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两岸之巅两个法学博士和两部宪法
2012年两岸之巅
―――两个法学博士和两部宪法
对岸刚刚结束的选举,再一次证明了两岸关系的基础是“九二共识”,“九二共识”下面无论是接“一个中国”还是接“一中各表”,本质都是一个中国。
这样问题就来了,一个中国怎么能有两部宪法呢?而且是两个不相容的宪法呢?因此,两岸都面临着修宪的重大任务。否则,如果“依法治国”的话,会依法发动“反攻大陆”和“解放台湾”。这样,台海战争就会“依法”爆发了!
这样问题又来了,60多年没有实际发生的“反攻大陆”和“解放台湾”会不会发生呢?应该说两岸人民有智慧避免发生战争。要解决两部宪法的问题,最有智慧的是法学博士,2012年,两岸之巅各有一个法学博士,相信两位伟大的法学博士会一展所长,用平生所学,带领中华民族现实全面的彻底的伟大复兴。
第二篇:登上地球之巅阅读理解题和答案
六.课后语段阅读
天色开始黑下来,寒风凄厉地呼啸着。
他们事先以为天黑以前就能登上顶峰,现在看来,这种估计显然错误。黑夜,即将成为他们前进道路上的第二道难关。在这人类从未到达过的珠穆朗玛峰北坡最后二三百米的路途中,他们将要遇到什么困难,要走多长时间,事先确实很难精确估计。
勇敢的突击队员们还在一步一步地前进,但是,由于前一阶段花费的时间过长,他们背上的氧气筒的气压表显示,氧气的容量已经不多。继续前进,可能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这时,刘连满因为过度疲劳,体力已经非常衰弱,每走一两步就会不自觉地摔倒,但他缓慢地站起来,仍然一偏一倒地坚持继续往前走着。
在身体虚弱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还要摸黑进行高山行军,这不仅极其困难,而且相当危险。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英国“埃非勒士委员会”的组织者扬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一书中曾这样写道:“人类身体在任何地方所受的痛苦,未有甚于一个埃非勒士峰攀登者在登山的最后一天所忍受的。…… 即使有完美的体格,旺盛的精力,假如他的勇气不足忍受砭骨的大风雪,神经不敢履践崔巍悬岩的边沿,意志不能在死一样的昏睡病侵袭时奋勇前进,他仍将不能到达顶峰。”对于扬赫斯班的同事们来说,他的这番话确实颇有道理。然而,对于坚强的中国登山队员们来说,有什么样的困难和危险能滞留和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呢?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荣誉,为了完成人民的委托,为了在喜马拉雅漫长的雨季到来之前最后一个好天气的周期内登上顶峰,四位勇士仍然勇往直前,继续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
1.第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这种估计显然错误”中“这种估计”指什么?
3.文中多次说到队员们严重缺氧,除表明条件艰苦外,还有什么作用?
4.“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请结合全文回答,队员们在攀登中会遇上哪些痛苦?
5.文中引用了《埃非勒士峰探险记》的一段文字,其作用是什么?
6.文中多次出现“中国登山队员”一词,如果去掉“中国”一词,好不好?
7.第四段第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8.第四段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9.假如你是登上顶峰三位队员中的一员,返回时,你读到刘连满同志的短信,你会有怎样的想法?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读着短信,又会产生怎样的感想?
【参考答案】
.1.景物(环境)描写。突出天气恶劣,暗示登山的困难。
2.他们事先以为天黑以前就能登上顶峰。
3.为后文在无氧的情况下登上珠峰作铺垫。
4.气候恶劣,体能下降,严重缺氧,山势险峻。
5.表现探险的艰难,从而衬托出中国登山队员的英勇无比。
6.去掉“中国”不好,因为人类成功地从北坡第一次登上珠峰是中国人创下的记录。去掉了就不能突出这一点。
7.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8.议论,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全文中心。
9..略。
第三篇:《登上地球之巅和真正的英雄》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登上地球之巅》
1、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树立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真正的英雄》
1、了解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失事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巨大悲剧。
2、感知人类最为闪光的品质——百折不挠地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认识到——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知识讲解:
一、基础知识
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
耸立sǒng 砭骨biān 崔巍cuīwēi 匍匐pufu 阴霾mai 余暇xia
2、辨别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形体的异同。
缭绕——缠绕 斩钉截铁——锲而不舍 养精蓄锐——齐心协力
阴霾——阴晦 梦寐以求——孜孜不倦
迫不及待——难以弥补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践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阴霾:本文指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
侵袭:侵入和袭击。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寄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情上。
哀思:悲哀思念的感情。
二、重点分析
1、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1960年,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地了解了许多感人故事,本文就选自他的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2、阅读课文,试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得面对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由于前面用时过多,氧气已经不多了,他们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
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着休息,开始进入半昏迷状态。他冒着生命危险,决定把自己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此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借着星光和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地匍匐前进。到8 830米时,氧气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空氧气筒,开始了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他们的四肢更加沉重,行动更加迟缓,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3、登顶过程中对生命构成极大威胁的三大困难是什么? 寒冷、黑夜和缺氧。
登山英雄是靠的什么来克服上述困难的? 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4、1986年1月28日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点38分,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爆炸后,飞机变成熊熊燃烧的巨大火球,拖着长蛇般的然后分叉的火焰和黄白色浓烟坠入大西洋中。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当晚即向全国发表了电视讲话,对罹(li)难的英雄表示哀悼,并决心继续对宇宙进行探索。1月31日,休斯敦航天中心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里根总统在会上发表了声情并茂的演讲。课文就是这次演讲的演讲词。
5、这篇演讲词的主要内容是:哀悼罹难的航天勇士,颂扬人类的探索精神,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演讲词体现了人类最闪光的品质——百折不挠地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
6、全文的感情脉络是怎样的?
前半部分主要是抒发悲痛心情,后半部分则主要表达力量(前后为悲痛和力量)。这两种感情水乳交融:全篇演讲词给人的整体情绪是悲痛,但在总统言辞的感召下,全民的悲痛转化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
7、文章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总——分——总。
第一段(1——4节)表达深深的哀痛和对英雄的赞颂。
第二段(5——13节)分别追忆几位献身的英雄,要人民永远记住这些“真正的美国英雄”。第三段(14——21节)号召人民化悲痛为力量,继承英雄未竟的事业,继续向太空进军。
8、你怎样看待演讲者的姿态和角色定位?
演讲者有着双重身份,一是代表全国人民的总统,要代表人民说话,要赋予演讲以普遍的意义;二是作为人民中的一员,与人民一道,共同仰视这些真正的英雄。
巩固训练
1、找出下列各组中注音或书写的错误,并在横线上订正。
a.刺入骨髓
销耗巨大
阴霾毙日
砭骨biān ________ b.难以弥补
斩钉戳铁
养经蓄锐
耸立sǒng ________ c.梦寐以求
孜孜不卷
迫不急待
匍匐pufu ________ d.钢毅不屈
步履艰难
契而不舍
余暇xia ________
2、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山严重缺氧,他们感到眼花、气喘、无力。(排比)
b.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夸张)c.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比喻、拟人)d.阴霾笼罩着整个的国家。(夸张)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这次学习,使我们的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b.他那崇高的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c.他的家乡是江苏省南京市人。
d.会谈就互相感兴趣的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
4、《登上地球之巅》写了三个队员最终从北路登上了世界最高峰。你如何看待这种胜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文中有许多景物描写的句子,请举出几例,并说说它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迁移阅读
一次难忘的远征
学生会发起了自行车远征的活动,同学们闻讯,纷纷报名。
“这可不是什么好差事。”父母听说后,急忙劝阻我们。我们却用老师的话来回答:“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夜里,我们出发了。我们骑出繁华的城市,进入了那深沉的黑色世界。没有月亮,没有星星,没有灯光,只有夏夜的蛙噪声和轻轻的车轮转动的声音。“鸟鸣山更幽”,这一阵阵的蛙鸣,更给此刻增添了诗情画意。
正当我们深深陶醉在夜色沉沉的山野中的时候,突然发生了一件事,令我们至今心有余悸。一辆亮着头灯的大卡车从我们后面驶过来,司机似乎没有发现前面有人,速度丝毫未减,一刹那呼啸而过,几乎没有我们的容身之地了。几个骑车技术稍差的同学险些被卡车带起的疾风掀倒。我们不得不停下来。老师风趣地说:“在城里,汽车怕行人;在这里,行人怕汽车。大家小心点吧,苦头还在后面哪。”
整整骑了二十四个小时,我们才在一所山根小学停了下来。
第二天清早,我们进山了。啊,那红色的天体洒下万道光辉,照耀在我们身上,如同用清泉沐浴,舒畅极了!看远山,一片翠绿。日光下彻,直入山谷,红与绿交织着,主宰着,幽邃极了。清风遥遥,薄雾袅袅,大家有说有笑,好个欢快的旅行啊!
中午,红色的天体变成了一片白光。大地贪婪地吸收着太阳发出的热量,变成了一个大蒸笼。我们骑着,骑着,一样的山,一样的树,可我们已无心欣赏。水喝光了,嗓子里冒着烟。汗流尽了,身上散发着难闻的气味。没有人说话,没有人笑,现在唾沫也是极宝贵的了。我们理解了老师的话,苦,真苦啊。然而苦在心里,没有人说出来。大家的眼睛依然是闪亮的,依然充满希望的光芒。
蝉唱起了歌,它们吸完了树的汁水,它们高兴了。它们的这种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实在无聊!我按了一下车铃,那铃声竟这样清脆,它传进了山谷,发出了回声,冲上了苍穹。一霎时,大家也都按铃,铃声大作,形成一片和谐的共鸣。蝉被吓了一跳,不再叫了。
“水!”分明有人惊叫了一声,大家为之一振。我们清楚地看见一条小溪,欢快地唱着歌,一路奔来。“冲啊!”不知谁喊了一声,欢乐的人群一下子冲向那清清的山的飘带。没有人听老师的劝阻,闹肚子我们认了,发烧我们也认了,只要能喝到水,我们什么都认了。
那以后,我们精神更加振奋了。终于,我们完成了远征,胜利回师。
“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最有意义的。”老师的话依然回响在我们耳边。我们愿把这次活动比做一首歌,一首由我们生活的音符组成的歌,一首欢乐的、蓬勃向上的、时代的歌。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余悸()袅袅()贪婪()
幽邃()
2、这篇文章从几个方面写出了“难忘”?最难忘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虚线处“没有人听老师的劝阻”一句,联系上下文,补出老师“劝阻”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请找出具有标志性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详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略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分别引用了老师的话:“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最有意义的。”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
第四篇:把党旗和国旗插上世界最高桥塔之巅 - 中国交建
把党旗和国旗插上世界最高桥塔之巅
——中交集团中交二航局苏通大桥项目部党建工作纪实
2007年6月18日,苏(州)——(南)通长江公路大桥的施工建设者——中交二航局苏通大桥项目部全体员工格外高兴,项目部的全体党员更显得格外自豪,以摘取4枚‚桥梁奥林匹克金牌‛,实现人类首次斜拉桥1000米跨越,让沈阳至海口的沿海高速公路在长江天堑变通途的苏通长江大桥主桥胜利合拢贯通。这是他们辛勤劳动、注入智慧,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铸造的又一座丰碑,也是他们用心打造、融入情感,给党的86岁生日献上的一份厚礼。那高高飘扬在世界最高桥塔(地球水表面最高大的构造物)之巅的党旗和国旗就是最好的诠释和见证。
一、铿锵誓言:把党旗和国旗插上世界最高桥塔之巅
苏通大桥是继江苏省润扬大桥(世界第三、中国第一悬索桥)之后的我国又一座现代标志桥梁,具有主跨1088米、塔高300.4米、索长577米、群桩基础等4项世界之最,且罕见的水文、气象、地质、航运等综合复杂环境集合,蕴含着一系列国际前沿技术难题。它的承建,是中国向世界建桥最高水平的一次搏击,也是中国由建桥大国走向建桥强国的一次飞跃。
2003年5月20日,国内大型骨干桥梁建设施工企业,被称之为国内桥梁建筑领域的‚行业标杆‛和‚领跑者‛的中交集团所属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以科学的施工组织方案、合理的报价和在国内建设了多项特大桥的业绩,获取了这一举世瞩目的世界一流桥梁建设的关键工程施工权和大桥施工设计总承包权。
为了承建好这座现代标志桥梁,不负党和人民的信任和重托,中交二航局党委决定将此工程命名为‚党员示范工程‛,在选派青年专家型的副总经理刘先鹏、总工程师张鸿驻现场负责组建项目部的同时,选派了被称之为‚品牌项目书记‛的万骏义负责组建项目部临时党委,并发出铿锵誓言、作出庄重承诺: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旗与国旗一起插上世界最高桥塔之巅‛,把苏通大桥建成中国桥梁建设的典范工程和里程碑工程。那么,如何卓越有效地开展苏通大桥工程项目党的建设?敏锐的项目临时党委,及时把握江苏省指挥部党委在全国交通工程建设首创‚党建统管制‛的契机,针对‚世界一流‛建设定位和‚四个建设‛同步推进、协调发展的内涵,解析项目部‚一次性‛和临时党委‚非建制‛的组织特征,从牢记使命、为国争光上融通思路,把二航局‚造福人类,基业常青‛‚诚信服务,优质回报‛、‚外炼公信,内育忠诚‛、‚争科技领先,创管理一流‛的企业文化理念融入苏通大桥的现代国际工程管理体系,在较短的时间内提炼出‚32145‛的二航苏通价值观,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凝注到大桥中,让大桥和二航人浑身都散射出先进技术、先进文化、民族利益、科学建桥、人际和睦、自然和谐的光彩,把世界第一斜拉桥建成‚世界一流‛品质的大桥,实现展示中国的‚窗口‛、桥梁建设的‚里程碑‛,向党、祖国和人民交上‚一座世纪标志桥梁、一批前沿技术成果、一套现代工程管理、一支国际品牌队伍、一片廉洁清新净土‛的答卷。同时由这一价值观衍生出‚创新是灵魂、员工是源泉、文化是经络、安全是前提、质量是生命、和谐是品牌、效益是素质‛的项目管理理念、‚艰苦奋斗、勇攀高峰、锐意进取、诚信互助‛的苏通精神和‚严、细、实、恒、琢、敏‛的苏通作风,并制订出20余万字的《管理制度汇编》,构建了聚焦现场、融入工程、贴近员工的扁平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作为项目文化理念体系重要支撑。
二、聚集现场:作业平台创办文化长廊
在主墩平台上创办文化长廊,是二航局苏通大桥项目部临时党委结合工程施工实际需要,创新党建工作运行载体中的一个亮点。
进入苏通大桥项目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最早建立在办公、宿舍区之间,通向施工、作业区,由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工程性质和施工要求、企业和项目文化理念体系以及企业建设的品牌桥梁工程等内容组成的100米‚文化长廊‛,这是项目部临时党委为加强和创新党建工作机制与运行载体,立足工作前移、融入工程、聚集现场的一次探索和‚杰作‛。它无论对内部员工还是外来视察、参观者来说,都产生了巨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一位员工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到:走进苏通大桥项目部,100米文化长廊扑面而至。高高飘扬的国旗和局旗,幅幅中国现代特大桥的工程照片,刹那间从主道两侧飞入眼帘,一种作为二航人而自豪和骄傲的心境油然而生。
项目部党建工作‚零距离‛管理,是苏通大桥项目部临时党委创新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他们将支部建在标段上,小组设在工段上,一切活动围绕于工程,开展在现场。桥墩平台上的宣誓又是创新之一。2004年7月1日上午,项目部临时党委与大桥指挥部党委一起在大桥主墩平台上组织了新党员集体宣誓暨表彰先进的‚七一‛专题纪念活动。13名新党员参加了宣誓。在主墩平台上,‚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庄严的誓词伴随着施工机械的轰鸣声,在滔滔长江上回响。现场40多名老党员也在这特殊的时刻重温了入党誓词。现场的入党宣誓,使新党员不仅增加了使命感,更增重责任感。一位年轻新党员激动地说:‚当我站在苏通这座现代标志性桥梁工程现场高举拳头、在鲜红的党旗下宣誓的那一刻,我不仅决定了要把自己交给党,燃烧自己、为党奉献终生,而且也许下了诺言:要从现在做起,从脚下做起,在大桥施工建设中发挥自己最大的能量,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带头示范: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把党旗和国旗插上世界最高桥塔之巅‛,党员无疑是实践这一庄严承诺和铿锵誓言的主体。因此,项目部临时党委十分注重发挥广大党员在工程施工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建立了‚党员示范岗‛——党员在哪个岗位上从事哪个方面的工作,就要在那个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并被命名为那个方面的‚示范‛。项目部总经理刘先鹏被命名为‚首席示范‛,并制订了相应的示范标准和要求。于是,在苏通大桥项目部便出现了‚首席示范‛这一既时尚又特别的称谓。
年方36岁的刘先鹏,一心钟爱祖国的桥梁建设。作为项目行政一把手和‚首席示范‛,他深知肩负历史使命、人民重托的份量。一接到任命,便迎着‚非典‛,连夜驱车千公里赶到工地,放下行装就上江心筹划,签约后仅6天就打下首根试桩‚定海神针‛,确保了主桥6月27日提前开工;他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过度的劳累和无规的寝食,使胃病疾骤,在工程施工紧要关头捂着疼处硬挺了两个月,左劝右说才回武汉治疗;每逢施工出现难题、技术出现难关时,他总是沉着冷静,白天现场调研、晚上领导骨干挑灯会研,直到创新方案出台、施工难题解决、技术难关攻克……正是有这种精神,他带领着二航苏通人在现代标志桥梁工程施工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桥梁建设施工中的奇迹和纪录,因而被评为全国优秀项目经理、江苏省交通工程‚十佳项目经理‛、江苏省‚优秀党员‛、武汉市优秀 3 青年专家,被授予五一劳动奖章。
处在项目主要领导岗位上的党员领导是如此,工作在部门、工段负责岗位上的党员,也是如此。‚创新工长施‘魔方’,巧送桥塔揽白云‛的李洪军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为了确保世界最高桥塔塔柱不仅满足结构强度和耐久性,而且具有最佳的观瞻性,二航局再次引进国际领先的DOKA液压自动爬升模板系统施工。然而,苏通大桥的索塔不同于此前的任何索塔,其塔柱截面大、塔柱斜度大、每个塔柱四面收分的三大结构特征,对液压爬模系统又有全新的要求。就在液压爬模至200米高处时出现了严重的技术难题,使得施工不得不停下来时,作为爬升模板系统施工现场负责人,工长、党员李洪军急在心上,也‚计‛从心来。他运用多年的实践经验,结合DOKA液压自动爬升模板系统技术参数和‚三大结构特征‛的分析,创新发明了一种称之为‚魔方‛的工艺,使难题及时得到了解决,双肢中塔柱于2006年4月23日提前汇凝,李洪军和他的工友们无比兴奋、豪情满怀地把党旗和国旗插上了世界最高桥塔之巅。
四、打造团队:‚而立‛之龄人干了‚知天命‛桥梁
项目部临时党委根据年轻人占绝大多数的特点,从一开始就十分注重激发青年的智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注重团队学习力、创造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培植与打造,使二航苏通项目部成了一个学习型、知识化、互动性的新型团队和一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桥梁建设铁军。
——充分利用江苏省和交通部特邀中外著名专家组成顾问组和专家组、进行技术导向把关、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平台的世纪机遇和有利条件,不定期举办高水平、高质量的‚技术讲座‛,倡导并提供机会与条件,使员工特别是年轻工程技术人员从设计文件、监理审核、现场调研、优化方案、技术创新、工艺改进中学习先进、现代、超前的桥梁施工知识和技术。据不完全统计,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共举办各种类型的‚技术讲座‛10多次,参加听课的员工达200多人次,许多年轻技术工程人员谜上了‚技术讲座‛成为他们专业后继教育的好课堂。同时,结合工程施工的实际需要,不定期举办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
——结合现代管理和施工特点,凝炼苏通各项管理理念,建立聚焦塔梁的扁平化、标准化管理体系,实行文明工地10项管理千分制考评和现场工作质量5 4 项标准百分制考核,运用遥控图像、微机联网、管理软件、动漫画交底等现代信息管理手段,使员工在精细管理中摒弃陋习,在‚零缝隙‛管理中追求卓越,员工的文化素养和工作作风得到有效养成和增强,不仅确保了施工的顺利推进,而且实现了安全责任目标‚零事故‛,工程质量‚零缺陷‛。
——大胆提拔年轻有为者到项目重要岗位任职,充分发挥人才特别是青年技术人才的聪明才智。选拔35岁的二航局 ‚专家型‛人才肖文福担任项目部责任总工兼副经理,挑选在世界级桥梁施工中崭露头角、年仅26岁的高纪兵为主任工程师以及年方27岁的程之余担任‚第一桥塔‛工长。正是这种信任与重用,一大批30岁左右的青年英才脱颖而出,成为各个岗位上的中坚力量。
中交集团二航局苏通大桥项目部临时党委聚焦现场、融入工程、贴近员工富有特色的党建工作在促进项目施工生产、提升项目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确保这座世界最大跨径斜拉桥主桥胜利合拢贯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工作中,项目部党组织精心打造项目党建工作品牌,结合施工生产的重点、难点,不断创新工作载体,丰富工作内涵,增强了项目党建工作的生机与活力,取得了丰硕成果。
‚把党旗与国旗一起插上世界最高桥塔之巅‛,它的凝炼和提出,给了项目部思想上的开拓和合力上的加强;它的实施和推进体现了项目党建工作品牌意识和创新的党建工作水平,展示了先进的企业文化,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苏通大桥项目部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得到了交通部、江苏省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赏,为中国的建桥史谱写了崭新的篇章。
第五篇:七年级下第23,24课登上地球之巅和真正的英雄教案设计(新课标)-教学教案
主要内容:
《登上地球之巅》 《真正的英雄》 学习重点:
《登上地球之巅》
1、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树立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真正的英雄》
1、了解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失事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巨大悲剧。
2、感知人类最为闪光的品质——百折不挠地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认识到——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知识讲解:
一、基础知识
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
耸立sǒng 砭骨biān 崔巍cuīwēi 匍匐púfú 阴霾mái 余暇xiá
2、辨别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形体的异同。
缭绕——缠绕 斩钉截铁——锲而不舍 养精蓄锐——齐心协力 阴霾——阴晦 梦寐以求——孜孜不倦 迫不及待——难以弥补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践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阴霾:本文指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
侵袭:侵入和袭击。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寄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情上。
哀思:悲哀思念的感情。
二、重点分析
1、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1960年,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地了解了许多感人故事,本文就选自他的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2、阅读课文,试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得面对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由于前面用时过多,氧气已经不多了,他们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
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着休息,开始进入半昏迷状态。他冒着生命危险,决定把自己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此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借着星光和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地匍匐前进。到8 830米时,氧气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空氧气筒,开始了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他们的四肢更加沉重,行动更加迟缓,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3、登顶过程中对生命构成极大威胁的三大困难是什么? 寒冷、黑夜和缺氧。
登山英雄是靠的什么来克服上述困难的? 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4、1986年1月28日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点38分,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爆炸后,飞机变成熊熊燃烧的巨大火球,拖着长蛇般的然后分叉的火焰和黄白色浓烟坠入大西洋中。
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当晚即向全国发表了电视讲话,对罹(lí)难的英雄表示哀悼,并决心继续对宇宙进行探索。1月31日,休斯敦航天中心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里根总统在会上发表了声情并茂的演讲。课文就是这次演讲的演讲词。
5、这篇演讲词的主要内容是:哀悼罹难的航天勇士,颂扬人类的探索精神,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演讲词体现了人类最闪光的品质——百折不挠地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
6、全文的感情脉络是怎样的?
前半部分主要是抒发悲痛心情,后半部分则主要表达力量(前后为悲痛和力量)。这两种感情水乳交融:全篇演讲词给人的整体情绪是悲痛,但在总统言辞的感召下,全民的悲痛转化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
7、文章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总——分——总。
第一段(1——4节)表达深深的哀痛和对英雄的赞颂。
第二段(5——13节)分别追忆几位献身的英雄,要人民永远记住这些“真正的美国英雄”。第三段(14——21节)号召人民化悲痛为力量,继承英雄未竟的事业,继续向太空进军。
8、你怎样看待演讲者的姿态和角色定位?
演讲者有着双重身份,一是代表全国人民的总统,要代表人民说话,要赋予演讲以普遍的意义;二是作为人民中的一员,与人民一道,共同仰视这些真正的英雄。
巩固训练
1、找出下列各组中注音或书写的错误,并在横线上订正。a.刺入骨髓 销耗巨大 阴霾毙日 砭骨biān ________ b.难以弥补 斩钉戳铁 养经蓄锐 耸立sǒng ________ c.梦寐以求 孜孜不卷 迫不急待 匍匐púfú ________ d.钢毅不屈 步履艰难 契而不舍 余暇xiá ________
2、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山严重缺氧,他们感到眼花、气喘、无力。(排比)
b.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夸张)c.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比喻、拟人)d.阴霾笼罩着整个的国家。(夸张)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这次学习,使我们的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b.他那崇高的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c.他的家乡是江苏省南京市人。
d.会谈就互相感兴趣的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
4、《登上地球之巅》写了三个队员最终从北路登上了世界最高峰。你如何看待这种胜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文中有许多景物描写的句子,请举出几例,并说说它的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迁移阅读
一次难忘的远征
学生会发起了自行车远征的活动,同学们闻讯,纷纷报名。
“这可不是什么好差事。”父母听说后,急忙劝阻我们。我们却用老师的话来回答:“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夜里,我们出发了。我们骑出繁华的城市,进入了那深沉的黑色世界。没有月亮,没有星星,没有灯光,只有夏夜的蛙噪声和轻轻的车轮转动的声音。“鸟鸣山更幽”,这一阵阵的蛙鸣,更给此刻增添了诗情画意。
正当我们深深陶醉在夜色沉沉的山野中的时候,突然发生了一件事,令我们至今心有余悸。一辆亮着头灯的大卡车从我们后面驶过来,司机似乎没有发现前面有人,速度丝毫未减,一刹那呼啸而过,几乎没有我们的容身之地了。几个骑车技术稍差的同学险些被卡车带起的疾风掀倒。我们不得不停下来。老师风趣地说:“在城里,汽车怕行人;在这里,行人怕汽车。大家小心点吧,苦头还在后面哪。”
整整骑了二十四个小时,我们才在一所山根小学停了下来。
第二天清早,我们进山了。啊,那红色的天体洒下万道光辉,照耀在我们身上,如同用清泉沐浴,舒畅极了!看远山,一片翠绿。日光下彻,直入山谷,红与绿交织着,主宰着,幽邃极了。清风遥遥,薄雾袅袅,大家有说有笑,好个欢快的旅行啊!中午,红色的天体变成了一片白光。大地贪婪地吸收着太阳发出的热量,变成了一个大蒸笼。我们骑着,骑着,一样的山,一样的树,可我们已无心欣赏。水喝光了,嗓子里冒着烟。汗流尽了,身上散发着难闻的气味。没有人说话,没有人笑,现在唾沫也是极宝贵的了。我们理解了老师的话,苦,真苦啊。然而苦在心里,没有人说出来。大家的眼睛依然是闪亮的,依然充满希望的光芒。
蝉唱起了歌,它们吸完了树的汁水,它们高兴了。它们的这种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实在无聊!我按了一下车铃,那铃声竟这样清脆,它传进了山谷,发出了回声,冲上了苍穹。一霎时,大家也都按铃,铃声大作,形成一片和谐的共鸣。蝉被吓了一跳,不再叫了。
“水!”分明有人惊叫了一声,大家为之一振。我们清楚地看见一条小溪,欢快地唱着歌,一路奔来。“冲啊!”不知谁喊了一声,欢乐的人群一下子冲向那清清的山的飘带。没有人听老师的劝阻,闹肚子我们认了,发烧我们也认了,只要能喝到水,我们什么都认了。
那以后,我们精神更加振奋了。终于,我们完成了远征,胜利回师。
“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最有意义的。”老师的话依然回响在我们耳边。我们愿把这次活动比做一首歌,一首由我们生活的音符组成的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