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施沿边经济带战略建设向西开放的边疆经济高地
实施沿边经济带战略建设向西开放的边疆经济高地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巨变。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天时地利,在率先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就。比较而言,内陆沿边地区虽然也有相当发展,但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上看,差距还很大。新疆是中国面积最大、陆地边境线最长、交界邻国最多的省区。中国2.2万公里的陆地边境线中,新疆占了5600公里;中国14个陆上邻国中有8个与新疆接壤;全国60个陆地边境口岸中,有17个在新疆。占有地缘优势的新疆,是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重要门户,在中国的对外特别是对周边国家的开放交往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新疆作为边疆多民族地区,是中国的战略资源基地和向西开放前沿,应率先提出并实施边疆经济带战略,努力成为中国边疆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和中国向西开放的经济高地。构建新疆沿边经济带,对于实现科学发展、保障边疆稳定、提升对外开放、促进和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构建沿边经济带是新疆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构建沿边经济带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地区差距表现为东部沿海与内陆沿边地区之间的差距;在新疆,沿边地区与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发展差距也很大。我区扶优扶强、积极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战略是正确的,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果,但这一区域发展战略还不完整,疆内的经济增长极主要集中在天山北坡、南坡中心地带,缺乏外围地区点与轴线的构建,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大区(如喀什、伊犁)和沿边地区向西开放的优势在战略上体现得不够充分。
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区域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及国内外区域发展战略成功的经验表明,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或地区,必须采用多元化的区域开发战略。应当既有梯度推移,也有反梯度推移;既有从中心到外围的逐步开发,也有从外围到中心的互动推进。新疆是典型的绿洲经济,各地经济发展的历史基础、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很大,单一的区域开发模式难以适应各个区域发展的要求。因此,我区在积极推进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同时,努力构建沿边经济带,不仅有利于天山北坡经济带等优势地区的持续发展,也有利于沿边地区发挥各自优势,加快发展,改变边境地区的落后面貌,是一种科学发展、多方共赢的正确选择。
(二)构建沿边经济带是实现边疆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新疆毗邻外国,部分民族跨境而居,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管理面临国际比较。国家稳定,在新疆首先就要表现在民族团结、边防巩固和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各族人民的国
家认同感是边疆稳定的精神基石。不断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经济,“让各族人民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毛泽东语),则是增强国家向心力和中华民族认同感的有效途径。因此,要实现民族团结、边防巩固,就必须把沿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搞上去,使边疆经济一年比一年繁荣。构建沿边经济带,实现边疆民族地区的协调发展和经济繁荣,同样是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它必将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增强对跨境民族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压缩“三股势力”的国际活动空间,提升我国的国际声望和地位,巩固边疆地区的安全和稳定。
(三)构建沿边经济带是提升开放的有效措施。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提升沿边开放”的新要求。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的“走出去”战略不仅要走进发达国家,而且还应走进周边发展中国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2号文件)更是明确提出:新疆作为国家西部门户,要实施面向中亚的扩大对外开放战略,建设中国向西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商品中转集散地,进口能源和紧缺矿产资源的国际大通道,努力把新疆建成中国开拓国际市场的“新亚欧大陆桥”,使新疆成为依托内地、面向中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国家的出口商品基地和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形成西部陆上开放和东部沿海开放并进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党中央对新疆的新定位和新要求,为我区在新形势下建设向西开放的边疆经济高地提供了重要依据。
作为我国西部陆上对外开放的最前沿,从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看,我区沿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其区位、资源优势还很不相称,其开发开放还大有潜力可挖。构建新疆沿边经济带,既有利于扩大我国开放空间,形成新的开放格局,增强国际竞争力,更为我区提升沿边开放、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提供了新的平台,应当成为我区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重大举措和重要抓手,这将为我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最终后来居上,创造新的契机。
(四)构建新疆沿边经济带符合国家和平发展战略。构建沿边经济带,一方面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壮大我们的经济实力,为和平发展提供硬实力支撑。另一方面,构建新疆沿边经济带是贯彻落实国家“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方针的具体举措,为发展我国与周边国家和谐友好关系提供坚实的基础。发展新疆沿边经济带能够通过经贸往来,促进中国文化向中亚、南亚、西亚乃至东欧国家的传播,增强各国对中华文化的沟通和了解,缓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为和平发展提供软实力支撑,符合中国的和平外交战略。
(五)构建新疆沿边经济带的条件、时机基本成熟。构建新疆沿边经济带符合国家战略,符合新疆实际,而且具备许多有利条件,时机日趋成熟。在党
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上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持续上升的综合国力成为边疆发展的坚实后盾,国家将更加关注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在支持沿边地区发展上可以有更大的作为。新疆沿边地区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为实施沿边经济带战略提供了现实可能。新疆与周边国家山水相连、文化相近,彼此间有着广泛的合作基础和悠久的合作历史。周边国家自然资源丰富,工农业发展具有一定基础,通过合作建立健全本区域的基础设施网络,促进各国人员、商品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互利共赢,符合周边国家的利益和愿望。我区是我国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交往的最前沿,近年来健康发展的上海合作组织为进一步发展中国新疆与各成员国的经济合作奠定了广泛的基础,为新疆沿边经济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当前,我国边疆各省区正充分利用各自的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你追我赶,加快发展沿边经济。如黑龙江省正积极建设沿黑龙江口岸群和沿乌苏里江口岸群,以此带动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吉林省正重点开发“图们江开发区”,以此作为建设“东北亚经济圈”的带动区;内蒙古在满洲里和二连浩特,大力发展对俄、对蒙的口岸经济;云南省积极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努力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先行示范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更是举全区之力,大力推动包括越南等国在内的泛北部湾经济圈合作,并力求成为中国西南沿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新疆有33个沿边县市,在全国沿边开放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多年来,我区实施“沿边开放”战略,利用边境口岸和新亚欧大陆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进一步提出和实施构建沿边经济带的发展战略。这既是疆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区在新形势下寻求跨越式发展的突破性的战略选择,应该成为我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全国大开放格局中力争率先发展的重大举措。
二、构建新疆沿边经济带的初步设想
(一)积极推动国家实施沿边经济带战略。构建新疆沿边经济带,要与国家宏观政策相衔接。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协调发展,在边疆地区实施了“兴边富民”工程;理论界也在探讨沿海与内陆边境地区经济完整对接、打造中国四周环状沿边经济圈、构筑“经济万里长城”问题。新疆作为我国最大的边疆民族省份,更要有远见卓识,积极推动国家实施沿边经济带战略,可以协同各边疆省份向国家提出建议,希望国家像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那样,对全国的边疆经济带做出相应的战略部署。当前,国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设法拉动内需的新形势下,有可能采取更大力度的支持边疆发展的宏观战略。如能实现,新疆将可能是最大的受益地区之一。从而为新疆的边疆经济带发展创造优越的宏观政策环境。
(二)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寻求新疆沿边经济带的大发展。“上海合作组织”是我国发起并发挥重要影响的国际组织,新疆作为中国唯一与各成员国和部分观察员国接壤的边疆大区,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可以说是“上海合作组织”在我国最密切相关并具有实质意义的省份。我区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把上海合作组织的各个项目在我区做实,从而为我区沿边经济带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创造更大的发展机会和空间,使我区真正成为我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合作的桥头堡和直接受惠区域。
(三)在向西开放上做好全疆整体区域规划。要制定整体的新疆沿边经济带发展规划,选择一些基础好、区位特殊、潜力大的地方优先发展,以喀什、伊犁、博州、塔城、阿勒泰等沿边开放城市和边境口岸为“窗口”,逐步形成一个由点到线的沿边开放带,作为构建沿边经济带的前沿;以乌鲁木齐、石河子、库尔勒、阿克苏(库车)等发展基础好的城市为基础,建设出口加工基地,兴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边疆经济增长极。喀什、伊宁区位优势突出,人口、资源都具有一定规模,依托腹地大,文化悠久丰富,在周边国家也都有相当影响,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在喀什、伊犁设立沿边经济特区,像发展沿海经济特区那样,给予特殊政策,增强其集聚和辐射能力,使其发展成为影响周边国家边境经济的重要节点城市。同时把乌鲁木齐规划建设为国家向西开放的门户中心城市,成为在中、西、南亚有重要影响的区域性国际城市。
(四)创新政策环境。主要是通过特殊的政策帮助沿边地区加快发展。首先进一步放宽这些地方的对外开放权限,在比照过去沿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开放区开发开放政策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激励沿边地区创造更有利于集聚生产要素的政策环境,增强其经济活力。其次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税收减免、增加信贷、干部人才对口支援、加大投入等方式,解决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瓶颈”制约,壮大沿边地区的综合实力。同时,加大力度促进已有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督促沿边地区破除行政壁垒,降低企业的外部成本,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帮助沿边地区建立协商对话机制,促使沿边各地区域联动、协调发展。
(五)改善沿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适应建设向西开放的沿边经济带要求,要对沿边地区基础设施提出更高要求。要把沿边基础设施作为重点投入的产业,规划建设一批公路、铁路、民航、通信、管道和电力、水利项目,为沿边经济带战略的实施构筑基础平台。要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加快中—吉—乌铁路和中巴铁路筹建进展,规划中俄蒙哈阿尔泰山区域交通,为新疆向西
开放提供较为完善的交通条件,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改变沿边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为沿边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六)不断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和与内地的产业对接。我区要充分利用与周边国家的经济结构互补性和地缘优势,大力推动与周边国家的交通、能源、贸易便利化和贸易政策等重大领域的经济合作,扩大人员往来、信息交换和技术交流,大力发展周边贸易、相互投资,着力发展面向周边国家市场的外向型加工产业,充分利用新疆境内石油化工、煤炭、电力等企业的加工、开发能力,开展原油的进料加工等业务。促使新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领域和层次不断扩大,合作水平不断提高。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一方面,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一些传统产业和产品正趋于饱和,需要寻找出路;另一方面,我区幅员广阔,资源丰富,向西开放的市场潜力巨大,但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我们要抓住沿海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机遇,做好“东联”文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沿海产业向新疆转移,实现我区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把加强与内地的合作作为实现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点,增强主动性和自觉性,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通过开放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服务和社会条件等来增强吸引力,鼓励大企业在新疆发展,兼并我区企业或组建企业集团,引入新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促使合作领域和层次不断扩大,以带动新疆经济发展。
(注:张先亮:新疆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戢广南:自治区社科联信息中心主任,副研究员)
第二篇:关于打造农产品绿色品牌建设绿色经济高地的实施意见
关于打造农产品绿色品牌建设绿色经济高地的
实 施 意 见
各乡镇党委、乡镇人民政府,区直各有关部门:
为全面提高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根据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打造农产品绿色品牌加快发展绿色经济的实施意见》(X委办发〔2009〕8号)精神,现就我区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绿色经济高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市委五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围绕全区“三个率先”(率先建成绿色经济高地、率先建好生态和谐家园、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坚持“企业为主、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的方针,以实施现代农业“五大攻坚行动”、打造“五大特色品牌”为载体,以建立特色产业基地、推进标准化生产、实行产业化经营为手段,重点培育和打造农产品绿色品牌,不断提高我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二、主要目标任务
——到2012年,共发展无公害农产品18个,面积23.6万亩(包含三园区),带动农户3.5万户;绿色食品12个,面积13万亩,带动农户6万户;有机食品1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件。
——到2012年,全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0户以上(其中国家级3户以上、省级10户以上),农产品注册商标50件,创国、省名牌分别达到4个和8个,创中国驰名商标3个、四川省著名商标10个。
——到2012年,重点培育进超市、成专供、上飞机的农产品2个,在20个大中城市设立农产品品牌专柜(其中:大城市8个,中等城市12个);在200个超市有品牌农产品;建立年交易额100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2个;50%自主品牌企业形成完善的营销网络,各龙头企业建立营销网络率达80%以上。
三、工作重点
(一)加快特色产业示范带建设
1、优质柑橘(甜橙)产业带
以唐家乡、保升乡及龙老路沿线为核心,发展优质加工柑橘(甜橙)5万亩,柑橘(甜橙)年产量达到15万吨,将我区建设成为高标准、现代化、各类品种配套的加工柑 橘(甜橙)原料基地和优质种苗基地。
2、优质蔬菜产业带
以涪江沿岸坝地区域为重点,唐家三坝、龙老片为核心,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5万亩(其中大棚蔬菜1万亩)。
3、高效经济林产业带
以保升乡、复桥镇、西宁乡、新桥镇、桂花镇、永兴镇、仁里镇为重点,发展优质薄壳核桃2万亩;以老池乡、河沙镇、永兴镇、仁里镇、南强镇为重点,发展竹原料林基地3万亩;以永兴镇、老池乡、河沙镇、唐家乡为重点,发展速生丰产林(香椿)1万亩;在永兴、仁里等乡镇发展青花椒1.5万亩。
4、花卉苗木产业带
以永兴旗山村、南强桃花山、仁里放羊村、老池龙泉村、桂花肖家桥村等区域为重点发展花卉苗木1.6万亩。
5、中药材产业带
以新桥、桂花、唐家、永兴、老池等乡镇为重点,发展白芷基地2万亩,在桂花、仁里、河沙等乡镇建立木本药材、金银花等中药材基地2万亩。
6、现代畜牧产业带
重点抓好250万头高金丹麦式猪场、齐全百万头绿色 生猪标准化养殖基地、颐康有机肉鸡产业化工程、来肯来比肉鸭(鹅)产业化工程。将永兴、仁里、新桥、桂花打造成为全区生猪重点乡镇,在复桥、老池、南强等乡镇打造原生态稻-鹅产业带。到2012年,畜牧业产值达到12亿元,建立万头猪场10个,出栏无公害生猪55万头(其中,绿色生猪12万头)。
(二)加快特色产业村镇建设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示范带动”的原则,通过基础设施完善、主导产业培育、村镇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优化,不断加快“一村一品、一乡一特”的特色产业村镇建设。
1、抓好特色乡镇风貌改造工程
重点在突出特色、改善风貌上下功夫,完善村庄建设规划,切实抓好以“两池六改六清”和“五化三优一畅通”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治理工程,大力改善村镇生态环境,促进城乡环境协调发展,集中打造一批具有XX特色的美丽村镇。
2、抓好特色乡镇支柱产业培育工程
不断巩固特色支柱产业地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步划,促进不同产业类型乡镇良性发展。率先抓好以花 卉苗木种植和观光休闲农业为重点的永兴镇、以发展绿色生猪和中药材种植为重点的桂花镇、以发展绿色蔬菜产业为重点的唐家乡三个特色产业乡镇建设,到2012年,特色产业产值占乡镇总产值的50%以上。
3、抓好特色产业村建设工程
以村为单元,围绕“一村一品”建设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着重在提升产业水平、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方面进行示范。全区要重点抓好仁里镇罗家桥村(黄桃),永兴旗山村、老池龙泉村(花卉),永兴钟灵寺村和中脊村(白芷),桂花南垭村(中药材),唐家东山村(红叶杨),老池南陵村、唐家东山村、西堰村、长虹村(蔬菜),西宁樟树堰村(黑宝石李),桂花镇景场村、漆家桥村、仁里镇乘龙村、复桥镇唐春村(生猪)等特色产业村建设。
(三)加快“1+2”特色产业示范园区建设
按照产业向园区集中的思路,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注重与休闲文化、玫瑰爱心文化、乡村饮食文化等有机结合,通过政府引导、业主主体、市场运作模式,重点抓好齐全原生态博览园、盛唐现代农业示范园、“中华玫瑰城”和老池乡龙泉美丽乡村等特色产业示范园区建设。
四、保障措施
(一)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区相关部门要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求,制定和落实农产品生产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多形式、多渠道地搞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使乡村干部、种养殖大户等尽快掌握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技术和操作规程,提高运用标准化知识的能力。同时,要把依托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建立起规模化、标准化的优势农产品基地作为加快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有效途径,从源头把关,使标准化生产成为全区农业生产主导方式。
(二)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
农业部门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销售、检测监测制度,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监测、畜禽产品质量监测以及农业生产环境质量检测手段,把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都纳入检测监测的范围,通过严格监管农药、兽药、饲料及添加剂、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充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大力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
在搞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基础上,要切实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 和有机农产品的开发、申报和认证工作,争取更多的农产品成为国家和省认证的名牌。同时,广泛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开展农产品展示、展销等活动,扩大名牌农产品知名度。要不断增强企业、农民专业社、经纪人等生产经营主体的商标意识,鼓励支持农产品商标注册,尤其是特别重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特色农产品的商标注册工作,防止商标的恶意抢注和侵权行为。
(四)积极开发和培育市场主体
一是加快重点龙头企业培育。围绕我区优势主导产业,着重培育、扶持有较强开发加工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的龙头企业,通过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更加稳定的产销合同和服务契约,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二是加大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力度。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建设和完善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集散地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三是积极开拓外销市场。通过设立品牌农产品专销柜、专业市场,建立绿色产品直销网络等,积极开拓国内外大、中城市甚至国外市场,实现绿色产品进超市、成专供、上飞机。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强银、政、企合作,加强财政资金与社会资金的融合,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推动市场化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探索建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公司,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生产。对龙头企业兴建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基地的,继续组织相关部门向上级争取产业发展项目予以支持;对大户、业主规模发展特色产业的,继续按既定标准从财政支农资金中安排补助;在用地、用电等方面要给予绿色品牌企业和种养殖大户、专合组织优惠;要按照《X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非共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X府发〔2006〕10号)精神,对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国家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或专合组织给予奖励。
(六)加强组织领导
区委、区政府成立发展生态农业推进绿色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区人大、区政协联系领导为副组长,区级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农业品牌化的认识,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自职能职责,加强沟通协调,尽 快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市场拉动”的良性互动格局,共同促进农业品牌化发展。
主题词:农业经济 绿色品牌△ 实施意见
签发:周霖临
邓
为
承制:区农办
中共X宁市XX区委办公室
2009年6月3日 印
(共印35份)
第三篇:在全市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暨发展开放型经济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暨发展开放型经济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在年中各项工作紧张繁忙的时段,今天市委市政府专门组织召开全市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暨发展开放型经济动员大会,主要是回顾总结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情况,动员全市上下在新的起点上实施好开放带动战略,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等会,马勇书记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认真总结“十一五”以来我市对外开放的成绩和经验
“十一五”以来,我们积极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全面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对外开放取得了重大成绩,为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增添了动力、注入了活力。
1、招商引资成果丰硕。2006-2011年,全市累计引进项目2115个,其中投资3亿元以上的项目71个;新批外资企业154家,累计到位外资5.3亿美元,年均增长24.2%;引进内资1220.3亿元,年均增长16.2%。先后引进了神户制钢、沃尔玛等世界500强企业和中核、中粮、中冶集团、国之杰、中联重科、三一重工、西部矿业等央企和境内外上市公司48家,在益投资项目58个。承接产业转移势头强劲,益阳成为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共引进产业转移项目1182个。“十一五”以来,引进外资形成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超过36%,创造财政税收占全市的比重超过32%,新增城镇就业人数占全市的50%以上。
2、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坚持敞开大门,广结良缘,与国际国内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扩大。大力推进“东接东进”,东部新区“一带两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融入长株潭步伐明显加快。与长三角、泛珠三角、环渤海等区域合作进一步加强,成功举办和积极参加了粤洽周、苏州推介会、中博会、珠洽会、高交会、湘商大会等重大经贸活动,与5个全国异地商会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与20多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取得科技转化成果303个。与全球8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2011年,我市与以色列佩塔蒂科瓦市缔结为国际友好城市,这是继韩国南海郡后签约的第二个国际友好合作城市。
3、对外贸易成效明显。2011年,全市有进出口经营业绩的企业达到95家,其中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6家。共完成进出口总额4.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是2005年的5.7倍,同比增长29.8%,总量居全省第7位,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机电、纺织、农副产品等成为我市进出口贸易主导产业,益阳橡塑连续多年出口交货值居行业首位,“益阳制造”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淡水鱼类产品进出口占全省的97.7%。
4、开放环境进一步改善。始终以优化开放环境为基础和保障,在不断改善硬环境的同时,大力优化政务、市场、人文、法治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能源、通讯、环保等基础环境日益改善。把园区作为扩大开放的主阵地,各级各类园区快速成长,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出台了《益阳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十不准”》、《全市机关效能建设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意见》等多项制度,权力运行逐步规范,办事效率不断提高,政务服务进一步优化,益阳吸引项目、人才的能力逐步增强。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一是有志者事竟成。在连续几年的“招商引资年”活动中,我们始终坚持高点定位,挖掘潜能,挑战极限,把诸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和现实。实践证明,只有勇于挑战自我,才能突破并创造奇迹。加快后发赶超,必需来几次“急行军”。二是人心齐,泰山移。在发展开放型经济过程中,各区县(市)、各部门积极联动,自我加压,层层分解任务,全市上下扩大开放的意识和观念空前增强,以共同的智慧破解了发展中的诸多难题。实践证明,只要全市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再高的目标都能攀登,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三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多年来,各级各部门脚踏实地,统筹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开放益阳带来的倍增效应逐步显现。开发开放的背后,包含了全市干部群众的辛劳和汗水。
二、深刻分析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十一五”以来我市对外开放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总量规模偏小。从外资看,2011年我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23亿美元,排全省第10位,只占宁乡县的82%、常德市41.1%。从外贸看,2011年,对外贸易总额不到全省的3%,外贸依存度为3.5%,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今年1—4月,仅完成进出口总额1.33亿美元,同比下降14.8%,排名由全省的第7位下滑到了第9位,其中出口、进口分别下降7.9%、47.4%。从外经看,今年1—4月,全市对外投资仅完成36万美元,实现劳务收入20.8万美元。
2、外贸结构欠优。一是外贸企业不多。企业“走出去”的步子迈得不快,全市外贸企业中真正具备出口能力的不到90%,具有进口业绩的不到23%。二是产品结构不优。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产品比重偏高。2011年全市稀土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1.17亿美元,占到全市1/4,这说明我市外贸进出口对资源型产品的依赖度太高。三是外贸方式不优。主要体现为加工贸易进出口比重偏小,2011年我市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仅为5527万美元,只占全市的11.3%。
3、招商实效需要加强。一方面,项目落地率不高。2009年组织的湖南·益阳(香港)承接产业转移招商推介会,至今项目落户率仅60%。2010年“粤洽周”签约项目,至今落户率仅为75%。另一方面,“引进来”的产业水平不高。总体而言,我市承接的产业大部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偏少。这说明我们市招商引资还没有真正实现数量与质量的有机统一。
4、开放平台亟待提升。园区招商虽然已走过了“见商就招”的初级阶段,但竞相压价、恶性竞争、重复建设的问题仍然存在。商检、海关等通关条件还不够完善,方便快捷的大通关环境还未建立。交通、物流等相对滞后,“对内大循环、对外大开放”的交通格局尚未形成。同时,具备语言、技术、管理才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紧缺。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市“引进来”和“走出去”进程。
世界发展历程,实际上是一部对外开放的历程。尽管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文化、地缘、基础条件、资源禀赋的差异,但凡是发达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善于利用国际、国内市场和资源来加快自身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对当前的形势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清楚的认识,决不能因为益阳跟过去比小有进步,部分指标在省内比领先,就忽视提升开放水平的紧迫性,绝不能因为目前世界经济动荡、世界市场萎缩,就怀疑扩大对外开放的现实必要性。
三、坚定不移实施开放带动战略
开放带动战略是我市“十二五”时期实施的“四大战略”之一,必须坚定不移地、坚决推进,以开放促调整、促转型、促改革、促发展,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通过连续几年开展“招商引资年”活动,我市引资的规模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丰富,气氛也越来越浓厚。但回过头来看,招商引资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质量、效益,都还有很大潜力。一是要突出引资重点。要认真研究大企业、大集团的战略布局和投资意向,加快制定吸引战略投资者规划,精心策划包装一批重大项目,有针对性组织开展专题招商活动,吸引更多的国内外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央企、上市公司落户益阳。二是要创新引资方式。通过坚持不懈的探索,我们在招商引资上积累了许多经验,比如专业招商、乡情招商、代理招商等。要坚持这些好的做法,并且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转变招商理念和方式,更加注重以企引企、以商招商,推动招商引资由部门招商、政府招商向市场主体招商、社会招商转变。三是要确保引资效果。招商引资不能只满足于达成引资协议,要围绕提高资金到位率,抓好后续跟踪服务。对协议项目要提高合同签约率,力争由意向转为合同;对签约项目要及时跟进,提高资金到位率;对资金到位项目要简化手续,实行服务代理、集中审批,提高项目开工率;对已开工项目要主动化解矛盾,缩短投产工期。当前,重点要对签约项目认真“回头看”,加快项目落地,尽快形成实物工程量,把招商引资成果尽快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效果。(二)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要抓住全球范围内产业转移的重大战略机遇,进一步发挥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的优势,积极承接国际和沿海产业转移到益阳发展。一是要明确目标定位。根据益阳的资源禀赋和现有基础,确定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服务外包、生态高效农业、文化创意等为产业承接重点,力争通过“十二五”的努力,将益阳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重要机电产品出口基地、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化生产基地,力争创建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二是要严格准入门槛。严格执行承接产业转移的制度,按照“两型”社会的要求,制定环保、节能、节水、节地的相关标准,加强对引进项目的筛选,着力承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国家节能减排要求、有市场、有规模、有效益的产业,禁止引进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高危险产业。三是要促进聚集发展。结合益阳现有的工业基础,以引进战略投资者和深化央企合作为重点,围绕优势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探索组团式承接等,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引进产业上下游配套项目,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实现经济转型发展。(三)深化区域交流合作。
要充分利用市内市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开放型经济发展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一是要加强区域合作。积极组织参加泛珠论坛、中博会等会节招商活动,进一步扩大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区域的交流合作。加强与全国各地商协会、乡友团队的合作,搭建招商引资信息获取和项目对接的有效平台。建立政府间区域合作机制,推进与友好城市的合作,包括与周边宁乡、岳阳、常德等地签订框架合作协议。二是要加强对外投资与合作。利用好外经外贸发展促进资金,鼓励企业境外参展、注册品牌。支持优势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共享全球资本市场。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工程市场,以带动我市设备、技术和服务输出。加强市县两级就业服务平台建设,积极稳妥推进海外劳务输出。三是要大力引进智力资源。对外开放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和知识的竞争。要坚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并重,重点引进创新型研发设计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为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四)努力扩大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规模、质量、效益是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要促进外贸扩规模转方式,提高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形成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增长的局面。一是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坚持实施出口主体多元化战略,引导各类企业发展对外贸易,壮大外贸企业队伍。加大加工贸易项目的引进力度,带动全市加工贸易企业发展。二是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扩大高新技术、机电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的品牌竞争力。大力发展动漫制作、软件开发、数据处理、文化创意等服务外包,培育外贸领域的新的增长点。三是要开拓出口市场。要巩固和扩大香港、欧美、日韩等传统市场,大力拓展台湾、东盟、中东、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提高出口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五)构建大开放平台。
主要是加强四类平台建设。一是园区平台。园区是我市扩大开放的前沿阵地。国、省级工业园区要根据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明确产业定位,加快形成一批特色园区。特别要加强东部新区“一带两区”建设,充分利用先行先试政策优势,重点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产要素等方面加强与长沙的对接,加快建成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二是通关口岸平台。积极申报设立益阳海关、商检机构,尽快启动口岸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构建高效率、低成本的口岸通关体系,畅通对外交流合作的渠道,实现进出口贸易便利化,努力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优势。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平台。加快推进“交通建设大会战”,坚定不移地推进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建设,打通益阳对外通道,尽快构建畅通快捷的立体交通网络。四是政策支持平台。对有利于我市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大战略投资项目,要在规费、地价、税收、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政策。要进一步发挥我市作为国家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的优势,用好用活用足国家关于发展加工贸易的引导、扶持政策。要进一步研究、完善鼓励支持服务外包发展的政策,增强投资吸引力。(六)建立健全对外开放工作机制。
这次会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实施意见》,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经市委、市政府认真研究而出台的政策,是今后一段时期益阳扩大开放的行动指南。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不折不扣地认真执行,并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一是要强化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发展开放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处理对外开放中的重大问题。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对外开放摆在战略高度,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机构,及时研究制订招商引资、扩大进出口、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的配套措施,特别要抓好对重大事项、重点项目的协调、督办,为扩大开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要形成推进合力。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各级各部门要按照职能职责和目标要求,既要坚决完成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任务,又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开放合力,营造有利于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三是要加强考核督查。要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奖惩办法,把开放型经济指标作为招商引资考核的重要内容,细化目标要求,抓好督查考核,严格兑现奖惩,促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同志们,扩大开放是益阳实现科学发展、后发赶超的必然选择。我们一定要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奋发进取、扎实工作,全面推进开放带动战略,奋力开创我市开放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