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汉语言文学专业 (专科)
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
一、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为两年半至五年。
二、专业发展方向
本专业注重发挥现有的优势,要求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注意拓宽专业口径,加强社会实践,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要求。
三、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写作能力,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以及一定的电脑应用能力。
四、基本培养规格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协作能力。具有健康的体格。
本专业培养能胜任文化、宣传、教学、管理等工作,具有较宽阔的文化视野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良好的汉语言文学专门人才。
五、毕业总学分及课内总学时
毕业总学分:80学分
课内总学时(含网络课件、辅导答疑等):1440学时
六、主要课程
大学英语
(一)、大学英语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
(一)、邓小平理论概论、大学语文、远程学习方法与技术、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
(一)、文学概论、现代汉语、基础写作、应用语言学、中国文字与文化、中国古代戏曲、中国民间文学、现代文学名家选讲、诗词鉴赏
第二篇: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招生
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招生
一、专业简介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经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批准开设的开放教育专业。该专业既开设了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和骨干课,又充分照顾电大学生的就业需要,开设了具有社会广泛应用前景的选修课程;所使用的教材由全国著名学者编著,中央电大结合电大学生实际精心编写了辅导教材。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专兼职教师队伍全部具有中高级职称,中青年教师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许多教师还师从我国著名学者。该专业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和企事业单位文字工作者、办公室管理人员提高业务水平和获取相应学历、学位的理想途径。诚挚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报读。
二、学生事迹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深圳广播电视大学开设较早的专业之一。众多毕业生、在校生活跃在深圳市各条战线上,有的已成为专家学者、知名作家、单位业务骨干。现任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李统书同志就毕业于该专业。85届毕业生梁兆松,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报告文学家协会会员,著有《斯劳克斯之迷》、《我的深圳故事》等作品。
三、课程设置
必修课程: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汉语(1)(2)、基础写作、中国当代文学、古代汉语(1)(2)、中国古代文学(1)(2)、应用写作、外国文学等选修课程:秘书学、文书档案管理、社交礼仪、书法、美学原理、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四、名师介绍陶涛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书法家,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曾师从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珈璐等著名学者。
王朝贵教授:语言学家,新时期后1978年北京大学招收的首届研究生,曾师从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朱德熙先生。
第三篇:汉语言文学教育(专科)
课程名称:邓小平理论概论 使用教材:邓小平理论概论 作者:钱淦荣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年版
课程名称:中学教育学 使用教材:中学教育学 作者:叶上雄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
课程名称:中学心理学 使用教材:中学心理学 作者:陈安福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
课程名称:现代汉语
(一)使用教材:现代汉语(增订二版)(上)作者:黄伯荣.廖序东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
课程名称:现代汉语
(二)使用教材:现代汉语(增订二版)作者:黄伯荣.廖序东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
课程名称:文学概论
(一)使用教材:文学概论 作者:童庆炳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年版
课程名称:基础写作 使用教材:基础写作 作者:刘孟宇.诸孝正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其他教材:基础写作文选/刘孟宇、诸孝正/暨南大学出版社
课程名称:古代汉语
(一)使用教材:古代汉语 作者:郭锡良等 出版社:语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
课程名称:古代汉语
(二)使用教材:古代汉语 作者:郭锡良等 出版社:语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一)使用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一)作者:徐中玉、金启华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年版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二)使用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二)作者:徐中玉、金启华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年版
课程名称:中小学语文教材教法 使用教材:语文教学论 作者:黄绮华.李求真 出版社:新世纪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
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使用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作者:钱谷融、吴宏聪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年版
课程名称: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使用教材: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作者:钱谷融、吴宏聪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年版
第四篇:汉语言文学专业
重庆市高教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试论曾树生的人生困境
姓名: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考生单位:重庆师范大学邮 编:400047电 话: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提交日期:年月日 答辩日期:年月日 主考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2012年月日
目录
一、社会与现实环境之困„„„„„„„„„„„„„„„„3
二、家庭关系之困„„„„„„„„„„„„„„„„„„„4
三、自我精神之困„„„„„„„„„„„„„„„„„„„5
四、结语„„„„„„„„„„„„„„„„„„„„„„6
试论曾树生的人生困境
重庆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2010级XXX
指导教师XXX
摘要:曾树生的形象是巴金四十年代小说《寒夜》中的女性形象,也是巴金小说中非常成功的女性形象之一。这个人物具有复杂的内涵,她在冲突和选择中,面临着现实和精神的困惑与茫然。她是受一个五四时期新思想思潮影响的新女性,但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下, 对面去与留两难的矛盾,面临着精神家园与尘世喧嚣的困惑与茫然 ,失去了皈依与稳定感,她逐渐走向沉沦。曾树生是“五四”之后代表着许多知识女性生存状况的形象,通过她,作者向我们显示出了“五四”启蒙后的知识女性的尴尬命运。
关键词:《寒夜》;曾树生;形象;矛盾;沉沦
在巴金小说的人物中,《寒夜》中曾树生是一个极具争议的女性。曾树生是一个纠结的人物,她因为性格的多元化,使她一直在理想与现实,自由与责任之间挣扎。她崇尚物欲、逃避现实,但也有可贵的向往自由的精神。在面临总总的人生困境时,她无所适从,不知如何选择。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煎熬、挣扎,直到最走走向沉沦,家破人亡。
一、社会与现实环境之困
战场失利、物价飞涨、人心浮动、谣言四起,“陪都”人民整天地躲警报、喝酒、吵架、死亡„„在这样的社会中没有人会顾及曾树生、汪文宣他们 “为教育事业奉献”的理想,严酷的现实树生理想格格不入。在这种社会制度下没有人会理会这些小知识分子、这些普通老百姓。我们看到的是一幅血淋淋的、老百姓已被推入到苦难深渊里,正在挣扎呼号的画面。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曾树生还面临着一个最大的诱惑就是陈经理的诱惑,因为能够帮助曾树生摆脱生活的困苦、实现自由的人只有陈经理。陈经理的外貌从汪文宣口中描述出来是这样的:男人似乎是银行里的同事,有一张不算难看的面孔,没有戴帽子,头
发梳得光光。他的身材比曾树生高半个头,身上一件崭新的秋大衣,一看就知道是刚从加尔各答带来的。那时陈经理和曾树生走进了一家漂亮的咖啡店,而汪文宣那一点薪水是不可能常去咖啡店的。只是陈经理在背后的诱惑实在太.他在曾树生面前总是提她最痛心的事.让她的决定一直在飘摇,他说:“你不应该为你家里的人牺料,他们都不关心你,你何必管他们的事,你不能这样白白浪费你自己啊。”曾树生跟他在一起时看到的都是一些淑女贵族们的生活。而她自己呢?在战争中消失了的青春,自己追求幸福的努力,灰色的前途,更何况曾树生才三十四岁,还有着旺盛的精力。她为什么不应该过得好?
二、家庭关系之困
汪文宣这个忠厚老实的知识分子在旧社会里工作了这么多年,地位越来越低、生活越来越苦、意气越来越消沉,他后来竟变成了一个胆小怕事、见人低头、懦弱安分、甘受欺悔的小公务员。他为了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位置,为了那不死不活的生活,不惜牺牲了自己年轻时候所宝贵的一切,甚至自己的意志;汪文宣老实怯懦,虽然心里还存有反抗精神,但从不把想法与别人分享,只是把所有苦闷都憋在自己心里,一个人默默的忍受所有不公平的待遇和不顺心的遭遇。每次曾树生向他倾诉,他心里虽然开心,但嘴上只是淡淡地一句安慰。这对于一个充满激情、正值青春的女人来说太过于冷淡和沉闷了。作为丈夫,汪文宣并不能给予曾树生生活上乃至于心理上的依靠和支持,所以曾树生才在外面“交男朋友”来寻求家中得不到的心理安慰。
曾树生的不幸最大的导火索无疑源于这个自私、善妒的婆婆。婆婆是封建的典型代表,她扼杀着新事物,竭力打压。她嫉妒曾树生的自由恋爱,而且这个“姘头”分享了她的儿子的爱,在她心里,儿子是她的,她也嫉妒曾树生的美丽年轻。因此在这个濒临破碎家庭里,这个刁蛮婆婆处处刁难儿媳,骂她是儿子的“姘头”,曾树生当然不甘示弱,她厌恶这个婆婆,可她还算尊敬婆婆,很多时候都是在忍让,有时甚至会同情这个可怜的“二等老妈子”,文中曾有这样的描写:半掩的房门突然大开了,母亲捧着饭锅子进来。“她也在吃苦啊,”她看见母亲那种吃力的样子,不禁这样想道。可她不是弱者,也不是封建时代下的唯命是从的“好儿媳”,她敢正视婆婆的恶语,她选择还击。这样一个不讲理的老妇让她守着她的宝贝儿子吧,曾树生潇洒的离开了。她离开了,这个故事却没有结束,汪对她的痴情更是引发了婆婆的醋意,这一种“双面胶”的夹缝求
生终于让这支残烛血尽人亡。至此,家破人亡。
曾树生在对儿子方面是亏欠的,她没有给予她母亲的温情,她对儿子可谓没有感情她做的一切只是在尽自己的责任,她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她以为用金钱弥补,让儿子上所谓“贵族学校”念书就是对他全部的爱了。她不象一般母亲关心儿子那样地关心他,他对她也并不亲热。文中有这样的描写是婆婆质问她 “可是小宣呢?可是小宣呢?我跟宣两个人你可以不管,小宣是你亲生的儿子,你不能丢开他啊!”母亲挣红脸,大声说······“小宣有学校照顾他,用不着你们操心,”曾树生冷冷地说。“好的,这样你可以跟着男朋友到处跑了。我从没有见过象你这样的妈!”母亲咬牙切齿地骂道。“对不起,我不是你那样的人,我也不想活到你那样的年纪,”曾树生开始变脸色,大声回答。她在享受她所谓“自由”的时候,头脑里连儿子的影子也没有。最后在小说的“尾声”里,“死的死了,走的走了。就是到了明天,她至多也不过找到一个人的坟墓。可是她能够找回她的小宣吗?她能够改变眼前的一切吗?她应该怎样办呢?走遍天涯地角去作那明知无益的找寻吗?还是回到兰州去答应另一个男人的要求呢?”她将找儿子称作“明知无益的找寻”她到最后心里还是只有自己的一个自私的母亲。
三、自我精神之困
曾树生的女性形象是复杂而丰满的,是随着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她既有理想、有抱负,又要做出违背理想的选择;既心地善良,疼爱丈夫,又要冲出牢笼,寻找新的幸福;既果断坚决,又在生活中痛苦挣扎;既自尊自强负担起全家人的生计,又爱慕虚荣,沉醉于上流社会的社交;既向往独立自由,又摆脱不了享乐主义的诱惑。
小说中处处都是无法实现幸福的矛盾,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身处社会,痛苦的两难选择之下,却无一能够带来好的结局。一方面,曾树生渴望一个家,作为女性都希望的温馨的家庭生活,而她的家庭却无法令她美满;另一方面,她又不得不在社会中获得生活的满足,而这依然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在这个家里,婆媳有矛盾,但丈夫终究是她自己选择的。因此,她倒也“我在外面,常常想到家里”。有时想到儿子,也写信给他,汪母缝好了儿子的衣服,曾树生也为此
“对她含笑地说过几句感谢的话”。可是这个家里是阴黑、单调、沉闷而无半点生气。作为一个男性,汪文宣毫无能力带给她幸福。他只会对着她哭,她已经厌恶了他哀求的眼光,陈主任一句“我想你在家里一定很寂寞”,她就“觉得末一句话挠着了她的痒处”。
社会给了她另外一个喧嚣的世界。她也是矛盾的,银行的工作使她感到的是委屈与无奈的愤懑。因她是学教育的,却在银行当花瓶。为了生存,她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精神追求,在浮华的社会上艰难地谋生,使她茫然无措。
四、结语
曾树生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女性,接受过高等教育。曾树生经也满怀梦想,但是社会时局的动荡不安、现实的残酷,让她的梦想毁灭。她追求追求物质生活,爱慕虚荣,加之淡漠的家庭关系动摇了曾树生了内心,最终还是决定放弃家庭。同时她也是善良的,为了家庭,她甘愿在银行做花瓶,她爱丈夫、渴望温暖的家庭,因此在出走时内心十分的挣扎,矛盾。从始至终曾树生在一种两难的选择之中,难舍难分,可不安定之感与虚伪之惧困着她,最后在一种精神困顿中走向毁灭。
参考文献
[1]巴金.巴金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2]巴金.寒夜,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3]所静.天津大学学报,津大学学报编辑部,1999(02).
第五篇:汉语言文学专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财经文秘方向)培养方案
PROGRAMM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FOR FINANCIAL AND ECONOMICAL USE)
学科门类文学专业代码05010
1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备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在财经领域各部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等从事文秘、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和经济学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财经文秘方向的技能训练,具备从事文秘、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应当具备以下知识、能力与素养:
1.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知识,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2.掌握经济学基本知识,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与法规;
3.掌握文秘工作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
4.掌握计算机操作与应用技能,具备熟练运用现代办公设备的能力;
5.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满足文秘工作的基本要求;
6.具有健全的心智、健康的体魄。
三、课程设置
课程按性质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两类。其中必修课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学科共同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包括通识教育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课程按内容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学科共同基础课、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与实践教学环节四大类。
(一)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1.通识教育必修课程设置
通课教育必修课是指教育部或学校规定全校各专业均需修读的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外语、体育、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等,共计42学分。
2.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选修课分为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人文艺术类和跨学科类四个领域,学生在每个领域至少分别选修2学分,总共最低修满15学分。学生选修与本专业重复或相近的课程,不计入通识教育学分。
(二)学科共同基础课程设置
本专业主要的学科共同基础课包括:文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 325
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共计46学分。
(三)专业课程设置
1.专业必修课设置
本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包括:秘书学、基础写作、应用写作、办公自动化、行政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交礼仪等,共计20学分。
2.专业选修课设置
本专业主要的专业选修课包括:书法、摄影、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美学概论、逻辑学、中国文学批评史、《论语》选读、《诗经》选读、演讲与口才、档案管理学、社会学、广告学、文化产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商务沟通与谈判、电子商务等,学生应至少修满25学分。
(四)实践教学环节
本专业独立设置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1.军训:新生入学后,集中1-2周进行。军训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知识,学会军事操练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体验军队生活,培养其良好的纪律观念和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计1学分。
2.读书活动:学生在第一学年至第三学年,须完成“读书活动”。学生可在100部经典著作推荐书目中自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著作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应做好读书笔记,每学期须撰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读书心得,并于每学年第一学期的12月底和第二学期的5月底,分别将当学期的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交学院,由所在学院组织评判,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制计分。其中,优秀读书心得由学院选送至学校,参加由学校组织的校级“优秀读书心得”的评选。计1.5学分。
3.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中去,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能力,以深化课堂教学效果。计2学分。
4.社会实践(调查):主要包括社会服务类、社会调查类、劳务类、重大社团活动、科技创新等方面。实践结束后提交实践报告。计1.5分。
5.大学英语课程实践:主要包括课外听力练习、自主学习、参加英语角、大学生英语竞赛和演讲比赛等。课外听力练习通过早晚收听外语广播台(频率:调频80MHz)的英语节目完成,要求每周至少收听2学时;自主学习是指在自主学习教室开展的英语学习,要求学生每周至少上机学习1学时。学习情况将由任课教师掌握并记入学生平时成绩。参加大学生英语竞赛和演讲比赛并获奖的同学将得到相应的创新学分,可抵通识教育选修课学分。
6.实践:包括课程实践和实践课程。课程实践随各门课程合理地安排在授课过程中;实践课程单独设立,包括办公自动化等,总计1学分。
7.学年论文: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自行选择本专业的研究课题,提交学年论文。计1学分。
8.专业实习:包括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安排在校内实验室或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计1学分。
9.毕业实习:结合专业要求,原则上第七学期前的暑假进行不少于4周的毕业实习,实习结
束后,根据各专业要求和实习内容填写毕业实习报告。计2学分。
10.毕业论文: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严格遵守学术研究规范,提交合乎学位授予要求的研究论文(报告)。计6学分。
(五)第二课堂教育
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教学,建立本科生客座教授制度,将党政机关、“财、税、银、企”等部门和行业的兼职教师请进课堂,扩大第二课堂教学规模。学院每学期开设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不少于两次,如演讲比赛、辩论赛、书法、绘画、摄影比赛等;开设讲座不少于三次,并定期举办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学生在第二课堂取得的创新学分可抵通识教育选修课学分。
四、学分及学分分配
本专业要求学生修满165学分。
1.通识教育课程57学分,占总学分的35%,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42学分,选修课15学分。
2.学科共同基础课程46学分,占总学分的28%。
3.专业课程45学分,占总学分的27%,其中,专业必修课20学分,专业选修课25学分。
4.实践教学环节共计19学分,占总学分的12%。其中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17学分,随课程设置的实践环节2学分。
五、修业年限
四年。
六、授予学位
修满规定的学分,全国大学英语四级测试成绩合格或通过学校大学英语水平测试,按要求完成学业,并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