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少年犯罪1

时间:2019-05-15 15:11: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青少年犯罪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青少年犯罪1》。

第一篇:论青少年犯罪1

胡老师,暂时我就只能想到这么多了,如果你还需要哪方面的信息告诉我我给您查,很多观点都是我自己的观点,带有主观性,胡老师觉得合适就参考,不合适就随便看看。各个论点之间有一定的间隔空间,方便理清思路,带有加黑的字体表示重点观点。最后奉上学生我深深的歉意和浓浓的祝福,歉意表示所找的资料有很大欠缺;祝福表示希望胡老师开开心心,身体健康!怎么感觉是写信呢,废话不多说了,胡老师往下看我的作业吧:

如今青少年犯罪问题以成为即环境污染,贩毒吸毒之后的第三大社会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强烈关注,我国也不例外。我国青少年的犯罪人数呈现逐年增多,并且向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发展的趋势,对社会稳定造成了危害。暴力犯罪、突发性犯罪、集团化犯罪是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我国的法律属大陆法体系,条款性强。目前一些针对青少年的法律体系还不完善,没有一套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相配套的、可执行性强的法律法规。另外由于司法内部各部门之间对犯罪青少年的转化教育还缺少协调性。因此在我国对青少年的量刑还需一个从实践到理论逐步完善的过程,但在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第44条

第1款规定:“对犯罪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责任,实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已为犯罪青少年的量刑定下了大的基调。但在实际生活中,各项相关措施和预防工作少之又少。所以,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重视法律的效应,国家在立法、各部门在法律的普及方面加大力度是当务之急,要在青少年心理方面构筑法律防线,正确引导其行为。

我国青少年法律知识水平、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有待提高。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中学生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基本了解的分别只有24.7%和16.4%。青少年自控能力较差,如果法制意识薄弱,容易走上违法犯罪。有研究在对所在的几所中小学进行调查时发现:随着普法教育的深入化,学生的法制观念虽然有所增强,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法律教育不感兴趣,只重视学习成绩,关心是否能考上大学,既便搞了法制教育也是表面应付,被动接受。例如,某校初二学生冯某,利用放学机会,采取打、吓等手段抢劫低年级同学的钱。当干警问他知道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一种犯罪时,回答是:我还钱不就得了吗?这样令干警目噔口呆的话。还有的仅仅因为想考验公安局的侦察能力而犯罪,待被抓到后还以为是在开玩笑。大多数违法犯罪青少年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加之法制观念淡薄,易受外界不良信息的诱惑和影响,易走上违法甚至犯罪的道路。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以上是相关背景的阐述,仅作参考。以下是预设的观点及对方可能性的回答。

正方:首先谈一下“预防”二字,预先就是做好防备,事先防备,就是说在青少年犯罪之前做一些准备工作,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除了婴儿,年岁小的儿童,当然他们也基本没有犯案能力,精神病人和傻子除外,这里指正常行为能力的人,自我约束和法律对他们来说都没用),所以自我约束力不叫预防,而是后天在环境的学习中自然学习而成,是人本身就该拥有的意识。所以要想做“预防”工作,必须做好相关的规定和惩罚事项,这才叫预防。

反方:自我约束力不是人一出生就有的,也是通过后天学习而成,提高自然约束力要通过学习,就像要学习知识一样,也是一种预防和准备。

正方:如果每个人都有很高的自我约束力,那就不用预防了,问题是不可能出现那么完 1

美,那么和谐的世界,更何况是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青少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基本上不能形成完整的自我约束能力,就算通过学习,也要到一定年龄以后,而且要保证他们的学习只朝好的方向发展。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可就需要法律法规来指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反方:法律颁布了就能预防所有的青少年犯罪吗,我们的国家颁布的预防青少年犯罪相关的法律不少,为什么还是出现这么多青少年犯罪事实呢? 正方:我们说的是预防,是减少青少年的犯罪,而不是完全消除,完全消除这一点暂时是无法做到的,我们对比一下,随着约束青少年的法律法规的健全,其实这一事实(青少年犯罪率)是在减少的。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要存在利益偏差和利益缺乏,犯罪就有可能发生,法律的颁布只是为了尽量减少犯罪现象,如果是完全杜绝,恐怕找不到一种方法,起码在现在生产力水平的社会无法实现。

正方:所谓青少年,指13岁到20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他们正处在心理、生理发育的关键阶段,心理教育不够完善、心理活动不够稳定,易受外界因素的诱导,容易养成不良习惯,自我约束能力普遍较差,所以做为一个社会主体,国家主体,不应该踢足球,把这个重任压在自我约束力尚未健全的青少年身上,而应该以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引导他们制约他们。所以预防青少年犯罪还是主要得依靠法律。

反方:13岁到20岁的小孩年龄已经不是很小了,正常的话具备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和学习能力,如果能在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方面加强学习,肯定比颁发几部离他们较远的法律要有效。而且,这一阶段的孩子学习法律的机会很少,学校课程很少有法律条例的,很多人是等到犯了罪,才知道有这样的法律和惩罚。而如果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的学习确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到的,家庭,社会,学校等对他们的引导和教育可以让他们建立良好的价值观和利益取向。

正方:当然,他们的自我约束力是在逐步的提高,可是在这可成长的过程中,也是最不稳定的时候,如果完全依靠自我约束的话,谁能料到这个约束会不会向法制的,美好的方向发展呢,所以我们必须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做引导、约束作用,能够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就不会犯罪了。虽然法律是告诫所有人,但最终用到的还是犯罪的群体,因为还是会有人犯罪,而我们的法律就是为了主要告诫这部分有犯罪倾向的人,让他们明白一旦做了法律所不容许的事,必须承担严重的后果和惩罚,他们的人生就会抹上一个污点。青少年的自我约束能力和承受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法律能够让他们中有犯罪意识的人在面对诱惑时因为考虑到严重的后果而选择放弃。这就是法律对他们的效应。至于说他们学习法律的机会少,社会,学校,家庭也可以通过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教育让他们接收信息,不是只能通过几堂法律课,各种合适的宣传途径都可以。

正方:谈一下犯罪,犯罪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或不作为,并且还触犯了相关的法律。青少年犯罪是家庭,学校,社会,以及自身等各方面原因造成的,是一种综合症。所以预防青少年犯罪要从自身,家庭,学校等各方面努力,这些都需要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和引导的。所以预防犯罪,就是要做好法律法规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以及青少年自己之间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让他们在温暖,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家庭和社会中生活和成长,让他们的行为得到正确的指导,减少犯罪的可能。

反方: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是人的行为具有自我约束性,人的行为是受自我约束能力限制的,既然是犯罪,是危害性的行为或不作为,自然是受自身约束能力的影响,是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的结果。如果能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那他们的行为就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而不至于犯罪,所以,减少和预防犯罪还得提高青少年的自我约束能力。

正方:对,确实要依靠自我约束,那么自我约束的能力从哪里来?很显然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学习的,需要引导的,而这背后正是法律法规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因为他们自我约束能力的发展是需要约束才能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所以我们只能需要通过法律的规定来限制他们的行为,用法律来及时引导他们可能走偏的行为。

反方:对方辩友说犯罪自身、家庭、社会、学校各方面的原因构成的,却只谈到了法律这一项预防措施,未免太少了吧。法律规范只能算其中小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是对家长,学校老师,社会、自身等其他各方面寻求支持和帮助,这些都要靠他们各自意识的正确指引和模范行为,让青少年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较强的自我约束的好习惯,才是预防犯罪的根本方法。

正方:确实,仅仅靠自我约束能力来预防犯罪是很无力的,我们也希望全部家长能够给孩子创造好的生活环境,并给予正确的指导;所有的学校都能够在要求他们狠狠提高自己的分数的同时重视一下思想教育;也希望社会向他们传达的都是积极、健康的思想等等,但是你们觉得可能吗?总有那么些家庭的不和谐,也总有那么些学校为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学生的德育和法制教育,也总有那么些社会诱惑和文化垃圾在误导着青少年,这个大环境是不能仅仅依靠道德和自我约束来规范化的,我们只能通过法律的强制性来改善这个大环境,为青少年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以此预防和减少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正方:法律具有明示作用,法律的明示作用主要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告知人们,什么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违法者将要受到怎样的制裁等;法律还具有预防作用,通过法律的明示作用和执法的效力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人们在日常的具体活动中,根据法律的规定来自觉地调解和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来达到有效避免违法和犯罪现象发生。此外,法律还具有校正行为,扭转社会风气、净化人们的心灵、净化社会环境的社会性效益的作用以及强制性。所以,可以通过立法,执法,守法来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以及预防青少年犯罪。

反方:法律的作用必须要通过个人的吸收和理解才能转化成实际的作用,不管是对青少年,还是为之服务的执法监管人员,都要认真学法,守法,执法后转化成自身的约束力后才能起到预防的作用,否则,法律就是一张白纸。

正方:那这么说来什么东西都得靠自己吸收,都是自己的作用,你饿了是得感谢你有饮食的能力,而不是因为食物,是吗?人自身的能力当然是很重要,但是我们谈方式,方法都应该从客观考虑,是对外因的利用。

正方:好学生犯罪频繁出现,如海南成绩优异,一向表现良好的小吉同学因其他同学的利诱,对目标学生实施抢劫和敲诈勒索一案。好学生应该是具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如果他知道抢劫和敲诈是违反法律以及要接受法律惩罚,那么他就会考虑不去实施犯罪,因为他不会仅仅为了好玩,讲义气而让自己去坐牢,葬送自己的前程。大多数青少年在犯罪后都十分的后悔,才知道自己错了,如果一开始就做好法律教育工作,他们后来的行为就不会如此偏激。

反方:好学生犯罪也是由于他们的自我约束和控制力不强,如果自我行为控制强,就不会受到诱惑而去犯罪。

正方:说的很对,是什么使得他们的自我约束和控制力不强的?是缺少一个强制性的规则,这个规则正是法律,好学生已经有相当的自我约束能力,去犯罪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后果的严重性,或者根本不知道那是犯法的。既然他能在其他方面表现很优秀,那么如果能对他们有良好的法律教育,他们也不至于去犯罪。

反方:不管是法律,还是道德,都是用来约束人的行为的,所以法律只是塑造和提高自我约束能力的一种方式,不能作为预防犯罪的主要方式。所以,预防犯罪应该主要依靠个人的自我约束能力。正方:对方谈的是所有的人,大部分人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这个能力不是天生的,是在一定的规则下培养成的,因此他们是不会去犯罪的,他们也不会受到法律的惩罚。我们谈的是犯罪的和潜在犯罪的青少年,是属于少数群体,那些人往往自我约束能力差,只有那些自我约束能力差的人要用法律去限制他们的行为,让他们知道一旦做了就难以承担后果和责任。所以,预防青少年犯罪是预防有犯罪倾向和犯罪动机的人,必须依靠法律,因为自我约束能力对他们来说没用。

反方:对方也承认大部分人是依靠自我约束的作用预防犯罪的,有些人实在是约束不了了才依靠法律,这说明主要还是依靠法律嘛。

正方:任何一件事都有它对应的群体,只要在对应的群体里它起到的是主要作用就是主要的方法。虽然法律是给所有人看的,但是最终运用到的还是那些犯罪群体。如果要跟那些犯罪的人和即将犯罪的人讲自我约束能力,那就是像跟一群劫匪说你们不要抢哦,抢东西是不应该,你觉得这样无力和温柔的约束对他们来说有用吗?他们知道这是社会不允许的,是别人觉得不应该的,但是他们既然做了,那就跟社会允不允许无关,就是他们想那么做。但是如果这时出现一堆警察,那他们肯定不会继续实施抢劫,而是会放弃逃跑。这就是法律的效应,他们只是害怕去蹲大牢和失去自由。

反方:人的行为是在内因和外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哲学原理告诉我们,内因是基础,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自我约束是内因,法律是外因,法律要想在预防犯罪方面有效,还得通过自我约束能力的提高才起作用。

正反: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出生都一样,是由外因来决定你的性格。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性格不一样,有良好教育的环境可以塑造一个积极身心健康的青少年,反之则不然。尤其是青少年,他们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很大,他们往往没有自控能力,必须有外因的推动和影响才能塑造健康的心灵和行为。

反方:法律不是万能的,对上课捣乱的人怎么办?对乱扔垃圾的人怎么办,对见利忘义,见死不救的人怎么办?这些行为虽然没有触犯法律,但是他不是严重的社会现象吗?难道上课捣乱还要运用某条法律接受惩罚不可?法律只能强制人们遵守法律,却不能强求他们遵守道德。只有自我约束能力提高了,这些影响社会正常运作和社会次序的行为才能得到减少。

正方:反方请注意辩题,我们谈的是青少年犯罪,刚才对方辩友所说的不是犯罪,而是构不成犯罪的犯错或者是冷漠。我们也希望世界多些温暖,我们也希望孩子都遵守纪律,那都是老师,家长,社会通过温情教育可以改善的。正方:欧洲国家芬兰是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芬兰儿童从小就学习社会学课程,在高中学习法律知识。良好的教育环境使芬兰公民普遍具有法律常识,知法守法。这样,青年人在步入社会前就已具备基本法律知识和遵纪守法的观念,自然就减少了犯罪率。

反方:美国的法律制度相对比较健全吧,但为什么还是有较高的犯罪率,尤其是青少

年犯罪?

正方:青少年犯罪在大部分国家占的比重都比较大,这不是美国一个国家的现象。而造成美国犯罪率高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其复杂的社会和种族关系,贫富差距等原因造成的。如果没有相关法律的约束,那犯罪率肯定会更高,中东战乱的国家就是很明显的例子。

第二篇:论青少年犯罪及其惩罚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现象日趋严重,上升幅度较大,远自美国频频发生的校园枪击事件,近至国内媒体关注的杀亲案件,青少年犯罪已发展成世界性的严重社会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导致青少年犯罪产生的原因很多,涉及的方面很广。根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

数的70%以上,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又占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80%以上。我国青少年犯罪能否得到较好遏制,广大青少年能否得以健康成长,是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兴衰的大事。对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关注和探究,已刻不容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日益突出的违法犯罪活动特别是青少年犯罪以其数量之多、危害之大、蔓延速度之快的势头,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良因素。

二、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征

(一)从犯罪性质看,盗窃犯罪最为突出。许多青少年贪图吃、喝、玩、乐等物质享受,又想不劳而获,从小偷、小摸走向盗窃犯罪;其次是抢夺、抢劫、寻衅滋事等犯罪人数众多;再有者,就是盲目模仿电影电视中的主人公作案手法,逞“英雄”,往往不顾后果挥刀作案,以致犯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严重罪行。

(二)从犯罪形式看,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增多。一些青少年由于过早辍学,无所事事,浪迹街头,便三、五成群,拉帮结伙,经常聚集在一起吸烟、酗酒滋事、交流作案经验等。有的模仿影视片中的黑社会组织,成立帮派或团伙,值得重视的是,有的少年深受黄色、淫秽音像制品的毒害而不能自拔,为了寻求精神刺激,而持刀、持械拦截少女实施暴力。

(三)从犯罪手段看,作案手段残忍,犯罪后果严重。有的青少年犯罪手段已经达到智能化、成熟化。作案前周密策划,多次踩点,选择时机,准备作案工具;作案时分工明确,注意配合;有的已学会运用反侦察手段;有的一人就犯有数罪,而且情节都较为严重。

(四)从犯罪年龄看,逐渐趋向低龄化。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数逐渐增多,而不满16岁不予刑事处罚和不满14岁不负刑事责任的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例。有些少年从10—13岁就开始走上犯罪道路。

(五)从犯罪身份看,辍学、失学少年人数居多。

三、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根据国内外的犯罪经验以及理论来看,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如下方面:

(一)社会环境及不良文化现象不时腐蚀着青少年纯洁的心灵。

青少年的生活离不开五彩缤纷和充满形形色色诱惑的大千世界。当今社会难免残留着旧社会的痕迹,在一些阴暗角落滋生蔓延着一些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相称的丑恶现象。一是近年来,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幼小的心灵里种上了贪慕虚荣的种子,讲排场、讲穿戴、讲吃喝,好逸恶劳,梦想一夜暴富,导致他们不择手段地侵犯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利。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二是在目前文化市场上,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文化娱乐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以及其它有损人民群众健康的内容,对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尤其是大量引入的港澳台电视节目,渲染凶杀暴力、淫秽色情等情节 ,这种受污染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三是社会上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严重影响了青少年上学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经常逃学。

(二)不正确的家庭教育给孩子造成难以矫治的人格障碍。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教师,正确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人格障碍,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在行为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是父母不和、闹离异,经常吵架,秽语连嘴,在家乱摔东西,给青少年造成心理伤害;二是家庭经济条件差,平时很少给孩子零花钱,造成青少年去偷、抢;三是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子女的过错、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是打就是骂,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在这种“高压”下,孩子的心理畸形;四是父母行为不检点、不务正业,经常酗酒、赌博,严重影响孩子世界观的形成;五是溺爱孩子,视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重视物质方面的满足,忽视了思想品德的教育,娇生惯养,随着时间的推移,助长了子女的自私和奢侈;

(三)学校缺乏给学生一个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是素质教育已实行多年,但不少学校还热衷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德育教育,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常识、做人道理和社会公德规范的教育不够;二是法制教育缺乏。近几年来,虽然在中小学设立了法律知识和品德教育课,在社会上开展“送法上门”、“法律进校园

”等多种形式的普法教育活动,但大多是为了应付课程,甚至教育者本人就是法盲,加之青少年自身不重视此方面的学习,致使一些青少年缺乏正确的是非、荣辱、善恶观念;三是在具体教育中缺乏联系实际,盲目的超越阶段,忽视了青少年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有的还逃学;四是有些教师歧视后进生,动不动就进行所谓的“批评”,甚至是公开进行人格侮辱,极大地伤害了学生幼小的心灵,影响了身心健康;五是学校缺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没有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情绪变化,无法及时对学生的不良“苗头”性问题进行抑制;

(四)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较易走上人生的歧途。

一是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阶段,辨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差,自控力弱,行为不稳,模仿力强,好冲动,易被诱惑实施犯罪;二是有的青少年在家庭经济方面与高收入者盲目攀比,产生心理不平衡,甚至萌发不良企图;三是有的青少年对社会上不良风气的诱惑,以及一些低级趣味的色情文化,有一种神秘感,抱有想试试的好奇心理;四是有的学生成绩差,受到老师、同学的歧视,自尊心受挫,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青少年自身的这些特点,如果得不到正确及时的引导、教育,学校和家庭又疏于管理,或结交一些不良朋友,就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四、遏制青少年犯罪的措施

(一)建立专门机构。根据青少年犯罪低龄化,且有不少未成年人参加的特点,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专门机构预防青少年犯罪。《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条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应当照顾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并可以根据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或者专人办理。”从目前情况看,一些专门机构尚未建立、健全,从而削弱了司法行政机关对青少年犯罪规律、特点和变化趋势的发现和预测能力,钳制了预防功能的有效发挥。

(二)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青少年犯罪预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积极开展情境预防,为青少年提供适合其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这里的“情境”包括各种可能影响、诱导潜在青少年犯罪人产生动机,决定及实施犯罪行为的直接环境中的人文状况和物理环境。情境预防是指通过对情境的控制以预防犯罪的产生。因此我们要在加强日常保护的同时,严厉打击教唆、胁迫、引诱青少年违法犯罪,严厉打击为青少年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提供条件的违法犯罪活动。要与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加大“扫黄打非”的工作力度,坚决杜绝不健康的读物、音像制品或者电子出版物流入社会,毒害青少年。要加强对营业性歌舞厅、电子游戏室及其他相关场所的治安管理,严厉查处违法违规经营活动,要动员和依靠全社会力量深入查禁“黄、赌、毒、娼”等社会丑恶现象,坚决切断青少年与一切不良诱因的联系,最大程度地减少社会丑恶现象对青少年的危害。

(三)依法保护青少年,强化校外辅导员工作。邓小平同志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社会上也要进行这个教育。”因此,要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增强家长教育培养子女的意识,并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对那些有轻微违法和劣迹的青少年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建立一个适合当前社会特点、联系紧密的“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完善校外辅导员制度,对青少年进行一般的法制教育,即由具有较高法律素质和相关实践经验的民警担任校外辅导员,要使每所中、小学都有校外辅导员,派出所有分管领导和专职民警,为校外辅导员制度的进一步落实提供组织保证。

(四)对青少年犯罪的适度宽大处理。1985年《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北京规则)》要求联合国各会员国,总的社会政策应努力促进青少年的福利,尽量减少司法干预,对触犯法律的青少年给予有效、公平、合理、公道的待遇,既保护青少年的成长又维护社会的安宁秩序。我国有关法律也对青少年犯罪实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坚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以上这些,都为司法、行政机关办理青少年犯罪案件指明了方向。因此,司法、行政机关应在依法办案的前提下,根据青少年社会阅历浅,法律意识差,是非辨别能力弱,同时又具有恶习不深,可塑性大,易于矫治等特点,把着眼点放在对犯罪青少年的教育、挽救、感化上,力争使更多的失足青少年“浪子回头”,以达到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的目的。

今天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明天的希望,是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三代领导人对青少年的成长,都寄予了厚望。青年成,国家兴;青年衰,国家亡。我相信在全社会的关心下,随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古老而年轻的祖国将会欣欣向荣,繁荣昌盛。

第三篇:论当代青少年犯罪问题

论当代青少年犯罪问题

姓名:钟杰仁

学号:20101304291

专业:广告1001

摘要:近来,世界各国青少年犯罪急剧增加,呈现犯罪年龄提前、手段残忍、团伙作案突出、反复性增强、改造难度加大等趋势。社会对此问题仍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法和足够的关注重视,青少年犯罪问题日趋严峻。本文试通过社会学知识分析当代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影响,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及引起更广泛的社会重视。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社会问题,社会规范,危害,预防

当前,青少年犯罪已被国际社会列为世界第三大公害,其危害已经加深并扩散到必须高度重视的地步。编者希望运用社会学的知识,综合地分析青少年犯罪问题并找出合理可行的解决途径,给社会提供有效改善现状的方法。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近来,青少年犯罪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其危害已经和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世界三大公害。而且青少年犯罪还犯罪年龄提前、手段残忍、团伙作案突出、反复性增强、改造难度加大等趋势。

根据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发表的《2010年我国未成年犯罪抽样调查分析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未成年犯罪总量为68193人,占刑事犯罪的比率为6.78%。未成年犯罪以14至16岁为主,16岁以下占接近80%,低龄化趋势严重。调查显示,84.2%的未成年犯罪属于“共同犯罪”,其中65.4%有成年人参与,“帮派”问题广泛存在各地校园,已成为燃眉之急。调查还显示,除抢劫、盗窃等主流犯罪类型,故意伤人、杀人,强奸和聚众斗殴等严重恶性犯罪增加,大有增长苗头。

在国内外大学校园,一幕幕触目惊心的犯罪时常出现在我们眼前,各种命案不断在校园发生,而作案者大多为在校或开除学生。不仅除此,越来越多的高校/

5学生投身网络犯罪和高科技犯罪中,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青少年犯罪频繁的发生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大难题,各种不良趋势更是让人担忧,社会各界都必须重视起这一严峻问题,充分意识到其为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

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首先谈的是内因——自身原因。青少年自身素质的好坏是决定其是否违法犯罪的关键。一些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其自身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无事生非的不良嗜好和品行,自身性格的缺陷,幼稚的心理,以及自身生活需要、人格尊严得不到满足,加上法制观念的缺乏等等,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但这并不足以导致目前青少年犯罪问题如此严峻,所以下面将主要分析造成现状的元凶——外因。

1.家庭原因

几乎对每个人来说,家庭都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意义。父母关系和家庭的氛围影响甚至决定了青少年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当代社会处于转型期,由于种种压力,导致大量家庭矛盾的发生,这种家庭长期的不和谐给青少年留下了难以修补的心灵创伤,埋下了青少年犯罪的地雷,只要稍一触发就会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另一方面,家庭关系的疏远也是青少年犯罪的导火索,家庭关系的缺失导致青少年渴求其他方面的填补,继而经不起犯罪的诱惑。

2.学校原因

学校是个体进行预期社会化的地方,在这里,每个人将学习认识自己将要和需要扮演的角色,起到方向导引和人格塑造的作用。但学校对法制教育的轻视直接导致青少年法制观念的缺乏,从而增大了他们走上歪道的可能。最令人担忧的一点是,学校老师经常以成绩为教育前提,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方面往往为“学习”让道,这不仅培养出了一批高分低能的学生,还培养出了一批人格素质低下的犯罪分子。

3.社会原因

社会的不良现象和风气对青少年的影响尤其关键,青少年容易收到社会环境的熏染,偏离正确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当代社会充斥着“黄色”、“灰色”和“黑色”三色污染,是青少年犯罪问题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1)文化市场的“黄色污染”——低级、庸俗的文化会侵害、腐蚀人们的灵魂。目前,在文化市场上,图书报刊、音像制品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及其它不健康的内容,对社会文化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污染;

2)以腐败现象为代表的“灰色污染”—— 腐败现象对下一代的影响亦不可等闲视之。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和走后门拉关系,使一些青少年也耳濡目染。他们受家庭环境影响,依靠自己的家庭势力而违法犯罪;

3)带有黑社会性质暴力犯罪的“黑色污染”——近几年来,我国带有“黑社会”性质(称之为“涉黑案件”)也越来越多。一些比较具体的宣传报道,虽然有正面的法制教育的作用,但过于细致的宣扬和描写,使一些青少年纷纷模仿。

三、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影响

青少年犯罪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首先物质上它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其次非物质上它危害到社会的和谐,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正视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影响是为其给予足够大重视的前提。

1.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国家每年在处理犯罪问题上投入的花费是巨大的,更不用提犯罪受害者所遭到的物质损失,其中青少年犯罪所带来的损失尤其值得关注。青少年犯罪不仅在总犯罪案件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其执法难度也高于一般案件,造成的损失也较难弥补,而且未成年犯罪的反复性较强,容易发生再次作案带来二次损失。

2.引起社会动荡,破坏社会和谐

青少年犯罪同其他犯罪一样,也会恶化社会治安,影响社会秩序,使社会陷入恐慌,同时它还带来严重的家庭问题和社会伦理问题。青少年犯罪,相当于毁了自己,也毁了家庭,现代家庭将孩子当作希望,青少年犯罪无疑将这希望扼杀,使犯罪者家庭将陷入瘫痪,当这些家庭数增加到一定数量,整个社会都会受影响,产生动荡。犯罪青少年应该获得再社会化的机会,但随着青少年犯罪越趋严重恶化,人生安全和道德伦理就被放上了天枰的两端,导致社会和谐的崩坏。

3.阻碍社会发展

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青少年犯罪直接危害的就是社会的未来。青少年犯罪带来的近忧是直接的物质损失和间接的非物质损失,但其真正可怕的是难以想象的远忧。如果青少年犯罪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将会进一步恶化下去,甚至成为一种在青少年群体的不良文化,引发起青少年犯罪的集合行为。这些行为可能是“帮派”的合理正常化,暴力解决问题的普遍化,自我约束的虚无化。当一个大群体的社会行为严重偏离,社会将陷入瘫痪状态,可见青少年犯罪正在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

四、青少年犯罪的解决方法

1.优化社会联系预防个人犯罪

美国犯罪学家赫希的社会控制理论之观点认为人都有潜在的犯罪倾向,但社会联系可以防止个人犯罪。从这个观点出发,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可以通过切断不良的社会联系和建立优良的社会联系实现。在青少年身边的有害联系来自包括学校周边的坏人,社会上的不法团伙,各种媒介中的“枭雄”“兄弟”等,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加强对学校周边的整治和对信息传播的正确监管解决的。而优良的社会联系责是良好的家庭关系,优秀的学风校风,和谐的社会环境可以带来的,使青少年有所依恋,学会奉献,参与到正常的社会互动中,有正确的目标信仰,这是最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途径。

2.加深细化并落实青少年的社会规范

法国社会学者涂尔干提出的失范理论之观点认为青少年犯罪是由于社会没有为少年提供

明确的规范以指导少年活动,以使少年无所适从。从这个观点入手,我们应该加深细化并落实对青少年的社会规范。首先要完善对青少年的法律规范,更加细化青少年犯罪的相应惩罚,避免模糊不清的情况出现,杜绝青少年认为犯罪是毫无代价的;然后要加深道德规范的约束,在家庭、学校、社会都要加强道德规范的全面渗透,让青少年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构建起对犯罪的正确观念。

总之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是社会的毒瘤,必须在危害到整个社会的生命前遏止,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重视并参与其中,更需要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的通力合作,努力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

参考文献

【1】 操学诚.2010年我国未成年犯罪抽样调查分析报告.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06)

【2】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罗大华.犯罪心理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第四篇: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1

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主持人:广大听众朋友《百姓与法》又与大家见面了,今天主要内容是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话题,我们特邀县公安局陈跃进同志,聊聊有关这方面的问题。陈老师你给听众聊聊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话题好吗?

陈:好,广大听众朋友,当前,青少年犯罪日益突出,而且逞走高趋势,不仅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还侵害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危害了社会治安环境的平稳。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怎样解决这一突出问题,遏制住青少年犯罪的高发势头,是关系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进步,促进社会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命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结合本地区青少年犯罪的实际情况,应当全面思考,理性分析正确评估,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果断措施,迅速扭转青少年犯罪逞逐步走高的态势。

主持人: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突出表现是什么? 陈:

(一)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性质上来看,首先是盗窃犯罪比例最大。这些青少年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好逸恶劳,贪图吃喝玩乐等物质享受,不劳而获,从小偷小摸开始,逐步走向盗犯罪;

其次是抢夺、抢劫、寻衅滋事犯罪;其三是模仿影视片中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目无国法、不记后果、结邦行凶、以致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严重犯罪。

(二)从青少年犯罪形式上来看,青少年犯罪两人以上共同犯罪居多数,由于种种原因,一些青少年过早辍学,又无业可就,浪迹街头,拉帮结伙,经常聚集在一起吸烟酗酒滋事,甚至模仿影视片中的黑社会组织,推举老大、老二成立帮派组织,在学校周边活动。看谁不顺眼就“修理”谁,抢夺诈骗中小学生,更有甚者还持械拦截少女实施暴力。

(三)从青少年犯罪手段上来看,作案手段日趋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作案成员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案前踩点谋化,案后转移,销赃一体化,并运用一定的反侦察手段。

(四)从青少年犯罪的年龄上来看,正逐渐趋向低龄化发展。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数逐渐增多,已满14周岁,不负刑事责任和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例。

(五)从青少年犯罪人员构成来看,辍学青少年居多,家庭不和离异子女较多。

主持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哪些?

陈:

(一)对青少年缺失正确的思想理想教育。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智力的成长阶段,此时的青少年还不够成熟也比较偏执,在尚未形成完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

之时,面对色彩缤纷的现实生活,经不起物质刺激和美色利诱,随时会发生精神垮塌,追求物质享受,逐步走向邪路。

(二)网络虚拟世界,传播暴力,淫秽等社会丑恶现象,摧生青少年走向犯罪。

(三)法制教育不及时,没有针对性,没有在青少年头脑中真正形成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的守法护法理念。

(四)不正确的家庭教育给孩子造成难以矫治的障碍。父母是孩子们的榜样,父母不合,离异或赌博,不务正业,缺泛爱心,缺泛责任心,都在不同成度上影响着自己的子女。不良的家庭环境,使孩子们产生孤独、自卑、怨恨、狂妄、暴躁,极易被坏人利用,从而“逼”孩子走向犯罪道路。

(五)学校热表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学生难以全面发展。缺失道德理想信念教育的结果,使学生无法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容易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误入歧途。

(六)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把握不好也会走向犯罪。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阶段的青少年,辩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力的能力差,模仿力强,易被诱惑实施犯罪;学生盲目攀比,心理失衡,也会导致不良企图;社会不良风气,低级趣味的色情文化,也是犯罪的一种诱惑;学生

成级差,受到师生们歧视,自尊心受伤害,也是产生强烈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从而走向犯罪。

主持人:怎样预防青少年犯罪?

陈:造成青少年犯罪逞走高趋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上原因,也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有家庭环境的因素,也有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很多,而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又很难收到实际效果。极积采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措施、防患于未然,尤显得特别重要。

(一)建立完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法律体系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根本途径。我国虽然颁布实施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但由于现有的法律法规线条过粗,规定过于笼统,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应当制订相关细则,以便于实际操作。

(二)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础,父母是青少年的榜样。父母应该给孩子建造预防犯罪的防火墙,给孩子树榜样,带头学法、守法、护法,加强对孩子的道德修养培养,教育孩子正确对待应试成绩与综合素质,鼓励孩子与不良行为作斗争,不断激励孩子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一同伴孩子健康成长。

(三)社会是保障,政府应创造更加宽松的就业机会,避免待业青少年无序流动。

(四)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作用,在校教育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加强理想、道德、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遵纪守法和社会公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能力;对沾染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加强矫治,善待学生的“过错”,用爱心唤醒沉睡失误的孩子们。

(五)严厉打击危害青少年成长的各种犯罪,特别是诱导青少年犯罪的教唆犯罪以及传播犯罪手段和途径的犯罪。

(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净化校园和校园周边治安环境,坚决取缔黑网吧,遏制住传播青少年犯罪的黑手。教育青少年远离暴力,远离淫秽远离毒品,营造健康舒心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改善社会风气,消除各种消极影响,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用我们勤劳的双手,呵护浇灌青少年——社国的花朵,祖国的花朵明天一定更艳丽,让我们用双手托起明天朝气蓬勃的太阳。

主持人:预防青少年犯罪是构造和谐封丘,平安封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无论是机关、学校,还是家庭个人都应当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只要全社会齐抓共管,我们有理由相信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充满希望,封丘的明天充满希望。

今天的百姓与法就播颂到这里,再见? 陈:再见

第五篇:青少年犯罪

关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调研报告(2009-09-21 16:41:16)

转载▼

标签:

杂谈

关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调研报告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市也呈现出青少年犯罪人数逐年增加,并且有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发展的趋势。为深入研究我市青少年犯罪的情况和问题,探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有效措施,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上升的势头,从八月上旬开始,市政协就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就专题调研情况及工作建议报告如下:

这次调研活动由市委办和政协办联合下发了调研方案,市政协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安排有关工作,并于8月14日召开了由各乡镇(办)、市政法委、宣传部、关工委,市公、检、法、司,市教育局、文化局、妇联、团委等单位负责同志参加的预防青少年犯罪座谈会,共同研究确定了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调研的任务、要求以及调研内容。随后,市政协成立了调研组,相继走访了市公安局、文化局、法院等部门和单位,了解了我市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相关情况。调研组还专程到我市看守所、五方乡宁城村、五方初中,通过与青少年犯罪嫌疑人及其祖父母、学校教师的座谈交流,多层面的了解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经历,并听取了看守所民警、学校教师等人员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建议。参与这次调研的各成员单位能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认真落实,按照确定的调研内容安排,积极开展各种形式调研活动,及时向市政协办上报调研材料20余份,为形成最后的调研报告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一、近年来我市青少年犯罪的基本情况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总体上看,近三年来,我市青少年违法犯罪上升趋势明显。据市公安局统计,2007年至2009年上半年,我市共发生青少年犯罪案件54起,涉案青少年人员达133人,其中07年9案29人,08年22案41人,09年上半年23案63人。青少年

违法犯罪占全市各类刑事案件的比率分别是5.9%、6.5%、6.9%,每年均以0.5个百分点速增。

从法院受理各类刑事案件的情况来看,我市青少年犯罪案件占案件数的比率分别是70%、75.7%、77.8%,犯罪人数比率分别是52.7%、56.6%、61.8%,我市青少年犯罪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案件类型主要为抢劫、盗窃、故意伤害、寻衅滋事。

我市青少年犯罪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恶性化犯罪突出。从犯罪类型看,青少年参与盗窃、抢劫犯罪最为突出,未成年人更是如此。近三年来,我市未成年人作盗窃案件起数、人数分别为:2007年3起3人,2008年4起12人;2009年上半年无。抢劫案件情况:2007年为3起11人,2008年5起15人,2009年上半年5起15人。未成年人甚至参与强奸、寻衅滋事、故意伤害、抢夺、诈骗等犯罪,无所顾忌,手段残忍,情节恶劣,对被害人没有丝毫的同情怜悯之心,行为令人发指。从目前案件类型增幅上看,增势最为明显的是抢劫罪,近几年上升幅度很大,说明当前未成年人犯罪中暴力劫财型犯罪的严重性。这些犯罪中,作案成员年龄最小的只有十三、四岁。例如,今年3月发生在五方乡的宋某(系五乡初中初二学生)等五名学生伙同辍学人员刘某抢劫10元钱一案,五名学生年龄全部刚满14周岁;5月发生在玉泉广场西侧的学生抢劫案,其中熊某、贾某年龄均刚满14周岁,而嫌疑人苗某作案时只有13岁。

二是团伙化犯罪居多。青少年违法犯罪大多是团伙犯罪,一般以纠合型为主。未成年人由于心理和生理处于未完全成熟时期,单人作案胆小害怕,加之经常游荡于社会,与一些无业人员纠合在一起,便三五成群,拉帮结伙,逞一时之气,或进网吧歌厅,或聚集在一起寻衅滋事,聚众斗殴,或在成年人的引诱带动下参与犯罪。从检察院去年办理的未成年人案件看,团伙犯罪有25人,单人作案只有1人,而从公安局提供的数据来看,仅2009年上半年我市就打掉未成年人犯罪团伙12个,涉案53人(部分人员不够刑事立案,按照治安案件处理),且其发展势头较快。尤其以今年发生的3月30日卫峪乡初中生和4月30日岳庙办小学生伤害致死案件最具典型。

三是低龄化发展趋势明显。从发生的案件来看,犯罪年龄相对集中在16至18周岁,但15周岁以下的人数也呈逐年递增趋势。近几年来,我市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当中,2006年,14—16周岁的4人,16—18周岁的17人;2007年,不满14周岁的1人,14—16周岁的6人,16—18周岁的20人;2008年,不满14周岁的1人,14—16周岁的5人,16—18周岁的27人;2009年上半年,14—16周岁的8人,16—18周岁的13人。从这组数据也可以看出,14—16周岁年龄段为未成年人犯罪发展阶段,16—18周岁年龄段为高发阶段。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已提前了2—3岁。例如,检察院办理的吴某等4人(抢劫城关初中学生1元钱)以及张某等3人(持刀抢劫奶羊1只、山羊2只)抢劫案,嫌疑人均为14周岁。

四是成人化作案方式日渐突出。受到影视、网络的负面影响,未成年人犯罪时的作案方式逐渐向成人化发展。表现在犯罪使用的工具越来越现代化,在通讯工具上使用手机、网络等,在代步工具上使用摩托车甚至小轿车。同时犯罪智能化。有模仿成人作案的心理痕迹,实施犯罪之前精心部署,作案后伪造现场,毁灭、转移证据。例如发生在仙峪河道里的张某等3人持刀抢劫山羊一案,就有明显的预谋性质。3人在持刀抢劫之前,就将事先准备好的安眠药碾碎后放入矿泉水中,让放羊的喝,因其闻出水有异味没喝,三人没能得逞后才进行持刀抢劫。而有的青少年甚至因为刑法有“未成年人犯罪减轻或免予处罚”的法律规定,有恃无恐,借助“年龄优势”故意犯罪。

五是社会闲散青少年犯罪比例高。目前,违法犯罪青少年多数是辍学生、失学生,或者是毕业后还没有就业的,这些人闲散在社会上,无所事事,有不少人整天泡网吧,出入卡拉OK厅、游戏厅,极易发生违法犯罪行为。例如,在看守所提审的王某(17岁,犯案时16岁),小学六年级辍学后,在社会上流浪,08年9月,伙同郭某(犯案时18岁)、李某、崔某、王某(17岁)四名社会闲散人员抢劫蓝光学校学生100元。这五名嫌疑人均为早早辍学的社会闲散青少年。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有很多,既有青少年个体自身的主观原因,也有学校教育、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等诸多客观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两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的形成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一)、青少年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从生理因素来说,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强,情绪、情感的社会化还很不完善,行为易受情绪的影响和左右,难以有效控制自己的心理冲动。加之青少年心理状态不稳定,自控能力差,容易激动和感情用事,以及强烈的争强好胜心理和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遇到挫折时,往往会寻求精神上的平衡与满足,容易走上犯罪道路;自我意识强,文化素质低,社会阅历浅,辨别是非的能力弱,缺乏真正的独立性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和感染,容易受骗上当而犯罪;好奇模仿心理和青春叛逆心理的作用,加上哥们意气、报复心理,在不良社区环境和社会诱因的作用下,使得一些缺乏正确引导的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而且逐步向低龄化发展。

(二)、家庭教育的诸多缺陷。家庭的不良环境是形成青少年违法犯罪倾向的重要原因。现在的家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往往侧重于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而忽视了精神需求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从而造成家庭教育往往存在偏差及片面化教育情况较为严重,而家庭结构的失调、家长的不良言行及教育方法的不当都有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家庭经济上贫困使一些青少年失去学习的机会和信心;家庭宠爱、溺爱使青少年从小就形成以自我为核心,随心所欲,骄横任性,我行我素的性格;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使青少年承受了过大的竞争压力,幼小心灵受到撞击和伤害;家庭的暴力的影响,会在孩子幼小的心里埋下了逆反的种子和实施暴力犯罪的祸根;父母的离异造成家庭不稳定,使青少年失去家庭温暖,缺少亲情的呵护,极易误入歧途。(家庭环境和气氛的恶化,家庭教育的失当:家长的言传身教不够、沟通不够、溺爱等)

(三)、学校教育的偏差。学校教育是青少年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学校教育未能摆脱应试教育体制的约束,许多学校没有实现从应该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学校在教育上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片面追求升学率和经济效益,法制、道德教育方式滞后,内容简单且流于形式,使得青少年错过了接受法制教育、培养法制观念的最佳时期。加之个别教师缺乏对“双差生”的关怀和帮助,任其发展,导致部分学生自暴自弃,厌学、逃学、辍学,过早地流入社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学校教育的短视、功利、强制性和片面化)

4、不良文化的侵蚀。社会不良文化是现代校园暴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引起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文化市场上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文化娱乐等所充斥的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等不健康内容对青少年带来了消极影响,其中宣扬的有血性、讲义气、嫉恶如仇、生活洒脱等人物形象,很受青少年青睐,容易诱使青少年进行模仿,个别青少年在一些侦察破案片的剧情指引下完成了与其年龄并不相称的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一些网吧、不健康的娱乐场所及一些灰色民谣、黑话,也对青少年身心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如7月29日《焦点访谈》所曝光的“黑帮”游戏就是典型的一例。这些黑帮游戏充满暴力,内容低俗,以“江湖”、“黑社会”、“黑手党”等“黑帮”情节为主要题材,渲染血腥暴力,严重威胁、扭曲社会的法制和道德规范,极易引起青少年思想混乱、价值观扭曲,导致短期化行为增加和越轨行为的泛滥,诱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此外,社会违法犯罪团伙的诱骗、教唆、威胁、对缺乏分辨力的青少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诱惑力、侵蚀性。(影视、网络等暴力亚文化及不健康娱乐场所的影响)

5、升学率低、就业难。初中升高中的比例太低,而且我市职中的办学水平低,吸引不了初中毕业生前去就读,使部分青少年过早地走向社会;就业渠道不多、岗位不足,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找不到就业岗位,游荡于社会;社会上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使得这部分青少年产生更不平衡的心理,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6、“齐抓共管”的缺失。(社会治安投入的不足,社会控制成本过低,打击犯罪力度小)目前,对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所谓“齐抓共管”,实际上变成了谁都不抓、谁都不管,既没有问责的制度,又没有问责的主体、程序,多数闲散游荡在社会上的青少年,得不到关爱、教育、管理和服务;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没有专门机构和人员进行帮教和转化;对解释后的违法犯罪青少年缺乏帮教与救助。对于在校生来说,寒、暑假期间,学校管不上,家庭管得少,管不了,又缺少社会相关机构的管理,其中所出现的管理漏洞,在一定程度上为青少年违法犯罪埋下了隐患。而政府对社会治安投入的不足,社会控制成本过低,所造成的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减小,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因素。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意见及建议

1、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并完善青少年犯罪的防控体系。

(家庭、社区、学校、政府部门“四位一体”)党政部门要把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作为创建平安华阴、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来抓,充分认识到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切实加强领导,明确任务和要求,进一步夯实责任,建立家庭、社区、学校、政府部门“四位一体”的立体防线,共同做好

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首先,各级党委、政府要负起政治责任,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统一组织协调,实行综合治理,全社会共同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其次,要建立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状况监测系统,经常分析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状况,认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实行职能部门包社会成员、单位包职工、学校包学生、家庭包子女的教育承包责任制,社区、村组要分片包干,联系到户,务求实效,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第三,成立以村组、社区为单位的监管组织,落实村组、社区干部对重点监管对象的帮教,扎实开展日常教育工作,公安、法院、司法等基层单位要主动参加本辖区内监管组织的青少年教育会,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法制宣传,积极参与预防青少年犯罪活动;第四,严格工作绩效考核,实行问责制。对有关职能部门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履行职责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

2、改进家庭教育,构筑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防线。

(家长学校建设)搞好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和谐,社会和谐才有可靠的基础。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不当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市妇联、教育局和中小学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建立和完善家庭教育规划,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城乡基层组织要教育引导职工、居民重视子女特别是学龄前儿童的思想启蒙和道德品质培养,支持子女参加道德实践活动;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子女作表率。全社会都要特别关心单亲家庭、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的子女教育,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

3、突现学校教育,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

(素质教育、德育、法制教育,问题学生、留守学生)全市各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摒弃“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优等生、轻后进生”的错误办学倾向,把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将法制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法制宣传教育,努力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意识、守法意识和权利意识。要防止歧视“问题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积极引导他们克服缺点,改正错误;在严格控制“辍学生”的同时,认真做好“双差生”的转化工作;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能将“问题学生”推向社会,针对不同年龄的青少年,要根据其生理、心理的不同特点,开展相关教育,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同时要高度关注留守学生,建立农村、社区留守学生教育和监护体系,成立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引导他们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发挥他们的个人兴趣和专长,使留守学生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4、加大打击力度,优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大环境。

(娱乐场所、网吧的监管、路段巡查、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场馆建设)

首先,要加大对文化娱乐场所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相关部门要严格贯彻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建立健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对网吧、游戏厅的整治和管理,解决过多、过滥的状况。对违反规定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的营业性网吧、电子游戏厅、歌舞厅,要依法严肃查处,对屡教不改的要依法吊销营业执照,要全面取缔黑网吧。对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市场要加大巡查力度。坚决查处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坚决打击歌舞厅内猖獗的营利性陪侍活动;坚决打击非法使用童工等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其次,要加大对社会治安重点地段、复杂场所的巡查力度。落实对特种行业的监管措施,定期与不定期检查遍布大街小巷的小宾馆、小旅社,取缔黑旅店。加大对管制刀具的收缴力度和贩毒犯罪的打击力度。此外,还要加大对吸毒人员强制戒毒的管理力度,建立市戒毒所,对吸毒人员进行强制戒毒。第三,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整治,进一步优化校园周边环境,清理整顿校园周边的网吧、美容美发等各种不良场所。第四,重视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鼓励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多方筹建青少年活动中心、体育馆等,建立德育、素质教育基地,解决青少年的专门活动场所问题,广泛开展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一些积极向上、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活动,不断丰富中小学生的假期生活,有效陶冶青少年的道德情操。

5、努力拓宽渠道,有效解决青少年升学就业难的问题。针对初、高中毕业升学、就业难的现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尽量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增办各类职业技术学校,扩大招生比例,减少闲散社会青少年,让大部分初中毕业生能够继续在校园生活,继续受到严格的管理和教育;建立扶贫济困教育基金,多渠道筹集资金,解决贫困和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学费之忧,满足他们求学的愿望;建立健全就业服务机制,对应届和往届初高中毕业生进行劳动技能培训,提供劳务需求信息,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样以来,既能减轻社会的承载力,又能降低青少年犯罪率。

6、不断强化措施,积极探索构建青少年司法保护体系。

司法机关要充分发挥专政职能,开展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活动,严厉打击各种侵害青少年权益的违法犯罪分子,保障青少年的民事、经济合法权益。要进一步探索审判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新方法、新途径,遵循寓教于审、审教结合的工作思路,成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成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合议庭,聘请妇联干部、政协委员等作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合议庭的人民陪审员,初步建立起惩处、教育、矫正、预防等完整的少年审判工作新机制,切实加强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被告人的司法保护,更好地贯彻落实“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方针。要创新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办案机制,推行“恢复性司法”,建立专门的少年司法审判机构,制定单独的少年刑事审判规范和量刑原则,采用更加符合青少年特点的审判方式,运用特殊的教育手段促进犯罪青少年的转化,以有效矫正问题少年。同时要进一步延伸司法机关的社会帮教职责,完善对犯罪青少年的矫治机制和帮教安置机制,积极推进实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员制度,全面落实未成年罪犯的村组、社区矫正工作及回访考察工作,让全社会都主动去关心、帮助他们,使其转化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下载论青少年犯罪1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青少年犯罪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少年犯罪

    1.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综述,姚建龙,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9-08 2.青少年犯罪,耿佐林译,群众出版社,2011-10-31 3.中国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对策研究,莫洪宪,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年12月......

    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犯罪 09应用心理符樱樱109119148 张某,16 岁,因盗窃罪被判有期徒刑。张某,16 岁,因盗窃罪被判有期徒刑。张某在上小学的时候,父亲经常从工厂里偷偷往家里拿些东西,还常常把......

    论青少年犯罪心理1

    论青少年犯罪心理班级:心咨0932姓名:饶润彬、刘洋、王 丹 摘要: 从犯罪主体来看,青少年犯罪逐渐向低龄化发展。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研究员杨守建说,由于发育年龄......

    论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策略

    论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策略内容提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跨世纪的接班人。作为世界三大公害之一的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困扰法学理论界与司法实践部门......

    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摘要]青少年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因为这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命运。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案件中所占比例一直较高,而且呈上升趋势。这充......

    论青少年犯罪被害及预防(推荐)

    论青少年犯罪被害及预防 青少年犯罪现已成为一个社会聚焦的热点问题,它涉及到社会、家庭、学校及青少年自身的方方面面,也反映出我国当前在各方面的问题和漏洞。它呈现出犯罪......

    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综述1

    夯实基础扎实推进确保实效 ———应城市城中月圆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综述月圆社区地处应城市中心城区,辖区面积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289人,其中6-25岁青少年2427人。近年来......

    青少年犯罪调查

    青少年犯罪现状调查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政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