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依托科技壮产业,盘山模式富农民
依托科技壮产业“盘山模式”富农民 ——辽宁省盘山县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典型经验介绍
盘山县地处渤海辽东湾北畔,位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中心地带,幅员2145平方公里,农业人口26万。境内海岸线长49公里,内陆淡水水域24万亩,稻田65万亩,苇田85万亩。得天独厚的海淡水资源,使这里盛产河蟹、泥鳅鱼、文蛤、海蜇等名优水产品,素有“北国水乡、鱼米之都”的美誉。
盘锦河蟹享誉天下,盘山县的河蟹产业已经成为具有盘山地域特色、农民增收致富的“黄金”产业。通过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河蟹产业实现了更好更快发展。由2004年的河蟹养殖面积30万亩,产量1.1万吨,产值4.2亿元,河蟹养殖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28元,发展到2009年的河蟹养殖面积64万亩,河蟹产量2.3万吨,产值10亿元,河蟹养殖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260元,人均增收832元,增收194%。特别是在稻田养蟹上,创造了稻蟹共生、种养结合的立体生态新技术模式——“盘山模式”,为广大农民开辟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一、精心打造“盘山模式”,创造“1+1=5”新理念 2005年3月,盘山县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试点县。五年来,在国家、省、市各级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下,盘山县挖掘资源潜力,全面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成功地创造、发展和完善了“大垄双行、早放精养、种养结合、稻蟹双赢”的稻田种养新技术“盘山模式”,使全县水稻、河蟹种养效益显著提高。2009年,“盘山模式”中成蟹养殖科技示范户实现河蟹平均亩产31公斤,平均亩效益683元,比2004年亩增产55%、亩增效128%;水稻平均亩产660公斤,平均亩效益860元,比2004年亩增产15%、亩增效62%。1
国家首席水产专家王武教授评价“盘山模式”:“水稻+水产=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即“1+1=5”。那么究竟什么是“盘山模式”,它又是如何实现“1+1=5”的呢?
“盘山模式”是一种“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三收”的高效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具体的说,水稻种植采用大垄双行、边行加密、测土施肥、生物防虫害等技术方法,实现了水稻种植“一行不少、一穴不缺”,使养蟹稻田光照充足、病害减少,减少了农药化肥使用,既保证了水稻产量,又生产出优质稻米;河蟹养殖采用早暂养、早投饵、早入养殖田,河蟹既清除稻田杂草,预防水稻虫害,粪便又能提高土壤肥力。通过加大田间工程、稀放精养、测水调控、生态防病等技术措施,不仅提高了河蟹养殖规格,又保证了河蟹质量安全。稻田埝埂上再种上大豆,稻、蟹、豆三位一体,并存共生,组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复合生态系统,使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盘山模式”解决了水稻种植和河蟹养殖中的矛盾问题,实现了田中种稻、水中养蟹、埝埂种豆的立体生态种养殖,具有水稻不减产,河蟹规格大、质量好,生产出的优质稻米和河蟹价格高、效益好等特点,与传统稻田养蟹模式相比,“盘山模式”可实现水稻增产5%—17%,生产出的优质稻米,价格比市场价每公斤高出0.20元以上,水稻每亩可增效240元以上;同时,河蟹每亩可增效210多元,埝埂豆每亩可增效50多元,稻、蟹、豆亩综合效益可增加500多元,达到1500元以上。
2007年10月,“盘山模式”通过了农业部专家组的验收,各级领导和专家对这一模式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一致认为:“盘山模式”从单一种稻到稻蟹综合种养,实现了水稻种植与河蟹养殖的有机结合,种粮的土地效益不低,而且粮食还增产、优质,是名副其实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食品安全型产业,可充分稳定农民种粮积极性,对确
保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示范推广“盘山模式”,发展特色“黄金”产业 为了推广和普及“盘山模式”,科技入户工程实施以来,盘山县每年在全县13个河蟹养殖重点乡镇,选择培育500户科技示范户,并在他们中间遴选核心示范户100户,在物化补贴和技术上给予重点扶持,通过他们影响和带动周边农户。2010年,全县建立了稻田标准化种养核心示范园区15个,示范面积达到5万亩,全市示范面积达到了10万亩。通过统一苗种、统一养殖技术、统一供销渠道,实现了标准化养殖管理和标准化生产。
在科技入户工程实施中,盘山县积极整合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辽宁省科技特派团专项行动等项目,得到国家、省、市各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政策和资金扶持,全县河蟹产业在田间工程、架设用电线路及看护房等基础设施改造上投入资金1.8亿元,物化补贴折算投资1300万元。为广大农民创造了良好的生产基础条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也让广大农民真正尝到了“要和谐,养河蟹,要致富,快入户”的甜头。
为了推广和普及“盘山模式”,盘山县采取政府推动、部门组织、小组落实、专家负责、技术指导员包户的形式,实施行政领导负责制、首席专家责任制、技术指导合同制。积极邀请部、省专家,组建水稻、水产联合专家组,聘用21名技术指导员,建立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开展技术培训、指导与服务。
五年来,累计举办技术培训班178期,培训人数318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 5万余份(册);进村入户指导65300人次,解决技术难题
8956件。
通过积极推广、到位服务,我县连续五年实现稻田种养新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均达100%,带动全县农户2万户,辐射全县40万亩,辐射全市70万亩。目前,全县稻田养蟹万亩以上的乡镇有11个,10亩以上稻田养蟹农户1.8万余户。全县155个行政村,已建成24个河蟹养殖专业村,89个行政村完成了河蟹功能小区建设。同时,还培育河蟹产业龙头企业4个,建立河蟹专业协会和合作社16个,打造出了“旭海”、“胡家”、“孟亮”优质品牌河蟹和“柏氏”、“利是”、“锦和田”优质品牌稻米。全县范围内形成了蟹苗孵化、扣蟹培育、成蟹养殖、冬季储存、加工包装、销售运输六大功能板块和产业基地。
科技入户工程推动了我县河蟹产业的快速发展,胡家河蟹专业批发市场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河蟹交易集散地,目前有经纪人队伍2000余人,每年接纳全国各地客商10万多人次,河蟹年交易量2万吨,年交易额近9亿元。产品销往包括台湾、香港在内的全国20余个省市和地区,并出口日本、韩国,年出口量2000吨,年增加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真正实现了“早上盘锦田中蟹、午间京津盘中餐”。
三、积极宣传“盘山模式”,技术输出走向全国
盘山县高度重视科技入户工程的宣传工作。定期将科技入户的工作动态和“盘山模式”的新成果、新技术在国家、省、市报刊上和电视节目中发表和宣传。在2007年中央七台《科技苑》栏目中播出了《稻田养蟹有新招》之后,2009年6月,“盘山模式”又走进辽宁卫视—“黑土地”栏目,向全省乃至全国重点推广稻田种养新技术。
如今,“盘山模式”已经辐射推广到省内外20余个市县和地区,每年来我县考察学习人数已超过两千人次。“盘山模式”通过“技术输出”的形式,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贺兰、中卫、中宁、永宁、平罗和青铜峡等市县,河南省平顶山市和兰考县,黑龙江的佳木斯市、齐齐哈尔,及吉林省九台市等市县和地区建立十多个示范试点,示范面积10余万亩。同时,我县还为这些示范试点提供优质大规格扣蟹50多万斤,并派出10多名技术员常年入驻试点指导。“盘山模式”作为首推稻田渔业模式已经走出县门、省门,在全国推广。而且在王武教授的指导下,“1+1= 5 ”的新理论正走出国门,由上海海洋大学刘利平博士将这一新理论传授到西非的马里,得到马里政府的高度赞赏和重视,2009年试验取得成功,亩增收50%以上,2010年将示范推广1000亩。稻田种养新技术在西非的马里开花结果。
今后,盘山县将在国家、省、市各级部门和专家的大力支持下,依靠科技,开拓创新,将“大垄双行、早放精养、种养结合、稻蟹双赢”这一投入少、增收显著的稻田种养新技术大力向全国水稻主产区推广,让“盘山模式”新技术惠及全国乃至国外更多的农民,为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辽宁省盘山县海洋与渔业局
2010年6月
第二篇:依托科技创新发展杨树产业
依托科技创新发展杨树产业
泗阳县科技局
(2010年11月18日)
泗阳是最早引种推广南方型速生杨树新无性系获得成功的县(区)之一,被中国林学会授予“中国杨树之乡”称号。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富民强县”的总体目标,以科技增效、农民增收为宗旨,大力发展杨树特色产业。目前,杨树产业已经成为发展我县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中的第一大产业,全县现有速生杨树成片林60万亩,杨树年生产量100万立方米,农田林网100多万亩,林木6000多万株,活立木蓄积量6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47.8%,居全国平原地区之首。全县意杨深加工企业总数为431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数达183户,资产总计19亿元以上,从业人员3万多人。近年来,杨树产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2005年被国家环保总局评为“国家生态示范区”,2007年被全国绿化委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是全国首批的“平原绿化达标县”和“平原绿化先进县”。2008年,杨树产业被省科技厅列为首批科技特色产业,县木业园区被命名为省级杨树产业园。我们在发展杨树产业方面的主要做法是:
一、规划引领,政策扶持,统筹推进杨树产业科学发展—1—
首先,依托原有的产业基础和独有的比较优势,我们以杨树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为目标,以基地拓展、龙头带动、品牌建设、科技提升四大工程为抓手,制定了《泗阳县特色产业科技发展规划》(2010-2012)和《泗阳县科技工作三年发展规划纲要》,着力构建杨树种植、深加工和技术研发三大中心。其次,依托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专家团队,根据我县产业发展现状,编制《泗阳县木材加工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点研究“十二五”期间杨树产业定位、重点项目、主导产品和政策措施等。第三,加大政策扶持。一是搭建行政推动平台。我县引种推广南方型杨树30多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杨树产业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人大、政府、政协分管领导为副组长,为杨树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出台扶持政策。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木材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杨树产业的决定》、《关于开展杨树产业年活动的意见》、《关于加快培育工业规模企业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明确了发展目标,为杨树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三是大力开展杨树产业年活动。我县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杨树节,使更多的人了解泗阳,了解杨树,了解发展南方型杨树对推动我国木业发展发挥的巨大作用和重要贡献。县政府每年从财政和税收中划拨500—800万元用于城乡绿化造林,每年植树300—500万株,林木资源得到不断丰富。
二、多方合作,科研攻关,着力解决杨树产业技术难题 我们依托高校院所,以科研攻关为核心,集中抓好杨树产业领域内的产学研合作,不断拓宽产学研合作创新领域,着力解决杨树产业技术难题。一是以科技项目为依托,逐步加大校企合作。积极组织县内木材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项目对接,近年来,共获得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22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55项,其中承担了国家科技富民强县项目《杨树产业技术创新集成与推广》,与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开展技术合作,承担国家科技部“863”攻关项目《苏北意杨材性欲FRP符合结构研究》,与江苏省农林技术学院合作,承担国家林业局“948”攻关项目《杨木变色病生物防治技术研究》,三大项目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与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南京林业大学、东南大学等单位建立技术合作关系20多对,承担科技攻关项目30多项。“人造科技木大径材”、“板式家具工业化生产”和“漆化珍贵薄木贴面胶合板产品开发”等项目均被列入省星火计划项目,“杨木绿色(高档)家具表面装饰技术研究与开发”、“人造板无醛胶研究与开发”、“秸秆无醛家具关键制造技术研究”等项目均被列入省农业攻关项目。二是以院校为依托,全面开展院地合作。我们围绕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积极寻求高校院所与我县建立全面合作关系。近年来,我县与南京林业大学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与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签订《关于推进产学研合作工作的框架协议》和《共建杨木技工利用
技术研究院》,通过一系列协议的签订,进一步推进了产学研合作。三是积极与高层次人才合作,着力解决重大技术难题。聘请杨树产业方面的资深专家教授为我县科技顾问,并根据工作需要组织专家来我县开展木材企业调研活动,现场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实现了企业与技术专家的零距离对接。
三、建立平台,强化服务,推进杨树产业向高层次发展 为了提高科技研发水平,不断推进杨树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我们建立了四大研发平台。一是建立产品研发平台。以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为切入点,不断加大杨树产品研发力度。联合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签约共建“泗阳杨木加工利用技术研究院”,通过科技创新,研制杨木新产品、开发杨木新技术,以提高产品性能、提升产品档次、拓宽产品用途、增加产品附加值。二是建立技术服务平台。通过推进杨树深加工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杨木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木制品检验检测中心”的服务功能,为企业提供木制品检验检测服务,帮助企业组织技术攻关、解决技术难题,建成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多个,获省级高新技术产品认定20多个。三是建立人才服务平台。我们联合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建立“泗阳木材加工技术服务与推广中心”和“泗阳木材加工产业创新人才服务中心”,将适合我县推广应用的技术成果在“中心”进行展示,将技术人员作
为“团队”编入“中心”人才库。四是建立成果转化服务平台。通过对杨木深加工技术、杨木改性技术、木材综合利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不断推动木材制品向多功能、高档次方向发展。近年来,我们根据县内木材加工产品小而散,没有区域主导产品的实际,结合我县现有的产业、资源和技术等优势,围绕杨木加工利用,在深入研究杨木精深加工的相关技术和装备的基础上,重点推广“杨木复合地板、科技木和杨木单板层积材”等3种(类)以杨木为主要原材料、市场前景广、适合推广加工的产品,通过三类产品的推广,预计每年新增经济效益10多亿元,带动农民就业达2.5万人。
各位领导,泗阳杨树产业发展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领导要求相比,与兄弟县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下一步,我们将以学习贯彻此次会议精神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创新,以求真务实的责任感,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奋力拼搏,不断开创特色产业发展新局面。
第三篇:依托科技创新 推进产业转型 实现规模培育
沈建荣副书记在科技创新对接会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
下面,我把我们金港镇的科技创新工作向大家作一简要汇报。
一、取得的成绩:
1.科技创新硕果累累
近年来,我镇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金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这个主题,认真贯彻执行《关于进一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金港的实施意见》,使得全镇的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目前我镇拥有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3家,院士专家工作站1家,博士后研究工作站2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4家,企业研究生工作站5家。近三年来,我镇企业承担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6只,获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65只,申请专利3423件,国际专利8件,获市级以上各类经费资助3700余万元,高新技术产业销售占全镇销售收入的29.5%,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税收优惠约6000余万元,镇财政支出科技创新奖励600余万元。2009年,我镇13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销售44亿元,享受减免所得税优惠达4000余万元。
2.科技创新人才高度集聚
我镇坚持科研合作与招才引智并重,在引导企业寻求高校院所进行科技合作的同时,大力加强培养与引进人才。镇政府积极帮助中集圣达因等企业联系博士到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工作;积极帮助灿勤电子等企业联系院士建立院士工作站;积极帮助天霸集团、仟禧坊家具、金陵纺织等企业申报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积极帮助张化机、中集圣达因、圣汇气体、欣欣化纤等企业引进应届大学毕业生。借助科技镇长团的力量,常州大学、江南大学、东华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在圣汇气体、金陵纺织、张化机等企业建立了本科生实习基地和工程硕士培养基地,为企业充分使用学校的人才。通过认真做好江苏省企业博士基金及苏州市、张家港市的人才政策的宣传工作和及时协助解决企业引进人才过程中遇到困难,方便应聘人才了解张家港金港镇企业状况、政策支持和人才的创业环境,使金港镇企业
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二、我镇科技创新工作特点:
1.产学研合作持续推进。今年以来,我镇把科技创新工作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为更好地为我镇企业进行科技服务,我镇与常州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科技镇长团的协助下,去年以来,常州大学、苏州大学、江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多家高校先后与我镇十余家企业订了产学研全面合作协议和技术开发合同。其中在市第四届科技节上,我镇即有5家企业与高等院校签订了科技合作合同,合同金额达到500余万元。校企之间互访活动频繁、企业科技工作热情高涨。
2.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持续增强。
一是绝大部分规模骨干企业逐渐从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过渡到通过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注重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扩展经营领域等手段使企业发展,企业的科技意识明显增强。装备制造行业是我镇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张化机、中集圣达因、圣汇气体、安远物流装备、华菱化机等企业,近年来不再满足于来图加工,而开始在了解工艺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产品。如张化机准备开始研发核电装备、圣汇气体研发海洋采气平台配套的LNG运输船、安远物流装备筹建研究所攻关起重船技术。纺织行业虽然是传统行业,但是也是我国竞争程度最激烈、开放程度最高的行业。我镇金陵纺织、天一纺织、欣欣化纤等企业面临国内外的价格战加剧的现状,不约而同地加强新品的研发,组建了独具特色的色织研究所、特种纤维研究所,去年先后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为保持我镇“纺织强镇”的地位做出和重要贡献。可以预见,我镇传统行业企业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将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也对我镇科技服务和科技管理部门提出了掌握行业科技进展的需求、拓宽合作开发新技术的渠道的需求和深入了解相关科技政策的需求。
二是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获得了效益,创新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对于科技平台、载体建设的需求更加强烈。如,我镇的化工、新材料、电子、制药企业由于行业内技术竞争激烈,且认识到高新技术产品的效益附加值高,其科技创新意识较强。国泰华荣、华盛化学开发的产品在锂电池电解液、硅烷偶联剂衍生品方面享有盛誉,浩波科技的AK糖产品销售量全球第一,灿勤电子开发的产品在航空航天、3G、4G通讯领域中独树一帜。
这些企业普遍科技创新意识浓厚,研发能力、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强,科技管理制度较为成熟,有专人负责技术研发和知识产权管理,目前这些企业大都建立了研究生工作站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但是研究力量仍然以本企业员工为主,科研能力不够强,亟需通过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引进高校院所的科研力量进行产品的开发。
3.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在科技项目的申报上,华菱化机、港腾机械等企业正在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中原制管等9家企业申报了省级民营科技企业,中集圣达因参与的第二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已获批准,张化机、圣汇装备等7家企业申报了省级科技支撑项目,金陵纺织、张化机、灿勤电子等企业正在申报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国泰华荣申报了省级科技进步奖,华盛化学等企业积极申报了省级高新技术产品与专利。今年,我镇中集圣达因的施才兴总经理、浩波科技的陈小萍总经理获张家港市科技创新市长奖(施:企业家奖,陈:专业人才奖)
三、存在不足:
一是部分中小型、低技术含量产品生产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仍有待培育。主要体现在:我镇的部分中小型氨纶纱制造企业、标准件装备制造企业、普通机械装备制造企业满足于当前的经营状况,没有进行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的欲望和需求;
二是部分企业负责人虽然重视科技,但由于种种原因,企业没有配备专职、较高素质的科技管理人员,或者尽管配备了专职科技管理人员,但是没有制订科技管理制度和形成科技管理体制,造成“人人关注科技创新、谁都不做科技创新”的现象。
三是部分企业由于资金不充裕,而从利润最大化的角度考虑,不愿意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资金,而只想引进现成的成果。
四、下一步工作:突出五个“抓”。
一是抓好规模骨干企业的科技创新服务工作,营造创新氛围,带动全镇企业在科技创新工作方面再上新台阶。建立重点服务企业情况月报制度,完善企业工作联系人,及时掌握企业在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科技项目(产品)申报、研发投入、专利申请、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动态,为落实科技政策尽早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了解企业对于科技人才的需求,借助科技镇
长团协助企业做好企业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
二是抓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载体平台建设。紧紧围绕产学研合作这个主旋律,结合市“科技镇长团”的优势,推动我镇企业与常州大学的战略合作,积极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进高校高技术项目与人才团队,推进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借助外“智”,不断提升自己开发新品的能力并形成自有的拳头产品,把企业的研发水准推向新的高度。
三是抓科技项目的培育与申报。围绕市科技局提出的“五个一批”工程:扶优做强一批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延伸发展项目、投资新建一批高新技术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研发培育一批成果中试攻关潜力项目、洽谈引进一批高新产业集聚发展的科技招商项目、跟踪调研一批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热点项目。这方面,我镇企业大有文章可做,如张化机的国内首套20万吨离子膜烧碱浓缩蒸发站、圣汇气体的不锈钢低温球罐、华盛化学的锂动力电池防爆溶剂、灿勤电子的4G通讯项目等。
四是抓知识产权保护。重点抓好专利申请与授权及产品的标准化建设。专利申请在完成总量任务的前提下,要以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与授权为重点,这是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及其他科技项目的必备条件,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重视,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更需要专利的保护,这方面要帮助企业多多“挖掘”,同一产品要从不同角度分别加以申请、保护。一流企业做标准,标准是市场竞争的制高点,是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是企业组织生产和经营的依据,高标准才有高质量,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而标准是质量的前提,只有抓住了标准这个根本,企业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五是抓科技政策宣传。持之以恒地到各类企业了解科技需求,宣传科技政策。鼓励、引导企业通过投入资金或借助各级各类科技项目进行科技创新,实现产品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
以上就是我镇科技创新方面的一些工作,不当之处,敬请指正。最后,预祝这次对接会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第四篇:热心农村养殖产业带领农民科技致富
热心农村养殖产业带领农民科技致富
——巴南区龙洲湾街道沿河村养殖大户冉和平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冉和平,女,45岁,土家族,家住重庆市巴南区龙洲湾街道(原鱼洞街道)沿河村三社,现任重庆市巴南区金环岛养鸡专业合作社副社长(重庆市巴南区养殖技术协会副会长),重庆渝龙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该同志热心农村工作,坚持十余年扎根农村,推广普及先进养殖技术,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科技致富做出了显著成绩。为了将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到千家万户,冉和平于1998年11月,组织成立了重庆市巴南区养殖技术协会和重庆渝龙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目前,协会会员560多人,养殖服务基地分布在巴南区15个镇街和周边12个区县。带动辐射养殖户1112户,年出栏优质无公害乌皮肉鸡486万只,农民实现养殖收入7776万元,基地养殖户增加收入730万元。2002年9月在巴南区龙洲湾街道(原鱼洞街道)沿河村三社租地180亩,建立了重庆市巴南区金环岛生态养殖科技示范园区,修建鸡舍30幢,鸡舍面积2万平方米,已成为全市最大的规模化、集约化无公害乌皮肉鸡养殖基地。协会先后被重庆市科协列入首批重庆市重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被重庆市农业局列入首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单位,被重庆市巴南区科协评为科普先进单位,金环岛生态养殖科技示范园区被重庆市巴南区科协列为区级科普示范基地,被巴南区妇联评为巾帼养殖示范基地;重庆渝龙牧业发展有限公司评为重庆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被重庆市巴南区工商局评为“守合同、重信用”单位,实施的“无公害乌皮肉鸡生产技术与推广”项目荣获巴南区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开发生产的“黑山基”乌皮肉鸡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她个
人同时荣获2006巴南区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2007年12月选为重庆市第三次妇女代表大会代表;2008年2月选为重庆市巴南区妇女代表大会代表;2008年1月荣获全国妇女“双学双比”活动女能手称号;2008年4月中共巴南区委、巴南区人民政府授予首届“十佳农民工”称号;2008年7月被评为巴南区“优秀农村实用人才”;2009年3月被评为巴南区“十佳妇女创业之星”;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带动农民致富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推广先进技术促进主导产业发展
巴南区是重庆市主要的家禽生产基地,家禽养殖也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泉,巴南区养殖技术协会成立以前,巴南区家禽养殖规模小,零星分散,农民养殖家禽技术水平低、信息缺乏,优良品种少,产品销售困难,养殖经济效益差,为了促进巴南区家禽主导产业发展,冉和平同志针对这些问题,多次深入山区,深入农户,深入养殖企业了解情况,急农民所想,解农民之所难,通过调查研究,找出了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技术,缺乏信息,在家禽养殖上需有一个农民自己的经济服务组织,为此,她决心在成立重庆渝龙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基础上再创建一个养殖技术协会解决这些问题。在重庆市巴南区鱼洞街道办事处、区农业局、区妇联、区科协的大力支持下,她组织成立了重庆市巴南区养殖技术协会并兼任副会长。协会成员单位达到560家(人),人员分布重庆市10多个区县。协会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确定了协会服务宗旨,创新了协会服务机制,发挥了协会服务功能,促进了巴南区家禽生产发展。2006年,金环岛生态养殖示范园出栏乌皮肉鸡131万只,实现产值3168万元,养殖专业户平纯收入9000元;2007年,出栏
乌皮肉鸡142万只,实现产值2800万元,养殖专业户平纯收入11500元;2008年出栏乌皮肉鸡173万只,实现销售收入3282.84万元,养殖专业户平纯收入22650元。
二、创新科技服务机制,实现经济社会双赢效益
为了发挥科技服务的功能作用,实现经济社会双赢效益,冉和平同志创新公司和协会科技服务机制,坚持走以“服务与经营相结合的道路,在办好搞活的同时,促进了农民科技养殖增收。一是建立“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即由她个人牵头组织成立了养殖协会,并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增强公司和协会实力,由协会开展技术服务,创办经济实体,增强协会的科技服务功能,在此基础上,她兴办家禽养殖示范区,为农户提供养殖场地,实现公司与协会和农户共同发展的“双赢”社会效益,先后建立了饲料、兽药、鸡苗经营部,建立了重庆金环岛生态养殖示范园区,组建重庆市巴南区金环岛养鸡专业合作社,修建标准化鸡舍30幢2万平方米,全部返租给当地农户养殖。使公司和合作社不断增强了经济实力。与此同时,为115户农户提供养殖场地,一户年养鸡4—6批,年出栏2万只左右,实现养鸡收入4.6万元,是全市规模最大的规范化生态养殖小区,年出栏无公害乌皮肉鸡200万只。二是以股份合作为纽带,共同抗御市场风险。她探索建立了股份合作制,实行养殖大户入股分红,共同承担风险,合作服务机制初步形成了以公司为主体,以协会为依托,以股份会员为骨架,联合会员为支撑的经济实体,形成了公司、协会和养殖大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利益实体。2007年合作社股份会员达到152人,股份养殖大户年分红达1.2万元。三是实行“七统一分”的技术服务机制。为了使广大养殖户真正感到协会是自己的服务组织,真正感到协会的技术服务是自身的需要,冉和平在创新技术服务机制中,统一提供鸡舍,统一
提供优质鸡苗,统一提供防疫消毒,统一提供饲料,统一饲养标准,统一“黑山基”品牌,统一产品销售,分户饲养。四是实行“四到门、三赊销、两公开、一结算的服务经营机制。为了解决广大养殖户养鸡无场地,资金不足,养殖效益较低的问题,实行了把鸡苗送到门,饲料送到门,技术服务送到门,成鸡销售到门;对广大养殖户实行提供鸡苗、饲料和鸡苗赊销给农户,饲料价格公开,成鸡价格公开,养殖户成鸡销售后统一结算,扣除垫支饲料、兽药、鸡苗成本,将利润全部返回给养殖户,解决了广大养殖户无养鸡场地,资金不足,成鸡销售困难等问题。如:巴南区鱼洞镇天明村牟启明在冉和平的帮助下,年养鸡出栏3万只收入4.8万元,脱去了贫困的帽子。
三、大力发挥技术优势,提高养殖技术水平
为了把先进实用技术普及到千家万户,提高广大养殖户的技术水平和养殖效益,冉和平坚持抓好良种良法,技术力量建设和技术指导工作。一是不断提高技术力量,对技术人员经常送出去培训。公司和协会现有高级兽医师5人,畜牧师10人,管理人员11人,促进了技术指导服务的需要。二是建立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先后与西南大学,重庆市畜牧研究院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长期聘请一大批专家,教授为技术顾问,经常进行技术咨询,举办技术培训班,利用广播、印发技术资料、组织科技下乡活动等形式,把养殖技术送到了千家万户。据统计,在冉和平的带领下,先后举办了养殖技术培训班219期,培训技术人员12000多人,组织养殖技术交流座谈会116次,专家技术讲座16场次,组织科普宣传20多次,印发养殖技术资料3万多册。同时,坚持每年组织召开一次禽病防治研讨会,由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科技企业的专家,学者交流经验,研讨和解决养殖技术问题。长期坚持采用媒体网络教学,为农户讲解禽病防治技术,药
物科学配伍技术和养殖实用技术,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冉和平经常顶酷暑、冒风雨深入山区,深入农户帮助指导养殖户免疫注射、消毒场地、配制饲料。特别对一些缺乏资金、缺乏技术、缺乏养殖场地的农户,主动赊销鸡苗、赊销饲料、帮助进行技术指导,广大养殖户一致评价她是科技扶贫、农民致富的带头人。通过技术服务工作,从而促进了重庆市巴南区养殖业、运输业、加工业、文化餐饮业大发展,使广大养殖户走上了致富之路。
第五篇:依托化工产业集聚打造xx晨光科技园区的思考
依托化工产业集聚打造xx晨光科技园区的思考
xx晨光科技园区建设是xx“工业强县”、统筹城乡试点、扩权强先试点的试验区和高地,园区发展的成败决定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根据此次清华大学培训的内容,特别是根据李佐军老师的《国家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和臧日宏老师的《招商引资战略与实务》的讲授内容,结合对园区工作思考,提出几点加快园区产业集聚、打造特色化工产业园区的粗浅认识。
一、园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xx晨光科技园区成立于2003年9月,是xx县委、县政府结合实际,实施错位竞争、集中发展工业的战略,依托中昊晨光院化工研究院的科研优势,在县城西南部成立的,规划布局分为综合加工区、化工新材料区、综合化工区、综合发展区和商贸区。
通过产业集聚和近6年的发展,园区已成为国家科技部、商务部确认的自贡“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级科技兴贸创新(新材料)基地”,是四川省中小企业局确认的“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省政府批准的“四川省培育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1525工程’)”,《xx工业园区(省级园区)发展规划》也于2008年8月得到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批准。到2009年底,园区共引进项目53个(已建成投产32个),协议资金18.7亿元,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年可实现总产值60亿元,利税7亿元。2009年,园区共集聚工业企业110户(其中化工类企业30户),实现工业总产值45.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34亿元。园区已经真正成为了工业强县的主战场、主阵地。
二、加快园区产业集聚的战略战术方法
(一)战略定位要更加突出化工园区、科技兴园、人才强园。只有具有特色的专业园区才能做大做强,特色才有生命力。因此,晨光科技园区必须集聚、培养、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在招商引资上必须具有化工概念才可优先入园。特别要围绕园区现有的中昊晨光化工研究这块金字招牌,创造化工新材料产业资本和要素集聚的条件,引发同类企业和相关企业向园区汇聚。在人才培养上,要突破现有的用人机制,通过招聘高级化工技术人才、大专院校培育人才、企业实战培养人才等多种渠道,真正培育一批能担负起产业规划、培育、建设和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
(二)园区建设要实现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高效率环境。在规划上,要接合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化工特色园区进一步修编完善总体规划、功能分区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基础设施规划、配套服务规划等,并且要同县城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紧密衔接,做到“三规合一”。在建设上,产业项目特色要明显,基础设施建设要适度超前,承载能力要进一步增强,企社、企群关系要更加和谐。在服务效率打造上,要进一步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把一站式、保姆式服务工作做得更有特色、做得更好。
(三)园区发展的突破方向。一是实现承载能力建设的突破。要改变企业先签约、选地,后实施征地拆迁、配套基础建设的局面,通过加快征地拆迁进程,加大平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等工作力度,使园区能及时满足项目落地的需要。二是实现服务平台建设的突破。服务平台建设,既是园区形象提升的需要,也是集中供给服务、节约资源的需要,更是园区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集中力量规划好热电供应、工业污水处理、工业垃圾处理、仓储物流、技术孵化、就业培训、员工宿舍、员工食堂等公共平台,根据入园项目的现状,创新投入机制,分轻重缓急进行建设。三是实现产业链规划的突破。产业链是产业集群化的根本,没有产业链的园区,特色产业无从谈起,特色园区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因此,要针对园区的产业特色、现有产品、特色资源进行产品链上下游延伸的规划和研究,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是引进项目能真正实现链式互补、配套发展、集约发展。
三、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机制。
一是立足特色,科学定位、完善规划、分步实施。园区功能分区规划完成后,要及时研究各项子规划,特别是特色产业链条规划、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基础设施配套规划、重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规划。
二是组织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分析、研究特色产业链条规划。项目储备好了,产业集聚才会有针对性、才会有实效。重点以晨光院等重点企业现有产品和在建项目为重点,研究上下游产品链,择其重点、立足配套包装一批项目;依托园区和自贡及周边门类齐全的化工产品以及部分中药材原料,委托科研机构研究我县医药化工产业发展规划和重点产品项目;分析研究园区化工企业的“三废”,从资源充分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方面研究,推出循环节能产业项目。
三是研究政策扶持园区加快发展。要根据确定的重点特色产业,研究相应的扶持政策,包括在招商环节、项目建设环节、生产经营环节都要有特殊的促进政策。
四是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对园区自身建设、引进项目建设有关问题,采取最大力度实行“一站式”审批,切实提高建设速度和办事效率。
(二)完善园区开发、项目管理建设的有关制度。
一是研究制定园区建设投融资管理制度。要积极探索实施BT方式建设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要创造条件,增强园区自我发展的能力;要确保园区筹集的有限资金要用在重点工作推进上。
二是研究制定园区招商项目评审制度。根据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税收贡献率,确定准入园区项目的投资密度、强度标准、用地优惠政策和中期、长期预留发展空间。
三是研究制定园区规划建设制度。针对不同功能区域,制定企业建筑、外观和外环境建设标准、规范,以保障园区在发展的同时,形象能得到更好的提升。
四是研究制定入园企业评审制度。对入园企业产业、产品、税收贡献及招商引资协议执行等进行全面、综合评审,以便更好地实现产业关联、配合、相融,以便更快捷地获得公共服务、更好地控制节约土地资源、更科学地保护环境。
五是研究制定园区“园中园”开发建设制度。委托大企业、大集团开发园区,特别是目前能否同晨光院合作,借助其研发实力,实行股份制合作,招商开发一片。
(三)加快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一是能源动力保障平台。园区要牵头组织重点企业投资建设热电联产项目,论证好建设规模,实现关联区域、企业集中供热、发电上网。
二是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园区加强与企业和科研院所联系,建立松紧有度的技术咨询和指导平台,还可以为园区集聚专门的人才。
三是信息交流服务平台。例如为园区企业提供产品信息、工业废物排放等信息,资源利用的技术信息,通过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可以促进企业之间以贸易方式实现废物交换(如水泥厂可以利用煤渣、电石渣、硫酸渣等),可以提高园区整体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四是发展其他生产性服务平台。如化工仓储物流平台、标准化厂房、技术孵化中心等。污水处理项目要充分论证,分析各企业的排放成分、化学元素相同或
相近,不是简单的相对集中处理,而是依靠生物技术、化学反应技术、物理分离技术等进行综合处理。
以产业招商思路推进园区特色产业上档升级。
一是树立产业招商的理念。坚持龙头带动、完善产业链条、强化产业聚集的招商思路,力争多引进高创税项目、高投入产出项目、产业带动和配套能力强的项目,提高产业集聚度、壮大产业规模,增强园区发展后劲。
二是严格执行园区产业规划,科学指导招商引资和企业建设。园区组团功能分区划分,是根据园区的发展定位、区位条件和周边产业环境确定的,要严格按规划来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指导入园企业布局,提高产业集聚度。
三是围绕推动园区主导产业集群发展,做好引导和扶持工作。引导现有企业做大做强,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实现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扶持具有产业带动作用、市场占有率高、对财政收入贡献大的龙头骨干企业,吸引上中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和成本低廉的生产环境,把园区打造为特色产业集聚的高地。
四是瞄准产业转移机遇,大力推进产业上档升级。瞄准产业转移的机遇,培育和壮大化工新材料、医药化工、机械制造产业,实现园区产业的梯次分布,增强园区经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五是逐步实现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的转变。严格项目准入制度,对其投入产出、用地规模、环境影响、资金实力等方面进行预审,确定其是否达到入园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