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团体心理辅导总结
团体心理辅导
“短暂的快乐时刻,在我的心里留下长久的开心,那时的欢笑将在我心中萌动。”
“经过这两次心理活动让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优点,知道了自己以后要努力的方向,还增加了我和班级同学的感情,很有意义,很想再来几次。”
“在“选花生”的活动中,找出与自己想象的一颗花生,让我联想到自己有那么多缺点,在斑驳的人生中找到了人生的亮点......发现不足之处可以弥补,让以后的生活,无论是身心还是人生都充满快乐、意义!”
......一份份真诚的感言,一张张烂漫的笑脸,一条条真挚的感谢!这些都是对本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最好的认同,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由纺织学院生活部发起,李老师负责,经过一个多月的前期准备,克服场地难寻、经费短缺等问题。于2011年11月14日,在七号楼二楼由史红霞老师辅导,开启第一阶段活动,参与者有11纺工贸1班、11纺工贸2班、11纺检3个班,每班分别接受两次辅导,两次主题分别为“增强团体凝聚力”、“了解自我”,共6次活动,为期两个星期。第一阶段活动成效卓著,得到院领导的肯定,活动期间夏院长、赵书记亲临指导。第二阶段活动于2011年11月28日启动,同样位于七号楼二楼,这次由宁波大学心理学研究
生进行辅导。11染整、11家纺、11精细化工、11洁丽雅染整等八个班并增加纺织学院团委学生干部,记九个班,每个班依然各两次,主题依然相同,内容进行改进与丰富,第二阶段活动共18次活动。第二阶段活动还在进行,完成部分效果同样卓著。两个阶段活动共计约350人参与,学校拨款2900元。对于本次活动同学反响热烈,助班、班主任、辅导员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高度的赞扬。
社会不断发展,学生要经受住来自各方面的不良影响。通过心理辅导活动,通过心理游戏的形式,渗透心理健康知识,成为愉快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渠道。引导学生热爱自己、关心他人、热爱生活、关心社会,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自尊心和自制力,养成乐观进取的精神。心理活动不仅让师生情更亲密、同学关系更融洽,而且还能增强自身信心,是走出校园的关键之钥。
生活部
梁宇俊
2011年12月15日
第二篇:团体心理辅导总结
团体心理辅导总结
自卑的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很容易产生一种压抑!孤独的情感,严重地影响大学生的工作和生活。在存在着程度不同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中,由于自卑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的就占了三分之一。可见,自卑已经成为大学生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针对大学生自卑心理这一现状,减少与其他人的交往障碍,重新找回自我,充分利用京师博仁团体心理辅导工具箱的道具,自卑的人会有一种平等感、归属感,以放下他们心里的包袱,为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主题:
分别是“造让同学们给自己的团队创造一个口号。
此部分由“魅力四射”和“峰回路转”两个团体
通过“魅力四射”活动,让学生从自我的回顾中体验自己的成绩,到对自我认知的愉悦,再进而看到自己人格上的美丽,在一部部的渐进中让学生认真体味,发现自我,从而勇敢面对困难,敢于挑战。
通过“峰回路转”活动,帮助学生对同一个事情,有可能导致自己失败的事情,采取多途径的思考方式,最终找到一个替代性的思维方式。
活动使同学们找到了自信的依据,建立自信的支持系统。有的人说:“或
许以往我没有发现自己的这些优点,但是我相信我们小组的人的眼力,当然这些优点以后肯定会在我身上看得更为明显。”
当最后大家需要用一句话总结的时候,有几位同学不约而同的说出了:“谢谢!”活动以同学们高呼本团队的口号为结束,而当时的气氛明显的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这次活动充分体现了团体的特点,加深了班级成员的交流和互动,同时也加深了参与者的情感联系,使学生发现了自己更多的优点,寻找、找到了自信的依据,建立了理性的自信系统,拥有成功的人生。
感谢。
第三篇:团体心理辅导
二年级团体心理辅导记录
一、辅导缘由: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责任心,教会他们换位思考。引导小学生培养自己勇于担当、分辨是非好坏的能力。
二、初步分析:当回“坏孩子”
“坏孩子”这个称谓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排斥和反感的。许多孩子在被老师和同学贴上这个标签之后,并不能马上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身上的问题,反而会将问题的根源放在这些给他指出问题、贴上“坏孩子”标签的老师和同学身上。这样一来,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体会当坏孩子的害处与自身上存在的不足是十分必要的。学会担当、学会负责是现代家庭教育辅导孩子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换位思考的体悟行为,恰恰能在培养小学生管理自己、解读自己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换位思考,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心理活动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并做一个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好孩子。本活动试图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三、目的要求:
1.帮助小学生学会如何换位思考
2.引导小学生培养自己勇于担当、分辨是非好坏的能力。
四、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准备一件最喜欢的物品
五、辅导方法: 体验法、推理法
六、操作过程
1.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你们愿意被人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吗?生答:“不愿意!”但是今天老师要同学们做一回坏孩子,希望同学们通过体验活动去寻找他们隐藏起来的心灵轨迹。” 2.课堂操作。
(1)词意接力
①教师在黑板上分别在两行处写上好事、坏事。
师问:“好事你会做吗?坏事你会做吗?”,生答:“好事我会做,坏事我不会做。(出示板书:好事”/坏事
会做/不会做)师问:“好事你喜欢做吗?坏事你喜欢做吗?”,生答:“好事我喜欢做,坏事我不喜欢做”(师出示板书:好事/坏事
会做/不会做
喜欢做/不喜欢做)
师问:“你喜欢做的事情有哪些?”,生答:“读书、学习、游戏……(都是相对来说比较符合好孩子的行为)” 师问:“你不喜欢做的事情有哪些?”,生答:“迟到、挑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都是相对来说比较坏的事情)” 看来同学的回答都很符合老师的口味。那么你们是这样做的吗?
师问:“有哪些同学迟到过三次以上的?”,生超过半数举手(大多数都有过一些不好的行为)。
师:既然同学们在看待“迟到”这件小事上,都觉的错误可以一犯再犯,是不是老师可以理解为同学们喜欢做这件事情呢?生摇头。
师:既然同学们摇头,那就是说明同学们喜欢做坏事。师问:“破坏同学的物品是不是做坏事的行为?”,生答:“是的!”
师:既然同学们都觉的这样的行为是坏事,并且从多次“迟到”的现象上来看,那同学们肯定就是喜欢迟到喽。回过头来看,前面同学们自己也说过了:“迟到是一件坏事”。所以,是否可以理解为同学们喜欢做坏事喽。生摇头。师用相同的方式举出其他同学们经常会犯的小错误。老师讲其夸张地表现出来。
②小组评议:现在同学们应该明确了一个道理:“凡是小错误重复地犯了许多次,就会使小错误变成一件坏事。而同学们平时都害怕自己会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所以同学们就这个道理讨论一下是否自己站在坏孩子的角度审视一下自己,看看自己身上是否也有着这样活着那样的坏习惯?
③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已经开始关注自己身上的问题了,并且开始学会以第二人称“他”的角度来进行换位思考。(2)“做一会坏孩子”评选活动。
①教师接着前面的内容,在黑板上已经写好的板书(好事/坏事
会做/不会做
喜欢做/不喜欢做),让学生自己
举出一些不好的行为。学生举出了一系列坏习惯。小组讨论:如果让同学们选择一件坏事做,你会做哪一件?
生:摇头。
师:同学们都带来自己最喜欢的物品了吧?
生:带来了。
师:那现在就让我们每个同学,同桌之间相互交换自己带来的物品,然后想办法进行破坏。
生:不要(有的甚至情绪很激动)
师:既然同学们为了保护自己心爱的物品都能够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那么在面对平时遇到的不良行为时应该熟视无睹还是加以劝告呢?同学们讨论一下,当你做了一件坏事后是否想考虑过别人的感受,或者说假如你曾遭过坏孩子的破坏,你的心情是否很开心呢?
②全班交流:选出一名不想体验当坏孩子感觉的同学,让他讲讲自己的内心想法。
总结和建议: 通过这节心理辅导课,使同学们通过换位思考了解到问题产生时发生困惑的原因。同时也让学生通过一次做“坏孩子”的特殊体验,了解到这些问题孩子的内心需要一个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关怀与引导。
课外作业 :从现在起,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能够冷静下来,分析一下事情的主要原因,通过换位思考的方法替对方做一些考虑,同时能够在设想中体会到坏习惯给自己带来的不良影响,要将这种“换位思考”的思维方式继续坚持下去。
四年级团体心理辅导记录
尽管学习是小学生的主要任务,但游戏仍然是小学儿童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儿童,特别是低年级儿童最喜爱的活动。带有表演性质的游艺活动对小学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增长知识,而且能发展能力,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化装舞会正是适宜的活动形式。小学儿童通过参与准备,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通过主动邀请教师和同学参加舞会,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通过成功地举办化装舞会,有助于增强信心和勇气。目的要求
1.通过舞会培养小学生与别人交往的信心、勇气和能力。
2.通过舞会,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
课前准备
化装舞会所需要的头饰、面具和伴奏音乐带等。
操作过程
1.导人课题。
“同学们,我们大家都希望有好多好多知心朋友,可是我们有的同学性格内向,不善交往,遇到不熟悉的人就会害羞,不好意思与人交谈,这样就会影响自己的人际交往,使自己身边缺少友好的伙伴。今天我们举行这个舞会,目的就在于培养和锻炼我们的交往能力,交上更多的好朋友。”
2.活动与训练。
(1)宣布舞会开始,请同学们把自己制作的头饰、面具戴在头上。“现在大家都不知道对方是谁,用不着害羞,要大胆地去邀请对方跳舞,注意跳舞时不能说出自己的名字,也不要问别人的名字。(”音乐起,舞会开始,要督促帮助性格内向、不善交往的同学寻找舞伴。)
(2)两曲过后,音乐暂停片刻,教师提问:“你觉得乐曲好吗?现在你的心情怎样,好吗?”
(3)继续播放音乐,希望大家放开胆量,尽情地跳舞。
(4)几曲过后,教师再问:“想一想,你与几个舞伴跳过舞?在跳舞中交谈些什么?你与对方交谈时轻松吗?高兴吗?你最满意的舞伴有几位?使你感到满意的是什么?”
(5)音乐再起,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寻找舞伴时应当注意哪些社交礼仪?自己做得如何?可邀请教师共舞。
(6)当一首乐曲进行过半时,突然停止音乐,请大家拿掉面具,前后左右互相看一看,对方是谁?(惊讶,大笑)教师:“①你的舞伴原来熟悉吗?如果不熟悉,请谈谈你们现在交往得怎么样?②与老师共舞,你有什么感觉?老师跳得好吗?你感到拘谨吗?”
总结和建议
事实表明,只要我们克服胆怯心理,大胆尝试,就会发现与人交往并不是什么难事。如果能充分注意到社交场所应有的礼仪,就会顺利交往。我们今天的舞会开得很成功,希望我们的友谊长存。
第四篇:团体心理辅导
第四单元
单元目标:从他人的反馈中认识自己,并体会被人理解的感受,并通过设定一些使成员产生紧张、焦虑、恐惧感的情景,让成员在这些情景中扮演角色,然后谈自己的感受,达到进一步增进成员自信心的目的。
活动对象:在校大学生
活动时间:2009年11月22日9:00—11:00活动地点:东区团体心理咨询室
活动内容:开始,让大家做一个热身活动,让成员进入活动状态。
一、热身游戏——:哑口无言1、2、3、目的:学会通过非语言的形式理解他人的感受 时间:约30分钟 操作:全体围城一个圆形,然后闭上眼睛回忆一下这一周内生活的感受,是疲乏、兴奋,还是焦虑、烦闷。然后每人用手势和表情,体态语言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让其他成员猜猜动作和表情反映的感受是什么。被猜测者说明他人的猜测是否正确,为什么?通过
练习,学会从他人的手势、表情、眼神、动作等非语言的沟通方式
理解他人,训练自己敏锐地观察他人的感受的能力。
二、心理情景剧
1、活动目的:这场情景剧主要是针对大家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提
出的,如何与别人自信顺利交往并且融洽相处,这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而有些人在社交的过程中会出现自卑、恐惧的心理,轻微的症状表现为面红、流汗、颤抖、重度的则会发展成自闭,通过设定一些使成员产生紧张、焦虑、恐惧感的情景,让成员在这些情景中扮演角色,达到进一步增进成员自信心的目的。
2、3、时间:约70-100分 操作 : 在活动开始前,领导者先让观看演出的成员营造真诚和信任的气氛。社交恐惧 :最普遍的特定社交恐惧是公开演讲恐惧症,是对公开演讲或表演的恐惧,比较通俗的说法就是怯场。其他的像是害怕公开写作、害怕脸红、害怕公开吃东 西害怕使用公共厕所等。
扮演:心理情景剧:1)选班委
首先让每个人上台,竞选他们想当的班委,下面的人扮演一个班。每个人限时3分钟,然后再谈谈感受和体会。
2)面试:苏宁电器招募促销员
首先让每个人上台,先做自我介绍,勇敢的说出自己的优点,下面的人扮演招募者。每个人限时3分钟,然后再谈谈感受和体会。
讨论:同学们都对此问题深有同感,很多人都表示自己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会有紧张和不自然的感觉,大家认为这是一个很普遍的心理问题,应该好好对待„„
指导: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与从小生活的环境有关,也有可能是自己希望自己能表现的很好,反而造成了压力过大而不自然。大家觉得对于轻微的症状,自己平时要主动一点,多多和别人交往,说话,克服障碍„„比较严重的就应改去找心理医生就诊
三、备用游戏:猜猜我是谁1、2、3、4、活动目的:从他人的反馈中认识自己,并体会被人理解的感受。时间:约20分钟 准备:白纸,笔 操作:每人一张白纸,请写下3~5句描述自己的句子。如“我是……”
不写名字。写完后将纸叠好,放在团体中央。然后每人随机抽取一张,打开纸上的内容,让大家猜一猜这一张是谁写的。猜中的人要说明理由。指导者引导团体成员发表自己猜中别人或他人猜中自己时的感受
活动结束:本次活动结束后,成员间相互讨论感受,并鼓励成员谈其收获。
第五篇:团体心理辅导
让团体心理辅导开花结果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在我校的教育实践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什么是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与治疗的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
心理学研究证明,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团体心理咨询之所以在学校中适用有效,有以下四点理由:学校中团体是自然而然存在的;受教育者都处于相似的身心发展阶段,有共同要面对的发展课题和成长困扰;成长中的青少年更关注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更容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建议;班级团体心理辅导。
三、班级团体心理辅导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是针对同一发展阶段的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如情绪、学业、生涯发展、性、自我认同等重要发展课题的辅导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促进青少年完成该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目标。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有:性质——教育性;重点——满足一群学生的共同需要(同班里的大部分学生);情境——班级全体参加。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
1、发展性功能:完成该年龄阶段青少年应该达到的发展水平。
2、预防性功能:预防该年龄阶段容易出现的偏差和问题。
3、矫治性功能:对已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给予纠正。
四、心理辅导老师应该具备的基本态度
1、要对生命的敬畏和责任感;
2、一视同仁的爱心;
3、要有专业精神。
五、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注意的事项
(一)精心营造和维护团体辅导氛围
1、良好的辅导氛围的要求:信任、安全、真诚、坦率、合作、互动、活跃、有序。
不良辅导氛围的表现:紧张、防卫、调侃、迎合、应付、涣散、呆板、无序。
2、氛围营造的技巧:做好热身活动;设计好开场白;设计好第一个活动情境(注意情节的合理性与可探讨性);注意座位的排列;不要因多余的环节中断已经形成的氛围。
(二)灵活控制活动过程
1、设计好活动板块。
2、控制讨论的时间。
3、及时制止调侃或语言攻击,保护学生心理,使学生免受伤害。
4、讲清游戏规则、讲清楚活动细节、指令明确。
5、问题具体,少而精。
(三)让学生“动”起来
1、与一般的心理讲座相区别。
2、精心设计每一个活动环节,让学生参与活动中。
3、教师要先“动”起来。
4、宽松、和谐的环境。
(四)注重从情景体验出发
一般以心理剧表演、小品、案例分析、心灵日记、辩论等形式呈现。场景模拟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以引起学生的同感。角色扮演(心理剧)或小品要有情节,尽可能生动有趣,使学生专注投入。
(五)促进学生主体自我发展
操作上要提供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条件。
1、确保每个学生都被辅导教师注意到了。
2、教师讲得不要太多,不要喧宾夺主。
3、调动好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即让学生“动”起来)。
(六)辅导教师要易被学生接受
1、良好的个人素质——亲和力、自信、真诚、举止得体。
2、得体的语言——亲切、诚恳、简洁明确、鼓励性语言。
3、一定的组织能力——当机立断、快速反应、随机应变、周密思考。
中学生个体心理咨询应注意的问题
1.中学生心理咨询与成人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不同。
中学生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学生,他们心理发展未成熟,具有过渡、闭锁性、动荡性与社会性。咨询工作者要充分掌握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心理健康发展水平,采用特殊的咨询方法。
2.中学生心理咨询与成人心理咨询的服务目标不同。
成人心理咨询的目标是使心理成熟的成人成为心理健康的社会成员,而中学心理咨询的目标是使青少年按党的教育方针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材,也就是尽早实现社会化的目标。
3.中学生心理咨询与成人心理咨询的服务内容不同
成人心理咨询内容侧重于社会对个体的影响,而中学心理咨询内容侧重于学校、家庭对个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导致学生产生心理卫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在考试焦虑;学习负担造成之紧张;师生关系不良;父母期望过高;家庭关系紧张;性知识缺乏;异性爱慕,早恋倾向等。可见大部分问题涉及学校教育与家庭关系。又如学生厌学、逃学问题行为的出现,初看是社会因素(脑体倒挂、知识贬值),实际上还是由于教育因素(有的教师偏宠好生、歧视差生,教学方法的死板又使知识基础差的学生感觉不到成功的喜悦,反而还施加压力、加码)与家庭因素(家长、教师的读书无用论或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揠苗助长,学生不胜负担,对学习恐惧)所致。学校心理咨询要与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开展对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
4.中学生心理咨询与成人心理咨询的服务方式方法不同。
中学生由于自主力差,经验较少,自我观念没有成熟,常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理问题,或不知如何去解决心理问题。因而特别要注意指导与咨询相结合的原则,在开展心理预防的基础上,在普及心理卫生知识的基础上,中学生才会主动意识到有许多问题需要向有经验的专业工作者咨询指导。心理指导的工作还要推广到教职员工及家长的范围,让大家都来关心学生及子女的心理健康,教师与家长意识到孩子们有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时,会督促他们找心理咨询机构,甚至亲自带他们去共同接受集体咨询或家庭咨询。同时,在咨询指导时,与成人相比需要更多、更明确的指导。
5.中学生心理咨询与成年人心理咨询对咨询工作者素质要求不同。
教育心理咨询工作者不仅要求有一般咨询人员应有的仲裁心理危机的本领与解除心理负荷、改善当事人认知结构的技能,而且要熟悉发展心理学、学校心理卫生学,并且有中学教育的实践经验。故经过专业训练的中学教师及政工人员或行政干部担任此职更为合适的。
6.中学生心理咨询要采用适合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特殊性的原则和方法。如,争取信赖;灵活伸缩;注重现实;听取见解,间接建议;提供生活经验,促进模仿认同。与此同时,还要遵循咨询工作的一般基本原则和方法(如保密性、交友性、认知性、启发性、整体性、明确与委婉相结合、指导与咨询相结合、治疗与咨询相结合等原则)。
7.心理咨询宜个别进行,不能围观旁听。
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
中学生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咨询工作者要充分掌握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心理健康发展水平,采用特殊的咨询方法,如,争取信赖;灵活伸缩;注重现实;听取见解,间接建议;提供生活经验,促进模仿认同。与此同时,还要遵循咨询工作的一般基本原则和方法。
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要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一、转变健康观点及教育观点
学生的健康不仅指躯体的健康,还应包括心理的健康。学生心理卫生工作应纳入到班级教育工作的重要日程中。教育学生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心理适应能力,为实现这个目标,学校教育就要纠正单纯追求升学率,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衡量教育工作的片面标准,把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个性特点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班级教育工作中重要的指导原则,既更新健康观念、教育观念,开展行之有效的学校心理卫生教育。
二、辅导员与受辅者在精神上的协调一致
辅导员与学生应彼此心理相融,产生思想上的“共振”。作为辅导员的教师要放下自己的主观臆断,设身处地从中小学生的角度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帮助他们自我表达、自我探索和自我了解。同时教师应注意克服对心理辅导有损无益的过分同情与怜悯的心态。
三、辅导员要尊重受辅者的人格
辅导员对受辅者人格的尊重,要注意以下方面:
1.接纳。辅导者要给受辅者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们自由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2.关心。辅导员要使受辅者重新感到自身的价值,产生积极改变现状的动力。
3.专注。辅导者要专心倾听受辅者的心声。
4.平等。辅导员要和受辅者之间平等地互相谈心、切磋、协商,杜绝“我教你听”的说教或命令方式。
5.信任。作为辅导员的教师要相信每位学生都有独特的价值,相信受辅者的可塑性和可改变性。
四、辅导员对受辅者应以诚相待
辅导员应真诚地对待学生,这样受辅者才会信得过辅导员或班主任,愿意表露自己内心的想法,从而获得良好的心理辅导效果。
五、辅导员应对受辅者的隐私注意保密 受辅的学生坦诚地向辅导员倾吐心声,寻找帮助,辅导员应注意保密,不能轻意地将学生的隐私外泄,更不能作为新闻传播,或提供给学校领导作为处分学生的材料等。
以上五点是辅导员(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需注意的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归根结底要求教师应有正确的教育观和良好的人格特征,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