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万国司法考试专题讲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时间:2019-05-15 15:15: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2年万国司法考试专题讲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2年万国司法考试专题讲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一篇:2012年万国司法考试专题讲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鲤鱼网(http://)

2012万国专题讲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专题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考点导读

【高频考点】

1.三者统一

2.三效合一

3.依法治国

【命题特点】

从2009年、2010年和2011年的真题来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异军突起,已经成为司法考试的重头戏,因为它的分值已经占到了近几十分,而且还不包括卷二和卷三在各个学科出现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帽子题”。但是,在考察特点上,突出了以下三点:(1)依据主要为2011年三大本表述和中共中央政法委出版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结合领导人的最新讲话,力求做到与时俱进。(2)根据大纲的最新要求,在卷

二、卷三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行考察,而考察方式为“时政分析”。其应对模式不应停留在“知识普及”阶段,强调现实应用。(3)对卷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论述题模板只是纯粹记忆,而忽视了题目中会有特定角度和联系材料,如2011年要求结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特征来论述,很多考生机械的使用模板来应对,导致部分丢分。

案例索引

2011年元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在会见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时指出:“法学是治国理政的大学问,是政治性很强的学科。法学理论工作者要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坚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才智。”***要求,“密切关注我国法治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提出更多理论上的真知灼见,积极参与国家立法,主动服务执法司法实践,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成为通晓古今、学贯中西的法学大家,不断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学理论。”

根据以上材料,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中央领导同志对法学理论工作者提出的要求?请结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特征,谈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繁荣法学事业的要求。

2011年司考还是不出所料的考查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时事政治题,再一次证明了“法律是政治的晚礼服”。在考试形式上和2010年如出一辙,考查模式也是材料加特殊角度进行论述。依惯例,角度是从材料本身中进行提取的,而不是像以往一样从法理学的角度进行论述。事实上,除了该题在设问上有所加大难度外,题目本身的难度并不是很大。考生只要理解题目中***同志的讲话主题,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法学研究,从而繁荣法学,再加上对题目中材料的应用,写出一个结构合理、逻辑清楚的小文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从答题的要求看,本题目依然要求是“观点正确”,所以考生在答题时,不能明显和中央的要求相违背,行文基调应该与中央保持一致,在表述的内容上与中央保持一致,尽量避免与中央的步调不一致的情况。此外,本题还有特殊的要求,即“表述完整、准确”,而且要求从特定角度进行论述,故考生就必须使用中央文件、领导人讲话中的确定表述,而且表述要完整。这个也给纯粹背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的考生一个提示,需要结合材料进行答题,而不是单纯的背诵。

本题的答题思路十分明确,即首先是定概念,指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概念和四个基本特征;其次是说联系,说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繁荣法学的关系;再次析材料,要求结合材料说明繁荣法学对依法治国的作用;最后是喊口号,要求指出繁荣法学研究的作用。这个思路基本上在去年的考试中已经体现,延续到了2011年的真题,如果不出意外,2012年也会延续。

综上,从历年的简答题的考查方式来看,基本上已经固化,在出题模式上,是以领导人讲话为材料,然后要求考生从特定的角度进行论述。在答题模式上,考生要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出发,结合材料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故考生以后要加强对政治的重视,特别是领导人的最新理论动向。

知识点及实例

成功在于执着,鲤鱼网祝大家成功!

一、本质属性

(一)“三者统一”

1.“三者统一”,是指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2.“三者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

3.“三者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是贯穿于社会法治理念的主线和灵魂,也是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根本和关键。

(二)“三个至上”

1.“三个至上”,是指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

2.坚持“三个至上”,是坚持“三者统一”的必然要求。

3.“三个至上”,是高度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党的事业是关键、人民利益是根本,宪法法律是保障。

(三)四个特征

1.鲜明的政治性。将党的领导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2.彻底的人民性。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3.系统的科学性。从基本国情出发;在内容构成上,是一个科学的有机统一体。

4.充分的开放性。古今中外、与时俱进

二、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

(一)理论渊源

1.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主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法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法治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础。

2.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文化资源。

3.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思想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实践基础

1.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重大进步,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法治取得了八项成就:(1)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2)领导干部职务和政治生活的法治化(3)依法执政能力提升(4)立足中国国情,适应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做到有法可依(5)人权得到法律保障(6)促进经济和社会和谐的法治环境不断改善(7)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的水平不断提高(8)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得到加强。

2.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法治建设发生的历史性悲剧,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从反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地位和作用

(一)地位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

【提醒注意】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进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的基本原理与新中国的政权和法制建设相结合,提出并实施“民主建国”,制定第一

2.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阐释了一系列具体而明确的法治思想,主要包括:(1)法制建设要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2)“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3)用法律措施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4)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5)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6)“死刑不能废除”;(7)“一手抓建设和改革,一手抓法制”;(8)把“一国两制”的构想法律化;(9)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3.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式确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

4.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一崭新命题。

①【例1.1】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说法错误的有。

A.毛泽东同志提出并实施“民主建国”,制定第一部宪法,是第一次创新。

B.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是第二次创新。

C.胡锦涛同志确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并入宪,是第三次创新。

D.江泽民同志提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一崭新命题,是对前三次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成果的继承、发展和升华,并且也入宪,是第四次创新

(二)作用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国一切立法活动的思想先导,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思想基础,是确保司法机关坚持正确方向、实现司法公正的思想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的价值指引,是发展法学教育、繁荣法学研究的重要保障。

四、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一)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

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和政治前提。“依法治国”的“法”应当界定为体现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法,而不是当权者的个人意志和工具。

(二)法制完备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和前提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制完备包括以下两方面含义:

1.形式意义上的完备,即法律制度的类别齐全、规范系统、内在统一。

2.实质意义上的完备,即法律制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符合公平正义的价值要求。

(三)树立宪法法律权威

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包括以下两方面含义:

1.宪法和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得到普遍的遵守和广泛的认同;

2.宪法和法律在调控社会生活方面发挥基础和主导的作用,一切国家权力和其他社会规范只能在宪法和法律的支配下发挥作用。

(四)权力制约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

1.依法治国关键在于依法制权、规范约束公权力,防止其滥用和扩张,保证人民权益。

2.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和特征。

3.权力制约,要求职权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

②【例1.2】下列有关依法治国的说法哪一选项错误?

A.依法治国要求实行人民民主的政治

B.依法治国要求国家权力只能在宪法和法律支配下才能发挥作用

C.依法治国要求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只有在宪法和法律支配下才能发挥作用

D.我国“依法治国”所要求的“权力制约”,是指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之间的相互制约

五、执法为民的基本内涵

(一)以人为本是执法为民的根本出发点

1.在执法目的上,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

2.在执法标准上,以人民满意为本;

3.在执法方式上,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实行专门机关和群众路线相结合。

(二)保障人权是执法为民的基本要求① 【答案】C。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胡锦涛同志也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一崭新命题,是对前三次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成果的继承、发展和升华。但是,还没有写入宪法,故D项说法错误。② 【答案】D。社会主义法治所要求的权力制约,是“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之间的制约与协调,故选项D错误。

1.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2.保障人民群众的公民和政治权利以及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3.保障特定群体的权利,要对未成年人、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给予特殊保护,对特殊群体给予更多关爱使他们的权利得到切实保障。

(三)文明执法是执法为民的客观需要

文明执法,包括执法理念文明、执法制度文明、执法行为文明和执法形象文明。

【例1.3】2007年夏,某县警方在“扫黄”行动中抓获十余名涉嫌卖淫、嫖娼的违法人员。在公开处理的现场,警方逐一宣读涉案人员姓名、出生日期和籍贯,并宣布处罚决定,然后游街示众。现场逾千入

①围观。对此,下列哪些说法正确?

A.警方的公开处理行为扩大教育警示作用,值得提倡

B.警方的公开处理行为,体现了行政公开原则,符合法治理念

C.警方对涉案人员的游街示众行为是侮辱人格的行为,侵犯了涉案人员的人格权利

D.警方的公开处理行为违反“执法为民”理念

六、公平正义的基本内涵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公平正义的首要内涵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包括以下内容:平等对待、反对特权、禁止歧视。

(二)合法合理是公平正义的内在品质

1.合法就是合乎宪法和法律规定;合理就是合乎理性,符合事物的内在规律。

2.一切组织或个人追求的公平正义和实现公平正义的方式,只有既合法又合理,反映社会整体价值观和公众利益,才能为社会公众所认可和接受。

3.要做到合乎法律、利益均衡和理性兼顾。

(三)程序正当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方式和载体

程序正当,是指立法、行政、司法机关的活动必须严格遵守法定程序的规定,保障法律制定的科学性,保证案件及时正确处理,确保公正、民主、效率、人权保障、权力制约与监督等价值目标得以实现。确保充分参与、裁判中立、程序公开和程序约束。

(四)及时高效是衡量公平正义的重要标尺

及时高效,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成本投入、最低的资源消耗实现最大程度的公平正义。要求做到完善体制、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

②【例1.4】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下列哪些符合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A.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B.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C.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D.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七、健全完善立法

(一)科学立法

要求立足国情,遵循规律,健全程序,合理规定。

(二)民主立法

要求立法主体民主、立法内容民主(即立法为民)、立法程序民主(比如扩大公众参与立法)。

(三)法制统一

必须维护宪法作为根本法的地位,严格执行《立法法》对立法权限的划分,保证地方立法与中央立法的统一,加强立法解释和立法监督。

(四)体系完备①

② 【答案】C、D【答案】A、B。选项A、B是“树立宪法法律权威”的体现,应选;选项C“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公平正义”的基本内涵,选项D是“执法为民”的基本内涵。

必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继续制定和完善起支架作用的法律,加强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及配套法规的制定工作,适时进行法律清理和法典编纂。

2011年,立足中国国情,适应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①【例1.5】下列哪个选项符合民主立法的内涵?

A.制定规章,应符合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其他上位法的规定

B.制定规章,应在规定个人或单位应履行的义务的同时,规定其相应的权利和保障权利实现的途径

C.制定规章,应在赋予有关机关必要的职权的同时,规定其行使职权的条件、程序和应承担的责任

D.起草规章,应采取书面征求意见、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意见

八、严格公正司法

(一)切实维护司法公正

必须坚持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并连,做到法律效果和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相统一。

【例1.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当前形势下做好行政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不能以牺牲法律为代价迁就明显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侵犯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对于那些以应对危机为借口擅自突破法律规定,形成新的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要依法予以

②纠正。”有关该段文字的理解,下列哪个选项错误?

A.该段文字表明: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不可能有机统一,因为“应对危机”、“遵守法律”之间不可兼得

B.该段文字表明:在具体的法律适用活动中,法律效果是首要的基本标准

C.该段文字坚持了法制统一原则

D.该段文字表明:在具体的法律适用活动中,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可能发生冲突

(二)不断提高司法效率

必须进一步提高办案效率,公正与效率兼顾。

(三)努力树立司法权威

司法公正、司法效率和司法权威是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四)充分发扬司法民主

1.司法主体民主。它又体现为两个方面:(1)人民直接参与司法,例如人民陪审员制度和检察机关的人民监督员制度;(2)司法人员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产生。

2.司法程序民主。其核心内容是司法公开制度。

3.司法目的民主。它表现为司法为民。

③【例1.7】下列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说法正确的有:

A.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刑法上的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正体现了公平正义的内涵

B.在现代法治国家,刑事诉讼法被称作“宪法的适用法”、“应用宪法”、“国家基本法之测震器”,由于刑事诉讼法规范和限制了国家权力,因而成为保障公民基本人权和自由的基石。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执法为民

C.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要求证据获得的途径要合法,这个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依法治国内涵

D.合理行政原则的主要含义是行政决定应当具有理性,属于实质行政法治的范畴,尤其适用于裁量①

② 【答案】D。选项A是“法制统一”的要求;选项B、C是“科学立法”的要求;选项D是立法程序民主的要求,故应选。【答案】A

③ 【答案】A、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体现是公平正义,A选项说法正确。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特征,其内涵包括:以人为本是执法为民的根本出发点,保障人权是执法为民的基本要求,文明执法是执法为民的客观需要。而刑事诉讼法的作用是限制国家公权力的滥用,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属于执法为民的内涵,而是属于依法治国的内涵,故B选项说法错误。合理行政原则的主要含义是行政决定应当具有理性,属于实质行政法治的范畴,尤其适用于裁量性行政活动。这个体现了公平正义的内涵说法正确,故D选项说法正确。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内容,其内涵包括: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法制完备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主要是程序正义的体现,属于公平正义而非依法治国的内涵,故C选项说法不正确。A、D为正确答案。

性行政活动。这个体现了公平正义的内涵

第二篇:司法考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主观题

司法考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主观题模板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案例相结合时

第一段专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指导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观念体系,它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精髓和灵魂,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 和法律监督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由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构成。(“三个至上”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三个至上”即“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重要观点。这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法治 建设规律的科学总结,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因而也是社会 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

分论时的句子:

1.A 和 B 关系密切,相辅相成,缺一不可。A 对 B 有重大的影响,B 对 A 有指导作用。同样,B 对 A 有独立的反作用,A 对 B 有保障作用。因此,A 的水平的好坏决定了 B 的发展的好坏。结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三个至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 A 有影响,从而影响了B 的发展。

2.【当材料是立法】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其基本内涵是

(1)人民民主。“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首要任务。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和政治前提。结合材料,“„„”

(2)法制完备。形式意义上的完备,即法律制度的类别齐全、规范系统、内在统一。实质意义上的完备则指法律制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符合公平正义的价值要求。结合材料,“„„”

(3)树立宪法法律权威。依法治国的核心就是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坚持宪法法律至上。结合材料,“„„”

(4)权力制约。权力制约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依法治国关键在于依法制权。结合材料,“„„”

3.【当材料是执法】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其基本内涵是:

(1)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执法为民的本质 要求。结合材料,“„„”

(2)保障人权。结合材料,“„„”

(3)文明执法。结合材料,“„„”

4.【当材料是司法】写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其基本内涵是:

(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公平正义的首要内涵,也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方式、载体和支撑。结合材料,“„„”

(2)合法合理。结合材料,“„„”

(3)程序正当。正义不仅应当实现,而且应当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 现。程序是运送正义的方式。结合材料,“„„”

(4)及时高效。迟来的正义为非正义。结合材料,“„„”

结尾的口号: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三个至上)是我国一切立法活动的 思想先导,如提高 A“„„”;是确保我国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的思想基础,如实现B“„„”;是确保我国司法坚持正确方向、实现司法公正的思想保障,如保障 A“„„”;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的价值指引,如推动 B“„„”;是推动法学研究繁荣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连接 A和 B 的重要指导!

2.综上,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健全完善立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法制统一、体系完备;如案例中的“„„”坚持依法行政:合法 合理、高效便民、权责统一、政务分开、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职业道 德水平;如案例中的“„„”严格公正司法:维护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树立司法权威、发扬司法民主;如案例中的“„„”加强制约监督、自觉诚 信守法、繁荣法学事业、实施正确领导等,如案例中的“„„”。

3.随着中国法治进程的发展,“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和“公平正义”的理念逐步的深入人心,这样的违反行政法的行为将会有法律的明文的处罚,再加上法学前辈的呼吁呐喊和辛勤耕耘和我们青年法律人的上下求索,中国的法治进程将不断的提高!

4.A 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国由依法立法、依法行政、依法司法和依法监督等内容组成。在这些内容中,A 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和重点。如果 A,那么,依法治国就有了基本保证。

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为 A 创造了大环境和前提条件。如果没有依 法治国的方略和大环境,就根本谈不上 A.但没有 A,依法治国就会落 空。因此,A 是现代法治国家里政府行使行政权力所普遍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二、其他部门法中的句子:

1.核心问题是“权利的重要性”和“权利的冲突和平衡问题”。

(1)“权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本案中就产生了不同的“私人权利”的冲突,最后导致权利的行使和公序良俗的冲突和平衡问题,要求我们在行使权利的同时注意他人的权利和公序良俗,防止“权利滥用”的产生。

(2)“权利滥用”是指权利的行使超出了边界,到了他人权利的范围或者触及了公共利益和善良风俗。“禁止权利滥用理论”是随着近代权利理论中的个人自由至上向社会利益保护的转变的产物,是目前的处理民事纠纷的基本原理。

(3)个人权利保护是近代法治的重大成果。就法的目的来说,近代社会是“权利本位”的。法律是用来保卫、维护人民权利的。法律规定义务的目的是更好的行使权利,如果法律不恰当地用义务限制了权利,就是对法治的一种践踏。因此,对权利的限制是有严格的条件的。结合材料,„„因此,这个权利是受法律的保护的!

(4)权利虽然很重要,但权利的行使往往会侵害他人的权利!“你的权利止于我的鼻尖。”除了国家权力对个人权利的侵犯外,个人的行为也可能侵害他人的权利。结合本材料,„„

(5)个人的权利之间的紧张关系始终存在,因为权利冲突的背后往往是社会道德和公共秩序的价值要求。现代法学理论普遍承认权利的行使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和自由,即“权利不得滥用”。因此每个人的权利空间是有限的,界限就在于他人的自由和权利。法律已经为每个人设定了行使权利的边界,则任何人都不得超越该界限,否则即为违法。结合材料。„„,但是这种权利的行使不得以损害他人人格利益为代价。

(6)综上所述,权利始终是法律最根本的内容。因此要求法治国家“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尊重人的权利。但是,权利行使往往会导致“权利的滥用”。因此,必须划出权利的边界,达到各自权利的平衡点。因此,我国不仅在宪法中规定了人权的保障内容,人权的保护已经落实到刑法中的“侮辱罪、诽谤罪”、民法中的“人格权制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等具体的制度当中,为实现充分的人权保障,应对新型的法律纠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更好防止“权利的滥用”。

注:此“万能模式”的应用领域是民事关系中的权利冲突的案件,特别是某种行为违背一般的公序良俗原则,要求对“权利的滥用”加以限制!

2.关于法的价值:

(1)材料中。„„以上的处理结果说明自由的行使是有边界的,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法律保护的自由必须在法律的限制下才能真正实现!法的价值上所说的“自由”,是指法以确认、保障人的这种行为,从而使主体和客体间能够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2)个人自由的价值是不可否认的。就法的本质来说,它以自由为最高的价值目标。诚如马克思所言:“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法律是用来保卫、维护人民自由的;如果法律不恰当地限制了自由,就是对人性的一种践踏。因此,对自由的法律限制是有严格的条件的,“法不禁止即自由!”结合材料。„„

(3)“人生而自由,但无不在枷锁之中!”自由从来都不是绝对的,自由并不意味着为所欲为,个人意志的实现要受到社会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从法的价值的来说,自由尽管是最高价值,但不是唯一的价值,除此之外,秩序、正义都是法的价值。一个良好的法律体系必然要在自由、正义、秩序之间谋求恰当的平衡,从而使自由受到秩序和正义的限制,这也就

是法律干预自由的正当性。结合本材料,„„

(4)个人的自由与法律限制的紧张关系始终存在,因为法律背后往往是社会道德和公共秩序的价值要求。一部自由的历史,就是自由不断地与秩序、正义碰撞、融合,随着法律所容许的道德限度而扩张或者收缩的历史!结合材料,„„

(5)综上所述,自由始终是法律最根本的追求,是评价法律的最深刻的尺度。因此,法律对自由的限制不能超出合理的限制,尤其是不能以维护秩序和正义为借口肆意地限制个人自由。在用法律限制自由的时候,我们要时刻牢记这种限制的限度:(1)坚持价值位阶,自由始终是最高的价值,除非万不得已,法律不得限制人们的自由;(2)坚持比例原则,对自由的限制不得超过维护秩序和正义所必需的限度;(3)坚持个案平衡的原则,有必要综合考虑行为人的权利、行为动机、社会影响等各种因素来评价行为人的行为。

注:此“万能模式”的应用领域是法律中任何案件,特别是某种行为违背一般的公序良俗原则,但是在法律中又没有明文的规定,如果确定其行为的边界,在具体案例中要求对个人自由和法律限制之间做一个权衡!

第三篇:2011年 司法考试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大纲

2011年司法考试大纲新旧对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2011年国家司法考试大纲已经出版,法律教育网独家整理公布2011年司法考试大纲新旧对比,供广大考生参考使用!

下面是2011年司法考试大纲新旧对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说明:本文 以“☆”的数量代表曾被考核试题数。对于2011年考点变动修改处,在2011年大纲正文中用下划线明示,在2010年大纲正文中加阴影明示.【考点增删说明】

自2009年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从法理学中半列出来,在这两年司法考试中每年考查5个普选题、一个简答题,总分值均达25分,足见其重要性。

与2010年相比,2011年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部分以修订完善大纲、教材内容为主,没有增删者点,但在司法考试各卷的考核方式上有所变化。

【大纲新旧对照】

第一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

基本要求:

了解:法治,法治理念,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四次重大创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提出。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三者统一”与“三个至上”的重大意义。

熟悉并能够运用:“三个至上”的精神实质及其内在关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分析和评价有关案例、实例。

考试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法治 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政治性 人民性 科学性 开放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 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思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实践基础

第三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作用

第二章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基本要求

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执法为民的基本内涵,公平正义的基本内涵,服务大局的基本内涵,党的领导的基本内涵。

理解: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熟悉并能够运用:“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内在一致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分析和评价有关案例、实例。

考试内容

第一节 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执法为民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执法为民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 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公平正义的基本内涵

第四节 服务大局

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服务大局的基本内涵

第五节 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的基本内涵

第三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

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要求的内容。

理解: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政。

熟悉并能够运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立法、司法工作,分析和评价有关案例、实例。

考试内容:

第一节 健全完善立法

健全完善立法的基本要求(科学立法 民主立法 法制统一 体系完备)

第二节 坚持依法行政

坚持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合法行政 合理行政 高效便民 权责统一 政务公开 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第三节 严格公正司法

严格公正司法的基本要求(维护司法公正 提高司法效率 树立司法权威 发扬司法民主)

第四节 其他基本要求

加强制约监督 自觉诚信守法 繁荣法学事业 坚持依法执政

第四篇:司法考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考试分析

资料来源:法律教育网学员*宝石洁*提供!

司法考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考试分析

客观题会比较简单,考生将教材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的概念记忆准确——但比去年更为灵活和细化。今后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一考试要点不应只停在宏观把握,准备论述题这样的要求上,更多地应着眼于外在表现特征,内部构成,以至能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评价有关案例、实例。

注意“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内在一致性与“三个至上”以及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这一论述要点,其与实践结合紧密,命题范围广泛,既可出客观题,主观论述也有可能。如:因不服当地政府对本村175亩土地的征地审批,宁海县胜利村村民向浙江省政府提出行政复议。在未得到及时受理的情况下,他们又将浙江省政府推上了被告席。最终杭州市中院认定浙江省政府构成不履行行政复议的法定职责,判定村民胜诉。

考试风格:

考试更为细致

例题:下列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的表述,正确的有()

A.在法治建设过程中,法治理念是法治发展的内在动力

B.法治理念实现了讲法治与讲政治的统一

C.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将党的领导作为重要使命

D.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党的领导

本题答案为:AB,C应该是根本保证,服务大局才是重要使命;D,根本目的应该是实现和维护人民利益。

考试更为综合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法理结合在一起进行考察:

例题:“三个至上”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之所以坚持“三个至上”,是因为社会是法律的基础

B.法律与国家政策在内容上是统一的C.它第一次划清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界限

D.宪法和法律的最高价值是人民利益

答案为CD,之所以坚持三个至上主要是我们国家“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是统一的;B选项错在“内容上”,应该为“本质上”。

考试更为实务和间接,即从现实政治生活中举例来考察你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例题:下列做法符合党的领导的要求的有()

A.某省高院要求,各级法院要积极与当地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人大代表联系,以征求意见、邀请人大代表

资料来源:法律教育网学员*宝石洁*提供!

资料来源:法律教育网学员*宝石洁*提供!

参加庭审

B.某法院积极办理人大交办、督办案件

C.某法院邀请数十名人大代表参与执行

D.某法院邀请当地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对一起案件进行调解

答案选BCD,答案详见最高人民法院工作便民意见。人大代表除了不能参与庭审,但可以旁听,可以参与执行,也可以参与调解。

资料来源:法律教育网学员*宝石洁*提供!

第五篇:司法考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背诵版

第一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这五个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完整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一种科学先进的理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治建设的内在本质与规律;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法治建设的正确方向。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一)鲜明的政治性;(二)彻底的人民性;(三)系统的科学性;(四)充分的开放性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

(二)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统一”的必然要求

(三)切实把“三个至上”的要求落实到社会主义法治的各个方面

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高度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党的事业是关键,人民利益是根本,宪法法律是保障。党的事业归根到底,也是为了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利益,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的法治保障。因此,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实质上是一致的。作为有机统一体的“三个至上”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标志,共同反映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蕴涵丰富,概括起来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二是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和宪法法律至上,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

1三是强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人为本、执法为民、严格公正执法、维护公平正义,紧紧围绕中心、保障服务大局,坚持并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内容。

第三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和作用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和阐明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一重大理论命题。可以说,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既蕴涵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中,又在科学发展观中被进一步阐释,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发展史上的重大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国的法治是社会主义的法治,社会主义法治必须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它全面系统、深刻科学地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规定性,反映和规定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宗旨使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根本保证等重大问题,是社会主义法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着更为直接的指导意义。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才能有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法治的正确方向,切实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才能坚定不移地推进依法治国,始终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始终坚持并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确保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健康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指导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思想和理论武器。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作用

第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国一切立法活动的思想先导;

第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国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思想基础:

第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确保我国司法机关坚持正确方向、实现司法公正的思想保障; 第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的价值指引; 第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发展法学教育、繁荣法学研究的重要保障。

第二章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

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一、为什么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党的先进性决定的(二)坚持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三)坚持党的领导是法治建设的艰巨性决定的二、党的领导的基本内涵

(一)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领导

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领导,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法治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绝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要求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二)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领导

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领导,主要是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核心是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领导。

(三)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组织领导

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组织领导,主要是通过推荐重要干部,加强立法、执法、司法机关党的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法治领域得到贯彻落实。

第三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

第一节健全完善立法

一、坚持科学立法;

二、坚持民主立法;

三、坚持法制统一;

四、坚持体系完备

第二节坚持依法行政

一、合法行政是依法行政的根本要求;

二、合理行政是合法行政的重要补充;

三、高效便民是依法行政的价值体现;

四、权责统一是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

五、政务公开是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

六、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第三节严格公正司法

一、切实维护司法公正

二、不断提高司法效率

三、努力树立司法权威

四、充分发扬司法民主

司法民主主要指在司法活动中体现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司法民主包括司法主体

民主、司法程序民主和司法目的民主三个方面。司法主体民主又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民直接参与司法,例如人民陪审员制度和检察机关的人民监督员制度;二是司法人员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产生。司法程序民主的核心内容是司法公开制度。司法目的民主的表现为司法为民。

下载2012年万国司法考试专题讲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2年万国司法考试专题讲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司法考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讲义[定稿]

    2010年司法考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理讲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第一章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第一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第二......

    2010年司法考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巧计口诀

    2010年司法考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巧计口诀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内容:1、依法治国————————一2、执法为民————————只 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3、公平正义......

    司法考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重点内容梳理

    第一章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法......

    2009年国家司法考试大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2009年国家司法考试大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第一章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基本要求:了解:法治,法治理念,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四次重大创新,“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

    司法考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浓缩复习精华

    司法考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浓缩复习精华第一章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伐谈社套盆义法治理套与公安执法实线程保华刘刚 摘要:我们可以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定义为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由我国人民当家作......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一、(本题20分) 材料:2011年元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在会见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时指出:“法学是治国理政的大学问,是政治性很强的学科......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精神实质 (一)党的事业本质上就是人民的事业 (二)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是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