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6年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法理学)
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试题——法理学卷
200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法律观念
2.法律原则
3.法律责任
4.法律推理
5.权利客体
二、判断题(判别下列各命题的正误,对正确的命题在答题纸中打“T”,错误的打“F”;每小题1分,共20分)
1.法律规范可以分为调整性规范和构成性规范,构成性规范所调整的行为和社会关系在规范被制定出来之前就存在。()
2.法律具有利导性是因为权利可以诱导利己动机转化为合法行为并产生有利于社会的结果,而义务不具有利导性。()
3.过错推定是严格责任原则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4.法律的概括性,是法律具有规范性的表现形式之一。()
5.事件可以分为绝对事件和相对事件,相对事件指的是人们的一种行为,该行为的意志与其所引起的法律关系是没有关联的,因此,这种行为又被称为事实性行为。()
6.在确定法律的效力时,结合主义原则是以属人主义原则为基础,同时结合属地主义和保护主义原则而构成的。()
7.法律不经公布,就没有法律效力。()
8.在司法实践中,法律规则比法律原则的强制性大。()
9.对引起具体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来说,法律规范和法律事实缺一不可。()
10.法律具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功能,可以说这项功能是由法律的共同性本质所决定的。()
11.绝对法律关系的主体各方都是具体化的,相对法律关系的义务主体是不特定的、非具体的。()
12.法律推理是逻辑推导和经验论证相结合的过程,前者保证了法律推理的实质合理性,后者则保证了法律推理的形式合理性。()
13.以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法律类型,又包括奴隶制法和封建制法两大类型。()
14.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法与法律不同,法与社会经济条件的联系常常具有偶然性的特征;而法律与社会经济条件的联系具有必然性的特质。()
15.法律的调整对象是社会关系,法律通过对人们的主观意志的调整进而实现对社会关系的调整。()
16.对法律意识的内容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一个国家的法律传统。()
17.“权利-权力”关系是“权利-义务”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
18.法律适用,是法律调整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个阶段。()
19.当今世界法律发展国际化趋势同时反映了法律发展的国家主权因素的淡化。()
20.对法律和道德关系问题的不同立场,是区分自然法学派和分析法学派的一个重要标准
三、单项选择(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按题号顺序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每小题1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是()
A:《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B:《〈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共产党宣言》
2.认为法律是“民族精神”的体现的法学派别是()
A:自然法学派B:分析法学派 C:历史法学派 D:社会法学派
3.下列选项,属于社会整合意义上的法律功能的是()
A:调整统治阶级与同盟者之间的关系B: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C:调整统治阶级与敌对阶级的关系D:解决冲突
4.在法律规范的逻辑构成要素中,核心要素是()
A:前提条件B:法律后果C:假定D:行为模式
5.根据一般性知识推出特殊性知识,从前提得出结论的必然性推理方法是()A:演绎推理B:归纳推理C:类比推理D:辨证推理
6.张某系某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其子杀人,张某大义灭亲,亲自审理此案。知情老百姓认为,张某的做法违背了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回避制度,百姓的观点反映了法的()功能。
A:指引B:预测C:评价D:强制
7.以下属于外法型法制现代化模式的特征之一是()
A:市民社会的力量弱小,而政府的职能和作用较为强大
B:是一个由社会自身条件逐渐成熟而发展起来的自发的、渐进的法制变革过程
C: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运行的内在动力
D:是以法律形式合理性的发展为历史先导而现代法治观念和法律精神的弘扬紧密相伴的法制变革过程
8.以下属于法律的义务性指引功能的是()
A:规定公民有言论自由B:规定公民应当纳税
C:规定公民有权设立遗嘱D:规定禁止虐待老人
9.“法律能够承认和保护知识产权,解放和发展科学技术”,指的是法律的()价值
A:秩序 B:公平C:效率D:正义
10.把法律分为永恒法、自然法、人法和神法的思想家是()
A:奥古斯丁B:阿奎那 C:斯宾诺莎D:格老秀斯
11.“正当防卫”是法律概念中的一个()概念。
A:主体概念B:客体概念 C:事实概念 D:权利概念
12.在法律实现的各个环节中,()可以被看作整个过程的终点。
A:法律目的 B:法律规范 C:法律适用D:法律秩序
13.马克思关于“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的著名论断,揭示了法的现象的本质属性中的()
A:意志性B:规律性 C:阶级性 D:主观性
14.以下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方法中不具有立法效力的是()
A:法律清理B:法典编撰C:法律汇编 D:法律废止
15.“不告不理”原则体现的是司法权的()特征。
A:被动性B:独立性 C:正当性 D:终局性
16.以下关于法律规范的正确命题是()
A:法律规范具有概括性,不设立具体的权利和义务
B:法律规范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
C:法律规范不具有国家意志性
D:法律规范比法律原则更为稳定
17.法律调整的直接对象是()
A:利益关系 B:社会关系 C:社会行为 D:社会秩序
18.法律秩序形成的中介和关键是()
A:社会个体B:社会组织 C:社会领袖D:社会制度
19.公平与效益之间的关系问题,其本质是()这一矛盾的外在表现 A:共性与个性B:正义与非正义C:理性与非理性D:平等与自由
20.以下关于法律关系的错误命题是()
A:法律关系是思想社会关系B:法律关系具有物质制约性
C:法律关系以权利义务为内容D: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产生的前提
四、多项选择(下列各题的多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正确的,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每小题2分,共20分。)
1.法的现象的价值评析对象包括()
A:一定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社会法权关系的模式
B:社会主体的法律意识状况
C:法律机制对社会秩序稳定和社会进步的有效性程度
D:个人:一定的阶级和社会组织
E:法律的秩序状况
2.法的现象的运动过程集中地表现为两个基本矛盾关系,即()A:普通性与特殊性 B:主观性与客观性
C:内容与形式 D:内部与外部 E:宏观与微观
3.法的现象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历史时期往往存在共同性是因为()A:法律具有阶级性B:法的现象是客观规律的反映
C:法律作为社会公共管理的功能是任何时期:国度的法律所必备的D:法律自身具有的专门的形式和技术的通用性
E:不同国家:地区:民族间的法律交往
4.从法的精神和法的内容角度看,法的继承性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A:以同种社会经济结构为基础的法的精神和原则的继承
B:法律技术的继承C:法律的概念:术语的继承
D:法律制度的继承 E:有关公共事务管理的法律规定的继承
5..按照法律调整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法律规范分为()
A:调整性规范 B:义务性规范 C:授权性规范
D:强行性规范 E:职权性规范
6.法的现象具有以下本质属性()
A:规律性B:意志性C:阶级性D:正义性E:社会性
7.法与法律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A:两者的内在属性不同
B:法律是上层建筑,而法不是
C:两者与国家权力的联系程度不同
D:两者与社会经济关系联系的程度不同
E:法律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形式而法不是
8.下列各项,可能成为法律关系主体的有()
A:某自然人张三 B: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C:中华人民共和国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蒙古族E:西藏自治区
9.下列各项关于普通法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A:普通法系也被称为罗马法系
B:普通法系以近代英国的法律制度为基础
C:普通法也称为判例法
D:普通法和衡平法构成了普通法系的两条法律渊源主线
E:判例法的基础是“遵循先例”的原则
10.法律意义上的行为是指()
A:包括语言和身体行动B:包括内心活动和思想C:必须是有意识的行动D:是有社会意义的行动 E:由法律主体作出的行动
五、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法的现象的起源主要表现为哪几种形式?其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2、权利本位的法律模式有哪些基本特征?
3、如何理解恩格斯的以下论述:“在社会发展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的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的规则概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便成为了法律。”
4、什么是法律体系?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统一性取决于哪些因素?
5、什么是法制现代化?简述现代型法制在形式合理性方面的具体要求。
六、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运用法理学中的相关理论知识,论述权利保障的主要方式及其内涵。
2、什么是法律秩序?试论影响法律秩序得以形成的外部社会条件和内在机制。
第二篇: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0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200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文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14*5)兴观群怨;2 太史公书;3诗缘情而绮靡; 4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5 三教合一;6郊寒岛瘦;7苏门四学士;8清空;9清真词;10元曲四大家;11四声猿;12竟陵派;13立主脑; 14红学
二、论述(4*20)
1、你是怎样看待《庄子》的思想特征的?
2、你是怎样看待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的?
3、“易安体”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4、你是怎样看待《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的?
200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作品阅读与评论)
一、翻译
1.汉阳诸姬,楚实尽之。(《左传•城濮之战》)
2.以票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3.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李斯《谏逐客书》)
4.惧瓠瓜之徒悬兮,畏井藻之莫食。(王粲《登楼赋》)
5.赐浴皆长缨,与晏非短褐。(杜甫《咏怀五百字》)
6.公诚以都虞侯命某者,能为公已乱。(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7.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苏轼《方山子传》)
8.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归有光《项脊轩志》)
9.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宗且《报刘一丈书》)
10.越道避之,因犯鹵薄,为前马所执。(蒲松龄《席方平》)
二、名句填空
__今我来思,雨雪霏霏;__杂花生树,群莺乱飞;__为谁流下潇湘去;念桥边红药_;峰峦如聚,波涛如怒,_;
三、简答
1.《史记•项羽本纪》中霸王别姬一段描写,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思想性格?
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请解释“怀旧”一联的典故。
3、杨万里《初入淮河》“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干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作者何故说“初到淮河意不佳”?
4、顾炎武《寄次耕时被荐在燕中》是有二句曰:“转盼复秋风,当随张季鹰。”此二句的意思是:(1)期盼潘次耕于高秋时节,如年青之雄鹰,一展宏图;(2)希望潘次耕于秋季随张季鹰入朝;(3)希望潘次耕辞官归隐。你认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为什么?
四、论述
1、鲁迅说陶渊明“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鲁迅此语的理解。
2、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李清照词善用白描的艺术特点。
五,评论写作各400字
1、陈铎《水仙子•瓦匠》
东家壁土恰塗交,西舍厅堂初了。南邻屋宇重修造。弄泥浆直到老,数十年用尽勤劳。金张第游麋鹿,王谢宅长野蒿,都不如手镘坚牢。
2、袁枚《马嵬》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200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骚体苏李诗 游仙诗文章四友 郊寒岛瘦末本 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明代四大奇书 公安派 清空南洪北孔 花间鼻祖临川集 水浒传七十回本
二论述
1、谈谈《左传》的文学特点
2、杜甫叙事诗有什么特色?
3、你是怎样认识《牡丹亭》的艺术特色的?
4、分析《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形象
第三篇:[本科·考验试题]2006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东北林业大学
二零零六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考试科目:园林规划设计理论(含园林工程)
一、概念20分(每题2分)
1、障景
2、比例
3、岛
4、丛植
5、谐调
6、漏景
7、框景
8、俯视景观
9、园路平曲线
10、望山
二、单项选择题 10分(每题1分)
1、我国园林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其古老是因为它有---------余年的发展历史,自成体系,影响面广,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A、1000B、3000C、5000D、10000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体现的是那种造景手法?
A、障景B、对景C、隔景D、框景
3、公园中的主要道路宽度为5—7米,其纵坡的坡度应小于-------
A、20%B、8%C、10%D、15%
4、以--------的原理和实践为依据,将是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
A、美学B、工程学C、生态学D、植物学
5、利用一年四季的自然季相变化景色和朝夕景象形成景色是那种借景手法。------
A、远借B、近借C、俯借D、应时而借
6、为了求得主景或对景有丰富的层次感,在缺乏前景时,为了使画面更完整、更理想,应采用哪种造景手法?
A、借景B、障景C、添景D、分景
7、---------是一种美的联想,使人触景生情,浮想联翩。
A、意境B、画境C、主景D、配景
8、---------是园林空间构成的基础,与园林的性质,、形式、功能、景观效果有直接的联系,涉及其他要素的布局。
A、道路B、地形C、植物D、建筑
9、在绿地系统分类中,居住区中心绿地属于哪一类--------
A、其他绿地B、防护绿地C、生产绿地D、公园绿地
10、在给水管网水力计算中,水头损失为---------
A、节点水头损失B、沿线水头损失C、局部水头损失D、局部水头损失与沿线水头损失之和
三、简述题 共60分(每题10分)
1、简述公园的意义和功能。
2、简述园林形式构图中运用对比与谐调的至少六个方面。
3、简述可以作为停车场地的预制块或广场砖铺装场地的施工步骤,并绘制其中一种铺装的结构断面草图(1:20)。
4、分别绘制以防水卷材和钢筋混凝土作为池底的溪流结构断面草图(1:20)
5、简述植物种植规划与植物种植设计的深度要求。
6、举例说明景的类型
四、论述题 共60分(每题20分)
1、试论述综合性公园全员规划的内容
2、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建设种如何体现生态的理念
3、居住区绿地包括哪些内容?叙述其设计要点
第四篇: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专业课841行政管理学试题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2013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 试题编号: 841 试题名称: 行政管理学(共 3 页)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说明: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题或草稿纸上无效。
=================
一、名词解释题(第1-5题每题4分,共20分)
1.序贯决策 2.帕累托分析法 3.大部制 4.行政责任 5.柔性授权
二、简答题(第1-4题每题10分,共40分)1.简述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职能的发展趋势。2.简述国家公共行政管理的基础。3.简述公共管理职业伦理的内容。4.简述公共行政执行的基本原则。
三、论述题(第1题20分,第2题20分,共40分)
1.我国政府官员问责制存在什么突出问题?应如何维护官员问责制的严肃性,强化问责的实效?
2.在论述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新公共服务理论各自要点的基础上,对这两种理论进行比较。
四、案例题(第1题15分,第2题20分,第3题15分,共50分)[案例一] 2011年1月6日《都市时报》报道,河南省交通厅厅长董永安因涉嫌违纪被纪检部门“双规”。河南省交通厅官方网站已删除董永安厅长简历和活动报道等。此前,河南省交通厅曾连续有三任厅长被查出违法犯罪事实。外界评论,在河南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连续5年保持全国第一”的同时,河南省的交通厅在十三年里创出四任厅长前仆后继的连续腐败新记录。
据不完全统计,从1997年到2009年,全国共有18名交通厅长因交通建设腐败被判刑,相当于年均一个半厅长因腐败落马。这意味着,“交通厅长被双规”
第五篇:2006年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试题(教学设计B)
200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试题
科目代码:423
科目名称:教学设计(B)
一 辨析题(判断下列描述的正误,并说明理由,每题6分,共30分)
1.认知主义理论学派认为,学习是人的倾向或能力的变化,但这种变化要能保持一定时期,且不能单纯归因于生长过程,学习的实质是内在能力或倾向的变化。
2.按照皮亚杰的有关理论,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已经形成了解决各类问题的逻辑推理能力,如能够解决大量的代数问题等。
3.在进行教学媒体选择的过程中,有时会列出一系列问题要求媒体选择者来回答,通过回答这些问题从而发现适用于特定的教学情景的媒体,这种媒体选择模型一般称为比较法。
4.知觉具有组织性、整体性、与恒常性等特征,所谓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脑能够将输入的刺激组成有意义的整体。
5.在肯普提出的椭圆结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中,强调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过程,评价和修改作为一个不断进行的活动与所有其他要素相联系,且贯穿教学设计过程的始终。
二 比较题(比较下述概念的异同,每题8分,共40分)1(动作技能学习中的)整体练习与局部练习2.具体概念与定义概念 3.辐合型与发散型 4.信源与信宿
5.精加工策略与组织策略
三 简答题(第一题10分,第2,3题各20分,共50分)1.什么是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对学生成长有什么意义?
2.什么是信息加工分析法?它主要适用何种学习内容分析?请结合信息技术内容举例分析它的应用。
3.布卢姆等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大领域,每一领域的目标又由低级到高级分成若干层次,是分析这三大领域学习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果让你向高中学生教授“如何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你会如何处理这些关系? 四 综合应用题(30分)
我国目前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都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如果要求以“图像信息加工”这一教学主题为例,为三个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学习活动设计,你将如何考虑?请写出你的设计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