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科技厅厅长朱克江报告
朱克江厅长专场报告会
时间:2010-12-17晚七点至九点半,地点:南理工科技会堂
报告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江苏省自主创新主要成效、特点
二、国家面临形势和主要任务
三、南理工如何与地方发展、建设相结合江苏省自主创新主要成效
主要内容就是江苏省科技综合实力连续两年(包括2010年)排行全国第一名,从连续七年排行第四名(前三分别是北京、广州、上海),12月23号中央最新将公布2010年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江苏省将会排行第一名,朱克江厅长届时也会到北京做专门汇报报告。江苏省花大力度提高“科技创新驱动力”,去年投入840亿元用于科技创新,占到2.1%(欧美发达国家此投入比例约为2.5%左右),江苏省计划在2015年实现创新型省份。
江苏比较发达的高新技术产业有光伏产业(尚德公司)、风电产业、生物制药技术(仅次于山东)等等,创新方式从购买技术转变为购买人才、研发机构。
接下来将会继续扶持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配置市场的能力 科技创新新的形势
加强科技进步理念,提升创新驱动力
回顾我们的科技创新历程,从清朝开始的洋务运动到新中国时期引进前苏联技术再到改革开放后引进美日技术,近期我们又大量引进德国的技术。所以我们要加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和理念,从技术依附者转变为技术的创造者。我们之所以是技术依附者一方面是因为需求旺盛,另一方面就是发展中国家往往是技术依存方。
但是这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当初中国引进了上百条CRT显像管生产线,但是后来TFT液晶的问世后,一夜间这样大的投入都化为乌有,再比如苹果公司的i-pad手机以
2.5%的销量却得到了全球40%的销售利润。苹果公司的产品绝大部分都是在江苏生产的,我们所知道的富士康就是苹果公司的代工公司,“跳楼案”就是这种榨取绝对剩余价值的必然结果,他们赚取的是每一个生产加工环节的利润,如果想更多的赚钱,只有加班。再比如“国际空间站计划”是自从中国有了载人航天技术之后才同意中国的加入的,没有自主的知识产权,没有自己的品牌,带来的结果只有“买的贵、卖的便宜”。我没卖,只能卖一些基本的原材料,比如稀土,全球最有价值的100个餐饮品牌美国52个,但是没有一个中国的,再比如的奥迪100万辆车下线的时候,红旗才达到了1万辆,中国制造面临着急剧的挑战,需要掌握核心技术,做好品牌,加强自主创新,从“科教兴省”,转变为“科教人才强省”。
主要从四个方面做工作:技术突破、高端引领、机制创新、整体管理。
高校与地方社会发展结合比较著名的案例:斯坦福大学与硅谷、印度理工科技园、剑桥及其周边的科技产业。接下来对南理工的科技贡献作出肯定,与130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20多个科技中心,对南理工的发展提出了三个要求:
确立大目标、研发大成果、建立大品牌
确立大目标,大国的崛起是伴随着大学的变革而来的,19世纪的柏林大学就是一个比
较鲜明的案例,把大学的发展与社会需求、产业应用结合起来,MRT也是一个很成功的案例。
研发大成果,主要有两方面要求,一是这需要长期的积累沉淀,需要潜心研究,二是要服从需求,应用科学是要走向市场才会有用。走向应用产业化不会降低研究水平,这不是一个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建设大品牌,人才奇缺,需要领军人才,专业人才,具有研发组织能力的人才,会出题目,把握发展方向的人才。
最后是提问,苏岩老师就专利技术转让政策和项目国家、省部、企业级的歧视问题(教师资格评定好像)提出问题。
计算机系智能机器人系的一位女老师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主要也是就面向应用技术型老师不会有SCI论文,但同样做出了大贡献,对于考核确实没有得到相应的肯定,提出问题。
科技厅与教育厅还是存在一定的矛盾之处,需要大胆的创新,探索新的机制。
科技处负责人问的两个问题,一是高校教师申请项目应该注意的内容,二是南理工能否申请到一些学校层面上的、江苏要发展、大力支持的项目。
对于高校教师申办项目的建议:江苏省的申办条件是比较宽松的,明年计划投入23亿人民币,这其中1.5亿用于面向高校基础研究的(主要体现在自然科学基金),11亿用于成果转化的工业支撑项目。对于申请有两点建议,一是要把握好方向定位,即申请的是自然科学基金还是成果转化项目,这些要明确,二是学术带头人自己申请,亲自过问,思路说清楚。
第二篇:无锡市人民政府朱克江市长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今天2011中国国际物联网展览会在无锡隆重开幕。首先我代表中共无锡市委无锡市人民政府向各位领导、来宾,向国内外的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大家长时间以来给无锡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无锡国家物联网创新示范区批准建设两年来,全市上下抢抓机遇,物联网的发展特点上风初步构成,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人才会聚,21个国家级重大级科技项目集聚无锡。感知类网络通讯类、基础支持类等五大类完全产业链条基本构成,产业规划、技术研发、示范利用、标准建设、人才培养、服务体系等配套政策逐渐完善,产业、农业、电力等76个领域的利用示范工程项目全面展开,今年物联网产业总量范围有看能够到达600亿元。
本届物联网展览会以利用让物联网从概念走向现实为主题,集利用展现、技术交换、企业对接、成果洽商等活动于一体,全面展现了物联网行业最尖真个产品,充分彰显了两年了物联网创新区的示范成绩,无锡愿意以展览会平台与各类机构实现共赢,热情邀请大家来无锡投资创业,与我们一起携手共创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美好未来,最后祝2011中国国际物联网展览会取得美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各位佳宾,身体健康,事业顺利,谢谢大家。
第三篇:江苏省卫生厅厅长郭兴华至省中医院
江苏省卫生厅厅长郭兴华至省中医院
指导工作
2005年1月31日下午,江苏省卫生厅厅长郭兴华,副厅长、省中医药局局长吴坤平,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左言富,南京市卫生局局长陈天明等有关领导来我院检查指导工作。
省中医院刘沈林院长代表院领导班子向上级领导汇报了我院2004年主要工作,并对今年我院南扩工程启动拆迁等工作进行了汇报。省中医院党委书记马明深、副书记陶美云、副院长虞玉津、李七
一、章亚成、方祝元、王育良院助以及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了接待。郭兴华厅长听取了刘沈林院长的工作汇报后指出,江苏省中医院过去的一年在门急诊楼装修中,各项业务指标仍持续增长,业务指标达历史最好水平,这说明医院做了很多工作,很不容易。省中医院能在全国中医系统中名列前茅,这是全省卫生事业的亮点,要继续保持。郭厅长提出,在新的一年要贯彻卫生工作方针,“中西并重”,继续在“名医、名科、名院”上下功夫,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要抓住南扩工程的发展机遇,不等不靠。郭厅长强调,要继续深化内部改革,要加大力度,充分发挥潜力,在科室重组,专科细化上下功夫。要深化内涵、抓管理。郭厅长说,今年是“医疗管理年”,对医院来说,基础管理很关键,在深化内涵建设方面要突出中医特色,增强中医在抢救治疗上的份量,“名院”更要有特色优势。要加大人才科技进步,既要有中医特色,西医人才也要加强,在科研方面,要继续保持在全国领先水平。郭厅长最后强调,要继续加强行风建设,要发扬白求恩精神,省中医院在传统优势上一直做得较好,医院全国著名脾胃病专家、全国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徐景藩教授最近提出要建设和谐医院就很好,和谐的医院包括和谐的医患关系,相信中医院一定
能在这方面做得更好,保持“名医、名科、名院”,继续服务于广大病患者。
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左言富在讲话中指出,省中医院之所以能保持全国中医系统领先水平,这首先得益于有一支团结实干的领导班子,左书记希望医院继续加强人才培养的力度,今后要在高层次、高起点、复合型中医人才培养方面下功夫,这项任务繁重,要高度重视;要坚持弘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这是我们的命脉、支点和灵魂;左书记说,要酝酿“十一五发展的新思路、新观点”,要不断加强中医文化的宣传,通过网络等多载体形式宣传中医文化,不断扩大医院对外整体形象。
会上,卫生厅副厅长、省中医药局局长吴坤平也给医院工作给予了肯定,吴坤平说,省中医院是全省中医药系统医教研的龙头,要保持领先地位,丝毫不能有一点松懈,过去的先进不代表今后的先进,要继续保持省中医院在全国中医院的“制高地”位子,要继续不断地“长高”,今年医院要围绕南扩工程做好各项工作,05年省中医院工作要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南京市卫生局局长陈天明代表市卫生局领导在会上也讲了话。
会后,江苏省卫生厅、省中医药局、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市卫生局领导与江苏省中医院领导宾主进行了交流联谊。
(江苏省中医院冯瑶)
第四篇:朱克江:依靠科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践与思考
朱克江:依靠科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0-1-11 18:31:8 浏览次数:
7022 【字体调整:大 中 小】
朱克江
不久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 中心环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我国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江苏积极发挥 科技支撑作用,把保增长与抓创新调结构促转型结合起来,在前几年工作积累的基础上,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 较快发展。
一、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是抢占未来制高点的战略举措
2008年下半年以来,江苏与全国一样,经受了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困难影响。一些不掌握关键核心技术、长 期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传统产业,受危机冲击尤为明显。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近年来精心培育的一批高技术新兴产业则表现出旺 盛的发展势头。2009年,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以明显高于规模工业的速度分别增长41%、13%、33%和25%,成为带 动经济企稳回升的重要力量。全省光伏生产骨干企业300多家,电池片产量2100MW、组件2300MW左右;风电装备生产骨干企业100多家,年产值400亿元,整机生产能力1500MW,高速齿轮箱、叶片、轮毂和回转支承等关键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80%;医药年产值 1250亿元,17家企业进入全国医药百强;环保从业人员40万,2000多厂家,主营收入2300多亿元。危机不仅没能挫伤江苏经济,反使 经济接受了市场的磨砺,一批高技术新兴产业获得从未有过的发展生机。
危机中江苏经济的相对平稳发展,主要得益于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决策,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多年来坚持依靠科技推进结构调整和 经济转型升级所形成的良好积淀。江苏1989年较早确立了“科技兴省”发展战略;2003年,提出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 全省战略先导性产业,先后组织实施两轮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2005年,具体确立“科教优先”的发 展方针;2006年,提出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的发展目标;2009年,面对危机挑战,进一步提出发展“创新型经 济”的转型目标。正是把保增长与抓创新调结构和促转型结合起来,使得江苏发展有了一个良好基础。全省科技和产业结构呈 现“四个提高”的积极变化: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每年提高0.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 比重达30%,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新兴产业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39%,每年提高2-3个百分点;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 产品产出占本土工业企业产出比重达45%,每年提高3-5个百分点,为应对危机奠定了基础。
应对危机及今后更长时期的挑战,需要认真总结经验,更好地把握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1)培育新兴产业是实现经济复苏增长的战略引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危机的倒逼机制作用下,全球 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我们须把握机遇,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造就经济 增长的内生动力,这是渡过难关的必然选择,也是抢占新一轮制高点的希望所在。(2)推进自主创新是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根本途 径。前些年,我们抓住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机遇也学习和引进了一些新的产业,然而大多还局限在代工制造等低附加值环节,有些尽管 产能和市场很大,但由于不掌握关键技术,形成不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笔记本电脑为例,虽有8000多万台的生产能力,但主要部 件大多不是自主技术产品,因而并未形成在IT行业的竞争强势,这迫使我们下大力气进行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这次应对危机中,江 苏一批新兴产业之所以获得较快发展,关键是这些产业领域集中了一大批能够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企业。(3)政府在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中肩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发展的前瞻性、较强的社会性、生产要素的先进性以及产 品首次进入市场的困难性等,其发展不能完全依赖于市场的自发行为,需要政府的引导和组织,建立有利的政策扶持和规范的市场秩 序。政府应主动充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坚定倡导者、组织者和支持者,在产业布局、资源配置、政策支持、环境营造等方面有所作为,努力为新兴产业发展铺平道路。
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探索实践
近年来,江苏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尤其是能源结构调整机遇,注重发挥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坚持以企业为 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成果转化为关键环节,集中科技手段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率先突破,初步探索出 一条具有地方特色依靠科技发展新兴产业的路子。
1、集中加大科技资金投入,为新兴产业发展注入强劲血液。由于产业发展的高风险性和需要中长期实现 的创新导向,资金投入往往成为新兴产业最初发展的重要瓶颈。要突破这一瓶颈,从更大的市场角度看,我们往往不缺钱,而缺找钱 的机制,必须着力解决敢不敢投钱、到哪找钱以及向哪投钱的问题。江苏科技资金坚持“三个确保”,有效建立了新兴产 业培育发展的投入机制。一是确保政府引导性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重视发挥政府投入对社会的示范效应,2004年起,省政府就设立 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资金规模从每年3亿元逐年增加到10亿元,专门用于支持科技成果商用化以培育新兴产业。2008年在受危机 影响财政收入最紧张的情况下,省政府建立50亿元再担保资金,以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当年省财政科技支出达91.5亿元,高于财政一般性预算收入增长10.1个百分点;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1134亿元。2009年全社会研发投入700亿元。二是确保社会多元 化资金投入的大幅度增长。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必须撬动社会资本市场。这几年,江苏各级政府通过贷款担保、贴息、风险补贴等方式逐年加大对科技金融的引导和激励。全省金融机构科技贷款总额今年将突破400亿元。鼓励发展创业投资,建立创投 骨干机构115家,创投资金管理规模277亿元。同时,探索企业债券、私募基金和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建立起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社 会融资体系。三是确保企业主体性资金投入的持续增长。在高校科研单位大量集中的情况下,全省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幅超过30%,2009年将达580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83%。近几年,全省企业在新兴产业领域投资以年均45%的增速快速增长。2009年新兴产业 完成投资1700多亿元,其中新能源、新材料投资占工业的份额达23%,比上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舍得花血本投入影响未来发展的 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相信能够实现危机过后的跨越。
2、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打牢新兴产业发展的微观基础。坚持把企业自主创新作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 业的关键环节,积极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着力增强企业“两大能力”:一是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发挥科教资源比 较集中的优势,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市场机制,有效利用广大高校院所的技术、成果、项目、人才等资源,达到“不求所在,但求所用”。为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危机,我们按照国务院领导要求和科技部等七部门具体部署,通过“校企联盟 ”的组织方式,动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服务企业。全省产学研用结合不断深化,优质创新资源加快向企业流动,实现了企业创新能力的较大提升,也探索了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的有效途径。目前,各地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 用合作工作机构253个,企业与941家高校院所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常年在江苏企业从事产学研用合作的科技人员达50000多人。二是 企业的内在研发能力。任何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都应有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即使转化别人的成果也要有必要的吸收和消化能力。我们根据企业不同规模和需求,加强分类指导,积极推动企业研发能力建设:(1)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建立高水平研究院。按照新 兴产业重点布局,以开展前瞻性、原创性研究和重大战略产品研发为目标,分别建设尚德光伏研究院、扬子江新药研究院、龙腾平板 显示技术研究院、春兰清洁能源研究院、新誉风电技术研究院等13个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显著带动作用并体现国家水平的企业重 大研发机构,省首期一次性资助都在1000-2000万元以上。目前,这批企业研究院已建专门研发场所近20万平米,集聚高端研发人才 2000多人。(2)推进大中型骨干企业普遍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新兴产业培育和优势产业需求,以产学研用合作方式,省市 联动建设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00多家。全省51%的大中型企业和64%的本土大中型企业都建有内部研发机构,其自主知识产权 和自有品牌收入占其销售收入的45%。(3)面向中小企业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企业集中的高新园区、特色产 业基地等,建设230家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企业15000多家。全省2000多家企业建立了知识产权制度,形成了165家创新型试点示 范企业、4717家高新技术企业、22000家民营科技企业的产业创新“三大梯队”,培育出一批创新型企业群,为新兴产业 成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3、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切实掌握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新兴产业是充分利用科技革命和重大技术创新 成果建立起来的。缺乏核心技术,再大产业规模也不具竞争力。我们将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根本着力点,放在突破核心技术和掌握自 主知识产权上。一是强化目标导向。将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作为首要任务和核心目标,发挥科技计划的导向作用,设置强制 性门槛,如科技项目实行专利前置审查,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必须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建立统计监测体系,以引导 和推动更多企业以技术创新的优势去实现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全省专利申请连年大幅增长,从2003年的1.8万件迅速扩大到2009年 的15万件。其中,新兴产业领域专利占比每年提高3-4个百分点。2009年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增长50%以上,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 高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和品牌产品。二是实施高端跨越。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紧紧抓住实施国 家重大科技专项机遇,在危机爆发前的2008年上半年,我们就推出“江苏高技术产业发展841攀登计划”和相关技术纲要,集中突破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800项关键技术,实施40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培育10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引领产业发展的 重大战略产品。2009年,围绕光伏产业的核心制造设备、风电产业的并网控制技术、高技术船舶产业的海洋平台设计技术、传感网产 业的新型传感器技术等,重点组织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如碳纤维已形成4000吨原丝和1400吨T300碳纤维生产能力,以及氧化还原炉等 生产设备和飞机刹车片等高端产品制备;风电装备实现了兆瓦级风机动态载荷和核心控制系统的独立设计;光伏产业自主研发的 “冥王星”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使单晶硅电池转换效率达19%的市场最高水平,开发出PECVD设备、导电膜设备、表面制 绒机、刻蚀机、扫描掺杂机等16大类光伏电池生产核心设备,新生产线中自主设备比重已从30%提高到80%,预计到2011年可形成整线 供货能力,根本解决光伏设备受制于人的局面。三是加快成果转化。新兴产业成长是一个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市场应用并实现产业化 的过程,必须重视解决创新技术进入市场后如何走向成熟的问题。这几年,我们从地方科技工作实际出发,花大力气做成果转化工作,打开技术走向市场的通道。政府对创新成果的支持更强调市场适应性,尊重企业对市场的价值把握,从而促使一大批高水平技术成 果迅速实现规模产业化,催生了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全省生物医药销售超亿元的大品种药物52个,扬子江药业的左氧氟沙星单品种 市场销售超15亿元。南通神马科技自主开发的110kv-750kv支柱空心复合绝缘子填补国际空白,成为全球唯一能够向电网提供全系列 复合绝缘子厂家,为我国百万级特高压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撑。此外,还有龙腾光电、龙芯CPU、清华OLED等重大创新成果在江苏成功 转化和产业化。
4、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不断为新兴产业开辟新的空间。注重新兴产业资源布局,通过推进传统产业 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为新兴产业发展不断开辟更大空间。一是着力推动传统产业生产企业向高科技企业转型发展。支持制造业企 业加快新品开发,通过产品持续更新、工艺升级和功能提升,赢得新的发展。企业获国家认定的重点高新技术产品4292项,高技术产 业实现新产品产值占全国20%以上。同时,重点支持和引导一批传统骨干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实现从传统产业走向新兴产 业、从“草根”创业走向“高端”创新。如生产针织内衣的海安欧贝黎公司,与中科院合作转型开发出新型太 阳能电池,企业销售从1.5亿元跃升到12亿元,四年增长8倍;过去生产经编机的龙头骨干企业常州八纺机,成功开发出2兆瓦以上风 电叶片用玻纤增强材料及立体织造技术,成为国内最大的叶片增强材料织造企业。二是积极推动苏南向苏北的科技转移。支持苏南地 区帮助苏北兴办高科技企业、共建科技园区,加快技术、成果、人才、项目等创新资源向苏北集聚。一方面,推动了科技资源匮乏、产业基础薄弱的苏北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加快发展,很快形成了一批重要的新兴产业集群。连云港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抗肿瘤、抗肝炎和 现代中药复方等创制新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盐城的新型烟气除尘和固废处理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另一方面,苏南地区 腾出空间,主动承接国际高端资源转移,尽快融入国际新兴产业分工体系。近几年苏南积极吸引外资研发机构落户,一批“世 界实验室”扎堆云集,省市科技部门认定的就有364家,成为苏南转型的亮点。
5、精心打造产业链条,增强新兴产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为先导,决定了其组 织培育方式不同于传统产业。以配套集群的模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实现上下游衔接,有助于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尽快形成整体 竞争能力。我们立足技术和市场需求,着力打造产业链条,努力突破关键环节。一是以核心企业或主导产品为基点,推动产业链条向 两端延伸。如光伏产业,以尚德为核心,同时支持关联产品和配套发展,先后培育出以生产高纯多晶硅为主的协鑫江苏中能、江苏顺 大等,以生产多晶和单晶切片为主的常州亿晶、江阴海润等,以生产电池及组件为主的常州天合、南京中电光伏、苏州百世德等,以 做电站和发电系统为主的中盛光电、江苏兆伏等,以及以做生产与检测设备为主的常州华盛天龙、无锡南亚等300多家光伏生产骨干 企业,建立了以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产品优势为基础,从高纯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集成系统设备到光伏应用产品的完整产业 链。二是瞄准技术集成的重大整机产品,推进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加强政策引导,推动风电产业通过自主研发、合作开发以及 收购海外研发力量等方式,从配套产品向整机产品推进,常州新誉、南通安迅能的1.5兆瓦机组已形成批量生产,江苏国信、南通锴 炼、无锡宝南2兆瓦机组进入样机测试阶段,3兆瓦以上海上机组研制进展顺利。全省风电装备产业已构建了从高速齿轮箱、发电机、叶片、法兰、轮毂、主轴、回转支承、变压器(变电站)及控制装置等关键配套件到兆瓦级整机的较完整产业链,整机制造企业12家。三是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提高产业技术创新的组织程度。推动轨道交通上下游企业在技术、人才和市场等方面全面整合,依托 南京、常州两地,组建全省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将整车设计制造、动力牵引、门系统、信号控制、空气制动以及综合管理等 领域的一批骨干企业与研发机构联合起来,组织产业技术联合攻关,形成了整体发展优势。全省200多家轨道交通企业,实现产值220 多亿元。南京康尼自主开发的轨道车辆门系统占全国50%以上市场份额,被誉为“中国第一门”,并向阿尔斯通提供配套 ;常州常牵的轨道交通牵引传动控制系统占全国35%,今创的车辆内装系统占60%。常州的车体、转向架、牵引传动、电气控制以及车 内装饰,南京的地铁车辆、信号系统、售检票系统、给排水设备等都已形成明显的技术领先和产业链优势。
6、优化产业创新布局,发挥新兴产业发展的地方特色优势。园区经济是江苏创新发展的一大特色,其技 术与智力的高度密集蕴藏着新兴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近年来,我们加大园区基地内科技创新元素的注入,引导和支持技术创新与产 业发展融合,推动新兴产业加快集聚,促进了创新集群形成和新兴产业发展。一是以高新园区为先导,形成新兴产业的集聚发展和率 先示范。全省16个国家和省级高新园区,集中了全省40%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60%的新兴产业产值,光伏、风电、生物医药等90%以 上的高技术新兴产业都是从高新区内成长起来,充分显示了园区对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示范带动效应。去年,为应对危机挑战,按照 建设创新型园区的要求,我们进一步推动高新园区集聚高端资源,发展高端产业,建设或建成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医工所及连云港能 源动力中心等一批国家级新型重大研发平台,以及苏州高新区光电子、苏州工业园区融合通信、无锡高新区微纳传感、常州高新区动 漫创意等重点产业创新支撑平台,以增强园区产业技术研发实力。现在,苏州工业园科教创新区、苏州科技城、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常州科教城、昆山创新科技园等一批创新型核心园区,已成为汇聚新兴产业所需资源的富集区。二是以特色产业基地为依托,形成 新兴产业发展的集约化和特色优势。发挥地方科技优势,实施“百亿元特色产业基地培育计划”,形成了一大批以知识和 技术密集为特征的高科技特色产业集群。全省获科技部批准的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60家。南京的软件、苏州的电子信息、无锡的微 电子和光伏、南通的海工平台、泰州的生物医药、常州的动漫、扬州的新光源、连云港的新材料、盐城的风电装备以及昆山的平板显 示、宜兴的环保等,在应对危机中都呈现出强劲的发展生机。三是以各类科技创业园区为基础,形成新兴产业的广泛企业群体。把软 件园、大学科技园、科技创业园等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培育高科技企业和新兴产业的摇篮,进行大规模布点建设,无锡尚德等一批新 兴产业领军企业都是从孵化器中成长起来的。南京雨花软件园研发面积80万平米,集中了华为、中兴、普天等60多家通信骨干企业,成为全国规模最大集聚度最高的通信软件产业基地,并聚集了东软、软通动力、文思等40多家服务外包知名企业以及阿里巴巴、趋势 科技、神州数码、宏图三胞等一大企业10811家,总销售收入达1200亿元,成为当地新兴产业发展最活跃的区域。
7、引进培育创新人才,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新兴产业是人才创新创业的主要舞台。江苏虽人 力资源丰富,但发展新兴产业所急需的人才尤其是企业高端人才仍很短缺。从某种意义上讲,江苏抓新兴产业,首先抓的是人才。2006年省委省政府设立“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科技部门启动实施“科技创新创业双千人才工程”,各级人才专项资金超过20亿元,近三年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6000多名,创新团队840多个。为适应新兴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建设 “四支队伍”,努力给那些勇于在新兴产业领域创新创业的人提供良好机遇和环境。一是科技型企业家人才。实施 “创新培训工程”,帮助企业家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热心技术创新。许多从乡镇企业走过来的老一代农民企业家正 加快向科技型企业家转变,如中科梦兰的钱月宝、扬子江药业的徐镜人等,他们领导技术创新的精力远甚于过去抓生产营销,成为新 兴产业发展的领头羊。二是高层次领军人才。通过引进一个领军人才,发展一个高科技企业,进而带动一个新兴产业成长。如施正荣 建立了“尚德”、沈国荣带出了“南瑞继保”、张雷创办了“远景”等。泰州中国医药城建设按照 “国内一流、国际有名”的目标,着力提升内涵,三年引进一大批国内外医药及生物技术高层次人才,集聚了数十家知名 医药研发机构及一批企业,走出了一条以人才引领和研发带动为特色的医药产业集聚发展路子。全省投资18亿元建立142家企业院士 工作站,引进154名两院院士,把高端人才及团队送到企业。三是基层年轻科研人才。实施“企业博士创新计划”,资助 在生产一线的博士和博士后开展技术创新研究,培育了一大批年纪轻、素质高、适应未来高技术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企业技术带头人。四是高技能人才。常州科教城集中15家高等学校和20多家科研单位,建立22个实训基地,每年为当地培养20000多名技能人才,仍 供不应求。
三、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几点体会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技术和产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也为地方科技工作提供了新的历史舞台。我们 应与时俱进,接受挑战,努力转变理念和方式,以科技工作的机制创新和思路创新,营造更加有利的创新发展氛围,迎接和推动产业 变革的到来。
1、坚持围绕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开展科技创新。这几年,我们从江苏实际出发,坚持用经济工作的思路 抓科技,按照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把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作为科技创新的首要任务和与经济工作结合的重要 着力点,实行“三服务”,让科技工作真正融入发展大局,同时又引领发展。一是科技创新资源服务于产业调整需要。根 据全省产业结构调整任务,从核心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到骨干企业培育、园区载体和科技平台建设,集中科技资源配置,促 使各类优质资源主要向新兴产业倾斜,特别是重点支持高新区、特色产业基地等新兴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省科技计划每年掌握的20亿 元资金加上国家科技经费,70%以上都用于支持新增长点培育和新兴产业发展。同时,加强与地方重点项目结合,只要是地方发展新 兴产业的一把手工程都给予大力支持。二是科技创新产出服务于经济增长目标。在抓投入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抓科技产出上,大力推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全省科技部门自加压力,建立以创新产出为主要内容的考核和统计监测体系,每年进行自我评价,用数 字和成效说话。科技工作的产出导向,不仅大大增加了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激发了科技部门的责任心和成就感,锻炼出了一支 过得硬的科技工作队伍,使科技部门切实做到了“有为才有位”。现在,全省科技系统从上到下都很熟知经济和产业发展 情况,成为各级政府部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骨干力量。三是科技工作布局服务于未来发展。这几年,我们注重把握科技发展自 身规律,超前部署,率先投入,较好地发挥了科技创新引领作用,赢得了新兴产业发展机遇。适应全省特别是苏南产业转型升级,积 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实施“双十产业”计划(即十大优势产业和十大新兴产业);围绕工业调整和创新型省份 建设,聚焦发展目标,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等手段,集中加强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培育,短短三、五年时间,恰逢危机到来的市场调整,这批新兴产业呈爆发性增长态势;在应对危机出现企稳回升形势下,按照全省发展创新型经济 的新的目标,我们又抓紧谋划新一轮战略性产业的培育,重点加强传感网、智能电网、纳米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的产业技术创新部 署,努力抢占未来高端竞争制高点。其中,利用江苏业已形成的传感网产业研发和生产基础,加快集聚国内外优势资源,建设国家传 感网创新示范区,相关研究机构和企业达150多家,环境监测、公共安全、智能交通等一批应用示范工程已展开。
2、坚持面向应用和产业化的科技工作方向。如何让科技资源为产业发展服务,使之变成现实生产力,践 行小平同志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的“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号召,这一直是地方科技工作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们从江苏实际出发,着力突破一些关键环节,推进科技创新面向应用和产业化,为新兴产业发展打开了通道。一是推动高校科研考 评面向应用。科技部门主动联合教育等部门,通过政策引导、表彰奖励和项目支持等措施,引导和促进高校教学、科研活动与实践相 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目前,全省高校来自企业的科研经费占48%,15000名高校教师科研人员长期在企业从事开发和技术服务,较好发挥了高校科研在培育新兴产业中的重要技术源头作用。二是坚持政府资源手段面向企业。科技奖励以企业为主体,应用类科技 计划项目由企业或企业联合高校院所承担,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平台由产学研联合建设等等。目前,全省80%以上 的财政科技经费直接投向企业、80%以上的科技平台建在企业、80%以上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到企业,80%以上的全社会研发投入由企业 完成,50%以上的科技奖励成果由企业获得。三是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面向市场。引导企业和科研单位把技术与市场结合起来,按市 场需求定技术,依市场规模选项目,突破政府计划立项的条条框框,鼓励新技术成果迅速转化,新科技企业做大做强。全省重大科技 项目已形成一套较为完整有效的组织实施办法,对有技术的看市场,对有市场的看规模,项目实施效果好的予以连续滚动支持。近三 年,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成功率达80%以上,直接推动了江苏一批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
3、坚持科技资源的整合和工作集成。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不是单纯的资金问题,即使政府资金本身也 不是哪一方面单独所能完成的,必须使各类资源有效整合并实现工作集成。首先,加强与国家创新战略的有效衔接。一方面,按照国 家产业方向和创新工作部署来实施地方科技项目,努力提升地方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支持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江苏实施,全省进入 全国医药百强的17家企业,全部申报了国家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加上科教单位参与联合申报的,已有90个项目获得资助。其次,强化省市县地方科技资源集成。围绕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全省科技部门上下联动,主动配套,将各级科技经费集中使用,联手突破制 约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加快推进规模产业化。这几年全省软件、集成电路、光伏、风电、生物医药等产业的快速发展,都是省 市县共同努力的结果。第三,集中各部门力量形成工作合力。树立大科技理念,广泛调动全社会支持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全省建立由 科技部门为主、相关部门参加的产学研工作协调指导小组,加强了产学研用结合的统筹协调;成立科技部门牵头的科技政策实施协调 小组,推动了创新政策落实;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科技部门负责,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联合实施。全省新兴产业发展大致形成科技部门 前期培育,综合及经济等部门产业化推进,金融财税等部门全程支持的分工协同,共同推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4、坚持科技管理工作方式的不断创新。危机是对发展的挑战,新兴产业发展更是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挑战。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首先要求科技管理工作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一是强化责任意识。明确科技管理部门在科技计划决策中的主体 地位,通过办公会议决和所有项目票决等立项制度,勇于和善于决策。完善咨询专家结构,特别是重大产业化项目,除技术专家外,增加管理、金融、财务等方面的专家;除高校科研单位专家外,大量增加企业界专家,以提高决策咨询的科学性和项目立项的可靠性。二是强化效率意识。在坚持程序、规范的情况下,积极倡导“效率优先”原则,工作为企业所急,程序为任务所定,规 范为目标所用,一切服从于发展。加快工作节奏,原先花全年时间的计划工作半年内做完,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谋划全局性工作。敞 开科技资源,凡地方和企业急需的科技资源手段,能给的尽量予以支持,推动科技管理工作更多地由“规范”走向 “科学”。三是强化服务意识。全省三级科技部门为培育新兴产业,??度,有些基层科技部门同志为了做好项目,长期住在企业,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实际问题,直到项目成功。此外,着力加强政策指 导与服务,省市县三级科技部门抽调1000多人建立政策辅导员队伍,深入10000多家企业帮助协调解决问题,推动创新政策落实。来源:江苏省科技厅
第五篇:关于赴江苏省江宁区、宜兴市、苏州工业园和临沂市兰山区考察情况的报告
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加快**发展,根据市委主要领导的指示,4月18日至22日,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市委考察组一道,带领全区14处镇街道党委书记、4个民营经济大户,到江苏省江宁区、宜兴市、苏州工业园和我省临沂市兰山区,就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和路域经济进行考察。这次考察时间虽短,但收获很大,既亲眼目睹了先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惊人速度,更切身感悟到了他们的成功之举、真谛经验和实干精神。参加考察的同志十分重视和珍惜这次机会,都踊跃提问,挖掘真经,并结合全区开展的“深化对区情镇情认识、进一步充实完善工作思路”活动,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整个考察活动是一堂生动、实际、深刻的开放课、发展课,全体同志在思想上都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撼,责任感、压力感和危机感空前增强。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四地基本情况
南京市江宁区共辖17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76万人口,总面积1600平方公里,现有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江宁科学园和华商科技园三个园区,其中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学园属国家级园区。宜兴市辖28个镇,107.8万人口,总面积2038.7平方公里,现有1个国家级开发区(环保科技工业园),6个市级工业园。苏州工业园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合作开发项目,于1994年正式启动建设,总面积 260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总人口22万。临沂市兰山区辖3个街道、8个镇,85万人口,总面积650平方公里。近几年,四地经济发展快,综合势力强,特别是江宁区和宜兴市,在全国百强中名列前茅。总的可概括为以下五个特点:
一是经济发展势头猛。所到各地特别是苏南各地经济运行质量高,工业所占比重大,外向度高,都已进入经济快速发展期,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都是在基数较高的基础上保持高速增长,发展势头猛、后劲足。江宁区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8%、46%和60%,经济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特别是财政收入实现连年高速增长。1998年该区财政收入为4.6亿元,到2001年达到10亿元,今年有望达到35亿元。苏州工业园近几年几项主要经济指标一直保持着45%以上的增幅,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52亿元,合同利用外资22.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5亿美元,完成财政收入32.6亿元,是建园之初的83倍。
二是园区建设层次高。所到各地都在高水平开发园区,靠园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是他们共同的特点。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1992年自费创办,由2.3平方公里起步区开始,基础设施已累计投入30多亿元,一期25平方公里已开发完毕,二期70平方公里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实现 了“九通一平”,成为南京市建设规模最大、社区配套设施最完善、发展速度最快的开发区,目前总规划面积计划扩展到317平方公里,已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实际利用外资等经济指标年均增长40%以上。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0.8亿元,财政收入10.8亿元,占江宁区财政总收入的50%。苏州工业园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化工业为主体、第三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相互配套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开发,基础设施先后投入100多亿元,平均每平方公里投入超过7亿元,形成“九通一平”高标准基础设施,已完成开发面积100平方公里。宜兴市建有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8个镇已有17个建有工业园,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
三是招商引资效果好。各地都十分重视招商引资,靠外力发展自己。在招商项目上,注重项目质量,注重投入产出率,吸引“大、高、外”项目。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来自美、德、英、法等21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个项目进区落户,投资总额超过35亿美元,到位外资10亿多美元,其中投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有85个,世界排名500强的企业中已有16家进区。这些项目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高,如园内科瑞达电子投资1000万美元,年提供税收2000多万元,占地仅为40亩。苏州工业园共批准外商投资项目1074个,合同利用外资16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6.8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有45家在此投资,上亿元的项目有35个,首期每平方公里投资密度超过10亿美元,平均每个项目投资3000万美元。在宜兴投资的世界知名公司有20余家。
四是政策机制活。所到各地享受的优惠政策较多,上级扶持的力度较大。如:江宁区既保留了县级的管理权限,又享受市对区的优惠政策,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设有专门的项目审批委员会,全权负责项目的审批和报批。在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享受国家和江苏省赋予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并已率先建成“无费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苏州工业园拥有外资项目自行审批特权、灵活高效的外事管理权和快速的物流通关政策等,管委会所辖4个镇级工业园,同样享受苏州工业园的优惠政策。此外,各地还制定了一系列灵活的激励机制。江宁区把招商任务分到各个单位,直接对“一把手”进行考核和奖惩,去年全区奖励资金达1000多万元,全部奖到个人。
五是环境氛围优。几天来的考察,感受到他们的身上有一种强烈的经济发展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所到之处人人不忘抓经济,人人都懂经济,谈起当地的经济发展都充满自信,都感到自豪。在江宁接待考察的是位分管武装工作的区级领导,但对经济工作如数家珍。这种经济发展的氛围体现在每个层面和各个岗位上。各地都建有项目服务大厅,大部分项目审批在厅内都能完成。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服务中心有21个政府职能部门进驻,为每一位投资创业者提供自投资咨询到工商登记、项目基建、生产经营等全程式服务。苏州工业园管委投资审批事项只保留8项,一站式服务机构全权代表管委会审批,手续办理快捷方便,从项目立项到开工不超过25天。
二、主要经验和体会
几地的迅猛崛起,除得益于自身的区位优势外,根本的是他们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关键是走出了一条既符合客观规律,又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发展之路。这些地方有很多前瞻性的探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始终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经济的大发展。所到苏南各地经济之所以实现快速发展,核心的是他们的思想实现了真解放、观念实现了真更新。从他们介绍情况看,不论是确定工作思路、工作目标、工作重点,还是制定政策、建立工作机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都具有超常规的思维、超常规的举措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可以说他们已经把解放思想贯穿于整个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苏州工业园一开始就提出要建设世界一流开发区的目标,着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国际惯例和市场机制的园区发展模式,并把招商的重点放在技术含量高、资本密集型项目上,正是有了一流的开发观念,才有了园区开发的一流举措和超常规的发展速度。江宁区早在1994年各级就成立了招商公司,对干部“重激励、强约束”,鼓励大家走出机关招商,并进行奖励;在土地征用上,他们表现出超常胆识与开拓精神,敢于把全区的城建用土集中起来统一调整搞园区建设,指标不够花钱去买;在经济实现高速发展的今天,他们又居安思危,对全国的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在新的起点实现了新的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提出把江阴作为赶超对象,“奋战五年,进入苏南第一方阵”的目标,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今年江宁区在经济连年高幅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了更快的发展,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7亿元,同比增长21.3%,地方财政收入达到8.8亿元,增幅高达95.5%。
(二)发挥优势,准确定位,确定长远发展思路。几地都把发展的方向定位在发挥优势、建设园区、发展工业上,并从一开始就着眼长远发展,注重高标准规划。江宁区近几年依托南京市,按照“高科技花园城市、江苏最大的知识创新基地”的功能定位,实施新城区战略,重视城市、谋划城市、经营城市,着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开始就高标准规划,先后聘请国内外50多位专家参与论证,历时三个月,对论证报告六易其稿,一次规划,整体成型。他们不搞纯工业化开发,而是把园区建设与城市整体发展相结合,配套建设高标准的商贸、居住、娱乐设施。正是因为江宁拥有国际水准的开发区,拥有无与伦比的优良投资环境,拥有一流生态型、花园式的人居环境,国际大公司才纷纷看好江宁,以往想也不敢想的上十亿、上百亿美元的项目都能洽谈引进。宜兴市和苏州工业园,把自己纳入长江三角经济圈,主动接受上海的辐射。宜兴提出“把园区建设摆在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园,并将园区作为乡镇工作的考核重点,有力地推进了经济的发展。
(三)市场运作,滚动开发,把握经济发展规律。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抓经济,是他们又一成功经验。江宁开发区是在县财政无力拨款而国家宏观调控、银根紧缩、无法申请贴息贷款的情况下上马的,为此,开发区以战略家的胆魄,面向市场,自闯生路,相继漂亮地挥出四大手笔:一是资金运作上,在江苏省的开发区中率先实行股份制,从县属企事业单位中募股,作为第一笔启动资金;由金融部门代为发行房地产债券2000万元,拉开了全面建设的序幕。二是土地运作上,严格按照规划要求,通过实施房地产、商贸设施开发,筹措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园区滚动开发,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土地的增值效应。与初期相比,开发区的地价升值三倍多,积累了大量建设资金。三是资产运作上,1998年开始对7个分公司通过出售、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造等办法进行全面改制,盘活了存量资产,减轻了开发总公司的债务负担,增强了开发实力。四是在资本运作上,目前正在通过开发总公司部分改制、同时吸纳社会上有实力的法人参股的办法,组建股份公司,运作上市。宜兴的工业园区和苏州工业园也都是采取企业化和市场化的运作和管理方式开发园区的,这样就既能解决投入问题,又规避了风险。
(四)开拓创新,抢抓机遇,艰苦创业,推动经济跨越发展。实现跨跃式发展,必须善于认识机遇、抢抓机遇,必须具有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江宁人称“机遇就是一杯水,水就是要素,你倒的多,我就倒的少;领先一步,就步步领先,落后一步,处处被动”。他们在苏南大规模吸引台资的时候,扬长补短,依托南京科教人文优势和业已形成的环境基础,抢抓国际资本、高科技研发中心转移的“第二次机遇”,研究吸引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的办法,与上海争抢项目,形成了招商引资的独特优势和集聚效应。他们把加快发展的压力化作群策群力、创新创业的强大动力,形成了开放开发的新优势。江宁、苏州、宜兴等地在园区开发起步初期,都经历过土地征用难、拆迁难、群众上访等问题,但他们视困难为机遇,认定目标,永不言弃,江宁开发区当初自费开发起步,靠的是2980万元集资募股组建开发区,到1996年,开发到3平方公里的规模,一度负债3.5亿。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自谋出路,跑、挤、借,一步步闯过了难关,用短短十年的时间,在一片荒郊开辟了一座现代化新城,创造了一个奇迹。宜兴市远东集团经历过4次改制,每次改制都在巨大压力下发生了飞跃,从一个仅有28人、180万元资产的小企业,建成现在拥有固定资产12亿元、销售收入17亿元、全国知名的电缆集团。
三、几点启示
参加考察的同志一致认识到,与江宁等地相比,从表层上看是数字、指标的差距,实质上是人的差距,是思想观念、政策环境和实干精神上的差距。江宁等地善于运用先进的模式和理念发展经济,其思维境界、知识结构、工作思路、办事效率、言谈举止,无不体现出开放、超前、文明、精干的综合品位。通过考察学习,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的解放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我们曾多次到先进地区学习,实际早已看到并不断倡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但几年过来与先进地区差距却越来越大,根本的是我们的思想没有真正解放,没有完全体现在行动上,影响了发展的速度,必须再次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层层找问题、见行动。苏南之行告诉我们,前几年东港只是低水平、低总量上的增长,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谈不上“超常规、跨越式”。当前,全市和全区的发展势头良好,正处在一个大追赶和大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为我区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就一定要在思想观念上来一个大转变,“超常规”发展必须配以“超常规思维”,“创奇迹”的速度必须得有“创奇迹”的观念。现实说明,我们的思想解放远远不够,或者说我们思想解放落实得不够,很多时候只是讲在嘴上,写在纸上,没有落实到行动上。因此,下一步要把重点放在解决思想真解放和干大事创大业上,在解决思想上要实现“七破七立”。破除自我满足、墨守陈规、四平八稳的保守思想,树立敢闯敢试、敢冒、敢于突破、大胆思进的观念;破除被动应付、懒惰思想,树立勇于拼搏、主动出击求发展的观念;破除狭隘封闭的区位观,树立主动接受青岛等地辐射、借势借力大发展的观念;破除部门利益、小集团利益、个人利益至上的思想,树立服从服务经济发展、全区一盘棋的大局观念;破除畏难发愁思想和唯条件论,树立市区一体和靠发展解决问题、赢得支持的观念;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思想,树立求实务实、真抓实干的观念;破除经济发展与己无关的思想,树立振兴东港人人有责的观念,在全区形成人人想经济、议经济、抓经济的浓厚氛围。
第二,思路决定出路,只有科学明晰的大思路,才有跨越式的大发展。面对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期和新的战略机遇期,必须进一步审视大势、分析优势,充实完善发展思路和方向目标,实现大的发展。当前,我国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和新一轮经济增长期,我市已被省政府列入半岛城市群和沿海黄金旅游线进行重点扶持,全市港口经济圈正在形成,随着高科园北扩和开发区西扩,我们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发展潜力。纵观周边地区,北邻的胶南市在青岛的辐射下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南部岚山办事处正在建设日照工业区,已有多个大工业项目落地;东部日照开发区也进入了快车道;五莲和莒县也都有大的思路和动作。可以说,当前形势逼人,时间不等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不发展就要落后、慢发展也要落后。因此,我们必须理清思路、确定目标,牢牢抓住经济发展第一要务和财源建设这一主线,主动接受青岛的辐射,围绕港口经济和城市经济,以发展二、三产业为主攻方向,按照工业、民营经济、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举力开发高科技工业园,在服务城市中用好优势,发展壮大自己,力争 “财政收入两年解困,三年翻番,五年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进一步充实完善各级部门的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工作措施,统一全区上下的思想和行动,凝聚人心和力量,形成加快东港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三,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走集约化和市场化的路子,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大力发展园区经济。从江宁看,对城市建设和区域经济拉动作用最大的是开发区,开发区是当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江宁的开放型经济之所以保持强劲势头,取得重大突破,也正是突出抓了开发区和城市载体建设,提高了项目承载能力。不仅江宁,整个江苏,包括五莲县高泽镇,他们都以生动有力的实践说明,园区是开放的窗口、工业的载体、招商的战场、经济的增长点、发展的新希望,非抓不可。当前,我们要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对照先进,重新审视、谋划、优化园区的软、硬环境。区里要重点抓好高科技工业园的开发建设,有条件的镇街道也要研究论证建设自己的工业园区,打造招商引资平台,增强财政造血功能。和江宁开发区相比,东港早在九十年代初期也曾搞过园区开发,但最后都没成功,原因就是开发模式落后。因此,兴办园区要树立正确的开发思路和办法。一是要坚持规划先行,做到高起点规划。要聘请国内外专家对园区进行高起点定位规划,做到一次规划,整体成型,分步实施,滚动开发。同时,要加大规划执行力度,克服长官意志和一切随意性。二是在发展观念上搞突破。园区必须是“特区”,必须做解放思想的先行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者,必须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打破惯例,突破框框,尤其要在开发思路、经营体制、招商机制、社区改革等方面先行一步,作出大胆探索。三是在市场化运作上搞突破。学习借鉴江宁开发区和苏州工业园以及宜兴乡镇工业园的“公司化运作机制”,坚持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综合开发的手段、改革开放的办法、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加快园区的各项开发和建设,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四是在经营重点上搞突破。突出抓好土地经营、产业经营、资本经营。土地是目前我区最大的资产,经营园区首先要经营好园区的土地,千方百计做好“以地生财’的文章,这是解决当前无钱办园区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土地经营不仅要控制好土地,更要注重单位土地利用效果和长远投入产出率。要大胆引进外资进入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加快基础设施、公用项目的产业化步伐。
第四,政策和环境是发展的生命所在,政策和环境越优越的地方发展越有活力。加快东港经济发展步伐,特别是搞好园区的建设与开发,必须创造优越的发展空间和环境。一个地方政策环境好,服务效率高,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就大。对照江宁等地的做法,一要立足于服务城市发展,争取市里政策支持,特别是在园区发展上,进一步优化高科技工业园的发展环境,提高竞争力。二要学习先进地区的做法,区内政策再放宽,环境再优化,服务措施再强化。区直有关职能部门在权限范围内,政策能放宽的一定要放宽,审批事项能取消的要取消,能合并的要合并,审批时限能缩短的要缩短,要坚决杜绝部门利益、眼前利益,切实为大局、为经济发展尽职尽责。要发挥区一站式服务大厅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强化服务功能,提高办事效率,确保投资者办理手续能够来得了,办得下。三要进一步抓好软环境建设,建立软环境建设投诉举报和处理机制,拿出过硬的措施,注意抓反面典型,对吃拿卡要等影响经济发展特别是招商引资的单位和个人,不论涉及哪个部门、哪个人,都要坚决处理,决不姑息迁就,为全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