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国罢工事件透视西方福利制度的缺陷

时间:2019-05-15 15:04: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法国罢工事件透视西方福利制度的缺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法国罢工事件透视西方福利制度的缺陷》。

第一篇:从法国罢工事件透视西方福利制度的缺陷

从法国罢工事件透视西方福利制度的缺陷

王春华

【专题名称】工会工作

【专 题 号】D422

【复印期号】2011年03期

【原文出处】《中国工运》(京)2011年3期第50~51页

【英文标题】On the Shortcomings of Western Welfare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ench Strike Incident

【作者简介】王春华,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总工会。杭州 31001

52010年10月19日,法国爆发了上百万人参加的游行和罢工,抗议萨科奇政府的退休制度改革。当天,法国三分之一的航班停飞,上千所加油站关门,卡车司机慢行堵塞高速公路,影响波及全国。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法国人第一次示威抗议政府的退休制度改革了。2008年1月29日,法国各大工会组织了250万工人的示威游行;2010年3月23日,法国180个城市的民众又为此走上街头;6月24日,法国再次爆发全国性的抗议活动,参加者超过百万。尽管备受争议的法国退休制度改革法案于2010年10月27日在法国国民议会以336票对233票的表决结果最终获得通过。然而,立法程序的完成并不意味着针对此项改革的抗议风潮会就此结束,法国工会宣称还将举行全国范围的罢工游行。法国这次暴露出来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触动福利制度,招致广大民众不满。这些现象在西方高福利国家都曾出现过。分析研究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从法国罢工事件透视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缺陷,对于我们按照党的十七大五中全会精神,推进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西方国家“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

现代福利制度起源于英国的《贝弗里奇报告》,该报告于1942年问世,对战后英国福利社会的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个报告主张的社会福利可以概括为:普享性原则,即所有公民不论何种职业都应被覆盖以预防社会风险;统一性原则,即建立大一统的福利管理机构;均一性原则,即每一个受益人根据其需要,而不是根据其收入状况获得资助。英国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逐步建成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体系,二战结束后到50年代,这一理念被推广到欧洲其他国家。西方国家这种“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三大类。

社会保险是政府以法律形式强制公民在就业期间按其工资的一定比例向国家交纳的社会保险税,用于投保者因法律规定的原因丧失收入以后,向他们及其家属提供一部分补偿收入和服务,以保障他们维持基本生活。其种类主要分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疾病和健康保险、工伤事故保险等。社会福利是由政府以拨款形式提供给公民的各种补贴。这是不以个人经济状况为转移的带有普遍性的公共财政补贴,有针对孕妇、母亲、学龄前儿童的保护和照顾的家庭补助,也有对中小学生提供免费教育、供给免费午餐、给予助学金或无息贷款等学生补助,此外还有房租补助、食品补助、遗属抚恤等。如美国的中小学生每天可享受一顿免费热午餐,法国规定所有职工都可以获得每月固定的交通补贴等。社会救济是向部分生活困难者和贫困家庭提供的带有生活救济性质的补贴,如对失去收入或收入低微的老弱病残者给

予特殊照顾的补助,法国向失业者每天发放22法郎、外加失业前工资42%的救济金;瑞典给丧失劳动能力者提供救济金,美国向失业者发放180天的基本生活费等。

在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当今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内容十分丰富、种类繁多、结构庞大。据统计,英国社会福利项目近60种,美国公民从出生到死亡可以享受2000多种的政府福利,北欧的瑞典、芬兰等国更是被誉为“福利国家”的典范和示范“橱窗”。在过去几十年里,各国财政预算用于公民福利的经费逐年上升。1972年欧美14个发达国家平均支出48%的财政收入用于平价住宅、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及医疗保险费用。1988年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福利的支出,美国为44.3%,联邦德国为69%,英国为44.9%。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每年通过税收得来的国民收入大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左右,欧盟国家则达到50%,其中一半以上用于各类社会福利开支。

二、不堪重负的福利制度使问题凸显

一是政府高支出。繁杂的福利项目是财政的一大负担。据欧盟统计,1998年各国用于福利的支出在GDP中的比重,除了南欧4个国家和爱尔兰低于23%外,瑞典、芬兰、德国、法国等都在30%以上,奥地利、意大利、英国在28%左右,总体比例在世界上是最高的。2001年欧盟15个成员国人均社会保障支出达到6405欧元(相当于64 000元人民币)。在1993年至2001年的8年中,欧盟成员国的老年人平均福利支出从1764欧元提高到2574欧元;健康福利平均支出从1229欧元提高到1 736欧元;伤残福利平均支出从363欧元提高到505欧元,政府支出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二是政府高税收。政府的高支出必然导致较高的税收水平。西方各国都是实行累进税制,收入越高,税负越重。而随着维持整体福利制度的开支越来越大,政府对中高收入者所征收的税赋也水涨船高。据2002年5月美国《福布斯》发表的税收调查结果显示,法国人承担着全球最为沉重的税赋,自2000年来连续3年居世界各国之首,排在前列的也多是欧洲各福利国家。调查显示,一个企业主在法国的征税率是70%,而在中国香港只有21%。同样,比利时企业家如果在俄罗斯和新加坡办企业,其净工资收入要比在本国高出1倍。过高的税收也使得大量精英人才流失,各大公司也纷纷在海外设厂,这也使西欧各国的经济发展受到损失。

三是生产高成本。在欧盟国家普遍存在的高福利、高税收和实行的最低工资水平规定、工时的缩短以及对雇员权利的广泛保护,对企业雇主的经营、资金积累以及发展和竞争造成了很大压力。对企业雇主而言,他们雇佣一个拿最低工资的普通劳动者,所支付的并不仅仅是月工资,还必须为该雇员交纳社会疾病保险、养老基金、工伤事故基金、退休基金、失业基金等各种社会分摊金,这也就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大提高。

四是社会高失业率。由于劳动力价格昂贵,许多企业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尽量减少雇员人数,以节约开支,这样就导致许多人失业。同时,高福利政策也养出了一批“懒人”。由于各种福利待遇太好,甚至出现失业救济金与工资差不多的怪现象,许多失业者也不急于再就业。根据德国银行1996年公布的资料,将德国餐饮业一个拿最低工资的就业者每月的纯收入与领社会救济者的收入比较后,发现失业者比就业者的收入只少141欧元。这也使得许多人失去了继续工作的动力。

三、改革迫不得已,民众纷起反对

现在,福利制度已经让欧美各国政府不堪重负,纷纷对现有制度进行改革,核心是削减福利支出,不断进行“瘦身”。主要措施是:通过降低税率增加个人和企业的收入,刺激消费和投资;改革失业保险和救济制度,通过重新制定标准减少领取失业救济的人数,逐年削减失业者的救济金,对拒绝再就业者予以削减救济金惩罚;医疗保险领域主要是增加法定医

保户的自费内容,个人必须承担部分住院治疗费以及药费,非处方药品的费用全部由个人承担等等;养老金在西方各国的福利支出中比重最大,因而改革遇到的阻力也最大。目前西方各国的养老金制度是由正在工作的人缴纳保险费,来支付退休老人的养老金。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各国的养老保险体系已经入不敷出,为了维持养老金的正常发放,各国政府每年都不得不进行高额补贴。因此各国纷纷采取了提高养老保险费、降低养老金标准、延长工作年限、推迟领取年龄等措施以缓解养老金支付的压力。

但这些改革举措的推行遇到了重重阻力。由于西方特别是欧洲国家的民众早已习惯了早退休、高福利的制度,整个社会早已形成的惰性让他们不愿意放弃这样舒适的生活,因此,反对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像德国的养老金制度改革尚未实施,就已经遭到来自居民特别是中老年人的强烈反对。他们抱怨政府“没有良心”,认为自己几十年来辛辛苦苦地工作,缴纳保险费,让上一代人享受了优厚的养老金,自己到头来却一无所得。法国连续爆发全国范围的大罢工也是因为政府企图延长退休年龄及领取养老金的年龄,这一改革不仅使大量在职人员走上街头,连在校学生都出于对今后几十年生活的忧虑而加入罢工的人群。不仅是养老金改革,西方国家针对福利制度的各项改革措施都引发了大量民众的抗议和不满,使这项改革只能在重重阻力中艰难前进。^

第二篇:从蒙牛事件透视企业危机管理.[最终版]

从蒙牛事件透视企业危机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发展受到来自社会公众评价、同业竞争等多方面的压力,相应的企业面临的来自内部及外部的各种危机事件也逐渐增加,同时企业危机管理渐渐引起了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注意,但能否在企业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这对于国内绝大部分企业来说还只是一个管理名词,一个概念而已,“吃一堑,长一智”是我们企业“摸着石头过河”的思维方式,但一次企业危机爆发足以导致该企业已经没有“长一智”的机会了,因为一次的危机可能已经让企业不存在了,因此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危机、防范危机、解决危机、利用危机是企业长治久安的保障。

企业危机管理是指应付企业突发的危机事件,通过有计划、专业的处理系统将危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成功的危机管理还能机智的将“危害”转换成“机会”。企业危机具有三个特性,一是突发性——危机一般具有隐蔽性,其来势凶猛,出乎意料。二是严重性——可能直接或间接的迫使企业停产,甚至倒闭。三是扩散性——在特定的时空迅速蔓延将企业置于不利的境地;公众形象受损、经济损失巨大、员工信心动摇、客户管理失控等。下面我们从具体的现实案例——暗杀蒙牛,来理解如何监控危机、应对危机,化解危机。

事件概况

2003年6月,蒙牛的竞争对手与北京某品牌传播机构签定将蒙牛这头带着“神

五、标王、央视2003中国经济人物候选人等等”光环的猛牛扼杀成“死牛”的协议,制定了六个步骤的扼杀计划。

2003年9月至2004年1月对蒙牛进行空中打击——新闻诽谤,打击蒙牛企业的诚信,压制蒙牛公关动作及市场发展,拖延其上市时间,缓解蒙牛对竞争对手XX造成的压力;弱化央视2003中国经济人物之后蒙牛的宣传声音及削减牛根生的社会形象;营造2004年XX良好的竞争环境。在这阶段针对蒙牛的新闻诽谤达到高潮,波及数十家媒体、数百篇稿件。蒙牛经过顽强抗争,于2月份,将一个由竞争对手出资600万元扶植的新闻诽谤团伙一举粉碎。在充分掌握“杀牛者“的证据的条件下,蒙牛顾全大局,以德报怨,放弃了自己对这家企业的诉讼权,但这次“空中打击”极大地损害了蒙牛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巨大损失是无法估量的,险些影响了蒙牛的上市进程。

2004年2月至4月,XX竞争对手继续按照原计划执行“地面暗杀——产品投毒”,组织人员以向企业、政府和媒体发匿名信件、打匿名电话的方式,连续制造了湖北恐吓事件、广东恐吓事件、武汉恐吓事件、长沙恐吓事件、佛山恐吓事件,一时间,谣言四起,人心惶惶,企业与产业链上的西部百万奶农随时有可能遭受灭顶之灾。在此期间,牛根生与他的管理团队坐镇北京,熬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用生命的力量为正义而战。最后在党和国家重要领导的直接关怀和亲自部署下,由中宣部控制相关媒体,并由公安部直接指挥,通过北京、内蒙古、广东、湖北四省公关机关的连续奋战,所有恐吓分子全部落网,最终取得了反恐怖斗争的胜利。

2004年11月18日,央视招标蒙牛意外成为标王,媒体上开始出现对蒙牛质疑的声音而且这些文章内容大同小异,有的文章标题都没改,这违背了新闻原则。12月份蒙牛公司企划部的孙先红顺藤摸瓜找到文章的来源——北京某品牌传播机构,在公安机关的配合下发现了前面提到过的准备扼杀蒙牛的行动计划,至此由竞争对手策划的不正当竞争产生的企业公关危机得到了全面化解。

经历企业危机的蒙牛成为社会的蒙牛,全体员工的蒙牛。牛根生决定在他有生之年将自己的股权的50%以上的收益拿出来,成立老牛基金会。基金会用来奖励对蒙牛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另外低于50%的收益用于他的工作、牛根生死后的股权不能由家人继承。

蒙牛成功应对并化解此次企业面对的媒体危机和公关危机,为我们提供了处理企业危机的可以借鉴的实践经验,同时也暴露出许多企业在应对企业危机当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可以借鉴的经验

一是公司最高层领导统一指挥,整合有效资源应对突发的企业公关危机,有力保证了企业进行危机管理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在应对投毒事件的过程中,公司董事长牛根生亲自挂帅,利用竞争对手在零售终端各超市等卖场中对蒙牛产品投毒,不仅会影响社会公众排斥蒙牛产品,给公司造成企业形象和经济收入等多方面的损失,而且会危害上游产业链、地方支柱型产业的存亡及会危害广大消费者食品安全这个关系社会稳定大局的关键问题,上报中央最高领导层,得到本省政府的鼎立协助,并得到中宣部支持,控制了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从而对蒙牛控制整个事件的局面提供了有力的、根本性的保障,为取得应对企业公关危机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在应对过程中配合有关省份进行统一的、有步骤行动,从而取得“反围剿”的胜利。

二是及时应对公关危机,抑制

了危机的进一步蔓延和扩散。蒙牛公司在2004年3月3日接到武汉蒙牛公司汇报,在武汉超市中发现投毒奶包,当日立即在呼市公安局报案,这不仅使蒙牛公司从危机的开始就采取了相应的法律手段,而且为蒙牛公司及时控制危机进一步在全国范围的蔓延和扩散奠定了基础。

三是主动出击应对企业公关危机,深究产生危机的根源,防范危机的再次发生。蒙牛公司在遭受新闻诽谤和产品投毒事件后,没有坐以待毙,也没有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式,而是针对危机寻根求源,最终发现了一整套有预谋的打击、压制蒙牛发展的行动计划,从而从根源上铲除了企业公关危机爆发的“定时炸弹”。

四是在企业员工同心协力化解企业危机后,增强企业凝聚力,将危机转变成企业做成百年企业的契机。通过应对企业危机,锻炼了蒙牛的管理团队,提高了企业应对突发危机的能力。牛根生将自己的股权收益用来成立激励蒙牛人不断前进的老牛基金会,为做成百年企业打造优秀的管理团队。

暴露的问题

一是企业缺少防范公关危机的思想意识。在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置身于期间的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和要应对的各类问题错综复杂,因此应该从认识上高度重视,把危机当作一种社会常态,即企业时刻要保持危机意识,随时准备应对危机,只有这样才能把危机“扼杀在摇篮里”或者及早发现危机并采取相应措施。蒙牛公司没有意识到在激烈竞争的乳品行业,自己的每一次公关活动取得的轰动效应,对于竞争对手来说都是沉重打击,并有可能遭受不正当竞争的危害。另外过分的相信“曾经是朋友”这个信条,淡化了企业间“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个法则的存在,缺少居安思危的防范意识。

二是企业缺少有效的危机预警机制。蒙牛缺少根据公关危机发生征兆来预测危机发生几率的预警系统,其还是停留在根据企划部门人员的经验来判断、预测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因此这对于认识危机的真相缺少科学性,容易被个别人的主观臆断所干扰。

三是企业缺少应对公关危机发生的管理体系。蒙牛公司作为国内乳业的行业领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条件下,没有建立自己的公关危机管理机制和相应的支撑的体系。在危机爆发的时候,公司董事长亲自披挂上阵,从另外的角度来讲,这是企业频于应付突然出现的危机的不得以的一种应对方式。

通过前面对暗杀蒙牛事件的剖析,我们认为企业应该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树立企业公关危机意识,同时建立公关危机预警机制和应对危机发生的管理体系,并根据危机事件的不同阶段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例如如果将危机分成四个阶段,那么在第一阶段——危机潜伏期,应与媒体保持友好关系,并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这一阶段主要保证信息沟通畅通;第二阶段——危机突发期,应该启动媒体应对策略,主要是用一种声音、一个渠道传达同一个信息;第三阶段——危机扩散期,应该利用政府、行业专家等权威限制或更正不准确的信息肆意传播;第四阶段——危机解决阶段,利用媒体树立正面影响,变危机为契机。

总之,预测危机的存在、应对危机的突发、化解危机的影响已经成为我们企业日常管理的一部分,它既能成为将危机转换成契机的锦上添花,也能成为企业没落的雪上加霜,因此加强危机管理成为现代企业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上一页

[1] [2]

第三篇:从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透视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

从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透视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

财务管理08-2 林世宁 08067206

摘要:企业得以持续经营,仅仅考虑经济因素对股东负责是不够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环境和社会因素,承担应起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员工权益 环境

从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透视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

前段时间富士康接连出现12连跳连环跳楼事件,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反响,大家纷纷议论此事,同时也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而自出现第一起跳楼事件之后,我觉得富士康内部并没有相关的应对措施,直到全国各大媒体的报道之后 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才对外宣称自己采取了相关措施,否则也不会接连出现连环跳楼事件。富士康作为全球第一大代工企业,拥有员工达七十多万之众,年销售收入几百亿美元之多,可以说是国际大型企业,可在员工跳楼事件上的反应却如此冷淡,直到富士康出现12连跳之后总裁才公开道歉。大家想过没有?富士康对跳楼事件的反应如此冷淡,要是换做其他企业出现类似富士康的跳楼事件,其他企业会不会也像富士康一样的消极对待还是积极采取相关措施以应对防止跳楼事件再次发生呢?对于富士康连环跳楼事件有些人认为那些跳楼自杀的80后90后是因为自己心里承受能力弱,适应不了社会而跳楼的,和企业管理无关,难道那些企业真的一点责任都没有吗?

回顾富士康连环跳楼事件

2010年1月23日,富士康发生第一起员工跳楼事件,19岁的员工马向前在富士康华南培训处的宿舍死亡,经警方尸检结论为高坠致死。至此之后接二连三出现员工跳楼事件,截止到2010年5月26富士康共发生12起连环坠楼事故,这一系列事故共造成10人死亡,2人重伤。根据厂方介绍最近频发的跳楼伤亡事件中,事发员工年龄绝大部分在18到23岁之 间,只有一名是28岁。这些员工上岗时间绝大部分进厂在六个月之内,有些进厂还不到一个月,新员工刚进厂没多久就出事,自杀复杂的社会现象,并不是因单一的因素导致。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认为:当个体同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或产生离异时,便会发生自杀现象。富士康为了赚取利润,并没有承担企业职工的待遇和改善工作环境。据员工介绍这些工人每天工作8个小时,每个月只能拿到900元的底薪,如果他们想赚取更多的钱,就不得不选择多加班,不得不选择放弃自己休闲娱乐的时间,富士康的大部分员工每天进行简单而又重复的10小时的劳动,从某种程度上说,员工就像机器一样,他们没有合适的时间加以舒缓,会给心理和生理上造成高度紧张,以至于会发生跳楼事件就不足为奇了。富士康显然并没有承担起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大型企业企业本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越大,可是从富士康的连环跳楼事件中看出富士康并不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

什么事企业社会责任?

所谓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从定义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企业责任不但是对股东权益承担的责任,同时也还应包括对员工承担责任。从富士康连环跳楼事件以及近几年来新闻报道有关员工,消费者的人身权益没有得到保障,说明我国现阶段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观念并不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可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并没有提升多少。从最近的奶粉事件,黑煤矿坍塌事件,苏丹红事件等反映我国现阶段的企业一心追求经济利益,并没有将企业员工,消费者,环境负责。相对于国外的企业,他们履行各方面的社会责任,不单单是股东,他们也注重承担员工,环境,社区的责任,给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相比之下,看看我国的企业确实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历史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根据当时社会道德准则,对企业的期望和要求。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早期的企业并没有社会责任的概念,他们的存在仅仅是为了赚钱。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把市场经济下企业的功能等同于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以最高效率地使用自然资源以生产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并以公平的市场价格销售给消费者,企业就算尽到了自己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在当时看来,企业只要能够促社会进经济地发展,能给社会提供产品、就业、税收就实现了社会对企业的基本期望,就算企业承担了社会责任。

直至19世纪,由于当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由于慈善事业是一种传统的美德,于是,慈善事业被人们认为是企业的重要社会责任。当历史发展到了今天,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追求。与此同时,人们对一些工业产品的副作用,对环境污染的问题有了更多的了解。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对企业有了更多的期望,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有了更为广阔的内容,其中包括教育、公共健康、就业福利、环境保护、节约和爱护资源等。

对于一个企业的决策者来说仅仅把企业做好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对社会做贡献。而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只是单单的为了赚取利润并没有更多的考虑到员工的福利等各方面的利益。特别是国内的私企,从人们对企业社承担起员工的生命,健康和员工的待遇。相对于私企来说国有企业做的可能会好些,无论是职工的福利待遇,工作环境,都会好些。这就是为什么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要考公务员,要进国企。据我了解,我们专业的大部分同学都想进国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所承担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从最初的生产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赚取利润,缴纳税金。到现在,人们更希望企业能有效的承担起推进社会进步,关心环境和生态,扶助社会弱势群体,参加社区发展,保障员工权益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上的责任和义务。但是从当今国内的企业的表现来看,很大程度上大部分企业并没有达到人们所期望那样。那当今企业应该承担哪些社会责任呢?

当今企业银行承担的八大社会责任

1.承担明礼诚信确保产品货真价实的责任

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诚信缺失正在破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营,由于企业的不守信,造成假冒商品随时可见。据有关数据表明消费者因企业诚信的缺失造成的福利损失每年在2500―2700亿元,占GDP比重的3-3.5%。为了维护市场的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企业必须承担起明礼诚信确保产品货真价实的社会责任。例如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是由于三鹿集团,伊利,蒙牛等几家大型的乳制品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并没有做到诚信经营,存在造假行为给消费者,社会造成重大的危害影响,这都是由于企业没有履行好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给社会给人们带来严重的损失。所以企业有必要承担这一项责任。2.承担科学发展与交纳税款的责任

企业的任务是发展和赚取利润,并担负着交税和国家经济发展的使命。企业必须承担起发展的责任,搞好经济发展,要以发展为中心,以发展为前提,不断扩大企业规模,扩大纳税份额,完成纳税任务,为国家发展做出大贡献。但是看看现在我国的社会现状,很多企业存在偷税漏税,海关走私,给国家造成财产损失。想想看,如果企业都不交税会影响国家财政收入,进而影响政策的实施。3.承担可持续发与节约资源的责任

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口众多,所以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特别紧缺的国家,企业的发展一定要与节约资源相适应。作为企业的决策者一定要站在全局立场上,坚持可持续发展,节约资源。可是我们国内大部分企业存在着浪费资源的情况,首先是企业家的意识观念问题,再者是我国大部分企业设施落后生产效益差,造成了浪费。自改革开放后,我国以为的追求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环境的因素,造成了我国眼中的环境污染,其中包括河流污染,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等,以至于出现酸雨,沙尘暴等现象。4.承担保护环境和维护自然和谐的责任

随着全球和我国的经济发展,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特别是大气、水、海洋日益都受到严重的污染。很多动物濒临灭绝,森林与矿产过度开采,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很大威胁。为了人类的生存和经济持续发展,企业一定要担当起保护环境维护自然和谐的重任。5.承担公共产品与文化建设的责任

医疗卫生,公共教育与文化建设,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极为重要。特别是公共教育,对一个国家的脱除贫困、走向富强具有很大的作用。医疗卫生工作好不好决定到全民族的身体健康,也影响社会劳力资源的供应保障。文化建设则可以通过休闲娱乐,陶冶人的情操,提高国人的素质。由于我国建国较晚,生产力水品和经济发展较低,而公共产品和文化事业的发国家的责任,但在国家对这些方面的扶植困难、财力不足的情况下,企业应当分出一些财力和精力担当起发展医疗卫剩、教育和文化建设的责任。一个国家的文化建设投入的的大小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未来,所以企业应该在自己所能承担的范围内为国家出一份力。6.承担扶贫济困和发展慈善事业的责任

虽然我们的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但是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还存在很多困难。当今还有很多人因为没钱而无法上学继续深造,而耽误了自己的前程。特别是在很多贫困的农村的需要扶贫济困。虽然这是政府的责任,但毕竟政府的能力有限需要企业为国分忧,参于社会的扶贫济困。为了社会的发展,也是为企业自身的发展,我们的广大企业,更应该重视扶贫济困,更好承担起扶贫济困的责任。

7.承担保护职工健康和确保职工待遇的责任

人力资源是社会的财富,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保障企业职工的生命,健康和确保职工的工作与收入待遇,这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而且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为了应对国际上对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也为了贯彻中央关于“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落到实处,我们的企业必须承担起保护职工生命、健康和确保护工待遇的责任。作为企业要坚决作好尊纪守法,爱护企业的员工,搞好劳动保护,不断提高工人工资水平和保证按时发放。企业要多与员工沟通,多为员工着想。8.承担发展科技和创自主知识产权的责任

当前,就总的情况看,我国企业的经济效益是比较低的,资源投入产出率不高。为解决效益低下问题,必须要重视科技创新。所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可以通过科技创新,降低煤、电、油、运的消耗,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自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我国为了尽快改变技术落后状况,不顾环境的污染,一位的追求生产,使经济发展走了捷径。但看看今天,我们的引进风依然越刮越大,越刮越严重,很多工厂几乎引进了全套的外国生产线,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确没有引起注意。因此,企业要高度重视引进技术的的消化吸收和科技研发,加大资金与科技人才的投入,做一个创新型企业。

9.保护股东和债权人利益的责任

企业的一些经营决策可能为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操纵,企业成为他们为自身谋取利益的工具,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要求企业对一般的企业外部的社会主体负责,更直接的要求企业保护同是社会的一部分的中小股东和企业的债权人。具体体现在企业在采取重大行动时禁止关联交易、及时向社会公众披露有关信息。

企业社会责任的作用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保护资源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作为社会公民对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通过技术创新可减少生产活动各个环节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同时也会降低能耗,节约资源,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使产品价格更具有竞争力。企业也可通过公益事业建设环保设施,优化环境,保护公民的利益。这有利益于缓解城环境污染,人居环境恶化间的矛盾。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利益于缓解贫富差距,消除社会不安定的隐患。一方面,企业可集中他的优势、管理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对贫困地区的资源进行开发,这不仅可以开拓自己的生产经营市场,增加销售额,也可弥补贫困地区资金的不足,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帮助当地脱贫致富。另一方面,企业也可通过慈善公益帮助落后地区的人民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事业,既解决当地政府因资金困难而无力投资的问题,帮助落后地区逐步发展社会事业,又通过公益事业达到无与伦比的广告效应,提升企业的形象和消费者的认可程度,提高市场占有率。

企业如何承担社会责任?

首先,企业应该承担并履行好经济责任,为极大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为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最直接地说就是盈利,尽可能扩大销售,降低成本,正确决策,保证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其次,企业在遵纪守法方面做出表率,遵守所有的法律、法规,包括环境保护法、消费者权益法和劳动保护法。完成所有的合同义务,带头诚信经营,合法经营,承兑保修允诺。带动企业的雇员、企业所在的社区等共同遵纪守法,共建法治社会。

第三,伦理责任是社会对企业的期望,企业应努力使社会不遭受自己的运营活动、产品及服务的消极影响。加速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大力发展绿色企业,增大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为环境保护和社会安定尽职尽责。最后,是企业的慈善责任。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的发展直接关系人民的最直接利益,也直接决定着社会安定与否,和谐与否。很多地方在发展社会事业上投资不足或无力投资,这就需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本,企业应充分发挥资本优势,为发展社会事业,为成为一个好的企业公民而对外捐助。支援社区教育、支持健康、人文关怀、文化与艺术、城市建设等项目的发展,帮助社区改善公共环境,自愿为社区工作。

我国企业的现状

中国加入WTO后,中国企业更加深入的参与到国际竞争中,日益成为世界市场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发达国家的企业社会责任也随着与中国间的贸易传到中国的许多企业。在当今全球化的环境下,只讲规模,产量,经济效益而不讲企业社会责任的做法会逐渐的失去竞争力。未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应该是技术领先,管理先进并且对社会负责人的企业。是把对社会,环境及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融入企业战略和经营过程中的企业。目前我国整体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相比于国外的企业来说存在很大的差距。而有一部分企业基本上没有考虑过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有些企业口头上说要承担社会责任,可实际上并没有实现。当自己的利益与社会责任发生冲突时,有些企业往往只追求利益,故意逃避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因而出现了类似富士康,苏当红事件,松花江水污染等问题。当这些事故发生时人们一般会谴责,并没有去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而出现种种的事故报道使得中国企业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了缺失社会责任的形象。

因此,为我国的企业必须的加强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履行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学习国外企业的经验,把社会,环境,员工,消费者的责任成功融入到经营过程中,才能使企业发展有益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树立起负责任的企业形象,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保持一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形象塑造》刘兆峰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 2.《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中国实践》黄晓鹏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3.《企业社会责任》匡海波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4.《南方周末》

5.《中国质量》俞明勋 2010年第9期 6.《时代经贸》 翁水茂 2010年第14期 7.《WTO经济导刊》2010年第7期

8.《上市 策》 李玉萍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9.《企业责任行动指南》 殷格非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10.《责任竞争力》殷格非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年

第四篇:从孙志刚事件透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以及违宪审查制度

以案说法课程作业

论文标题:从孙志刚事件透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以及违宪审查制度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与安全工程学院

作者姓名: 刘欣莹

学 号: 14090501

联系方式: *** 从孙志刚事件透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以及违宪审查

制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与安全工程学院 刘欣莹

摘要:2003年3月17日晚上,孙志在大马路上,因缺少暂住证,被警察送至广州市“三无”人员收容遣送中转站收容。次日,孙志刚被收容站送往一家收容人员救治站。在这里,孙志刚受到工作人员以及其他收容人员的野蛮殴打致死。○ 关键字: 大学生、三无人员、遣送、毒打、违宪审查制度。

案情简介:孙志刚,2001年毕业于武汉科技学院,应聘成为广州达奇服装公司的一名平面设计师。2003年3月17日晚10点,孙志刚在去网吧的路上,因为刚来广州,还没办理暂住证,他出门时也没随身携带身份证,被广州市派出所的警察带进派出所收容。到派出所后做了奇怪的笔录,上面孙志刚被问及有无固定住所、稳定生活来源和合法证件时,所答已无可考,填写的竟均为“无”。最后或因跟警察顶嘴被拒绝保释,被送至广州市收容遣送中转站,在此曾挨打,9小时后,孙志刚称有心脏病申请放他出去或住院治疗,遂被送往广州市收容人员救治站,后在此惨遭毒打致死。2003年6月27日,广东省高院对该案作出终审判决:以故意伤害罪,判处被告人乔燕琴(救治站护工)死刑;李海婴(被收容人员)死刑,缓期二年执行;钟辽国(被收容人员)无期徒刑。其它9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刑。正文:

一、从大学生角度结合立法目的对案例的思考

在了解和分析了孙志刚事件之后,我深有感触,作为当代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我们将来必然会经历类似孙志刚外出工作的事情。如果当初孙志刚事件没有引发人民对违宪审查制度的深思,没有导致《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除,或许,我们将是下一个孙志刚,这等细思极恐的事情,让人胆战心惊。中国汉语词典上明确解释:收容,即收养和照顾。尚且不谈孙志刚是一位有着固定工作的本科大学生,即便是真正意义上需要被收容的流浪乞讨人员,也应该是被收养和照顾,又怎会惨遭毒打呢?真正的恐惧是无形的,我们作为智力健全的人,身体健康的人,假如有一天被收容了,如果我们没有给予应该有的“配合”,是不是也有可能被送到精神病院?是不是也有可能命丧异乡?一个公民的基本生存权,如果时时刻刻被笼罩着这样的阴影,那真的是人人自危了。

当一个国家的法律不能完全保护普通公民的时候,最终任何人的自由包括人身自由、生命都是没有保证的。我们作为大陆法系国家,总是寄希望于立法,实际上办好一个案件,胜过立一部法律。一个典型案件对法制的推动,可能远远大于立一部法律。在看孙志刚事件时,深深地触动着我的还有一个人:张明君。一个几乎和孙志刚同时被抓,并一起关在“206仓”的四川人,家中还有一个7个月大的儿子,和妻子外出谋生。被收容之后,按例,他也经常“被打得爬不起来”。却还要在“仓头”的胁迫下,对同病相怜的孙志刚下狠手。“在这样充斥着暴力的地方,他们不过是护工手里的一个伤害他人的工具而已。”然而,最终难逃其咎,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6月9日下午3时30分,当张明君听到自己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时,再度痛哭失声:“我还有9个月的儿子啊!我是家里的顶梁柱。我进了监狱,一家人就都完了!” 难道张明君不是受害者吗?而被判处死刑的被告乔燕琴(救治站护工),被收容人员李海婴,就不是受害者吗?被判刑的警察不是受害者吗?实际上,最大的受害者是我们的国家。因为国家这个制度的本意是好的,收容:收养和照顾,它就是为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提供住宿提供吃饭的地方,但是这个好的制度被某些人变成了牟取私利的手段。由○3○

21于有收容遣送制度,由于有各种不规范的法规法令支持,我们的不少单位都变成拥有警察权的单位了,单位甚至可以决定把一个人送去劳动教养,可以侵害公民的人身自由,这种状况值得我们警醒和深思,这种状况,必须加以改变。

二、《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不足以及《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出台

孙志刚事件的最终处理直接导致了我国在对待流浪游乞人员上的政策变迁,政策的变迁说明了前政策在现今社会情况下合法性的不足甚至是丧失。

首先从政策主体的合法性来看,公众与社会团体也是公共政策的参与主体,但是《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制定之时,政府没有广泛的征集社会的民意,也没有采取应有的途径或程序,更没有开听证会,将广大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意见考虑在内。我相信,这些流乞人员还没有听说要制定一个办法来管制他们的时候,他们的命运就已经被决定了,连基本的知情权都没有。政策制定主体在广泛性与代表性上的缺失,决定了这项政策是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利益的剥夺,以合法的名义的剥夺;接着是政策内容的合法性。影响公共政策内容合法性的主导性因素之一就是社会利益的正义分配,即利益分配要凸显公平、正义、自由、平等、机会均等等价值。《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想要解决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治理中所出现的问题,直接受惠的就是拥有中国城市户口的城市居民。也就是说中国8亿左右只拥有农村户口的公民就被排斥在这个政策的受惠范围之外,甚至是处在这项政策的管制之下,更甚至有可能成为该政策的受害者。

“孙志刚事件”不是唯一的惨剧,当一个弱势的公民无可奈何地在异乡成为一个很不尊严的流浪乞讨人员时,他或她得到的不是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最基本的帮助,而是强制与遣送,这样的公共政策,其合法性在哪里呢?如果说《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照顾了除流浪乞讨人员之外绝大部分中国公民的利益,那么它就可以忽视乃至剥夺那些少数流浪乞讨人员的利益吗?这样的政策也不符合劣势者利益最大化原则。《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替代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转变。所以,它说明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不适合我国社会情况,在当今的社会情况下合法性不足。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把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强制和遣送改为救助,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法的政策。

三、孙志刚事件透视违宪审查机制

由于此次受害者身亡,并且其身份不是流浪汉而是大学生,因而产生极大影响。许多媒体详细报道了此一事件,并曝光了许多同一性质的案件,在社会上掀起了对收容遣送制度的大讨论。先后有8名学者上书全国人大,要求就此对收容遣送制度进行违宪审查。○ 许多人

4认为此举可能促进违宪审查机制的启动。那么三位公民的建议书命运会如何?最终能否真正启动违宪审查机制呢?

在现有法律的框架下,公民的建议书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进行研究,必要时,送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专门委员会认为被提请审查的行政法规同宪法或法律相抵触的,可以向制定机关(本案中是国务院)提出书面审查意见;也可以由法律委员会与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召开联合审查会议,要求制定机关到会说明情况,再向制定机关提出书面审查意见。制定机关应当在两个月内研究提出是否修改的意见,并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反馈。如果法律委员会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查认为行政法规同宪法或法律相抵触而制定机关不予修改的,可以向委员长会议提出书面审查意见和予以撤销的议案,由委员长会议决定是否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决定。但中国目前还没有法律对公民建议书的反馈渠道和程序、回复时间等作出规定,应通过立法对此予以明确规定,使违宪审查机制具有更强的操作性。

综合分析各种因素,事情的结果可能是: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和法律委员会审查后,若认为《收容遣送办法》同宪法或法律相抵触,即可向国务院提出书面审查意见,由国务院自行决定撤销或修改。鉴于中国的现实情况和城市稳定发展的需要,现实的选择是:在剥离 收容遣送制度的强制人身自由的权能,恢复其救济、教育和安置的初始功能后,收容遣送制度(这一制度的名称可以探讨)也许仍将继续存在。这也是上书的三位公民所希望的。要实现这一目的,无论是选择撤销或废止该办法,重新制定相关法规,还是选择彻底修改该办法,有两点必须坚持:一是必须排除其强制人身自由的权能。对违法行为可以适用行政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进行处理,必要时可以修改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使其包含原收容遣送办法的某些内容。二是对适用对象和执法程序要做严格规定。比如执法时必须履行一定的手续,必须听取行政相对人的申辩,收容对象只能限于流浪乞讨人员,不能包含民工等,使这一制度真正起到动员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共同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作用。○ 参考资料

  1.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 .腾讯网.2003-12-20[引用日期2016-04-23] 2.2003年06月23日:孙志刚死亡真相 .新浪新闻.2003-03-23[引用日期2016-04-23] 3.图:孙志刚案主犯乔燕琴被执行死刑 .中国新闻网.2003年06月27日[引用日期2016-04-23] 4.孙志刚案件(事件始末).杭报在线.2010-12-20[引用日期2016-04-23] 5.从孙志刚事件透视违宪审查制 .中律网.2008-02-23 [引用日期2016-04-23] 

 

以案说法课堂小结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与安全工程学院 刘欣莹

这学期我很有幸选了陈军老师的以案说法课,光阴如白驹过隙,一眨眼已经十三周了,周五,陈军老师布置了期末内容,我才恍然意识到,这节课就快结束了,大二这一学年也将迎来尾声,想想还有些伤感呢。

回想起来,当初之所以选陈军老师的这堂课,是因为听很多同学说这门课老师很好,给分高,加上我也对法律讲堂比较感兴趣,从小就和妈妈一起每天晚上新闻联播的时间看中央台的法律讲堂,对法律案例也有一些初步的了解,也希望通过议案说法这堂课,对法律案例能有更深刻的了解,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想到真的就选上了。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很认真的听每一节课,从案例中了解了很多很多法律知识。开学第一堂课,老师便把课堂上四百多号人分好了组,让大家按组就坐,我被分到了第七组,想想在这里还有一个小bug,老师让每组选组长的时候,我们组一直都没有选出合适的组长人选,一直到每个组都选好组长,就差我们组了,一位法学院的同学宋元提出自己可以当,当时我就觉得,还是本专业的比我们这种业余的兴趣更高啊!当时我就希望自己通过这学期的学习,能培养到像她们那么浓厚的兴趣,如今,已经十三周了,我也真的对法律越来越感兴趣了,多亏了陈军老师和同组同班的同学们。

每一堂课,课前,老师都会安排每一个小组代表上台做案例导入,包括彭宇案、齐玉苓案,辛普森案等等。还记得,我们这组案例导入的时候,是做有关于大学生投毒案件的。组长安排我查找朱令案的资料,在查资料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朱令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北大学生,从小就受同学们喜欢,还会谈钢琴,各方面都很优秀,就是这样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却招来了杀身之祸。直接导致了当初那样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如今却只能瘫坐在轮椅之上,让我唏嘘不已。而朱令案的唯一嫌疑人,却始终没有受到正规的调查,出国留学,如今锦衣玉食,让我看到这世上的不公。同时我也意识到,我们的法律制度还存在很多缺失,法律在真正意义上的实施还有很多疏漏。朱令案,需要后来者引以为鉴。

在以案说法课堂上,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观察身边与我们关系密切的法律案例。在案例分析中,学会相关法律知识,用学到的知识在今后的生活里维护自身及周围人的合法权利。以案说法给我们打开了一扇大门,从这里学到了很多,明白了很多。谢谢老师这一学期的付出,老师您辛苦了,祝我们的课堂越来越好!

下载从法国罢工事件透视西方福利制度的缺陷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法国罢工事件透视西方福利制度的缺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