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门建设小康社会的措施
措施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是一项艰巨而又长远的目标。在过去接近的十年里,江门市紧紧围绕其奋斗目标及主要任务抓紧建设。回顾过去,江门市在调整结构和转变方式,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建设传统支柱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重的现代工业体系;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清楚的认识到“三农”问题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大任务。在这方面除了持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江门市政府还在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环境质量,打造绿色江门上制定了一套生态示范村建设的实施方案,这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一大措施;实施“千企扶千村”就业工程,免费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上,市区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分类施保、家庭病床医疗费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部分大病门诊医疗费用纳入统筹基金按住院标准支付。残疾人工作迈入全省先进行列。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上,江门市政府在推动机关作风改进和效率提高的一系列措施中取得实效,“12345”政府服务热线覆盖全市,江门市新行政服务中心和新会区、开平市、台山市的行政服务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创新推行人大代表约见市长、局长制度,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其他方面,新建成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江门美术馆、星光公园等一批公共设施。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基本实现了社区、村建有公共文化场所和设施,广播电视实现了“村村通”;“平安江门”建设稳步推进,刑事案件发案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为179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之一。
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紫骊尤其强调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她要求各市(区)、各有关部门在编制工作当中做到“八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更加注重规划指标的科学性、协调性;更加注重发展的重点和布局;更加注重重大项目研究;更加注重民生事业;更加注重体制创新与对外开放;更加注重科技创新与全社会创意;更加注重资源与环境保护。
PS:有些长 需要你编辑下哦 有些要删减的自行处理哦
第二篇:建设小康社会
建设小康社会,是由小平同志提出的。1979年,dxp同志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方的时候说,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最低目标是实现小康社会。后来,小平同志又进一步说小康社会就是要在20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小平同志后来又提出了一个时间表,说实现
小康要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0年算起,用10年时间,使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翻;第二步再用10年时间到2000年再翻一翻,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进入小康社会,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小康社会,但是这个小康是很不宽裕的小康、在全国也是很不平衡的小
康;所以,下一步也就是第三步,从现在起再经过50年的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那个时候,我们国家就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一种比现在的小康水平要高得多的宽裕型小康
社会。上世纪末,我们已经实现的小康社会有一个基本特征,这就是低水平的小康社会。因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在世界上还处于中下收入水平。根据世界银
行的分类标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50xxxx美元为低收入国家,2000美元为中等收入国家,6000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我们实现的小康离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还远的多。dxp所提出
小康社会目标,重点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初步提高。这是符合中国当时经济社会现实的,也是
符合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的。
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和发展中社会主义
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
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
亲和力、为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第三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三课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㈠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
2、教学目标
⑴正确认识我国的小康水平;
⑵了解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的目标;
㈡学生分析
⑴学生对于“小康水平”这一国家的基本情况是有所感受的,但这种感觉是表面、的不系统的,老师要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分析让他们清楚而全面地了解认识自己国家的基本情况。
⑵“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理解学生在思维水平上有一定难度,他们的知识背景过于单薄,需要布置他们去收集和了解一些相关情况。
㈢教学设计
1、用“什么是小康?”,历史上小康的定义导入,由此引出“我党对小康社会的几种提法”(设计目的: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2、国情导读
⑴通过比较分析国际舆论和中国现阶段的小康水平,以及学生看到的现实中小康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小康水平。
⑵通过江泽民的十六大报告引导学生得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以“小康生活大家谈”的组织学生:
① 请描绘他心目中的全面小康生活。
通过“②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能做到什么?③小市民信箱”的活动设计让学生不仅能树立小康观念,并能在行为上为小康做自己的贡献。
4、课堂小结。加深学生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解
第四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2年11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作了报告,报告中明确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以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经过多年的发展,小康社会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用我们的话说已经总体实现小康了,但是总体和全面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我们的小康社会还是低水平的,还是发展很不平衡的,是很不协调的,内容也很不全面。这些年在经济建设方面,成就是很明显的,但我们在政治小康、文化小康和服务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去做。
在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基础上,十八大在报告主题中鲜明做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部署——从“建设”到“建成”,党的十八大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号召: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所以我们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不懈奋斗,戮力同心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第五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强国富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强国富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但这一美好愿望的实现并不是轻而易举的,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就更是如此。如上所述,虽然我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六位,但就人均水平而言,我们还只是从总体上初步达到小康,这种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和、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在现有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二)全面建设小康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共产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要想巩固执政地位,就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优化人民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往往是决定一个执政党政绩合法性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都无从谈起。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精辟地指出,社会主义之所以优于资本主义,关键是它能比后者创造出更高的社会生产率。这种更高的社会生产率,必然表现为人民更高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与质量。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需要,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求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贯彻上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把这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推进到更高水平、更全面和发展更平衡的小康,无疑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实践证明,能否立足国情而又面向世界,能否解放思想而又实事求是,能否尊重发展而又不因循守旧,制定一个符合人民愿望、体现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是关系到我们党能否团结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产生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万众一心去夺取胜利的关键。回顾我们党的奋斗历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根据人民的意愿和事业发展的需要,提出具有感召力的目标,从而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为之奋斗并取得了胜利。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无疑也是一个符合国情而又顺应,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又体现了事业发展的需要,实事求是而又充满创新精神的奋斗目标,它必将起到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作用。为此我们应遵循以下基本途径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是基础。因此要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具体而言,就是要走以信息化带动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就是要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和西部大开发,加快城镇化进程,使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就是要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就是要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
完善宏观调控,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就是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就是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为了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下几个的解决尤为关键。一是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的城市化、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民的市民化;二是不断扩大就业,缓解体制转轨、城市化发展与就业增长之间的矛盾;三是切实保护产权,发挥产权的长期激励作用,为新一轮改革培育驱动力;四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不断增加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五是培育国际竞争力,使对外贸易和投资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另一个发动机,等等。
第二,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而且是其能否实现的重要保证。政治与经济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辨证关系表明,离开了政治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难以顺利进行。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以加强党内民主为切入点,推动社会民主的扩大;要大力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和决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要正确运用经济、行政、等各种有效手段,维护社会稳定,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
第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新制度经济学的表明,文化、道德作为一种持久的力量,对于减少社会交易费用,促进经济的良好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被称为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之外的第三种调节。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顺利推进其实现的强大动力。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要切实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做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要大力发展和科学事业,提高国民素质,培育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另外,大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和平外交,维护和平、稳定的内外部环境,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