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徽闪耀:人民子弟兵抗震救灾启示录

时间:2019-05-15 14:28: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军徽闪耀:人民子弟兵抗震救灾启示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军徽闪耀:人民子弟兵抗震救灾启示录》。

第一篇:军徽闪耀:人民子弟兵抗震救灾启示录

在抢救生命、重建家园的30多天里,中国军队进行了一场惊天动地的特殊战斗。这场战斗所展示、所凝聚的一切,将闪耀在我们的军徽上,铭刻在我们的军史中。废墟上响起冲锋的号角:听党指挥、服务人民——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和宗旨这是一个我们熟知的数字:大地震发生13分钟后,军队应急机制全面启动。

我们或许不知道的是,在这13分钟里,身在东南西北的中国军人,已经开始履行自己的职责。

——成都军区某陆航团,全体机务官兵紧急集合,跑步进入机场。余震中,“黑鹰”和“米-171”直升机从机库推至停机坪。

——在四川绵竹休假的海军南海舰队某潜艇基地士官吴强,告别瓦砾下停止了呼吸的父母,一边搜救,一边寻找大部队:“我要求归建,接受你们的领导。”

——正赶往成都参加军事主官集训的四川省军区人武部长们,旋即调转车头,向各自的岗位疾驰。

——千里之外的济南、兰州、空军、二炮……各部队一边了解灾情,一边进行大军开拔的准备工作……

即使不知家人是否安康,即使还不清楚震中在哪里,赶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是中国军人坚定不移的选择。

最初的几十个小时里,震中汶川毫无音信。“不惜一切代价进入汶川!”中央军委的命令,化作官兵们的决心:“就是倒下,头也要朝着汶川的方向!”

如果从空中拍摄以汶川县城为圆心的区域,或许会得到这样一幅向心式的画面:在暴雨中,在云雾中,在大震后持续不断的山崩地裂中,跃动着一条条绿色的生命线——低空中,陆航团的直升机一次次飞向汶川;

都江堰至汶川一线,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军长许勇率33人敢死队水陆兼程,济南军区“铁军”高炮团团长杨恩红率先头部队600人徒步挺进;

马尔康至汶川一线,徒步挺进的是武警某师参谋长王毅麾下的600名官兵,以及四川省军区副司令员李亚洲带领的200多名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

无需再次描述那条被韩国媒体称为“救援大长征”的生死路,也无需回忆部队进入汶川、映秀、茂县时数万百姓的热泪与欢呼。一次次成功突击的子弟兵征尘未洗,又奔赴执行下一道命令,和下下一道命令——

抢救生命!打通生命线!进村入户!决战堰塞湖!严防疫情!……

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指向哪里,子弟兵就冲向哪里,不论前方是乱石,还是险滩。

因其高度集中、统一指挥和广泛分布的特征,军队注定是一个国家里突击性最强的救援力量。而作为人民子弟兵的中国军队,又是多么特殊的一支军队。听党指挥、服务人民,是我们独有的政治优势,也寄托着人民群众的生之希望。

山路上,为村民送去物资的战士们再渴,也不喝背的水。他们捡起路边的矿泉水瓶,用其中剩下的几滴水,滋润着干裂的嘴唇。

余震袭来,废墟旁的一个新兵发出了“让我再救一个”的哀求。

18岁的战士严情勇强忍肠穿孔的剧痛连续奋战3天3夜,在晕倒的一瞬间,还不忘先把背上的老奶奶轻轻放下。

绵阳市游仙区武装部长郑强一夜之间痛失29位亲人,仍战斗在救灾第一线……

战士不倒,勇士无泪。因为他们的肩头,承载着生命的重量;他们的臂膀,托举着生命的希望。

“这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一幕:中国人民遭受自然灾害,解放军赶来救援。”法新社在报道中这样评价。

唐山大地震,‟98抗洪,抗击“非典”,抗击冰雪灾害……当人民的利益一次次面临威胁,猎猎军旗总是飘扬在党的号令所指之处。

熊熊烈火燃烧时,军人是降伏火魔的水;肆虐洪水袭来时,军人是冲不垮的堤;不测的大地震发生时,军人是挺立在废墟上的钢铁脊梁!

“汶川的老百姓,泪都流干了。”李亚洲说。然而,当他率部完成任务离开汶川时,当地群众再次泪眼相送。

70多年前,长征中的中国工农红军曾3次进入阿坝、途经汶川。转战汶川的9个月里,老百姓为红军筹粮10多万公斤,“吃不完的通山寨,搬不空的萝卜寨”的歌谣,传唱至今。从这穿越时空的歌声里,从一个个战斗在灾区的绿色身影里,我们获得了这样一个启示:听党指挥、服务人民,是人民军队不变的军魂和宗旨。无论是当烽火燃起还是灾难袭来,只有一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的军队,才能捍卫和平与安宁,才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也只有这样的一支军队,才无愧于这样的光荣称号——人民子弟兵。

战旗映红满目疮痍的灾区:高昂的战斗精神——完成各项任务的坚强保证

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唯有军人的荣誉,只有一个衡量标准。

不信,你看那一面面飘扬在废墟上的旗帜——

“红军师”“乌蒙铁军”“黄继光连”“陆上猛虎、海上蛟龙”“忠诚卫士”……

哪一个称号,不是浓缩着部队征战南北的赫赫战功?哪一面旗帜,没有军人的鲜血凝结其间?

生而为战,死而无憾,这是属于军人的荣光。

“除了枪炮未鸣,这次救灾和作战完全是一样的。”成都军区某高炮旅政委郑璇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这个特殊的战场上,我们面对的„敌人‟更强大,„作战‟环境更为恶劣。”“部队都不要命似地往前赶,没有一人叫苦叫累。”济南军区某集团军军长宋普选说,摩托化开进的集团军炮兵旅昼夜奔袭1500公里,空运部队一下飞机就赶赴灾区,铁路输送部队边开进、边受领任务、边动员。

空降小分队在无气象资料、无地面引导、无地貌资料的情况下,在与外界隔绝的茂县4999米高空实施伞降,创造了空军历史上高空盲投的奇迹。

在唐家山堰塞湖工地,已连续奋战数日、筋疲力尽的武警水电官兵身背炸药,奔袭在随时出现山体滑坡的泥泞小路上。翻越4座大山、跨过无数悬崖的战士们没有水喝,竟然舔着草叶上的露水延续生命。

明知无路也要往前走,明知危险也要往下跳,明知生命无保障也要向上冲,这就是中国军人的气魄!

“在每一个抢险救人的地方,在每一片颓垣败瓦下,都有解放军战士在场,最危险的地方、最艰难的时候都能见到解放军的身影。”《香港商报》说。

“世界上哪里有这么好的军队,哪里有这么好的子弟兵,永远把人民的利益举过头顶,唯独不考虑自己!”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党委书记侍俊说。

在军人的大义和大勇面前,我们常常泪流满面。

让我们记住这样一位将军——

“我就不走了,留下来抢险吧。”6月6日,陪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考察完唐家山堰塞湖的险情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葛振峰说。

4天后的6月10日15时05分,这位头发有些花白的上将随最后一批人员撤离唐家山。

让我们记住这样一名士兵——

地震发生前,班长钟旺刚刚结束带新兵的训练,完成8次高空跳伞。得知部队受命即将赶赴灾区时,他坚决要求去救灾一线,领导劝他留守。但部队凌晨登机时,他早就准备好背囊,等候在集结地点。

搜寻幸存者,他的肩膀肿了,手指破了。胃痛吃不下饭,就吃些止痛片,用膝盖压一压……钟旺憔悴的面容让战友们心痛。他们知道,钟旺的家乡在地震重灾区,母亲至今下落不明,而这位24岁的空降兵战士,2007年被确诊为恶性胃淋巴瘤……

不怕死。当这简简单单的3个字成为从将军到士兵的共同决心,还有什么样的山川河流,能挡住这支军队勇往直前的道路?还有什么样的灾难,能摧垮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如磐信任?

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先进典型鼓舞人心,《战地快报》、火线入党、火线立功激励士气……在抗震救灾的每一支部队里,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不变的是英雄主义和培育英雄主义的土壤。

回顾我军80多年的光辉历程,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和战斗精神,从来都是我军以弱胜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可靠保证。

它闪烁在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的长征路上;

它闪烁在“我在阵地在”的上甘岭上;

它闪烁在“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猫耳洞里……

当新世纪的钟声开启一个更加五光十色的时代,我们曾经担心,年轻一代战士能否担负起更加艰巨的新使命?当和平的阳光洒满中华大地,我们曾经疑问,未经战火洗礼的军人,是否还有老一辈军人的勇气与果敢?

从地震灾区的每一个角落里,从“80后”“90后”战士疲倦的脸上,从陆航团5勇士献身蓝天的壮举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高昂的战斗精神,始终是我军完成各项任务的坚强保证。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作为我军的优良传统,这种精神如同血脉代代相传。今天,在抗震救灾的战场上凝聚起来的精神,必将进一步丰富我军战斗精神的内涵,必将成为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财富。

精锐之师托起生命希望:加速推进现代化——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这次地震的重灾区茂县,1933年也曾发生7.5级大地震。载入史册的是这样几个字——“陈尸百里,遍地哀嚎,陌路相食”。

32年前担任北京军区驻津唐地区某部步兵连指导员的李卫平,至今记得在唐山大地震中抢险的一幕:“由于缺少救灾工具,主要靠铁锹、钢钎挖撬废墟上坚硬的水泥构件。为了避免利器碰伤废墟中的群众,抢救中更多的是用双手扒刨,到最后,许多战士的指甲都脱落了……”

今天,在改革开放的壮阔历程中强筋健骨的中国军队,赢得了世界这样的赞誉——奥地利《新闻报》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军队,应对灾难的能力像中国军队这样出色!”接受外国军队的救灾援助,外国记者面对面采访中国救援官兵,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公开亮相……中国军队和世界,从未这样紧密接触过。

在世界的目光中,抗震救灾的中国军队向世界展示着她的作战元素。

反应速度——地震发生后不到10个小时,就有1.2万名解放军和武警官兵进入灾区,我军历史上单日空运兵力纪录被改写。

指挥组织——在成都军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的安排部署下,13万大军和4万多名民兵预备役人员在10万平方公里的灾区同时展开救灾,空地联合,多军兵种联合,忙而不乱。国防动员——部队抢险兵力运输,首次大规模征用民航运输力量。在气象水文、导航测绘等高科技领域,军地联动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唐家山堰塞湖水位不断上涨的紧急时刻,地方紧急增援的米-26运输直升机,及时把装备和人员运送至大坝。

后勤保障——野战救护车、自行式炊事车、临时加油站、食品供应站,武警部队的视频传输系统,军队医院的远程会诊系统以及首次实战应用的新一代野战医疗方舱……投入这次救灾的现代化后勤装备多达201种、10万台(套)。军队战略储备经受住了考验,近年来我军着力构建的三军联勤保障机制经受住了考验。

专业装备——生命探测仪等便携式生命救助设备的运用,为抢救生命赢得了时间。15颗“中国星”和“北斗一号”卫星系统,为部队引导着救生之路。生命营救,道路抢险,城市爆破,废墟清理……工兵团和武警水电部队等专业队伍科学救援,来自全军的百余支医疗防疫队治疗伤员30多万人。

跨障碍投送——侦察灾情、运送物资、投送人员,在这次救灾中,直升机出动规模创下了新的纪录。自1986年组建以来,这个新的兵种已逐步成为我军陆军实现非线式、非接触、全纵深机动的骨干力量……

或许,在世界眼中,这一切,都是告别战争多年的中国军队的新面貌。

一体化、信息化……如果细细解读这次中国军队历史上最大的抢险救灾行动,你就会至少部分地读懂这支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为目标的军队,迎着世界军事变革潮流而上的趋势与成就。

经历和见证了这次地震的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把唐山与汶川联系起来。

唐山大地震发生的1976年,中国军队正在由骡马化向摩托化转型。一支支传统的步兵部队,装上了摩托化的“轮子”。

这一进程,直到1985年才全部实现。

今天的人民军队,正在机械化与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中实现着跨越式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的科学命题。

我们党历来注重从战略全局和发展大局出发,把握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促进富国与强军的有机统一。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总结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把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之中。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既是强国之道,也是强军之道。

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进一步告诉我们:只有一支现代化的军队,才能更好地担负起包括抢险救灾在内的各项任务,才能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

这是人民的嘱托,也是人民军队走向未来的必然要求。

第二篇:坚强中国――抗震救灾启示录

坚强中国――抗震救灾启示录

公元2008,注定会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平常的年份。

继年初发生的低温冰雪灾害之后,又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灾难不期而至――5月12日14时28分,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

这场无情的灾难,让我们失去了许多,也让我们收获了许多。两周多来,我们被一幅幅震撼人心的场景,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感动着、感慨着、感叹着。尽管抗震救灾行动还在继续,尽管对这场斗争进行全面深刻总结尚需时日,但凝望汶川,我们读懂了什么叫不屈,什么叫尊严,什么叫信念,什么叫担当,什么叫坚强。

从惊天地、泣鬼神的救灾实践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伟大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传承升华,看到了华夏儿女不可战胜的力量,看到了一个正在崛起国家挺直的脊梁!

一、自然灾害――人类从远古以来都会面对的挑战。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无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比文字记载更早,我们民族就有了关于灾难的传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的神话,寄托着远古时代人们战胜各种灾害的信念和期望。

《左传〃昭公四年》早就说过:“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当国家民族处于多灾多难的非常时期,往往会激起人民发愤图强的精神和气概,团结一致,战胜困难,因而使国家更加强盛。

“多难”能够“兴邦”,但并不意味着“多难”必然“兴邦”。古埃及只留下金字塔在诉说当年的辉煌,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成了遥远的传说,曾记载佛经的梵语在它的故乡印度早成了固化的语言,古罗马帝国也已化作了历史的尘迹。因此,在灾难面前,做何种选择至关重要。选择坚强而坚强,选择怯弱而怯弱。

北川――英雄大禹的故乡。大禹治水,在灾难中开启了古老中国的文明秩序。而大禹“徒居山野”、“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一往无前的民族精神传承的源头。

都江堰――李冰父子的杰作。这项建于公元前256年、地震中岿然不动的伟大水利工程,维系着“天府之国”两千余年的安宁富庶。而李冰父子带领百姓“以火烧石”、“凿山穿水”的壮举,正是中华民族抗击灾害百折不挠、众志成城的象征。

可以说,灾难始终伴随着我们这个民族繁衍、成长。经受一次次浩劫,一场场灾难,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从未中断。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地震灾情时所说,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面前不屈不挠、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历磨难而不衰,遭挫折而不馁,临逆境更坚强――靠着这种特有的性格、勇气和毅力,靠着这种特有的民族精神,我们这个民族一次次化险为夷,战胜困难,并在五千年后依然昂首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汶川大地震的突然降临,使我们这个经历过无数次灾难考验的民族,又一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

在地震灾害面前,我们又一次选择了挺住,选择了坚强。

二、选择坚强,是因为我们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各级党委、政府的快速反应和正确指挥,有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大社会动员能力和应急能力。

人们关注到,灾情发生半个小时后,胡锦涛总书记就作出了抗震救灾的重要指示;两个多小时后,温家宝总理就从北京飞赴灾区;当天晚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专门会议,并迅即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在抗震救灾的紧要关头,胡总书记亲临一线指导救灾工作;社会救援应急机制迅速启动,各部门、各行业、各省市紧急行动,各路救助大军从四面八方赶赴灾区,救灾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灾区,迅速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动人局面。

党的“坚强领导”不是空洞的口号、抽象的说教,而是有着具体、实在而又与时俱进的丰富内涵。

坚强领导,是以能力为基础的。能不能有效应对危机,是检验一个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联系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和社会突发事件,可以清楚地看出,国家越发展,越繁荣,安全需求越强烈,危机管理要求越高、越迫切。汶川大地震,其震级之高,破坏力度之大,波及范围之广,世所罕见:数十万计人员伤亡,无数房屋倒塌,灾区道路被毁,电力、通讯完全中断……一旦应对不得当、不及时,现代危机可怕的“传染效应”、“连锁效应”就会显现出来。在这场空前的抗震救灾中,我们党和政府表现出非凡的反应能力、决策能力、动员能力、组织能力、执行能力,交出了一份令世人赞叹的答卷。

党的坚强领导,源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源于我们党是一个负责任的执政党。人们不会忘记,在震区的废墟上,“政府要管你们的生活”,“我们一定能够渡过难关”,“一定能重建美好家园”,这洪亮的声音穿透了震区大地,响彻了半壁河山。这不仅是对灾区民众的承诺,也是对国人和世人作出的庄重承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行动凸显了这样一个最基本的政治学原理:执政党和政府领导有其权力,就有其责任,就必须对人民负责。当人民遇到自然灾害危害时,应当责无旁贷地确保遇险公民“享有免于匮乏、免于恐惧的自由”。勇敢地担起为生民立命之任,解民于倒悬之责,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党和政府的表现。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在个人博客上撰文指出,“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在抗震救灾过程中表现出的专注和积极的态度,更值得所有外国朋友尊重和赞扬”。

是的。在灾害面前,我们党的领导核心是坚强的,各级党委和党的基层组织是坚强的,作为党的细胞的党员个体是坚强的,真正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不愧为国家、民族的“顶梁柱”和“主心骨”。

三、这是一个从未有过的历史时刻――5月19日14时28分,在汶川大地震发生7天后的同一时刻,国旗低回,警报拉响,汽笛长鸣,路人止步……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普通群众,举国上下肃立默哀,为地震遇难同胞哀悼。

汶川大地震之举国悲痛,以国家意志和最高仪式抒怀表达,使人无不意识到,降下的是国旗,升起的是人的生命的尊严;俯下的是头颅,腾起的是人性的光辉。珍爱人的生命,把抢救人的生命作为头等大事,是这次抗震救灾的一个鲜明特色,也是凝聚举国之力的最大亮点。从胡总书记深情亲吻震区受伤的小女孩,到温总理向遇难遗体三鞠躬;从“首先救人”、“救人第一”、“救人仍是重中之重”、“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的真诚表达,到救援人员千方百计、分秒必争的自觉行动……这一切,无疑是这次抗震救灾给出的又一个历史性标高: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中国共产党人真正站在当代世界文明的制高点上。中华民族向来就有重视人的生命和以人为本的传统。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管子曰:“夫王霸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无疑遵循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本的思想精髓和价值理念。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得十分明白:“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则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

他们的意识。”人是一切社会的本源,因为有了人,有了万家灯火、袅袅炊烟,才有五彩斑斓、生机盎然的社会。对人的生命存在、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关注,无疑成为衡量一个社会进步与否的根本性标志。民之难,国之难;民之伤,国之殇。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无论生活如何变化,人的生命始终是至高无上的。执政者把人的生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什么样的高度,其自身就站立在什么样的高度。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其他任何事物能够像对人的关怀那样体现一个民族的文明,也没有哪个政党或政权能够像对人的关怀那样展示它的价值和魅力。中国共产党人打天下是为了人民,治天下同样也是为了人民,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把“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作为一切决策和行动的出发点。

抗震救灾无疑升华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观念和态度。以人为本,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核”。坚持以人为本,保护每一个生命,爱护每一个公民,我们的爱国主义才有强大的生命力,人们才会发自内心的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家园。每一个生命都是伟大的,每个公民都是国家的主人。视生命高于一切,视人民高于一切,不仅诠释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真正主人”宪法精神,而且昭示了普通国民在国家政治天平中的分量,使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得以张扬。

营救每一个人,就是营救共和国的每一滴血液;关爱每一个人,就是关爱共和国生命的每一个细胞。无比珍惜每一个国民的生命和权利,把每一个国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这正是一个伟大国家的伟大之所在!

“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大爱无疆,仁者无敌。这种出自人类本真而又高度自觉的大仁大爱,是比地震、洪水、病毒更强大的力量!

四、兵强安国。一个坚强的国家,不能没有一支坚强的军队;一支坚强的军队,是一个坚强国家的最有力支撑。

突发的地震灾害,考验着我们的国家,考验着我们的人民,也考验着我们这支军队。灾情就是命令。就在震后不到半小时,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中国军人闻震而动,从大江南北的一座座军营、内地边疆的一处处练兵场火速集结,在余震不断、房倒路绝之时,义无反顾向着灾区开进!开进!开进!

震后,韩国《朝鲜日报》记者发自都江堰的一篇报道说,为了解救受灾群众,解放军和武警10万官兵背着铁锹和救急粮食,徒步走向震区。中国军人为了和灾难搏斗“开始展开第二次长征”。

这是一次人民军队史上罕见的大进军,这是一场与死神展开殊死搏斗的“生死大营救”,这是一场演绎舍己为人、顾全大局品格的大爱壮举,这也是一场检验部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的特殊考场。

同样的血肉之躯,与废墟瓦砾进行着血肉之争;同样的骨肉亲情,在大灾面前让位于大爱大情。余震袭来不却步:“我还能再救一个”;失去亲人不回家:“救人是对亲人最好的怀念”;身体受伤不离队:“我还能坚持”……这就是被人民群众称之为“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在红军当年长征走过的四川大地上,抗震救灾官兵一次次奋不顾身的救援壮举,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人们在唐山抗震时看到过,在’98抗洪时看到过,在今年年初的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时也看到过,但今天再次看到,人们依然被这些场景深深地感动着。

人民子弟兵坚定的信念、无畏的气概、过硬的本领,来自于人民军队的宗旨、使命,来自于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来自于对祖国无比深沉的热爱。我军是以“人民”命名的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军始终不渝的根本宗旨。人民军队与人民血脉相连,人民的安危疾苦是子弟兵最大的牵挂。人民群众养育了我们,急人民群众所急,解人民群众所难,是党的重托、人民的期盼,也是人民子弟兵义不容辞的责任。胡主席在视察四川地震灾区时称赞广大官兵:“你们不愧为人民子弟兵!”这是对救援部队官兵的高度评价,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在这样拯民众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的“主力军”身后,一个坚强不屈的民族傲然屹立!

五、在灾难面前,总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人让我们感动。

北川县有这样一位村书记,家人几乎全在地震中身亡,而他自己仍然战斗在抢救他人第一线。他满眼含泪告诉记者,村里死了500多人,其中包括他的父母、妻子,还有他的两个孩子……

看罢这篇报道,美国一位网民在网上写下这样的留言:“难以臵信甚至令人感觉有些虚幻……你能在世界别的地方找到这样的13亿人吗?”我们不会为这样的言辞而自负,但我们还是足以为是华夏子孙而自豪,为有如此的英雄人民而骄傲。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在抗震救灾中,我们看到了同胞亲情、人性之美,也看到了公民精神的成长,国民意识的重塑,看到了一个真正大写的“人”,而这才是中华民族脊梁的“脊梁”。在灾区,在全国,多少这样感人的场面让人潸然泪下:废墟中,母亲已经死去,乳头却还塞在3个月大的孩子嘴里;为了保护课桌下4个学生,老师的身体趴在课桌上;还有那撂下自己孩子将乳汁喂给得救婴儿的女民警;还有那把乞讨得来的105元钱投进捐款箱的老翁;还有那使得血浆“暴库”却还排着长龙等待献血的队伍;还有战斗在废墟上数以万计的志愿者大军……山崩了,扑面而来的是爱的大潮;地陷了,喷涌而出的是情的暖流;楼垮了,笼罩天空的是义的云彩;家毁了,普照人间的是仁的春晖。

震灾发生后,一句“我们都是汶川人”的口号最为响亮。这不是平凡的声音,而是作为共和国的公民意识和国民素质的深情表达。是的,我们是炎黄子孙,也是共和国的公民。新时代的公民不应只选择权利,更要选择担当。

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连绵不绝历史的民族,她为何能屹立五千年而不倒?对此,有人作了这样形象的思考,原来我们并非“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原来我们的血液里流传着优良美德的“因子”――无私、团结、友爱、和谐、坚毅、勇敢、善良、奋发、仁义、知恩、体恤。这些传统美德在新的历史契机下绽放出更加璀璨的人文光辉,验证了公民精神的新高度。

有人曾担忧,市场经济的大潮,淘洗去的是社会责任和道德意识,沉淀的是纸醉金迷和唯利是图。而这次抗震救灾有力地证明,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作为人类最崇高的思想道德,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始终充盈在13亿中华儿女心中。当家国受灾、同胞有难之时,它就会唤起人们最强烈的道义责任和公民意识,凝聚起全民族的激情和力量。

正如一家国外媒体在文章中所说:“一个能够出动十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数百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

13亿中华儿女建立在自然灾害废墟上的道德文明与公民意识,不同样代表着一个民族崛起的希望吗?

灾难总会过去,我们所要做的是,将灾难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理念长期化、制度化。我们所要做的是,在平时的日子里,坚强地面对生活,面对未来。

第三篇:抗震救灾心得体会:让爱的光辉尽情闪耀让感动之情溢满人间

5月12日,一个令所有中国人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世所罕见的大地震,让数万同胞顷刻罹难,苍天无情,成千上万人再也看不到晚上美丽的星空了。看到无数条鲜活的生命在地震中瞬间消失,看到幸存者在雨中撕心裂肺地哭喊,一股热泪冲破自己尘封已久的眼睛,夺眶而出。在残酷的自然面前,人的生命就像风中摇摆的芦苇,是如此的脆弱。对同胞灾难中的感同身受,让所有感性的中国人掉下了哀伤的眼泪,十三亿亲人为之默哀。

诗人艾青有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

课桌上,在他身下的是四名还活着学生,望着已经遇难的教师而哭泣。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位老师的名字——谭千秋,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谭老师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挡塌下的天花板,把生命留给学生,把死亡留给自己。他心中的爱,正如他的名字那样,千秋流淌。

在绵阳的一个援救现场,一所学校的主教学楼坍塌了大半,100多个孩子被压在了下面。战士们在废墟中已经抢出了十几个孩子和三十多具尸体。然而就在抢救到最关键的时候,突然教学楼的废墟发生再次坍塌,再进入废墟几乎等于送死。但几个战士还是要往里钻,这时坍塌就发生了,那几个往里钻的战士马上被其他的战士死死拖住,一个战士跪了下来大哭,对拖着他的人说,“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

这样的催人泪下的故事,在那片神伤的天空中吹奏出一曲曲感人的乐章,而在同一片天空下,神州大地上全国民众守望相助的悲悯情怀、以及传递着温暖的行动,同样令人触动。

灾难后,中央号召,党员在先,全民动员,全国人民的爱如万川汇聚成海,深切的感动着我。我们看到平时锱铢必较的出租车司机们,放下手中生意,自发地奔赴灾区帮助救灾;我们看到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工来到献血屋前排队,“抗震救灾人人有责,没有钱就‘出点血’。”;甚至以捡垃圾为生的老婆婆都要为灾区捐上自己辛苦赚来的一元几角钱„„谁说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减弱,谁说我们的国民意志力薄弱,看看温总理那悲切而坚定的面容,听听自天安门广场上空升腾,继而传遍神州“四川加油,中国加油”的呼声!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充满温情而又坚毅性格的最好体现。有了这种性格,我们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灾难不能战胜的呢?

我们生活的世界正如我们栖居的地球那样,表面坚冷,内心炙热。

下载军徽闪耀:人民子弟兵抗震救灾启示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军徽闪耀:人民子弟兵抗震救灾启示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