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想:一种适合基层司法突显调解特色的法官培训制度
构想:一种适合基层司法突显调解特色的法官培训制
度
中国农村对司法的需求是巨大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流动,这种需求还将进一步扩大。如何面对农村社会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成为基层法院无法回避且必须解决的一个现实。尽管中国农村社会有了重大的发展和转型,对司法有重大的需求,但中国农村的纠纷性质仍然与城市有诸多差别,因此中国农村对司法的需求与城市地区对司法的需求有性质上的不同。这意味着中国农村社会对中国司法提出了特别的制度、技术和知识的需求。对司法制度、技术和知识的这些特别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会转化为对中国农村基层法官的特殊需求。因为任何司法的知识和技术都不可能只是写在文字上的,他们必须并且也只能通过基层法院法官和他们的工作来
承载和传达[1]。
目前,基层法院审判工作的一大特点是:注重调解。最主要的原因是,当代中国农村的基本结构还是熟人社会,人际关系比较紧密,互惠性关系普遍存在,并且往往相互牵扯[2]。因此,在纠纷解决中仍然有缓和人际关系的必要,社会同质性比较高,社会舆论构成了司法执行之外的一个比较强有力的社会制裁机构;农村的许多纠纷解决可以甚至必须借助一些民间习惯和风俗,以补足各类相对抽象的法律条文的不足。在此情况下,仅仅掌握现有法律规范而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法官,是无法融入基层司法工作,更无法满足基
层司法的特殊需求。鉴于此,笔者从基层司法的特殊需求出发,对完善我国的法官培训制度提出以下构想:
(一)确立以法律的实践理性为指向的培训目标
“法律是一种理性的存在。”[3]法官是一个将普遍、抽象的法律运用于具体案件的职业,其最基本的工作是完成法律从知识理性到实践理性[4]的转化:把条文的法律转化为生活的法律,把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和冲突转化为诉讼技术和程序。[5]法官既要掌握充分的法律知识,能够熟练的运用法律的概念、原则和理论,又要具备良好的实践智识,能够自如的将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生活转化为“法言法语”并作出裁判。因此,“司法不是一种纯粹理性的活动,而是一种实践理性的活动。”[6]对于基层法院的法官而言,更是如此。在基层法院,面对着千奇百怪的事,法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了解基本法律原则的情况下,以各种可能的办法获得各方均能认可的结果。一方面,这个结果必须双方当事人基本能接受,其次,这个结果还必须大致符合当地人们的道德价值判断,最后,法官还要考虑这个结果是否符合法律的要求,是否符合上诉审法官可能提出的其它苛刻要求。可见,基层法官更关注的是能否解决具体问题,关注的是结果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关心的是这一结果在于当地的天理人情以及与正式法律权力结构体系相兼容的正当性,而非规则的正当性和合法性。此,调解结案往往成为纠纷解决的最佳选择方式,即使是判决,法官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当事人进行事实与法律上的沟通,使得该判决结果在当事人看来是合情合理的。
由此可见,对于基层法院的法官而言,法律的实践理性远比纯粹理性更重要,而这正是目前法官培训制度所忽略的,将法律的实践理性作为基层法官培训的主导方向,是当前法官培训模式所必须作出的选择。
(二)组建以经验丰富的一线法官为核心的师资队伍
任何一种教育培训,教师都是关键因素,对于教育培训的效果和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与其他教学相比,法官培训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针对基层法官的特殊需求,师资的配备也应当有其特殊要求,即必须具有多元性。
一方面,近二十年来,法院系统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特别是“法律业大”及各种远程教育、函授教育,基本完成了在职法官的法律学历教育,不可否认,“法律业大”作为一种应急式的教育模式,对中国法官队伍建设乃至中国法治建设意义重大,但其更多只能缓解在职法官法律知识的欠缺状态,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法官的法律理性养成问题。[8]由于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的解读与运用需要较深的理论水平,才能保证培训内容的前沿性、丰富性、高层次和高质量。因此,基层法官培训需要具有较高法学理论水平的优秀法官或学者担任教学工作。这一方面在以往的法官培训中做得比较好。
另一方面,应该从基层法院抽调具有丰富调解经验的法官担任培训教师,并进行专门的教学法训练。法官思维作为一种群体性思维需要传授与灌输,法律方法与司法技能作为一种实践经验需要积累、传承与培训。由于调解成为目前农村基层法院解决纠纷的一种主要方式,而且可能在长达数十年间都可能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因此,熟练掌握调解技术、了解当地民风民情、具有人格威望和丰富社会阅历的法官应当成为基层法官知识和经验的传授者。通过专门的教学法训练,提升具有丰富调解经验的法官理论研究水平和能力,使他们不仅能够完成对自己司法实践经验的理论性总结,还能够将这些经验传授给基层法院的法官。
(三)设置以调解技能培训为核心的多层次教学内容
法官教育培训应培训什么内容及采用何种方式对法官进行培训比培训机构的设置更为重要,总的来说法官的教育培训要针对不同层次的法官有不同的培训内容,可以制定一套基本稳定、科学的培训课程体系。一方面,加强法官的综合能力培训,主要包括以下几项:一是法律技能,包括法律知识、分析法律问题的能力、熟知证据规则和法院运行程序等。二是法官个人素质,包括社会正义感、责任感、职业道德、工作热情、举止言谈等。三是把握和处理争议的能力,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等。四是动手能力和感悟能力。五是维护法律规则并要求独立公正行使法律的能力,这些技能及能力的结合,才构成一个公正的优秀的法官。所以培训法官应不仅仅停留在法律知识的培训上,更要在人格、道德、社会知识等等方面加强教育培训。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级别法院的法官,应开设不同的培训课程。各级法院的工作状况和关注重点不同,对各级法院的法官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也有所不同,并且,由此产生出来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也不相同。因此,应设立不同内容的课程,以满足不同级别法院法官的特殊需求。特别应对基层法院的法官培训更加关注,在其培训课程中突出调解技能培训、基层经验交流等内容。
在培训方式中除了传统的教学外,还应有庭审观摩、疑难案件讨论、师生互相辩论、相互提问学习等各种方式,培训方式的多样化能使法官更快、更好地掌握所教学的内容,深刻理解法律原理,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所学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使法律的实践理性得到培养和提高。在教学方式上,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法官培训的方式,采取互动式教学方法、提问式教学方法、个案分析式教学方法[9],以增加课堂的生动性,让这些平日里审判工作压力下忙碌的法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新的知识。
我国的法官培训制度尚不完善,改革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长期大量的投入,特别是广大基层法院的法官,他们在审判第一线,面对中国农村巨大的司法需求,他们非常需要通过法官培训来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以应对日益增长的中国农村司法需求。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入和法官职业化趋势的增强,如何让越来越多的具有法学院教育背景的初任法官融入基层法院,融入中国农村司法工作中,是法官培训制度未来必将面对的新课题,而构建一种适合基层司法突显调解特色的法官培训制度,可以为此找到一种出路。
朱苏力著,《金桂兰法官于中国法治》,载,2008年5月28日访问。
朱苏力著,《中国农村对法治的需求与司法制度的回应—从金桂兰法官切入》,载,2008年4月29日访问。
孟德斯鸠语,转引自天涯法律网.法律格言,2009年4月19日访问。
朱苏力曾经将法学知识的分类和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类知识的分类相类比,也分为实践理性、纯粹理性和技艺。参见朱苏力著,“知识的分类”,《读书》,1998年3月,第96页。
吕忠梅著,《论法律的实践理性与法官培训模式选择》,《探索与争鸣理论月刊》2006年第11期。
朱苏力著,《基层法院法官专业化问题——现状、成因与出路》,1999年,北
大法律信息网。
朱苏力著,《基层法院法官专业化问题——现状、成因与出路》,1999年,北大法律信息网。
吕忠梅著,《论法律的实践理性与法官培训模式选择》,《探索与争鸣理论月刊》2006年第11期。
李颖著:《美国法官培训对我国法官教育之借鉴》,载.cn,于2008年3月10日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