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以来沧州的变化

时间:2019-05-15 14:41: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党以来沧州的变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党以来沧州的变化》。

第一篇:建党以来沧州的变化

建党以来沧州的变化

沧州市是河北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河北省的东部。沧州,东临渤海,北靠京津,与山东半岛及辽东半岛隔海相望,是国务院确定的经济开放区,辖4市,10县。距首都北京240公里,距天津120公里,距省会石家庄221公里。沧州地处环渤海中心地带,是河北省确定的“两环”(环京津、环渤海)开放一线地区,也是京津通往东部沿海地区的交通要冲。

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地各部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冀、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四大主体战略,紧紧围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强力推进全市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一个繁荣富强、欣欣向荣的新沧州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阔步前进。

回顾历史,建党90周年,建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沧州才得以快速发展,在经济、政治、科教文卫以及思想文化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人命的生活水平不断的向前迈进。

第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建国六十年来,沧州经济发展保持了较快增长。全省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增长更是加快脚步,特别是2010年,2010年是全市经济发展较快、较好的一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全部超额完成任务,增长速度均居全省前列,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全部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直接利用外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6项指标增速居全省前三位。全市全部财政收入达到271.2亿元,完成预算114.1%,同比增长28.9%,增幅居全省第二位,总量蝉联全省第三。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1.3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22.9%,同比增长41%,增幅居全省第二位。沧州已经以崭新的面貌步入河北省经济先进市行列。

注重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上来,按照存量调强、增量调优的方针,不断调整经济结构,逐步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结构体系,产业结构趋向优化。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已占整体经济的半壁江山。

第二,农村经济取得巨大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河北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盛产小麦、玉米、谷子、薯类、棉花、花生、大豆、苹果、梨、板栗等。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新的变化,以尊重农民利益,充分发挥集体和农户积极性,大力提高农村生产力为出发点,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生机。2006年以来,认真贯彻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取消了农业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快速增长,农产品生产能力大幅提高。通过发展畜牧、蔬菜、牧草和林果四大产业及旱碱地开发工程,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格局。南运河由南向北贯穿沧州,为附近农田提供水源,由于用水量加大,自1965年起,运河冬春干涸,夏秋有水。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土特产有著名的“金丝小枣”、“沧州鸭梨”。

第三,工业经济迅猛发展,支柱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工业门类比较齐全,是经化工部批准重点建设的“化工城”,行业特色明显。化工、轻纺、机械、铸造、电缆、建材、管件、医药、食品、工艺美术是沧州市工业的骨干行业。沧州市化学工业产值占全省化学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是河北省重要的化工基地。主要产品有氮肥、烧碱、石油制品、农药、树脂、TDI等。全市现有年原油加工能力350万吨的沧州炼油厂,年生产合成氨33万吨、尿素52万吨、2万吨TDI(甲苯二异氰酸脂)的沧州大化集团和年生产烧碱8万吨、树脂29万吨的沧州市化工实业集团等60余家化工骨干企业(2006年)。形成了基本化工原料、化学肥料、农药、有机化工、日用化工、橡胶制品、塑料制品及化工机械等18个行业。形成了以电线电缆、弯头管件、汽车配件等为龙头的一批优势产业。

第四,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沧州市距北京180公里,距天津120公里。自古有水旱码头之称,京杭大运河纵贯全境。京沪铁路(北京-上海),朔黄铁路(朔州-黄骅港),京沪高速(北京-上海)、廊沧高速(廊坊—沧州)、石黄高速(石家庄-黄骅)、津汕(天津—汕头)高速公路、东部沿海高速和正在建设的邯港高速,还有北京-福州、北京-广州、山海关-深圳、黄骅-银川等国家级公路F,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中国特大跨世纪工程――黄骅大港,距日本九州港900海里,距韩国仁川港480海里,是一个多功能、现代化、综合性的国际港口,也是中国2006年港口建设中一次性投资最多、工程规模最大的项目。工程全部建成运营后,形成煤炭1亿吨,杂货5000万吨的年吞吐能力,居全国沿海港口前列,成为集煤炭、原油、成品油、杂货、化工、客运、集装箱为一体的中国北方综合性枢纽大港。沧州渤海新区建设全面展开

沧州通讯设施完善。沧州现有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776.5万门,长途业务电路(8)万个路端。数据通信端口24724个,数据多媒体用户达15万户。各种网络功能和通信手段日臻完善。可提供六大类五十余种业务服务。全市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149万门,到2002年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超过100万户,是长江以北第一个实现村村通程控电话的地级市,移动电话用户达到77万户。与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和世界100个国家及港澳 170多个运营商实现了自动联网漫游。

沧州市区南部建有蓄水量1亿多立方米的大浪淀水库。随着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纵贯沧州南北的大运河作为重要的输水通道,可为沧州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充足的水源。

沧州受华北电网和京津唐电网覆盖,沧州市拥有装机容量为240万千瓦国华沧东电厂和2×30万千瓦热电机组的华润发电厂。沧州电网现有500KV变电站2座,220KV变电站18座。

第五,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商品交易市场快速发展

建国六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加,商品种类日益丰富,供应能力大大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意愿显著增强,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消费品市场蓬勃发展。沧州市社会消费品市场运行呈现以下特点。限额(全年零售额500万元、批发2000万元、住宿200万元)以上企业增势强劲,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和星级住宿餐饮业累计实现零售额39.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1.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由上年的9.6%提高到11.7%,成为零售额持续增长的有力支撑;限下企业及个体经济贡献率提高,实现零售额296亿元,占全部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86.8%,拉动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8

个百分点;餐饮市场增幅持续走高,其中以家庭消费为代表的大众化餐饮消费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为目前消费市场的一大亮点;热点大类商品销售保持快速增长,其中金银珠宝类增101.6%;娱乐用品类增95.6%;汽车类增80%第六,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步伐加快

坚持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千方百计扩大出口,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以大开放促进大调整,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格局。沧州市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已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150多种工业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全市实有外资企业249家,实际利用外资66173万美元(2006年)。2006年设立了沧州、任丘、黄骅、黄骅港、吴桥五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一个临港化工园区。

第七,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建国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城镇建设得到迅速发展,城市综合功能不断提高,城市辐射带动能力逐渐增强。沧州市紧紧围绕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市目标,不断提速城镇化步伐。今年又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将把中心城市和县(市)城建设作为重点,全力打造“一主两副多颗星”的城镇发展格局。“一主”,即中心城区;“两副”,即黄骅新城和任丘市区;“多颗星”,即河间、泊头两市及青县、盐山等10个县。《沧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初步确定了城镇化总体目标:到2012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6%;到2020年,建成中心城市、黄骅新城、任丘市区三个百万人口城市,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60%以上。

第八,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善民生取得新成效

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改革完善各项政策,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迈进。人民生活从以吃穿为主发展到目前以住行、休闲娱乐为重点的多层次消费,旅游、住房、小轿车成为新的消费热点。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就业工作列为

十大民心工程”之首,就业规模持续扩大。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九,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谐河北建设迈出新步伐

坚持实施科教兴冀战略,形成了以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普通和成人高等、中等教育等学历教育为主体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为提高全民素质,推进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体育、卫生等事业硕果累累,活跃和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强化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低生育水平得到巩固。生态建设力度加大,循环经济加快发展。

沧州市行政区划图

第二篇:改革开放以来沧州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沧州的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是沧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30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地各部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冀、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四大主体战略,紧紧围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强力推进全市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第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30年来,沧州经济发展保持了较快增长。全省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经济增长更是加快脚步,特别是2010年,2010年是全市经济发展较快、较好的一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全部超额完成任务,增长速度均居全省前列,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全部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直接利用外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6项指标增速居全省前三位。全市全部财政收入达到271.2亿元,完成预算114.1%,同比增长28.9%,增幅居全省第二位,总量蝉联全省第三。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1.3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22.9%,同比增长41%,增幅居全省第二位。沧州已经以崭新的面貌步入河北省经济先进市行列。

注重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上来,按照存量调强、增量调优的方针,不断调整经济结构,逐步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结构体系,产业结构趋向优化。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已占整体经济的半壁江山。

第二,农村经济取得巨大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河北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盛产小麦、玉米、谷子、薯类、棉花、花生、大豆、苹果、梨、板栗等。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新的变化,以尊重农民利益,充分发挥集体和农户积极性,大力提高农村生产力为出发点,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生机。2006年以来,认真贯彻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取消了农业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快速增长,农产品生产能力大幅提高。通过发展畜牧、蔬菜、牧草和林果四大产业及旱碱地开发工程,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格局。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土特产有著名的“金丝小枣”、“沧州鸭梨”。并且“金丝小枣”、“沧州鸭梨已经畅销国内外了。

第三,工业经济迅猛发展,支柱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工业门类比较齐全,是经化工部批准重点建设的“化工城”,行业特色明显。化工、轻纺、机械、铸造、电缆、建材、管件、医药、食品、工艺美术是沧州市工业的骨干行业。沧州市化学工业产值占全省化学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是河北省重要的化工基地。中国特大跨世纪工程――黄骅大港,距日本九州港900海里,距韩国仁川港480海里,是一个多功能、现代化、综合性的国际港口,也是中国2006年港口建设中一次性投资最多、工程规模最大的项目。工程全部建成运营后,形成煤炭1亿吨,杂货5000万吨的年吞吐能力,居全国沿海港口前列,成为集煤炭、原油、成品油、杂货、化工、客运、集装箱为一体的中国北方综合性枢纽大港。

第四,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步伐加快

坚持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千方百计扩大出口,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以大开放促进大调整,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格局。沧州市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已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150多种工业产品打入国

际市场。全市实有外资企业249家,实际利用外资66173万美元(2006年)。2006年设立了沧州、任丘、黄骅、黄骅港、吴桥五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一个临港化工园区。

第五,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城镇建设得到迅速发展,城市综合功能不断提高,城市辐射带动能力逐渐增强。沧州市紧紧围绕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市目标,不断提速城镇化步伐。今年又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将把中心城市和县(市)城建设作为重点,全力打造“一主两副多颗星”的城镇发展格局。“一主”,即中心城区;“两副”,即黄骅新城和任丘市区;“多颗星”,即河间、泊头两市及青县、盐山等10个县。《沧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初步确定了城镇化总体目标:到2012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6%;到2020年,建成中心城市、黄骅新城、任丘市区三个百万人口城市,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60%以上。

第六,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善民生取得新成效

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改革完善各项政策,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迈进。人民生活从以吃穿为主发展到目前以住行、休闲娱乐为重点的多层次消费,旅游、住房、小轿车成为新的消费热点。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就业工作列为“十大民心工程”之首,就业规模持续扩大。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谐河北建设迈出新步伐

坚持实施科教兴冀战略,形成了以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普通和成人高等、中等教育等学历教育为主体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为提高全民素质,推进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体育、卫生等事业硕果累累,活跃和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强化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低生育水平得到巩固。生态建设力度加大,循环经济加快发展。

一个繁荣富强、欣欣向荣的新沧州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阔步前进。正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沧州才得以快速发展,在经济、政治、科教文卫以及思想文化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人命的生活水平不断的向前迈进。

第三篇:建党90周年以来农村发生哪些变化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建党90周年以来农村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几何时,西方人对中国粮食生产能否自给忧心忡忡,如果中国人不能养活自己,那么他们将使全世界挨饿。然而,经过新中国90年的发展,这个有着世界第一大人口的国家用世界9%左右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左右的人口,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奇迹。中国,也从1949年时的饥饿贫困状态步入到现在小康水平,中国人不但养活了自己,而且帮助了世界!

中国的变化非常多,90年走过来,在整个农业、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都体现着变化。概括来讲大概有五大变化。

第一,农产品供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或者是发生了重大的历史性变化。比如说我国在前阶段年,尽管是以粮为纲,花了很大精力抓农业、抓粮食,但是我国始终没有吃饱饭。但是现在解决了吃饭的问题,也就是整个粮食、畜产品和其它农产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可以算了一下,前阶段的四个台阶,后阶段的四个台阶,基本上是创造了一个奇迹,创造了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占世界人口21%的奇迹。我觉得这个变化是很多国家很难复制的,现在世界上有很多人口大国,有很多发展中国家,他们现在的粮食还受到严重的威胁。但是我国在90年代中期,应该可以提早到80年代中期,这个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了。

第二,整个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前30年是以粮为纲,结构非常单一,但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整个农牧渔业是全面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的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农村的二、三产业不断壮大。这个变化就意着整个农村的经济出现了向可持续、向良性方面发展的趋势。

第三,农村的体制、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前30年,我国是完成了土地改革,弄了合作化,后来弄了人民公社。到后30年,我国又要颠覆这样一个历史过程,就是废除人民公社,确立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另外,建立健全农产品要素市场体系。还有就是新世纪以来体制、机制、政策的变化更大,我国从十六大以来,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样一个理念,这样一个基本方略,采取了多予少取反哺的方针,取消了两千六百多年的农业税,还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等,形成了一套强农惠农的政策体系。这样对我国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等等有一个非常好的开端。

第四,整个农民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我国前30年基本上是长期停滞在饥饿状态,还没有解决温饱。我国前30年是温饱不足,但是在后30年,我国基本上达到了总体上的小康。以农民的收入为例,在改革开放之前,因为是采取人民公社体制看不出他的收入变化,最基本的是1978年的时候,当时人均收入134元,到去年是4140元,每年实际增长7%点几。这也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另外,反映了整个农村社会变化,就是贫困人口,我国曾经在改革开放初期是2.5亿人,但是到现在只有1479万人,整个农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第五,农村面貌发生了变化。这意味着农村的社会事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比如过去农村为什么要养儿子,就是为了防老。现在我国推行了农村的养老保险,过去孩子上学、就医非常不方便,现在我国对农村的中小学生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落实义务教育。另外,农民大概有86%、87%的人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他们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正在得到改善。相当一部分困难的农民能够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再加上农村的基础设施,比如农村地方的饮水,很多地方的农民都喝上了自来水,还有道路、沼气等等,还有农村的文化生活、体育事业等等,这些和过去比较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当中所占的比例

农业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如果要是从纯粹的占GDP的份额来看,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农业占GDP的份额是28.1%。但是到了现在,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去年我国农业增加值在GDP的份额只有11%,也就是说,如果是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农业的份额是不断的下降,这就标志着一个国家工业化的进程,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规律。国家的GDP越发达,农业在这里面的份额越来越低,它标志着二、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但是不能用这个指标判断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是不是重要,实际整个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在不同的时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前30年基本上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撑,我们的工业化、城镇化就是以农业为基础,靠抽取农业的资源。在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农业按照当时的价格算,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大概是6000亿,如果再加上税收会有8000多亿。那个时候主要是从基本、要素,支撑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的贡献在做出调整,它的重点在发生变化。改革开放30年之前,农业的基本贡献就是产品贡献,要提供食物和农业原料,这个功能以后也很难变化。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变化在调整,我国不仅有产品贡献,同时也有要素贡献。要素贡献比如说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断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按照目前的统计数据,大概现在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到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是1.3亿,这是重大的要素贡献。

还有土地,我国城镇化的建设是在不断的占有农业用地的过程。另外,过去长期以来有外汇贡献,大概在2004年之前,中国农业的外汇顺差都是整个工业化重要的外汇贡献者,大概在90年代之前,我国整个外汇收入中农产品的外汇收入占了四分之一以上,但是从2004年开始,这个格局发生了逆转,也就是农业有了逆差,第一次开始要用其他的外汇来进口农产品。从2004年到现在,我国的农产品都是保持逆差,所以它的外汇贡献终结了。

回首党的光荣历史、尤其回顾农民生活的变化、回首农村改革的成果,我想这90年来,整个农村、农业、农民的变化是历史性的,无论是从哪个方面,都是翻天覆地的。

第四篇: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状况的变化

可以这么说,教育乃立国之本。因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投入到国民建设的各行各业中去,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像英美法德日这些发达国家在崛起指出,无一不把国民教育摆在首位。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德国,在普鲁士帝国时期,小学就开始实行真正的义务教育,学习的范围全面实用而科学,从此以后,德国将国民教育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并在各个领域催生出一大批光辉璀璨的巨星。也正应为如此,才使德国拥有了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叫板英法美等强国的实 力。而在21世纪这个号称信息,知识的时代,不重视教育民族只能等待的淘汰的命运。中华历经五千年之沉浮而不消逝,我想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几未间断的教育史。

(一)高等教育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取得了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地位空前提高,高等教育作用日益凸显,高等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与巨大变化,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取得的成果,是高等教育理念转变与创新的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创新。

(1)从高等教育单一属性论向双重属性论转变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各方面受前苏联影响较大,把教育当作上层建筑范畴,把高等教育属性定为上层建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我国受“左”的思潮影响,从反右斗争到“文化大革命”,高等学校都是重灾区,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广大知识分子受到残酷迫害。把高等学校乃至整个教育当作上层建筑,除了不断遭到“阶级斗争”外,还把教育当作不从事物质生产的消费部门。既然是消费部门、福利事业,因此对高等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国家只注重钢铁、粮食、煤炭、交通等物质生产,把教育列入另类,因而有“一 1

工交、二财贸,剩下多少给文教”之说。教育经费长期徘徊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下。把高等教育定为单一的上层建筑属性是思想认识上的偏差、理论上的误导,造成的后果很严重,损失很大。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拨乱反正、肃清“四人帮”流毒,邓小平首先冲破“左”的思想束缚,强调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1985年,中共中央在制订《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规定:“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再一次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尽管种种原因未能达到,但各级政府、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了,教育优先的地位确立了,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从到1978年的598所、在校生132.19万人、毛入学率1.56%,发展到2010年的3155所、在校生3000万人、毛入学率25%。国家有力支持和实施了“985 工程”“211 工程”等一系列计划,在高校中集聚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缩小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差距。

(2)从高等教育体制一元化向一主多元化转变

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把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三大特性,也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的三大优越性。1956年,伴随工业、农业、手工业私有经济体制的改造,全国各类学校全部变为国有化的公立学校。高等学校逐步形成了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具体表现在:一是国有化的办学体制,所有高校归国家所有,纳入国家计划,政府对学校是“统、包、管”,学校对政府是“等、靠、要”,一切按政府部门的计划、指令办事。学校没有压力、没有动力,办事效率不高,办学效益不高。二是条块分割的领导体制,计划经济是条条专政、条块分割的经济,高等学校也分割为教育部直属学校、中央部委属学校、地方(省市级)所属学校、企业所属学校等。导致大学条块分割,自成体系,自我封闭。学校及专业布局结构不够合理,高校的行业性、单科性过强,有限的教育资源过于分散,学校的潜力不能充分发挥。三是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计划经济是集权经济,一切权力集中在政府手中,高校没有什么办学自主权。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到城市,逐步推进,全面展开。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励多种经济体制共同发展,于是,个体经济、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经济等多种经济体制蓬勃发展起来。市场经济和一主多元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促进了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的创新和体制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建立一主多元的办学体制,改变一元化的国家办学体制;第二,改变“条块分割”的领导体制;第三,改变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第四,改变单一的投资体制。

(3)从认定高等教育是事业性单位向事业性产业性单位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正是树立了高等教育是一种特殊产业的观点,把高等教育当作产业来办、来经营,激发了学校的办学积极性、为社会服务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加强了高等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的紧密联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各类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以来的高校扩招,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大了4-5倍,而政府投入增加甚少,仅提高一点几个百分点,至今仍未达到GDP的4%。巨大的经费缺口,主要靠发挥了高等教育产业性的巨大作用。

(4)从高等学校在教育教学上以知识为本向以育人为本转变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承认学生的差别和不同的需求,改变传统的简单化的、程式化的、“工厂化”的培养方式,强调个性化、人性化教育,因材施教,因人而宜,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指学前教育和普通初等、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小学)等为六年制;中等教育分为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通常各为三年。另外有少数把小学和初中合并在一起的九年一贯制学校。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了“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办学的积极性。198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使中国的基础教育走上了法制的轨道。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

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了到本世纪末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基本方针。1999年初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一计划是教育战线落实“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具体举措,是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基础上提出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施工蓝图。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构建21世纪充满生机活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已有幼儿园15.04万所,在园幼儿2976.67万人;有小学25.74万所,在校学生9940.7万人;普通初级中学54890所,在校生5279.3万人;普通高级中学14058万所,在校生2427.3万人;有特殊教育学校1706所,在校生42.56万人。

(1)幼儿教育

中国幼儿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在城市以幼儿园为主,有三年制的,也有一年或两年制的;有全日制的,也有半日制、寄宿制、计时制的。在农村则以学前幼儿班为主要形式,另外还有季节性幼儿园。在老、少、边、穷地区,除正规教育外,还有幼儿活动站、游戏小组、巡回辅导站、“大篷车”服务等灵活多样的非正规教育形式。中国幼儿教育按照国家、集体、公民、个人一起办,多渠道、多形式发展的方针,极大地促进了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加强对幼儿园的领导和管理,国家先后颁发了《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等一系列法规文件,使幼儿园的管理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

国家还规定了幼儿教师的任职资格和考核制度。目前全国的幼儿师范学校、职业高中的幼教专业也得到很大发展,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幼儿师资的培养培训体系。

(2)中小学教育

中国的中小学分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三个阶段,共12年。小学有5年制和6年制两种,前者约占小学总数的35%,后者约占65%。初中多数为3年制,极少数为4年制(约有98%的初中生在3年制学校)。小学和初中一共9年,属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中学制3年。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各级政府依法实施九年

义务教育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据统计,2010年全国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9.7%,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阶段(含普通初中和职业初中)的比例已达98.7%。全国90%的人口地区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85%的人口地区普及了初中阶段义务教育,大城市市区和沿海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已开始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农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普及义务教育工作。1987年,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颁发了《关于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的意见》。目前我国农村普遍推行“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把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同发展地区经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促进了农村教育和当地经济的发展。目前,全国有95.2%以上的小学、87.6%以上的初中、71.5%以上的高中设置在县镇和农村。1995年-2000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其中中央拨专款39亿元,加上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共100亿元,用于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

(三)职业技术教育

八十年代以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发展。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形成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初等职业教育三级职业教育体系。

从经济社会发展上来看,发展高职教育对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发展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就业再就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应有贡献。

中等职业教育学科门类齐全,进一步贴近市场。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灵活多样,职业特点更加突出,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充满发展活力,中等职业学校规模不断扩大。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打破了单一的政府办学格局,初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行业、企业和各种社会力量多方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在数量、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等 方面在普通高校中所占比例上升,本科院校在普通高校中所占比例则下降。经过积极探索,目前形成了“国务院领 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行业和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得到了 进一步落实,公办和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初步形成。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国教育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德广: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创新[A]

2.张秀兰:《中国教育发展与政策3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2 3

3.王梦奎:《中国改革30年》,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7

4.教育部:中国教育发展概况

5.教育部:中国基础教育发展概况

第五篇:改革开放以来服饰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眼中衣着服饰的变化

1.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广大民众很清楚的感觉到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我们越来越富裕了。然而我想说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更多是思想上,文化上的进步与创新,而这些都大大的体现在服装的变化上。服装已由过去的遮体保暖,向新颖美观、时尚靓丽发展。时尚便捷与环保将是未来服装发展的新趋势。

2.衣着服饰的变化的表现

其实在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还是比较困乏的。那个时代的人说,收入少,供应也很紧张,买东西不仅要有钱还得有票。衣服的颜色也就仅限于灰黑蓝这几种。但是渐渐的呢,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人们的生活慢慢的富裕,同时人们的时尚观念也开始进行一次变革。在70年代后期,出现了许多至今仍能唤起那一时代人内心渴望和热情的字眼。那么今天我们就从这些字眼中感受改革开放。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啊,三裤一衫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喇叭裤,健美裤,牛仔裤,蝙蝠衫。这里面大家比较熟悉的应该就是牛仔裤和蝙蝠衫了。对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们来说,喇叭裤可以说是一种所向披靡的时尚,被称为中国时尚界最初的冒险。2008年,有网络兴起的国货回潮热更是让喇叭裤再次回到时尚的前沿。可想而知,那个时候,喇叭裤火到什么程度。

其实喇叭裤流行的另一个原因也在于它有一个很张扬的名字,比张扬还张扬。喇叭一词,像是大声朗诵给这个时代的青春宣言,像是民众向往个性与自由的旗帜。同时,与喇叭裤站在同一个角度的还有健美裤。

记得当时流行这样一句话,不管多大官,都穿夹克衫;不管多大肚,都穿健美裤。贴身,高弹力,且透风。有人曾指出,当下比较受女性欢迎的丝袜正是来自当时的健美裤。

其次蝙蝠衫,说到蝙蝠衫那就不得不提起霹雳舞,《霹雳舞》是20世纪80年代最震撼中国青少年的歌舞片,身着蝙蝠衫,头绷裹布,脚踩高帮运动鞋,一遍遍模拟擦玻璃或者外星人行走动作的情景,吸引了无数人的眼光,蝙蝠衫一直持续到今天的,而且愈演愈烈,而且越来越受女性欢迎。

其实,在改革开放这段时间以来,大部分服装都是从外面传进来的,你比方说喇叭裤。1960年成为美国的时尚,后来“猫王”把喇叭裤推向了时尚巅峰,随后流传到日本和港台。随着日本和港台电影在中国内地的流行,风靡大陆。

然而,在改革开放期间,最让世界瞩目,让国人自豪的是有关中国元素开始走向了世界舞台。

你比如说,唐装,旗袍。

2001年在上海APEC峰会上,20位各国领导人集体亮相,他们穿的都是大红色或宝蓝色的中式对襟唐装,这一情景通过电视瞬间传遍全球,唐装迅速流行。有句话叫:“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服装作为时尚的风向标早已超越了民族的范畴,只有当传统和现代真正结合的时候,当东西方文化水乳交融的时候,时尚才能展现出最为夺目的光芒。

渐渐地,我们进入了90年代。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精神文化需求更是日益膨胀。所谓的80后,90后开始刺激人们的眼球。那什么内衣外穿,露脐装,超短裙已经见怪不怪。,时代在进步,我们从未停止脚步。

改革开放,西方新思想流入中国,大众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而这主要表现就是服装的变化。敢穿,能穿大量新潮服装。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手上有钱了,可以买独特的高档用品,对衣服选择也越来越挑剔,这也导致了服装的变化。进口的商品越来越多,人们能选择的生活用品越来越丰富,服饰选择也越来越多。加速了社会竞争,生产商为了吸引顾客,不断推动服装的发展,服装也变的越来越符合时尚,越来越漂亮了

改革开放30年,一些渐渐消失的服饰词语,记录着一个一去不复返的时代。今天当我们重新回忆它们,除了苦涩、辛酸、亲切,还有不尽的感慨: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时代在变,观念在变。服装,这一社会文化的产物,承载着人们深层次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地进步、创新,透过衣着的变迁,我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开放的中国。

1.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人们衣着的变化,是三十年改革开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真实写照。是人们的生活从贫困走向富裕的真实写照,是国家由贫困走向繁荣昌盛的真实写照。透过人们衣着的变化,我们看到了人民生活的富庶,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盛。

参考文献

[1] 《半月谈》2012年第6期

[2]《研讨探究》2009年第6期

[3] 陈祥锋,朱道立.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创新田.物流技术.2005;(3).

[4] 罗齐,朱道立.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融通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中国流通经济,2002;(2)..

[5] 郑明祥.金融机构发展物流金融的思路和对策.经济与管理,2006;(9).

[6] 储雪俭,粱虹龙.对发展物流金融中信贷风险防范的思考.物流技术,2005;

下载建党以来沧州的变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党以来沧州的变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共和国60华诞已至,万方乐奏,举国欢腾。在北京加紧准备阅兵、联欢的忙碌里,在人们透着喜气的眼神里,在“歌唱祖国”的旋律里„„到处是国庆的欢乐、热烈的气......

    十六大以来身边的变化

    十六大以来身边的变化 十六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各项方针路线和政策,积极加快推进和深化各项改革,全省经济保持了......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 到现在为止,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家乡父辈人的讲述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这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发展对上一代和我们这一......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的变化 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时代变迁的一种体现,而社会的变迁往往最直接反映在人民生活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变化考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报告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变化考察学院1 班级11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变化考察1.社会实践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1社会实践选题的......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变化演讲稿

    讲题:在服装变化中看改革开放今天我要讲的这个话题,比较沉重,请大家保持严肃并多多配合!谢谢!在开讲之前,请允许我介绍一下我的团队。他们是:服装发展顾问马赛同学,活动策划张吉伙......

    改革开放以来日常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日常生活的变化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点,因为,是改革开放,是解放思想,实......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联合改革开放34年来,谈谈我国和自己家乡的变化 回望祖国大地,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4个年头了。34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