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创业典型事迹材料
家住社区的朱凤涛今年37岁,2006年8月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佳瑞思汽车租赁有限公司。当年即上缴税收3万余元,07年上缴17万元,08年一举超过20万元。可谁也不会想到,朱凤涛只有初中学历,曾干过厨师、开过小饭馆,当过出租车司机。他靠着自己灵活的头脑、吃苦耐劳的干劲,一步一个脚印得走到了今天。
1987年,刚刚初中毕业的朱凤涛就赋闲在家了,想着“荒年饿不死手艺人”,朱凤涛就跑去凤凰楼学起了厨艺。学徒出师,心思活络的他动起了自己当老板的念头。92年,朱凤涛借钱在312国道长青段附近开起了一家小饭店,但事与愿违,饭店生意并不如他想象中那么好做,勉强维持了一年,在没有亏损的情况下,朱凤涛毅然决定结束饭店生意。96年,在**亲戚的鼓励下,朱凤涛又只身赴**,干起了自己熟悉的行当,开饭店。靠着亲戚的帮忙,朱凤涛的饭店生意做得是红红火火,可想着自己毕竟不是本地人,发展会受到很多限制,朱凤涛又作出了一个让很多人不能理解的决定:出让饭店。99年,出租车行业逐渐升温,朱凤涛看准了这个时机,学驾驶,开出租。一年下来,朱凤涛厌倦了,因为出租车司机的生活就是睁开开车,回家枕头,这样的日子不是朱凤涛想要的。03年,他又放弃了相对稳定的出租行业,投身到了到时的新兴行业:汽车租赁,他为汽车租赁公司开车。打工一向不是朱凤涛的最终目标,或许在最初进入这个行当时,他的内心就酝酿着有朝一日再次做老板的老板。朱凤涛用一年时间熟悉了整个汽车租赁行业的运转模式,同时在工作中也结识了一批固定客户。此时,朱凤涛觉得,时机到了。
2003年12月,朱凤涛花25万元购入了一辆全新大众帕萨特,其中有17万是他向亲朋好友借的,可就凭着这股子魄力,朱凤涛开始涉足汽车租赁行业。从起先的挂靠在别家公司到自己成立公司,朱凤涛仅用了两年时间。06年9月,朱凤涛正式注册佳瑞思汽车租赁有限公司。目前,他手下已有7名驾驶员、10辆各种用途的汽车。汽车租赁行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市场,有公司靠着打价格战来赢得客户,但是朱凤涛却从不“自行降价”。朱凤涛公司主要服务的是外资企业,他坚信,只有靠着优质的服务才能最终赢得客户的长期惠顾。他对员工有一整套严格的规范与管理,他强调得除了服务,还是服务。因为朱凤涛的“服务为先”理念,所以他才能在汽车租赁行业站稳脚跟,08年营业额440余万,上缴税收二十多万。他手下的员工绝大多数都是新人,09年1月,朱凤涛通过社区推荐参加了创业培训,经过培训,增强了参保意识,目前企业社保参保事宜正在进行中。
第二篇:铁南社区创业典型事迹
铁南社区创业典型事迹
建平县铁南街道铁南社区劳动保障秉承着“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宗旨,依托政府的惠民政策,以“创先争优”为契机,积极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受理贴息小额贷款申请、提供就业援助等工作。刘生,今年53岁,是建平县第一糖厂一名下岗失业人员,现为建平县万寿生才针织品超市法人。
2002年,刘生毫不例外地成了一名下岗职工。作为一家之主,没有了工作,没有了生活来源,他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急于找一份工作来添补家用。他开始留意各种招工信息,报纸上、电视上、电线杆上看到的信息都一一记下,晚上回家用电话联系。通过这种方式,他路边摆过摊,商场门口擦过鞋,养猪厂喂过猪,但这些经历告诉他,这不能从根本上扭转目前的困境,她决定通过再学习,掌握一技之长,重新创业。她连续三期参加就业局免费开办的面点制作、烹饪技术,一边学习,一边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
后来他在一家针织品批发店打工,由于他细心研究商品的进货和销售环节,研究消费者心理,他的销售业绩一直很突出,深得老板的常识。经过几年的打工生活,刘生积累了很多销售经验,尤其是进货这一环节,对他来说已经是轻车熟路,哪里货源充足,哪里货便宜,哪里款式新颖、实用,这对他来说已经是了如指掌,他结束了打工生涯,在建平县万寿西村,开起了针织店,进货,销售,他做起来得心应手。很快他感觉到由于流动资金少,周转不开,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益,他四处筹措无果,急得他吃不好,睡不香。
社区得知情况后,主动帮她办理了再就业优惠证,并为其申办小额贷款。他积极参加了就业局组织的市场营销专业培训,三十天的培训,又让刘生受益非浅。有了资金,又加强了营销理念,刘生的超市扩大经营了,销售业绩一路攀升,平均一周就进一次货,销量可观。目前,他又雇用了六名下岗失业人员,主要从事往街边小店送货,销量增大了,增加了收入,又解决了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使他们有了稳定的收入,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刘生失业不失志,相信他的创业之路会越走越宽.铁南社区帮扶对象刘玉玲,经营的玲玲冷饮的冷库区由于规模小,需要扩建,但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益。她着急上火,但没有办法解决。铁南社区领导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积极联系就业局,为刘玉玲争取贴息小额贷款。报名,培训、考试,刘玉玲取得了结业证书。就业局领导在铁南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和铁南社区有关人员的陪同下,亲自到刘玉玲的玲玲冷库现场勘察,最后通过审批,目前,叁万元贴息贷款顺利拨付到刘玉玲的帐户上。
望着刘玉玲脸上那由衷的笑容,我们也相信她的前景会
越来越美好。
第三篇:下岗工人创业典型事迹
“对于我们这地方来讲饲养竹鼠是个冷门的热行业。一是饲养的人少。二是投资不算太大。三是市场前景看好。”谈及饲养竹鼠,梁珍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年过不惑的梁珍原是**县**矿区职工。XX年,因企业改制她成了一名下岗工人。XX年,下岗不失志的梁珍作手饲养肉兔。但由于养兔技术要求高,市场风险大。为此,去年在**矿区管理处党支部的帮助下,她转产饲养竹鼠。
去年4月份,梁珍投资近5000元租用房屋100平方米、建鼠舍60小间,并到桂林阳朔引进种鼠7只进行饲养。4个月后,母鼠纷纷产崽,梁珍打心里乐开了花。但沉浸在成功喜悦之中的她,却万万没有想到刚出生不过一星期的20多只糼鼠,大部分隔三差五地“失踪”了。这令梁珍迷惑不解。
为找到其中的原因,梁珍在鼠舍足足守了3个晚上,结果发现原先“失踪”的糼鼠是被产崽的母鼠吃掉了。母鼠为啥会吃掉糼鼠?如何防止母鼠吃掉糼鼠?带着这些问题,脑子灵活、勤学好问的梁珍除认真研读有关书籍,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外,还四处请教养鼠高手,终于弄清母鼠产崽后,因身体缺少水份和维生素等营养,如果不及时进行人工补给,否则母鼠就会吃掉崽鼠给自已补充水份和营养。通过半年的刻苦钻研,梁珍掌握了一整套饲养竹鼠过硬本领。
身怀养鼠绝技的梁珍,饲养竹鼠得心应手,在她的精心护理下,竹鼠由原先的7只,已发展到目前的150多只,且个大体肥,皮毛发亮,肉质鲜嫩,倍受顾客青睐。为此,尽管南宁、桂林、柳州以及相邻县乡等地的竹鼠商贩纷至踏来,以每对250--300元高价购买,但梁珍只肯出卖少量的种鼠,大部分却留下自已饲养。
如今,面对“钱”前看好的竹鼠市场,梁珍充满信心,她坚持走自繁自养竹鼠致富新路子,力争牛年大发鼠财。
第四篇:残疾人创业典型事迹
残疾人创业典型事迹
一是多鼓励,壮胆子。其实,很多残疾人都有创业梦想。残疾人创业的火苗也许还在沉睡,也许还在艰难的燃烧。他们需要社会和家庭去呵护、去激发、去壮大,需要大家给他们多鼓励,壮胆子,这样他们才会燃起熊熊的自强创业之火。特别是家庭的精神抚慰、亲情的牵绊是残疾人创业的最大动力。要大力弘扬家庭传统美德,使家庭和睦、相互扶助、理解宽容、无私付出等美德得到发扬光大。让残疾人感觉到无论有多大困难,无论有多艰辛,家庭始终是他们温馨的港湾。用刘多益的话来说,没有家庭对他的全力支持,他是坚持不了这么多年的,也干不成这么多事的。
二是多引导,出点子。残疾人自强创业的路子怎么走、如何实施、如何转化危机一直困扰着他们,特别是很多残疾人难以突破心理关。因此,应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正确引导残疾人的创业意愿,选择适合残疾人创业的路子,提供创业的孵化器,让他们能正确认识创业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创业时能遇到什么问题,科学选择创业项目。当前,重点应建立由政府主导、社会支持、残疾人参与的创业引导和抉择机制,让残疾人的创业意愿转为创业行动。可建立残疾人创业服务基地,搭建残疾人创业平台,为残疾人提供创业孵化和实习的机会,提高残疾人自主创业的基本能力。特别是鼓励那些立志创业的残疾人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激励那些在创业路上举棋不定或稍显迷茫的残疾人坚持走下去。
三是多自强,拍膛子。残疾人自身要自立自强,打铁还得自身硬,要敢于拍膛子说自己行。重要的是激活与培育他们的创业动机,每个残疾人有每个残疾人的创业动机,有的是为了生存,有的是为了一口气。良好的创业动机能激发残疾人创业的能量,使他们能一如既往地为自己的目标坚强打拼。刘多益当村官的创业动机是因为很多人讥笑他“衣裳裤儿都捞不稳,怎么当得下来村干部”,为了这句话,他立下壮志“就是牺牲自己的所有一切也要把这个村官当好,也要把村民们带富”。为此,刘多益付出了全部努力,改变了家乡落后面貌。同时,要敢于走出第一步,克服最大静摩擦,走出第一步。
四是多探索,找路子。针对有创业愿望和创业需求的残疾人,按照“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要求,制定创业服务方案,能养猪的就养猪,能养羊的就养羊,适合开网店的就开网店,为他们找适合发展的路子。同时,做好跟踪反馈,进行评估总结。
五是多帮扶,给票子。政府应大力开展挂包帮等直接联系帮扶残疾人活动,提供创业扶持资金,银行给予无抵押担保贷款,鼓励社会慈善帮扶残疾人创业,允许多种形式鼓励社会各界助残创业,从而有效建立社会帮扶残疾人机制。特别是大力宣传,肯定扶残助残行为,弘扬助残美德,对助残行为及时肯定和和鼓励,激发和带动更多的人支持残疾人创业。对助残的好人给予保护,不要让助残的人有后顾之忧。还要对造谣、中伤助残创业行为的人依法给予打击。对社会捐助、支助残疾人创业的资金、物资的使用应公开透明,给助残创业的人一个明白,特别是让真正助残创业的人有好报,扶残创业的企业有更优惠的政策支持。
人们对腌菜钟爱有加。主要有以下原因:1 腌菜味道爽口,由于烹制方法大多凉拌,因此很好地保留了其营养成份。2 腌菜取料广、种类丰富、味型多样、价廉物美,可以这样说没有人不喜欢腌菜,尤其是那些爱好杯中之物的老少爷们儿,离了腌菜几乎就没法生活 3 它快捷方便,可在店里卖,也可外卖,在现在快节奏的社会里,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青睐!开办一家残疾人特色腌菜店不需要残疾人有多高的技术含量,工作也不是很艰难,利润可观。对于客人来说,既吃到了可口的腌菜,又帮助解决了残疾人的生活难问题,不失为一个双赢的好主意!在开店中面对的一些问题,比如说:买什么原材料?资金不足?在哪里开店?我们会尽全力从各个方面给残疾人最充分的帮助,政府也会给残疾人提供最大的政策优惠。如果一切顺利,所得的收入基本足够残疾人自己和家人生计所用。综上所述,这个点子可行性较高,能够达到帮助残疾人养家糊口的最根本的目的!
三:项目实行具体措施
1:进行残疾人调查,抽选一些适合于此计划的对象,比如:腿稍微残废者,哑巴,轻微残废但双手和正常人一样轻快灵活的残疾人朋友们,对这份项目热爱者,能够吃苦耐劳;
2:和残疾人多沟通了解,拿出我们的计划给他们看,详细告诉他们关于开店的一些注意事项,我们愿意为他们提供最大的支持,获得他们的好感与信任,了解他们的需要。
3:在专门负责联系供货商的志愿者组里面派两个志愿者到相关市场联系货源,确保用最优惠的价格买到质量过硬的产品。以及与有关部门联系,获得开店批准;4:联系附近有经验的腌菜卖家,我们已经联系到了愿意的卖家,并且答应免费培训。对残疾人朋友们进行腌菜制作培训,每天一次,每次一个小时。直至熟练为止,具体培训时间以腌菜卖家有空闲时再定时间,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派志愿者提前通知好残疾人朋友们参加培训;
第五篇:典型农民创业事迹
典型农民创业事迹
记龙河镇康庄村农民------孙长青
孙长青,男,35岁,小学文化,龙河镇康庄村2组,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康庄村地处偏僻,交通条件不好,但土地肥沃。长期以来,全村以传统农业为主,技术落后,观念陈旧,效益低下。多年的农村生活使人们养成了“几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闲散生活,决心改变这种落后的思想观念,他说:“要改变他人,先要改变自己”。
2009年初,针对康庄村缺少大型机械的情况,又逢国家补贴政策,购买了1204型约翰迪尔拖拉机及其配套农具,先后为农民春耕,秋整地大开方便之门,提高了耕种技术,为农民丰收夯实了基础,同时也安排了年轻劳力3人,自己也增加了收入。几年后自己有了一点点积蓄,又在2012年,购置了W210约翰迪尔联合收割机一台,为农民秋收提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014年看到村里的大型拖拉机逐渐多了,在种地时拖拉机有了闲余的时间,考虑了几天后决定走出康庄村,在部队农场承包大面积土地,发动十几人合伙组建了自己的合作社,2014年实施特色金谷种植,多年来农民种植杂粮的积极性不是很高,谷子种植面积逐年下降到零。为了改变全村的印象,他发起组织5户农民成立了谷类种植专业合作社,以此带动全村农户发展优质谷子产业。俗话说,打铁先得自身硬,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项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只能在实践中规范、提高中发展,生产经营上坚持以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带动农民致富为宗旨,建设优质谷子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绿色农业和品牌农业,秋后自己制米,小包装打入市场,经济效益几乎翻倍。
看到了希望后,在2015年改种玉米,组织社员“走出去学习”,激发合作社社员的创新力,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不断接受了现代农业的理念和知识,提升合作社的凝聚力,从品种、技术、农资及产品储存销售等环节上,对贫困社员进行系列化服务,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巧的是这两年风调雨顺,获得了大丰收,收益可观。
2016年和2017年紧跟省里土地种植的要求改种大豆,现在庄稼长势喜人,有望再创丰收,他经常和乡亲说:“一切事情都是自己想和做才能发生的。”
虽然小试成功,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我想在他的带动和辐射下,康庄村会有一个个的农机大户组建自己的合作社,发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