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 常识的决议
(1985年11月2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必须将法律交 给广大人民掌握,使广大人民知法、守法,树立法制观念,学会 运用法律武器,同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作斗争,保障公民 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大力加强法制宣传 教育,在公民中普及法律常识,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保障国 家的长治久安,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实现 我国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和总任务,具有重大的意义。第六届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为了第十三次会议认为,国务院提出关于 在公民中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草案)的议案很重要,很适时,并决定如下:
一、从一九八六年起,争取用五年左右时间,有计划、有步 骤地在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中,普遍进行一次普及法律常 识的教育,并且逐步做到制度化、经常化。
二、普及法律常识的重点对象,是各级干部和青少年。各级 领导干部,尤其应当成为学法、懂法、依法
办事的表率。
三、普及法律常识的内容,以《宪法》为主,包括刑事、民
事、国家机构等方面基本法律的基本内容,以及其他与广大干部
和群众有密切关系的法律常识。各部门还应当着重学习与本部门 业务有关的法律常识,各地区还可以根据需要选学其他有关的法 律常识。
四、学校是普及法律常识的重要阵地。大学、中学、小学以
及其他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设置法制教育的课程,或者在有关课 程中增加法制教育的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并且把法制教育同道 德品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
五、要编写简明、通俗的法律常识读物,紧密联系实际,采 取多种形式,进行普及法律常识的宣传教育,努力做到准确、通 俗、生动、健康。要扎扎实实,讲求实效,防止形式主义。
六、普及法律常识,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动员和依靠 全社会的力量。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应当认真向本系统、本单位的公民进行普 及法律常识的教育。报刊、通讯社和广播、电视、出版、文学艺 术等部门,都应当把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普及法律常识作为经常 的重要任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府要加强对 本决议的实施的领导,制订切实可行的规划,并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贯彻执行。
第二篇:法律素质是公民素质的基本组成部分
Script>公民综合素质主要由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法律素质组成。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然要求公民法律素质与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同步进行、同时提高。
一、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法律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的群众性基础。
党的十五大重申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并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党的基本纲领。这三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党的十六大更发出了庄严的号召,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然后,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这些目标,不仅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奋斗,而且也有赖于相应知识、观念和能力的掌握、增强和提高。最简单不过的道理是,倘若科学文化知识贫乏、道德水平低下,建成富强、文明的现代化强国是不可能的话,那么,全民族民主法制意识薄弱而企求达到民主(法治)国家目标同样是一句空话!贯彻党的三个基本纲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才能实现三个基本目标,并通过全民族三个方面的素质相应提高作为保障,这是顺理成章的。
(二)三个方面素质同步提高是党和国家的一贯要求。
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就明确提出,“要在全体人民中间反复进行法制的宣传教育。”1996年10月10日,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就指出,今后15年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这三个方面相提并论说的是那么的明白无误!1982年12月4日通过的现行宪法第二十四条也规定,国家要“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注意!如果把理想和道德教育合并的话,这里实际上可归结成三类教育,这三类教育不正是要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法律素质吗?从1986年开始,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连续部署了四个五年普法。普法的过程就是用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江泽民关于民主法制建设的论述、宪法和法律法规教育人、改造人、培养人、塑造人的过程,也是把众多法律意识和具体法律规定内化为人的素质,从而确保法律正确实施的过程。正因为如此,从2001年开始的“四五”普法,就明确提出了“两个转变,两个提高”(即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向提高公民法律素质转变,全面提高公民法律素质;从注重依靠行政手段向注重依靠法律手段转变,全面提高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目标,鲜明地强调要全面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更是明确指出,“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出现这样提法当属首次。
(三)法律素质是现代法治社会公民的必备素质。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一是依法治国要求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不懂法不知法,何以当家作主?二是扩大基层民主,让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法律知识贫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从何谈起?三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公民生产、生活、工作,处处遇法,事事有法,不具备法律素质,势必寸步难行。四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转发中宣部、司法部的“四五”普法规划中,明确要求“青少年学生要在法律素质的养成上下功夫。”今后,青少年应是“德、智、法”全面发展,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的需要。
(四)公民法律素质提高是应对入世的客观需要。
加入世贸组织充分展示了党和国家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积极姿态。WTO规则作为一部庞大的“法典”,涉及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应对入世,信守入世承诺,我们要清理、修订和完善涉外经济法律法规,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快专门人才培养,加强政府部门内协调配合,有步骤地扩大服务业市场开放,深入开展多、双边经贸合作等。这一系列相应措施,无一不与各级领导干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乃至全民族法律素质的提高息息相关。例如,今后新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都要符合WTO规则,这就要求人大、政府相关人员熟悉WTO各项规则,领会和吃透精神。又例如,入世后要求增加立法透明度,要充分征求各方面特别是管理相对人的意见。若管理相对人对WTO规则和有关法律知识漠然不知,怎么能谈得上民主参与呢?
(五)法律素质已初步形成了独立的体系。
公民综合素质中法律素质能否“三分天下有其一”,尚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误区之一,“法律素质只是思想道德素质的一部分。”江泽民同志和党中央多次指出,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有关部门参与;在具体操作上,做到“以需求为导向,分级管理和分层培训相结合,计划调训和自主择训相结合”;在队伍建设上,主要抓好各级讲师团建设。二是与时俱进定内容;掌握履行职责必备的法律知识是基础,熟悉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相关的法治内容是重点,及时了解新颁布的法律法规主要精神是补充。三是健全制度作保障。要从学、考、查、用等多个方面促使领导干部学习法律的制度化、规范化。四是多种途径重阵地。各级党校是领导干部学法的主阵地,自学是领导干部学法的基本途径,同时搞好助学,并努力做到法制培训的计划、课时、师资、教材、考核的“五落实”。
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化管理水平。领导干部用法可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综合层面,即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另一是单项层面,通过学以致用,从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服务、法律监督、基层民主建设和专项治理等各个领域予以推进。查阅法律条文,钻研法治课题,要求法制工作部门把好法律关,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法律论证等,是领导干部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基本渠道。
(四)深化普法教育。
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教育是基础。按照“四五”普法的总体部署,通过不断推进家庭教育、紧紧抓住学校教育、着力巩固在岗教育、突出加强社会教育,促使公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化。
家庭是培育公民法律素质的“发源地”。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家长要在幼儿似懂非懂时始,晓以规矩、约束,感知法的存在。要在每个家庭中,通过各个成员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家庭中的成年成员要率先垂范,做未成年成员言行的楷模。
学校是公民接受系统法制教育的“根据地”。要把法制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范畴以此合理规划不同学龄段法制教育的不同内容,并科学安排道德教育、文化教育、法制教育的不同比例。坚持依法治校,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把法制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要组织学生参加法治实践活动,帮助他们了解法治的历史和现状,增强使命感,绝不能再在中国大地上产生新的“法盲”。
所在单位是公民法律素质持续提高的“主阵地”。要推进领导干部、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等重点对象学法用法的规范化、制度化,逐步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员接受法制教育的不同标准,逐步推行法律知识任职资格制度,逐步把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状况与在岗人员考核、奖惩的依据之一。
社会是公民潜移默化接受法制熏陶的“大天地”。坚持“党委领导,政府实施,人大监督,法宣主管部门具体组织,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法制宣传教育运作机制,要科学规划,强化管理,完善考核,促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五)让法律进基层。
让法律进基层定位是,在党委的领导下,有关部门按照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的职能要求,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基层深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为广大公民提供全方位的法治服务。它包括如下内容:
宣传法律知识。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对涉及公民工作、劳动、生活的新法律法规要及时宣传,对与公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深入宣传,对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法律法规要反复宣传。要注意针对性,公民个别法律需求要有求必应;从方法上既要“授以鱼”,更要“授以渔”,着力于公民运用法律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律师(公证员)提供服务。每个律师事务所都要定向负责一个街道、镇乡的法律服务工作,鼓励律师义务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各公证处要在每个街道、镇乡设立公证咨询点,定期由公证员向公民提供公证咨询服务。
依法调解纠纷。普遍建立社区矛盾调解中心,健全首席调解员制度,推动人民调解协议书审核制度,实现人民调解制度与诉讼制度的衔接,促使纠纷调解的规范化、制度化。
落实法律援助。要与“12348”法律服务专用电话工作密切配合,依托街道、镇乡司法信访综合服务窗口,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联络员),采取上门服务、定期回访等形式,提高法律援助效率和服务质量。
依法专项治理。要针对基层环卫、物业、治安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专项整治。
推进居民自治。要健全“四民”(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实行“三自”(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推进居(村)务公开,保证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
维护安定安全。结合文明、安全创建活动的开展,完善基层安全防控体系,确保社区稳定。
整合法律资源。在街道党工委、镇乡党委领导下,充实和发展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形成优势互补、协调有序的工作机制和格局。
(六)营造法治氛围。
大众传媒和文学艺术,对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有着特殊的号召力、凝聚力、说服力,巩固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明确目标。所有的思想文化阵地、所有的精神文化产品,都要宣传法律知识、传播法律意识、提示用法途径、倡导法治精神、弘扬诚信正气、鞭策违法现象,从而激励人们培养权利与义务相一致、权力与责任相统一的观念,使公民既能依法规范自身的行为,又能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又能依法参与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的管理。
把握原则。一要正面宣传为主。做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满腔热情地宣传新事物、新典型,克服一味追求卖点的商业化倾向,避免将法制宣传变成案子宣传。二要强化服务功能。要以让读者、听众、观众满意为出发点,体现服务性和亲和力,成为群众不见面的法律顾问,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三要创造名牌效应。要利用群众喜爱的名牌法制栏目,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之中进行法制教育,并加强对社会普遍关注热点问题的引导。四是开展舆论监督。要发动群众,对具有普遍意义的人和事开展讨论,有力地批评背离社会主义法制的错误言行和丑恶现象。
讲究方法。首先要处理好“都要动”与“要联动”的关系。报刊、广播、电视、网络这四类媒体都要以宣传法制为己任,就是“一二三四媒体都要动”。至于“一二三四媒体要联动”,就是各类媒体都要抓住重点,整合资源,科学安排,围绕中心和大局形成强劲的宣传声势。其次要善于以案说法、以事喻法、以艺示法,从典型的、身边的、具体的人和事中提炼主题,深化内容,增强各类媒体宣传和文艺作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再次开辟新阵地。要加大网络宣传的力度,鼓励发布进步、健康、有益的法制信息,开展网络法制课教学、法律知识竞赛、法制摄影、法制话题讨论等活动。
加强建设。加强采编播人员的法制培训,鼓励采编播人员自学法律或进入法律专业深造;以“金剑奖”、“法制好新闻”等全国评选活动为抓手,推动各新闻媒体、文艺作品多产新品,多出精品;推进媒体法制宣传的规范化、制度化,及时更新必要的设施、设备,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
(七)体制机制法制并重。
完善组织体制。1986年“一五”普法开始以来,已逐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实施,人大监督,法宣部门具体组织,社会各方面参与”的工作格局。各级党委要把普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方向,订规划,作部署,并从机构、人员上给予充分的保障;各级政府也要加强领导,做好实施工作,并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作出决议、组织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视察、开展执法检查等履行监督职能;各级法宣部门更要承担起组织、协调、检查、指导的职责;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工、青、妇等各群众团体,各民主党派,政治、律师、法学等协会、学会,都要把法制宣传教育同各项业务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各尽其责,各显其能,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推进普法工作。
激活运作机制。一是任务职责化。16年多的普法历程,已使基本任务大致“定格”了,要变任务为责任。例如,“四五”普法规定,在党校的各主体班中,法制课应作为独立的课程体系,并有具体的时间要求。这便是各级党校的职责,履行了这些职责,就意味着培训任务的完成;二是活动经常化。12.4法制宣传日和宪法宣传周、8.16依法治市宣传日、3.15消费日、6.26禁毒日等,既是宪法和法律法规宣传得以持久进行的抓手,又是吸引公民参加的有效形式,又是公民潜移默化中接受法制教育的社会大课堂;三是组织网络化。市、区县和委办局、街镇和基层单位都要有联络员,形成及时沟通交流的三级网络;四是考核规范化。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标准,考核时要力求公平、公正、公开,突出实绩,避免形式主义。五是理论前瞻化。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公民法律素质同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应相提并论等观点的确立,必将极大地推动法宣工作。
依法开展普法。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鼓励与鞭笞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的管理,扶持守法护法行为,抵制违法现象,惩治犯罪行为,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和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氛围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首先是按照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紧法制宣传教育的立法工作”的要求,加快立法步伐;其次是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再次是为公民法律素质的提高提供正确的政策导向,保护和支持所有通过正当、合法手段获取团体和个人利益的行为,防止和避免价值取向误导给社会带来的消极后果;第四是各行各业各单位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时,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统一起来,加强督促检查,确保严格执行。
上海市司法局 张 方
2002.12
法律素质是公民素质的基本组成部分(第4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三篇: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学案
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学案
教师寄语 法到用时方恨少 学习目标
1、能够正确理解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
2、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学习重点、难点 法律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一填空
1、我国法律规定了公民享有什么_______,应该履行什么_________,并对不履行义务的行为__________。
2、法律正是通过规定________来规范人们行为的。
3、任何公民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都有权根据______规定,按照________,向有关部门、机关和团体寻求________。
4、法律正是通过解决公民之间的________纠纷和制裁_________,来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5、诉讼通常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种类型。二 问答
1、法律是怎样规范人们的行为的?
2、法律是怎样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的?
3、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有哪些? 课堂练习
1、法律使公民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说明法律在公民生活中起到了()作用。
A 规范人们的行为 B 严厉惩罚犯罪 C 倡导人们的行为 D 批评人们的行为
2、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① 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② 规定公民享有什么权利,应该履行什么义务,并对不履行义务的行为予以制裁 ③ 自我教育 ④ 规定人们只享有权利不履行要求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①③
3、法律的重要内容是()
A 规定公民的权利 B 规定公民的义务 C 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D 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4、在现实生活中,公民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不应该采取的方法是()A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B 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C 向人民法院起诉 D 向有关部门投诉或到执法部门控告
5、具有最高政治权威的法律制裁是()A 刑事制裁 B 民事制裁 C 行政制裁 D 违宪制裁
6、下列案例中保护了公民合法权益的是()
A 未经小丽同意,影楼老板将小丽相片贴在影楼门口橱窗上 B 某商场向消费者承诺:公平交易,童叟无欺 C 父亲以12岁的小玲是女孩为由拒绝供她上初中 D 老师以小明迟到为由,罚小明站在讲台边 课后提升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我国法律规定的内容有()
① 公民享有什么权利 ② 公民应履行什么义务 ③ 对不履行义务的行为予以制裁 ④ 对依法行使权利的行为予以保障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村民张某发现有人偷自家的树木,便上前追赶,并将偷树人李某截获,强行带至家中进行询问、拷打。在这种情况下,你认为李某正确的选择是()
A 按照法定程序,向有关部门、机关和团体寻求法律帮助 B 忍气吞声,谁让自己偷树在先呢 C 事后让人进行报复 D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3、在某企业上班的小王最近遇到了一件很让她心烦的事,她的来信要么不明不白地丢失,要么就被人偷拆偷看。后来,小王终于弄清楚这一切都是同事姜某所为。下面你认为小王可以采取的措施()
A 忍气吞声,毕竟是同事,不便声张 B 与姜某协商和解 C 向公司同事说姜某的坏话 D 找自己的朋友把姜某打一顿
4、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国家对地方政府及负有监管职责的主要部门依法实行了责任追究,共有18名涉案人员被逮捕判刑,这说体现了我国法律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方式是()A 提起诉讼 B 制裁违法犯罪 C 协商和解 D 解决权利义务纠纷
5、在我国的四种法律制裁中,运用范围最为广泛的一种是()
A 违宪制裁 B 行政制裁 C 刑事制裁 D 民事制裁
6、遇到下列情况时,你认为下面做法正确的是()
A 去饭店吃饭结账时,服务员说如果不要发票可以少收2元钱,你感觉划算就接受了 B 自行车丢了,恰好有人向你推销来历不明的自行车,感觉便宜就买了 C 发现有人在路上抢劫同学的钱物,于是你想公安机关举报了 D 看到别人过马路闯红灯,感觉节省时间,你便跟着闯红灯了
7、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最好的维权办法是()
A 以牙还牙,用同样的方法对待侵权人 B 事后找几个“哥们儿”伺机报复,并且做到不留痕迹 C 找个“中间人”谈判“私了” D 按照法律规定和法定程序,向有关部门、机关和团体寻求法律程序
8、父母离婚后,小玲随母亲生活,父亲按月付给一定的抚养费用。当她由小学升入中学后,所需的支出增加了许多,母亲又下岗了,为此,她母亲多次找父亲要求增加抚养费。但父亲却不同意增加抚养费,因为原来的抚养费是由法院判决的,具有法律效力。小玲应该()
A 相信父亲的话,不再提出增加抚养费 B 跟父亲“死缠烂打”,直到他答应要求 C 到父亲的单位大闹一场 D 到法院起诉,请求法院根据现在的情况重新确定抚养费数额 二材料分析
思想品德课上,同学们围绕“法律在我们生活中有多重要”为主题进行了热烈地讨论。许多同学搜集了活生生的案例,以案说法......(1)请你告诉同学们搜集案例的途径
(2)与我们青少年关系密切的法律有哪些?请你至少写出4部法律名称。(3)设想一下,假如没有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第四篇: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讲课稿
老师,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第四单元第七课《法律保护我们的权利》。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法律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法律及法律规定了我们哪些权利和义务。那么它是怎样保护我们的权利,法律的存在到底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有什么作用呢?
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课的第二个框题——《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首先大家先看一下,下面的这四幅漫画。。。(板书,标题)
并思考这些反映了法律会对人产生什么影响?小组讨论,我找同学起来回答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法律对公民的规范作用,这也就是我们要讲的法律的第一个作用,即,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
具体来讲,法律是如何规范公民的行为的呢?我们知道规定公民权利和义务是法律的重要内容。法律规定了公民享有什么样的权利,应该履行什么样的义务,对那些不履行义务的行为予以制裁。这样公民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应该怎样做等等。比如,法律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那么,这样,当自己的孩子到了六周岁,家长会把他们送到学校,对于那些不履行义务的,政府会做出相应的措施,法律也是要采取强制性措施的。(互动,所以,法律正是通过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的。
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良好的秩序和行为规范才能令我们的生活徇烂多彩。美景也是需要我们来维护的。
不管是小长假还是寒暑假,人们都会选择出游。杭州西湖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闻名中外,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被誉为“人间天堂”。(展示ppt)(哪位同学有去西湖吗?游览西湖绝对不能错过西湖十景,在这里老师列出了其中的四处,大家有没有认识的?曲苑荷花,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断桥残雪)
为了保护美景,杭州市出台了《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 》:对以下行为进行了规范。(展示ppt)但是仍有一些游客,不遵守,仍有乱扔垃圾等一些行为。不仅煞了西湖美景,也。给西湖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展示ppt)
(。。自己的话。。)
那我想问大家了,(展示ppt)如果你在出行的时候。。
法律在我们的生活中呢,规范着我们的行为,对我们的行为形成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但同时,法律对我们的合法行为和合法权益予以维护。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权益这个词,它和权利有什么区别呢?
了解了基本含义,接下来我们通过一段视频了解一下法律是如何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的。
这段视频主要讲了非法兜售公民信息,受到法律制裁。刑法关于这方面的规定是这样的(展示ppt)
看完视频,(问题)依法行使自己权利 诉讼 法律在我们身边
第五篇:《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依法做事的观念、权利观念和义务观念,以及把法律作为首要的行为准绳的观念。
【能力】能够正确理解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提高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能力。
【知识】懂得法律通过规范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教学重点、难点:“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法律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法律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是学习难点。
教学方法:尝试尝试教学法,以“问题(学习目标)”为核心,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达到质疑解惑,成果共享的目的。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交流共享
教学过程: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它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我们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那法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
步骤 学习引导 教学提示或设计意图
尝试公民应该怎样依法行使权利?应该以温故旧知识。
准备 什么态度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的义务?
通过学习,我们要能解决:如果公用问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明确
明确民不履行自己的义务怎么办?当我们学习目的,激起探知欲望。
学习的合法权益受到伤害时我们该怎们
目的 办?法律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法律是通过什么途径来规范人
们的行为、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呢?
1、法律是怎样实现规范人们行为的? 自学(用铅笔在课本上做出标
2、阅读案例回答案例提出的问题。
自学
4、了解诉讼的种类;
课本
5、我国的法律制裁的种类有几种?
合作
6、法律在公民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研讨
法律通过规范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识,学会学习。同时发现问题,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提出疑问,加深他们对教材内容法犯罪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的理解。让他们能带着问题梳理课本知总结提升。班内展示(教师启发引导)——记)——小组内交流成果并解决
3、法律是怎样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 困惑(互助合作,质疑解难)——
初三学生小蓝因父母离婚,跟随没【设置意图】用身边同龄人的事有固定收入来源的母亲一起生活,因交例来迁移运用所学知识。从学生知识
应用
拓展
提高 不起费用,去找父亲,父亲却以已离婚的思维出发,设想可能出现的解为由拒付抚养费。决方法,激起学生分析的热情。(1)爸爸不承担抚养费,小蓝可能会其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法律在公怎样做?并做出相应的评价。民生活中是怎样发挥作用的,(2)小蓝决定辍学,林老师告诉小蓝:
(①辍学。反对。因为没有运用爸爸的做法是违法的,可以先和爸爸协
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可直接向法院也没有珍惜受教育的权利。②与提出诉讼。父亲协商和解→向法院提起诉
2010年8月20日,人民法院做出了讼。这是依据法律手段维护了自一审判决,强制要求小蓝的父亲支付抚己的合法权益。)
养费,共计1.8万元,小蓝重返校园……
①你认为林老师会利用哪些法律知识
来劝说小蓝放弃辍学的念头?
②法院为什么对其父强制执行?对其
父的判决体现了法律的哪些作用?
③该案例属于哪种诉讼?其父受到的是哪种制裁?
法院对小蓝父亲的判决,是由于他没有履行抚养小蓝的义务,法律对这种不履行义务的行为予以制裁,从而规范了其父的行为。这体现第一个作用: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他父亲的行为是违法行为,法律对他制裁了,【学习收获】那我们青少年该怎样做从而保障了小蓝的权利,也解决呢?(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依法享有了父女间的权利纠纷,维护了小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当自己的合法权蓝的合法权益,这体现了第二个益受到侵犯时,要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作用:法律维护公民的合法权权益。)益。
教学反思:尝试教学起步,问题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