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读书心得1
《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读书心得
读小柴昌俊的传记给我印象更深的是作者那种持续不断的刻苦努力,而在杨振宁的传记中除了杨振宁的奋斗历程之外,还记述了杨振宁对于科学研究的一种看法,一种品位。这种对于科学的独到理解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杨振宁的这种对于科学上的独到的理解跟他小时候的学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杨振宁在小的时候特别喜欢看书,而且性趣爱好广泛什么都看,在10岁左右的时候数学上即有过人的才分。1934年夏天杨振宁在崇德中学念完初一,父亲虽然看到他在数学方面显现出早慧的迹象,但是却没有特别在这方面去揠苗助长,反而是去找了自己在芝加哥大学念书时就认识的清华大学著名历史学教授雷海宗,要他介绍一个人来给杨振宁补一下古文,于是雷海宗就找了他的学生丁则良来教杨振宁念《孟子》,还讲了许多上古历史的知识,杨振宁连续念了两个暑假,结果可以把《孟子》从头到尾地背诵出来。
父亲给他安排的这种古文教育不仅对杨振宁的人格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我觉得这对于杨振宁后来科学品位的形成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1941年杨振宁要写学士毕业论文,去找吴大猷寻求指导,吴大猷给了他一本物理期刊《现代物理评论》,叫他研究其中一篇讨论分子光谱学和群论关系的文章。杨振宁回家把文章给父亲看,杨武之是不念物理的,确很了解群论,于是就给了杨武之自己在芝加哥的老师迪克森所写的一本小书《近代代数理论》。杨振宁非常欣赏这本小书,他说因为它很精简,没有废话,在20页之间就把群论中的“表示理论”非常美妙地完全讲清楚了。杨振宁说他学到了群论的美妙和群论在物理中应用的深入,这对于他后来的工作有决定性的影响。
杨振宁在数学方面受到的这些启蒙,事实上对他一生物理工作中都带清简美妙的数学风格,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他后来曾经写道:“我的物理学界同事们大多对数学采取功利主义的态度。也许因为受我父亲的影响,我较为欣赏数学。我欣赏数学家的价值观,我赞美数学的优美和力量:它有战术上的巧和灵活,又有战略上的雄才远虑。而且,堪称奇迹中的奇迹的是它的一些美妙概念竟是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
我记得我在读高中的时候,我在班级内担任数学科代表,我发现身边的好多同学都不喜欢数学,觉得数学很无聊。班级内真心喜欢数学并为之痴迷的同学更是少之又少。几乎每个人都在为了考大学而努力奋斗,数学只沦为了分数的奴隶。我的确是很喜欢学数学,但也没有想过去在其中寻找美,寻找乐趣。没有对数学深沉的热爱,即使能打出很高的分数,也是不能领会其精髓的。我觉得像杨振宁那样的大物理学家毕竟是少数,我们只要凡事尽力而为就可以了,但杨振宁那种对待一门科学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后来杨振宁在美国读书期间几位物理学大师的治学风格也对杨振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杨振宁从费米那里学到的是做物理最重要的概念。杨振宁记得费米曾经强调,一个年轻人应该将他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而不应专一处理深奥的根本问题。他也发现费米总是从实际的现象开始,用最简单的观念描述出来。费米经常举办讨论会。杨振宁一直还保存着1946年10月到1947年7月他参加费米晚间讨论会的笔记。在这些题目广泛的讨论中,杨振宁观察到费米的讨论侧重于论题的本质与实用,所采取的方法通常不是分析性的,而是直观和几何的。费米由理论到实验物理,由最简单的问题到最深奥的问题,都做了详细的笔记,这使得杨振宁了解到,那就是物理。他懂得了物理不应该是专家的学科,物理应该从平地垒起,一块砖一块砖砌,一层一层地加高。他懂得了,抽象化应在具体的基础工作之后,而绝非在它之前。杨振宁也发现,费米物理的风格是简单而扎实的,他不会钻牛角尖。费米非常不喜欢形式化的东西,杨振宁还记得费米曾经开玩笑说:“复杂的东西留给主教去搞吧!”费米对于“什么是物理,什么不是物理”有一个很清楚的价值观念。他认为太形式化的东西是不可能成为物理,只是成为物理的可能性常常很小,因为它有闭门造车的危险。这些都大大影响了后来杨振宁的物理风格。
我觉得自己在将来做工程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借鉴这种治学风格。工程问题也应该是简洁而干净的,最后是应该简化到普通工人都可以同过简单的学习而能操作的程度。工程问题同样也是一点一滴地积累才能完成,抽象后也就变成了数学规律。我觉得最后同样也是简洁而美丽的。
另一位对杨振宁影响较深的科学家是泰勒。泰勒知道杨振宁是要来做他的研究生。他看到杨振宁就说:“我们先散散步吧。”散步的路上泰勒问杨振宁:“氢原子的基态波函数是什么?”对杨振宁来说,这是一个易如反掌的问题,他很轻松地就回答了。于是泰勒说:“你通过了,我接受你做我的研究生。”杨振宁认为,泰勒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因为很多课程念得很好的人,不会回答这个问题。
我也理解这其中的深意。我在大一的时候交我微积分的是贾念念老师,她的讲课风格给我印象极深。她就曾经提到在研究生面试的时候,她问了一位成绩非常优秀的学长一个基础的概念,那个学长竟然都没答出来,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如果连最基础的概念都不理解,优秀的成绩和论文究竟是怎样做出来的呢?
泰勒的科学风格和费米很不一样。费米对于物理问题都想得很清楚,不随便说话。但是泰勒不同,泰勒经常有许多新的想法,这些想法大多数不大成熟,有许多是错的,但是泰勒不怕犯错,而且只要你指出他的错误,他就会很快地改过来。他在科学上的主意之多到了一定的程度,有的时候一个研究生第二星期去找他,他已经不记得上个星期给这个研究生的题目是什么了。泰勒是一个非常强调直觉的物理学家,他的想法非常具有启发性,但是上课从来都不准备,总是天马行空谈论对物理的想法。戈登伯格就说,泰勒的物理课是他一生上过的最糟的课。但是泰勒这种直觉地对物理的了解,却给予杨振宁全新的视野。在这以前,杨振宁对物理的认知看法,总认为应该是书上一篇篇、一页页的知识,是先有一个定理,然后有一个证明的演进方式。但是泰勒不大注意证明,他的想法比较直觉,有时候他直觉的想法也不全是对的,而且有一些直觉结果也不能够证明。但是这种办法却有一个好处,就是触角伸得非常之有远,往往在没有看清楚一个东西的时候,就抓住了它的精神。
在我的理解中,每个值得我学习的榜样都是全面发展的,在这篇读书心得中我学习的中心人物是杨振宁。他不仅有良好的文史修养,又有着卓越的数学以及物理才能。泰勒对杨振宁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觉得这种直觉思维的本质是一种想象力,一位科学家要想在创造领域有所成就,想象力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思维能力。爱因斯坦也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然而我们在很小的时候确实都会有许多新奇的想法,但恐怕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的人的想象力都被扼杀掉了。机械地记忆书本上的知识会使学习变得死板,但只有逻辑思维能力同样会丢掉许多好的想法,从而丧失掉创造力的基础。
书中写道聂华桐在石溪工作室对杨振宁近距离观察20多年对于杨振宁的看法:“这个不寻常人物的心智,是代表了保守和创造之间、物理的直觉和数学的抽象之间,以及超凡分析能力和概念透视力之间的一种平衡。正是这种个性和智力品质的结合和平衡,使杨振宁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也造就出这么一个独一无二的精彩人物。”正是这些优秀的品质使杨振宁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优美的物理风格。对于物理学最精粹的发展结果,杨振宁认为它们以极浓缩的数学语言,写出了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可以说它们是造物者的诗篇。杨振宁说学物理的人了解了这些诗一样的方程的意义后,对它们的美的感受是既直接而又十分复杂的。他曾经引用英国诗人布莱克的引用英国诗人布莱克(W。Blake)的一首诗,来说明这些物理方程极端浓缩和包罗万象的特点:
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菩提
握无穷于掌
刹那即永恒
杨振宁说,这些都还不够,不能全面说出学物理的人面对这些物理中精粹方程式之美的感受。他说这似乎还缺少一种庄严感一种神圣感,一种初窥宇宙奥秘的畏惧感。杨振宁说,这中间缺少的,恐怕正是筹建哥德式教堂的建筑师所要歌颂的崇高美、灵魂美、终极的美。
平时学的课程需要用到大量的力学知识,力学公式同样也是简洁而优美的。但是自己反思一下,流体力学有那么多人学,我学的时候美有用心去体会。纳威尔—斯托克斯方程多么优美,具有普适性,可以理解为对于流体特性的极其高度的抽象,难道不美吗?“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课程中同样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颗用心体会美的心灵。我觉得学习是为了追求其中的美感,那么学习就会是一种享受,生活也会因而充满乐趣。
第二篇:观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有感
土木四班1005010121 梅成
19世纪物理学的三项最高成就是热力学、电磁学与统计力学。其中统计力学奠基于麦克斯韦、波耳兹曼与吉布斯的工作。波耳兹曼曾经说过:“一位音乐家在听到几个音节后,即能辨认出莫扎特、贝多芬或舒伯特的音乐。同样,一位数学家或物理学家也能在读了数页文字后辨认出柯西、高斯、雅可比、亥姆霍兹或克尔斯豪夫的工作。”对于他的这一段话也许有人会发生疑问:科学是研究事实的,事实就是事实,哪里会有什么风格?关于这一点我曾经有过如下的讨论:让我们拿物理来讲吧,物理学的原理有它的结构,这个结构有它的美和妙的地方。而各个物理学工作者,对于这个结构的不同的美和妙的地方,有不同的感受。因为大家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每位工作者就会发展他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也就是说他会形成他自己的风格。
92.作者:倪丹丹 日期: 2011-12-22
《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观后感
杨振宁老师在视频中提到了物理学之美,其中着重在介绍物理学结构之美时,提到了每个学习物理的学者对于物理学认识不同,从而研究方向不同,导致研究方法也有所差异,故而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风格。其中举了狄拉克的例子。狄拉克在20世纪时用一个简单的方程式轻松解释了为什么电子会自旋的难题,发现了电子带有负电这一当时让人们不敢相信的结论,但他出于对物理学的热爱,对追求真相的执着,他不畏强权,靠自己的独特思维,终于向世人论证了这一研究结果,从而使物理学迈向了新的纪元。还有同一世纪量子力学的诞生也让今天的科学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杨振宁老师对于物理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如果一个物理学家有眼光,能坚持;而又有很大的力量,那么我想他的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大。”杨振宁先生怀着对祖国的满腔热情,不仅时刻关心着祖国的科技事业,而且深深思考着祖国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他对物理教育提出的许多真知灼见,发人深省,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吸取。
一、物理学应该是有血有肉的“活”的科学
杨振宁先生认为虽说“四大力学”是物理学的骨干。不过,物理学不单只是骨干。只有骨干的物理学是一个骷髅,不是活的。物理学需要有骨头,还需要有血、有肉。有骨头又有血肉的物理学,才是活的物理学。
二、推崇通才教育
杨振宁先生认为确实有许多人,他们的成就,就是因为没有人做过的,是从前的人所没有做过的。既是从前没有人做过的,那就代表今天根本没有这些专业,把学生们都限制到狭窄的既有专业中是很不好的。”像费根邦这样的才能,在一个专业体制的大学教育之下很难发挥出来。因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非常之多,同一个学科里面就会分出来很多分支。物理学中大约有15个很重要的枝节,这15个枝节之中,有很多都是在30年前不存在的,这就表示科技正在蓬勃地向新的领域进展。所以,通才教育是科学综合化的必然要求。
三、倡导渗透性学习方法
他把学习方法划分为“推演法”(有时也称“演绎法”)和“归纳法”。他说,在西南联大,他跟吴大猷研习分子光谱学与群论之间的关系,研习的方法主体是推演法,即是从数学推演到物理的方法。而泰勒着重的是归纳法,是从物理的现象引导出数学的表示。归纳法的起点是物理现象,从这个方向出发,不易陷入形式化的泥坑。他曾说过:“在联大我有了一个扎实的根基,学了推演法。到了芝加哥受到新的启发,学了归纳法,掌握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两个地方的教育都对我以后的工作有决定性的作用。”
四、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动手创造能力
杨振宁先生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有不少学生,确实被引导到一个死的物理学、旧的物理学以及跟实验完全没有关系的方向去了。”他一再强调,物理学是一个多方面的学科,是一个活的学科,而不是一个死的学科;是一个新的学科,是一个跟实验非常接近的学科,而不是整天在公式内打滚的学科。他在中国科协2000年年会上谈到世纪之交的科学发展趋向时,认为新的学问与旧的学问之间有很大的区别,“今天面临着以后30—50年的发展,整个世界知识的重心是从爱因斯坦的传统的知识渐渐地向爱迪生所要求的知识方向转移”。所以,随着科技的转型,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将越来越大。
93.作者:施玮玮 日期: 2011-12-22 观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有感
杨振宁教授的这场名为“谈美与物理学”的讲座是杨教授为了庆祝母校九十周年而回到清华进行的。
杨教授是著名的美籍华裔科学教,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其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于70年代发展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贡献。这是我们所了解到的杨振宁。
从杨教授的讲座中我们可以看到,杨教授严重的物理学是充满美学的,这个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实验领域、唯象理论和理论架构。杨教授学习物理并不是一开始的决定,起初其父建议他学习化学,好为中国发展做贡献,但是杨振宁教授在完全没有接触过物理的前提下,学习了一个月的物理,发现了物理的美,发现物理学是一门非常有趣的课程。就是这个对物理领域的求知欲和这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让杨教授能在物理学这条路上走得如此出色,如此长久。无论是牛顿的运动方程,麦斯威尔方程还是爱因斯坦的侠义与广义相对论方程等等,在我们眼中枯燥乏味而难懂的物理学知识,在杨振宁教授眼中却犹如莫扎特、舒伯特的音乐般美丽。
这不由得使我想到为什么平时我们一学习物理就觉得物理难,觉得不会做题,就是我们看待物理的心态不对。杨教授把物理当做自己的兴趣,自己的工作,尤其是那些繁琐的公式,在杨振宁教授眼中更是存在着别有一番滋味的魅力;而我们只是把它当做一门必须要过的课程,差异可想而知。
学完这个学期,我们的大学物理课程已经告一段落,从中学到现在,不说时间长,但也已经好几年,但是我们却依旧没有将这门课程学习好,就是因为一直抱着“物理是难学的,物理是无聊的”的心态,在这场讲座中,杨教授最后那几句话让我印象十分深刻,杨教授觉得学习物理的人会觉得那些方程都是像诗一样的,对他们的没的感受是既直接而又十分复杂的,它们的极度浓缩性和包罗万象性以及其产生的巨大影响都是无法估量和丈量的。
有句很俗套的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一直都懂得这个道理,却一直没有把这个道理实用起来,所以俗套也好,真心也好,向杨振宁教授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他的知识渊博,更是学习他身上那种对物理学的热情和坚持。
94.作者:乔乔 日期: 2011-12-22 观《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有感
水工5班 乔乔 1002010503 闲暇时刻看了《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这个视频,的确是个很不错的视频。物理学固然不是美学,但物理学中包含着美。由于物理学所反映的是自然界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及规律性,因而它也就同时展现了自然界在结构上的对称、和谐与韵律美。由于科学理论的首要目的是表达人们发现的自然界中存在的和谐。所以,我们一眼就能看到这些理论具有美学价值。对于一个科学理论的成功与否的衡量,事实上就是对它的美学价值的衡量,因为这就是衡量它给原本是混乱的东西带来了多少和谐。
杨振宁介绍,今天来看物理学理论构架,里面有八九十个方程式。这些方程式所描述的是宇宙的秘密,大到可以讨论星云群里面的现象,小到讨论粒子内部的结构;时间长可以讨论到10亿年,短到10的负27次方秒。
这样包罗万象的东西的解释都建筑在几个基本结构里面,用非常浓缩的语言,了解这几个基本的结构,无疑是造物者的诗篇。这样浓缩的语言及浓缩的符号,因为它们的内涵往往随着物理学的发展,产生出新的内涵,这是方程式创造者当年完全没有想到的意义。
由此可见,杨振宁教授对物理的热爱,我们也应学会用艺术的眼光看物理。
95.作者:刘思妤 日期: 2011-12-22 水工五班 刘思妤 1002010501
观《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有感
正如某位哲人所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物理的世界并不是枯燥的,当你发现她的美后,就能够更好地理解这宇宙的一切,才能真正懂得这些物理规律。
“美与物理学”,虽然我的道行很浅,但是还是有着这样一种基本的模糊的感觉,物理,作为一门学科,自然科学,与自然界的大条规律、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史一致的,相互协调,并于协调中变幻出独有的美。
美是自然,美是世间万物,美是思维。
杨振宁教授为庆祝母校90周年校庆回到清华,从而进行了一场题为“美与物理学”的演讲。教授的母亲只是一个念过几年私塾、没有受到过任何新式教育的中国妇女。但是杨振宁从她那里学到3000个汉字更重要的是使得他了解到有坚强意志的信念,是有无比的力量的。他是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物理学大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用他的一生讲述着物理这个感性的词语,他也不止一次的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前人所没有完成的创举,他是当之无愧的伟人。他以自己的体会深入浅出的谈论了物理学的种种美的所在。
他主要讲了四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狄拉克。狄拉克最了不得的工作是1928年发表的两篇短文,写下了狄拉克方程。这个简单的方程式是惊天动地的成就,是划时代的里程碑:它对原子结构及分子结构都给予了新的层面和新的极准确的了解。另一方面,他于1928年以后四年间不顾玻尔、海森伯、泡利等当时的大物理学家的冷嘲热讽,始终坚持他的理论,而最后得到全胜,正合“风骨超常伦”。
第二方面是海森伯。海森伯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杨振宁教授说海森伯所有的文章都有一共同特点:朦胧、不清楚、有渣滓,与狄拉克的文章的风格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海森伯的文章则完全不同。二者对比清浊分明。你甚至想不到有什么诗句或成语可以描述海森伯的文章,既能道出他的天才的独创性,又能描述他的思路中不清楚、有渣滓、有时似乎茫然乱摸索的特点。
第三部分他从物理和数学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狄拉克和海森伯的文章和研究是不同的。他还把数学和物理的关系比喻为两片重叠在一起的树叶。这也是物理学美的一个体现。
第四部分为核心,就是美和物理。他说物理学的方程和诗一样:它们的内涵往往随发展而产生新的、当初所完全没有想到的意义。他觉得人们对于物理的美的认识应该是崇高美、灵魂美、宗教美、最终极的美。
在我看来,杨振宁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他对于物理的美有着独特的理解。他能把物理学的美,同我国的传统文化诗句联系在一起。他对于物理学美的理解是其他人所无法比的。可以说,只要我们真正放下心来研究物理学,我们会发现,其实它是很美的。
96.作者:沈莹华 日期: 2011-12-21 观<<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有感 港航一班 沈莹华 1003010135
通过阅读<<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我了解了这个世界上万事万物与物理充满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美。比如说庐山瀑布,无数年被人们所欣赏,赞叹,歌颂,人们惊叹它直下三千尺跌宕,但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它之所以形成的原因不正是地球引力吗,因为地球引力,所以水往下流,瀑布才可以形成。由此可见,美的出现离不开物理。我认为,物理的本质是研究这个世界的规则,无数物理学家发现各种现象,而后通过现象发现各种定律,而这些定律就是这个世界万事万物所要遵守的规则。何为物理,发现万物的规律为物理,发现世间的规则为物理,而发现美只是其中的一点附带罢了。
97.作者:张帆一 日期: 2011-12-21 观<<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有感
港航四班 张帆一 1003010435
4月26日,杨振宁为庆祝母校90周年校庆而回到清华,进行了一场题为“美与物理学”的演讲。
一本科普书带给12岁杨振宁诺贝尔梦
杨振宁的启蒙老师是他的母亲,她只是一个念过几年私塾、没有受到过任何新式教育的中国妇女。杨振宁从她那里学到3000个汉字和坚强的意志,这种意志给了他无穷的力量。
童年的他是一个淘气的孩子,至少是一个不守规矩的孩子。1929年,在他7岁时随父亲来到清华,开始在清华园内读小学,自称“清华的每一棵树都爬过,几乎每一棵都研究过。十二三岁在崇德中学(现在的北京第31中学)念书的时候,喜欢东看西看。有一天发现一本“神秘的宇宙非常有意义,书中讲述了20世纪到当时为止,世界上所发现的一些物理学的现象和理论。他回家就和父母开玩笑,说将来要得诺贝尔奖。
为什么身为著名的数学家之子,没有读数学呢?杨先生解释,因为父亲杨武之认为,中国必须尽快地把实际的事情搞上去,所以建议他读化学。在报考大学之前,由于中学没有学过物理,杨振宁于是闭门一个月自修物理,竟然发现物理十分有意思,进入西南联大以后,就转到物理系学习。
在西南联大读完大学和研究生课程,又教了几年书,随后决定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杨振宁之所以选择这所大学,不仅仅因为是他父亲的母校,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物理学家之一——费米在那里教书。
每一个科学家都有独特的治学风格
在介绍科学家的风格之前,杨振宁先给大学生介绍了统计力学创始人波耳兹曼曾经写过的一段话:搞音乐的人,在听到几个音节以后,就能辨出莫扎特、贝多芬或者舒伯特,同样一个数学家或物理学家,在念了几页文字以后,就能辨出柯西、高斯、雅可比、亥姆霍兹或克尔斯豪夫的作品。杨振宁对此的理解和解释是,每一个画家、作家、音乐家,都有他自己独立的风格。
也许有人认为,科学与文艺不同,科学是研究事实的,事实就是事实,怎么可以称之为风格?杨振宁以物理学为例来说明科学家是有风格的。
物理学的原理有它的结构,这个结构有它的美与妙的地方。而各个物理学工作者对于“结构不同的美与妙感受有不同的了解。因为大家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每个工作者就会发展他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也就是他会形成自己的风格。
同为20世纪大物理学家,狄拉克和海森堡的风格就不相同。狄拉克方程式奠定了今天原子和分子的基础,解释了无数的物理化学现象。
杨振宁认为,20世纪的物理学家中,风格最独特的就数狄拉克了。
狄拉克的特点:话不多,而其内涵有简单、直接、原始的逻辑性。一旦抓住了他独特的、别人想不到的逻辑,他的文章读起来便很通顺,就像“秋水文章不染尘”,没有任何渣滓,直达深处,直达宇宙的奥秘。读了他的文章,你也会惊叹他的独创力,同时却觉得他似乎已把一切都发展到了尽头,没有什么再可以做下去了。
杨振宁引用高适《答侯少府》中的诗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描述狄拉克方程和反粒子理论。一方面狄拉克方程确实包罗万象,而用“出”字描述狄拉克的灵感尤为传神。另一方面,他于1928年以后4年间不顾已是著名物理学家玻尔、海森伯、泡利等当时的大物理学家的冷嘲热讽,始终坚持他的理论,而最后得到全胜,正合“风骨超常伦”。“性灵”恰巧是狄拉克方程之精神。“非从自己的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又正好描述了狄拉克的独创性。
海森堡于1925年夏天写了一篇文章,引导出了量子力学的发展,成为20世纪物理学几个重要发展之一。
38年以后科学家库恩访问他,谈到构思那个工作时的情景。海森堡说:“爬山的时候,你想爬某个山峰,但往往到处是雾。你没有地图或别的索引之类的东西。知道你的目的地,但是人堕入雾中,不知道该向什么方向走,然后你忽然模糊地只在数秒钟的工夫,自雾中看到一些形象,你于是说,这就是我要找的大石头。整个情形自此而发生了突变。因为虽然你不知道你能不能爬到那块大石,但是那一瞬间你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了。必须爬近那块大石,然后就知道该如何前进了。”这段谈话生动地描述了当年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上摸索前进的情形。
海森堡和狄拉克的风格为什么如此不同,主要原因是他们所专注的物理学内涵不同。海森堡从实验与唯象理论出发:实验与唯象理论是五光十色、错综复杂的,所以他要摸索,要犹豫,要尝试了再尝试。狄拉克则从他对数学的灵感出发,数学的最高境界是结构美,是简洁的逻辑美。
物理学有三个层面的美
杨振宁认为,物理学有3个领域,每个领域有不同的美。第一是实验的领域,第二是唯象理论,第三是理论架构,与数学比较接近。
从一个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启示。小时候看虹和霓,只是感觉很美,长大以后会做实验了,可以测量出虹是42度角,霓是50度。再后来继续观测,虹是红在外紫在外,霓正相反。这个非常美好的现象是实验的美。
进步到唯象理论,你又可以知道,为什么会有虹与霓?因为太阳光在水珠里面有全反射的原因,一次全反射产生虹,两次全反射产生霓。根据全反射的计算,同样可以得出虹是42度角,霓是50度角的结论。这是唯象理论的美。
任何学生第一次计算出这样的结果以后,不可能没有一个非常深的感受,认为这真的是妙不可言。可是仅有这个还不够,为什么会有折射,为什么会有全反射?这些要到理论架构,到了麦克斯韦方程式出现以后,知道为什么会有折射,为什么会有全反射,把它的根源找出来,这是更高级的美。
能准确描述复杂现象才是物理学的美
杨振宁介绍,今天来看物理学理论构架,里面有八九十个方程式。这些方程式所描述的是宇宙的秘密,大到可以讨论星云群里面的现象,小到讨论粒子内部的结构;时间长可以讨论到10亿年,短到10的负27次方秒。
这样包罗万象的东西的解释都建筑在几个基本结构里面,用非常浓缩的语言,了解这几个基本的结构,无疑是造物者的诗篇。这样浓缩的语言及浓缩的符号,因为它们的内涵往往随着物理学的发展,产生出新的内涵,这是方程式创造者当年完全没有想到的意义。
例如爱因斯坦在1916年发表的广义相对论时,并未完全了解到里面的含义。只是近三四十年以来,通过宇宙学研究人员的发展,比如说黑洞,里面有新的、现在还没有了解、非常深邃的内涵。这个与诗一样。10岁时读的诗往往到20岁时还不完全了解。
描述一个学物理的人在了解一个基本结构的时候,其感受最好能用诗来描述。犹如200年前的这样一段话: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把无穷无尽握于手掌,永恒应非是刹那时光。
牛顿故去时,一个大诗人蒲柏写了一段悼词,杨振宁将它翻译成:自然与自然规律为黑暗隐蔽,上帝说让牛顿来,一切遂真光明。
这些用诗人的语言来描述物理学的美,当然很好,可是不够。
杨振宁说,对于物理学的基本结构有所了解,知道将那么复杂的现象进行准确的解释,还有一些感受,这个感受是诗人没有写出来的,这是一个光明感,是一个神圣感,是一个第一次看宇宙秘密时候的味觉感,犹如高飞克设计师在设计时所要歌颂的崇高美、灵魂美、宗教美和最终极的美。
98.作者:耿亮 日期: 2011-12-21 观<<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有感 港航五班 1003010529 耿亮
众所周知,科学活动中的想象与审美活动中的想象有本质区别。但它们是可以相通的。审美活动离不开想象。科学想象(比如科学假说)往往是充满激情的想象,是超越逻辑的想象甚至是幻想。科学实践也表明,某些重大的科学发现与发明,都与科学家丰富的、充满激情的想象力是分不开的。真正伟大的科学家某种程度上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杨振宁介绍,今天来看物理学理论构架,里面有八九十个方程式。这些方程式所描述的是宇宙的秘密,大到可以讨论星云群里面的现象,小到讨论粒子内部的结构;时间长可以讨论到10亿年,短到10的负27次方秒。这样包罗万象的东西的解释都建筑在几个基本结构里面,用非常浓缩的语言,了解这几个基本的结构,无疑是造物者的诗篇。这样浓缩的语言及浓缩的符号,因为它们的内涵往往随着物理学的发展,产生出新的内涵,这是方程式创造者当年完全没有想到的意义。例如爱因斯坦在1916年发表的广义相对论时,并未完全了解到里面的含义。
99.作者:何才炯 日期: 2011-12-21 观<<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有感
风动1班 何才炯 1005050144
物理学的美感,有点带拟人化的说法,却给物理下了一个很好的定义。正如杨老先生所言,物理学是具有美感的,接近它,你会发现它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带着你不但的深入、研究。
杨振宁先生认为,物理学有3个领域,每个领域有不同的美。第一是实验的领域,通过实验,我们能得到不同的启示。光有不同的神奇的变化,从最开始的,人们能用肉眼看见、触觉感觉到的的太阳光到我们所不能看见的红外线、紫外线,都能给我们制造出不一样的美感:彩虹、霓虹……不过,我更喜欢的是有关于原子、中子、电子等的现象,它们的微小、不可察觉,却又无处不在,裂变、聚变、跃迁…它们有自己活动的领域,神奇又特别。
第二是唯象理论,似乎每一个现象都可以通过各个理论来解释,可以通过精密的计算来知其所以然,找出它的根源,而在找寻这些原因的过程中,你又会体会到一种叫做“妙不可言”的感觉和兴奋,这就是物理更高级的美。
第三是理论架构,与数学比较接近。杨振宁先生介绍,今天来看物理学理论构架,里面有八九十个方程式。这些方程式所描述的是宇宙的秘密,大到可以讨论星云群里面的现象,小到讨论粒子内部的结构;时间长可以讨论到10亿年,短到10的负27次方秒。这样包罗万象的东西的解释都建筑在几个基本结构里面,用非常浓缩的语言,了解这几个基本的结构,无疑是造物者的诗篇。这样浓缩的语言及浓缩的符号,因为它们的内涵往往随着物理学的发展,产生出新的内涵,这是方程式创造者当年完全没有想到的意义。
深入地了解物理,你会发现它如诗一般美丽,那一沙一世界中,蕴藏的,是自然的美,物理的美,自知自己的能力有限,不能企及到那个高度,但是,物理那妙不可言的美感值得我们一步步地探讨、深入。
100.作者:林天宇 日期: 2011-12-21 观《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有感
港航2班 林天宇 1003010225
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其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于70年代发展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贡献。
在讲座中,杨振宁通过对大物理学家---狄拉克的对于电子和反粒子研究的经历开始,说明了物理探究到被大家慢慢接受中的一步步过程和坎坷。科学就是经历不断的探究,完善才能够铸就更为伟大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而在研究过程中,也要注意很多的细节之处,比如,狄拉克的文章就没有很多的弯弯道道,而是简单、直接、通俗、易懂。这样才能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清楚明白的表达出来。
当时,狄拉克为了自己心中的理念,不顾其他科学家的冷嘲热讽,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且努力地去证明它,而最终的现象也证明了他的理论是对的,如果当时狄拉克没有无视这种无形的压力而放弃的话,今天的历史上就会少了这光辉的一笔。
另外,还有海森伯这位20世纪的大物理学家,而他的重要贡献,就是使量子力学这项伟大的发现和创造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向着从前从未有过的方向走,需要多么大的决心和毅力!在这方面,海森伯就做出了一个很好的表率,在大家迷惘的时候,他做出了一篇文章,将研究推向了量子力学这个独特的、崭新的领域。所以,观看了这场讲座之后,我发现,物理是美丽的,不仅仅是它那一个个简单、完美的自然规律,更加是历史上对于物理做出杰出贡献的一位位科学家。
任真 土木5班 1004010502
4月26日,杨振宁为庆祝母校90周年校庆而回到清华,进行了一场题为“美与物理学”的演讲。出于对杨教授所谈的话题的好奇,我观看了相关的视频。
演讲中,在介绍科学家的风格之前,杨振宁教授先给大学生们介绍了统计力学创始人波耳兹曼曾经写过的一段话:搞音乐的人,在听到几个音节以后,就能辨出莫扎特、贝多芬或者舒伯特,同样一个数学家或物理学家,在念了几页文字以后,就能辨出柯西、高斯、雅可比、亥姆霍兹或克尔斯豪夫的作品。杨振宁对此的理解和解释是,每一个画家、作家、音乐家,都有他自己独立的风格。也许有人认为,科学与文艺不同,科学是研究事实的,事实就是事实,怎么可以称之为风格?随后,杨振宁教授就以物理学为例来说明科学家是有风格的。
同为20世纪大物理学家,狄拉克和海森堡的风格就不相同。杨振宁认为,20世纪的物理学家中,风格最独特的就数狄拉克了。狄拉克的特点:话不多,而其内涵有简单、直接、原始的逻辑性。一旦抓住了他独特的、别人想不到的逻辑,他的文章读起来便很通顺,就像“秋水文章不染尘”,没有任何渣滓,直达深处,直达宇宙的奥秘。读了他的文章,你也会惊叹他的独创力,同时却觉得他似乎已把 一切都发展到了尽头,没有什么再可以做下去了。在演讲中,杨振宁引用高适《答侯少府》中的诗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描述狄拉克方程和反粒子理论。一方面狄拉克方程确实包罗万象,而用“出”字描述狄拉克的灵感尤为传神。另一方面,他于1928年以后4年间不顾已是著名物理学家玻尔、海森伯、泡利等当时的大物理学家的冷嘲热讽,始终坚持他的理论,而最后得到全胜,正合“风骨超常伦”。“性灵”恰巧是狄拉克方程之精神。“非从自己的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又正好描述了狄拉克的独创性。
另一方面,海森堡于1925年夏天写了一篇文章,引导出了量子力学的发展,成为20世纪物理学几个重要发展之一。海森伯所有的文章都有一共同特点:朦胧、不清楚、有渣滓,与狄拉克的文章的风格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读了海森伯的文章,你会惊叹他的独创力,然而会觉得问题还没有做完,没有做乾净,还要发展下去。
海森堡和狄拉克的风格为什么如此不同,主要原因是他们所专注的物理学内涵不同。海森堡从实验与唯象理论出发:实验与唯象理论是五光十色、错综复杂的,所以他要摸索,要犹豫,要尝试了再尝试。狄拉克则从他对数学的灵感出发,数学的最高境界是结构美,是简洁的逻辑美。
通过观看视频,我渐渐了解到杨教授所想传达的有关物理学与美的含义:
物理学是自表面向深层的发展。表面有表面的结构,有表面的美。譬如虹和霓是极美的表面现象,人人都可以看到。实验工作者作了测量以后发现虹是42高漫楚A红在外,紫在内;霓是50高漫楚A红在内,紫在外。这种准确规律增加了实验工作者对自然现象的美的认识。进一步的唯象理论研究使物理学家了解到这42侦P50升i以从阳光在水珠中的折射与反射推算出来,此种了解显示出了深一层的美。再进一步的研究更深入了解折射与反射现象本身可从一个包容万象的麦克斯韦方程推算出来,这就显示出了极深层的理论架构的美。
通过杨振宁教授的讲解,枯燥乏味的物理也让人产生了一种亲切生动的感觉,懵懵懂懂的感受到了教授最后所说的物理学有如筹建哥德式教堂的建筑师们所要歌颂的崇高美、灵魂美、宗教美、最终极的美。
102.作者:罗甜甜 日期: 2011-12-21 假如有人问你物理美吗?我们多数不会认为物理美。如果你看过杨振宁教授的讲座,你遍会理解原因。
带着这些问题,我看了杨振宁教授关于美与物理的讲座视频。看完讲座视频之后,我对杨振林教授口中的“物理学的美”有了初步的认识。比如,在讲座中,杨教授通过一些例子说明了物理学中的方程的对称美,来勾画物理学的外貌,像狄拉克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等,这些方程很完美地表达了物理的内涵。之后,杨振宁教授又说到这些美的深层的含义。物理的内涵通过极其浓缩的数学语言写了出来,深刻地反映了这样一个哲理:“一沙一世界”。简简单单一个方程,描写了空间中一个波的运动,从而我们可以在认可空间中求取其中的波运动。海森堡的贡献同样伟大,而爱因斯坦更加懂得享受物理的美,他思考物理时喜欢一边听着音乐。用他自己的话说:“没有音乐,我就没有灵感,也就是说他不能捕捉物理的美感,只有音乐能够刺激他的脑神经,刺激他的美神经,从而发现新的理论”。因此,我们不得不说,物理是美的,探索物理学也是美的!
103.作者:杨施敏 日期: 2011-12-20 《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观后感
终于在考完试后,有时间看这些视频。在看这段视频之前,我是真的没有想过物理学有什么美可言。从初中到如今,对于物理,我所拥有的记忆也就是做题和考试而已。有时甚至感觉它的严肃,它的不近人情。看完这段视频,我发现我错了。美不是看出来的,而是感受体会出来的。有一句话说得真好:世界上并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杨振宁教授在这篇演讲中以狄拉克和海森堡两位大物理学家的工作为例,说明了物理学中美的来源。他把物理学分为三个领域,即实验,唯象理论和理论架构,唯象理论是建立在对经验现象的直觉领悟上的,而理论构架是建立在对数学结构的直觉领悟上的,这两者都可以达到物理学研究的最高境界。但物理学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种统一的数学理论构架,这种美是“最终极的美”。
在整个视频中,给人深刻印象的是一组彩色酒杯破碎的画面。一支乘着红酒的透明高脚杯,在空中横向静止着,从杯中飞出的红酒在空中凝固,晶莹剔透。眼前的世界静止在了那一刻:水晶变得浑浊,钻石变得易碎,黄金不再有光泽,玫瑰也不再鲜艳。我们不去猜测它为什么横在了空中,不去想它的下一刻会是怎样。我们只需暂停理性的思维,沉浸在这美妙之中„„而另一支乘着红酒的蓝色酒杯,从空中跌落在桌面上,杯底已然破碎,透明的蓝色玻璃碎片向四处飞散开来,它们不会再变化了,它们已经被定格在了那里,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是壮美。杯中的红酒由于惯性,将自己洒向高处,极富张力的凝固在空中——磨灭与永恒尽在这一刹那,仿佛凤凰在血红的烈火中燃烧了自己并获得重生„„我脑海里的词藻都变得暗淡了,只留下那流光溢彩的永恒画面。
现在想来,文化和科学犹如一服服精神抚慰剂:放松神经,抚摸灵魂。每当静下心来,去享受精神上的指引,回忆曾经拥有过的最美好时刻,憧憬灿烂未来时,会感到那些个人的市俗的烦恼、忧愁是多么的淡漠和渺小。它折射出生活原本的颜色。凄切、惨痛的不是生活,而是我们看世界的心态。我们的眼睛放大了凄切,却没能放大美好„„生命其实就像那精致的玻璃酒杯,常常经不起人生的撞击而粉碎成一地的璀璨,我们为什么不去凝视那璀璨,而却盯着那一地狼藉呢?
104.作者:华晨光 日期: 2011-12-20 水工4班 华晨光 1004010407
观《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有感
杨振宁先生作为一位富有名望且站在科学发展前沿的物理学家,以其生动却易懂的语言、具体而真实的例子、饱含热情而又有独到见解的讲述,深入浅出地向观众完美阐释了物理学的美,令我读后受益匪浅、深受启发。
作为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能深入浅出地向听众完美地阐述物理学之美,实属难得。在杨先生讲述过程中,我深深陶醉在文中主要的两位著名物理学家狄拉克和海森伯的各自的工作风格中。他们在达到物理学的最高境界时所写出的两个方程:海森伯方程和狄拉克方程,无不展现出物理学之美,物理学之妙,就犹如自己在学习物理之初所碰到的牛顿第二定律F=ma一般给人以美的享受。想这样的“造物者的诗篇”,我的高中班主任兼物理老师曾说:对一个学过物理的人来说,是要记忆一辈子的。这一点我完全认同,并在此刻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通过杨振宁先生亲切的讲述,我对现代物理学有了宏观上的认识。当然,我以后一般不会从事纯物理学的研究工作,但是能了解物理学的脉络,对于以后有能力保持对物理学发展的关注,是不无裨益的,想必也会在无形中给我的生活添加更多的乐趣。其实,不单单物理学是美的,所有所有的知识,体现人类智慧和发展的知识,都是美的,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学习者缺乏发现美的眼光。
当年,布鲁诺在真理面前半步也不后退,甚至不惧死亡,或许他是执着于更加接近真理的美吧;在20世纪初期所形成的哥本哈根精神,或许也是一种向知识之美自由追求的一种体现吧;甚至于沙俄时期的十二月党人,他们不贪图已有的荣华富贵、温饱安逸,毅然决然地为了千万劳苦大众向沙皇“开炮”,最终都被流放寒冷的西伯利亚而惨死,或许也是他们对“人人生而平等”的社科类真理知识的美的一种追求吧。
我们不谈伟大,不谈历史,让我们回到现实中,让我们审视一下自己。然而,在中国却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知识是美的,但在中国的学生眼里,更多的时候,知识却并不显得那么美,甚至一点不美。
当我们在为小学时期的自己思维能力不足而无法体验到知识之美而无奈,为中学时期广受束缚而无法体验知识之美而烦恼,那么,到了大学,我们又是否做好了体验知识之美的准备,现在进入大学的我们是否又在实践这一种体验?
知识是美的。无论你是先认识了知识之美,还是先体验到了知识之美,不过是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不变的是,知识是美的。意识先于体验,还是体验先于意识,都是学习达到“知识是美”认识境界的可取之途。所以,努力吧,当代大学生们。
105.作者:赵旭妍 日期: 2011-12-19
观《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有感 土木4班 赵旭妍 1004010405
上大学之后,明白好多讲座、演讲都有凑观众的嫌疑。但听过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我相信在场的各位不是被要求过来的,而是都是被吸引过来的。
第一位被提到的物理学家是狄拉克。狄拉克是个“话不多,而含有简单、直接、原始的逻辑性”的人。或许要像杨振宁那样懂狄拉克的人,才能欣赏他的风骨与独创性。第二位被提到的是“极好胜”的海森伯,他的风格与狄拉克的截然相反,给人“朦胧、不清楚、有渣滓”的感觉。
以前对数学老师称某函数图象是“美丽的”无法理解,现在有点明白了,那是热爱、了解数学的人才能发现的美。杨振宁把美与常规观念中单调枯燥的物理学联系在一起,也许是对物理的热爱、探索、发现使他在物理中发现了美的存在吧。
此外,杨教授在演讲中引用到高适在《答侯少府》中的诗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也使我印象深刻。人文素养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仅是为表达锦上添花,还能指引一个人立志、明理。再看看我们现在对语文等人文学科的忽视,教育改革之路还很遥远。
106.作者:牛渐金 日期: 2011-12-19
数学一班 1010210121 牛渐金 杨振宁说,对于物理学的基本结构有所了解,知道将那么复杂的现象进行准确的解释,还有一些感受,这个感受是诗人没有写出来的,这是一个光明感,是一个神圣感,是一个第一次看宇宙秘密时候的味觉感,犹如高飞克设计师在设计时所要歌颂的崇高美、灵魂美、宗教美和最终极的美。数学和物理,犹如两个大多不重叠的树叶。杨振宁认为,数学与物理犹如两个树叶,一个向这边,一个向那边。两个叶子大多不重叠,只是末端有一小块重叠,只占每个领域的5%、10%。重叠处比较奇怪,它是这两个领域享有的共同观点,所以讲数学和物理在根源上的关系十分密切。
可是,虽然数学和物理有如此密切的关系,但是数学和物理并未因此有更多的共性,因为他们有各自的目的、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不同的传统。在最基本观念的层面,它们令人惊讶地共享某些观点,即使在这一领域中,这两个学科的生命力按各自的脉络成长,一个向这边,另一个向那边。落实到对研究生的建议,杨振宁认为,学习物理,必须对其根源有所了解。此外,还要了解它的前途和价值观,否则会走到另一个方向。当然,在数学上同样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但是毕竟与做物理学家的初衷相反。
对于数学和物理的差异,一生对于二者都作出了很大贡献的爱因斯坦晚年有这样的分析,“在数学领域,我的直觉不够,不能辨解哪些是真正重要的研究,哪些只是不重要的题目。在物理领域里,我学到很快找到基本理论来下工夫。”
杨振宁认为,爱因斯坦之所以26岁时写成3篇震惊世界的文章,其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引导了物理学的革命,的确与他对物理学的直觉分不开,历史上只有牛顿可以与之相比。
107.作者:安晶晶 日期: 2011-12-19
物理世界的美
——观看 <<杨振宁谈美学与物理学>>有感
安晶晶 土木五班 1004010504
每次去做物理实验,细心的人可以发现在实验室外除了各种仪器的用法之外,还有许多美轮美奂的挂图。没错,那些都是在物理世界中发现的美丽。我惊叹于纳米技术下的微观世界,更沉醉于五彩斑斓的色彩之中。
看过杨振宁先生关于美与物理学的视频,我更是被物理这门学科的奥秘深深的震撼,被杨先生的学识深深折服。我觉得物理学的美一方面是指它所研究的世界的美妙,还有一方面的它学科本身的美。我们之所以觉得物理无聊和烦躁可能是我们根本没有体会到它的美丽所在。
杨振宁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他对于物理的美有着独特的理解。人们赞扬在理论物理前沿度过了半个世纪的诺贝尔奖得奖人杨振宁是一位坚忍不拔、具数学天才的科学家。他致力于揭示自然的对称性,而这些对称性常常是隐藏在杂乱的实验物理结果的后面。他能把物理学的美,同我国的传统文化诗句联系在一起。他对于物理学美的理解是其他人所无法比的。在我们看来,物理学的方程仅仅是一堆数字和符号的组合,毫无美感,甚至是极其无聊和乏味的。我们之所以感觉无聊,是因为我们接触到的仅仅是物理的表面,而不是其真正的精髓和灵魂。我们对于物理学的理解仅仅是我需要用到其中的定理来结题,来获得我们的分数。我们甚至于会抱怨,为什么当时的物理学家要研究出这么复杂,这么难以理解的方程式。但是,在物理学家看来,这些方程的提出和验证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因为,就是这些简单的方程,可以解释许多深奥复杂的物理现象。即使是我们也会觉得,很多复杂深奥的东西仅仅用数字与符号的组合就可以解决了,这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杨振宁认为,20世纪的物理学家中,风格最独特的就数狄拉克了。
狄拉克的特点:话不多,而其内涵有简单、直接、原始的逻辑性。一旦抓住了他独特的、别人想不到的逻辑,他的文章读起来便很通顺,就像“秋水文章不染尘”,没有任何渣滓,直达深处,直达宇宙的奥秘。读了他的文章,你也会惊叹他的独创力,同时却觉得他似乎已把一切都发展到了尽头,没有什么再可以做下去了。
杨振宁引用高适《答侯少府》中的诗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描述狄拉克方程和反粒子理论。一方面狄拉克方程确实包罗万象,而用“出”字描述狄拉克的灵感尤为传神。另一方面,他于1928年以后4年间不顾已是著名物理学家玻尔、海森伯、泡利等当时的大物理学家的冷嘲热讽,始终坚持他的理论,而最后得到全胜,正合“风骨超常伦”。“性灵”恰巧是狄拉克方程之精神。“非从自己的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又正好描述了狄拉克的独创性。
教授的思想境界很高,可能不是我们每一个学生现在能达到的,但是,我觉得,教授的这种治学态度很值得我们思考,学习,是真正静下心来好好想想。物理,众所周知,是大学里一门比较难的学科,但是,大家是不是更多地把学不好物理归咎于“本身的难”,而不是“尚未静下心来潜入物理世界里去好好感受,认真思索”呢?
物理世界的美正等着我们静下心思,慢慢的去体味。只要怀揣着对物理的喜爱和欣赏的心情,认真感受物理世界,我们不仅会发现物理世界的美丽更能收获到学习物理的快乐。
108.作者:陈珊 日期: 2011-12-19 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观后感 交通工程2班 陈珊 1004090210
他说每一个科学家都有独特的治学风格。
在介绍科学家的风格之前,杨振宁先给大学生介绍了统计力学创始人波耳兹曼曾经写过的一段话:搞音乐的人,在听到几个音节以后,就能辨出莫扎特、贝多芬或者舒伯特,同样一个数学家或物理学家,在念了几页文字以后,就能辨出柯西、高斯、雅可比、亥姆霍兹或克尔斯豪夫的作品。杨振宁对此的理解和解释是,每一个画家、作家、音乐家,都有他自己独立的风格。
物理学有三个层面的美
杨振宁认为,物理学有3个领域,每个领域有不同的美。第一是实验的领域,第二是唯象理论,第三是理论架构,与数学比较接近。美似乎与物理学关系不太,但是在杨振宁的眼中物理的美是有层次的,是具有层次性的,这也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明的,美是初象的同时也算具有逻辑的,这给我很大的启示,也让我很敬佩。
109.作者:陈文伟 日期: 2011-12-19 观《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有感
土木一班 陈文伟 1004010133
第一次接触物理学的时候还记得是在初二吧,那时候懵懵懂懂的我还不知道物理学是干嘛的,但是发现书上的图片比文字还好看,那时候还不知道为什么自然界有这么多美好的东西竟然都跟物理有关,于是就开始对物理感兴趣,开始还学得不错,不过自从上高中以致到大学,自己的物理成绩越来越不好,可能是自己学业不精吧。不过我还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前不久看到了关于《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更加认识到了事物之间总是联系的。在物理学中也存在着美好的事物,它并不只是对一些自然界的规律的解释或者计算,它还孕育着一些人类尚未发掘出的美好的东西,即美与物理学是紧密联系的。我也上网找了一些关于杨振宁的资料。了解到杨振宁是世界上最出类拔萃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他的研究工作是数学的威力和漂亮形式的结合,他对理论物理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数学物理等领域。在理论原则和唯象分析等方面他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其中杨—米尔斯场论、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提出及杨—巴克斯特方程是他对物理学和数学的不朽贡献。物理学的美和艺术界的字画美是有关系的。杨振宁说,我是学物理学的,物理学有3个领域,每个领域有不同的美。一是实验的领域,二是唯象理论,最后一个是理论架构。杨振宁从物理学角度出发,阐述了理论架构之美。他举例说,1905年,爱因斯坦当时只有26岁,那时研究物理学的人很少,爱因斯坦在获得博士学位后,找不到工作,后来经他一个朋友介绍,在当时的瑞士专利局找了个事情做,然而,由于局里的工作比较轻松,于是爱因斯坦在闲暇时间继续研究物理学,最后他准确描述出了相对论中的复杂现象,发现了“爱因斯坦相对论”,这一时刻的到来,就是一种理论架构之大美。
能准确描述复杂现象才是物理学的美。杨振宁认为,无论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方程,还是牛顿的运动方程,以及麦克斯韦方程、狄拉克方程、海森伯方程都是物理学理论架构的骨干。它们都达到了科学研究的最高境界。它们以极度浓缩的数学语言写出了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可以说它们是造物者的诗篇,是天地之大美。
在杨振宁讲座期间,在场老师及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可谓受益匪浅。美与物理学,就像鱼和水一样,彼此离不开谁。真想杨振宁教授也能亲临河海来给我们一个精彩绝伦的讲座。让我们能进一步踏入神秘莫测的物理世界。
110.作者:张诚 日期: 2011-12-19 <<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观后感
港航四班 张诚 1003010417
今天观看了<<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这段视频,我深深的感受到了物理的唯美。
杨振宁以物理学为例来说明科学家是有风格的。在介绍科学家的风格之前,杨振宁先给大学生介绍了统计力学创始人波耳兹曼曾经写过的一段话:搞音乐的人,在听到几个音节以后,就能辨出莫扎特、贝多芬或者舒伯特,同样一个数学家或物理学家,在念了几页文字以后,就能辨出柯西、高斯、雅可比、亥姆霍兹或克尔斯豪夫的作品。杨振宁对此的理解和解释是,每一个画家、作家、音乐家,都有他自己独立的风格。
杨振宁认为,20世纪的物理学家中,风格最独特的就数狄拉克了。杨振宁引用高适《答侯少府》中的诗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描述狄拉克方程和反粒子理论。狄拉克话不多,而其内涵有简单、直接、原始的逻辑性。一旦抓住了他独特的、别人想不到的逻辑,他的文章读起来便很通顺。读了他的文章,你也会惊叹他的独创力,同时却觉得他似乎已把一切都发展到了尽头,没有什么再可以做下去了。海森堡于1925年夏天写了一篇文章,引导出了量子力学的发展,成为20世纪物理学几个重要发展之一。海森堡说过:“爬山的时候,你想爬某个山峰,但往往到处是雾。你没有地图或别的索引之类的东西。知道你的目的地,但是人堕入雾中,不知道该向什么方向走,然后你忽然模糊地只在数秒钟的工夫,自雾中看到一些形象,你于是说,这就是我要找的大石头。整个情形自此而发生了突变。因为虽然你不知道你能不能爬到那块大石,但是那一瞬间你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了。必须爬近那块大石,然后就知道该如何前进了。”这段谈话生动地描述了当年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上摸索前进的情形。
海森堡和狄拉克的风格如此不同,主要原因是他们所专注的物理学内涵不同。海森堡从实验与唯象理论出发:实验与唯象理论是五光十色、错综复杂的,所以他要摸索,要犹豫,要尝试了再尝试。狄拉克则从他对数学的灵感出发,数学的最高境界是结构美,是简洁的逻辑美。
杨振宁认为,物理学有3个领域,每个领域有不同的美。第一是实验的领域,第二是唯象理论,第三是理论架构,与数学比较接近。
杨振宁说,对于物理学的基本结构有所了解,知道将那么复杂的现象进行准确的解释,还有一些感受,这个感受是诗人没有写出来的,这是一个光明感,是一个神圣感,是一个第一次看宇宙秘密时候的味觉感,犹如高飞克设计师在设计时所要歌颂的崇高美、灵魂美、宗教美和最终极的美。
物理世界的美值得我们去细细的品味。
第三篇:《卡耐基传》读书心得
《卡耐基传》读书心得
以前我看了不少关于演讲和推销的书,但没有读过卡耐基传,只是听过这本书的名字,这次学习有幸认真阅读了卡耐基传,真是受益匪浅。我觉得卡耐基的传奇经历很吸引我,他的人生成功的阅历最能引导现在的大部分中青年工作者。
1888年11月24日,卡耐基出生在美国中西部密苏里州玛丽维尔附近的一个小镇。父亲詹姆斯·卡耐基是一位善良、淳朴的小农场主,母亲阿曼达·伊丽莎白出身于一个小康家庭,是当地的一位乡村小学教师,平生笃信基督教,父母婚后尽管同心协力经营着那座小小的农场,但日子还是紧紧巴巴,卡耐基从小就吃不饱,穿不暖。他儿时似乎具有与生俱来的忧郁性格。他担心自己会像这种子一样,被活活埋在泥土里;下雷雨时,担心会不会被雷打死;年景不好时担心以后有没有食物充饥;还担心死后会不会下地狱。稍大以后更加胡思乱想:想自己的衣着、举止会不会被女孩子取笑,担心没有女孩子愿意嫁给他。一个如此没有自信,几乎被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忧虑缠绕的小伙子,最终成为给别人自信、让人们乐观的心理激励大师,这中间需要经历多少磨砺,就可想而知了。
卡耐基上的小学校名很富有诗意,叫玫瑰园,却非常简陋,只有一间教室。卡耐基16岁时,不得不在自家的农场里干更多的活。每天早晨,他骑马奔行十几里到学校上学。放学后便急匆匆地骑马赶回家里,挤牛奶、修剪果树、收拾残汤剩饭喂猪„„ 在学校里,瘦弱、苍白的卡耐基无论春夏秋冬总是穿着一件破旧而不合身的夹克,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1904年,卡耐基高中毕业后就读于密苏里州瓦伦斯堡州立师范学院。这时,家里已把农场卖掉,迁到学院附近。卡耐基负担不起市镇上的生活费用,就住在家里,每天骑马到学校去上课。他是全校600名学生中五六个住不起市镇的学生之一。他虽然得到全额奖学金,但还必须四处打工,以弥补学费的不足。卡耐基发现,学院辩论会及演说赛非常吸引人,优胜者的名字不但广为人知,而且还被视为学院的英雄人物。他在1908年毕业后,便赶到国际函授学校总部所在地的丹佛市,受雇做了一名推销员,后来他又到南奥马哈,为阿摩尔公司贩卖火腿,肥皂和猪油。他的这个推销工作虽然很成功,但在1911年,他却到纽约《美国戏剧艺术学院》学习演戏。一年以后,他感到自己并不具备演戏的天才,于是又回到推销的行业里,为一家汽车公司当推
销员。但这些工作都不合他的理想。他为没有实现在大学里梦想生活,这比赚钱更重要,他决心白天写书,晚间去夜校教书,以赚取生活费。他想为夜校教公开演讲课,因为他认为,大学时代他在公开演说方面受过训练,有所经验。这些训练和经验,扫除了他的怯懦和自卑,让他有勇气和信心跟人打交道,增长了做人处事的才能。于是他说服了纽约一个基督教青年会的会长,同意他晚间为商业界人士开设一个公开演讲班。从此,他开始了为之奋斗一生的成人教育事业。他一生致力于人性问题的研究。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对人类共同的心理特点,进行探索和分折,开创并发展出一套独特的融演讲技巧、做人处世、推销方法、智能开发于一体的成人教育方式。卡耐基在实践的基础上撰写了多本著作,其主要代表作有:《沟通的艺术》、《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美好的人生》、《快乐的人生》、《伟大的人物》、《友谊的秘密》和《人性的光辉》、《卡耐基人际关系学》等都收在《卡耐基成功学全集》里。这些书出版之后,立即风靡全球,先后被译成几十种文字,被誉为“人类出版史上的奇迹。”这些著作是20世纪最畅销的成功励志经典。
读完卡耐基传,首先便会想到的是:人要改变自己,要学会以快乐的态度对待生活、工作。正如《人性的弱点》一书中说:“不要忘记,快乐并非取决于你是什么人,或你拥有什么,它完全来自于你的思想。”爱默生说过:“我遇见的每一个人,或多或少是我的老师,因为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东西。”让我们不要老是想着自己的成就、需要,而应尽量去发现别人的优点,然后,不是逢迎,而是出自真诚地去赞赏他们。“真诚、慷慨地赞美”,功利点说,是一笔不会亏的生意。卡内基先生是一个美国资本家,但却与我想象中那种凶狠残暴、压榨工人的资本家形象大相径庭。他脚踏实地地一步步开创了自己的卡内基大厦,这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当时本身就是一种高贵。而他热衷于慈善事业,将一生积累全部捐赠社会,这就把这种高贵连仅仅的一点瑕疵也去掉了。
勇气、主动争取、敏锐地捕捉机会和不息的干劲,是钢铁大王卡内基先生激荡我们的精神;如何使财富成为人们真正的福音,是卡内基先生终其晚年所要探寻的答案,他带给我们生命以深刻启迪;而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捐献了所有的一切,这是一个真正的奇迹,卡内基先生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善良要与成功、财富同行。
第四篇:《苏东坡传》读书心得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1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水调歌头》我们耳熟能详,它的作者是苏东坡。而这本书写的正是他,林语堂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读过他所有的著作才来写这本书。林语堂也非常喜欢苏东坡,我也不例外。
拿到这本书时,以为这本书写的是苏东坡一些有趣的故事,没想到竟然写了苏东坡的一生。我一开始读这本书时,觉得有些枯燥,爸爸却说“开始时可能是有点枯燥,但读着读着就不会这样了,这才是正真的文学!”或许文学就是这样吧!苏东坡的一生很坎坷二度遭贬,颠沛流离,读到第四卷,第24章苏东坡二度迫害时,我心里怒火中烧,真想穿越时空为苏东坡辩解。
有一回,我数学考试考的很差,我想回家给妈妈爸爸看卷子该怎么办啊!,我就伤心起来,不知不觉的就哭了起来,同学们都纷纷来安慰我,说“没关系的,下次你考好一点,就可以了呀!加油!”我现在想想实在是好笑,考差了又有什么关系呢!再努力一点就好了,做人就要像苏东坡一样要乐观面对。
我一直想不通林语堂为什么要写《苏东坡传》、《孔子的幽默》等写中国古代名人的书,爸爸又告诉我“那时候林语堂在美国,他要在美国中国历史文化,所以才写的!”原来是这样啊!我想林语堂肯定是个十分热爱文学、有热爱祖国的伟大人物。
这本书让我彻底了解了苏东坡,又知道了一些做人的道理,为人要善良、乐观、宽容、还要关心他人。我现在甚至觉得苏东坡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2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豪情万里;“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之闲情逸致;“老夫聊发少年狂”之壮士暮年;“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之深情思念……可即便是众多精妙的诗词,也仅仅是苏东坡精彩一生的冰山一角。暑假里,带着对大文豪的景仰,我潜心阅读了林语堂先生所著的《苏东坡传》。
苏轼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饱受磨难。仁宗景佑三年的一天,四川眉山的一间房中,一个婴儿呱呱落地,他便是出生于书香世家的苏轼。他成长于宋仁宗当政时期,其时四海升平,人民安居乐业,因此他生活无忧无虑。从小苏轼在诗词方面就表现出一定的天赋,后来进京应试,成绩斐然,名动京城。青年时期的苏轼正遇上王安石变法,政见上的不同使他遭到贬谪。特别是在一向维护他的皇太后离世后,他遇到政敌的打击报复,被一贬再贬,直至流放到偏远地方,终了余生,享年六十三岁。
曾有人形容苏东坡为“乐天派”,对此我非常赞同。他喜欢开玩笑,开玩笑的对象不分敌友。在遭遇贬谪时,他对沿途乡野、高山、峡谷等美景醉心游赏。在岭南的时候,他过得非常快乐,给朋友写信说:“来此半年,已服水土,一心无挂虑,因为已经乐天知命。”他发现甜美的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还写信给儿子说,别让陷害他的人知道这里有好吃的荔枝。流放到海南,在古代无疑等同于死刑。海南气候炎热,土地荒蛮,易生疾病。但苏东坡仍然笑对逆境,在那里了解民风,学习方言,兴办学校,称赞那里没有岭南的瘴气,还培养出海南第一位进士。
纵观中国古代,没有一位伟大的人物不是经历过挫折与苦难的,苏东坡也不例外。但他不同于陆游的忧国忧民之苦;不同于杜甫的颠沛流离之苦;不同于李清照的寂寞冷清之苦。苏东坡纵使历尽沧桑,依然苦中作乐。奸臣迫害,大可一笑而过;贬谪流放,仍可心如止水,乐天知命。在他的诗词中,我们未曾读出对世道、对他人的抱怨和指责,反而更多的是对当下生活的品鉴,对世事人情的豁达。
苏轼的一生中,诗、词、书、画无一不精通,道家、佛家与儒家之精华,已在他心中沉淀。他亲民和善的处世之道,乐观积极的生活之道,都将在中华历史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即使再多的不公与艰辛,依旧能在苦难之中,盛开一笑翩翩。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3
今天,当提到苏东坡时,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宋代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散文作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然而他不仅诗作得好,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但相比之下,苏诗更为著名。
苏东坡生于宋仁宗景佑三年,卒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他在北宋最好的皇帝当政期间长大,在一个心地善良但野心勃勃的皇帝在为期间做官,在一个十八岁的呆子荣登王位之时遭受贬谪。所以读《苏东坡传》同时也是在了解关于北宋盛衰的一部史诗。提到苏东坡,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和他有很大关系的人王安石。众所周知,王安石是当时很著名的诗人,而且还是苏东坡政治上的对头。在当时的腐朽政治之下,王安石为了实施自己那套社会改革新法而不择手段,将倡异议之人全予罢黜。然而广事宣传新政的结果却是:在五谷丰登的年月,农民的生活却苦不堪言,他们为了躲避官兵的追杀不得不逃离乡里。然而苏东坡只能为他们呼天求救,但是却无法一施援手。由此可见,当时淳儒贤臣遭到迫害、小人当政的朝廷是多么可怕啊!
苏东坡之所以在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是由于他诗文书画上的卓绝之美。苏东坡很巧妙地描写了他自己的为文之道,其行止如“行云流水”。也许,用“能使读者快乐”六字来评价苏东坡的作品最恰当不过了。
第五篇:苏东坡传读书心得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范文1
夜深人静之时,打开夜灯,轻轻翻开那厚重的封面,我想读完后这本书后一定会受益颇多,果然如此。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首《水调歌头》跨越了千年,寄托了对月的最高境界,苏子瞻的才气,不可否认,那些诗文中流露出的真情实感都出自他的笔尖,他性格直爽洒脱,随遇而安,一个典型的“乐天派”让人无不赞叹,征服众人。
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前半生没什么大的阻碍,一帆风顺,后因遭小人嫉妒使坏被流放到黄州,可就是在这被流放的`期间,正是他的诗词创作达到了巅峰时刻,其中《记承天寺夜游》就是途中一首代表作。他的想法很简单,当看到老百姓受苦,就通过诗词的形式把当时对变法中的不符合民情的现状表达出来。即使自己的处境十分困难,可他仍坦然从容,保持自己,诗句里没有流露出一丝消沉,体现出一种内心静心如水的样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在苏东坡眼中,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东坡,他对待人生的态度不正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吗?无论你遇到多少次挫折,可还是依然乐观面对人生,不断的通过学习来让自己更加强大,更优秀。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范文2
在《苏东坡传》的序中,林语堂先生写到“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如果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传是以此为乐,那么读《苏东坡传》也是一种快乐。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的个性,品尝人物的喜怒哀乐,并从他的事迹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启示。
说起苏东坡,大家的第一印象必定是“豪放”二字。这从他的词中不难发现。但读过林语堂老先生的《苏东坡传》后,我对苏东坡又有了新的认识。
林语堂老先生用了极为简洁的语言概括了苏东坡的一生。从童年的书海生活到青年出入仕途,到中年的宦海沉浮,再到晚年的迁谪,让我们看到不同时期的东坡的传奇经历。
但正像林语堂称其为乐天派一样,似乎是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苏东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惧的,在他的一生里,苏轼永远自由自在,正如他的行文一般,那些迫害,打击,在他眼中似乎就从未发生过,他所关心的,只有民生,即使在贬谪之地,他的政绩依然出类拔萃。
孟子曾经说过,人要有“浩然之气”,如果你是正确的,那么,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而苏东坡一生都追求着这样的浩然正气,他不偏执,不狭隘,在王安石一党掌权时,在各地都积极推行新法时,苏东坡和他的一干朋友,站出来指责新政,结果被贬谪;而在新法被全面废除时,他依旧没有严格执行,他留下了他认为对百姓有利的新法,被京中新贵所不容,自此他已不容于旧党和新党之间,因而再度自求外调,这一次,他回到了杭州。在那里,他过得依然很惬意,自比白居易,甚至有了朝云这样的知己。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苏东坡不以形所累,他在《记游松风亭》里写道:“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要登亭子,亭子还在远处,人却已累极,苏东坡却突然想到,为什么不能就地歇息呢?是啊,何处不可安歇,何必要到亭子里去呢?有了这样的心境,他才能纵情山水之间,不以为贬谪为忧。有了这样的心境,即使在穷山恶水的岭南,依旧可以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有了这样的心境,他才可以在瘴气重重的海外,完成了《论语》、《尚书》、《易经》的注解。
他可以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面对政治上的打压迫害,他一笑而过。
他可以是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甚至于不小心挖苦到他人,自己却依然乐在其中。
他可以是个看清世间的哲学家,月光下的的漫步亦可以启迪他的哲理。
他是伟大的书法家,是正义凛然的法官,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他不得不被世人所敬仰。宋朝皇帝虽有爱才之心,就连后宫皇太后都欣赏东坡的为人和文彩,但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苏东坡还是屡遭贬官。不过他的一句话说得好:“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好一个“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敢问当今这世间有谁能如苏东坡一般无所畏惧,如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佛教的否认人生能让你坚持本心,不为他人所动摇。 儒家的正视人生能给你面对苦难的勇气,敢于一搏。 道家的简化人生能让你看淡一切,逍遥自在,无为而治。 这些不正是苏东坡为世人所留的宏大财富吗?
在孩提时候就知道苏东坡,不过,真正认识苏东坡是读了《苏东坡传》之后。
做为诗人,“大江东去浪淘尽”他文采飞扬,谈笑风生;作为官吏,“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嫉恶如仇,爱民如子;作为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他乐观豁达,清逸旷远。 苏东坡的.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崎岖。但这不能阻碍他。王安石失势,几乎所有忠良贤能之士都弃官而去。苏东坡在连上三书之后不出预料的被贬,但他绝不因此退缩他将新政的不满与缺陷诉诸笔端去因此得罪了当权的群小,遭到逮捕,险些丧命。但他说:“假设遇饭中有蝇,仍需吐出。”于是群小继续对他进展迫害。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屡遭贬嫡。甚至被贬蛮荒之地海南岛,可是那些群小自认可打倒苏东坡的措施却没使那些小人到达目的。苏东坡之处政通人和,他颇受百姓爱戴。他处处为百姓着想。练习瑜伽,研究佛道,与高洁之士相交,访山水,与高僧相研佛道。林语堂笔下这样评价这位文坛巨子:“苏东坡始终富有青春活力。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苏东坡一生清贫但一世为人坦荡。回看那些群小即使能保自己一世荣华富贵却也不可能有苏东坡半分的安逸。他们的生活充满着算计与仇恨。其实所谓权力,所谓地位不过过眼烟云,转眼不见,又何必太为权财所困,落得一世骂名。
在《苏东坡传》的序中,林语堂先生写到“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如果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传是以此为乐,那么读《苏东坡传》也是一种快乐。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的个性,品尝人物的喜怒哀乐,并从他的事迹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启示。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范文3
《苏东坡传》这本书我才只读了一遍,便对苏东坡这位大文豪有了足够的认识。书中提到过许多地名,多得数不清,这也正提示了我们苏东坡一生漂泊。
时势造英雄,苏东坡之所以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谈论上经久不衰,多半是因当时所处的环境,造就他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正因为苏轼的'思想超乎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犹如一颗璀璨的星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以文才学术论,他远超过其他文人学士之上,他自然无须心怀忌妒,自己既然伟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对人温和友善,对自己亦无损害,他是纯然一副淳朴自然相,故无需乎尊贵的虚饰。在为官职所羁绊时,他自称局促如辕下之驹。处此乱世,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虽然历朝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而历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苏东坡竟屡遭贬降,曾受逮捕,忍辱苟活。
还记得苏东坡被蹢吗?他当时已只不过是一个草民,但他依然一心想着那些黎明百姓,拿林语堂做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范文4
《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也是我一向十分喜爱的作家之一。他在《京华烟云》里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兰这对父女,也是中华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践行者。在传记中,林语堂对苏东坡给予了无上的赞誉。
作为一个喜欢苏东坡的读者,读到这样的书,自然如遇知己。可是也正是由于他对苏东坡的欣赏,所以对当时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书中散发出强烈的厌反感。
甚至将一篇攻击王安石的伪作《辩奸论》算在苏东坡的父亲苏辙身上,连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声的罪名。我对王安石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但对于改革者,无论其最终结果如何,我都认为,至少他是时代的勇者。
可是,我很佩服苏东坡。第一是因为他为人十分乐观。他经常被贬到这贬到那,但他从来没有一次愁眉苦脸过,总是以乐观的心态去应对每一个人。第二是因为他作诗根本不用去苦心收集,只要遇到一点小事,他都能挥笔写出一首诗来。并且他的诗永远是那么清新。
同时我也特别同情他。一个人被贬到一个又一个地方,这一刻不明白下一刻的命运。就连最终死也是被贬的路上。可真够可怜的。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著名的词人、诗人、散文家、画家、书法家等众多身份的集大成者。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世人称为“三苏”,占据了唐宋八大家的三席之位,可见,苏家个个都是大才子,犹以苏轼为甚。
苏东坡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多才多艺,不仅擅长写诗作画,还是工程师、瑜伽术的修炼者、皇帝的秘书、慈悲的法官、佛教徒等,就连著名的东坡肉都是他创造的呢!
苏东坡的.一生虽仕途坎坷多舛,但与生俱来性格乐观豁达,随时随地广结挚友,无论为官还是被贬为农,所到之处都把生活过成了诗,把自己的感受赋予了不朽的艺术形式,时而大气磅礴、时而豪放奔腾、时而隽永朴质,使之流芳千古,惊艳了世人。他一身浩然正气,刚直不阿,他是官员中的智者,强者,仁者。
他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罕见的全能天才、一位旷世奇才!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他更是那么的光辉耀眼,将其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一生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童年崭露头角,青少年脱颖而出,中年精彩绽放,晚年颠沛流离,一生仕途“三起三落”,但他却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了一场永不谢幕的诗意人生。犹如一个和尚对他的赞誉,他就是天上宿星下界,在人间暂时做客而已!
虽然苏东坡用尽了他的浩然之气已离我们远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也正如苏东坡自己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的:“浩然正气,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那么为鬼神,而明那么复为人。”何尝不是对自己的评说呢!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范文5
从小就读苏东坡的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忧愁,大江东去浪涛尽的气势无不流露出诗人的豪迈奔放。可我对苏东坡的了解甚少,直至读了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传》,才知道苏东坡原来是千古奇人。
苏东坡既是虔诚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他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只有他自己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与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他热爱生活,在美食方面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东坡情感丰富,对其亡妻寄以青丝,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表达了自己的伤痛。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不改犀利的词风。他写诗讽刺群鸟未可辨雌雄,他知己无数,兄弟情深,苏东坡又是幸福的。
苏东坡有一身浩然之气,王安石变法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现出他个人的气质与风格,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回归与清纯与空灵。他习惯了淡泊,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苏东坡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超凡脱俗,刚正不阿,坦坦荡荡,使他任何环境中处之泰然,宠辱不惊。
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但也是豁达的一生。身处逆境也不觉痛苦,脚踏荆棘也不觉悲凉,始终保持乐观,像他的诗词一样千载有余情。
细读大江东去浪淘尽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原来这些都是苏东坡乐观的态度和别样的人生哲理。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范文6
有幸跟着叙事者,跟着大师林语堂,走近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苏东坡,度过了这个美好的四月天。
印象颇为深刻的是第十五章——东坡居士,被贬黄州的苏东坡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是那样的洒脱可爱:
他头戴斗笠,手扶篱笆,与农夫同乐;
他芒鞋竹杖,雇一小舟,与渔樵为伍;
他往往被醉汉东推西搡或粗语相骂,却“自喜渐不为人识”;
他开始种田耕地,自称“东坡居士”。他和农人一样,会因一场久旱而至的大雨快活而满足;
他清醒而自知,他曾说他的朋友跟随他而想发财致富,那如同龟背上采毛织毯子;
他还会诙谐地和好友陈慥开玩笑:“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
他珍视自己的幸福,把对妻子的贤德之赞写于诗中;
他善于做菜,发明有名的“东坡汤”;
他日益沉浸于祥和的农村气氛中,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潜的.生活;
他处处感受到快乐满足之余又不乏仁爱之心,他自发成立救儿会,行上乘佛教教义......
在作者的笔下,此刻的苏东坡,虽然穷困,但这段日子在他浮浮沉沉的一生中,是难得的安谧与幸福。我们可以从文字中处处感受到作者对苏东坡的喜爱,作者说此刻的苏子过的是神仙般的生活。如果真是完完全全的这样,那么人性的复杂与真实便不会在苏子身上体现。
即便洒脱如苏子,亦有凡人之苦闷。
在苏东坡被贬黄州的第三年(18),闻名天下的行书《寒食帖》的诗文《寒食诗》问世了。
诗一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二曰:”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诗写得苍凉伤感,向我们展示了此时苏子惆怅孤独的心情。“小屋如渔舟”、“破灶烧湿苇”,生活的窘迫,寒食节的悲怆,报国无门的苦闷,祖坟万里的苍凉,死灰般齐涌心头。此诗的书法虽写于之后,但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气势奔放,如石压蛤蟆,向世人展示其饱含生活悲苦,心境凄凉的感伤。
人性是复杂的。然林语堂先生是如此的喜爱苏东坡,“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对这种人的人品个性作解释,一般而论,总是徒劳无功的。”因此,作者更愿意从这个多才多艺、生活多姿多彩的苏子身上,挑选出若干他使人敬爱的特点,使他更积极向上地展示在我们面前。果然,这样读完之后,除去那些熟悉的诗句让我更加喜爱之外,更平添了些许对苏东坡这个人物原原本本的喜爱。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范文7
苏轼早年成名入仕,看似一路顺当,引人钦慕,后半生却一直于宦途中跌宕起伏。
在”乌台诗案“中,仅因为在《湖州谢上表》中发了几句牢骚,就被奸人所指入狱,接着被贬官黄州。这是苏轼第一次遭遇不顺,但不是最后一次。他一时定是失落郁闷的,但他是个乐天派,他向官府申请了五十亩荒地,带领全家耕种,这块地是黄州城东门外的一块土坡,苏轼管这块地叫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而“穷人吃不起,富人看不上”的猪肉,也因他发明了“东坡肉”而流传千古。
后来,他又被贬谪到惠州、儋州。在艰苦的环境里,东坡的笔并没有停留,他以超然的心态,以著书为乐,并且利用自己自身的优势,尽全力造福当地百姓。可惜的是,在皇上大赦天下命他复任之时,因舟车劳顿于北归途中去世。
我背的苏轼的第一首词便是《定**》。莫金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怎样的一种豁达?在没有蓑衣的`雨中将竹杖芒鞋,写出了胜于金铠宝骑的气概!我对他最早的认知是美食家,现在更加感慨的,是他的乐观豁达、幽默率真,永远对生活抱有希望。
苏东坡是我心中的偶像。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范文8
读完《苏东坡传》,在看到结尾处的“万古不朽”时,心中觉得怅然若失,竟真的有些舍不得,明明知道他早已作古,奇怪的是我到现在才真正认识他,并努力透过书去了解他,但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
一本书讲述一个生命,这个生命其实又活了,并随着每一个读者的阅读一次一次上演他的人生舞台剧,我们也随着他的心情跌宕起伏,感受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每个人的年少都怀着雄心壮志,可世事无情,梦想总被“雨打风吹去”。苏轼说“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但“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不如“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当豪情经过磨练,渐渐转为平实,一颗心安静下来,开始着细小处为民造福,苏轼处处为民请命,囤积粮食,以抵灾荒。久旱降雨,他比谁都高兴,一州一民是他不可割舍的责任。
宦海沉浮,几近颠沛流离,最让我为之钦佩的是苏轼他的恬淡自足,似乎到哪儿都是家乡,一副乡土派头,融于山水之间。
我想,如今的'社会有多少人抱怨这抱怨那,不如抬起头多看看身边的美好事物。人总要经过许许多多的磨练,重要的是自己的生活态度。
一杯茶,一幅远山的画,一个美好的梦想,就不难感受到苏轼为之推崇,并躬行实践的清欢了。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范文9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他将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一格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苏东坡清晰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之前,我对苏东坡并不了解多少,在看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之后,才对这位不朽的传奇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但连林老先生都说自己无论如何都无法用详尽的语言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说他是自己“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
为官,一生只要安安稳稳,脚踏实地就可以了。例如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
而在于苏轼面对生活,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苏轼的一生,艰辛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与王安石斗智斗法。对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暂且不管。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老百姓的生活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快乐或是艰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这就是苏轼为民着想的一生。
苏东坡与王安石的斗法决定了他的一生,也决定了宋朝的命运,王安石的变法本意是好的,可他过于自负,有许多新法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给人民增加了很多的负担。于是王安石把许多反对他的.贤臣都贬到其他地方,反而提拔了一些小人,苏东坡对新法极力反对,连续上奏,最终也被贬到杭州,可这只是刚刚开始。被贬后,苏东坡仍然坚持对抗新政。把幽怨的感情全寄于诗中。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一生饱经忧患,可他并没有尖酸刻簿,没有消沉。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他是一个乐天派的诗人。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四处游历从出生到架鹤西去,他的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他每到一处,都会给当地人带去他所独有的深远影响。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他既能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也能写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做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凛然正气,必然永存。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范文10
正值双节,却逢雨声潺潺。懒惰如我,不愿冒雨远行,只得在家翻几页书,清闲无忧,这感觉倒像是“住在水边”。
随手翻开的是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我本就喜欢这位元气淋漓又富有生机的东坡居士。从书中的描写对他更是钦佩,作者写到: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多见的。听到作者这样的总结不免激动附和,只叹自己笔力不足。
专业使然,我总是对一个人的原生家庭与童年经历关注多一些。性格所有的线索、长大后的行为轨迹都能追溯到童年。
本书的第二章《眉山》中介绍了东坡先生的童年,眉州眉山镇是苏家的故乡。眉山镇干净整洁,夏季荷花盛开、香气袭人,东坡小时候在这里过得自由而快乐。东坡的祖父就生得高大英俊、身体健壮、酒量极大、慷慨大方。年轻时他们正住在乡间,自己广有田地。他祖父不像别家那样储存食米,却以米换谷,随后荒年歉收,他祖父乃开仓散粮、广播善行,全因为稻谷可藏数年,而稻米天潮时则易霉坏。东坡的'叔父赶考高中正欲庆祝,祖父却在熏熏大醉,手里还攥着牛肉吃。读到这里我不免想到苏轼在任杭州知府时,疏淤泥、修堤坝之余,用以“东坡肉”招待工人,还要自制年夜菜与朋友把酒言欢,这不正是继承了祖父的胸怀和酒趣吗?
苏父虽然沉默寡言,终生难实现政治抱负,但有两个孩子之后还未放弃勤勉奋发,和后生之辈一起历经科举,名不被儿子所掩,可谓是后人学习的榜样。苏家各种图书插列满架,长辈不因一次落第嗟叹连连,晚辈高声朗读经典,正是这样的家庭氛围才造就了腹有诗书的东坡居士。而且苏父一直坚持做文章应舍弃华美靡丽、苏轼也受其影响。所以他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令人回望千年、一句“明月几时有”让人把酒问了千年。
东坡的母亲出身官宦之家,却勤俭节约,乐得做个“豪门贫小姐”。闲暇之余教儿子读《范滂传》,小东坡抬头望了望母亲,问道:“母亲,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正是母亲的鼓励,才让小东坡立志成为刚正坦荡的人。幼年的东坡和其他顽皮的孩童一样,喜欢掏鸟巢,但母亲却严厉告诫他们不得捕捉鸟雀。鸟雀得以在自家低矮的树枝上做巢,孩童的欢笑伴随鸟的鸣叫回荡在庭院。善良是一个人最好的品性,而有一个深明大义的母亲,正是苏轼胸怀天下的奠基石吧。
千年之后的父母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依旧恓恓惶惶,莫不知苏家早已给出了答案。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范文11
大约用了六个晚上读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六天总是想着苏东坡入睡,念着苏东坡醒来,特别充实美妙。
苏东坡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经历了仁宗、哲宗、徽宗,目睹了背诵由盛转衰的经过。了解苏东坡的生平,也为我补习了宋代的消亡史。
苏东坡这样的人,多少赞美的语音形容他都是徒劳的。他多才多艺,爱好广泛,他身处任何领域都能胜任,而且他善良坦荡,这样的人如何不受人敬仰,正如林语堂所写,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书中的几处最令我难忘的地方想记录下来,这让我合上书本辗转反侧,仰慕得睡不着觉。
在苏东坡任翰林学士期间,拟了月八百道圣旨,圣旨无不铿锵有声,妥帖工巧,简练明确。往往引经据典,富有例证譬喻。苏东坡去世后,另一个人,接他的职位,对自己的文采颇自期许,他问当年侍候苏东坡的老仆,他比苏东坡如何?老仆回答说:“苏东坡写得并不见得比大人美,不过他永远不用查书。”
林语堂好幽默,结尾时的人道主义精神真是让人忍俊不禁,作者夸奖别人批评别人的语音都是那么耐人寻味,就像苏轼本人一样。如果人人说话都那么幽默该多好。几年前读过《林语堂传》,林语堂不仅爱写作,还爱研究,发明中文打字机,这点很像苏轼。可正如林语堂自己所说,评价一个人要盖棺定论的,苏轼直到人生落幕之时都不曾让人民有半点非议,林语堂在南洋大学过于贪腐,晚节不保,这点作者似乎忘记学习苏东坡了。
在学生时代也学过一些苏轼诗文,那些趣闻轶事也曾听老师讲过,可都感受不深,甚至于对不上号,这次读了传记才深刻体会到苏轼一生大起大落,每首诗词的创作背景之不同,不能只停留在理解诗词本身的意思上。
我也想到,老师在课堂上眉飞色舞地谈论苏轼多么伟大,学生很可能是无动于衷的。有冲击有感受,必须要亲自体会,读他的传记、背他的诗词,道听途说是左耳听右耳冒的。学习只能主动。
以史为镜,以人为镜,很高兴人生能有六天晚上是和宋朝的一位文学家共度的,我愿倾注更多的时间继续了解他。这本书是借的,也成为我秉烛夜读的原因。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范文12
在这个寒假里,侯老师为我们推荐了了一本书,叫《苏东坡传》,并且还要写读后感。开始,我很抱怨,推荐读书怎么还送他篇读后感啊!可我一读这本书,我就放不下手来了!
我很敬仰苏东坡,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苏东坡身上在也合适本、不过了。“乌台诗案”让我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他为友的人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N次被贬到外地去。好在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奇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而在他晚年生出之地——岭南蛮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坐岭南人”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的心境的`写照。
我敬佩苏东坡的才华、乐观、豁达的性格和他的浩然之气,苏东坡虽然死了,但他的诗词、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了人们心中。正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入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范文13
他是一个政绩卓著、爱民如子、文韬武略兼备的人,他是一个虽屡遭打击而乐观情怀不变的人,他就是豁达乐观的苏东坡。
林语堂先生用英文写下了中外闻名的《苏东坡传》。在林语堂笔下,千年前苏东坡的故事娓娓道来,苏东坡是一位豁达乐观的.智者,天才横溢,是一位乐天达观、随遇而安的伟人。随着林语堂的精彩笔触,一位生动形象的苏东坡出现在我们面前!所有的困难挫折在苏东坡眼里都是云淡风轻,一飘而过。在苏东坡晚年,他不幸被人控告,后受到牵连苦难,被贬谪不毛之地——黄州。当地气候变化无常,环境十分恶劣。但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苏东坡仍兴致极高地给老朋友章谆写了一封信,信中大致写了黄州的环境气候很差,供餐简便,衣物朴素等。而几天后,苏东坡又兴致勃勃地写信给章谆表达自己对黄州的喜爱之情以及风景之美。
如此恶劣的生活环境下,苏东坡仍保持着乐观的性格,这豁达乐观的天性真值得发扬光大!
当我们学习时遇到挫折;当我们生活中遇到不顺的事情时;当我们被人讥笑时,我们都要学习苏东坡乐天达观、随遇而安的性格,不怕挫折,迎难而上,笑对人生!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范文14
自从读了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后,我才发现,世界上竟有如此豁达之人,而他便是苏东坡。
苏东坡的名字叫苏轼,东坡是他的号,字子瞻,他是北宋时期一位大诗人、大词人、大文学家。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唐宋八大家。你背过的“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苏东坡写的一首关于庐山的很有名的诗。
苏东坡一生都在被贬,可是我们总能在他的诗中找到一些乐观的诗句,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月色入户”,门都破旧的连月光都透进来了,可是苏东坡接下来又写了一句“欣然起行”。他真的是一位乐天到无可救药的人,连我也佩服的五体投地。世上像这样的乐天派不多了,所以这也是苏东坡在历史长河中永远那么光彩夺目的原因之一。所以读完了《苏东坡传》,看完了苏轼的一生,我学到了两个字:乐观。
与苏轼人格高尚相映衬的是他人格的魅力,高尚和魅力既有重合的'部分,也有不同的一面。高尚指其善,魅力是美,分属不同的范畴。东坡人格的魅力在于他对人间贴自肺腑的爱,在于他于任何处境都能以达观心态享受生活,在于他性情里的幽默风趣,在于他能与各阶层人民真诚相交,在于他因言获罪多次却始终不曾停笔,在于他种种魅力。
时光早已涤荡了苏东坡心中那因被贬、因颠簸、因月光、因夜风而生发出的一切忧忧愁愁与不达不快,只留下一个摆脱了官场的羁绊,人事的纠纷的大文学家形象,由宣纸上的墨迹、石碑上的刻纹,穿越千古传递到我们的面前。翻开旧书,在那无数豪情四射的诗词笔墨间,才能感受到生活赋予我们的是什么。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范文15
《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也是我一向十分喜爱的作家之一。他在《京华烟云》里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兰这对父女,也是中华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践行者。在传记中,林语堂对苏东坡给予了无上的赞誉。
作为一个喜欢苏东坡的读者,读到这样的书,自然如遇知己。可是也正是由于他对苏东坡的欣赏,所以对当时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书中散发出强烈的厌恶感。
甚至将一篇攻击王安石的伪作《辩奸论》算在苏东坡的父亲苏辙身上,连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声的罪名。我对王安石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但对于改革者,无论其最终结果如何,我都认为,至少他是时代的勇者。
可是,我很佩服苏东坡。第一是因为他为人十分乐观。他经常被贬到这贬到那,但他从来没有一次愁眉苦脸过,总是以乐观的'心态去应对每一个人。第二是因为他作诗根本不用去苦心收集资料,只要遇到一点小事,他都能挥笔写出一首诗来。并且他的诗永远是那么清新。
同时我也异常同情他。一个人被贬到一个又一个地方,这一刻不明白下一刻的命运。就连最终死也是死在被贬的路上。可真够可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