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汉代音乐悲音之美论文
摘要:汉代人在音乐实践、音乐欣赏中表现出的“以悲为美,以悲为乐”的音乐美学思想,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能感人的音乐,不外悲、喜两类,在中国汉代,不仅音乐可以表现欢乐之情,而且还出现了大量的悲伤之乐,形成了以悲为美的音乐观。
关键词:汉代 音乐 “悲音”之美
与西汉乐府性质关系重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提出的“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观风俗,知薄厚云。”笔者认为,除了传统的理解之外,仍然还有一些问题可以提出来探讨。《艺文志》的论述是《汉书·艺文志·诗赋略》的总序,它列序了五种类型的诗赋的由来、发展、递变、作用与性质。班固在列序时,把五种诗赋类型置于并列的地位,而“赵代之讴、秦楚之风”“ 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观风俗、知薄厚云”一节话,是紧承前四类内容来的。在班固认为,先是那种不歌而诵的赋,它是“感物造端”的;其次是那种春秋时赋《诗》明志的《诗》,其出发点也是“微言相感”,明志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再次是所谓贤人矢志之赋,它的产生也是由于“离谗忧国”,所以“作赋以讽”;然后是汉兴以来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的“辞人之赋”,已“没其讽喻之义”;最后是武帝立的乐府所采的“赵代之讴、秦楚之风”,它们都“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可以观风俗,知薄厚”。由此可知,所谓武帝立的乐府其所采歌谣—— “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实际上同往古的“赋”“微言相感”以及后来原、宋玉等赋的“离谗忧国,作赋以风”等是相类贯通的;而“赵代之讴、秦楚之风”之“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及“可以观风俗,知薄厚”,则同春秋时用《诗》来“赋《诗》明志”及“别贤不肖而观盛衰”是相一致的。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写到,高渐离“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被称作“知音”。这里面也渗透着汉人的看法。枚乘的赋《七发》中有一首《麦秀歌》:“麦秀渐兮雉朝飞,向虚壑兮背乔槐,依绝区兮临回溪”,被枚乘称之为“此亦天下之至悲也”,认为它是音乐、歌诗悲哀的极致。王褒的《洞箫赋》中写到“知音者乐而悲之,不知音者怪而伟之”,也倡言乐歌以“生悲”为精品,赏乐以“乐而悲之”为知音。这说明了西汉时代人们就有崇尚“悲音为美”的倾向;司马迁、枚乘、王褒等人就是力倡“悲音美”的代表人物。到了东汉人们仍然崇尚这种“悲音为美”。著名文学理论家王充,在《论衡·自纪篇》《书虚篇》《超奇篇》中,又进一步阐发了“美色不同面,皆佳于耳;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文音者皆欲为悲”的观点,提出了以“美色”“悲音”“欲悲”等同为美感的最高准绳。东汉另一著名学者马融,在他的《长笛赋》序里,曾经说过,当他听到洛客用笛吹奏《相和歌辞·气出》《相和歌辞·精列》二曲之后,便“甚悲而乐之”。此外,《后汉书·周举传》《风俗通》等还分别记述了将相豪门宴饮和京师盛宴时,都以演奏挽歌《薤露》《嵩里》为乐的事,显然这也是汉代人“以悲为美”的反映。汉末著名诗人王粲在他的《公宴诗》中,也以“管弦发颤音,曲度清且悲,合坐同所乐,但诉杯行迟”的诗句,来表示“清且美”的乐歌具有“同所美”的美感享受。凡此说明,“悲音美”仍是东汉时代人们欣赏要求的共同标准。所以,嵇康在《琴赋 序》中对汉代“悲音美”的时代风尚,作出了如下精当的概括:“称其才干,则以危苦为上;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钱锺书先生也曾在《诗可以怨》中说过:“古代评论诗歌,重视‘穷苦之言’,古代欣赏音乐,也‘以悲哀为主’;这两个类似的传统有没有共同的心理和社会基础?”这说明在两汉时期,“悲哀之音”已经成为人们欣赏音乐美的标准,因此,两汉音乐都有悲壮慷慨、高亢苍凉、清峻明切的倾向,悲歌哀曲特别著称。小至《悲歌》《公无渡河》《陇头歌辞》《平陵东》《激楚》《十五从军征》《怨歌》等,大到《孔雀东南飞》《孤儿行》《妇病行》《悲愤诗》《胡笳十八拍》《广陵散》等,无不体现了“背音美”的诗情风韵。这种“以悲为美”是汉代人审美意识和观念的具体体现。这种以“悲”为美的音乐审美观念,代表着社会审美的主流,这种影响上至帝王宫廷,下至黎民世庶,具有普遍性、一般性。汉代人在音乐实践中表现出的“以悲为美,以悲为乐”的美学思想,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人之情感喜怒不外哀乐两类,明屠隆说:“夫性情有悲有喜,要之乎可喜矣。五音有哀有乐,和声能使人欢然而忘愁,哀声能使人凄怆恻而不行。然人不独好和声。亦好哀声,哀声至于今不废也,其所不废者而可喜也。”(《唐诗品》《洗释断序》)能感人的音乐,不外悲、喜两类。在中国汉代,不仅音乐可以表现欢乐之情,而且出现了大量的悲伤之乐,形成了以悲为美的音乐观。而从历史的发展看,自春秋战国至汉,战争离乱带给人的不幸,及汉代人对自身命运之探索的努力及孤寂,都使汉代人对整个人生的命运的反映,而产生“悲”的情感。悲之有悲壮、悲凉,有悲伤,在整个汉代人的生活中诸多的“悲”存在。以刘邦之衣锦还乡,赋“大风歌”,慷慨悲歌,泣下数行,此该是人生之悲壮。由以“悲”来抒发感叹人生,到以“悲”为乐这其间有一个欣赏者出现,阮籍《乐论》记桓帝闻楚琴,凄怆伤心,慷慨长息曰:“善哉乎:为琴若此,一而已足矣!”便顺帝上恭陵,过樊衢,闻鸣鸟而悲,泣下横流,曰:“美哉鸟声”,使左右吟之,曰:“使声若是:岂不乐哉!”无论是抒发自己胸中之悲,还是借他人之悲音浇自己胸中之快垒,“悲”是人对自己情感的进一步认识,对人的情感世界的拓展、发掘。所以,悲乐在战国时滥觞,在汉代兴盛,反映了汉代人对自己本性情感的再发掘、再认识。而这种发掘与认识,在“经学”的束缚下不能以诗文来表现,却借音乐为渠道,得以宣泄表达。所以王褒《洞箫赋》云:“故知音者,乐而悲之,不知音者,怪而伟之。”音乐创作实践,欣赏中以悲为美的音乐现象,在汉末达到了高潮。魏晋人嵇康在《琴赋》序中云:“称其才干,则以危苦为上;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音乐以“悲”为美的欣赏观点对建安时代文学作品以“悲”为美的评价标准不无影响。
第二篇:百家讲坛之汉代风云人物
课程名称:百家讲坛之汉代风云人物 班级: 学号: 姓名:
1、列举本学期所学通识教育讲座的5个专题的题目(每个10分)①:窦婴与外戚 ②:韩信被杀之谜 ③:韩信功过之谜 ④:刘邦胜利之谜 ⑤:刘邦用人之谜
2、叙述某个专题的具体内容,并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不少于1500字)(专题内容占20分,心得体会占30分)
答:在《百家讲坛之汉代风云人物》视频课中,刘邦胜利之谜这个专题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个专题主要讲述刘邦夺取天下走向胜利的原因,他从刘邦的性格、行为等各个方面分析了刘邦成功的原因,夺取天下的原因之一: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又有虚心纳谏的态度。夺取天下的原因之二:在危险面前保持镇定的心态,又有反败为胜的机谋。此外还主要介绍了刘邦在用人方面的八个特点,知人善任,这也是他能打败楚霸王项羽,最终登上帝位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视频课的学习,让我对刘邦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看似平庸甚至曾在人们心中留下地痞无赖的刘邦最终却打败英雄楚霸王夺取天下,靠的不仅仅是运气,更多的取决于他个人的个性,刘邦虽然贪财好色,有点无赖,但是他却肯听下属的劝谏,知错就改,肯放低身价,尊重人才,所以才能打败赫赫有名的楚霸王。在这个专题中刘邦对于自己为什麽会成功项羽为什麽会失败与大臣们进行了讨论,在这次讨论中,刘邦指出用人是他最重要的成功之道。刘邦说,“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子房就是张良,在指挥部制定战略方针,然后指挥远方的战场以取得胜利这个方面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赏,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就是说治理一个国家,保证后勤的供应,这个我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还有带领军队去作战,每战必胜,这方面我也不如韩信。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个人是我们当今天下的人杰,可是这三个人都能为我所用,所以我能够夺取天下。项羽呢?那边只有一个范增,他还不能充分任用,所以他丢掉了天下。刘邦认为,能够用好人是他夺取胜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我从刘邦的用人之道中学到了许多东西。
第一个特点叫做知人善任,知人善任是一个好的领导的必备素质。其实,知人善任也可以运用到我们的人际交往之中。我认为知人善任,首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知人当中首在
于知己,其次在知彼,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最大的聪明。而且了解周围的人,对于我们彼此之间的相处有很大帮助,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非常重要。第二个特点是不拘一格,一个有着自知之明的人,往往也会有知人之明,一个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往往也很难了解别人。刘邦由于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所以他也很了解别人。而且他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他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所以刘邦的队伍里面什么人都有,所以关键时刻他最不缺的便是人才。不拘一格可以有利于我们与各种各样的人更融洽的相处,同时也给了我们了解不同层面不同性格的人的机会,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更多不同的生活学习方式,结交更多朋友。第四个特点是不计前嫌,我们有一句话老话,叫做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你要用一个人,你就要相信他,不要怀疑他,刘邦他就有这个魄力,他一旦决定用某某人,他绝不怀疑,放手使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陈平。陈平从项羽的军中投靠刘邦以后,得到刘邦的信任,是让很多刘邦的老人不满意的,我们跟着刘邦跟那么长时间,建功立业,出生入死,也不过就混到现在这个位置,陈平这个小子一来,就给他那么高的职务,所以就有人去到刘邦那里说陈平的坏话。这些去举报的人给了陈平这样一个罪状,可以总结为八个字,盗嫂受金,反复无常。于是他便叫来陈平询问,陈平便告诉他,我原来是追随魏王,但是我的计谋,我的主意魏王都不接受,我只好去投奔项王,项王同样是这样,言不听,画不从,而我又听说大王你广纳人才,求贤若渴,是一个会用人,敢用人的人,我才来投奔大王,我陈平是光着身子,一无所有,一文不名,来到大王军中的,我如果不接受人家的赠送,不收一点礼金,我连吃饭的钱都没有。我现在向大王提出了很多的建议,大王觉得我这些建议是可以用的,请大王采纳。如果大王觉得我的这些建议,我的这些计策,我的这些谋划,是没有用的,他们送给我的礼金还在,我原封璧还,从此告辞,行不行?刘邦说,对不起,我错了,寡人错了。寡人慢待先生了,请先生不要介意,请先生继续留在寡人军中,用人不疑。那么正是由于刘邦的这样一种信任,陈平愿意为刘邦效力。在人际交往之中,我们也常常因为许多误会而失去一些很好的朋友,也常常会因为一些矛盾与某些人断绝来往,从而错失很多问题,倘若我们可以不计前嫌,有时也许会多一个知己。第五个特点是坦诚相待,我们知道在与他人真心相处的过程之中,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最希望、最渴望、最需要得到的是什么?尊重。我们要彼此要尊重,惟一的办法就是以诚相待。在和他人相处过程中我们能真诚相待、彼此信任、彼此尊重,便能获得他人同等的尊重和信任,从而使得彼此之间的矛盾误解大大减少,想出更加融洽。第五个特点用人不疑,用人不疑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对于我们的朋友,要相信,既然认定他,和他做了朋友,便相信他,不要因为某些流言和他人的挑拨而怀疑他,这样再好的人也成不了朋友,再好的朋友也会失去。
刘邦用人方面的特色还有好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他的这些特点,只要我们能活学活用,便可以受益匪浅,我只是分析了其中个别几点而已,他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用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
第三篇:设计之美论文
摘 要: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是设计的最终目的。自然,设计之美也遵循人类基本的审美意趣。对称、韵律、均衡、节奏、形体、色彩、材质、工艺……凡是我们能够想到的审美法则,似乎都能够在设计中找到相应的应用。设计之美来源于形式美,来源于内涵美,来源于意境美。
关键词:设计之美;意蕴美;层次美;形式构成美;意境美
符合设计法则的设计,赋予人文内涵的设计,其艺术形象可谓饱满大度,有血有肉,在体现形式美感的同时,它更多的是在传递一种意蕴之美,优美的文字,富有表现力的图形,给人联想的版式,引发的是一份读者内心的互动,一种文化,一份品位,一种美妙的情感共鸣。
艺术意蕴。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从一定意义上讲,艺术意蕴就是艺术作品蕴藏的文化涵义和人文精神。它是文艺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中外古今优秀的艺术作品,正是因为具有深刻的艺术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创造,体现出较高的文化品格和艺术价值,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显然,艺术意蕴作为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的积淀,凝聚着具有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的文化内涵.艺术意蕴是设计作品所应追求的,富有艺术意蕴的作品才是美的设计,意蕴来源于文化基础,来源于联想余地,《小红人的故事》这一书籍装帧它以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根基为基础,熟练的运用中国设计元素,书中每一个图形各不相同,均采用民族特色的剪纸工艺刻造,整体中国红的色彩,给人的是一种本土的颜色。侧面线装的形式更是沿用中国古典书籍的装帧形式,翻动这本书,给人的是一种回味联想的余地,它构造了一种中国古典文化的意蕴美,给读者一种美的享受。
艺术层次是一个由浅入深的阶梯,是逐步构造意蕴的过度,它引发的是读者心理的逐层变化。如果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文字,声音,线条,色彩,画面等构成了艺术语言的层次;艺术形象的层次则可区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综合形象与文学形象等。艺术层次的构造,会使作品增加一种立体感,在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联想,到最后获得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所谓的艺术层面是艺术对人类而言具有的某种终极性的精神关怀。这样的价值或许并没有被艺术家自觉地认识和揭示,但却可以被直觉地感知和揭示。艺术作品在创作和欣赏过程中我们不仅仅会关注作品的材质、艺术语言和视觉效果、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在历史和文化情景中的状态,我们或许会更加关注它对我们作为人的精神上的作用。既艺术是否能够给我们提供存在的意义。鼓舞我们坚定存在的勇气与信心,发现人性的高贵。在美学的层面上艺术超越了一切的现实的功利性,既不为感官的愉悦,也不为具体的利益、操纵和算计。
在设计方案中,“国窖魂”系列,以黄、褐色为主,体现清新、雅致之感;“老窖古韵”系列,以大红、墨绿、浅褐色为主,体现古朴、庄重之感;“国窖樽”以黄、褐、棕、金色为主,体现深邃、高贵之感;“国窖天香”系列则以宝石蓝、白、银色为主,体现祥和、优雅之感。每组的用色都打破常规,用色的侧重点不同,塑造了不同的艺术层次,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泸州老窖金牌包装,两个外包装犹如虚掩的北京城门,打开外盒,犹如打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大门,艺术层次由浅入深,意蕴构造刚刚开始,打开的外盒转到后面犹如一面屏风,上面文字林立,犹如古老的赤壁,泸州老窖便在前方,这一艺术层次的构造可谓匠心独运,该设计由浅入深,带领读者逐步体现艺术意蕴。
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整体感观。各种艺术作品都是通过艺术形象表现一定的构思内容来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基本成分,是艺术作品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艺术形象,就难以形成艺术作品。外在形象的饱满大度需靠内在修养来支撑,设计作品需要构造一个外观新颖,内在底蕴丰厚的载体来传达其信息,传达其意蕴,让人们觉察是一种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形象。
艺术形象可以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文学形象和综合形象。作为艺术反映生活的基本形式,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核心。在艺术作品中,艺术语言是为了塑造艺术形象,而艺术意蕴也是蕴藏在艺术形象之中。从这种意义上讲,没有艺术形象就没有艺术作品。艺术形象不仅具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性,而且具有概括性,它把广泛的生活内容概括在形象之中。艺术形象又具有情感性和思想性,在艺术形象中融入了艺术家爱憎悲欢的情感,处处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评价。艺术形象还具有审美意义,它凝聚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闪耀着艺术创造的光辉,能给欣赏者以美得享受。
酒鬼酒包装就是一个完美艺术形象的体现,一个中国古典锥形的泥塑容器,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麻布,麻绳缠绕其中,中国书法体的文字舞动在瓶贴之上,书画的一个酒鬼找着麻袋的写意水墨画,传达出一个具有浓厚人情味的艺术形象,一种本土气息的形象跃然纸上,它传达的是一种粗犷神怡,无拘无束的豁达意蕴,如此粗犷的外观,如此随意的境界,可见作者塑造此艺术形象的成功性。
形式美、构成美是设计美的基础。所谓形式美,不仅指的是各表现性要素共居于一个形态结构中,更指的是这个结构具有美的表现力。纷乱无序、杂乱无章的文字、图像、等在和谐共生中能产生出超越知识信息的美感,这便是形式美。设计作品虽然要依附一定的内涵,但它的形式美也尤为重要,形式美是引导读者体会美得第一步,优美的文字,典雅的图形进行抽象变形,再组合,就会形成一种好看的构成。《新疆盛宴》的整体设计,将全书中每一章节按区域的特点各设计出一种固定色彩,并以伊斯兰新月图案引导各个章节,在切口的设计上,通过精确的书页计算,使右侧切口形成全书的设计疏密有致,繁简得当,表现出浓厚的和谐之美。一段美丽的艾得莱斯绸图案,像有动感的视觉旋律。全书的设计疏密有致,繁简得当,表现出浓厚的形式之美。这种“新疆元素”的成功运用,使整体书感充满了浓郁的地域特色,整体细节的设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构成美,为市场赢得了不少人气。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很重要、很有特色的概念。好的设计作品犹如一首诗,一幅画,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意境的体验需要构造联想的余地,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很好的运用隐喻性,通过象征性图式、符号、色彩等来暗喻其中的人文信息,并以此形成设计作品难以言表的意味和气氛,吕敬人的书籍装帧总能带给读者一种惊喜,一种回味。在《赤彤丹朱》、《家》等书籍的设计上,这一点表现得极为充分。《赤彤丹朱》的封面上没有运用具体图像,而是以略带拙味的老宋书题文字巧妙排布成窗形,字间的空档用银灰色衬出一轮红日,显得遥远而凄艳,加上满覆着的朱红色,有力地暗喻出红色年代的人文氛围。“爱!憎恶!悲哀!希望!”是吕敬人设计《家》时所采用的情感与观念基调。风雨剥蚀的大门,伫立在门前的主人公和长长的背影、孤独的灯笼以及淡灰色调上的朱红和金色,如泣如诉地转述出对“家”的心声。这种方佛亲临其中意境的塑造,靠得是自己的功力,自己对于文化的理解,对于设计的整体构思。
设计之美。设计之美要遵循人类基本的审美意趣。对称、韵律、均衡、节奏、形体、色彩、材质、工艺……凡是我们能够想到的审美法则,似乎都能够在设计中找到相应的应用。设计之美来源于形式美,来源于内涵美,来源于意境美。设计之美需要我们考虑从实间到空间,从平面到立体的各种美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2]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论文关键词:文化输出与输入 明清时期 异质文化交流与传播
论文摘要:各种文化自组织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发生扩张和相互接触,会有文化输出与输入的现象发生。本文针对明清时期东西方设计艺术的比较来说明,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一、“西器”东传
中西交通至少已有二千余年历史,其间关系相交错,文化的交流斑斑可考。近代西方学术之输入我国,可分为二期:第一期始于明万历中叶,盛于清康熙间,至乾隆中叶而绝;第二期,始于清咸丰、同治间之洋务运动,以迄今日。
西器是指欧美创制和生产的器物,包括农牧业产品、工业产品和科技产品,属于西方物质文明的范畴。
明清的西器东传是西学东渐的先导,西器常常是作为传教士传播基督教文化观念的敲门砖。明末清初之西学输入,为耶稣传教士的附带事业。其所输入以天文学为主,数学次之,物理学又次,而其余舆地学、术、采矿术、语言、艺术、哲学则属附庸。由于文化传播的一般规律是由器物逐步向制度、风俗和观念层面深入,因此,为了传播基督教文明,传教士便以自鸣钟、三棱镜等器物作为与中国人建立感情联系的见面礼。同时,西方殖民者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的探险家、商人,则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直接向东方倾销商品,输入西器,但自觉不自觉地也向明清时期的中国输入了西方制度、风俗及观念
西器在长江流域的传播,分为明至清中叶和晚清两个时期。前一时期虽然时间跨度大,但西器输入的品种少、速度慢和范围窄;后一时期虽然时间较短,但西器输入的密度大、速度快、范围广。明至清中叶,西器的传播主要是由北而南,穿越长江流域;晚清西器的传播主要是由东而西,沿长江逆水而上,向中国腹地纵深推进。这是因为前期西器输入的口岸主要是澳门和广州,无论是澳门的传教士还是中国的广东地方官员,都将西器送往首都,因此他们不约而同地自广东出发,经江西、江苏,沿运河北上,抵达北京。如此一来,长江流域的江西、江苏则是西器输入和传播的重要地区,而该流域的其他省区,西器的传播尚难以到达。
明至清中叶,长江流域的西器东传还处于初级阶段,西器输入长江流域的主要是西方早期手工艺制品和科技仪器,如自鸣钟、三棱镜、铁丝琴、千里镜、火枪、火炮、书籍、洋画等物。晚清时期,受洋务运动的影响,输入长江流域的西器则比较有迹可循,首先是军事装备,其次是民用设备,与前期零散传人不同,后期的西器都是成批、成规模地输入,并很快为中国人所仿造。
西方器物在前一时期的传入比较分散和零碎,后一时期由于如潮水般地涌入,因此对长江流域的社会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对中外艺术交流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17-18世纪西传的中国风
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中叶,一些西方传教士为了达到更有效的传教布道的目的,对中国国情进行了可以说全方位的了解,不仅是典籍,对中国语言文字、历史地理、天文数学、科学技术、医学、农业、园林等等都进行了研究,著书立说,出版了不少具有开拓意义的著作,许多人因而成了了不起的学者。这在当时的西方引发了一股“中国学热”
中国艺术对西方的征服比古代经典要晚,但比文学要早,在18世纪上半叶即引起反响。主要是法国、意大利和英国。法国有两位代表这个时代欧洲画风的画家对中国艺术情有独钟,一位是瓦托(Je an-A n to in e W atte au,1 6 8 4-1721),另一位是博歇(Francois Boucher,1703-1770)。两人都是欧洲罗珂珂风格的主要代表,他们都倾向于淡雅、柔美的审美情趣,而中国的水墨画,尤其是山水画比起欧洲的油画确实要清淡得多。有人评价瓦托“深得中国六法”。中国艺术对西方艺术发生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园林艺术。中国园林那种飞檐翘角的亭榭、高耸的层塔,富有妙趣的石桥、假山、钟楼以及蜿蜒的小径等都使他们赞赏不已,欧洲不少国家都利用中国造园艺术的这些特征作为部分元素纳入他们一些重要的园林设计中。
三、和而不同
承认“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是一个整体,是一个过程中的两个侧面,并同时看到了这两面,我们才有可能对这场东西文化传播作出完整的评价。
跨文化的文化传播具有双向性,而非单向性的输出或输入。各种文化自组织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发生扩张和相互接触,会有文化输出与输入的现象发生。同类型文化间的交流与传播可以维系和强化该文化系统,但不会引起它的质变和型变,而不同类型文化间的交流与传播则能做到这一点。因此,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晶.中国古代多元一体的设计文化[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第四篇:美音无限音乐艺术传播公司简介
美音无限音乐艺术传播公司简介
美音无限音乐艺术传播公司是一家从事各类综合性专业文化演出团体。近年来活跃在文化艺术经济市场,致力于专业音乐文化传播事业,把器乐演出,推广及教育誉为己任,是一个集策划、组织、服务为一体的高端品牌。
公司服务内容涵盖大型庆典文艺演出活动、浪漫婚庆礼仪策划、艺术教育、音乐推广、各种会议、展览、晚会、年会、企业内训和演出艺术指导等领域。
追求凝萃光华,专注铸就品牌!
美音无限多年以来遵循“品质追求卓越,服务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把“高端演出品质”作为生命线,结合市场及客户需求,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注重演出内容的贴切性、艺术性、专业性、创新性、多样性、时尚性和娱乐性,为北京地区的文化发展以及中国现代文化传媒产业的发展探索新路,着力打造专属音乐,力推创新精品,践行了“专业、诚信、贴心、务实”的服务宗旨,把最高的艺术品德、最优的艺术质量、最美的艺术形象,最好的优质服务提供给广大观众和客户。
公司拥有以“美音无限时尚乐团”为核心的专业而优秀的演出队伍。采用多样化综合性团队运作模式,广纳专业人才,携手当今知名流行团体与个人艺术精英,专业策划、作风严谨、执行有力,推陈出新,以精准的音乐性与创新性,把悠远的古典音乐和华贵的现代文明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室内乐演出、普及讲座、互动教学坊等,为无数观众带来了精彩纷呈的艺术节目,让观众从不同层面感受到了高雅艺术的魅力,受到了业界和观众的极高赞誉。娱乐沟通世界,传播时尚主流。
雮下聚集“水晶乐坊”、“时尚民乐团”、“西洋乐组合”等多支专业演出队伍是美音无限的一大特色。这些毕业于国内各著名艺术院校的优秀女孩们热爱美音事业,外在青春亮丽,艺术功底深厚,她们以眩目的演奏技巧,绚丽的舞台风姿,完全演绎了奢华与浪漫、唯美与飘逸,纯净而端庄,高贵而典雅,把音乐中的浪漫激情与美妙展现的淋漓尽致,进而把美音无限的音乐艺术传播事业推向了一个新高峰。
展望未来,我们相信:凭借深厚的音乐制作实力和吸引新的音乐精英的加入,我们能够继续得到广大观众的的垂青!
我们坚持把忠心献给事业,把诚心献给客户,把信心留给自己,打造中国最具音乐品牌的文化传播公司!
我们永不会停歇,因为下一个辉煌等着我们去创造!
第五篇: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案例音美组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之前实习教学工作中,我在初一年级的音乐课。根据教学计划安排,那节课是让同学们学唱歌曲《青春舞曲》(第一课时)。就在学唱乐谱时,发生了一件“意外”事件,就是这件事情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二、情景描述
那天是我上初一260班的第一节课,上课前我进行了认真的备课,并做了精美的课件,心想这节课学生一定会喜欢,应该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铃声一响,我自信地走进了教室,随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常规课堂行为的结束,我们进入了导入学唱新歌《青春舞曲》的环节。我作了如下地导入:首先我在大屏幕上播放一段维吾尔族的舞蹈,同学们马上就说出这是维吾尔族的舞蹈。然后,我让学生说了一些他们所了解的民族舞蹈,学生回答的也丰富多彩:西藏舞、傣族舞、壮族、蒙古族等。接着,我对学生做了如下提问:“根据大家自己所了解掌握的知识,大家说说看为什么维吾尔族的舞蹈从动作音乐表达上有如此大的不同呢?”学生都纷纷说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最后我概括的作了一下结论:不管音乐还是舞蹈它们的起源都离不开劳动······维吾尔族不仅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而且是一个非常勤劳的民族。
根据自己个人的教学经验,从学生的眼神中我可以得知,他们这时很想去感受一下维吾尔族的音乐,于是我说:“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首维吾尔族的歌曲。”在欢快地歌声中学生情不自禁地做着律动,很认真的听完了一遍。然后,我们又一起学唱了歌曲。接着,我说让我们试着唱一唱乐谱,我给大家伴奏,就在大家唱的高兴时,忽然听到教室前面的一个角落冒出一句“不和谐的声音”。
随之,教室里爆发出了一阵哄笑声。我一听这腔调就知道是岩同学耍的“洋相”了。说起来有趣,这位同学在课余时,经常在走廊上播放手机音乐并大声唱歌,并以此为傲。他的家庭条件比较普通,整天穿着比较脏的衣服,行为习惯也不是很好,所以同学们都有点看不起他,我从同学们的哄笑声中感受到同学们在嘲笑他。
就在这一刹那,我想了许多关于如果处理这种突发事件的方法,如果不制止他这种行为继续让他捣乱那么会影响课堂纪律。如果像以前一样,对于违反了课堂常规的同学进行严厉批评,那么原本轻松的课堂气氛就会变的很不愉快了。
正当我打算先停下来,插点有气氛的话题的时候,我把目光投向了岩同学,我发现他低下了头,还用音乐课本挡住了自己的脸在等待“挨批”。我的心被触动了。在刹那间把他的行为再反思了一下:这一行为到底有没有闪光点?“新课标”理念告诉我们应该“鼓励创造”。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可能他是属于“乱来”,但至少这也是他的一个过人之处,我何不借机来鼓励其他学生进行即兴创作呢?“新课标”理念告诉我们,不能扑灭他本能的“创造火花”,更不能歧视他行为上的偏差。相反,我要利用好这次难得的机会,挖掘学生音乐创作潜能的开发,于是,我心平气合的对岩同学说:“刚才,我们被你突然的“袭击”吓了一
跳,这是你的不对了,但我觉得你唱的歌很优美别具一格,否则,同学们怎么会被你逗笑了呢。你能再为同学们唱一遍吗?“他很羞涩得站了起来,又唱了一遍,并且唱的认真富有感情,教室里一下子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
我庆幸自己没有一棒子将其“打死”,我笑着对大家说:“你们不要小看岩同学,你们可知道很多好得歌曲也是这样哼唱出来得,但要唱得好听,也有一定得困难。不信你们也来试着哼唱一下。经过同学们得哼唱尝试,我让一些同学进行展示,看哪位同学唱得好听。这时,课堂气氛一下子非常活跃起来,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要求试唱,岩同学也更加有了兴致,积极参与到了表演地行列。结果可谓丰富多彩,有情绪比较欢快的,有情绪比较抒情的,这些都充分展示了同学们多彩的个性和丰富创造力。
我及时地对每一位同学进行了鼓励。让他们能体验到创作中地乐趣,体会到创作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地。这时,同学们沉浸在轻松,愉快地气氛中,我看着他们自信和喜悦地脸庞,看到他们体验到得成功与快乐,我知道他们创造思维的大门正在被悄悄开启!
最后,我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了鼓励:多数同学能把电视经常播放的音乐和刚才同学所唱的旋律哼唱出来,这说明同学都有一对灵敏的耳朵,只要同学多听、多比较、多动脑,相信同学会唱出更动听的歌曲。在《青春舞曲》的歌声中愉快而顺利地结束了本课
三、分析与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给人的想象插上高飞的翅膀,使人的创造性、创新思维潜能力得到开发。作为“新课标”下的音乐教师,应该在音乐教学中善于创新、善于发掘、善于鼓励、学会欣赏。
本案例中,一个调皮的学生触动了我对音乐教学的思考,并以此为契机,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哼唱,这样的机会其实是非常多的,但这种时机往往也稍纵即逝,所以教师要及时抓住这种时机。因此,音乐教师必须要成为音乐课堂中的“有心人”擦亮眼睛,在教学中寻找和捕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利时机。
我通过对本案例的反思,觉得以下几点对我启发很大:
1、营造和谐、轻松、有序的课堂气氛。
教师在课堂上应时刻关注学生学习的情绪变化,用亲切、幽默、诙谐、委婉的言语或技巧营造和谐、轻松、有序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积极的情绪下,最大限度的获取知识。
2、正确看待学生的闹,鼓励学生的创造。
本案例中,该同学表面上随意“瞎唱”,其实是他内心真情的自然流出,表现了他本能的创作兴趣。我们不能随意地将本能的创作兴趣扼杀在摇篮之中。
3、创新教学应从学生音乐创造天性和实际经验出发,循序渐进。
音乐可以不依赖谱而存在,音乐才是生来就有的。对于他们来说,哼唱比写谱容易得多。如果要求缺乏感性经验的创作,势必会扼杀他们的创作兴趣,影响教学的实效性。本案例中,从学生出发,根据学生实际的识谱经验,从感性到理性,先让学生哼唱,再引向对比学习,较好的落实了“双基”教学。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从一个学生到每个成功的创作,我们不难看出孩子们的音乐创作能力、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表现能力的特殊性。
4、开放教学过程,实施生成教学。
课堂教学永远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位教师在课前都不可能完全预测课堂上所要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们有迅速捕捉到学生输出的各种信息,随时反思,随机应变,这种能力。传统教学以教学过程的“程序化”。课改倡导“开放教学”,倡导实施“生成教学”。本案例把定位转变为“以生成为本位”,不只是忠实的实施课前所制定的计划,而是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进行调整,使教学过程有明显的变化,有所提高。
5、教师要学会宽容、学会欣赏学生。
成长中的学生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是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宽容、谅解、用巧妙的方法加以化解与引导,用鼓励的方式激励学生发现错误,案例中委婉地指出了他的错误,因此,他能非常乐意的接受。同时,教师把他的闪光点放大,引导其他学生像他一样来进行编唱,从而使他获得了自信,欣赏换成了指责、批评,我想我们都将会看到另一种情景:他肯定会有逆反,对课失去兴趣。
四、小结
课堂上也许什么样的事情都会发生,对于发生的事情,由于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想法,采取的手段和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对于这样的事情如何解决更好,也希望与大家共同切磋。通过这个案例,也希望各位同仁能够从中可以吸取一点经验和教训,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及时抓住教学契机,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共同致力于音乐课堂教学,把音乐课堂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