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法律必须会的句子
一 刑事诉讼
1存疑不能认定,疑点利益归于被告.任何人无义务控告自己.紧急时无法律.法律不强人所难 .刑罚的威慑力不在于刑罚的严酷性,而在于其不可避免性要理解法律,特别是要理解法律的缺陷。——【英】边沁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任何人不因思想受处罚.无犯意则无犯人.单凭行为不能判定某人有罪,除非他还有犯罪的意图。任何人在被证明有罪前,皆应被视为无辜。一件事不能判两次罪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受罚。在事实发生之后制定的法律不能将该事实中所涉及的行为确定为犯罪,既无法律,何来违法。
二 民事法律
1 法律不保护权利上的睡眠者
2 契约是当事人间的法律
3 任何人均不得因其不法行为而获益.没有人应当从自己的过错中获益。人不应当因自己的不义而获益。
4 法院不得对于未向其诉求的事项有所作为。法院不能主动寻找案件。民不举官不究。5 当事人给法官事实,法官给当事人法律
6举证之所在,败诉之所在。谁主张谁举证,而不是谁否认谁举证;因为事物之常理决定了否定者不易提出证明。在法律上没有事实,只有证据。
7 不知事实可以作为借口,但不知法却不能开脱(罪责)。
8 法官不得因没有法律拒绝裁判。
9 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国王,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证明责任是诉讼的脊梁。行使自己权利以不损害他人权利为限不得推定任何人遗弃自己的财物。避免损害者较取得利益者为优先。契约胜法律。合意创立法律在涉及自我利益的案件中自任法官是不公之举。法律没有禁止的,都是公民的权利隐私止于屋门之前在法庭上,只有证据,没有事实两者权利相遇时,较古老者获胜。没有人有义务做不可能之事。关联并不等于因果关系。没有人有义务为对手提供武器。一项过错不能成为另一项过错的理由。人不能转让自己并不拥有的东西。对于一项含糊不清的回答,应朝着不利于回答者的方向解释。破坏证据者应承担不利于他的推定。一旦合同中出现含糊不清的表述,应尽量做出有助于保障标的物之安全的解释。28 享受好处者应承受相应的负担。两方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不得对利益无涉的第三方不利。行政权力退缩的空间有多大,民事权利伸展的空间就有多大。
有损害即有赔偿
显著之事实,无需证明。
债务证书在债务人之手中时,推定该债务已清偿。
三 法理学
1 法理乃法律之精神。
2 法治意味着,go-vern-ment除非实施众所周知的规则,否则不得对个人实施强制。3 民众对权利和审判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对法律来说,是一个坏兆头。
4 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无论何人,如为他人制定法律,应将同一法律应用于自己身上。法律的制订是为了惩罚人类的凶恶背谬,所以法律本身必须最为纯洁无垢。7 当国家制定的法律朽坏的时候,自然法便会取而代之。已判决的事项应当被视为真理。法律因某种理由而存在;理由发生了变化,法律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相似的理由导致相似的规则。无法在司法程序中被采信的事实就等于不存在。优秀的法官能够拓展正义的疆域。法律旨在防止强势者为所欲为。法官乃会说话的法律,法律乃沉默的法官。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国王,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程序是法治和恣意而治的分水岭。程序优先于权利。法律有时入睡,但决不死亡。法律的保护比个人的保护更有力。公法易逝,私法长存。
四 律师
1 付给律师的费用不应据其在法庭上陈述时间的长短,而应据其辩护质量的优劣。2 倘若世上没有坏人,也就不会有好的律师。你所说的话不一定正确,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有此上士,则必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取自相似案件的论式在司法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文本的灵魂在于它的意图。法律条文的本意不容背离。真相无所惧,唯怕被隐瞒。超出管辖权所作的判决不必遵守在用语中不存在模糊性时,不得允许探索用语的意图。审判不应依照先例,而应依照法律。我们无力反抗真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如说成:以证据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以程序为依托。
终极装逼:
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是丝毫没有力量的。
美国废奴运动领袖 菲力普斯 W
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的基础。
英国政治家 伯克 E
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罚才能使犯罪得到偿还。
英国作家 达雷尔 L
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法国作家 伏尔泰
倘若世上没有坏人,也就不会有好的律师。
英国小说家 狄更斯
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神灵,而不是殚精竭虑将神灵揉进宪法,总体上来说,法律就会更好。
美国作家 马克。吐温
自然界中没有奖赏和惩罚,只有因果报应。
英国作家 瓦谢尔 H A
与其责骂罪恶,不如伸张正义。
英国作家 丁尼生 A
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一种的网,触犯法律的人,小的可以穿网而过,大的可以破网而出,只有中等的才会坠入网中。
英国诗人 申斯通 W
如果法律没有恐惧支撑,它绝不能生效。
古希腊剧作家 索福克勒斯
法律是社会习俗和思想的结晶。
美国总统 威尔逊 W
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 好的秩序。
古希腊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
法律吸吮穷人的膏血,而富人却掌握着权柄。
英国作家 哥尔德斯密斯 O
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并非因为他们愿意做出这种行为,而是惟恐自己会成为这种行为的牺牲者。
古希腊哲学家 柏拉图
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适用的宪法,甚至一条永远适用的法律。
美国总统 杰斐逊 T
e美国人生活中最显著而又有益的事情莫过于对法律的广泛研究了。
法国法官托克维尔 A
惩罚是对正义 的伸张。
英国 奥古斯丁
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罪的法律,而是针对疯狂的法律。美国作家 马克。吐温r奇特几乎总能提供一种线索。一种犯罪越是普通,越是不具特点,就越难以查明。
英国作家 柯南。道尔爵士 A
在个人自己的案件中或是他所看到的案件中不能有疏忽,因此执法从来不能疏忽。
美国作家 马克。吐温
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英国法学家 波洛克 F
自然法即神灵法,只是用来约束每一个个体的法律,我们必须坚定地拒绝遵守。我们应该坚定地遵守忽视神灵法的规章制度,因为规章制度赋予我们和平、比较好的go-vern-ment和稳定,因而对我们来说,规章制度比神灵法更好,因为如果我们采用神灵法的话,他会将我们陷入迷惑、无序和无go-vern-ment状态。
美国作家 马克。吐温
No Remedy,No Right“(没有法律救济,就没有权利)。
所有的解释,若是可能的话,必是通过消除文本中的矛盾而实现的。
没有哪种犯罪比不服从还严重。
习惯与合意可以使法律无效。
有权利便有救济。
不知事实可以作为借口,但不知法却不能开脱(罪责)。
法律中不允许过度矫情和做作的表述,因为这种伪装的确定性会干扰真正的法律确定性。
真相无所惧,唯怕被隐瞒。
通过惩罚少数人,可以威慑所有人。
没有人应当从自己的过错中获益。
人不应当因自己的不义而获益。
任何人均不得因其不法行为而获益。
迟来的正义即非正义——西方法谚
再坚强的堡垒也敌不过金钱的侵蚀。(西塞罗)
法律中不允许过度矫情和做作的表述,因为这种伪装的确定性会干扰真正的法律确定性。
真相无所惧,唯怕被隐瞒。
通过惩罚少数人,可以威慑所有人。
没有人应当从自己的过错中获益。
人不应当因自己的不义而获益。
任何人均不得因其不法行为而获益。
迟来的正义即非正义——西方法谚
再坚强的堡垒也敌不过金钱的侵蚀。(西塞罗)
没有什么比善更受欢迎。
没有什么命令比“过守法的生活”更具有权威性。
两方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不得对利益无涉的第三方不利。
没有人有义务证明自己有罪。
(注:与我国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政策恰好相对)
没有人有义务说明那些他们所不知道的事物,但那些就相关事物提供了信息之人应该了解其所说的。
享受好处者应承受相应的负担。
(相当于经济学家们常说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举证责任应由提出主张者、而不是否定(主张)者承担
法律不会强迫一个人去做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Veni,vidi,vici!
——Julius Caesar凯撒
荣誉是美德的报偿。(西塞罗语)
小日子过得美不滋儿的人,必是无名之辈。
(奥维德的名言)
法律只帮助警醒的人,而不帮助惫懒的人。(用来解释为何会有“诉讼时效”制度)
我们无力反抗真理。
法律旨在防止强势者为所欲为。
汉译:如果语句中并无模棱两可之处,则不能做出与该语句的明显含义相悖的解释。(法律解释及合同解释的一项基本原则)
契约胜法律。
债务证书在债务人之手中时,推定该债务已清偿。
法理乃法律之精神。
人民之安宁乃最高之法律。
法是关于人世和神世的学问,关于正义与不正义的科学。
——《法学阶梯》
第二篇:学法律
“学法律、讲医德、促规范”主题活动
个人自查自纠报告
本人自参加工作以来,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遵纪守法,清政廉洁,模范遵守院规院纪,服从领导,发扬奉献精神,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及医德规范,并严格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脚踏实地的做好本职工作,考虑问题要三思而后行,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要做老实人,办老实事,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一切以病人为主,不应该收受病人的“红包”,要深刻认识到医药行业商业贿赂的危害性。要杜绝一切贿赂,本人从未收受“红包”“回扣”等商业贿赂。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自己的原则认真工作,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要更加善于学习,善于总结,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造福社会,造福病人的同时完善丰富自己的人生。在2010年,我将坚持自己在过去一年工作中的优点,改掉自己工作中的不良现象,紧密团结在院、科两级领导的周围,团结同志,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同时加强政治、业务和工作能力学习,认真完成院上和科室布置的学习内容,使自己工作能力和业务知识面有很好的提高。
陈 庆
2010年12月23日
第三篇:政工干部必须会
政工干部做到“六会”
为促进政治工作真正适应我市公安工作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对全市政工干部提出了“六会”的要求。
一、会谋划工作。政治部门肩负着领导和指导全局政治工作的重任,必须具有很强的谋划能力。因此,政工干部必须注意学习和不断提高自己的出谋划策能力,努力做好“站在全局想问题”、“围绕领导意图出主意”、“能够超前谋划提建议”,当一个谋略性的机关政工干部。
二、会拟写材料。文字工作是机关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指导部门工作的重要手段。政治机关的干部很重要的一个基本功就是会起草文件搞材料。不具备这个基本素质,就很难在政治机关立住脚,更谈不上有发展。那么,怎样才算会写材料?那就是:在内容上要大到全市公安工作的发展、队伍建设,小到管理、教育等方面的材料都能对付;在体裁上,通知通报、事迹材料、领导讲话、经验总结、调查报告等,都能熟其要领,知其风格,写得出来;在质量上,要达到“准确、迅速、规范、简练”,有新意,有价值,自己满意,领导满意。
三、会协调办事。政治机关的干部,不仅要会说、能写、善干,善于协调处理上下之间、同志之间、内外之间、方方面面的关系和问题,还要具有较强的独立办事能力。要大事
1办得很成功,小事办得很圆满,急事办得很迅速,难事办得很周全,在办事的过程中,既要有创造性,又不能出纰漏,不留后遗症。
四、会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是增强工作针对性、预见性、主动性、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学会调查研究,也是对政工干部的一种素质要求。调查,就是对客观情况进行考察了解;研究,就是探求事物的本质、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调查的目的在于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搞调查研究,必须预先有准备,必须注重方式、方法,必须深入细致、善于分析,提出有见地的建议和对策。
五、会指导落实。政治部是党委的思想政治工作部门,政治部门的干部对局政治工作,能不能善指导、会不会抓落实,直接关系到上级的指示要求能否落实到位,关系到党委的决定意图能否实现,关系到全局工作能否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确立科学指导、超前预测的意识,掌握科学指导、抓好落实的方法,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指导和落实的质量。
六、会运用现代办公手段。随着办公现代化的飞速发展,网络办公越来越展示出其特有的魅力和强大的功能,为传统的机关业务素质赋予了新的内容,这就要求每一名政工干部必须积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熟练掌握和运用先进的办公手段,以促进和带动综合素质的提高,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
展。
第四篇:做一辈子教师 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
学习《教育的内涵建设》有感
最近学校组织学习了张新实书记《教育的内涵建设》一文,感受颇深,21世纪是以知识和能力为主要资源的时代,教育面临着日益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教师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才能肩负起这个伟大的历史使命。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在我们的身边,教师们经常埋怨没有空闲的时间,每天都被备课和批改作业弄得晕头转向,更别说读学术著作了。我便是其中的一个。书架上那些学术著作充当了一种摆设,总是到需要的时候才去找一些资料。俗话说得不错:“书到用时方知少”,经常会感到自己知识含量少,文化底蕴差。现在我明白了,教师只有不断读书,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用科学的教育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有一教育名言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我想这桶水还是很有限的,我们每一位教师心中要有一条奔涌的知识河流,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才能掌握更多的教育技巧。如果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对学生的问题就有可能无法解答,无法给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这样的教师如何让学生信服,又怎能担负起教育这个神圣的使命呢? 有人说“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我想,我们应当把它当做教育路上的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要永不满足于现状,边学边干,做一名终身学习的教师。
所以提高教师内涵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就是提高教育的内涵,教师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是不容置疑的,我们应在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上下大力气,真正提高教师待遇,让他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把教育当作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那时,我们的教育一定会社会满意教育。
我行,我能,我们看到了差距,但我们有信心,为了宿迁教育的明天,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听于漪老师《学做老师》有感
真的是不得不叫人佩服称赞啊,于漪老师今年已经八十的高龄了,说话还是那样的铿锵有力,步履还是那样的矫健轻快,平易近人的笑容让人觉得很是和蔼可亲,能和这样大师级的人物亲密接触真的很难得,她身上的人格魅力更是令人折服。
今天上午,在上海市北中学的多功能报告厅里,于漪老师给我们做了一场精彩的报告《学做老师》。于漪老师有一句话说“她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而且以此为座右铭的。刚刚开始,于漪老师讲了五十年来,在教育领域的酸甜苦辣可以与大家分享,教师要在感情上全身心的投入,因为教师不仅关系现在,而且关系着将来的千秋万代,关系着家家户户,所以选择的教师就选择了高尚。她反复的强调,教师就是“以人育人”“育人为本”的工作,现代社会的孩子视野开拓,知识广泛,信息了解的也快,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具备定力,文化判断力,要有思想,具有坚守精神家园的意志,要有人格魅力,要以教师的人格来塑造学生的人格。举个例子,一个班的班主任待这个班三年以后,这个班的学生的性格或者行为方式,甚至就连走路都有相似之处,可见,一位老师的对于学生的影响力有多大。对于这一点,我也深有体会,因为我亲身见证了邢老师的人格魅力征服了他们班的所有学生,让学生心服口服,在跟前也好背后也好,对他的评价很高很高。而有的老师则不同,看似学生在面前好像不说话服气了,其实则不然。逐渐的因讨厌班主任而胡闹放任自己,甚至于自暴自弃。可见,教师具有人格魅力至关重要。这是我第一个感悟,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魅力,不断的认识自己,不断挑战自己。
于漪老师说什么人才能做教师哪?应该是“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也,人师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老师的智慧就好像泉水不断地涌现,形象也要是仪表的表率,才可以成为老师,老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主要来自于言教和身教,而往往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遂令而不行”可见身教的重要性。言教同样重要,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这些都是我要学习的地方,有了这些理论知识还不够,还要将先进的理论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那才能够变成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于漪老师说教师应该有虚怀若谷的心怀,“人贵有自知之明”,所以,她常常会用两把尺子衡量,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量别人的短处。这样的话,无处不是自己的老师,要学会借用别人的智慧,学会从别人那里学习知识,记录自己的不足可以使得更好的认识自己。于漪老师每节课就会记录下来这节课的不足和缺点,还有记录学生的闪光点。从而,了解学生,了解教学,了解自己。这一点给了我重要的启示,上学期的时候,我有些时候会写一些心得体会,可是没有坚持,也没有深入的写,从下学期开始,我要向于漪老师学习,要将自己每节课的不足和学生的闪光点记录下来,不断的进行反思,教师的反思是多么的重要啊。反思可以促进教师的个人成长。
教师要“学而不厌,勇于实践”学什么?以及怎么样勇于实践,今天就到这里吧,且听下回分解!
写此篇文章是为了于大家分享于漪老师的智慧,共同学习进步!!!呵呵,希望对您有帮助哦!
学做人师——听于漪老师报告有感
五十年教师生涯,桃李满天下:半个世纪孜孜不倦,心血洒讲坛。这是名师于漪的真实写照。听了于漪老师的《学做人师》报告之后,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这位“老太太”如此有激情,如此的人格魅力、如此热爱教育事业,如此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深深打动着我。于漪老师说“做了一辈子的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他老人家一生勤于学习、勇于钻研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她有一个对老师的非常好的诠释:“智如泉涌,形可以为表议者”听了她的解释,我感觉自己愧做一名老师。其中对于老师报告中的两点感受颇深。
一、“一辈子学做老师”。“自己学,学别人”
像于漪老师这样的名人,都坚持“一辈子”学习,尤其是她被评为特级教师后更加坚持“学习”,实在是有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回忆自己的教学历程,已有数几年了,我学到了多少呢?尤其是现在的
学生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相互交融,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各方面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并不是仅仅局限在课堂上,也并不仅仅来源于课本。老师只有多学习,掌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才能适应现代学生要求,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尤其是在现代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学科交融,更加要求我们不仅要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才能做一个“智如泉涌”的老师。
于老师不光自己刻苦学习,他还学习别人,学习别人的长处,“用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她说如果将办公室里17名老师的长处学来,他就成长了。可见在她的眼中,人人都有长处。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的进步。
二、“屡屡创伤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敢于正面自己的不足”
于老师说:她上的每一节课都伤痕累累。一个特级教师的课应该是无可挑剔的,为什么
她还说每一节课都“伤痕累累”呢?那是应为于老师和我们对课的要求不同;于老师对课后的处理和我写得反思也不一样。她每一节课后,都会记下自己的不足和自己备课时没有想到的情况。敢于将自己的不足“光天化日”在众人面前,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境界啊。她曾经讲到:在她漫长的教学生涯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每天都有人去听她的课,所以她说,她每天都上公开课,就连早读课也不放过。因此,她说她的工作都在别人的监督下进行,而屈指一算,至少上了2000多节课,在这些课中,她都发现有毛病,没有一节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而且她教的两个班教法也不一样,她认为她是教了一辈子的遗憾的课,而“屡屡的创伤却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因为有不足,于是我更加不断跨越,跨越过去以后,我就进步了。
重新审视自己写的教学反思,(在于老师的熏陶下,我在这里自我反思)
第一:写这节课的闪光点,只记闪光点,不计缺点。如果说于老师的课“伤痕累累”的话,那么我的课讲是“一无是处”,自己怎么没有看到缺点呢?有些时候自己感觉一节课上的很糟糕,教学反思上却没有记录。这样的教学能有进步吗?自己与成功的距离就是对待缺点视而不见。或者把自己的缺点看成是不光彩的东西,设法去掩饰,于老师却让我知道了缺点可以带来成功,关键是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缺点。
第二:上课过程中,学生反馈的好多信息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是非常灵活的,如果及时将这些东西记下来,那将是以后备课中非常有价值的东西。于老师让我知道了要及时扑捉这些灵活的素材,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学生才会更喜欢你上的课。
今后的教育之路还非常漫长,我想我应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学别人之长,取自己之短,正视自己,虚怀若谷,做一名名副其实的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
读“一辈子学做教师”有感
[ 2009-5-18 15:19:00 | By: shilinhongyun ]
推荐
文章说:以往谈到教师时,人们往往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里着重讲的是教师的牺牲与奉献精神。然而实际上教师和蜡烛并不能划等号,因为我们知道蜡烛只能靠自己有限的能量去照亮别人,而教师却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来补充自己的能量,并加速自己的成长。”
我认为今天的教师不能像蜡烛,只能向学生学习一样,要不断地参加各种学习、培训,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达到活到老,学到老的境界。这跟我们的生活一样,每天的生活内容各不相同,每天对人生的理解有不同的追求。所以教师不应该是蜡烛,而应该是长流水,源源不断。
一辈子学做老师——听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报告有感
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什么人才能够做人师呢?做人的老师,他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就是“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智如泉涌”,就是你的智慧要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行可以为表仪”,就是你的思想言行能够做别人的榜样。
2008年9月20日,在浦东新区后备骨干教师培训的第一堂课上,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对“如何做教师”给予了以上的诠释,她用时刻鞭策着自己的“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这句话勉励着我们在座的中青年教师。说实话我是第一次听于漪老师的报告,也听说有很多人听过她的讲学,有很多人向她求教,她始终热情地接待着每一位“不速之客”。从她条理清晰的讲述中,我们发现,这位有着80岁高龄的人民教师,从未放慢过思考的脚步,从未停歇过执着的追求,她是我们这个教育时代的一位领军人物。随着她的讲述,让越来越多的教师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师不仅要走进孩子的知识世界,还要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只有把课上到孩子心中,对孩子心灵产生震撼作用,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融化为学生素质的一部分。我们聆听的不仅仅是一位出色的语文教师的教学感悟,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睿智的长者风范和胸怀。我找不到恰到好处的词藻来表现这位大师级人物的思想境界,她的讲述亲切平和,语调中透出深邃和执着,听完报告,会让人油然而生高山仰止之崇敬。
报告会后,我感想很深:经常,我们都希望自己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这种愿望是好的,也是对的,但前提是我们自己必须首先具备高尚的师德,要有丰厚的知识功底,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对所有的学生无限关爱,对事业的无限忠诚来赢得学生的尊敬,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唤起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而懂得如何做人,做一个高尚的人,对祖国建设与人类进步有用的人。由此可见,一个教师的师德与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教师的专业素养、人格魅力以及对具体事情的某种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有时甚至还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如何激发一个“趣”字,不忘一个“新”字,牢牢揪住一个“情”字,铸就一个“活”字,是对于“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于漪老师老一辈的师德师风让我们看到了自身的不足。
学历高未必就能做好老师,知识储备丰富也未必就能把课上得明白。我认为,教师的主要工作还是要搞好教学,而教学的全过程也是教师展示自己师德水平的过程。一名师德高尚的教师,表现出来的是课下认真学习并领会教学大纲,深入钻研教材,积极参加各种业务进修,不断更新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际下功夫备好每一节课。
我是一名校外教育工作者,校外教育的教师拥有的不仅仅是三尺讲台,我们的活动场所从校内到校外,创新实践的机会有很多,但是创新活动不是指没有准备的教学,任何一次面对青少年学生开展的活动都应该是具有科学的教育意义的活动,如果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受到最大限度的教育,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严重失职。
当然,校外教育的很多教师已经具备了高尚师德,能够做到对课堂教学精益求精,严格把握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并随着校外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充满激情,富有活力。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由于自身的师德失范,极少数教师,在教学中带给学生某些不良影响的痕迹。可能会有以下这些现象:
1、自身业务水平不高,没有积极进取、提高专业发展的愿望和行动;
2、没有把自己的真功夫和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不深入钻研,对知识的讲授只是局限在技能技巧上;
3、工作得过且过,想省就省,能少做就不多做。以上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是一个人的责任心问题,而根源却在师德上。
人们常说,教师的工作是一项良心活儿。的确,教育工作虽然有各种管理制度和要求,但是,制度再完善也不可能保证和替代全部的教学过程与每一个工作细节的高质量,制度是为人服务的,更多的是需要教师本人的自觉自愿,自我约束,需要教师发自内心的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一名教师如果不具备高尚的师德,就不可能对学生充满爱心,不可能对自己的工作高标准严要求,更不可能得到学生的爱戴与尊敬。我认为,师德就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在自己不起眼不经意的言谈举止中,其中教育教学的过程就是对照自己师德水准的一面镜子。从于漪老师身上,我们看到其真正地把工作当作事业,刻苦钻研、严于律己且充满激情。
要做一个学生需要并喜欢的老师,必须时刻注意修养师德,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学生。
“一辈子学做老师”——我们就必须负责任地播撒!
第五篇:贺卫方:怎样学法律
贺卫方:怎样学法律
你应该怎样学法律
以上是一些题外话。今天的时间比较从容,我想和大家做点交流,谈一谈作为一个新入学的学生,作为一个北大法学院的学生,应当怎样去学习法律,怎样能够在毕业之后不觉得自己这四年没有白过。实际上,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也没什么经验,我刚才已经说过了,我是一个单科大学的毕业生,不像你们。你们太幸运了,高中毕业后考入这样一个伟大的综合性大学,我当年就没这么幸运了。当时只有几个学校招法律系的学生: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西南政法学院 ——后来改名西南政法大学。我不知道你们为什么要报考法律,我当时并没有报法律,报的是山东师范学院的中文系,我梦寐以求的就是当个作家。我的母校西南政法学院当年第一届招生,宣传力度不够,结果在我们那里报考者上线的人数还没有招的人多,很幸运,我的考分超过了重点线,就被作为重点院校的西南政法学院抓过去了。人生的命运真是很难捉摸。如果当时真到了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以后很可能到一个中学里当老师,我相信我会是一个比较受欢迎的语文老师,经常在本地的报屁股上发表一些小资情调的散文(笑),大约不可能有今天。当然你们也许能驾驭自己的命运,因为你们的学习成绩非常优秀,所以毫不犹豫就报考了北大而且是法学院,最终又金榜题名,这是你们最大的幸福。不同的不仅是学校;我读书时所学的东西也跟今天大不相同了。我们当时上法理课,老师推荐一本教材,是工农兵大学生编的,教材里经常提到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不断灌输的是这些东西,真正的知识学不到。我从大三开始才省悟到不能陷在教科书里,应该多读些有价值的书。于是,在一个好心的图书管理员的关照下,大三时读了许多好书,也引发了对西方法律、西方历史的兴趣。后来考的是外国法制史专业的研究生。大家知道,佳能公司的商标是canon,这实际上是西方历史上的一种法律,叫canon law,是天主教会制定出的法律,我的硕士毕业论文写的就是那个。最近几年才转为对中国现实制度的研究。大学的第一年需要不断观察、不断了解,不必过分地去记忆,什么东西都要搞清楚。几年前,我面对着与你们一样刚从高中毕业、有人戏称为高四的97级同学时,觉得给他们讲法理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法律这门学科涉及到许多问题,是一种非常深刻的社会科学。中学教育已给大家灌输了许多真理性的东西,都是无庸置疑的;但是对一个大学生来说,一切都要去重新理解,而不是去背诵。当然,法律专业所学的许多东西对于刚刚从高中毕业的人们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比如说,婚姻法里规定离婚的条件时说“夫妻感情确已破裂”。请问同学们,什么叫“夫妻感情确已破裂”?我跟你们一样,读大学时不理解婚姻法,实习时偏偏派我去处理婚姻纠纷。可以想象,那真是一场灾难——对我是一场灾难,对当事人更是一场灾难。我耐心地听夫妻俩讲他们的生活,讲哪些方面出了问题。我不懂,只朦朦胧胧意识到一点,但是不深刻。只有人在相当成熟、有了婚姻经验并且对婚姻有相当的观察之后,才能理解什么是“夫妻感情确已破裂”。所以,你们会发现,在美国,就没有我们现在这样的法律系学生,因为高中毕业后不能直接读法律,必须有一张大学文凭才能上法学院。可以想象,有许多人大学毕业后就结了婚,再读法律时,对人生的幸福、社会制度的设计等的理解力就会强得多。对我们这样的大一学生来说,有许多问题的确比较难以理解。有同学曾经对我说,老师你推荐给我们读的书每个字我都认识,每句话我也读得下来,但整句话什么意思我不知道。这种情况显示了什么呢?这是一个知识背景的问题。要读懂一本书,必须理解书背后的一种知识的积累。这种知识的积累甚至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有许多著作,回答的都是两千年前古希腊的那个老哲学家柏拉图先生提出来的问题。两千年人们的论证,两千年的学术积累,最后结出一朵朵小小的花儿开在你们的法理学教科书里,要你们一下子去理解,是很不容易的。当然不理解也不要着急,慢慢的,随着逐渐的累积,你会理解这些东西。
我觉得人在大学里的心态最重要的就是从容,尤其是一二年级的时候。也不要太在意成绩。我的同学中在学术界干得最好的几个,都是在大学里成绩刚刚及格的人。我还有个同学,四年下来成绩全优。但是,后来并没有走学术研究的道路。当然,他在实务部门干得也很好。观察学术界,你会发现,有创见的人很少有那种过分循规蹈矩、过分重视大学时的课程成绩的。当然有些时候成绩与某些利益相关,比如申请奖学金,比如将来推荐报送研究生,这是让人很无奈的。但是大体来讲,现在的教育制度在调整,老师在改变,不会只根据你背诵的功夫,还要根据你是否有自己的理解,有独到的见解来判分。
我学法律的体会
下面谈谈过去学习法律的一些体会,我现在仍处于学习过程中,活到老学到老,自己也常感到一种危机感,感到做教师的压力。我原来以为一辈子读书、拿工资就行了,搞了半天还要发表文章,每年还要发表几篇学术论文,论文还要有一定规范性,下边有一些外文注释才算好文章,压力也很大。现在有些方面的压力已经没有了,比如评职称,因为已经到顶了,我打电话给我妈妈说:“我评上教授了。”我妈说:“还能往上吗?”我说:“不行了,已经到顶了。”老太太说:“人还不到四十就到顶了,就没得可追求了。”这是她不能理解的一件事情。这样一种职业,还有一种压力,要求你不断创新,要有一种追求,比如给你们作过报告的朱苏力教授,他真正是一个学术上有追求的人,有一种创新精神,写文章也特别漂亮,我有时感觉:“怎么跟这样的一个同事在一起!”(笑)
那天的开学典礼上让我作为教师代表讲话,我强调了两点:一是要意识到法律学术是一个伟大的学术传统,你要了解两千年来的法律学术是怎么回事,要用有限的四年时间,真正地把握其内在精神,要成为一个法律人。我们法学院教育的目的是,让在座的每个人都学会thinking like a lawyer,如何像法律家那样去思考问题?法律家是怎样思考的?我这段时间给研究生讲课,讲的就是法治、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究竟是依什么治国?就是依在座的各位,你们将来就是治国之才,你们将来就是这个国家的栋梁之才,这意味着你们在法学院里所学到的这套思考问题的方式,学习到的这套概念、理论,它对社会有一种调整作用,你们用的是这种东西去调整社会,而这种东西的历史绝不是几十年或几百年。古罗马人创造了伟大灿烂的法律文明;中世纪人类最早的大学只有三个系:哲学系、医学系和法学系;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大学意大利的波洛尼亚大学,就是一所法律学校。许多人学了几何、逻辑、修辞等学问以后到波洛尼亚大学来学习法律。法律是调解社会生活的,法律是用一套经过数千年构筑起来的人为的知识来改造社会、调整社会。但是,请注意,法律首先是一个饭碗,我们学法律,也许并不完全是为了满腔热情地报国报民,或许首先不是这个,而是律师收入比较高。做一个律师,打官司、诉讼、在法庭上慷慨陈辞,下来后腰包滚圆,凭什么人家给你这么多钱?凭什么一场诉讼人们就给你二十万、三十万,有人打一场官司就能买一幢房子?凭的我们所学的这套知识无法普及到整个社会,无法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律师,只有我们才能担任律师工作。我们掌握的是什么?是特殊的知识,是一个很难普及的学科。请看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将来你们会学到一大堆一大堆怪头怪脑的词汇,人家叫“老公老婆”,你偏要叫“配偶双方”(笑),还有配偶权;人家说bar是喝酒的地方,我们说bar就是律师界;我们平常有一些怪怪的词汇,比如说无罪推定,老百姓不理解,有人写文章,称“林彪、四人帮对人民实行法西斯专政,大搞无罪推定!”他理解错了。还有善意买受,一年级的同学问我什么叫善意买受人、恶意买受人。一个人在自行车市场上花30块钱买了一辆崭新的自行车,我们说这是恶意买受,为什么呢?因为依据常识,30块钱是不可能买到一辆新车的,你居然买到了,这是你有意识地买赃物,这肯定是在帮助销赃嘛。你这种财产权也是不受保护的,这里的善意、恶意
跟道德家讲的很不一样。还有不当得利、无因管理、禁治产人,老百姓都不知道,有人连“上诉”都不知道,东北某法院的审判长说:“如若不服本判决,可以上诉至本院的上级人民法院。”当事人问:“审判长,你让我上那棵树啊?”(笑)
这些概念太多了,即使是在美国这样的法制发达国家,法律家所使用的概念体系跟日常语言之间也有很大差距。正是因为对这样一套语言、对这样一套知识及其背后的制度和理念的把握,使得我们成为一个法律人。法律人因此可以交流,而且交流的成本降低了,交流的准确性提高了。大家一见面,“我看你的要约有问题,你那里边有点诈欺的意思,所以可能很难得到法律上的救济”。我们说得很清楚,都没有什么误解,可要是有个外行人在旁边听了,就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说的什么东西啊?我又不是灾民,要什么救济呀?他不知道法律救济是法律上采取的相关措施。这一套语言是我们的饭碗,也是我们的学问得以精确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无论是法官、律师、检察官,都要到法庭上去辩论或作出决策。如果法官、律师、检察官没有受过共同背景的训练,那法庭就乱了,就会相互之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了。要是法官听不懂什么是善意买受人,那就很可怕了。所以,这是我们法律人必须领悟把握的一套伟大的知识传统。
总的来说,我们要理解法律知识的传统,这是经过四年的教育后首先或最基本的要求,以后分析问题时,要thinking like a lawyer,你就是一个lawyer。我最近写了篇文章分析一个事件,就是在追求thinking like a lawyer这个境界。这是一个比较热门的事件。重庆有个28岁的年轻人,叫唐卫江,他到朋友家玩时看到朋友新买的佳能打印机,这台打印机附送了一个宣传品,上面是“百变赵薇”,就是那个演小燕子的演员,佳能公司选她做形象大使。唐卫江觉得这个挺好的,就借回去看。他回家后仔细一看,不对,有问题,上面写道:赵薇出访过的国家:中国、台湾、香港。问题严重了,唐卫江怒不可遏,这不是对中国人民感情的污辱吗?这不是公然分裂中国吗?搞一中一台,还有一港!唐卫江先生拍拍屁股就到了重庆晚报社。编辑可能也觉得抓到了一个大题材,他们第二天就刊登了对这件事情的报道,并且配发了题为“国家尊严无小事”的社论,愤怒谴责佳能(香港)公司这种对中国领土完整的公然侵犯。报纸出版后,这起事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纷纷表达对唐卫江行为的赞赏。不久重庆律师界有几位著名律师站出来,声援唐卫江,要免费为他打这场官司,起诉佳能公司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同时声称这是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果然,唐卫江开始筹划着提起诉讼,他向记者称要代表中国人民打这场官司,提出的诉讼请求有四项,第一,立即向全体中国人民赔礼道歉;第二,立即停止发送光盘;第三,立即销毁已有光盘;第四,赔偿1亿元人民币,作为对中国人民损害的补偿,同时他表示要把这一亿元人民币捐献出来建一百所希望小学。《北京青年报》等报纸都登了,我那天上网一查,简直可以说是遍地开花,各地媒体都加入了报道的行列。各地的人都觉得这件事太令人气愤了。然而,我仔细想了一下,think like a lawyer地想了一下,就觉得这个事件有点问题,所以写了一篇文章,叫《一桩热门事件,三点理性建言》,发表在“北大法律信息网”上,后来又刊登在《检察日报》上。我说看了这个事件后,作为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有种激动,我对唐卫江这种行为表示理解。但是,既然唐卫江先生说要用严格的法律程序跟佳能公司讨个说法,那么,我作为一个研究法律的人,从法律的角度去想一想,结果不想不知道,一想吓一跳,发现法律问题还不少,姑且写出来,以便有关人士及决策者更周全地更妥帖地处理此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是,唐卫江有权利起诉吗?他有没有当原告的资格,或者说,他是不是“适格”的原告?从小的层面上说,你是在朋友那儿拿的光盘,是你朋友买的打印机,所以,是你朋友与佳能公司有消费者与生产商之间的关系,你没有。你从人家那儿拿个盘过来就起诉啊?那我也去拿一拿好不好?大家都找一张这种盘,然后都去起诉,都索赔一亿元,那结果会怎样呢?可以说是“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诉讼后民族繁荣富强(笑)。法律上讲究,一个人要起诉,必须是利益的直接相关者,也就是说,诉讼中你的利益一定在里边,你一定与被告人利害攸关,否则法院不受理你的起诉。因为在诉讼中你可以使一些权利如变更诉讼请求,与被告和解等。所以首先你没有这个资格。
从大的层面上说,你说你代表受伤害的中国人民,谁让你代表的?法律上的代表不是中央领导那样说“我代表中国人民”就能代表了。诉讼中的代表需要有一个推选程序,受伤害的中国人民一起来推选才行,而且在民诉法中说,一方当事人数不确定时,叫“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的诉讼”,这时法院要求把人数确定下来,其方法是在报纸上登公告,一定期限内利益相关人必须以书面形
式向法院有关单位登记,登记之后才是诉讼当事人,否则不是。而这个事件发生后,既没有经过推举程序,也没有经过公告登记程序,唐卫江先生如何可以代表中国人民呢?
第二个问题是,这个案件究竟是什么性质?唐卫江非常愤怒,律师们也跟着愤怒,律师们说:“这不仅仅是法律事件,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这是对中国人民尊严的侵犯,对中国人民情感的污辱。”这里的调子倒是抬得挺高,容易引起人们的激愤,但是最大的坏处是,若是政治问题,则法官无法处理。政治问题与法律问题有很大差别,它是一种大是大非、你死我活、不可妥协、绝不让步、寸土必争的问题;但是法律上处理任何案件,都有一个可能的妥协让步,尤其是民事案件,有什么大是大非呀?被告跟原告说,你要80万太多了,我最多给你40万。原告那边说,40万?没门儿!少一分也不干!法官说:不要争了,我提个建议,60万如何啊?(笑)双方一考虑,好吧,60万就60万吧,于是双方达成妥协。这就是民事诉讼方面经常所说的优势证据、调解原则等,有什么是非呀?说这件事是政治问题,势必将法官推到一个尴尬的境地,唐卫江先生说:这个案件,如果法官判决我胜诉,以后外国人来中国做生意时就会注意中国人民的感情;如果法院判决我败诉,外国人今后到中国来就会更加猖狂!就会更多在思想文化领域给我们制造混乱,使我们重新回到清朝受外国人欺侮的状态!好家伙,法官遇到这种案件可真是没法判了——两条路,一条上写着“爱国主义”,一条上写着“卖国主义”,法官还有选择余地么?这不是法官判案,是唐卫江先生已经把案给判了,法官只能就范,这是何方道理?所以把这当作一个政治问题反而搞乱套了,搞得法官没法判了。
第三个方面,这一亿元的诉讼请求是怎么出来的?唐卫江说:我也没经过什么精确计算,反正算它一台机器三千、五千块钱吧,有些还上万呢,要是彻底一点,应该所有财产都没收了,他们侮辱中国人民的感情,这就是代价!说得咬牙切齿。然而,我觉得诉讼请求还是该经过一个合理计算,狮子大开口也是个问题;另外,一亿元,看上来很大,法院可能从未判过这么大的数目,但是,他说这一亿元作为中国人民受到感情伤害的补偿,我一算,坏了,中国人——大陆外加上港澳台,少说也有14亿人口,1亿除以14亿,每个人才区区7分钱!这才真是对中国人民感情的侮辱,是在伤口又撒了一把盐。我本来就受到了伤害,你说:给你7分钱补偿一下(笑),这不明摆着欺人太甚么?另外,唐卫江又说要用这一亿块钱建五百所希望小学,我说你没这个权利,你仅仅是诉讼代表人,而诉讼获得的收益是在全体当事人中间分配的,你说捐给希望小学你就捐啦?这是你的钱啊?你作为代表人打了官司这钱就都成你的啦?这7分钱我还要呢(笑)。
按说,唐卫江是一个没学过法律的人,他提出这类不符合法律的要求是无可厚非的,奇怪的是,为什么那几位优秀律师也不冷静地想一想其中的法理?也许大家听我说这些的时候感到心里有点憋,似乎我把解决问题的路都给堵死了。其实我们说它是政治问题时,并不是说它不能解决,中国政府完全可以跟日本政府方面提出交涉,中国外交部可以提出照会,可以表示遗憾,可以表示抗议,可以表示强烈抗议,可以降低甚至断绝外交关系,最严重的时候甚至可以诉诸武力。政治上的事情用政治手段来解决,法律没办法解决这类问题。毫无理性地乱来一气,那就不是搞法律。
好的法律人应为“博雅之士”
上面我们谈的是作为一个法律专业学生在专业方面的训练。法律之外,一个人进入大学后,还应该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博雅之士”。四年之中,你会受到一种精神的熏染,最后,当你走出校园时,你会变成很不一样的人,从外观气质、内在修养,各个方面都变得不一样,这种不一样在很大程度上是大学教育的功绩。当然,不看一本书,偶尔听听课,在未名湖畔谈谈恋爱,四年之后也会改变,也会变得俨然有斯文之气(笑),但是我们不该这样过这四年,还是该经常地、认真地读一些书,开学典礼上我也说过,不仅仅要听法学院的课,还要有效地利用我们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多听点外系的课,比如西方艺术史、电影艺术鉴赏这样的课。百年纪念讲堂时常有交响音乐会,听听交响乐,领略一下最高层次的交响乐团演绎的贝多芬,在听《田园》时想着田园风光,听《命运》时想着贝多芬这个命途多舛的艺术家怎样与命运抗争,怎么写出那么美好的音乐。《第九交响乐》,那是圣灵的感召,人类要走上大同,要有更多的和平而不是战争,人类都是兄弟姐妹,我们要有一种大同的理想,不要在人间制造仇恨,我们要追求人类的和平,相互的理解。我们不能想像贝多芬在写《第九》时耳朵全聋了,而且已快走到生命的尽头。他亲自担任指挥演奏完《第九交响乐》之后,下面欢声雷动,大家都在鼓掌,贝多芬却一点都听不到,旁边的人提醒音乐家:“你应该向大家致意,大家都在鼓掌。”贝多芬转过身来,现场的人们看到音乐家满脸淌着的泪水。这种伟大的作品,让你感到人生的崇高。胡适老校长写过一篇文章叫《不朽》,人怎么才能不朽?不见得我们都去创造贝多芬那样的伟业,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让自己不朽的方式,那就是为社会做出某种贡献,这就足够了。你会在这个世界中领略许多美好的东西。蔡元培校长说:“要以美育代宗教”。我们有许多伟大的艺术,容易让我们感受到宗教式的伟大,我们应该看看画展,看看其他的艺术作品。我一直主张,北大应该利用自己的资源,给我们的师生提供更好的精神修养环境。一百多年来,北大历史上有多少伟大的人物,有伟大的艺术家和学问家,他们的书法墨宝,他们的著作手稿,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搞个很大的陈列馆把它们陈列出来,让人们来以后都可以看到:“哎呀,你看胡适校长写的一封信。”看着先贤的手迹,会睹物思人,会感受到一种精神风范。孟子讲“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是怎么养出来的?在家养鸟种花行吗?不行,靠的是读书、听音乐、看展览和其他一些富于意义的活动。没有这些东西,一个人的人格就不会获得真正的提升。
对于学习法律的人来说,追求博雅境界还有职业意义上的效果。一个只懂法律的人绝对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法律人。他需要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他要读许多东西,例如莎士比亚,通过莎士比亚的戏剧可以领悟到许多人的道理,人生本身的悲剧,像哈姆雷特这样的角色,他体现的不仅仅是戏剧里的一个表浅的人物,他揭示的是人生的深刻的悲剧和内在的冲突;陀斯妥那夫斯基的小说里提示的对法律正义性的追问,那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卡夫卡的《审判》,可以揭示出法律的某种荒诞;狄更斯说法律诉讼是人类的一种灾难。我们搞法律的人也许应该跳出来一点,读一读这些文学家的东西,文学家往往是社会里感受力、领悟力最高的一个群体,“春江水暖鸭先知”,文学家的脚总是在水底下游动,他对这个社会中的疾苦体悟得最快。所以,读文学作品实际上是理解一个社会、理解一种人性,最终对于我们的专业工作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觉得我们应该分出一定的精力去读这些伟大的文学作品。我们还应当去读一些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著作,一些原著,不要过多地读一些二手资料;二手资料可以读一些传记,我觉得伟大人物的传记总是让人感到人生的振奋,感到一种激越之气。还要读经济学的著作,说实话,这是我自己知识上的一个缺陷。我一看经济学的书就烦,看不下去,不喜欢经济学,特别不喜欢,我一直到上大学后才知道,为什么在银行里存钱不但不收保管费,反而要给我利息。到别的地方存东西人家都要收保管费,到银行去保管钱,它倒过来给我钱,我真不理解这是怎么回事。到上大学后才理解了,原来我的钱被它用了。但现在我觉得一些经济学著作还是比较容易读。我劝大家不要重蹈我的覆辙,现在法与经济,Law and economics 已经变成了一门非常有影响的学科,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来分析法律问题。不懂一点经济学,怎么分析法律呀?什么成本、效益、还有博奕论,这是个game,a theory of game,对法律思考也产生了不少影响。另外,我们还应该多读一些历史名著,希罗多德的呀,塔西佗的呀,爱德华•吉朋的呀,他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已经翻译成中文了,还有其他的等等。总而言之,经典著作是我们应该阅读的,包括中国古典的经典,如孔子、孟子。我跟一些本科生接触,发现他们对孔孟还都挺熟,有时候说起来一套一套的,比我强多了。我只在小时候批林批孔时学了一点孔子,后来就没有很好的读过,读研究生时才开始在中
国古典上面下点功夫。最后,一个法律专业的学生还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把字写得好一些。作为一个中国人,你的汉字写得不漂亮,那真是不大好。这些知识都直接或潜在地对法学有影响,所以我们需要在这方面多开拓自己的知识,所谓“艺多不压人”,读书多了,对分析法律问题是一种潜在的资源,会让你在分析法律问题时不会陷入工匠式的牛角尖里,拔不出来。你会获得一种有智慧的平衡,一种理性的平衡,永远会做好自己的判断,这是一个法律人成长中必须要做的。你看,这四年要做的事还是很多的。希望我以上所讲的对你们有所帮助。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