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球气候危机与百万森林公益活动-宣传单
低碳 健康 环保 慈善
百万森林 公益活动
绿色地球需要你我共同行动
前言
20年之后您还担心就业,失业率?成家?高房价?养儿育女?高物价吗? 但。。我告诉您你们会面临是。。环境大浩劫!!全球最顶尖的科学家都在告诉我们:我们生活在越来越热的地球:当大气受到大量的排放污染影响,气候变迁、造成地球温度升高,而引发温室效应。
1.全球气候危机、六度的变化是怎么回事?(关注自己、关注家人、关注社会、关注我们的地球)全球气候变暖,是因为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的排放,气候变迁造成地球温度升高,而引发的温室效应。导致地球气候温度上升。现地球气温已上升0.8度(SOS)
2.六度的变化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全球暖化引发气候危机,出现极度天气。本世纪末(百年之内)全球气温可能升高1-6摄氏度。一个越来越热星球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呢?当气温上升1度,非洲大陆的冰雪将会荡然无存,北极冰圈将会半年不结冰。北极熊,海象和环斑海豹在地球的北端,从此销声到匿迹。当气温上升2度,格陵兰岛冰原彻底消融,全球海平面升7米(上海,珠三角等将会淹没等)当气温上升3度,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大部分会在大火中被烧毁。千万和上亿的难民会从干旱的亚热带地区迁移到中纬度地区。当气温上升4度,整个北极洋冰帽也会消失。全球海平面又提高5米,伦敦周边夏季气温将达到45度。当气温上升5度,两极均没有冰雪存在,南极洲中部可能有森林生长,海洋中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大规模的海啸将摧毁海岸。当气温上升6度,高达百分之95的所谓物种灭绝,地球上的生物将在超级暴风雨、洪水、硫化氢气体、以及甲烷火球中,带着原子般的力量、流窜在地表。同时动植物将完全灭绝,唯一能生存的只有细菌。关注自己、关注社会、关注环境变化、关注我们生存的地球,关注:百度搜索视屏(六度的变化)
为什么政府、环保部门和媒体不大力宣传开始吃素,加入环保,拯救地球呢?为什么媒体总是把干旱和洪水孤立起来,却不知道环境已经很脆弱了呢?为什么只有环保自愿者在挥舞手中的旗帜?动物何时才能解放?人类生存危机何时才能得到解放?(SOS)
3.如何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
低碳,环保、创森、人人有责。积极参与百万森林活动、百万森林改善气候环境、帮助西部贫困农民。其实你也可以做到!!
4. 什么是百万森林?
百万森林项目,分别为“减碳行动”和“我要1棵树”,简称“减碳赠树”。百万森林项目是气候组织联合中国绿化基金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发起。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授予李冰冰百万森林亚太区推广大使。目标是种植百万沙棘树,以每个贫困农户家庭5亩(每亩400块)的援助标准,帮助中国西部气候贫困地区人口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收入。农户是沙棘树的所有者,通过将沙棘果以市场收购价格卖给当地的榨汁工厂,获得收入。帮助他们你也可以做到(www.xiexiebang.com)
5,什么是沙棘?沙棘的生态价值?
沙棘是植物和其果实的统称。植物沙棘为胡颓子科沙棘属,是一种落叶性灌木,其特性是耐旱,抗风沙,可以在盐碱化土地上生存,因此被广泛用于水土保持(国家水利部直管)。国内分布于华北、西北、西南等地。沙棘可以生长在寸草不生的砒沙岩上。一棵成年的沙棘树可以吸收地球上1.66公斤的二氧化碳,也是世界气候问题与环境癌症的克星—沙棘。(www.xiexiebang.com)国家水利部直属机构
全球爱心活动、公益活动、人人有责为自己、为家人、为子孙后代、为西部贫困农民孩子、为社会、为我们的生存地球、其实你也可以做的!百万森林公益活动招募中.....参与百万森林公益活动(www.xiexiebang.com)捐赠沙棘树(5元一棵),帮助社会、帮助贫困农民孩子、沙棘保持水土流失、改善全球气候环境。拯救您自己。其实你也可以做到!!加入珠海百万森林公益活动(QQ群47264884)
了解相关视频、资料、报名加入百万森林公益活动联系:(QQ526810479 ***蔡蔡)
第二篇:中国在全球气候谈判中的立场与政策
中国在全球气候谈判中的立场与对策
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及当今碳排放总量最大的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谈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政策和行动为减排做出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也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但在国际谈判中却又拒绝承担强制性的减排目标和义务,并牢牢抓住“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人均排放、历史帐等观点稳住自己的立场。但国际社会主要是发达国家对中国上述立场表示不满,并频频向中国施压。
气候变化问题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由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能源技术落后,能源使用效率低下,这使得中国的减缓成本相对较大。如若承担过多减排义务而又得不到发达国家充分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势必会减缓本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但同时,中国也是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遭受了许多气候灾害的打击。尽管中国拒绝承担有约束力的减排义务,但国内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并采取积极的政策与行动。在国际上,中国也是一直坚持发达国家提高减排目标,落实减排承诺。
出于国家利益、当前形势、舆论压力及本国形象与影响力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中国目前在全球气候谈判中的基本立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基本框架,严格遵循“巴厘路线图”授权。《公约》和《议定书》是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框架和法律基础,凝聚了国际社会的共识,是落实“巴厘路线图”的依据和行动指南。“巴厘路线图”要求为加强《公约》和《议定书》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应确定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减排承诺期的进一步量化减排指标,并就减缓、适应、技术转让、资金支持等做出安排。
二是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中方认为发达国家在两百多年的工业化过程中无约束地排放大量温室气体,是造成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理应承担率先大幅减排的历史责任。发达国家过度排放,挤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维持基本生存所需的排放空间,而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完成工业化,需要合理的排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从现实能力看,发达国家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掌握着先进的低碳技术,而发展中国家缺乏应对气候变化的财力和技术手段,还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重艰巨任务。因此,中方坚持发达国家应通过率先大幅度减排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腾出必要的排放空间,同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的过程中,在发达国家的支持下根据各国国情采取积极的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
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和手段。应当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统筹考虑经济发展、消除贫困、保护气候,实现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确保发展中国家发展权的实现。
四是坚持统筹协调和平行推进减缓、适应、资金、技术等问题。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应当同等重视。减缓是一项相对长期、艰巨的任务,而适应则更为现实、紧迫,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资金和技术是实现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必不可少的手段,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充分的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是发展中国家得以有效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根本保证。
在坚持上述基本立场的前提下,为了维护各方利益以达到最优的统合综效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所采取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共同维护发展权益。发展中国家整体是气候谈判过程中的相对弱势群体和受威胁最严重的集团,虽然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就某些具体问题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但是双方的合作空间远远大于矛盾分歧。首先,作为有影响力的大国和负责任国家,中国必须承担起协调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立场,加强团结合作,以保持用“一个声音、一种立场”与发达国家进行谈判。在京都谈判阶段,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努力与和合作取得了重大成果,促使谈判以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明确规定了共同但有区别原则、发达国家应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与技术支持等条款,从而有力地维护了本身正当的发展权益。其次,在后京都谈判阶段有关发达国家率先减排、落实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与技术支持问题上,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和利益是一致的,更需要团结一致与发达国家进行博弈。
第二,同美欧发达国家既合作又斗争,兼顾立场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美欧发达作为国际体系的主导者,其必然在气候制度建立进程中谋取制度优势与话语霸权,警惕防范中国的威胁与挑战。但是,气候谈判与气候制度的顺利进行都离不开中国的合作和参与。这就决定了中国同美欧发达国家在气候谈判进程中利益与责任、合作与竞争并存。承担量化减排责任是中国同美欧发达国家谈判博弈的焦点。中国官方原先坚持不承诺减排义务的立场遭到了美欧发达国家的抨击与反对,其原因无外乎是从大气环境保护、减排经济效益、国际竞争力和霸权政治。考虑到国内实情及西方国家的指责,中国的立场和表态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在国际场合不再明确提出不承担减排义务,转而督促发达国家率先承担减排、宣传本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此外,中国还加强与发达国家在清洁发展机制、科技服务、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及能源服务方面的金融创新等方面的合作;中国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之外的其他形式的国际气候合作机制持开放的态度。上述行为和举措既有效的坚持了中国的谈判立场,又采取灵活手段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为争取发达国家的理解奠定了基础。但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关键是先进节能技术的推广,而发达国家拥有先进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如果真正得以运用,中国的减缓成本将大大减少,而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也更加有效。因此,中国应一方面与发达国家进行合作,就技术与资金问题探索共赢的新途径,另一方面,中国应就西方的无理指责和要求展开有理、有节的斗争,维护本国利益。
第三,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气候制度。早在20世纪70、80年代,发展中国家就呼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但因美苏争霸、发展中国家自身实力因素而无法实现。至今,国际气候制度的建立进程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施展抱负的舞台。虽然发达国家仍占有经济、科技和政治优势,但是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实力相对增强,自身的参与意识和维权意识大大提高,从而有助于推动建立相对公平、合理、平等的国际气候制度。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中国的影响力和权力在谋求建立气候制度有重要意义。而推动建立公正、合理、平等的国际气候制度,既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也是中国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结语:
气候谈判涉及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环境科学,而且牵扯进了大量的政治、经济因素,建立国际气候制度更是国际合作与斗争的典型。作为谈判的参与者、推动者,中国谈判立场受制于对国家利益与国际责任的认识,而后两者的轻重权衡将决定中国的谈判立场和政策行为。一方面,中国强调维护本国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权益:追求经济发展,改善本国人民生活质量,要求发达国家进行适当的资金和技术援助,争夺国际话语权,维护国际形象;另一方面,中国也注重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积极协调发展中国家的分歧与矛盾,参与科学评估报告的撰写,推进气候谈判进程,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建设。在取得以上成绩时,中国对国家利益与国际责任的把握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整个气候谈判进程中,中国大都以国家利益至上,兼顾国际责任与全人类利益;国家利益优先于国际责任,损害了国际责任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国家利益与国际责任的失衡导致国际社会批评中国是自私的逐利者、不负责的国家,最终影响国家利益的实现与维护。鉴于气候变化的重要性,以追求正当的国家利益、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为标准,中国应更好地协调国家利益与国际责任,综合考虑二者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的比例分配,为气候谈判与气候制度的建立做出更多贡献。
第三篇:全球金融风暴冲击与俄罗斯反危机政策及其启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俄罗斯考察报告
全球金融风暴冲击与俄罗斯反危机政策及其启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俄罗斯考察报告*
林跃勤
2008年10月底11月初应俄罗斯科学院经济所的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代表团一行四人(裴小革、刘小玄、赵农、林跃勤),访问了俄罗斯科学院经济所,围绕着中俄经济转型、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和中俄两国经济的冲击、两国政府应对全球金融风暴冲击的宏观经济 政策选择与发展前景等问题举行研讨会。访问期间,还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圣彼得堡大学、俄罗斯联邦政府经济学院的专家学者,以及与独联体议会理事 会、俄罗斯农业部、俄罗斯联邦反垄断署、俄罗斯经济发展部等单位的官员,就俄罗斯面临的外部危机冲击、政府反危机政策和经济发展前景等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 交流。本文以访问期间所了解到的情况为基础整理出下文,以期对中国反危机有所启发。
一、对危机冲击下俄罗斯经济基本面的看法
对肇始于美 国次贷危机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俄罗斯经济产生了何种影响,俄罗斯专家的看法并不一致。一些人认为美国次贷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并没有对俄罗斯造成全面的严重 的冲击。如俄罗斯联邦政府经济学院第一副校长列.雅科勃松教授认为,金融危机主要影响到俄罗斯银行系统和资本市场,造成股指大幅度下跌和银行清偿力不足,特别是一些中银行经营困难,个别小银行甚至因支付不足而关门。当然,对实体经济并非没有影响,国际石油价格下跌首先影响到俄罗斯出口支柱,进而波及银行和 股市。随着石油部门的“冷却”,房地产和零售业等自然也产生连锁反应。不排斥随着外部环境的恶化而将俄罗斯经济拖入日益严重的泥潭的可能性。一些人则认 为,外部冲击导致了俄罗斯全面而深重的灾难。圣彼得堡大学经济系列.希罗科洛德教授、俄罗斯科学院经济所国家与经济相互关系中心主任鲍利斯.波尔菲利耶夫 研究员等认为,这场危机对俄罗斯的打击某些方面甚至超过1998年的金融危机,如石油价格、股票市场的下跌幅度均超过十年前的下跌幅度,如油价和股指在短 短几个月里下跌2/3,对俄罗斯经济产生了严重的系统性“休克”。后一种观点居于主导地位。,从金融危 机初步体现出来的情况看,俄罗斯银行体系脆弱性,特别是一些中小银行实力不济与管理不佳,过度模仿西方经营模式,流动性不足问题开始暴露,一些通过在国际 上发债而迅速膨胀的所谓成长性好的大企业,正面临着外国债主的追索或者抛售而无力接盘或清偿的困扰。近年利用国际游资价格便宜(只有俄罗斯银行贷款的 1/3左右)和俄罗斯宏观经济形势良好,俄罗斯企业对外融资(借债)迅速膨胀,到2008年底俄罗斯公司外债总额达到5100亿美元,仅到2009年底前 俄罗斯企业就需要归还1500亿美元本息。但在危机情形下,这些企业股票价格严重缩水,经营状况恶化,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或者回购外资股权。此外,俄罗斯企 业家更是随同外国投资者一样将资金抽逃出境,或者减少在境内投资,使俄罗斯资本由净流入转为净流出,从2007年的净流入800亿美元到2008年净流出 1000多亿美元,使外汇储备下降1/3,带动卢布从升值转向贬值,2000年后的8年里卢布累计升值43%,但在2008年9月后的几个月里贬值便接近40%。10月份,包括远东航空公司在内的多家俄罗斯小航空公司宣告破产,一些小银行被国有大银行并购。建筑业和房地产开发业等开始大量裁员,估计将有 20%,即上百万的建筑房地产业就业者失业。而这又波及钢铁公司,甚至钢铁巨头“马格尼托戈尔斯克钢铁公司”也宣布减产15%,裁员3000人。俄罗斯科 学院经济所社会转型研究中心主任列.尼基夫洛夫认为,危机对俄罗斯的社会稳定和居民心态也产生了严重冲击。民调显示,50%的居民认为俄罗斯的情况最为糟 糕。失业大面积急剧增加也前所未有,失业队伍几乎每天增加8千人,到年底失业人群达600多万人,失业率达到7%。企业破产增多了,工资拖欠规模和期限延 长。投资下降,消费萎靡,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从2007年的21.1%下降到2008年的9%。居民的恐慌心理开始增强,开始改变大手大脚的花钱习惯 了,房地产和汽车销售迅速降温,莫斯科一些超市一度出现排队抢购食品潮。很多居民甚至挤提卢布兑换成美元。俄罗斯经济增长逐季下降。独联体议会理事会总秘 书长克雷洛夫指出,在独联体12个国家中原来俄罗斯经济增长是处于前茅的,但危机中的表现也是最为糟糕之一,俄罗斯经济所遭遇到的多方面困境和经济下跌幅 度也超过很多前苏联加盟共和国。这不能不让人深刻反思。
关于俄罗斯经济在金融危机下的剧烈动荡的原因,也存在不同的观点。
个别学者认为,俄罗斯经济本来比较健康稳定,主要是外部冲击剧烈,如何正常的经济也不可避免地会发
生巨大震荡。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副研究员奥.波罗赫认为,近年俄罗斯利 用国际油价高涨之机积累了大量石油美元,为经济快速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因此,俄罗斯经济能够经受得住外部危机的撞击,10年前的金融危机情形不会重 演。更多的学者则认为,外部原因是俄罗斯问题的导火索,但是,俄罗斯经济本身存在病灶还是根本原因,正如一个虚弱的人经受不了外部天气突变一样。俄罗斯科 学院经济所副所长斯.格林金娜等强调,俄罗斯经济结构能源单一化和对外市场的依赖度高,是俄罗斯经济危机敏感症的根源所在。比如,和10年多前相比,能源 产业在俄罗斯经济中的比重从10%多提高到30%,在出口中的比例从30%提高到65%,在预算中的比重从20%提高到40%。在国际油价上升过程中,源 源涌入的石油美元不断吹涨俄罗斯经济肌体。但当国际油价暴跌时,俄罗斯经济气泡也就萎缩。由于2008年7月份以后石油价格暴跌,加上俄罗斯石油产量也有 下降(第四季度同比减产约1%),俄罗斯出口收入和顺差增长相继下降,2009年第一季度出口同比下降49%,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1%,带动GDP旋即 向下:经济增长率从2008年第三季度的5.6%下降到第四季度的2.3%和2009年第一季度的-9.5%,体现出十分明显的正相关。在“金砖四国”中 遭遇外部打击最重是俄罗斯经济和出口过度能源化的“荷兰病”症的一次大发作。此外,近年俄罗斯对外部资金的依赖也迅速提高,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率超过 60%,外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的比重从10多年前的不足1%提高到10%,而且,外资主要集中在能源和商业服务等少数领域,在危机背景下外资大 量出逃,使经济的稳定性大为降低。由于担心俄政府拯救银行业的成本增加,标准普尔宣布把俄长期主权信贷评级前景由“稳定”转为“负面”。还有学者认为,这 次震荡是经济周期规律作用的结果,伴随着较长时期的高增长而来的高泡沫到了需要调整的关头。俄罗斯经济高增长率已经长达近10年,过热症状非常突出,投资 增长率高涨,2007年提高到21.1%,为近20年最高,经济增长率从1992-1999年年均-4.9%提速到2000-2007年的年均 7%,2007年更加速到8.1%。居民消费持续高涨,资产价格不断升值,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猛涨,居民服务消费价格也不断上升,成为全球最贵的城市之 一。股票市场连续火暴,在2003年初--2007年11月末,俄罗斯股指上涨了631%,成为全球领涨股市等。这些均表明俄罗斯经济患上严重过热症,而 外部危机只是将快要掉进深坑的人从后背推了一把而已,进入强调整过程。还有一些专家认为,风险意识与处置措施滞后,也是俄罗斯危机反应症出乎意料的原因。俄罗斯科学院经济所风险与危机分析中心主任波尔菲夫指出,在大洋彼岸次贷危机如火如荼正波及全球的时候,俄罗斯政府乃至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自我满足的心 态,因为近10年的繁荣使政府和居民的钱袋子都迅速鼓涨起来,对外部危机缺乏应有的预警心态。在美国次贷危机已经烧了一年正向世界四散蔓延的情况下,俄罗 斯政府从总统、总理到部长们还一再声称次贷危机只是美国的问题,而不是俄罗斯的问题,俄罗斯不是问题的一部分,而只是解决问题的一部分。俄罗斯是世界危机 风暴中的“安全岛”和“避风港”。俄罗斯可以利用危机契机进行全球收购,并加快莫斯科的全球金融中心建设速度。一些有头脑的学者要求冷静对待即将到来的山 雨,还遭到政府的批评压制。此外,事实上国家经济安全阀的建设滞后。危机来临后外资大量撤退、本国资金外流、卢布币值稳定、居民大量挤兑美元、大企业外债 或外资股权退出等,用于外汇护盘在短短几个月里就使外汇储备缩水2000亿美元(占外汇储备总额的1/3)。而其他抵御危机的方法和手段极为有限,如一些 中小银行清偿力弱、在危机袭来时无法有效支付而只能求助于央行扶持,而政府危机处理预案、宏观调控手段和反应速度及协调能力等,均无法经受危机的考验。
二、俄罗斯反危机政策及其评价
当 次贷危机风浪终于引发俄罗斯下雨时,俄罗斯政府被迫开始行动起来,从9月份起陆续出台反危机措施。俄罗斯专家们介绍了自2008年9月份以来,俄罗斯政府 采取的主要反危机措施:首先,是大力救助银行,稳定金融系统。10月13日俄罗斯总统签署《支持金融体系补充措施》法案,并修改相关法律,放宽向银行注资 限制,以化解流动性风险,其基本内容是:央行有权向信贷机构提供六个月以内无抵押贷款;授权俄罗斯发展与对外经济银行向商业银行和企业发放外汇贷款,用于 清偿商业银行和企业9月25日以前获得的国外贷款;首次动用外汇储备清偿非国家外债,俄罗斯央行向外经银行提供为期1年(可延期)总额为500亿美元的优 惠外汇贷款;成立应对金融危机直属于总统的金融市场发展委员会;修改银行活动税收法律法规内容,其中包括贷款债务可延长至20年分期偿还,有价证券和投资 基金股份买卖的收入可免税,央行可直接注资商业银行无抵押补贴贷款等;首次启动主权基金注资商业银行;动用4500亿卢布的国家福
利基金向外经银行提供优 惠利率(7%)10年期贷款;批准俄外经银行于2008年12月31日前向俄罗斯对外贸易银行、俄罗斯农业银行提供无抵押补贴贷款,政府承诺动用逾 2000亿美元稳定金融市场,包括向银行提供860亿美元流动资金。从联邦预算中划拨2000亿卢布注入国有储蓄保险公司,以确保本国银行稳定运行。按照 扶强扶优原则救助和重组银行,政府只对122家大中型银行进行了注资,但没有对1000多家中小银行救助。其次,维持股市和卢布稳定。俄罗斯政府计划 2008-2009年两年内动用5000亿卢布预算资金及1500亿卢布国家福利基金(约合210亿美元)用于回购上市场公司优良资产和被市场低估的企业 资产。当外国投资人抛售这些俄国公司股票的时候,俄罗斯通过购买这些俄国公司的股票以支持企业和整个股市稳定发展。同时,央行还抛售了上千亿美元稳定以卢 布汇率。第三,有选择性地扶持行业和企业,巩固实体经济。10月份政府公布的实体经济扶持计划主要包括:从法律法规上保障投资人和贷款人的合法利益并防止 企业破产;优先支持建筑、机械制造、国防、资源行业、零售和农业等领域;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政府将继续推动2006年业已启动的四大重点投资项 目;成立农业领域反危机工作组以保障食品供应。通过降低石油出口关税,扶持能源板块,保障经济动脉的安全。同时,还设立100亿美元的政府企业救助专项基 金,帮助企业解决经营困难。已经向俄罗斯铝业联合公司提供45亿美元的贷款担保,向阿尔法综合集团提供20亿美元贷款,向天然气工业公司、俄罗斯石油公 司、卢克石油公司和秋明英国石油公司拨款90亿美元用于偿还外债。选出299家联邦级重要企业和1000家联邦主体重要企业给予直接财政资金、信贷贴息、及税收减免和政府采购支持等。拨款10亿美元支持汽车工业,给予贷款购买国产汽车(包括组装车)3年贴息,还通过提高进口汽车及二手车关税来保护本国汽车 行业。第四,调整和优化结构政策。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支持高新技术优先发展,成立了国家纳米技术公司,提高设备折旧率,将增值税率从24%下降到 20%,对俄罗斯不能制造的先进技术设备进口进行免税,鼓励企业技术更新步伐。2008年下半年通过了节能和开发再生能源的总统令和政府决议。第五,维护 社会稳定。稳定就业,增加失业救济金;保证退休金和预算部门员工收入水平不降低,通过指数化,保证退休金和预算部门员工工资水平提高幅度略高于通货膨胀 率;增加医疗卫生和教育开支,冻结药品价格和自费学生学费;修改银行存款保险法,使全额担保存款额度从20万卢布提高到70万卢布,并覆盖98.5%的居 民存款,避免银行破产吞噬居民血汗钱。政府还从市场上购买一些房屋用于落实社会福利房计划并扶持房地产业。
对于政府的一系列救市政策,俄罗斯专家 学者多数予以肯定,如列.雅科勃松教授认为,在危机冲击时,俄罗斯政府表现出了雷厉风行的作风和强有力的市场干预能动作用,多数措施也是切合实际,并指向 明确的,与10年前的叶利钦政府面对危机张慌失措、软弱无力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虽然政策效果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但相信这些政策能够有效遏止危机蔓延。实际上,一些政策措施已经开始生效,对于稳定金融体系和抑制市场恐慌起到了积极作用,没有出现类似于1998年危机时的极度混乱状况。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 政府的反危机政策选择存在一些瑕疵或缺陷:俄罗斯科学院顾问,院士,奥.波格莫洛夫、俄罗斯科学院经济所副所长通信院士特.索罗金、俄罗斯反垄断署反垄断 政策司副司长阿.科利夫等指出,在总体上肯定俄罗斯政府前所未有的反危机决心和全面系统的反危机措施的前提下,也有几点值得商榷。第一,是政府过度依赖行 政手段,对市场手段运用较少。这有悖于转型以来政府与市场边界调整的方向,可能使市场主导经济的趋势再次发生逆转,而政府之手过重往往是不合理和非效率的 源头。这值得担心,如果说在矫正危机时期的市场失灵是需要的话,那也应该在危机得到扭转之后进行回调,而不是继续走下去。否则,会使俄罗斯的市场经济转型 进程继续延长,包括影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进程。第二,过度扶持银行体系和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支持还是偏少。对于国家给予一些包括石油巨头在内的大公司 偿还外债提供外汇支持的行为“难以找到合理的解释”,因为,这些集团用一只手将自己的美元留存在境外账户,而另一只手却向西方借贷,并把自己公司推向国外 负债者境地,然后伸手向国家要贷款。而国家屈服于其要求,说明了政府“在经济问题上的短视和非理性”。此外,政府支持过度倾向于银行等虚拟部门,而对实体 经济部门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创新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信贷门槛依旧很高,银行不愿意贷款给他们。而过度向大企业倾斜,对增加就业岗位和改善居 民收入,提高社会经济效率等均非最佳选择,还出现了生产的集中度提高和垄断化倾向,破坏公平竞争环境的形成。此外,政府在刺激内需和扶持国内生产商的力度 还不足。当务之急是要为壮大国内生产者队伍并使之站立起来创造机会。作为大国,俄罗斯应该更
加立足于国内生产商和市场消费。俄罗斯过去的经济政策违背了这 种规律,现在纠正这种偏向方面的努力还是很弱。还有就是扶持弱势群体方面和调节富裕阶层方面也做得不够。第三,对结构调整方面的力度似嫌不足。特别是对创 新型经济的导向不足,政府的反危机产业支持里能源、钢铁等传统依然是主要的,对高新产业的扶持没有摆在首位。实际上,危机正是改革良机。如果错失改革转型 良机,则后危机时期,经济繁荣之际,结构改革动力又无法重新提起。这样下去,俄罗斯经济结构调整将永远在遥远的山那边。总体上多数学者认为,总体上政府出台的总规模达到3万亿卢布的反危机支出政策将会使俄罗斯避免增长速度急剧和持续下降。而且,国际石油价格也不会总是处于低位,一待国际经济复苏或者对复苏预期提高,油价反弹,将是俄罗斯经济重新步入增长轨道的利好因素。
三、若干启示
俄 罗斯有关专家、学者和官员对于俄罗斯危机综合症极其内因的分析,以及对俄罗斯现行反危机政策的评价,让我们对危机冲击下的俄罗斯经济及经济稳定政策有了比 较清晰的认识。从俄罗斯学术界和政府官员对危机情势及政府政策的观点,对于同样面临反危机挑战的我们来说,可以得到什么的样的启示呢?
1.调整经 济结构和降低出口依赖是减轻外部冲击的关键。大国经济本质上应该是立足于内部需求的经济,不同于依靠外部拉动的小国经济。多数俄罗斯专家认为,俄罗斯之所 以出现了特别严重的危机过敏症,说明其经济稳健性和抗风险性严重不足。实现高增长比较容易,而推进结构改革十分艰难。俄罗斯虽然多年来一直强调要改变能源 出口型经济,建立多元化和创新型经济,但实际上收效甚微。原因在于经济顺利发展时结构调整愿望和动力不足,阻力很大;而在危机之际,改革的物质基础和力量 又很薄弱。因此,一定要痛定思痛,利用危机契机,致力于推进结构调整,否则,重蹈覆辙在所难免。
2.注重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与完善市场机制的协调一 致。经济动荡是政府和市场“双失灵”的反映。在外部危机引发内部剧烈波动时期,发挥政府在调节经济中的快速有力的干预作用,是必要的,但若就此忽视甚或排 挤市场机制的作用,那就难免失之偏颇了。过多地依靠政府直接投资,并通过国有垄断巨头来实施重大基础建设项目,会产生不公平竞争并降低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俄罗斯反危机支出中直接由政府用于基础设施或生产项目较少,更多的是用财税、信贷、设备折旧率,以及大规模削减行政机构(15%)和支出(22%)等手 段,让企业和市场发挥更大作用。
3.维持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相协调。外部冲击通过对经济领域的冲击而影响到社会领域。所以反危机不仅是局限于单一 经济层面,还需要妥善处理好稳定经济增长和稳定社会的关系,危机情形下最容易引发社会动荡,而社会动荡会加剧经济动荡和影响经济稳定增长。俄罗斯政府一再 强调,不能因为政府的反危机措施而影响居民生活福利水平的降低。俄政府反危机一揽子措施的支出重点将保证居民就业、医疗、教育、住宅、工资与退休金等的补 贴,最大限度平抑危机对社会的冲击。如2008年11月通过的俄联邦2009-2011年预算的85%以上将用于解决社会问题。因此,尽管所受危机打击很 大,但俄罗斯总体上保持了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