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市十二五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规划(5篇)

时间:2019-05-15 14:55: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南安市十二五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南安市十二五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规划》。

第一篇:南安市十二五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规划

南安市“十二五”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规划(2011-2015年)

沼气综合开发利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措施,对于我市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十二五”期间沼气综合开发利用的目标任务与实施重点,进一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特制定本规划。

一、农村沼气综合开发利用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市大力发展沼气工程,农村沼气综合开发利用工作得到全社会普遍重视和高度关注。全市各地积极探索农业清洁化生产模式,强化各项工作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农村沼气综合开发利用。据我市畜牧兽医局统计,2010年全市生猪存栏量41.39万头,家禽存栏量479.16万羽,牛存栏量3.02万头,估算全市沼气潜力近千万立方米,这些丰富的农业资源为农村沼气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潜力,且全市农村沼气管理和技术人员达148名,有115名技术人员获得“沼气生产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为农村沼气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一)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及综合开发利用工作进一步加强,推广普及机制初步形成“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我市出台了《南安市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规划(2006—2010年)》,为科学布局畜禽养殖业、有序开发清洁能源、规范管理生态环境,提供了政策支撑。同时,我市把农村沼气建设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近海水域污染治理、市长环保目标责任状、家园清洁工程、新农村建设内容,通过各级各有关部门积极督促引导养殖户建设沼气池,带动建池农户进行改厨、改厕、改圈 “一池三改”,初步形成了农村沼气建设推广普及工作机制。

2006—2010年期间,全市新增农村户用沼气5910户,(其中2006年建设100户,2007年建设600户,2008年建设1400户,2009年建设1900户,2010年建设1910户)。目前,全市累计农村户用沼气7018户,沼气建设示范村11个。

(二)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和综合开发利用工作稳步推进,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治理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通过划定畜禽禁养区和限养区,建设畜牧生态养殖小区,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开展畜禽排泄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等配套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畜牧业健康发展。到2009年底,全市26个乡镇(街道)都划定出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在禁养区内的养殖场全部实行搬迁,其余区域推广应用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全市共建设小型沼气378处,总池容0.87万立方米,年产沼气43.8万立方米。

二是分区域、有重点地推进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综合开发利用,促进了畜禽养殖污水、农村生活污水的有效治理。到2009年底,全市共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54处,总容积1.47万立方米,年产沼气71.3万立方米。

(三)“十一五”期间农村沼气建设存在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市沼气综合开发利用工作取得积极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沼气综合开发利用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一是推广机构不健全。我市各乡镇(街道)均没有正式机构和编制,人员都是由各农业服务中心抽调组成,流动性比较大。由于沼气建设推广机构不健全、队伍不稳定,经费短缺,工作开展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沼气建设的发展。二是农村沼气服务滞后。农村沼气“三分建七分管”,在我市存在着“管理”跟不上“建设”步伐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沼气的使用效果。三是部分农户沼气池原料不足。随着全市重点工程的建设和畜禽养殖“两禁区”的划定,一些传统养殖区的产业转移造成沼气池原料不足,难以维持沼气池的正常使用。四是思想认识不够到位。部分干部对沼气建设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思想有顾虑,工作没有形成合力。部分农民把重点放在外出进城打工,忽视对沼气生态农业新技术的学习应用,不了解这种技术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也影响了沼气池的推广和使用。

二、“十二五”期间农村沼气综合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以农村户用沼气、沼气服务体系和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推动农村沼气向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领域延伸,促进农村家居环境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和农村环境优良化,不断提高农村的生产生活水平。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农村沼气建设涉及千家万户,量大面广,政策性强,必须坚持全面规划,近期与远期相结合。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村庄发展规划。要根据农民需求和财力可能,分步实施。

——合理布局,突出重点。项目建设主要放在畜禽规模化养殖区、水资源保护区、新农村建设区和生态公益林分布区,鼓励发展联户建池和集中供气模式。项目安排适当集中,使之集中连片,形成规模。为便于建设指导和建后管护,以村为单位,集中建设,整体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重点安排在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

——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加强领导,建立合理的投资机制,发挥国家、集体、农民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考虑农民的资金投入能力,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企业及其它社会组织参与农村沼气建设。

——保证质量,讲求效益。沼气池建设与改厨、改厕、改圈(一池三改)同步进行,鼓励与改路、改水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开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菜、鱼、茶)”等生态模式建设,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技术,使建池农户取得较大综合效益。

——创新机制,建管并重。农村沼气工程技术性强,关系农民切身利益,必须以科技为支撑,坚持专业化施工,社会化管理,完善服务体系,确保安全运行。

——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坚持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并重,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通过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施清洁生产,努力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不断促进废弃物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沼气综合开发利用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农村户用沼气、小型沼气工程和大中型沼气工程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模式的推广机制进一步完善,养殖废水得到综合利用或达标排放,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实现农业健康、持续、高效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到2015年新建3个大中型沼气工程,新建5处小型沼气工程,新建(改造)1710户农村户用沼气,新建沼气服务体系2个,预计总投资1848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602万元,地方投资323万元,农户自筹923万元。

三、“十二五”期间农业农村沼气综合开发利用的主要任务、建设重点和保障措施

(一)主要任务

1.围绕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广沼气项目。加快以户用沼气池为重点的“一池三改”建设,大力推广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模式,全面推行“猪—沼—果(菜、鱼、茶)”等能源生态农业模式,加强“三沼”(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重点推广沼液、沼渣做有机肥料改良土壤,培育地力,达到有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改善农村环境。

2.因地制宜,重点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建设大型沼气工程,重点放在养殖场数量较多、建设基础较好的地区。结合养殖场搬迁和环境综合治理,通过开展沼液、沼渣综合利用,发展生态农业,带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使养殖场粪污达标排放,实现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和环境治理双重目标。

3.推行物业化管理,引导农村沼气产业化发展。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物业化管理”的原则,通过先期政府扶持、后期效益吸引,逐步建立以县级服务站为支撑、乡村服务网点

为基础、农民服务人员为骨干的沼气服务体系,努力构建农民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长效机制,保证沼气安全生产、运行。

4.积极探索新模式,提升沼气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循环利用”的要求,在中小学、工厂、公厕及其他公共场所,大力推进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建设,改善环境卫生和生态质量;逐步推进农产品加工废弃物沼气工程项目建设,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综合利用。

(二)建设重点

1.农村户用沼气。农村户用沼气的基本建设单元为“一池三改”,包括户用沼气池和改厨、改厕、改圈。“一池三改”同步规划、同步施工,积极推广联户沼气模式。同时,在中小学、工厂的公厕推广沼气池,到2015年,全市完成1710户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任务,预计总投资855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342万元,地方配套85.5万元,农户自筹427.5万元。

2.小型沼气工程。重点布局在人口较为集中、养殖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在养殖相对集中的村庄,以养殖大户为核心,布局建设小型沼气工程,通过输气管道实现集中供气。到2015年,新建5处小型沼气工程,预计总投资75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30万元,地方配套

7.5万元,农户自筹37.5万元。

3.大中型沼气工程。重点支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年出栏3000头猪以上的养殖场),按照污染防治、能源生产、生态农业发展的功能要求,积极推广统一建池、集中供气、综合利用的建设模式,把养殖场沼气工程建成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公益性项目,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到2015年,新建3个大中型沼气工程,预计总投资90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225万元,地方配套225万元,农户自筹450万元。

4.沼气服务体系。按照“国家投入引导、多元参与发展、运作方式多样”和“服务专业化、管理物业化”的原则,逐步建立以县级服务站为支撑、乡村服务网点为基础、农民服务人员为骨干的沼气服务体系。政府投入重点支持进出料设备、检测设备、维修工具等,到2015年新建2处服务网点,预计总投资18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5万元,地方配套5万元,农户自筹8万元。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目标任务,加强组织协调,把农村沼气综合开发利用作为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列入各级政府部门的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农业部门要切实履行好职责,调查全市适合实施沼气工程建设的农户数量及分布情况,研究提出实施方案和技术规范;农办要结合扶贫开发工作,考虑在重点村率先组织开展沼气工程建设,把沼气建设与维修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纳入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中予以统筹考虑,并结合农村改旧建新,在资金、政策上给予扶持;发展和改革部门要结合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加大沼气工程建设的投入;财政部门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环保部门要结合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放废水经处理后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或通过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自行消纳的,实行免收排污费等优惠政策;卫生部门要结合农村改水改厕;科技部门要结合农村能源开发;信贷、税收、土地等主管部门要在信贷、税收、用地等方面给予扶持;水利、林业、农业综合开发、农业资源区划等部门也要结合现有水土流失治理、生态公益林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项目,积极支持、配合沼气综合开发利用工作。

2.建立完善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建立、完善国家、集体、个人等多元化投资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按公共财政向新农村建设延伸的要求,各级财政要继续加强对农村沼气综合开发利用的资金扶持。根据泉州的“十二五”规划,泉州市财政局每年将安排农村沼气综合开发利用专项资金230万,纳入今后各规划年度的财政预算,用于沼气技术推广、培训及扶持农村沼气综合开发利用示范村、农村户用沼气池和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的补助,确保投入和

扶持到位。我市将参照泉州市的补助办法,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市级用于沼气新技术开发推广、交流培训等工作经费计划每年安排2万元。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项目资金补助,争取享受国家支持中部地区发展的扶持政策,广泛发动群众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环保、科技、卫生、农办、农业等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农村沼气综合开发利用的资金扶持力度,共同推进农村沼气综合开发利用工作。

3.严格规范管理,推动沼气开发利用工作稳步发展。发挥沼气工程效益的关键是要规范管理,强化后续服务。农业部门要牵头会同各有关乡镇(街道),要加强指导、规范管理,强化工程建设质量监管和建池户档案管理,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施工,做到池型标准化、材料规范化、施工统一化;要加强对从事沼气开发利用工程施工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沼气池施工从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要组织对项目资金到位、建设质量、技术服务等情况进行督查,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要实行建池卡、验收卡、保修卡“三卡”的服务跟踪制度,做好沼气用户日常管理和安全使用知识的培训,杜绝沼气用户使用操作中的不规范行为,确保安全操作、安全使用;要探索创新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逐步实现专业化施工、物业化管理、产业化发展和社会化服务。

农业主管部门除了要加强对农村沼气开发利用的行业管理和行业指导外,还要大力提倡在示范村、示范场成立行业协会,遵循“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多层面为会员提供技术培训和后续服务;本着“加入自愿,退出自由,自愿互利”的原则,不断发展沼气开发利用协会会员,壮大沼气开发利用工作队伍,提高沼气开发利用技术水平,推动全市沼气开发利用工作稳步发展。各沼气开发利用协会要在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开展沼气各项技术、经验交流。要探索创新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对建池和沼气池的正常运行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逐步实现专业化施工、物业化管理、产业化发展和社会化服务,巩固沼气开发利用成果,促进我市沼气开发利用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篇:农村沼气工程“十二五”规划

农村沼气工程“十二五”规划

农村沼气工程关系到我县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2015年我县农村沼气建设开发利用的目标任务与实施重点,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特编制《县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十二五”规划(-2015年)》。

一、规划摘要

-2015年,我县共规划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8000口,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10处,大中型沼气工程5处,县级服务站1个,乡村服务网点30个。规划概算总投资555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390万元,地方投资200万元,农户自筹2960万元。规划实施后,全县户用沼气将达到2.3万户以上,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10处,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达到3处,乡村服务网点70处,到2015年,全县2.3万户沼气用户每年可以增收节支2898万元以上。

二、建设基础

(一)发展现状

县辖17个乡镇、325个行政村、3324个村民小组,全县总面积9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4万亩,总人口42.6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44万人,总户数11.88万户,其中农户10.4万户。

我县利用沼气解决农村燃料是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开始的,近几年来,我县抓住国家支持农村沼气建设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适时提出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主扶”和“农户自愿申请,乡村组织实施,部门监管服务,市场机制运作,资金捆绑使用,实行先建后补”的工作思路。特别是近三年来,我们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能源工作的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中心,突出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提高能源利用率两个重点,不断加快农村沼气建设力度,沼气建设村基本实现了“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人民生活小康化”的目标。截止年底,全县累计完成沼气建设13078口。目前我县农村沼气使用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四位一体”生态能源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集中在开云镇八里村、萱洲镇的田家村、江东乡的龙桥村等10个乡镇,115个村,这种模式主要是以沼气为纽带,种植养殖业结合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依存,多业结合,综合利用的生态能源模式,达到了“猪-沼-稻”、“猪-沼-菜”、“猪-沼-鱼”完整的生态农业良性系统使能源经济进入良性循环。二是“五改”生态家园模式。主要集中在白果镇先锋村等九个乡镇,125个村,这种模式是将沼气池与改卫生厕所、改饮用水、改家畜栏、改卫生厨房、改卫生浴室相结合的生态家园模式。农户庭院合理的布局设计,人畜粪便直投入池,沼气池常年产气,改善了卫生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方向。三是“三结合”生态家园模式。这种模式在全县各乡镇都存在,比较分散,这种模式是以稻草为主要产气原料,结合人、畜、禽粪便及生活垃圾直投入池,使沼气池有充裕的原料,卫生方便,是解决当前由于养猪少而造成的无产气原料的较好途径。

(二)进一步发展农村沼气的必要性、迫切性

1、农村生活用能价位高、缺口大,需要开发建设农村沼气。能源短缺,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油荒、煤荒在世界各地此起彼伏,我国也随处可见。石油、煤炭、液化气价格越来越高,使农民生活用能负担越来越大。就我县目前来说,一吨煤价格200多元、一罐液化气80元,一个3-4口之家用液化气做饭一月一罐,一年900多元,取暖用煤3吨,折合人民币近800余元(含运费),全年能源消费1700多元;若做饭、取暖全用煤炭,每户一年需5吨,约1300多元。随着煤炭价格的一涨再涨,农村生活用能将更为困难,现在大部分农民除冬天用煤取暖外,平时都用薪柴、作物秸杆做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威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环境下,开发新型农村能源势在必行。

2、新农村建设、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需要开发建设农村沼气。中央明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要把我县建设成为一个经济繁荣、环境优美、和谐稳定的新,开发建设农村新型能源,加快“一池三改”建设,是治理农村脏、乱、差,改善村容村貌,创建干净、卫生、文明新农村的最佳切入点。农村沼气建设,可改变农村传统生活方式,使农村向着健康、卫生、整洁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改进农民多年来形成的生活观念;可优化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人畜粪便直接入池发酵,既可避免对地下水源的污染,又可消灭蝇蚊的孳生场地,减少有害病菌的传播,有利于农村居民健康;可通过新型能源开发建设技术培训与管理实践,促进农民自身素质和致富能力得到提高,精神面貌得到改善,从而促进农村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

3、农业可持续发展

和无公害生产需要开发建设农村沼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市场准入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被提上日程,像过去那样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的种植方式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进行无公害生产,必须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科学合理施用无公害肥料和农药。沼渣、沼液等肥料不仅是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最好肥料,而且还具有“生物农药”的功效。用沼

液喷洒农作物,不仅可起到叶面施肥的效果,而且可杀死作物的病、虫。开发建设农村沼气,直接治理了农村人畜粪便污染,减少了焚烧秸杆对大气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以及可能造成的安全隐患;无病菌、无虫卵沼渣沼液有机肥、草木灰还田,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可有效增加土地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地地力,为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增加农产品产量奠定基础,使农业能沿着高效和可持续方向发展。

(三)农村沼气发展需求分析

通过农村沼气工程建设,使规划重点区域内的农村用能结构得到优化,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50%以上,畜禽养殖污染得到遏制,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控制,全县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粪尿处理率达到95%以上、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0%以上;通过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建设生态家园,农村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高效生态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农民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生态立县、特色兴县”战略,以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农业生产污染治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为重点,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因地制宜推广以农村沼气为纽带的各类能源生态模式和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和农民生活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基本原则

一是统筹规划和突出重点的原则。沼气建设与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总体目标密切结合,纳入我县社会经济总体发展规划。优先发展养殖普及率高的村、水资源保护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的沼气建设。

二是政府引导和效益吸引的原则。切实加强宣传引导,研究制定沼气建设的政策措施,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狠抓沼气示范村、示范户建设,通过典型示范,以综合效益吸引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三是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的原则。要根据各地的实际,结合不同区域特点制定实施规划,明确重点及配套措施,通过合理布局,分区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推进沼气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

四、农村户用沼气

农村户用沼气的基本建设单元为“一池三改”,包括户用沼气池建设和改厕、改厨、改圈“一池三改”同步规划、同步施工。沼气池的建设容积为10m3,重点建设“上流浮罩式”国家标准规定的池型,配备自动或半自动的出料装置。同时,根据不同的自然、经济条件和农业产业结构,将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与农业生产发展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建设“四位一体”和“猪-沼-作物”等能源生态模式。

规划-2015年,全县农村有养殖基础和建设场地的农户,新建农村户用沼气8000户。到2015年,全县农村户用沼气达到2.3万户以上,普及率达到30%以上。

其中:-2012年,全县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户,普及率达到21.4%,2012-2015年,新建农村户用沼气6000户。

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

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以“一池三建”为建设单元,包括发酵池、原料(粪便或秸秆)预处理(沉淀、调解、进出料、搅拌等装置)、沼气供气(沼气净化、储存、输配、计量和利用装置)和沼肥利用设施(沼渣、沼液处理及综合利用装置)等。土建工程主要包括沼气发酵池、贮气水封池、前处理池、沼液贮存池、保温室、沼气管网等;设备主要包括泵、流体管网、电器控制、脱硫塔、沼气灶具、检测设备等。

规划-2015年,新建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10处,到2015年,全县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普及率达到100%。

其中:-2012年,全县新建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3处,普及率达到30%。2012-2015年,新建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7处。

六、大中型沼气工程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组织推广“生态型”、“环保型”、“能源生态型”等不同模式的沼气工程。-2015年,规划全县规模养殖场(存栏生猪3000头以上、存栏家禽10000羽以上)新建设沼气工程5处。

到2015年底,全县大中型沼气工程总数达到5处左右,全面完成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

其中:-2012年,全县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2处,普及率达到40%。2012-2015年,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3处。

七、沼气服务体系

县级服务站主要受管理部门委托对乡村服务网点实施管理,开展技术轮训、巡回检查、应急处理、配件供应、大修服务、试点示范、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服务。建设内容主要配备沼气技术巡回服务多媒体车、大功率远程进出料车、应急处理专用摩托车、培训和教学设施设备、实训场地及工具、维修工具和检测仪器、“一站式”服务业务用房等。

乡村服务网点直接为广大沼气用户提高服务,重点以沼气国债项目为依托进行建设,每个网点具有为300-500沼气户服务的能力,至少配备1名技术服务人员,具有“六个一”,即一处服务场所、一个原料发酵贮存池、一套进出料设备、一套检测设备、一套维修工具、一批沼气配件,做到服务有人员、有场所、有设备、有配件、有原料。

规划-2015年,新建县级服务站1个,乡村服务网点30个,到2015年,全县沼气服务体系覆盖率达到100%。

其中:-2012年,全县新建县级服务站1个,乡村服务网点20个。2012-2015年,新建乡村服务网点10个。

八、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坚持政府引导、农户自筹为主的原则,建立合理的投资机制,发挥政府、集体、农户、社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县财政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沼气工程建设补助,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建池材料、设备采购、工程设计、技术工资及人员培训等方面。

注:详见附表三

(一)规划总投资概算

根据以上测算,-2015年全县沼气建设总投资5550万元,其中:-2012年投资2060万元;2012-2015年投资3490万元。

1、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规划新建8000口,平均每口沼气池容积10m3(包括“三改”),按每只造价4000元计算(包括原材料费、人工费、沼气使用配套设备费等),总投资3200万元。其中,-2012年,新建口,投资800万元。2011-2015年,新建6000口,投资2400万元。

2、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新建大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10处,总容积为5000m3,按400元/m3造价计算,需总投资200万元。其中,-2012年新建3处,投资60万元。2012-2015年新建7处,投资140万元。

3、大中型沼气工程。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5处,总容积为37500m3,按400元/m3造价计算,需总投资1500万元。其中,-2012年新建2处,投资600万元。2012-2015年新建3处,投资900万元。

4、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新建县级服务站一个,建筑面积1000㎡,需总投资(含设备采购)500万元。新建乡村服务网点30个,需总投资(含设备采购)150万元。其中,-2012年新建20个,投资100万元。2012-2015年新建10个,投资50万元。

(二)投资计划

投资1270万元。其中,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400万元,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20万元,大中型沼气工程300万元,沼气服务体系建设550万元。

2011年投资790万元。其中,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400万元,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40万元,大中型沼气工程300万元,沼气服务体系建设50万元。

2012年投资740万元。其中,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400万元,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40万元,大中型沼气工程300万元。

2013年投资940万元。其中,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600万元,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40万元,大中型沼气工程300万元。

2014年投资940万元。其中,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600万元,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40万元,大中型沼气工程300万元。

2015年投资870万元。其中,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800万元,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20万元,沼气服务体系建设50万元。

(三)资金筹措

实现规划目标共需总投资5550万元,根据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将重点支持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政策导向及上级有关部门文件精神,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投资由农户自筹为主,政府通过项目包装等途径予以适当补助;规模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和乡村服务体系建设,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原则,以社会、企业和养殖户投入为主和国家配套以奖代补;县级服务站建设以国家投入为主;确定资金筹集计划为中央投入2390万元,地方投资为200万元,农户及企业自筹2960万元。

九、项目组织实施

成立“县农村能源建设领导小组”,由主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全县农村能源建设在“县农村能源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和协调下开展工作。县能源生态局组织专门班子和专业技术施工队伍具体实施。县能源生态局局长为第一责任人;乡镇采取分片包干的形式,明确能源生态局班子成员负责相应乡镇的能源建设任务。

广泛宣传发动,争取领导、涉农部门,特别是退耕农户对能源建设工作的认识、重视、支持与配合。通过培训、现场会、宣传资料、新农村建设工作队等多种途径宣传发动退耕户积极参与到全县农村能源建设上来。

按照重点安排适宜发展沼气的养殖集中地区的原则,将全县17个乡镇的58个重点村作为-2015年未来5年全县农村沼气建设的规划区域。

十、经济社会效益及环境影响

本规划实施后,将新增农村户用沼气8000户、大中型沼气工程5处,乡村服务网点30处,全县户用沼气将达到2.3万户以上,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10处,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达到3处,乡村服务网点70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显著。

(一)经济效益

新建一个10m3的农村户用沼气池(包括“三改”)需投入资金4000元左右,按使用年限为15年计算,平均每年摊到266.66元。而通过“三沼”综合利用,每年可以使农户增收节支1260元左右。其中,利用沼气炊事等,可节支760元左右(全年节约8瓶煤气,每瓶按95元计算);沼渣、沼液是优质有机肥,全年可减少化肥、农药支出约320元左右;利用沼渣、沼液作有机肥发展瓜果、蔬菜等农作物,每户每年增效增收180元。到2015年,全县2.3万户沼气用户每年可以增收节支2898万元以上。

(二)环境效益

规划目标实现后,全县2.3万农户可用上优质燃气,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减少了薪柴使用量,保护了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农村发展沼气,把建沼气池与改圈、改厨、改厕同步进行,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流入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处理,可杀灭寄生虫卵和部分病菌,达到粪便无害化标准,能有效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保护农民的身体健康。沼气的使用还改变了传统的做饭方式,把农村妇女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通过实施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模式建设,把种植、养殖有机结合在一起,促进农业资源的深层次利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通过农村沼气建设,真正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目标。

(三)生态效益

一只沼气池年产沼气量相当年节约薪柴5000公斤以上,相当于保护了6亩薪炭林年生长量,按此测算,全县2.3万个池相当于年保护13.8万亩薪炭林年生长量。而且防止了水土流失,改善了水质,减排了30万吨污染源。同时,大量施用沼肥,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起到维护农业生态系统平衡作用,实现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可以说,一只沼气池既保护了一片青山,又保护了一片绿水,对加快生态县建设步伐和巩固生态县建设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十一、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农村沼气建设关系到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实现我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与建设“生态”,创造我县农村的优美环境密切相关,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各乡镇、部门一定要加强领导,把沼气建设列入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工作之中,建立组织,搞好规划,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农办、能源、农业、规建、财政、环保、国土、林业、科技等部门要加强合作,积极配合和支持沼气建设,确保沼气建设任务的完成。县政府将农村沼气建设列入各乡镇农村生态建设考核目标;各乡镇确定分管领导,成立相应机构,建规立制,责任到人。

(二)强化项目管理

认真贯彻落实《湖南省农村沼气国债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高标准、严要求做好沼气工程建设的各项管理工作,要更多地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保证工程质量和正常安全运行。各项目单位要严格按照规范和标准组织设计和施工,必须由具有专业资质的单位承担设计和施工,施工人员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沼气生产工”职业资格证书,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要逐步建立系统、高效的管理机制,所有项目都要严格履行国家和省有关项目的管理办法和程序。对项目要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强化资金管理,加大资金使用的追踪检查和审计检查。沼气池建设要建立档案和用户卡片,实行长效管理,巩固建设成果。

(三)加大资金投入

沼气建设是一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的农村公益事业,因此,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予以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一是加大项目包装、申报力度争取项目支持;二是整合新农村建设、移民后扶、源头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等各项政策资源,形成合力;三是财政加大资金投入,把农村沼气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逐年加大投入力度,同时要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社会、企业和农民增加投入,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多元化投资机制,推动沼气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四)依靠科技创新

要积极探索先进适用的技术,把农村沼气建设与种植、养殖等方面的技术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以沼气为纽带的一整套适合我县的农业生态模式,推进生态家园建设。同时要引进和开发先进的工艺和设备,拓宽沼气原料渠道,提升沼气工程的技术档次和整体水平,发挥较好的综合效益。

(五)完善服务体系

加强沼气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队伍建设,通过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加强沼气生产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做到施工人员持证上岗,保证沼气池的建设质量。同时探索创新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逐步做到专业化施工、物业化管理、产业化发展和社会化服务。

(六)注重宣传引导

各乡镇、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农村沼气建设的重大意义,宣传沼气建设在治理农村农业面源污染方面取得的成效,宣传沼气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好典型、好经验,得到领导和农民的认同,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沼气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十二、附表

附件1:县-2015年农村沼气建设基础及建设需求表

附件2:县-2015年农村沼气建设目标表

附件3:县-2015年农村沼气建设任务及投资需求表

第三篇:南安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范文模版)

南安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加快老龄事业全面发展,根据《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和《省、泉州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南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结合我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和老年人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实施积极老龄化措施,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加快发展老年服务业,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完善工作体制机制,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努力实现“六个老有”工作目标,营造良好的老龄社会环境,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指数,促进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

加强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落实老年各项优待优惠政策法规,依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发展老年文化体育和教育事业,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完善老龄工作体系,更好地实现“六个老有”目标,提高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为出发点,从解决老年人现实问题入手,努力为老年人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老年人的根本利益。

(二)坚持共享共融。坚持公平、正义理念,合理分配社会养老资源,提高老年福利水平。关注“革命五老”、“五保”、“低保”、残疾、高龄、空巢老人和老年妇女等特殊群体,确保全市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三)坚持统筹发展。充分考虑城乡、地区之间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差异,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努力缩小城乡老龄事业发展的差距,推动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四)坚持责任共担。按照“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方针要求,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构建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共担职责、合力推动的老龄事业发展格局。

四、主要任务

(一)建立完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

“十二五”期间,要以“老有善养”、“病有良医”、“困有优助”为目标,以新农保、新农合为基础,以最低生活保障、“三无”集中供养、困难老人救助、高龄老人津贴为支撑,形成惠及全市老年人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

1.完善养老保障机制。巩固和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逐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逐步缩小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退休金水平的差距,确保老年人生活水平随社会经济发展逐步提高。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参保率,逐步完善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养老保障制度。巩固和完善新农合、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制度,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险标准,到2015年基本覆盖全市。(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保障困难老年人生活。加大特困老年人的救助力度,确保困难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完善低保救助制度,把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全部纳入低保救助范围,实现应保尽保。继续做好“三无”对象的集中供养工作,提高供养水平和集中供养率。(责任单位:市民政局)

3.健全老年人补贴制度。继续实行百岁老人生活补贴制度,探索建立9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补贴制度。持续推进老年农民养老固定生活补贴金发放制度,对因病因灾失能特困老人实行救助优待规定。(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老龄办)

4.拓宽医疗服务领域。大力推进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立社区老年人健康档案,掌握老年人健康需求。到“十二五”末,全市65周岁以上老年人建档率达到75%以上。在城市社区开展“社区医生进家庭”活动,定期进行家庭访视和保健指导。完善为70岁以上老年人看病提供“就诊、检查、取药、收费、住院”五大优先便民措施,进一步方便老年人就医。增加老年人医疗服务项目,逐步增加设立老年病门诊、老年人和老干部病床。广泛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活动,多途径、广覆盖地为老年人提供各类健康及卫生保健知识宣传,老年人健康教育普及率达到85%以上。(责任单位:市卫生局)

(二)逐步建立养老社会服务体系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方针,建立健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社会服务体系,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

1.全面推广居家养老服务。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城乡居家养老服务。到2012年,每个城市社区建立1个居家养老服务站;到2015年,农村社区依托乡镇敬老院、老年公寓、老年活动中心(室)、老年学校等现有设施,完善服务、增加功能,力争每个乡镇拥有一处居家养老服务场所;有条件的村通过村民自治组织、老年群众组织,开展以村民互助为主要内容的居家养老服务。社区要整合社会资源,以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为重点,提供助餐、助洁、助医、助行、助急等服务,兼顾老年人的多种需求,提供文化娱乐、学习教育、体育健身、心理咨询、代购代办等无偿、低偿、有偿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可采取专人上门包户的方式提供服务。对孤寡老人等特殊老年人,鼓励和倡导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志愿者服务、邻里互助等多种方式实施服务。(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卫生局、市老龄办)

2.加快养老机构建设步伐。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机构的意见》(闽政〔2006〕8号)精神,对养老服务设施项目,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在立项审批、规划选地、土地征用等方面予以优先和优惠。通过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和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建设设施齐全、功能完善、档次不同的养老机构,不断改善养老服务设施和条件,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养老需求。加快市社会福利中心建设进度,2015年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进一步发挥公办养老机构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依托市社会福利中心开展专业化养老护理康复工作,为失能老人提供专业化的护理和康复服务。“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建乡镇敬老院3所,到2015年实现每个乡镇都建成1所敬老院的目标。有条件的村(居)要根据实际需要,建设具有生活照料、临时托老功能的托老所、敬老院。(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发改局、市住建局、市卫生局)

3.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对居家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实行全员培训、持证上岗。城市社区设立一定数量的公益岗位招收居家养老服务社工和护理专业人员,加强培训,给予一定的工资补贴,逐步建立一支专业人员队伍。到“十二五”期末,专业养老护理服务队伍的培训和持证上岗率要达到85%以上。养老机构内养老护理员与失能老人的比例不低于1:3,与自理老人的比例不低于1:10。大力发展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鼓励和支持驻社区单位、居民、在校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组织低龄健康老人为高龄、病残老人服务,探索时间储蓄服务管理方式。(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民政局、市老龄办)

4.探索开发老龄产业。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老龄产业,促进老龄产业稳步健康发展。着力培养形成一批生产老年用品和提供老年服务产品的龙头企业,开发、培育和规范、繁荣老年消费市场。培育行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监管。(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民政局、市老龄办)

(三)逐步建立老年人社会管理体系

强化老年群众组织作为党政联系老年人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巩固以老年协会为依托、老年学校为阵地、离退休干部为龙头、老年群众为基础的老龄工作运行机制。

1.加强老年协会的建设和管理。老年协会要纳入村(居)组织建设范畴。村(居)党组织要领导和支持老年协会按照有关章程和规定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并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继续建设老年人文体活动场地和设施,新建乡镇(街道)老年活动中心面积要达到500平方米以上。要以百村百座老年活动中心建设为契机,大力推动村(居)老年文体活动场所建设,力争每个村(居)至少有一处活动场所。旧村改造和新建的居民住宅小区都要配套建设老年活动室或活动场所。(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市城乡规划局、市老龄办)

2.巩固提高老年教育水平。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教育工作的意见》(闽委办〔2004〕79号),采取切实措施,推动老年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要以巩固提高老年教育水平为重点,着力办好现有的老年学校,大力推动各级“示范校”创建活动。到2015年,逐步完善市、乡镇(街道)、村(居)三级老年教育网络,各级普遍建立老年学校,老年人入学率达30%以上。同时,不断创新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大力发展老年远程教育,开发新型的适应现代化传播手段的教材,方便老年人参与学习和接受教育。(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老干部局)

3.持续提升老年体育健身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各级体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老年体育的指导和扶持,重视培训老年体育辅导员队伍,推广适合老年人的体育项目和健身项目,为老年人自发的体育健身活动提供条件。建立完善老年人体育协会网络,组织动员老年人参与到体育健身活动中来。到2015年,全市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数的70%以上。(责任单位: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市老龄办)

4.支持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各级老年群众组织联系老年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鼓励支持老有所为,积极组织老年人参与“三个文明”建设,鼓励、支持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和老专家参与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发展老年志愿者队伍,鼓励低龄老人与高龄、失能老人开展结对帮扶活动。(责任单位:市委老干部局、市公务员局、市老龄办)

(四)巩固和完善老年人合法权益保障体系

“十二五”期间,要采取多种形式,依托各部门共同参与,形成法律法规更加完善,法律服务渠道更加畅通,老年优待更加全面,基本权益得到普遍保障、公正平等的老年权益保护体系。

1.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力度。司法行政部门要将涉老法律法规纳入普法宣传教育内容,推动《老年法》宣传进社区、进农村,推动形成敬老法制观念。教育部门、精神文明建设部门和组织人事部门要加强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教育,在青少年、党政干部和社会各界当中树立敬老爱老助老思想。新闻单位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要给予曝光,形成人人谴责的舆论效果。(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司法局、市教育局、市文明办、市公务员局、市广电局)

2.加大基层老年组织的维权力度。基层老年组织要经常开展法制教育,帮助老年人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广泛开展对老年人家庭的“一访四查”活动,对不尽赡养义务的家庭、子女进行批评教育,责成其改正,直至协助老年人诉诸法律。(责任单位:市老龄办)

3.加大执法力度。法院对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件要做到优先受理、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对交纳诉讼费用有困难的老年人要酌情减免。各级公安部门特别是基层派出所对侵害老年人人身权利的不法行为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妥善处理,对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责任。(责任单位:市法院、市公安局)

4.加大法律助老力度。认真贯彻《法律援助条例》,组织法律服务机构和法律援助人员为经济困难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为老年人提供及时、便利、高效的法律服务,形成老年人法律援助网络。开展“老年维权示范岗”创建工作,重视做好涉老纠纷调解处理和老年人来信、来访工作,妥善处理老年人反映的实际问题。(责任单位:市司法局、市老龄办)

(五)加强完善老龄工作体系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形势发展要求,不断加强和完善职能明确、协调高效的老龄工作体系,为服务好数量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应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打好基础。

1.加强机构建设。根据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不断强化老龄工作机构,确保各级老龄工作机构独立运转,保证其发挥“综合协调、参谋助手、督促检查”的职能作用。(责任单位:市委编办、市公务员局、市老龄办、各乡镇街道)

2.加强人员配备。按照所服务的老年人口数量,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原则上市级要至少配备3名以上专职工作人员。乡镇(街道)实行老年协会、离退休协会、老年学校、老体协等几块牌子一套人马的涉老工作运行机制。每个乡镇(街道)配备3-5名专兼职工作人员。(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编办、市委老干部局、市公务员局、市老龄办)

3.加强队伍建设。把老龄工作干部的培训、交流和使用纳入组织部门工作计划,帮助解决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充分调动老龄工作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培育和树立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形成老龄工作的激励机制。(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老干部局、市公务员局、市老龄办)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1.坚持党政主导。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强化对老龄工作的组织领导,将老龄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老龄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部门管理、制定规划、出台政策、投入资金、培育市场、营造环境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要强化其办事机构,充分发挥综合协调、参谋助手、督促检查作用。(责任单位:市老龄办、各乡镇街道)

2.老龄委成员单位发挥作用。按照承担的老龄工作职能,把老龄事业纳入本部门的工作规划,运用部门职能,协同推进老龄事业发展。(责任单位:市老龄委各成员单位)

(二)完善投入机制

“十二五”期间,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老年人口发展规模,建立老龄事业投入增长机制。

1.加大老龄事业发展专项配套引导资金的投入。市级财政按老年人口每人每年5-10元标准安排。专项配套引导资金主要用于补助基层老年活动设施建设、探索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试验性举措、鼓励社会各界投资老龄事业的引导性资金、支持发展老年人福利事业、为老年人免费和优惠乘坐市区公交车购买保险等等项目。(责任单位:市财政局)

2.加大对养老服务机构资金投入。认真执行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机构的意见》(闽政〔2006〕8号),对经民政部门审批,登记的福利性、非营利性的养老服务机构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民政局)

3.加大对基层老年活动场所设施建设的投入。各级政府要安排专项资金或纳入财政预算,对基层新建或改扩建老年活动场所设施给予补助。基层乡镇(街道)、村(居)要尽可能筹集资金,结合上级补助一点,社会募捐一点,大力推动老年活动场所设施的新建、改扩建。(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城乡规划局、市农办、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

(三)加强老龄宣传工作

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新闻网络等主流媒体在老龄宣传中的作用,大力做好老龄宣传工作。抓住党委、政府方针政策、决策部署中与老年人利益相关的结合点,坚持以人为本、民生视角,扩大老龄宣传的社会影响力。积极创新宣传形式,把敬老爱老活动与和谐社区、“五好”家庭等主题创建活动结合起来,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市老龄办)

(四)加强老龄科学研究

鼓励各有关部门和单位,针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政府决策和完善为老服务提供理论、信息和技术支持。加强养老服务课题研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责任单位:市老龄委各成员单位、市老龄办)

(五)加强督查评估工作

《规划》由市老龄工作委员会负责协调并督促实施。各部门、各乡镇(街道)要按照《规划》的要求,根据各自实际和职责范围,认真实施和落实。市老龄办将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并对《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评审。(责任单位:市老龄办)

第四篇:南安市 十二五 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南安市 “十二五” 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为推动全市档案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为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服务,根据《福建省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泉州市“十二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以及《南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南安市“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市档案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这一主题,着力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档案法制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业务建设和档案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改善档案外部条件,为顺利实现我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奠定坚实基础,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作出新贡献。2006年市档案局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三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9年,市档案馆被国家档案局评为“国家二级档案馆”,全市档案事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1、档案事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委、市政府加大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力度,南安市委办、市政府办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新时期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档案工作的通知》,有力地促进全市档案事业发展。档案法制建设不断规范,依法治档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档案意识明显增强。

2、档案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加强。实施“十一五”规划以来,我市不断夯实档案基础业务,加大对辖区内档案工作的监管力度,各乡镇,市属各部门、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的轨道。“十一五”期间,市档案馆共接收17712卷、9736件档案资料,提供利用4310人次、7384卷次、15835件次馆藏档案资料。为领导科学决策,解决土地纠纷、山林权属明析、工作查考,编史修志、下岗职工社会保障、干部职工待遇落实等提供了翔实可靠的档案资料,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分布式基础数据库(二期)建设基本完成。全市的档案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已全部录入数据库并通过省档案局组织的验收,共录入文件级目录92万多条,已完成全文档案扫描10000多张。档案网站功能及内容不断更新、完善。

4、档案人员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组织和选派档案业务骨干到省外学习培训。积极参加省、泉州市举办的档案业务和行政执法培训,开阔了视野,增进了交流,干部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业务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5、档案馆库建设进一步改善。“十一五”期间,在上级档案主管部门及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逐步实现了档案馆库的规范化管理,办公环境和档案安全保管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市档案馆配备了烟感报警探测设备和视频监控设备。档案装具不足、装具差和办公设备滞后的面貌有了较大改变。

“十一五”期间,我市档案事业取得的显著成就,为“十二五”时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面临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档案机制体制不够完善。机构改革后,局馆实行合一体制,隶属市委直属事业单位,行政执法主体不合法,难以履行档案行政管理职责职能;二是档案工作外部

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社会档案法制意识有待提高,档案法律法规贯彻实施有待深入;三是经费投入仍显不足,档案保管保护设施得不到有效改善;四是档案干部队伍建设仍显落后,整体素质和结构亟须改善和提高等。

二、指导思想

“十二五”全市档案事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中心,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科学发展,认真履行档案行政管理和保管利用两种职能。以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以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为方向,以改善档案保管环境为突破口,不断拓宽档案服务领域,优化服务机制,全面提高档案管理整体水平,开创我市档案事业发展新局面。

三、发展目标

建立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档案工作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档案和档案工作服务我市各项事业、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群众的作用。

进一步增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能力,加快推进档案基础设施建设。依法加强应进馆档案的接收工作,逐步实现馆藏档案资源优化配置。加快档案整理鉴定进度,依法开放应开放的全部档案,为社会各界提供快捷便利的档案利用服务。提升档案馆规范化管理水平,力争创建国家一级档案馆。加快档案信息化步伐,推进档案数字化提升。加强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提高档案安全保障能力,确保档案实体与信息安全。加强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档案工作规规范化建设,确保档案收集齐全、整理规范、移交及时。完善档案公共服务机制,提升服务能力,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实效。

四、主要任务

1、加强档案法制建设。贯彻执行《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和《福建省档案条例》,构建依法行政、有效监督、高效服务的档案法制工作体系。认真落实南安市档案“六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档案法制宣传,提高社会档案法制意识。进一步完善档案行政执法行为,自觉接受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检查,开展档案执法检查,使档案工作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2、加强档案资源建设

(1)加强档案接收工作。依照《档案法》、《福建省档案条例》的规定,对符合进馆范围的到期档案依法接收进馆。积极开展档案接收、征集工作,建立有地方特色的馆藏体系。

(2)加强业务基础建设。加强对各级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它组织形成的各种门类和各种载体文件的监督指导,确保应归档文件的齐全完整、准确。

(3)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切实把档案馆建设成为政府指定的公开信息利用的场所,充分发挥桥梁和窗口的作用

(4)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学习和掌握新时期档案工作业务知识,增强综合能力,提高

专业技能,把档案人员培养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3、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落实《电子文件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归档电子文件的规范化建设与监督指导,确保电子文件(档案)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加快数字档案馆建设,全面完成分布式档案基础数据库项目(二期)建设,推进档案目录数据库、多媒体档案数据库和档案全文数据库建设步伐。加快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实施档案信息共享试点工作。

4、抓好档案公共服务建设。紧紧围绕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主动为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各行各业和人民群众提供档案服务,努力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大力做好档案公共服务工作,让百姓与档案零距离,让档案走进寻常百姓家,让广大人民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查阅到党和政府的公开文件和档案信息。

5、加强档案安全管理。建立健全档案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档案安全责任机制,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档案安全保密教育和专项督查,提高档案安全管理水平,完善档案安全体系。加大档案安全投入,采用先进的安全防范技术手段,配备完善设施设备,提高档案馆(室)安全保障水平。修订完善档案安全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提高抵御自然灾害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防止发生档案安全事故。加强档案信息系统和档案网络安全技术防范管理,确保档案数据及档案实体安全。

五、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积极争取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和支持,把档案事业的建设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档案事业的投入,定期听取档案部门的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档案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支持档案部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档案事业与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2、依法治档。深入开展档案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档案意识和档案法律素质,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和重视档案工作的浓厚氛围以及依法开展档案工作的理念和共识。认真贯彻《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及相关法规、规章,坚持依法行政,完善档案执法机制,加大档案执法检查力度,严肃查处各类档案违法行为,提高依法治档水平,推动档案事业在法治化轨道上健康发展。

3、人才支撑。加大档案系统干部任用和交流力度,增强档案干部队伍的活力。大力实施人才强档战略,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作风过硬、务实高效的档案干部队伍,提高档案工作的执行力,为规划的实施提供人才支撑。

4、狠抓落实。“十二五”是档案事业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转型的历史时机,要倍加珍惜历史机遇,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落实责任,狠抓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加强调查研究,建立落实机制和责任机制,把档案事业“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与要求分解细化,确保“十二五”规划的全面落实。

第五篇:奉化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实施方案

奉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奉化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年七月二十八日

奉化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实施方案

《浙江省低丘缓坡重点区块开发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下发。根据上级要求,《规划》内有低丘缓坡开发任务的县级政府需编制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为此,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的通知》(浙政发„2006‟20

号)的要求,结合我市土地供需紧张的实际情况,制订奉化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实施方案如下:

一、明确目标,落实责任

根据浙政发„2006‟20号文件要求,全市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组织力量,集中精力,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对本区域范围内的低丘缓坡土地资源,逐宗组织全面深入的调查摸底,查清坡度在25度以下低丘缓坡的区位、面积、权属、自然条件、利用状况、适宜用途等情况,根据“保护、开发、利用”的原则,对每块低丘缓坡图斑的可利用状况和规划开发期限进行认定,为编制综合开发利用低丘缓坡专项规划打下基础。调查摸底工作面广量大,政策性强,调查资料必须真实可靠。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作为调查摸底的实施主体要负总责,市国土资源和农林部门要加强指导、配合,及时提供相关图件和资料,指导、协助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调查摸底工作。

二、加强领导,合力推进

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作,涉及产业布局调整、城镇发展、农田水利建设、地质灾害防治、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因此,为切实加强对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的领导,建立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周世君任组长,陈彩月、糜飞松、王荣定任副组长,统一协调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陈彩月兼任办公室主任,滕杰君、林珉、毛汉江任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局,负责协调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编制的日常工作,解决规划编制过程中涉及的相关重大问题。

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明确一名领导具体负责本次调查摸底工作,并抽调若干懂业务、会测绘、能力强的工

作人员组成专门工作班子集中一段时间进行集中办公,确保本次调查摸底工作必需的人员和力量。各镇、街道分成三个工作小组:

第一小组:莼湖镇、裘村镇、松岙镇相关工作人员和规划编制单位人员;

第二小组:溪口镇、尚田镇、大堰镇相关工作人员和规划编制单位人员;

第三小组:锦屏街道、岳林街道、江口街道、西坞街道、萧王庙街道相关工作人员和规划编制单位人员。市发改、国土资源、农林、财政等部门要密切协作、积极配合,尽力为各镇、街道提供业务指导、相关图件资料和工作经费,努力形成合力,确保本次规划编制工作高质量完成。

三、讲究方法,分步实施

以国务院及省政府的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合理、规范为前提,坚持“保护、开发、利用”的原则,依据本市具体情况,做到“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林则林”。

(一)主要技术路线

1.收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国土资源、交通、能源、水利、农林、旅游等部门的建设项目与规划资料。

2.将国土资源部门提供的全市低丘缓坡图(由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处理得来)与农林部门最新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图的相应部分合并作为调查底图。

3.通过查阅前期有关资料及现场调查,查清相关地块的区位、面积、权属、自然条件、利用状况、适宜用途等情

况。

4.依据外业调查记载,对地块进一步科学、合理利用规划,并清绘到新的调查底图上。

5.利用相关计算机技术进行规划成果汇总,并按步骤提交项目组、质检组及专家组验收评审。

(二)工作进度安排

1.准备阶段(2010年6月5日——6月20日)

(1)制定工作方案;

(2)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专业队伍;

(3)开展技术培训;

(4)资料准备和物资准备。

2.外业调查阶段(2010年6月下旬——2010年8月底)

(1)全面外业调查;

(2)质量自查;

(3)质检组检查。

3.内业成果汇编阶段(2010年8月底——2010年10月底)

(1)资料录入、电脑计算、成果图绘制;

(2)资料编汇、形成成果;

(3)成果审查(包括内部审定与专家评审);

(4)上报成果。

(三)保障措施

1.技术保障

选取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实施单位的技术负责人组成外业质量检查组,不定期对外业工作小组进行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按质按量完成外业调查任务。各镇(街道)要选派责任心强、业务精、身体好的技术人员参与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并对质量进行把关。

2.制度保障

(1)责任追究制

整个调查工作由技术负责人负总责,各工作小组组长对其调查范围内的调查质量负责,发现问题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2)汇报交流制度

每星期各工作组向技术负责人汇报工作进度和存在的问题,相互进行交流。技术负责人根据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纠正,保证调查工作按照指导精神与实施方案进行。

3.物质资金保障

市财政要落实全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所需经费,保障调查、规划工作顺利进行。

主题词:综合经济规划方案通知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人武部,市法院,市检察院,各人民团体。奉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0年7月28日印发

主题词: 综合经济 规划 方案 通知

下载南安市十二五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规划(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南安市十二五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规划(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二五规划

    凤凰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2011-2015年) 为实现我市“两年进前五,三年进百强”宏伟目标,依据我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原则,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凤凰城区经济......

    十二五规划

    黑龙江省长水河农场 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2011-2015年) 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国家和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

    十二五规划

    (三)加强残疾人事业基础建设。 主要任务:立足基层,面向残疾人群众,进一步加强残疾人组织建设,发挥残疾人和残疾人组织在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完善综合服务设施建设......

    十二五规划

    峰峰矿区中医院十二五规划 (2011-2015) 峰峰矿区中医院作为全区唯一一所集中医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发展至今,中医特色成效显著,人才培养......

    十二五规划

    第五十一章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外贸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从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十二五规划:优化对外贸易......

    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 2010年10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十二五规划

    08本会7班曾文燕408070749 “十二五”规划调查报告 五中全会对我国未来几年的发展具有决策性的意义, "十二五"更是关键的一程。只有把握过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然而,经济社......

    十二五规划

    金川县公路运输管理所 “十二五”精神文明建设规划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巩固“十一五”全县运输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提高“十二五”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