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法律援助工作(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5 15:12: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法律援助工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法律援助工作》。

第一篇:浅谈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法律援助工作

浅谈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法律援助工作

法律援助制度,是国家为经济困难的公民免费提供法律服务的一项法律制度。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法制的逐步健全和完善,国民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以及公民民主意识与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迫切地需要我们在原有基础上充分发挥司法行政的服务职能,做好新形势下的法律援助工作。下面我们就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法律援助工作谈一谈自己的想法。我国已加入WTO,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旧的经济体制被打破,新的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在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各种矛盾纠纷随之大量产生,因此,百姓打官司的情况随之增加。分析矛盾的特点及产生的原因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更好地为当事人服务。人民内部矛盾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在新的历史时期它之所以由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有其深刻的客观必然性,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集中反映。当前,人民内部矛盾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规律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明显特点:

第一,多发性。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中,必然触及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各种矛盾纠纷的触发点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愈益显露出来,突出地表现为“五个明显增多”:一是干群之间的矛盾纠纷明显增多。矛盾纠纷的主体已由过去主要是群众之间转变为干群之间。二是涉及经济利益的矛盾纠纷明显增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主要体现为经济关系,经济体制的改革、利益格局的调整、分配方式的变化,容易造成集体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纷争和经济矛盾。三是涉法性矛盾纠纷明显增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立法工作已经驶入快车道,法律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实质上表现为不同形式的法律关系,矛盾纠纷越来越多地涉及到法律问题。四是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明显增多。因职工下岗等引发的诸多矛盾呈上升趋势。五是赡养、婚姻纠纷增多。因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一部分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倾斜,道德滑坡,不养老的现象普遍增多;由于喜新厌旧,第三者插足等原因引起的婚姻纠纷也大量增多。

第二,易激化性。由于房屋拆迁、职工下岗、工资不能及时发放等原因引起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受到冲击,导致心理失衡,情绪不稳定,容易发生过激行为。

第三,复杂性。许多矛盾纠纷涉及多个主体、多项因素、多种问题,有的甚至是跨地区、跨部门的矛盾,人多面广,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错综复杂。由于少数干部官僚主义作风严重,许多问题往往不能够及时得到解决,久而久之,在群众中产生了“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心理,更容易使矛盾纠纷复杂化。

第四,群体性。因企业改革、市政建设征地拆迁、拖欠职工工资、干部经济不清以及执法、司法不公等原因,引起局部地区部分群众不满,他们的愿望和要求不能及时得到妥善解决,由共同的利益所致很容易聚集请愿、上访甚至聚众闹事,引发围攻党政机关、堵塞交通、妨碍执行公务等群体性事件,对社会造成大的危害。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大量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总体而言,它是各种主客观因素

长期积淀、相互交织、碰撞的结果。我们认为,较为直接的原因有:一是改革措施不够配套。在社会转轨变型时期,旧的体制被打破,新的体制尚未完全建立。在推进改革、贯彻执行政策和法律的过程中,某些环节的运作时常异化,发生现实与理论、法律与政策的撞车,当社会压力过大、人们的情感难以承受时,就会引发各种矛盾纠纷。如城市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改革配套措施不能及时到位,居民的基本利益受损,必然引起群众尤其是下岗职工的不满,对立情绪加剧。二是经济利益驱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利益格局的调整中,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好改革的力度、速度与人民群众的承受程度的关系,不能及时做好疏导教育工作,群众就会不理解,产生抵触情绪,一有人调唆,就会采取聚众闹事、集体上访等方式找党委政府要“说法”,或发泄不满情绪,引发社会矛盾。三是基层工作薄弱。政治、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客观上要求党政领导方式和管理方法相应转变。四是法制建设滞后。由于我国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备,在某些方面和环节出现法律真空,社会法治化水平不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以权压法、徇私枉法、执法犯法的现象时有发生,引发和激化了社会矛盾。五是思想建设软弱。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有的地方只注重物质文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不重视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文化阵地建设,腐朽落后的文化糟粕和精神垃圾乘虚而入,蔓延滋长,严重污染了社会环境。人心不齐,社会风气不正,极易产生各类矛盾。

综上,不管是哪类矛盾,不管其成因为何,归根结底还是围绕着经济利益产生的,而在各类矛盾中,处于劣势的,恰好是经济比较贫困的弱势群体,因此,发挥司法行政的服务职能,广泛开展法律援助工作,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才能发挥好司法行政的服务职能,更好地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呢?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全面加强法律援助中心建设。新形势下,我们应着眼于提高法律援助中心的工作效能,在加强规范化建设上下功夫,按照“硬件要硬、软件不软”的要求,狠抓法律援助中心的规范化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工作重点,进一步健全工作体系,完善制度措施,强化运行机制,实现四个方面的规范化:1.组织机构规范化。认真构建和完善法律援助中心的组织体系、人员组成以及内部机构设置等建设,使之真正体现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工作特色。2.业务工作规范化。严格按照规定的职责范围承办业务,开展工作,这是法律援助中心开展工作的基本前提;尽快建立科学的工作运转机制,包括建立健全案件受理、调查取证等规章制度,使之程序规范、高效运转。3.中心管理规范化。制定完善业务承办、岗位责任、考核评比、监督制约、档案管理以及奖惩等制度和措施。4.设施装备规范化。根据工作需要和客观条件,制定相应的标准,加强办公用房、办公手段等硬件建设,并不断予以改善。

二、全面提高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队伍素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一名合格的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体能素质等从业素质。1.有事业心和责任感。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发场无私奉献的精神,热爱本职工作,对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心里装着群众,急当事人所急,真诚实意地为弱势群体办实事、办好事;只有这样,才能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担风险,尽心尽力做好法律援助工作。2.有良好的品行。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必须遵纪守法、严于律己、作风正派、办事公道、廉洁奉公。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情操,才能取得当事人的信赖。3.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政策水平。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是评判是非的根本标准,是统一各方当事人认识的基础,熟悉掌握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是做好法律援助工作的前提。如果不懂现行法律、政策,即使具有良好的品质和高度的责任心,也不可能正确地做好工作。提高法律援助工作人员队伍素质,首先,司法行政部门要加大对法律援助组织建设的指导力度,定期对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开展学习教育活动,深入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学习上级司法行政机关有关的工作方针、政策,分析形势,讲评工作,树立先进典型,推广好的做法,从而不断增强法律援助工作人员的使命感、责任感,引导他们以满腔热情的工作态度,以无私奉献的精神,任劳任怨地做好工作。其次,开展业务培训。司法行政机关应每年对法律援助工作人员进行一次集中业务培训。可聘请律师、法官等专业人员授课,认真学习《民法通则》、《婚姻法》、《合同法》以及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和现行政策,培训要力求做到人员、时间、内容、效果四落实。四是要加强自学和实践锻炼。综合素质的形成还要靠本人平时不断地积累和培养,因此,作为一名法律援助工作人员要加强自学,除了努力学习政治、法律和业务知识外,还要学习了解与法律援助工作密切相关的各方面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要结合工作在实践中边干边学,掌握工作程序和方法,使自己成为一名新时期合格的法律援助工作人员。

三、建立法律援助经费保障体系。在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建立之初,首先强调政府的责任非常重要。这是法律援助自身性质使然,也是我国法律援助制度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但同时,考虑到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现状,动员全社会力量都来参与这项施惠于弱势群体的新兴事业,建立以政府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筹措资金的法律援助经费体系,将更加有利于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不断完善,原有的法律法规中带有法律援助性质的规定,已不能完全满足保障公民民主权利、人身权利和其他合法权利的需要,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服务职能,做好法律援助工作对于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国家对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切实保障;是诉讼当事人依法享有权利、实现司法公正的切实保障;它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体制改革决策的顺利实施;它完善法制,保障法律规定的社会关系的实现;并且是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

第二篇:三举措做好法律援助工作

理县司法局三举措做好法律援助工作

为进一步提高法律援助制度的公众知晓率和知晓程度。我局主要做了以下三点工作宣传法律援助。

一是不断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大力实施“法律援助村村通”工程,在全县81个行政村建立完善村级法律援助工作站,逐步建立覆盖全县的法律援助服务网络,进一步提高了法律援助知晓率和社会影响力,使困难群众在有法律需求时,能够及时寻求法律帮助,努力实现哪里有贫困弱势群体,哪里就有法律援助。

二是加大法律援助工作力度。成立法律援助服务团,积极组织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下农村、进企业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受理法律援助案件。积极开展助残扶残、职工工伤帮扶法律援助专项活动,并为特殊困难人员开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

三是强化法律援助能力建设。运用多媒体等科技手段开展对法律援助队伍的业务培训,对法律援助信息管理系统、案件及咨询录入、办理,法律援助案件调查取证的经验技巧、法律援助的相关业务知识进行深入系统的培训,着力提高法律援助队伍素质。

第三篇: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和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的调研报告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和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的调研报告 随着农村改革发展的深入推进,特别是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逐步加深,我区农村和农民工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和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成为法律援助面临的新课题。

一、当前我区农村和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我区农村和农民工群体的基本情况

我区系经济相对落后的农业省区,农村人口比例较大,约340万,占人口总数的55.02%,农村贫困人数近26万人。目前,全区区内农民工近50万人,其中来自我区农村的有35.4万人,来自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周边地区及河南、四川、湖南、江苏等的有14.6万人。主要分布在建筑、餐饮服务、采矿等行业。每年向区外输出的农民工在40-65人万左右,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新疆以及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受金融危机影响,今年外出农民工返乡率在10%-15%之间。以固原市为例,今年初全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34354人,占全市输出总人数的12.67%。受金融危机影响返乡的6767人,占返乡总人数的19.7%,主要分布在电子、制鞋、纺织、食品加工、玩具加工等行业;受季节性用工返乡27587人,占返乡总人数80.70%。从受援人的情况来看,我区农村受援人主要是老年人、妇女和儿童。受援农民工大多数为青壮年,文化程度偏低,主要从事建筑、加工、餐饮服务等工作。从事职业杂,分布地域广,男性多于女性。

(二)涉及农村及农民工的法律援助案件主要类型

1、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取消农业税、耕地补偿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行,使越来越多的农民更注重自己的土地。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区在沿海发达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因企业倒闭大量返乡,纷纷要求租种土地,由此引发的纠纷成为农村新型案件,并呈快速上升趋势。以青铜峡市为例,2007年前该市每乡镇年受理此类案件在10件左右,2008年迅速上升到20件左右,增幅达到1倍,且这类土地纠纷争议较大,难以协调解决。

2、劳动争议纠纷。2008年,我区办理涉及农民工的劳动争议案件967件,占民事案件总数的20%。涉及农民工的劳动争议纠纷多由以下原因造成:一是用人单位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农民工劳动权利义务不明确;二是用人单位长时间无故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三是用人单位对农民工缺乏安全教育,安全防护措施差,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得不到有效的救治;四是用人单位不为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致使农民工在养老、失业、生育、工伤、医疗等方面待遇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3、人身损害赔偿纠纷。这类纠纷主要有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雇佣人身损害赔偿两种,其中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较多,占此类纠纷的70%左右。

4、家庭婚姻纠纷。2008年,全区办理赡养、抚养案件434件,占民事案件总数的8%,其中90%集中在农村。另外,农村中仍有一部分青年尤其是回族青年只是按民间习俗或宗教礼仪举行婚礼,不办理婚姻登记,发生矛盾后,彩礼返还、婚姻关系、分家析产等纠纷时常发生,妇女儿童往往成为弱势群体。

5、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近年来,农村家庭中父母外出打工增多,许多农村未成年人缺乏父母管教,无心学习,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甚至盗窃、抢劫。农村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案件有所增加,不容忽视。

二、我区开展农村和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的主要作法

(一)建立了纵横交错,遍布区内外的法律援助服务网络。在全区所有乡镇及村委会全部建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点)。依托律师事务所建立了区、市两级农民工法律援助网络体系,在所有劳务市场设立了农民工法律援助窗口,在各县、市(区)相继成立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与上海、北京、山东、陕西等12个省区(市)建立了省际间农民工法律援助协作联系,为外出打工的我区农民工就近提供法律援助,服务触角实现了全面覆盖。

(二)创新了法律援助服务方式。组建了全国首家“宁夏法律援助志愿律师服务团”,组织全区630余名志愿律师深入乡村、工地等,无偿为农村困难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对农民工实施“一送四抓”工程,即:外出前抓法律培训、外出时送法律“指南”、进城时抓服务保障、务工中抓法律服务、回乡后抓法律咨询,把法律武器交给农民工。同时,与劳动、工会、信访、法院等部门联手开展农民工维权工作,建立了“农民工讨薪快车道”,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扩大了法律援助覆盖范围。严格执行《宁夏回族自治区法律援助条例》,对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及工伤保险待遇的,不再审查经济条件,实行“零门槛”服务。今年,根据宁夏实际,制定印发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法律援助办案程序规则》,将农民因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征地、拆迁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职工因企业改制、重组或兼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因劳务关系、雇佣关系请求劳动报酬和损害赔偿的等事项纳入到援助范围内,做到了应援尽援。

(四)畅通了法律援助服务通道。在全区推行“农民工绿卡”制度,对持卡人简化案件审批程序快速办理,实行“三优一上”服务,即:对因公致残的农民工优先接待、优先审查、优先办理,对行动不便的农民工提供上门服务。针对涉及农民及农民工的案件普遍缺少证据,不愿诉讼的心理,推行法律援助案件调解程序前置的做法,依托街(镇)司法所和社区人民调解组织以调解协商的方式解决纠纷。2005年至2008年,全区各级法律援助机构通过非诉讼方式成功办理了2000余起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帮助农民工索回工资及赔偿款额达650余万元,为3000余名农民工维护了合法权益。2009年第一季度,全区涉农已结案件中有52件通过法律援助人员参与人民调解方式解决,占已结非诉案件的75.39%,这种成本低、效率高、效果好的援助形式得到农村困难群众的欢迎,受援人满意率达到100%。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农民和农民工怕“打官司”。由于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法律意识淡薄,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又低,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采取极端方式或依赖于行政协调,而不愿意诉诸于法律程序解决问题。他们一怕“官官相护”,二怕“打赢了官司输掉了钱”,得不偿失,三怕时间耗不起。也有些农民则根本不知道可以通过法律援助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石嘴山市的调查数据来看,有70%农民及农民工都不愿意诉讼解决,其中怕伤和气的占25%,认为打官司很没面子的占15%,而有60%的人是由于家里穷不愿意再额外拿出一笔钱去打官司。

(二)案件难度大,成本高。一是劳动争议案件周期长。我国劳动争议实行一裁两审,周期达1年左右,工伤认定程序则更复杂漫长;二是调查取证难。农民及农民工大多数文化水平低,缺乏保存证据意识,全区各法律援助机构办理的土地纠纷、婚姻家庭纠纷案件近一半没有直接的证据。农民工劳动纠纷案件中,多数农民工不知道签订劳动合同,或因当时工作难找,一些农民工在用工单位拒不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接受用工条件。还有相当部分用人单位依法管理、依法经营意识不强,有的甚至故意损毁证据,导致调查取证困难;三是案件执行难。农村土地、婚姻家庭纠纷,由于其标的的特殊性,使受援人往往赢了官司却没办法执行。农民工劳动纠纷案件因程序多、时间长,一些案件到终结时,有的用人单位已不存在或老板已逃之夭夭,导致案件执行困难或无法执行。

(三)法律援助人员不足,供需矛盾突出。近年来,我区农村和农民工请求法律援助的越来越多,每年增长近20%。2009年,我区将土地纠纷等涉农案件扩大到法律援助事项后,涉农法律援助案件呈大幅增长趋势。据测算,一个县(市、区)法律援助机构要完成日常咨询接待及组织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业务指导、经费使用与管理、统计及档案管理等各项工作,至少需要5名工作人员,但全区26家法律援助机构只核定编制62个,有专职律师35名,其中9家机构没有律师,难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各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基本无专职工作人员,由司法所长兼任,一些社团援助工作站也因无专门人员导致有名无实,作用得不到发挥。

(四)贫困地区法律援助经费保障不足,影响服务质量。农村和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相对于其他案件来说,所需费用更多。据测算,我区法律援助平均办案成本为:刑事案件800元、民事案件1000元、行政案件800元。随着社会发展和物价的上涨,办案成本还将不断提高。但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我区贫困地区地方政府法律援助经费投入不足。全区26家法律援助机构,现列入财政预算的机构仅有15家,且预算资金保障较低,多为20000至30000元,多数地方办案补贴只能依赖中央和自治区财政拨付的经费,很难满足工作需要。2008年以前,我区办案补贴标准执行的还是2003年提出的每件200至400元标准,实际发放水平仅是应发额的三分之一左右。2009年,我区全面提高了补贴标准,但与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办案成本相比是远远不够的,无法有效调动社会律师承办法律援助案件的积极性,也造成法律援助专门人才的流失。同时,各地基本没有宣传和培训经费,无法开展长期的培训和宣传工作,群众对法律援助的知晓率不高。另外,《司法部财政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意见》要求建立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专项资金,但我区目前还没有农民工工作的专项资金,经费不足造成法律援助服务质量不高,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权益保障。

(五)机构规范化建设水平较低,服务功能落后。我区各法律援助机构90%与司法局合署办公,办公设施普遍陈旧,办公用房拥挤,没有必备的接待咨询工作场所。有些法援机构没有电话、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等基本的办公设施,更没有办案交通工具,缺少必要的法律法规资料;有些法律援助中心所处的楼层较高,无法建设无障碍设施,不利于残疾人、老年人等行动不便的群众前来咨询或申请法律援助,影响了法律援助业务的开展。

(六)法律援助工作程序较为繁琐,服务效率不高。我区各法律援助机构在办理审查、指派时,使用的是司法部及自治区统一的文书表格,有申请表、审批表、援助决定书、告知书、指派通知书、援助协议、委托书、征询意见书、结案报告等10多种,内容多,要求细。而农民及农民工案件往往是群体性案件,动辄几十人前来申请,仅办理相关手续就要耗费大量时间,有时会造成群众的不理解,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四、对策及建议

(一)强化宣传教育,提升农民及农民工维权意识和能力。大力开展农村和农民法律援助法规和政策宣传活动,并把相关内容融入到对农村党员轮训、农民工职业和技术培训课程中。在农民工较为集中的劳务市场、企业、建筑工地等组织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引导农民工工作站点开展“三个一”活动:每月开展一次农民工法律咨询活动,面对面宣讲法律知识;每名工作人员联系一名农民工,定期了解其权益保障情况;每季度为农民工至少解决一件维权方面的实事。通过宣传,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在农村的知晓率,增强农民和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引导他们通过正常渠道维护合法权益。

(二)建立广泛实用的协调协作机制,形成维权合力。一是建立法律援助与劳动监察、工伤认定、劳动仲裁等部门的衔接协调机制,实现多渠道解决农民工劳动纠纷协调配合机制;二是与审判机关在案件承办中的对接协调机制,对农村赡养、抚养纠纷,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等案件落实诉讼费用的减免,实现快立、快结;三是在农民工集中的企业聘请法律援助联络员,协调处理矛盾纠纷;四是进一步完善省际间法律援助协作,建立法律援助案件异地协作通报联席会制度,完善日常的信息沟通机制,共同做好异地农民工法律援助宣传和案件办理。

(三)延伸服务到执行,突出法律援助实际作用。对农村赡养、抚养,交通事故、工伤事故赔偿、农民工因长期拖欠工资或因突发事故身体造成严重残疾致使家庭经济陷入困境的法律援助案件,要推行案件协助执行制度。在案件办结后,承办人员协助受援人申请执行,通过积极协调执行机构,帮助查找被执行人及财产,保证案件得到及时有效执行。

(四)加大调解办案力度,提高农民和农民工案件办理成效。通过加强对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的业务指导,发挥基层调解组织职能,将人民调解和法律援助对接,并做好与审判机关在案件调解工作上的衔接。鼓励运用非诉讼途径处理矛盾纠纷,以缩短办案周期,降低办案成本,解决农民和农民工诉讼难和胜诉难问题。

(五)坚持以人为本,灵活处理,保证农村和农民工援助需求及时得到满足。简化审批手续,精简文书表格,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因长期工资被拖欠或突发事故使生活陷入困境的农民工,采取先行办理制度,打破地域和管辖限制,以首问负责形式让承办人员直接介入实施法律援助,事后补办相应的法律援助手续。针对农民工追讨拖欠工资时间集中、民工集中、工地分散等问题,在每年清欠工作集中的时间段,组织强有力的援助力量,保证求援农民工随时给予援助。在一些重点地区,设立周六接待制度,方便民工咨询和投诉。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和群体性事件,还应设有应急机制,必要时组织农民工维权律师团,及时调处和解决重大事项和群体性事件。

(六)争取财政部门加大资金投入,为农村和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提供资金保障。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把法律援助经费全部列入财政预算。积极落实国务院5号文件,设立农民工法律援助专项资金。推动基层法律援助机构规范化建设进程,保证办公用房和基本设施,有条件的地方达到无障碍标准。争取为偏远地区配备交通工具,使其更好的服务农村弱势群体及农民工。同时,广泛开辟财政拨款以外的法律援助经费筹措渠道,探索建立资金筹措的社会化、经常化机制,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法律援助事业中来。

(七)进一步加强基层援助工作人员的配备和培训力度,使农村和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一是通过改善和提高专职法律援助工作者的工资、福利待遇,将其编制纳入公务员系列,以吸引更多的人加入专职法律援助队伍。在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使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真正发挥其作用;二是切实监督社会律师依法履行法律援助义务,保证每名律师都能完成规定的法律援助任务;三是加强志愿者管理工作,引导他们深入农村和农民工中,运用各自优势提供援助服务,补充法律援助队伍的不足;四是加强法律援助工作者的培训,提高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建立健全和完善办案监督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法律援助服务质量。

(八)加强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农民和农民工的良好氛围。结合“五五”普法,指导有关涉农单位在为新农村和农民工服务中增加法律援助内容。加强对用工单位的法制宣传教育,明确用工单位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规范企业管理行为,自觉遵守国家有关法律与政策,预防和减少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问题的发生。协调各级新闻媒体,把在农村和农民工维权工作中有突出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作为典型广泛地予以宣传、表彰,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农民和农民工的良好氛围。

第四篇:论文:积极做好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工作

法律援助是一项扶贫助弱,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公益事业,旨在通过法律手段救助社会弱势群体,使公民享有平等的法律保护权,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未成年人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其合法权益的保护倍受各方关注,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要做好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依法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在保护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积极开展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工作因为具有现实的法律依据和深刻的社会意义,而显得尤为重要,它彰显了法律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和对实质正义的不懈追求。本文结合我市实践,就如何更好地开展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工作谈几点看法。

一、我市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工作基本情况

我市历来十分重视开展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工作,积极为未成年人办理刑事法律援助案件,以来,全市两级法律援助机构共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案件1385件,占全部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75.4%,其中抢劫、盗窃等侵犯财产权案件1021件,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等侵犯人身权案件98件,使符合法律规定的未成年受援人依法获得了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有效维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保证了刑事诉讼法任务的实现和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

二、当前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刑事法律援助提前介入难。关于律师办理刑事辩护案件的提前介入问题,《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被告人是盲、聋、哑或者未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江苏省法律援助条例》中也已规定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聘请律师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但对未成年人刑事援助案件的提前介入问题并未作出特别规定。实践中,许多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由于种种原因,获得指定辩护的权利仅仅局限在审判阶段。部分法院甚至在开庭前一两天才给未成年被告人指定辩护律师,导致不少指定辩护律师由于时间仓促,无法深入了解案情,只能凭起诉书和办案经验出庭辩护,影响了辩护效果。

(二)办案人员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与成年人相比,未成年人心理上还不成熟,思维简单,是非分辨能力弱,自我控制能力差,部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甚至还存在人格缺陷,如个性相对比较孤僻,不轻易敞开心扉等,但同时他们又具有主观恶性小、可塑性强等特点。这就要求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还要熟悉掌握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热心于教育、挽救失足未成年人,但是,目前对于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办理还缺少统一指导和培训,使得有些律师仅满足于完成辩护任务,在办案过程中缺少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沟通,对于其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成长经历以及实施被指控犯罪前后的表现等情况掌握不够全面,导致表达辩护意见不够充分,难以提出合理量刑建议,不能真正达到教育、挽救未成年人的目的。

(三)援助后续效果较难巩固。在接受援助过程中,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有认罪、悔罪甚至立功表现,然而由于受援未成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使其对自己行为的严重后果缺乏正确的认识,加上原有生活环境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改善,人生观、世界观的改造也需要假以时日,因此极易重蹈覆辙,重新犯罪。以我市为例,获得刑事法律援助的未成年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小学及以下学历的有379人,占27.4%,初中及相当学历的有927人,占66.9%,并且外地来锡务工人员子女占了绝大多数,共有1201人,占86.7%,其中不乏单亲、离异家庭子女。有的受援人初次犯罪,因为年龄较小,未被判处实刑或刑期较短,刑满后,由于缺少家庭关爱或管教缺位,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很快又走上了犯罪道路,再次成为援助对象,显然背离了法律援助的初衷。

三、以人为本,切实开展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工作的建议

(一)建立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提前介入机制,全程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失足未成年人受年龄、文化程度、智力发育状况等限制,往往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知,在接受第一次讯问时,极易处在担心、恐惧、害怕之中,很难客观陈述案件事实,要他们在诉讼中进行充分的诉讼行为,保护自身的合法权利,显然超越了其能力范围。作为刑事法律援助的特殊群体,失足未成年人理应有别于一般犯罪嫌疑人,并在刑事法律援助中得到特别保护。自侦查阶段起对经济困难或因其他原因没有委托律师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予以法律援助,让援助律师提前参与刑事诉讼全过程,不仅可以有效帮助未成年人行使自己的诉讼权利,也有利于协助司法机关查明案件事实,保障刑事诉讼程序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第五篇:司法所多举措做好法律援助工作

鸣凤司法所多举措做好法律援助工作

为最大限度满足弱势群体对法律援助的需求,维护好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2014年以来,鸣凤司法所本着“贫者必援,弱者必助,残者必帮”的工作宗旨,采取多种措施做好法律援助工作。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司法所根据宜昌市司法局举行的“困难群众大走访、法律援助送到家”活动,在各村(社区)统一制作标语、宣传栏、放置宣传资料,并利用集镇人口较集中的优势,向群众宣传法律援助工作,并对群众提出的法律咨询进行解答,引导有需要、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积极寻求法律援助,截至目前已发放法律援助调查问卷3965份,发放法律援助联系卡3965张。

二是加强机构建设。在各村(社区)设立法律援助联系点,明确法律援助联络员,及时提供法律援助信息;加强镇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设,建立完善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等法律援助相关制度,健全法律援助计划、总结、报表等各项业务台帐。

三是建立法律援助人群信息库。统计全镇农村五保户、低保户、留守儿童、残疾人、空巢老人相关信息,做到应援尽援。截至目前已办理法律援助事项45项,法律援助案件3件。

四是做好法律援助卷宗管理工作。认真把好案件的质量,做到每一件卷宗格式统一、材料齐全,确保卷宗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并定期对受援人进行案件办理回访,确保案件质量,确保援助质量。(汪芳)

下载浅谈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法律援助工作(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法律援助工作(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奋力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

    奋力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王三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就做好民族工作提出了一......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代表工作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代表工作 梁世义 人大代表肩负着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的重大使命。人大代表在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密切党和政府......

    努力做好新形势下值班工作

    努力做好新形势下值班工作值班工作是党委机关协调运转的重要枢纽,是确保机关工作高效有序运行、紧急情况及时处理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我们县委办公室秘书科在市委办和市委......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乡镇工作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乡镇工作 从2004年至今,中央连续9年发布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每年的一号文件都锁定“三农”,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位......

    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

    无产阶级政党的力量和作用,主要不是看党员数量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党员的质量。从严治党,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在吸收新党员时要严格坚持标准,把保证质量放在第一位。一、在指导思想......

    做好新形势下人大办公室工作

    做好新形势下人大办公室工作人大办公室作为人大机关综合办事机构,既是常委会一切工作的对外窗口,又是保证机关内部工作正常有序运转的枢纽。肩负着参与政务、管理事务、搞好服......

    扎实做好新形势下政务信息工作

    多年以来,在州人民政府正确领导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的指导支持下,我州政务信息工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自治区政府系统第七届地(州......

    扎实做好新形势下政务信息工作

    扎实做好新形势下政务信息工作多年以来,在州人民政府正确领导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的指导支持下,我州政务信息工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