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国共产党的“迷失”
法国共产党的“迷失”
2008年12月14日,法国共产党第34届全国大会召开,59岁的玛丽·乔治·布菲夫人第四次当选法国共产党全国书记
布菲是法共历史上首位女性党首,执掌法共7年,党内支持率一直居高不下,2006年最高时曾高达91%,此次选举前,尽管党内以前党领罗贝尔·于为首的一批人不断发出挑战,甚至另组新党威胁,但她的政纲仍获得68.7%的高支持率,比2001年她刚刚当选时的67.72%还高。
然而与布菲在党内的牢固地位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这个曾经举足轻重的左翼大党、西欧规模最大的共产党组织,在法国政坛所占的比重却愈益下降,2007年的总统大选,布菲作为总统候选人,仅获得1.93%的选票,是法共在二战后所参加11次总统大选中,得票比率最低的一次。有评论家指出,布菲的铁腕可以震慑党内异己,却不足以阻遏法共的衰落。那么,法共在历史上地位究竟如何?其所面对的前景,又将会是怎样的?
从声势寂寂到名扬天下
法国是个富有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传统的国度,第二国际诞生于法国,且影响深远。1905年,第二国际法国支部单独建党,就是今天的法国社会党。
十月革命的隆隆炮声,让欧洲各国的工运和社会党无一例外地面临“站队”问题,1920年,大部分法国社会党员选择了“向左”,成立了法国共产党,因此可以说,法国共产党和社会党是一根藤上的两个瓜,而且诞生之初,法共这个瓜要大得多。
尽管如此,由于对暴力革命的不同理解,法共在最初发展并不快。该党自1927年后以第三国际支部自居,遵循民主集中制,不排除暴力和非法革命行动,讲求阶级斗争,这些在许多信奉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法国人看来“不够正统”,而且“武装保卫苏联”对富于民族性的法国人而言也并无说服力。直到1933年,法共仅有2.8万名党员(当然这也比法国社会党同期多得多)。1924年他们曾夺得26个法国国民议会议席,但4年后就丧失了一半。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上台,第三国际开始呼吁各支部建立“人民阵线”,法共也即时调整了政策,开始和社会党、激进党等69个左翼团体建立人民阵线,壮大了自己和左翼的声势。耐人寻味的是,此时法共本身却发生分裂,老一代领袖雅克.多利奥特和新生代领袖莫里斯·托洛雷斯的斗争最终导致后者从法共中脱离,成立“法国人民党”,好在两党都表示服从第三国际领导。
1936年5月,法国共产党和人民阵线在国民议会选举中获得历史性胜利,在全部608个席位中,法共单独获72席,由“法国人民党”等为核心的人民阵线获147席,社会党等其他左翼盟友获167席,而中右翼政党仅获82席,右翼仅140席,这一历史性的胜利,导致以社会党领袖莱奥·布鲁姆为首的人民阵线政府诞生,这是法共在战前达到的最高峰。此后法共和“法国人民党”重新合并,并在支持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运动中赢得崇高声誉。有一个例子足以说明法国人民阵线胜利的影响:据一位当年在中国西北传教的法国神甫叙述,在1936年初夏的一个深夜,一支红军游击队冒险来到他处于敌后的教堂,目的只有一个:让他“设法”帮忙,给组成人民阵线政府的“法国同志”代致以中国革命者的崇高敬礼。
一夜败尽十年功
然而人民阵线的成立和壮大,并非法共自身觉悟所致,而是第三国际的推动,一旦第三国际转向,这种基础薄弱的成果也就很容易在顷刻间毁灭。
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法国对德宣战,不久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法共奉命停止一切反纳粹宣传,转而抨击“帝国主义战争”,这不仅让它一夜间被几乎所有左翼盟友疏远,也让当时的达拉第政府找到充分借口,下令取缔法共,法共随即转入地下,投入“反帝”斗争——在法国即意味着反政府。
1940年4月,德国闪击西欧,不久侵入法国,法共则在第三国际的指导下,在工厂中广泛开战“反战”运动,并喊出“多磨1小时洋工等于多干一小时革命”的口号,给法国的全民备战制造了许多障碍,也让法共民心大失。
在纳粹坦克的横冲直撞下,法国仅6周就沦亡,根据第三国际的指示,莫里斯.托洛雷斯逃亡莫斯科,部分法共组织对纳粹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以反共为标榜的纳粹直到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前,都允许法共机关报《人道报》合法出版。
但大敌当前,许多法共基层组织和成员开始不顾“共产主义者无祖国”的说教,开始自发反抗纳粹,在马塞尔·保罗和哈维·奥古斯特等的领导下,法共开始组建反法西斯组织和武装,并成为1943年5月27日成立的法兰西全国抵抗委员会的中坚。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此前6天,共产国际宣布解散,这意味着法共从此不再受莫斯科“紧箍咒”的约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国本土左翼政党。
战后:从第一大左翼党到迷失
二战中法共在本土的抵抗为其挽回和赢得了声誉,在战争中,法共牺牲了7.5万党员,组织了数十万游击队,战后法共党员数量高达50万,1946年,它成为左翼第一大政党,从1944年至1947年,连续4届参加联合政府。
冷战的爆发让法共再度陷入彷徨,最终它选择紧跟莫斯科路线,疏远战时的左翼盟友,退出联合政府,并重返在野党行列。50年代,东欧先后发生波兹南和匈牙利事件,法共选择了保持沉默,这被认为等于默认莫斯科的立场,令法共在法国的支持率下降。
60年代的阿尔及利亚战争成为许多法国人永远的梦魇,在这场战争中,法共起先表现出首鼠两端,继而在莫斯科的引导下公开支持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这自然引起不少法国极端民族主义者的仇视。1963年,部分“毛派”分裂出去,成立法国马列主义者联盟。1968年“五月风暴”,法共表现出相当的克制和理性,随后的布拉格之春事件,法共选择了和苏联保持距离,这赢得不少法国人、尤其法国知识分子好感,法共支持率再次回升,1969年的总统大选,法共候选人雅克·杜克罗斯获得21.27%选票,创下历史最高纪录。1972年被认为是法共的转折点:这一年,乔治·马歇当选全国书记,不久提出“放弃无产阶级专政”,开始提倡“有法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被认为是欧洲共产主义运动的发端。马歇主张,法共应该走“民主的、多元化的、自治管理的社会主义道路”,放弃非法和暴力斗争,谋求与社会党结盟,重新寻求入阁和议会斗争。在这一思路引导下,1975年法共开始清算斯大林思想,1979年放弃马列主义,改提“科学社会主义”,1981年6月,社会党在议会选举中获胜,法共应邀参加了莫鲁瓦政府。
在这一阶段的法共表现出令人费解的两面性,一方面,他们谋求和莫斯科拉开距离,和国内的左翼政党结盟,追求入阁、参政;另一方面,他们又支持苏联的一系列政策,甚至对苏联出兵阿富汗默无一声。
和社会党的结盟也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反对“福利国家”概念,1978年两党联合阵线破裂,后虽达成组阁协议,但1984年,共产党决定退出联合政府,以发泄其对社会党“背叛社会主义理念”的不满。
1981年马歇在总统选举中仅获15.34%选票,这被认为是一个信号:社会党开始取代法共,成为左翼的代表。
1984年,在欧洲议会选举中,马歇获得11%选票,和极右派候选人勒庞旗鼓相当,这被认为是法共的奇耻大辱,然而谁也没想到,这居然是法共领导人最后一次在重要选举中得票率超过10%。
艰难的现实
苏联东欧集团的衰落让法共忧心忡忡,1985年,他们提出“社会主义道路没有模式、中心和向导党”;1990年又提出“捍卫社会主义基础”,抨击东欧的“资本主义复辟”,主张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欧洲一体防务。但于此同时,以罗贝尔.于和布菲为代表的一批变革派要求马歇下台,并加强党内民主。1994年,法共28大宣布放弃民主集中制,罗贝尔·于当选全国书记。
1996年底,法共29大彻底放弃马歇的“法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改为主张“新共产主义”,提倡和左翼合作,积极参与社会变革。1997年,法共时隔16年后再次入阁,如今的全国书记布菲担任体育部长,并因坚决反兴奋剂赢得声誉。
然而在这一阶段,法共内部的矛盾开始逐渐达到白热化,内部分裂为“重建派”、“再造派”、“改良派”等多个派系,而“重建派”的于和布菲又矛盾重重,为调和矛盾,1997年后建立了于—布菲的主席—全国书记二元领导结构,结果却导致群龙无首,2001年大选法共得票率不到4%,大批党员失望退党。
2001年,布菲以高票当选法共全国书记,她一方面废除二元领导结构,强化个人地位,另一方面主张“把人民运动放在战略高度”,疏远和社会党的关系,将重心从谋求入阁转移到工厂、工会斗争,并极力拉拢社会党左翼法比尤斯派,投入到反削减福利、反欧盟宪法条约的斗争中,2005年,法国否决了《欧盟宪法条约》,这被法共引为自身重大胜利,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党内更激烈的斗争,和2007年4月22日大选,布菲耻辱性的失败。
为缓和矛盾,2007年1月,布菲提出组建“五人核心领导小组”,大选失败后仅2天,她又主动提出在2008年年底召开“全国大会”,让所有社会党党员都可畅所欲言并选举新的领导班子,然而正如许多人所指出的,这一切都只不过是姿态,在刚刚结束的34大上,布菲以传统的党内机制再次连选连任,尽管她提出要成立“6-10人的集体领导”,但这个“集体领导却要由法共中央理事会产生,反对派指责这个“宗派色彩强烈”的理事会,最终仍会支持布菲的一元化领导,从而延续这种党内一言堂愈益巩固,党的影响力却越来越弱的局面。目前法共派系林立,主要派系如下:
“正统派”:主张放弃和左翼其他政党的合作,重返传统共产党道路,并主张放弃欧盟条约,代表人物为安德列·盖宁、杰基·海宁等;
“重建派”:主张联合环保派和共和派人士,重建一个新的左翼政党,以对抗国家自由主义和右翼势力,代表人物为皮埃尔·扎尔卡和罗杰·马尔德利等;
“再造派”:即原马歇派,代表人物为尼古拉·马尔尚和伊夫·迪米特里等,主张回到马歇的“法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
“主流派”,即布菲的一派。
此外,罗贝尔.于一派系从主流派分离,原先主张重塑共产党,但不一定建立新党。不过2008年11月底,于和布菲矛盾激化,前者退出法共全国委员会,并公开扬言“法共已死”,主张重建一个新的“进步党”。
法共机关报《人道报》社长彼埃尔·罗朗在三十四大开幕式上呼吁全党团结,表现出更大的“战斗力”。这次大会是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形势下举行的,因此大会主旋律定为“资本主义是死胡同”。然而有评论指出,对法共来说,这条虚拟的大道两旁缺少人群鼓掌。法国媒体普遍认为法共面临的真正问题是内爆或分裂。就在大会召开之前,还有些声称受到“排挤”的党员呼吁组建“另一个左翼统一力量党”。法共全国委员会的很多成员都说自己已被“排斥”在未来领导机构之外。
事实上法共的衰落有其必然原因:随着产业工人比例的下降和福利国家的健全,法共乃至整个西欧左翼的基础不断削弱,日发行量曾高达30万份的《人道报》2007年沦落到50901份/日,在11家全国发行报纸中居第10,不但法共,连社会党也同样在21世纪的几次选举中节节败退,甚至首轮就惨遭淘汰。
在大环境对左派不利的情形下,法共又左右摇摆,举棋不定,时而赞同福利国家、时而又反对;忽而主张入阁,忽而又翻脸。在对待欧盟、环保主义和东欧的态度上也反复无常,加上内部的激烈纷争,无疑让原本就大受削弱的群众基础更加千疮百孔。
如今法共仍是法国第四大党,是拥有27万党员的欧洲最大共产党。随着金融危机的肆虐和经济萧条期的到来,在欧洲许多地方,左翼势力开始重新崛起,这无疑给法共的凤凰涅槃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
但倘法共仍不思振作,继续目前这种勇于内讧、怯于党际斗争的状况,迟迟拿不出符合其传统支持者利益、顺应大众呼声的政纲,这个历史悠久的左翼政党,恐将在边缘化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第二篇:迷失高中作文
迷失高中作文
迷失高中作文1
我读过这么一个寓言故事,是说八哥很羡慕人类所说的话语,于是她偷偷跟着主人苦学了三年,最后终于会说一口流利的人语。她很高兴,就去报名参加当年的“鸟类动物才艺展示大赛”。在才艺大赛中,她将她学到的人语向评委作了充分展示,她自己也认为她说的人语非其他鸟类动物能比,简直就和真人所说的无任何差异。她想她肯定能获得一个理想的名次,但结果却是,她的成绩甚至还不如只会“呱呱”乱叫的老鸹。她不明白,就去问大赛评委之一的凤凰。凤凰告诉她“你的‘人语’虽然说得极佳,但是你却完全迷失了自己呀!”听到这,八哥羞愧地低下了头……
“凤凰”说的话确实有一定道理。虽然,别人在某些方面可能有超出我们的技能、才华等,我们向他们学习也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但仰望别人,却不能迷失自己,否则,必然就会像“八哥”一样得不偿失。
我还读过这么一则真实故事,是说美国的盖什文是个很有名气的作曲家,可是他仍然想跟意大利作曲家――《茶花女》的作者威尔第学作曲。他远渡重洋,来到欧洲,去拜访威尔第。威尔第见到盖什文后,态度坚决地谢绝他说:“你已经是一流的盖什文了,为何还要成为二流的威尔第呢?”
这则故事中的盖什文,其虚心向威尔第学习的精神固然可嘉,但威尔第却“态度坚决地谢绝”了他,“你已经是一流的盖什文了,为何还要成为二流的威尔第呢”的.话语为我们道出了他之所以谢绝盖什文的原因,这一原因,就是他不想看到盖什文迷失了自己。
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在仰望别人的时候不迷失自己呢?做法很简单,那就是,要在确保不丢失自己特点的前提下,虚心向别人学习,善于从别人的长处中发现自己的短处,并通过刻苦的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让自己生活得更有自我,更具风采。
希望我们在仰望别人的时候,记着不要迷失了自己!
一个是寓言,一个是真实的故事,虽然情节不同,但是道理却别无二致。这个“道理”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仰望别人,不能迷失自己。这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作者开篇通过寓言深入浅出地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举了著名作曲家盖什文学艺的例子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提出希望,照应文题。不足之处在于文章均是从反面举例,如果能够从正面举出一例,正反对比,就更有说服力了。
迷失高中作文2
一度的追逐,拼命。那我到底是在追求什么呢?名义上的光荣,地位的虚荣,还是空洞的心需要填满。
悲观情绪,伤感伴随自身,乱想一切,这就是心理素质低的表现吗?我曾多次的扪心自问,也一次一次的冲破自己的枷锁,选择逃避。或许我比任何人更害怕失败,更难以承受痛苦。别人眼里的强者也有落魄的消沉,但我不会在众人面前显露我的悲伤,不会绝对不会的。我讨厌在大家面前显露我的懦弱,更无视在别人面前落泪或发小家脾气的,做作是最为可恶的。可这些又上演在我的命运中。在别人面前我呈现的永远是那张无忧的面具,而那又是自导自演,连自己都无法理解这种神经的行径为的'又是什么?是在掩盖自己的脆弱,敷衍自己的想法或那就是本人愚蠢的行为?双面人不是好当的,但我又只能这么做,我是可耻的。
《懒惰哲学趣话》中,渔夫和旅游者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那选择不是一定的。有个朋友就这样问我: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什么?这个问题震撼着我。但我还是不假思索的回答:我选择旅游者人生道路,因为我只能选择那一种。我没后悔我那冲动的答案,因为我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我个人决定我只能选择那一种。不管是我的不知足还是自己的毛病又患,我知道始终我只能那样的选择。 悠悠哉哉,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是我常耍的把戏。那可以骗过所有人的眼睛,包括别人的心,即使骗术是如此的高明还是无法骗过自己。我又是孤独的,我的想法,心事也没人能分享,或是没人能猜透。因为我始终只信任自己,也就这样我才更倍加痛苦。我无法倾吐自己的情感,我是活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努力的藏好自己,直至。
一个人内心的创伤是要怎样抹去;遇到过的种种遭遇又能怎么遗忘呀?
抹去,遗忘或许我会更空虚。可真能就用这样的方式处理吗?
祢补,我又能做些什么呢?
这一切的一切我只能发狂到现在,也只能让它永远停留。毕竟我不能再迷失自己,以后的路还很长,曾经的教训我已领教过了,在我还没把握承受又一次的创伤,我还是要坚强,装懂。换上另一种面具就这样一直的行走下去。。
迷失高中作文3
当你在浪漫的情人节里含情脉脉地看着明信片,犹豫着是否要买下朵玫瑰花送给情人时,你是否会想到七夕的鹊桥将要架起,牛郎与织女将会相遇?
当你在圣诞节戴着红色的小礼帽,与喧闹的人群挤在一个小教堂中不亦乐乎时,你是否还记得那九九重阳之时与亲人共同登高的时光?
在文化多元化的世界趋势下被造就的各位新新人类,请自问,我们究竟是得到了更深的文化底蕴,还是在引领时尚潮流的西方文化中迷失了?自己作为一个东方人,应该满载着浓浓东方情得心。
还记得吗,屈原的《离骚》,庄子的梦,李杜的诗词,陆羽的茶还有齐白石的画。这属于东方,独属于东方的艺术,现在却被西方人视为明珠,我们所在乎的,欣赏的,只是油彩浓重的西方艺术啊!
原因何在,难道如此丰富的东方文化就抓不住东方人的.心吗?不对,错不在于它们,在我们,是我们忘记了上天给我们的黑发黑眼,忘记了自己与大地一样的肤色,迷失在了那个充满诱惑的世界无法自拔。
设想一下,我正和余光中一样身处于一座日式古屋中,正听见雨点拍打着布满青苔的屋檐,我是否能想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如今听雨僧庐下……”大概是不行的吧。好,那就让雨落下来,让我洗去心上的水彩,走进一副泼墨的山水画中,用沾着铜绿的门环敲开心门,在雨打芭蕉中寻找。寻找被我丢在一边的风花雪月。
当我褪去被称为“美丽”的洋气,我干净了吗?我仍没有找回迷失的自己啊,我只是给了自己一条路,一条回家的路。可我找不到,我看见的大街小巷几乎没有一幢古朴的房子,我看见那传承着古老东方文化的艺术品只存在于旅游景点当中,可这又能怪谁呢?我们只是在开拓更多的生活空间而已。
对啊,就算在雨中,我得到的那丝宁静又代表了什么,我是无法脱离尘世的啊,即使出家,我也得追随世界潮流啊,我又不能穿越时空,更不能为此而寻短见,我仍然是公寓套房中的一粒尘埃。
可是,这一切明明都在改变,东方那深厚沉淀的文化拥有者强大的力量,慢慢地,她回来了。正在回到我们身边,正在告诉我们回家的路,迷失,必然是暂时的,因为那黄色的土地在我们心中打下了烙印,从出生那一刻起注定,一时从动的追求后终会回归,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血脉相承的龙魂!
迷失高中作文4
这半年,被生活、工作中的种种琐事羁绊,一日一日的忙碌中,人被时间之轴拨弄,像一个钟摆,机械地在凡俗的琐屑中晃动着。就像一个行走在沙漠中的旅人,久久被四周一望无际的茫茫黄沙围困,习惯了这种荒芜和贫瘠,心灵由浮躁到疲惫,到消沉。
直到有一天,闲暇的时候,被一段文字触动:“使人疲惫的不是路悠悠,也不是忙碌的无尽头,而是心灵的颓废,希望的丧失。只有不怨恨,不落寞,心才能如明镜一般,照亮一切。”像沙漠中一眼清泉,一片绿洲,一声小鸟的啾鸣,我从一种长久的忙碌与迟钝中被唤醒。
就在这半年,孩子走完他人生最重要的一段求学旅程,开始了另一段精彩的独立行走。陪着他忙碌了一阵子,现在他走向更广阔的天空,走进了一个遥远的国家,去接受另一种文化的熏陶,另一种观念的洗礼。被忙碌挟裹着的我,没有时间细细品味在一起的快乐,却被一种渐行渐远地惆怅困扰,被一种钝钝的思念之痛折磨,内心深处藏着深深的落寞。
这期间,我发现陪伴已久的朋友也很久失去了音讯。意识到这点的时候,才发现出现彼此少有的几个月不联系。也许,太过忙碌的'日子,让我忽视了朋友的存在,更没有留意他的期盼、等待、失望,及至他从我的视线中消失。当我用心找寻他的蛛丝马迹的时候,发现以前使用的联系方式,都无法联系到他,他的空间、微博,都在演绎“人散后,一勾新月天如水”的微凉和寂寞,看着曾经那些熟悉的文字,回忆着以往嬉笑调侃的热闹,鼻酸眼胀中一种淡淡的怨恨和惆怅涌上心头。
记得有人说过:忙碌会让人的心变得粗糙。当生活被琐屑的事物填满的时候,人几乎很少和自己的灵魂单独相处,也不曾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渐渐地人会迷失自己的心性,而沦落为时间的走卒。
也许,让心灵疲惫和困顿的不止是所谓的忙碌,而是落寞和惆怅引起的心灵颓废,让人短时间失去了方向感而产生的无力和苍白。
静下心来想想,孩子远离异乡,追求的是更高的天空,不必落寞;熬不过等待就选择远离的朋友,就让他离开吧,也不必怨恨和惆怅。相遇是缘,但没人能陪你一辈子。
人需要隔山岔五地独处自省,才会让自己倾听灵魂的声音,真正体察内心的需求。而不怨恨、不落寞的心灵,才能如明镜一般,照亮周边的一切,让你不致长久沉溺于一种机械的琐屑中,迷失自己。
第三篇:迷失北京影评
迷失北京影评之安坤
最近看了一部叫做《苹果》的电影,哦它原来叫《迷失北京》,听说是范冰冰演的,所以我有兴趣去看。看完之后,对安坤这个角色感触颇多。
当别人强奸了自己的老婆,我想一般人肯定是告他,或者趁月黑风高之际把他打残、或者杀了他,可是安坤却非常的理性,他首先是打电话向陈东要钱,而要钱未果之后,而向陈东老婆要钱,依然未果,不过却把陈东的老婆给上了。在得知自己老婆怀的可能是别人的孩子之后,安坤又想借机发财,与陈东签订协议。
对安坤的就评价,我只能说他是个理性人,懂得考虑自己的利益,懂得利用一切来获得财富,包括老婆和孩子,在我看来他是非常能忍的人。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看样子他是深深地体会到了其中的奥妙,我不得不说声佩服,但是我做不到,可能这就是我一辈子就只能做个屌丝的原因吧,要是遇到这种事,我只能选择与之斗争到底,付出生命也没有关系。
可能安坤以前也是个传统的农村男人,但当他到北京这个城市之后,被生活环境所影响,也变得厚黑起来,可能这就是迷失北京吧。
第四篇:迷失的保证书
昨天下午,电话突响。手持电话,定睛一看,原是孩子班主任来电。忍不住,一阵心痛和心灵难耐的紧张。果然,手机刚打开,就听到话筒那端一个急切的声音传进耳中。稍加稳定,注意细听。才明白了是中午,自己的孩子与同学在学校午饭后,与两名同学因觉得上课时间尚有1.5小时,难熬、烦躁,就结伴去了绿岛公园。游玩尽兴之际,忘了时间。造成晚回来17分钟而违反了班纪律,老师随之因两位(另外一位提前溜之)晚回而造成没有去听课。随之,班主任一怒之下,把无名大火倾倒在了家长,即“老爹”我的身上。倾听之间,自己顿觉无言以对,惭愧之心心底油然而起。思孩子在家多次保证不给老师惹麻烦、不给家长惹麻烦,多次的保证书,在眼前突然觉得如此软弱无力、疲惫不堪,如此的保证书又有何用呢。
只希望儿子,把自己的保证与做人、处事结合起来,让迷失的保证书不再迷失。
(责任编辑:xiexiebang.com)第五篇:迷失女人心观后感
浴室春情·观后感
文化管理学院·唐梦云·201314027 影片出来时候看到《浴室春情》这个电影名,顿时在我的脑海中出现的是一部情色片,或者可以说是一部委婉的爱情故事,但当我完整的看完后,我可以肯定这不是一部表现复杂曲折爱情的电影,也不是一部偏好姐弟恋扭曲心态的电影。
从剧情来说,Mike第一天上班是在女宾客的房间里,那个胖女人狠狠地抓住Mike的衣服和头发,自我陶醉地讲述着足球,每一个激动的情景、动作或者时刻的描述语言都充满着丰富的欲望,激动而膨胀,闭上眼睛就像是一场性爱足球赛般精彩,还有一个场景是Mike在游泳池里面和“梦中情人”畅泳的两场戏,赤裸的身躯在淡蓝色的池水里面胶着,彼此柔软缠绕而紧贴伸展,动作缓慢却令人心跳加速,想象无限。
这主要说明15岁的Mike看似单纯却充满矛盾的心灵,Mike虽然生活在社会的低层,但却毫无顾虑地将自己挣来的工资花费在“梦中情人”身上,他平时面容斯文俊朗腼腆,但却极其主动积极表达自己对“梦中情人”的爱意,他年少无知心智单纯,但却充满着对“梦中情人”私有的遐想和苛刻的要求,他性格忠厚直率,但却隐藏着执着的破坏冲动和报复心理。电影通过Mike心理及行为的细腻描写,鲜活地表现出他丰富多变的情绪心理和专一执着的爱慕态度,这也为电影最后酿成悲剧结局而奠定了扎实有力的宿命基础。Mike的爱是纯净的、专属的、盲目的,更是痴狂的。他从未想过需要破坏和报复,只是这种感觉让他无法自拔。但当他一走进这个公共浴室工作、当他一迷上这个公共情人的一刻开始,便不由自主地陷入了大人们的复杂善变、时冷时热的漩涡,把持不住单纯而幼小的心智,越陷越深越难自拔,爱恨交缠,不顾一切地为爱痴狂着。
前面的节奏还是比较缓慢的 但中间开始铺垫 以至后面开始慢慢升华 第一段是在水中抱着海报板 以及最后那段裸体在泳池 都让影片升华了不少。
开始看的时候我真的想不出来结局会是这样的,感觉女主角像是突然的以及不小心的就死了。在那一霎那,生命对于一个人来说,我觉得并不算什么。电影中也没有很刻意的表现出当这个女主角死的时候是有多么的震惊,感觉像是早就预谋好的,插曲还有红色的油漆把这种情景表现的既不夸张又有一种沉默震撼心灵的感觉。
这所有的一切,我认为,这个主要归责于小男孩mike的一种未成年的心理以及女主角令人难以捉摸的个性,女主角的样貌和神态还是很迷人的,对男主角的态度总是若即若离的,这一点对于十五六岁的小男生来说真的是太有杀伤力了,这更是一致命的一点。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这部电影的叙事节奏还不错,稳稳的一条剧情线,把故事讲得很明白,整个故事少的是做作,多的则是难能可贵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