机处理的决策是错误的。显然,计算机的操作、软件的使用方法是完全正确的,产生错误的原因在信息的收集、信息的理解和信息的分析。
通过这个实例,不难看出,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与机器的操作,软件的使用相比较,对信息的评价,并以这完善的信息的活用过程更为重要。
3.对信息、信息社会的认识,态度与参与
对信息、信息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包括对信息社会的认识;对信息在信息社会
中的作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认识;对信息的情感、对信息的道德与伦理、对信息的责任与态度以及信息安全与信息犯罪的认识与态度。
信息技术教育中,应重视培养学生主体的、积极地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对于信息,不仅是受者,更要培养学生积极地进行创造,主动地、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积极地参与信息社会及其发展的态度和能力,应特别重视信息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
二、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教育。学生的信息能力、信息素养应由上述的三个方面所表示。这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不仅规范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也决定了信息技术教育应采取的方法。
根据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要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的几个问题:
1.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方面
学校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两个方面:
(1)信息技术课
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学校教育中,应开设信息技术课(也可称信息系统基础、信息科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内容应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决定。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对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有一定学习和掌握。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应特别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学习。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特别重视学生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的理解、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比具体机器的操作、具体软件的使用更为重要。
(2)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学校中的信息技术教育不应只限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将信息技术教育贯穿到党校教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其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此,应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整合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方面是以信息技术促进其它课程的学习,即以信息技术的方法,例如使用多媒体,使用因特网学习其它课程的有关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其它课程的学习,充实,完善或补充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不足,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全面、更具体、更生动。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既有利于其它课程内容的学习,了有利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不仅如此,它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2.对信息技术课程性质的认识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有关信息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学科教育,它也是一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素质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中,应浒有关信息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信息技术教育中,必然会大量地使用各种信息机器,也可能使用机器、设备的时间占相当大的比例,我们不能因此将信息技术课变成信息机器操作、软件使用的技能课。如果这样,将偏离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
3.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技术的学习
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时,应处理好与计算机技术学习的关系。如前面所讨论的那样,信息技术是指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创造和传递。计算机作为信息获取、分析、处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在信息技术教育中顺重要的位置,但我们决不能以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掌握代替信息技术的学习与掌握,只能将计算机作为信息获取、分析、处理的工具进行学习。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应从信息技术的高度、信息技术的角度进行学习,而不是脱离这个前提进行学习。
以算法语言的学习为例。单纯的算法语言学习,主要是介绍各种语句及如何以这些语句进行编程。在讨论语句的使用方法时,可通过一些实例进行说明,这些实例是用于说明语句及其应用的。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算法语言作为求解问题的一种工具,其学习的主题应是如何以算法语言去解决问题,其学习的重点不是一般地介绍语句,而是如何以这些语句编程,即如何以这些语句去描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为此,与其说是算法语言的学习,不如说是问题解决与编程的学习。具体的学习过程设计应该是,以一个具体的问题为例,让学生理解该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在此基础上,抽象出人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基于这样的过程,讨论计算机是如何处理信息、求解问题的。
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有关计算机的讨论不仅出发点、讨论方法与一般的计算机学习不同,而且从信息技术的内容看,应比一般的计算机学习更为广泛,虽然计算机技术的学习是信息技术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不能以一般的计算机技术的学习代替信息技术的学习。
4.信息技术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活用时的评价和完善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中,应注重学生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作为活用能力,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应注重学生对信息活用的评价和完善,在某种意义上,对信息活用的评价与完善比具体的操作更为重要。它决定信息活用手段的选择、操作结果的评价,操作过程的完善。它对课题的解决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实现有效地评价与完善,应十分重视信息技术、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没有对这些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深入学习和理解,不可能实现对信息、对信息处理的结果和信息活用实现有效的分析、评价,进而完善活用的过程。
5.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1)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技能的掌握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必须涉及大量机器的操作,软件的使用,有些人甚至认为信息技术就是机器和软件的操作技术,这是一种错觉。各种机器的操作、软件的使用,应基于一定的理论指导下予以选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特别重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应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去选择,去完成一定的具体操作。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就不可能对操作的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价,就不可能完善具体的操作过程。某种操作技能只有在一下的理论指导下才能发挥作用。
(2)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对机器、软件操作能力的训练
信息技术教育中,我们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为了解决问题,需要使用计算机,需要使用一定的软件,这些只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我们不能以工具的操作代替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根据问题的分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算法,如何评价与完善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工具的掌握更为重要。工具的使用是在解决问题算法的指导下进行的。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中,与具体机器、软件操作能力相比较,应更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完成任务与驱动知识的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中应彩任务驱动的方法实现信息科学知识的学习,实现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我们表应只看到任务的完成,不看是否驱动了知识的学习。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一种学习方法,这是一种问题解决式、发现式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任务驱动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探索、去发现有关的信息科学的知识。如果不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学习、掌握,这一次的任务完成了,下一次同样的任务可能完成不了,因为他没有将任务的完成变为一种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自觉行为。任务驱动中,既要完成任务,更要注意通过完成任务应驱动的知识学习。
上述各种关系的处理中,其实质是对信息技术教育根本目的的认识,对学习目标的理解,对课程性质的定位。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创新人才,不是培养机器的操作者。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是一种学科教育,不紧某种技能掌握为目标的技能培训。
信息素养是面向信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学校教育中,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必须认真地界定学生的信息素养应包括怎样的内容,在此基础,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培养。如何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素养的痒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如何认识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其培养等都是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我们应将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其培养作为学校素质教育、学校教育改革、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大问题予以高度的重视,认真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的现代化。
第三篇:Pzsksa信息技术教育与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机整合议案
Time will pierce the surface or youth, will be on the beauty of the ditch dug a shallow groove;Jane will eat rare!A born beauty, anything to escape his sickle sweep
.--Shakespeare
信息技术教育与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机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教学的日渐普及,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了各种供选择的资源,还将导致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程内容、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育手段等全方位的变革。面对信息社会到来所造成的强烈冲击,初中地理教学也应在汹涌而来的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中走在时代的潮头。
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促使信息技术教育正在发生转变,逐步从单纯的信息技术教学课向与其它学科的整合,进而构建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模式发展。它的教育内容从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转到利用计算机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讨,它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法制的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正日益成为推进国家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强有力的手段,通过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二、促使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教育必要因素 1.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着信息技术的应用
地理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巨大的信息世界。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创造并遗留下来的各种信息的积淀。通常我们对地理的了解主要依赖于各个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各种资料,但其却庞杂繁多,数不胜数。现代教育技术以其巨大的信息存储能力,方便快捷的文件检索功能,使广大师生拥有浩如烟海的地理资料及快速查询资料成为可能。2.《新课标》的实施赋予了地理学科教学新的内容
《新课标》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地理学习如何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呢?其核心是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变教师教学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过程。3.地理教学同样担负着新的教育使命
信息社会,知识以惊人的速度在不断更新,很多知识在我们尚未认识清楚的时候,它却已经被新的知识所取代了。地理学科教学以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为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对材料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对于信息高速公路——Internet网络提供的各种信息,应该具备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进行选择、判断的能力。
三、初中地理教学应用信息技术教育方略
(一)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目前,地理CAI教学课件的商业化运作已经相当成熟,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演示学习探究过程
采用计算机技术集动画效果、视频影像、声音等为一体,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辅助教学。这类课件可以是线性序列的演示,即按教学顺序来组织各种信息;可以是交互式的,也可以是开放式的,既可按顺序进行操作,也可以通过主菜单根据需要随意选择学习内容或重复同一内容。
2.高密度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和灵活的文字板书应用
这类课件多用于专题课和综合复习课中,利用计算机大容量存储和快速显示功能,代替教师的口授,它具有图文并茂、资料详实、容量大、线索清晰、操作简便等特点。
3.创设信息情境,让学生主动完成 意义构建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提供一个由教师预先创设的信息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加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利用多媒体自身的优势将声、光、电等多种信息资源构建成学习地理的氛围,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供可能。
(二)基于校园网等局域网的网络教学
由于客观原因,到目前为止,还未见到一套较为成熟的初中地理教学配套的电子材料出版发行。要经常性的开展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初中地理教学活动,就必须善于积累地理电子教案、分类电子地图、地理CAI积件,构建自己的地理数字化素材库;就必须善于积累图象、声音处理经验、动画制作经验、课件的制作经验,努力提高信息技术水平。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等局域网,使之与相对成本较低的卫星电视互联,教师、学生既可以共享通过卫星电视互联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料,又可以通过校园网等局域网实现交互式教学,防止出现信息时代的不平等教育现象的产生。
(三)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学。
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学,抛开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打破了时间、空间对地理学科教学的束缚。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是一对多的关系;网络教学构建了一个虚拟的地理课堂,这里提供了优秀的地理教师设计的学习资源,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来选择相应的内容进行学习,并可将学习情况及时地提交给教师,教师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定,以此实现一对一的教学。
四、中学地理教学应用信息技术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角色的多元转换
信息技术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教师教育思想是否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而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愉悦感。地理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况的实际需要,不断转换自身角色,利用计算机及网络信息占有量大的特点,提供给学生地理学科领域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及有争议的热点问题,启发学生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维。2.地理教学方法的转换
在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下,地理教学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民主性和平等性原则,注意学生个性化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制作的CAI课件及网络教学为学生的独立学习创造条件,学生可以独立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进行学习,使学习的内容更具有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灵活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的转换,注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3.注重学生多元素质的和谐发展
教育教学的信息化为地理教学提供了多元而广阔的教育平台,我们在地理教学中也要落实我们的最终教育目标,重视学生多元素质的和谐发展,学生健康个性的培养,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论也十分激烈。景区主管部门、经营权受让者以及各界学者都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见足经济学的有关基本原理,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公共经济学理论、、产权内涵及经营权实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针对目前我国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现状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现代产权理论、现代企业理论和规制经济学理身的特点,采用系统研究的方法,比较与鉴别相统一,从风景名胜区产品特性解,至今仍未达成共识。本文立社会各界对此争论,结合旅游业自近年来,我国旅游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的现象越来越频繁,而
第四篇: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总结
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总结
一、指导思想
以dxp教育理论为指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深化改革为核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为重点,认真贯彻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精神,开展信息技术教研活动,促进信息技术教育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实效化,全面实施“哈尔滨市教育发展工程”,推进我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各学科的“整合”,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信息技术教育开课情况
全镇中小学全部开设计算机课,三年级以上每周二节计算机课,理论课、实践课各一节,开课率10xxxx,教材人手一册,目前全镇各校还达不到单人单机,均采用分组上机的办法,中小学分别学习word的基本操作和画笔操作,学生的操机能力不断提高。为了更好地满足学习的需要,丰富学习生活,各校的计算机业余时对学生开放。
三、校本培训情况
这学期我们按市教师进修校要求,充分发挥网上优势,狠抓了教师的校本培训工作,与进修校联网,及时下载有关校本培训方面的内容,利用业余时间组织教师学习,写学习心得笔记,座谈交流学习体会,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我们已完成了《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前三章)、《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前六章)共五本书的后两本网上学习任务。网上教研、交流情况,我镇九九年下半年实施了“校校通”工程,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开展了网上教研,网上培训等活动最大限度地利用网上资源,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整合”。这学期我们举办一次网上教研课,一次教学业务讲座,一次优秀教案展评,一次网络建设九里学校现场会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我们还通过网上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提高了班主任自身素质,又通过教委网站,进修学校网站及外地兄弟学校的一些先进经验和做法加以借鉴和学习。这对于提高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教师的自身素质都起到了不可替代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信息技术教育课题研究
依据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每校均确定了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课题,大致有“教育信息网对提高农村教师综合素质中的作用”、“农村网上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与实验”、“校校通”工程给农村教育带来的变化等。目前初见效果,我们将继续深入地研究下去使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处于全市领先地位。
五、网建工作的管理及计算机教师的培训工作
各校都建立了一整套关于计算机使用的管理制度,并到实践中严格执行,以保证计算机运转状况良好。
本学期我们分别搞了一次网管员培训和计算机教师培训,目前我镇计算机教师全部通过哈市中级考试,并取得了中级证书,另外有四人获得尚志市网络课件制作二等奖。
以上是我们在计算机教育工作中的一点具体做法,深感不足,具上级要求相差甚远,我们将在以后工作中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第五篇: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计划
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计划
21世纪人类将进入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先导的信息社会,为迎接时代挑战,1999年xx批准转发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是我国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蓝图,它的实施将大大深化我国的教育改革,加速我国的教育现代化。
作为身处这一改革过程中的教师,我们面临着两个问题:如何提高自身素质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如何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帮助他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根据以上这两个问题,我就学校这一学期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工作做如下安排:
一、充分利用学校先进的教育条件,切实抓好学科教学工作。
1、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做到课前有准备、课时有作业、课后有反思。
2、对照电教课题,向本工作组成员推荐3~4篇可学习、借鉴的文章,并附体会。
3、每月开展教研活动,活动小型多样,针对性强,注重实效。每次活动做好书面记载,活动后有总结。初步计划如下:
九月份:小组讨论“如何抓好各年级学生的计算机教学?”
十月份:交流自己在课后学习或研究本学科教学时的心得、体会。
十一月份:教师互相听课,共同改进教学方法。
十二月份:教师总结一学期的教学得与失,共同创新下学期的工作。(要求完成本学科论文一篇。)
4、做好专用教室的使用记载和卫生工作。
5、加强校园网络其它电教设备的维护,随时确保教师电脑、学校机房,新苗电视台及阶梯教室电教设备的正常使用。
6、做好电教资料的分类、整理、归档等管理工作。
二、为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培养其运用计算机的能力,组织开展各项活动。
1、开展以学生为主的校级竞赛活动。
十月下旬:开展四年级学生的打字比赛。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集中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对word的运用。
十二月下旬:开展六年级学生幻灯片制作的比赛。通过比赛不仅能让学生熟练运用powerpoint这一软件,还能培养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能力。
(活动的具体方案会在比赛那个月的月初通知。)
2、开展学生作品展览活动。
平时,任课教师做好学生作品的收集整理工作,九月份将其作品展出。
3、加强学生nit培训,积极参与考核,争创好成绩。
三、配合学校做好信息技术与教育方面的各项工作。
1、做好创建省级信息技术实验学校的准备工作。
2、积极配合其他学科开展的各项竞赛活动。设计、开发学校对外、公开、竞赛教学课件,网页。
3、学校网页及时更新,不断改进,使教育信息网站成为我校教育系统贯彻教育方针、追踪教育动态、介绍新人新事的一个媒体;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了解教育形势、交流教育经验的空间;成为联系家庭、服务社会的一个纽带。
4、定期组织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广大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意识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