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山东省莒县招贤镇农民法律意识、法律素养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山东省莒县招贤镇农民法律意
识、法律素养状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 张卓09271119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0903班
调查时间:2010年8月10日—8月25日。
调查对象:山东省莒县招贤镇务农农民、村厂工人、村干部、打工返乡民工和
其他人员。
调查方式:调查问卷和面对面访谈。
前言
应政治课社会实践调查的要求,我于2010年暑假期间在家乡山东省莒县招贤镇进行了社会实践调查。在初中和高中同学的帮助下,我对山东省莒县招贤镇马口村、乌井村等村庄的村民进行了法律意识、法律素养的调查问卷和面对面,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整理,了解了当代农民的法律意识现状。通过咨询相关律师事务所和法律机构,学习到了一些法律知识,并探讨了目前农民在法律意识和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策略分析。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的发展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举足轻重, 法治的进程也仰赖于农村法律发展的步伐。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法治”已成为压倒一切的强势话语, 在所谓“将一切社会关系统统纳入法治轨道”的强大舆论支持下, 大量的法律被制定出来, 甚至出现了“立法膨胀”趋势。在这种背景下, 农村社会是否回应了国家的这种“意图”呢? 我们制定的所谓代表“理性”话语的法律能否真正地反映了农村农民的需求呢? 这些法律能否真正地“进入”农村? 在多大程度上规制了农村中的人们的行为?为解决这些疑惑,我以山东省莒县招贤镇的农民为例,对农民法律意识和素质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
调查方法
①调查问卷
调查对象有务农农民、村厂工人、村干部、打工返乡民工和其他人员。抽样发放了调查问卷800 份, 回收有效问卷672 份, 回收率为84% , 其中: 务农农民321 份, 村干部31 份, 村厂工人213 份, 外出打工返乡的民工41 份, 其他人员66份;男性387人, 女性285 人;从年龄看,20 岁以下73人,20 ~40 岁的295 人,40 ~60 岁的251 人,60 岁以上的53 人;文化程度方面, 初中以下102人, 初中文化297 人, 高中文化212人, 大学文化61 人。②面对面采访
面对面访谈共访谈了34 名农民, 访谈对象包括务农农民、村厂工人、村干部、打工返乡民工等。访谈的内容涉及教育、土地、养老保险、村民自治、法律意识、农村纠纷解决机制等。
调查结果和初步分析
①你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法律知识的?
A、广播电视报有B、普法宣传学习
C、日常工作或生产D、听人说
调查结果是选A的255 人(37.9%);B的有145 人(21.6%);C的有151 人(22.4%);D的有112 人(16.7 %)。
这个结果至少说明了如下几个问题:
I、广播电视报纸这些现代化的传媒介, 已经对农民了解法律起着主要作用, 农民通过听广播, 看电视、报纸能够迅速获知国家的法律动态。
II、普法宣传教育在农村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III、农民只有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接触法律, 才真正说明他们是需要法律, 法律也只有通过生活生产方式才是真正靠近农村农民。
IV、农民通过“日常工作和生产”这个途径获悉法律知识的只占21.6 % , 这就暗含着我们国家大量的法律并未深入触及农村生活。全部问卷对象中有75.1% 的人未曾与法律工作者打过交道, 这应该引起法学家和法律家们,特别是立法者的深思。
②在你心目中, 法律与政策的关系怎么样?
A、法律与政策差别很大B、法律与政策差不多
C、不清楚
调查结果是选A的有351 人(占52.3%);选B的有284 人(占
42.2 %);选C的有37人(占5.5%)。
令我们欣慰的是, 第一种答案超过半数(52.3%)。但是仍然有375 人(42.2 %)认为法律与政策差不多, 农民这样选项, 原因主要有:I、是现行的法律与政策在规范特征上存在着某些界限不清之处。一般说来, 法律比较明确、具体, 具有较严密的规范逻辑结构, 稳定性强、反复使用性大, 制裁或者奖励后果明显, 并由国家机关依据法定程序制定、适用和执行;而政策比较原则, 抽象, 规范逻辑结构不那么严密, 变动较快, 缺少明确的制裁或者奖励规定, 制定和执行的主体范围较广。在实际中, 有的法律, 特别是过去的一些法律, 并没有严格遵循上述要求, 导致农民有时看不懂法律与政策的区别所
在;II、农民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 对于法律与政策经常混为一谈, 认为反正都是上边发下的文件,至于名称不同无关紧要。需要注意的是, 长期以来政策在农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农民已形成了强烈的政策意识,法律有意无意地被包容在政策之中。
③一组关于法律知识的调查题目。
I、在你的所有经历中,曾经用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吗?()
A、有 25%B、没有75%
II、你能否区分违法和犯罪?()
A、能 23%B、不一定能31%
C、分不清 11%D、大部分情况能 45%
III、你知道劳动法里面规定试用期最长是多久吗?()
A、三个月 22%B、六个月 48%C、一年 30%
IV、你认为法律在你的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如何:()
A、非常重要,我有麻烦首先想到法律途径解决,没有法律我就没有办法生活;22%
B、比较重要,我有时会尝试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利;13.48%
C、一般吧,我基本不主动寻求法律途径解决问题,除非迫不得已;30%
D、没觉得有作用34.52%
V、村干部要求你被搜身,你会怎样做?()
A、拒绝 70%
B、如果对方态度强硬就只好接受10%
C、完全接受20%
VI、假如你亲人欠李某的钱没能力还偿,李某把你亲人抓去关起来,说要拿
钱来还才放人,你会怎么做?()
A、吞声忍气,凑钱去把人领回来43%
B、用武力解决问题15%
C、去找李某协商 21%
D通过法律手段维护你亲人的人身自由权21%
VII、当你和本村的人发生经济纠纷时, 首先想到找谁?
A、乡村干部20%B、亲朋好友 50%
C、法庭、法律服务所 11%D、不选 19%
结果分析:
经过对上述六题调查结果的综合分析,得出下面结论。
一、封建型;有60%属于这种类型,我国有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封建思惟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这些农夫带有浓厚的封建思惟,封建礼教、种族观念仍旧是这些农夫处理各种事务的重要尺度。在他们的观念中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一个人的好坏,一件事的长短用伦理道德就一下子能分清。根本就不需要法律。在农夫的宗教观念里,发生在家庭内部的事情都是自己家的事,不需要外界参与。在我调查过程中的一个妇女跟我说,她丈夫常常打她,每次都打的鼻青脸肿,她都忍着,遵守“女人的三从四德”,根本不懂法律,就更不用说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了。她不明白他丈夫的所作所为已经触犯了法律。所以我以为在21世纪法制社会的今天,普及法律,加强农夫法律意识是当前所必需的!
二、现代型;有8%属于此类。他们基本上可以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在这些人中大部门是打工的或长期在外的,他们接受了现代的思惟观念,以致碰到题目老是依赖法律途径来解决,而不用其它非法手段。这从根本上说有利于社会的安定。走访中碰到这样一件事:乡里的一所小学明文划定:“凡学生在校就读期间离开学校上网吧,一律给予开除学籍的处分。”结果该校学生触犯了学校的条例划定,被开除了学籍。该生后悔莫及,其父也觉得处罚的很严峻,以为学校的划定触犯了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不正当。遂一纸诉状将该校告上法庭,使他的儿子重返校园。可见象农夫这样熟知法律的弱势群体能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是多么的重要。
三、折衷型;此类人群占32%。这部门人既有封建思惟又有现代观念,深受封建文化和法律轨制的影响和冲击。在我的调查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农忙季节有两个村民为争农用水而争吵直至动手,结果一人被对方打伤了左眼,以致视力迅速下降。因为两方是远亲。他既想上诉法院来求得赔偿又基于亲戚关系而徘徊不定。以至过了诉讼的期限,使其丧失了胜诉权。怎样走出封建思惟和现代观念的岔口是解决以上题目的枢纽。
总体评价和策略分析
现时农民法律意识的状况, 较之数年前确实有很大提高, 农民对法律的认识在不断发展、深化, 愈益趋于理解、认同和接受, 但种种不足, 有目共睹。农村的法制状况、本着积极的态度, 我就不足之处的原因说明情况,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农民法律意识离我们的期望还有些差距。首先从农民自身来说, 由于农民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结构所限, 法律这种“精深的知识”对
于知识普遍低下的农民来说有点“高深莫测”了。虽然至今在农村也进行了几轮普法活动, 但这只是在农村粗粗地扫了一下法盲而已, 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结构。其次, 从更深层的经济因素来看, 则是目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形成的一家一户生产方式下, 农民缺少主动接近法律、接受法律、要求法律的内在经济需求, 其法律意识多数情况下是灌输的, 是一种消极被动的了解。再次, 从法律在农村的实际影响力来看, 由于几千年来的权力至上观念的影响, 加上建国后国家有意识地把统治权力深入到农村。虽然在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国家权力的回收, 政治权力的影响有所改变, 但由于工作的需要, 对农村最有影响力的仍然是代表国家行政权力的政府官员们, 而不是代表法律权威的法官、法律工作者、律师们, 这无形之中使法律与政治在农村发生了错位。复次, 从目前在农村实行的现有法律来说, 多是管理型法律, 而授权性规定及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的规定不多, 农民难以从法律那里直接感受到自身的利益所在。基于以上分析, 我认为造成目前农民法律意识不高的原因不全在于农民自身, 很大一部分是法律没有真正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及目前的农村政治体制所致。其实, 在当下转型社会背景下的农村, 问题是非常突出的。如农村教育、农民工进城的权益保护、进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农村医疗保险与养老等问题, 法律未能及时、有效、公正地解决这些问题, 这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一次赢取农民信任法律的绝好机会。有必要指出的是, 对于中国农村社会, 我们必须把它放在中国社会转型大背景下来研究。中国农村的现实本身就具有正当性, 这是任何试图研究农村法治问题的法学家、法律家、立法者所不能跨越的现实, 任何不顾中国农村现实而大谈法治理想都是不切实际的。而在我们的法治理论与实践中, 要么鼓吹西方法治理想主义, 要么以城市工商社会为特征的法律来硬套于农村问题, 少有人对农村法治作“问题化”研究与处理, 这种倾向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基于这个立论,要想农民法律意识和素质跃上一个新台阶, 我以为应从一下几点如手:
1、加强宣传力度,进步农民的法律意识。在农村前提比较差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宣传车张贴标语,并通过扩音器宣读法律,扩大影响范围。全方位的进步他们的法律意识。司法所应常常到农村去进行法律宣传,演讲以及进行普法教育。让他们学会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2、加强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要使农夫都进行有效的社会介入进步他们的法律思维必需有完善规范的法律体系。政府应对村委会工作轨制进行法制改革,保证村委会有效快速的进行基层工作,使更多的农夫介入进来,治理自己的事务。
3、切实落实党的政策,加强党的执行力,让党的政策完全执行到泛博农村中,让农民相信党相信政府。杜绝政府官员违法行政、杜绝行政不正当,把行政不公道降低到最底线。这样农夫就会知法懂法遵法,才能更好的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总之,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政府要引导农民摒弃封建思惟,接受新观念,进步他们的法律意识,顺应时代的潮流,只要这样社会才会提高,国家才会发展,民族才会富强。也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法治国家。
参考文献:
[1] 郑永流, 马协华.农民法律意识与农村法律发展———来自湖北农村的 实证研究[M].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2] 苏力.送法下乡[ M].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