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禅定指要》的作者逸尘老师,对某修行者来信的回复
《禅定指要》的作者逸尘老师,对某修行者来信的回复
编者按:逸尘先生是《禅定指要》一书的作者。是一位年高德勋,有真修实证的佛法成就者。这是逸尘先生回复一位大修行者的信,后来单独成文。经先生允许,发布到网上,以裨益于有缘。
观音菩萨开示的成佛之路(原名:关于耳根圆通法门)逸尘 楞严会上,观世音菩萨介绍了自身修持成功的经验,得到佛和文殊菩萨的高度肯定和赞扬。“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此是微尘佛,一路涅盘门。” “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唯覌世音。”这是在楞严法会上对此一法门作出的权威性的评价。这既是过去微尘诸佛所走的成佛之路,也是文殊证果之门,所以要求未来修学人,都应依这一法门来修练。
覌世音菩萨所介绍的耳根圆通法门,一共只有五十二个字: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不要看轻了这五十二个字,它概括了修持成佛的全部过程。由于众生根器不同,走完这段路,需要几年几十年,甚或几世几十世。但是,你不要被漫长的时间吓住了。只要诚心如法修持,会有不同阶次上的成果的。覌音菩萨获得的是最高成就。六祖慧能听到金刚经中“无所住而生其心”而悟道时,所证得的,是“尽闻不住,覚所覚空”旳境界。其余两步,六祖是以后经过苦修证到的。所以,决心解脱生死,跳出轮回,证得道果的修行人,应当毫无犹豫地行此法门。
由于覌世音菩萨讲得太概括了,许多修行人都不知道怎样入手。现在我们来谈一谈如何入手,如何修。
首先必须明白,这个法门是在定中修的。覌世音菩萨在讲述他的经验时,先说过这么几句话:“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覌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这段话中,除了告诉我们覌世音菩萨修此法门的时间和师承以外,还说了两点十分重要的内容:一是先要发菩提心,二是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发菩提心是易于被忽视的,其实它十分重要,不发此心,即无此因地,是不能证得菩提道果的。如何发菩提心,请参阅海玉法师所著的《如何发菩提心》一书,海玉法师在书中有精辟的论述。从闻思修入三摩地,“闻”指能闻的闻性,思指正思惟,用正知正见去思惟佛理,三摩地就是正定。这就告诉我们,修此法门必须在定中修。
那么,没有修过禅定的人怎么办?那就得先修禅定。定力提高了才可以入于闻中。这是对普通修持者而言。文殊菩萨讲的“欲取三摩地,实以闻中入。”是对覌世音菩萨修持方法的总结概括,覌世音菩萨是遵照他的师父覌世音佛的教导,从闻思入三摩地的。现代的修持者,自身条件千差万别,可根据实际情况,修好褝定,提高定力,才可进行下一步。
有人会问,修定要达到何种阶次才能启修耳根圆通法门呢?回答是:在四褝八定的任何一个阶次上,都可以启修耳根圆通法门。有人修定几十年都未进入初褝,是不是与此法门就无缘了呢?不是。你能达到初褝之前的未到地定,也可启修。未到地定的定相是“身心泯然虚豁,失于欲界之身,坐中不见头首床敷,犹若虚空。”觉出入息遍全身毛孔,息入无积聚,息出无分散,覚自身空假不实,亦知生灭刹那不住,根境识和合。在此境界,易发见思真解。有人会问:我从未修过褝定,是不是不能修此耳根圆通法门呢?也不是。既然未修过褝定,又想修此圆通法门,最好的办法是从修褝定入手。一般说来,只要如法修习,信心坚定,一年左右的时间会修到未到地定。(请参阅拙著《禅定指要》一书中“十六特胜覌”一章)。还需要说明,定的工夫越高,对修耳根圆通法门越有利。如果四褝八定已完全证得,再修此法门,那么此生必证佛果。需要提醒的是,若已进入初禅,不应轻易放弃或改变修行方向,因为进入初禅后,定中易于发生飞跃性变化,把握住了时机,会跃向高阶次。在巩固好已达的定境后,感覚再前进已很困难,此时,即可转修耳根圆通法门。这是充分利用自身潜质。
下面,回到观世音菩萨的五十二字“真经”上来。“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初,是开始。闻中,是能闻的闻性之中。这个初于闻中,不是说进入就可进入的,他要靠定的工夫。不能入定,这一步无法开始。“入流亡所”,入流是心光内照,反闻闻自性。出流是向外驰求,遀尘攀缘。入流之流是法性流,出流之流是轮回流。初修此法门者,常会遇到出流的干扰,心往外驰,随尘攀缘。所以,必须以定力来排除干扰。“亡所”,亡是消失忘却,所指声尘。由于心光内照,反闻闻自性,其结果是忘却外边的声尘,听不到外面的声音了。这就叫解动尘之结,在这里,亡是解脱之义。这段工夫是在“反闻”上面做,通常人们“闻”的工夫是向外的,现在要它向内,去闻自性,难度有点大,需要有个过程。成功了,外尘声音自然消失。(自然消失是一种方便说法,其实就是听不见了,就好像把耳机的开关关闭了。)许多修定的人,都有过同类的体会,进入定境,外界的声音都听不见了。因为他们不是修的耳根圆通法门,故以下的发展不同。这里还要强调一下,修此法门,是以楞严经为指导的,故应在修持阶段,利用时间反复精读楞严经。
上面讲到这一步是解动尘之结,这个“结”字是什么意思呢?是结集、系缚之义,烦恼的异名。系缚众生而不使解脱,故谓之结。是生死之因,为烦恼而结集生死,故谓之结。修此法门,就是要解脱这些系缚众生生死的“结”,一共有六个,即
1、动尘结。
2、静结。
3、根结。
4、觉结。
5、空结。
6、灭结。六结既解,五阴全破,妄尽真露,寂灭现前。那就是证得圆通了。证得圆通,即是与佛同体,与佛同用,超出世间出世间,十方圆明。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所入既寂,是上一步解脱动尘之结后所进入的静境。这还是在色阴区宇里,故不能住于此静境中。要把静相也去掉,做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才能破静结,也才能破色阴区宇。但是,动相易舍,静相难弃。许多修持者在此境踏步不前,原因是修持者易于认知动尘的干扰和违害,因而对动尘易生厌离心。但对静相就不同了,许多人打坐就是为了入静,现在一入静境,便生贪爱之心。难于舍弃。没有认识到“动”是尘,“静”也同样是尘。若无精纯的见地,若无深定的工夫,若无自我警策,便会在此静境中徘徊一生。虽然定力会提高,但已不是此一法门了。
我们知道,摄心于一,可入定境,心光内照,可去动尘。静尘怎么去?仍然是加深定境,仍然是反闻闻自性,仍然是心光内照。此一工夫需要时间,在定中仔细体味、探索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的境相。认识上必须明白,动和静都是尘相,只有闻性是不动不静的,若守住静相,下一步便无从进入,静结便不能解,事关生死,岂能停滞不前。如此对静相心生厌离,定工深入,动静二相,便会寂灭,如此才会出现“了然不生”的妙境。如此便解了静结。这是第二结。如此也就破了色阴。
“如此渐增,闻所闻尽。”“如此”,指的是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的境界,“渐增”是指在此境界中不断增加定力。为什么提出渐增呢,因为那个静相还要不时出来扰乱,只有逐步提高定力,做到定心坚定,静相才不会再现。继续修下去,能闻之根,随所闻之尘的消失而一同消失。这就是闻所闻尽的境界。这一步是把根结解脱,是破掉前五识的受阴。
能修到这一步,是很不简单了,五阴已破了二阴,己没有能受和所受。但要明白,这不是短期内所能达到的。它无可量化,难于用语言来描绘达到这一目标的过程。覌世音菩萨也
只说了结果,没有讲过程。修持者想了解如何达到的过程,以便仿效。但菩萨未讲,大约是众生的情况千差万别,要自己去探索寻觅体悟。如果说有诀窍,那就是在定中求,求是一个方便之说。心经上说:“覌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句话为我们透露出宝贵的信息,菩萨照见五蕴皆空(换句话说就是破五阴),是在深定中实现的。修此法门,定境一步比一步深,就是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修行者同样为了“照见五蕴皆空”。这个定不是一般的定,是大定,是楞严大定。
还要谈一下理上的问题。修此法门,如不解决好理论问题,做不到事理双融,修持想获得顺利进展是很困难的。覌世音菩萨在心经中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菩萨告诉我们色空不
二、受空不
二、想空不
二、行空不
二、识空不二的道理,明白这个道理,才可能把五蕴照空。在“闻所闻尽”这一步上,因为涉及受阴,理论上要明“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异空,空不异受,”的道理,用这个理论武器作指导,才能解根结,破受阴。
“尽闻不住,觉所覚空。”这一步是解覚结,破第六识的想阴。上一步是把能闻和所闻都消尽了,但还有觉知的覚,所以,还不能住在上步所达到的境界里,还需要继续修行。在深定中去空掉能覚和所覚,这个难度是很大的。理论上要明白: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和空是不二的。这一步要达到的,即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闻之而悟道的境界。修出无所住心来,便是觉所覚空。大约要数年或十数年功夫,才能达到这一步。(这也是因人而易,因为各人的根器不同,修持积累不同。)达到这一步后,便执着全无了。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上一步把能覚和所覚都空了,还修不修?这个问题很重要。有的人认为,五阴已破了三阴,已经能无所住而生其心了,执着全无,达到当年六祖悟道时的水平了,还修什么?这不对。当年六祖写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的偈语时,已经证到覚所覚空的境界,但六祖的修炼并未停止。因为他知道,那个“空”还未去掉,还须继续修行。他离开五祖到深山中与猎户为伍的十多年中,他不是去悠哉游哉了,而是去苦修去了。只有把能空和所空都除尽,才能解空结,才能破行阴。
修行人有一种习气,一是喜静,二是爱空。在初修阶段,静和空都是孜孜以求的神圣目标,常作如是想则习气形成。此种习气会障碍修行。人们但知进入空境之不易,但须明白这还只是向上攀登的一个阶次,不是目的地。
“空觉极圆,”是承上一步“觉所觉空”来的,觉所覚空,是把能觉空掉,还要把所覚知的一切都空掉。眼前全是空了,该怎么办?该去探究空何所依,在深定中去探究,用自性之光去探究。在这关键时刻,菩萨告诉我们他的宝贵经验,那就是“空觉极圆”。空覚是十分圆融的,在深定中去证得这种圆融。这个“极”字很重要,极是极点,是最边上的边沿,但,空是没有边沿没有极点的,你要是在深定中如此探究下去,会出现一个奇妙的结果,那就是“空所空灭”,能空和所空都灭尽了,消失了。这就是解脱第五个结空结,破了第七识的行阴。不要忘记: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行不异空,空不异行。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这是解最后一结,也是破最难破的第八识的识阴。上一步把能空和所空都灭尽了,似乎是己到尽头了,其实,并非如此。还有一个灭字未除,灭和生是对待的,有灭就有生,而佛法是不二法门,有对待,就不是究竟,就还要继续修。直到把生灭二相都消尽,才能解第六个灭结。灭相是最难消的,可以说是耳根圆通法门最难的一关。如何才能使灭相全消,只能是在深定中去进行。用自性之光去覌照生灭相,生灭相自会消除。因为诸法体性是不生不灭的。
“寂灭现前”中的寂灭二字要解释一下。寂灭是梵文湼盘的意译。其体寂静,离一切之相。故名寂灭。到这一步,寂灭现前了,就是不生不灭的境界现前了,亲证佛果,得证圆通了。
这时,会“忽然超越世出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这个法门修到这里,六结尽解,五阴俱破,妄尽真显,寂灭现前,得证圆通了。
这就是在楞严法会上,佛让文殊菩萨为阿难选的最当其根的方便法门。也是文殊菩萨为后世众生选的,佛灭度后,此界众生修菩萨乘,求无上道,最易成就的方便法门。
最后,我们再敬录文殊菩萨的几句偈语,与修行人共同体会悟解:
覚海性澄圆,圆澄覚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覚乃众生。
空生大覚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
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
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
此是微尘佛,一路涅盘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
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
我亦从中证,非惟覌世音。
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求出世间人。
成就涅盘心,覌世音为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