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是推动本溪十年依法治市的根本动力

时间:2019-05-15 15:15: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民是推动本溪十年依法治市的根本动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民是推动本溪十年依法治市的根本动力》。

第一篇:人民是推动本溪十年依法治市的根本动力

一个新世纪来临之前的时代,中国人民祭起了法治之剑……1981年,xx省xx市,我国最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率先在全国兴起了以培育法治观念为主要内容的普法教育;1986年,又是她,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开创了依法治市之先河。开拓性的试炼和十多年成效卓著的实践,已为xx酝酿了独特的法治氛围,而更重要的则是推动了全国各地的依法治市进程,为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一笔。秉持一种信念,即个别城市依法治市的成功经验及其所面临的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通意义和研究价值,我们依法治国研究课题组于去年的7月、10月两赴xx,在xx市党政领导、司法局、公安局及其他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对xx依法治市的来龙去脉作了全方位的实证调查,不仅掌握了丰富详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和信息,而且深切地感受到了xx现实生活中内在的法治气韵。经过对现有材料的深入比较、分析和研究,参照世界各国法治发展的基本历程,课题组一致认为,xx十一年依法治市的经验证明,法治建设启行的基本动因是人民对法治的实际需要,人民法治观念的培育和成熟是法治扎根生活的基础,人民的首创精神和积极参与是法治建设的力量源泉,人民的评价是衡量法治建设成效的最高标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法治建设的根本动力。

一、人民的现实需要是法治建设的动因综观世界各国的法治发展史,我们可以确信,法治的笃行绝非来源于一种脱离现实生活基础的对法律的迷信,亦非脱胎于任何一个政治家的宏伟蓝图,更非奠基于任何一个天才空想家的虚妄设计,而是起源于人民在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对法治生活方式的切实需要。法治,正是由于其规范社会行为的可预见性、一致性和相对稳定性,正是由于其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权利的崇高使命,而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人民普遍愿意选择的一种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人类在历经数千年的人治以后,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法治之路,依赖的正是其对法治与人治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方式本质的深刻认识。xx市依法治市的实证经验,向我们鲜明地展示了从人治逐步走向法治的这一普遍性规律。1.依法治市的时代背景。xx在全国首开普法教育和依法治市之时,恰是我国开始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时期。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国刚刚摆脱十年文革的阴霾,政治、经济、思想等诸方面都亟待变革和转型。人民在欢呼文革结束的同时,迫切期待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生活的安定。顺应人民的这一愿望,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冲破左倾思潮禁锢的基础上,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会决议指出,在政治上要坚决实行民主集中制,恢复民主传统;为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形成和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诸多决定,是我国人民对过去政治、经济生活的经验总结,是对人民现实的根本利益的实际反映,凝聚了人民理性反思的智慧,因而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拥护和大力支持,国家全方位的改革由此正式开始。在法治建设领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先后制定和颁布了选举法、政府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经济合同法、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等重要法律以及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规范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及其发展方向的权威性行为准则初步形成体系,全国人民都看到了严格实行社会主义法制的希望①。在国家政治、经济改革的大背景下,xx市的依法治市也逐步被xx人民推上日程。为把握十几年前xx的实际状况,我们特地专访了原xx市委书记徐步云同志。据他的回忆,八十年代初的xx之所以在全国率先开展普法教育,并逐渐地确立了依法治市的法治目标,其主要背景是:(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而经济问题的解决光靠领导意志色彩很浓的行政命令已经难以适应经济运行的规律,这在xx市这个工业城市表现得尤为突出;(2)国家允许和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和发展,利益关系日益复杂,仅仅依赖行政手段无法妥善解决多种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3)xx是老工业基地,许多工业企业的发展需要改革其管理体制,需要做到企业依法管理,不以领导人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4)党内党外都在议论应该如何避免重蹈十年**的覆辙,如何防止无法无天的“大民主”,人们对法律与政策相比所具有的高度稳定性和权威性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5)当时xx人民对社会治安中出现的问题反映强烈,呼吁运用手段法律对社会治安进行治理。从徐步云同志的回忆和介绍来看,正是xx人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的现实需要,直接推动了xx市的法治建设。2.依法治市的直接契机法治建设涉及国家机构的组织、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意识等许多方面和领域。世界上任何国家步入法治,并非在起始阶段就在各个领域全面铺开,而总是选择当时该国人民最为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八十年代初,“文革”结束不久,各个领域都处于拨乱反正的调整阶段。当时xx市社会治安状况较为严峻,犯罪率达万分之十六,比规定的最高上限万分之六高出十个点。其中,青少年犯罪严重,占犯罪总人数的80%,多表现为盗窃、流氓犯罪。xx人民强烈要求整治社会秩序,尽快实现社会治安的根本好转。xx市委、市政府顺应人民的这一要求,在全市组织开展了以学习《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这比全国的普法教育提前了五年。学校进行了系统教育。电台举办了“社会主义法制教育讲座”,共18讲,每次历时38天,每年播讲一次。市司法局编写了6种、23篇、近6万字的法制宣传资料,汇集了各种案例60多个,绘出图画

363幅,到全市巡回展出。有关机关和组织还对后进、有劣迹的青少年进行了热情的帮教活动,同时对屡教不改者、严重违法犯罪者予以严厉打击。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xx市一手抓普法,一手抓惩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到1983年,犯罪率逐步下降到万分之八,总共下降了二分之一。虽然依法整治社会治安问题只是法治建设的一个方面,离现代法治的实现相距甚远;但是,由于它从xx人民的切身利益出发,首战告捷;因此,它的意义就不仅在于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而更在于初步培育了xx人民对法律的信赖。以此为契机,xx的法治建设开始步入全面发展的轨道。3.人民把依法治市推上日程法律的社会效用,有力地推动了xx人民学法用法的热情,加深了xx人民对法治重要性的理解。当时xx市平山区区委书记在谈学法用法体会时,曾运用群众语言对法律的重要性做了如下生动的概括:“依法说话,话灵;依法办事,事准;依法育人,人好;依法为官,官清。”很多通过学法用法、实现了由乱到治、提高了经济效益的企业都深有感触地说:“法能生财。”随着普法教育的深入,人民对法律的渴望已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而是提高到了综合性需求的层面。1985年,xx市所辖的xx县率先提出了“依法治县”的目标,xx市商业大厦提出了“依法治店”的目标,本钢所属很多厂矿提出了“依法治厂”的目标。这一系列依法治理目标的提出,不仅表明xx人民将法律创造性地融入了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日常管理,化作了每一个普通劳动者均可理解和为之努力的日常行动,而且赫然凸现了全市人民对xx市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全方位规范化与制度化的渴望和呼吁。在此情况下,xx市委、市政府及时召开普法总结大会,决定因势利导,顺应民意,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出“依法治市”的战略目标。1985年底,xx市委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市”的方针。1986年3月,xx市人民代表大会作出了《关于依法治市的决定》。这标志着xx依法治市工作比全国其他城市提前了五年甚至十年。一项宏伟的城市法治工程在xx人民的推动下正式开始启动。

二、人民法治观念的提高是法治扎根生活的基础法治观念是人们有关法治的基本意识、情感、观点、思想和知识的总称。虽然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能够实现法治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法治,归根结底取决于其经济基础;但是,没有法治观念或不具备相应的法治观念,法治就无法成为基本的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或者法治实现的程度就要受到较大限制。xx在全国成为依法治市的先锋并取得显著成效,应该说与xx人民法治观念的提高密切相关。1.开展全民普法:法治观念的培育在法治建设方面,我国明显不同于某些西方法发达国家的特点之一,是我国各类、各级国家机关都负有进行法制宣传和教育的义务,尤其是司法行政机关承担普法教育的专责。这对于要在一个有数千年人治文化积淀的国家提高人民的法治观念而言,意义相当重大。xx在法治建设之初就把着重点放在法制宣传和教育上。以刑法、刑事诉讼法等为主要内容的普法教育,对xx人民迫切关心的社会治安问题的解决起了关键性作用,也使xx人民对法治及其功能有了初步认识。十六年来,法制宣传教育始终是xx市法治建设的主要环节之一。xx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确定普法的内容,对不同对象分层次提出要求,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1985年,全国普法尚未展开,xx就用一年时间,完成了对2000多名县级以上干部“十法一条例”的培训。1987年,xx提前三年完成了在全市人民中普及“十法一条例”的任务,并组织了31万名职工参加了《工人日报》在全国29个城市联合发起的职工法律知识竞赛,获得全国人大法工委、中宣部、司法部、全国总工会联合授予的“特别组织奖”锦旗。1988年,xx市成立了“中华全国律师函授中心xx分中心”,动员了1300多名县、处级以上干部和基层法律工作者参加学习,系统授课,两年后进行闭卷考试。当时的市委书记、市长、人大常委会主任都是学员并参加了考试。国家“二五”普法期间,xx坚持以宪法为核心、专业法为重点,举办各级领导干部、执法人员培训班1500多期,组织2500多名企业干部参加了省经济法广播培训班,并组织由16个部门参与、10万余人参加的“营造法制经济氛围系列活动”,持续开展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理论研讨,先后宣传普及法律法规200多部。为使普法教育持久地坚持下去,1996年3月,xx市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通过了《xx市法制宣传教育条例》,从而使xx在全国再创第一---首次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将xx的普法教育纳入了制度化和法律化的轨道。xx长期坚持普法教育对xx人民法治观念的培育和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83年,原司法部部长邹瑜在xx曾问一位80多岁的乡下老太太知道不知道什么是宪法,该老太太说,“知道,宪法是妈妈,其他法律是儿子,妈妈比儿子大。”由此可见当时xx普法教育成效之一斑。原xx市委书记徐步云同志向我们谈及他对依法治市主要问题的看法时认为:第一,法制宣传教育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第二,必须健全法制各环节,即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加强法律监督;第三,必须协调法制建设与改革的关系(隐含法律滞后及其与发展的矛盾等问题--笔者);第四,加强对政府机构和老百姓的法律服务。这番出自七十多岁高龄的前市委书记的话,包含了对法治内涵的独到洞识。当然,xx人民的法治观念并不局限于此;而且,也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认知的层面上。2.确保法律实施:法治观念的深化普法教育固然有助于培育人民基本的法治观念;但是,法治扎根生活所需要的人民对法治不可动摇的忠诚和信赖,则必须从法律制度的有效运作中孕化而出。一个只注重书面上如何规定、而不注重在现实中严格实施的法律,岂能唤起人民对它的充分信任?法治又岂能在人民对法律

有效性的怀疑情感中得到实现?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法律制度的有效运作才是培育人民法治观念最有力的社会教育方式。而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法律制度的有效运作,就会发现,法律制度有效运作的背后恰恰又蕴涵着人民相应的法治观念。没有一定的法治观念,法律制度运作的有效性就会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法治观念与法律制度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xx在进行持久的、大规模的普法教育的同时,也为法律制度的有效运作做了大量工作,这些工作正是xx人民法治观念迅速提高的有力证明。(1)切实保障国家宪法和法律在xx的严格实施。自1992年获得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授权之后,迄今为止,xx市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没有一件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从而有效地维护了国家法制的统一。自1986年xx提出依法治市之初,市政府就开展了“四查”:一查涉及本单位、本部门的法律法规有哪些?二查哪些认真执行了,哪些没有认真执行?三查本单位下发的文件、作出的规定有没有与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内容?四查领导干部有没有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问题?“四查”活动非常彻底。在此基础上,各部门建立了执法责任制。由此可见,xx人民已对法律的权威性、法制的统一性有了十分深刻的认识。(2)为严格执法培养高素质的执法队伍。自八十年代以来,xx一直把干部队伍建设与法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其中,尤以xx市公安局近几年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警务、警风督察制度最为典型,其工作和成绩受到了公安部的表彰,成为与“济南交警”齐名的全国公安战线的两个典范。xx市委、市政府号召xx市各国家机关向市公安局学习。“正人先正己”已成为xx市各执法、司法机关的共识和实际行动。(3)建立健全法律制度,确保其有效运作。xx市人大的代表评议制、政府各部门的执法责任制、法院的廉政监督制等各项制度的建立和严格执行,反映了xx市立法、执法、司法各机关已逐步认识到制度建设是保证公正、严格实施法律的基础。虽然国家机关负有推动法治建设的法定职责,但xx市的企事业单位、法律服务机构和普通群众也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进着xx的法治建设进程。人们开始改变过去遇到纠纷找长辈、找干部的习惯,而代之以找律师、找法律顾问。1995年,xx市律师为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个体户担任常年法律顾问2781家,代理各类非诉讼法律事务6151件。行政诉讼案件也逐年增加,曾出现几起“农民告市长”、“个体户告县长”的诉讼案件。企业普遍注重加强依法管理。如市化肥厂多年来严把合同签订和履行关,未发生过一起“三角债”。xx的环境治理一直是直接关系xx人民切身利益的重大热点问题,也是xx依法治理的重点领域。随着环境保护法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全市范围内治污防污工程的影响,石桥子地区的居民对本地区的环境污染由过去的漠不关心变成强烈关注,他们手拿盛着被污染井水的瓶子和上百人签名的告状信,来到市政府大楼慷慨陈词:“过去对于井水河水污染问题,俺们只知道和工厂吵架,如今俺们懂了,有法管着哩,俺们告他们污染环境,理直气壮!”石桥子地区居民自觉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做法表明,普法教育使xx人民懂得了法律,掌握了法律,提高了法治观念;而这又反过来促使他们自觉地运用法律,遵守法律,监督法律的正确实施。法治之树,只有扎根于人民的肥沃土壤,才能根深叶茂。

三、人民的首创精神和积极参与是法治建设的力量源泉法治,是人类数千年探索的理性选择,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的标志。但在世界各国走向法治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很难找到完全一致的法治图式。英国是在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相妥协的基础上实现的法治。法国是在暴力革命的基础上实现的法治。美国则是在注重借鉴英法两国法治理论和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法治模式。日本法治的建立带有更多的移植色彩和外力因素。新加坡法治的实现过程较多地体现了领袖人物的意志。但不论各国法治的性质、模式、实现过程如何千差万别,有一点却必定是共同的:法治只能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民,从本国历史、现实和国情出发所作出的自主选择。任何超越历史、脱离现实、违背国情的少数人的选择都是不可能成功的。既然如此,在人治传统根深蒂固的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尚不发达、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我国,应该如何从历史、现实和国情出发,开辟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法治之路,就成了我国能否实现法治、如何实现法治的关键性问题。xx依法治市的经验虽然并没有告诉我们确切的答案,但却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中国法治建设的力量源泉在于人民的首创精神和积极参与。1.大胆探索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我国的法治建设注定是一次向传统社会、传统文化以及传统制度挑战的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缺乏创造力,因循守旧,全盘移植,都有可能造成历史的停滞或倒退。xx之所以被很多省、市誉为普法和依法治市的发源地,是与xx人民立足于历史和现实的扎扎实实的首创精神紧密相联系的。xx人民不仅在实践中率先创造性地提出了“依法治县”、“依法治厂”、“依法治店”等口号,从而最终形成“依法治市”的城市法治目标,而且通过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举措来推进城市法治目标的实现。(1)创造性地提出依法治市阶段性的工作方针。据xx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市司法局副局长甄玉生同志介绍,自1985年提出依法治市以来,xx的法治建设可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工作方针分别被确立为:探索阶段、深化阶段、建设阶段。1986年到1990年是xx市依法治市的探索阶段。由于依法治市还是一个崭新而陌生的课题;因此,xx市委、市政府将这一阶段的重点放在对有关问题的探索和研究上。这些问题包括:依法治市的必要性、科学性、现实性问题;依法治市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依法治市的内容和任务;依法治市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党和国家机关在依法治市工作中的地位、职能等等。通过讨论、研究和宣传,大部分人对依法治

市工作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思想基础。1991年到1995年是xx市依法治市的深化阶段。xx人民在提高了对依法治市重要性和相关问题的认识的基础上,选择并积极开展了若干重点领域的依法治理,并初步实现了六个方面的“深化”:①干部群众的法治观念开始向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深化;②行政执法开始向着落实责任、强化力度深化;③企业依法管理开始向着保障和促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④基层依法管理开始向着由点到面、提高质量深化;⑤政法机关开始向着强化职能、重塑形象深化;⑥地方人大的法律监督开始向着突出中心、强化力度深化。从1996年开始,xx市进入了依法治市的第三个五年阶段:“重在建设”阶段,即在继续抓好普法和依法治理的基础上,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加强法制基础建设,努力构建本地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治机制。法治机制则是指法律从形成、到实施、到产生社会效能的综合的动态的运行机制,是由立法、普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等基本环节有机联系、科学组合、顺畅运转所产生的治理结构。法治机构是厉行法治的保障,没有相对完备的法治机制,则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法治。xx人民结合本地区实际创造性地提出的上述阶段性工作方针,既切实地推动了xx的依法治市进程,也充分体现了xx人民法治观念逐步提高的过程。xx市委副书记田祖鸿同志说:“前十年,我们都强调‘重在治理’,这是正确的。但是,从治本和依法治市的长远目标来看,治理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这就不能长期重治轻建,而要适时转向‘重在建设’。”xx人民对法治问题的认识已实现质的飞跃。(2)首创依法行政“六化”目标和基层法治建设“双三一”示范活动。我国的法治建设涉及各个方面,而人民尤为关心政府法治问题。十一年来,xx市始终把依法行政作为依法治市的主体工程。在“二五”期间,xx人民首创了“六化”目标以概括依法行政的精义:即执法权限法定化、行政规范合法化、执法活动程序化、行政执法标准化、执法检查经常化和监督机制完善化。“六化”目标通俗易懂,且与依法行政的精髓基本吻合。根据这些目标,xx市13个重点执法部门开展了试点工作,三次大规模清理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培训执法工作人员,使适应工作需要的执法人员比例由“二五”初期的42%上升到80%。在基层依法管理方面,xx市从1994年开始,在其所辖两县四区开展了“双三一”示范活动,即要求每个县区培植出两组各三个先进典型。一组为一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一个村、一个居民委员会,一组为一个企业、一所学校、一个农贸市场。这项活动是xx市创造性地进行基层依法管理,以使xx各基层单位主动“依法建制、以制治理、民主管理”的成功尝试。经1995年年底检查考核,全市近2/3的基层单位达到示范单位前一年的水平。(3)公安局内部机制的创造性改革。从1994年向前数三年,xx市公安局始终在xx市民意测验中居各类政府机关的倒数“老大”。但自1994年开始,市公安局位次一跃而为第一,群众满意率分别高达1994年的78%和1995年的83%。1996年7月,公安部决定继全国学习济南交警之后,在全国公安系统推广xx市公安局的治理经验。《法制日报》、《人民公安报》等报纸都大量报道了xx市公安局的这一公安战线的先进典型。xx市公安局如何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大转变呢?概括起来,可归结为八个字:大胆改革,狠抓管理。从1994年起,xx市公安局在局长李文喜同志的领导下,针对公安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公安局在人民心目中形象差的问题,坚决改革和转换队务管理机制、工作运行机制。其重要举措包括:①实行领导干部竞聘制、聘任制和民警聘用制,改变“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干好干坏一个佯”的传统体制;②创建《领导干部抓队伍建设的责任制度》、《民警违法违纪追究有关领导责任的制度》、《各级公安机关在办理刑事、治安案件中发现民警违法违纪问题要及时报告的制度》、从而解决了少数领导干部对队伍不敢抓、推卸责任、当老好人的问题;③制定和实施“十条禁令”、“八条局规”、严肃警纪,遏制违法违纪案件的发生;④实行案件集体审批制度、人犯处理追踪复查制度和错案追究制度,严格内部执法监督检查;⑤改革机构设置,将原来的行政性机构设置改为具有公安特色的指挥管理机关、勤务作战实体和基层战斗单位,加强作战实体建设,精简机关,充实基层;⑥改革工作运行机制,实行责、权、利统一,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⑦强化警务督察机制,保证各项改革措施的贯彻落实;⑧大力进行形象工程建设,全面推行警民联系卡制度、挂牌服务制度,改变工作作风和服务态度;等等。xx市公安局的改革措施内容广,力度大,成效显著。xx人民在依法治市中的创造性活动,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法治之路提供了既锐意进取、又脚踏实地的实践经验。2.法治建设的深厚力量存在于全体人民之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没有全体人民的积极参与,这项工作就不可能完成。xx人民对依法治市工作的积极参与,是推动xx城市法治建设的根本力量。xx人民积极参与本地区的法治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诸方面:(1)积极参与普法和学法,自觉遵槛律,提高笆律意识。(2)积极参与城市法治模式、法治道路和法治进程的探索。(3)积极参与xx市的地方立法活动。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xx市作为较大的市信有了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为使该顶权力的行使真正体现人民的意志,xx市人大在制定地方性法规时,始终坚持事前征求人民意见、事后听取人民反映的原则,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宗旨。在调查中、有位群众十分激动地对我们说:“我们真正尝到了当家做主的滋味!”(4)积极参与重点领域和基层的法治建设。在xx依法治市工作中,重点依法治理的领域包括环境保护、公安、市政建设文化市场、医药市场、商品市场、农村的计划生育等,而以公安、环保成效最为显著。xx公安系统改革取得的发开车赶到那里,鸣笛为他送行。素有“猫”与“老鼠”关系谐称的警察与出租汽车司机之间,能有这份真诚、浓厚的感情,确是xx市的一大特色。过去,开人代会时,公安局长总是被质询的对象,有些批评非常尖锐;但1999年xx“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却纷纷提出议案,建议市委、市政府加大对公安工作的投人,改善民警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xx市群众普遍反映:“要象拥护解放军那样,拥护警察。”(4)法治建设保障了人民的切身利益。xx市公安局的改革不仅促进了公安系统执法水平的提高,而且增强了民警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保证了人民利益的实现。1995年夏天,xx明山分局体育场派出所户籍民警刘艳华一次乘公共汽车时,一位50多岁的男同志站起来非要给她让座不可。刘艳华感到很奇怪,哪有给年轻人让座的道理?这位男同志说:“有一次我去你那办户口,缺张介绍信,还差一元钱,你先给我办了,让我后补手续,结果没有耽误小孩上学报名。”刹那间,全车老少赞许、亲切的目光都投注在刘艳华身上。刘艳华感慨万千:“没有什么比这种场面更让我激动,没有什么奖赏比这种赞扬更令我自豪!”xx的依法治市历时十一年,虽取得巨大成就,但也还有不足。这可从xx人民对xx公安系统工作的评价中窥其一斑:“要都象公安局那样动真格的,什么都好了。”可喜的是,xx市委对此已有足够的认识,于1995年10月开始推广市公安局的经验,在全市很快兴起了“学公安,树形象”的热潮。或许,xx经验中最可值得我们珍视的,并不仅仅是它在全国首创了“普法教育”和依法治市”这两个第一”,也不仅仅是它为全国树立了“依法治污”和“依法治警”这“两个典范”,而更在于它以成功的例证,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再次证明了一条正踊的规律:法治社会是人类文明社会的必然选择;法治道路是各国人民根据本国历史、现实和国情所开辟的理性之路、智慧之路、前进之路。

第二篇:人民是推动本溪十年依法治市的根本动力

一个新世纪来临之前的时代,中国人民祭起了法治之剑……1981年,xx省xx市,我国最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率先在全国兴起了以培育法治观念为主要内容的普法教育;1986年,又是她,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开创了依法治市之先河。开拓性的试炼和十多年成效卓著的实践,已为xx酝酿了独特的法治氛围,而更重要的则是推动了全国各地的依法治市进程,为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一笔。秉持一种信念,即个别城市依法治市的成功经验及其所面临的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通意义和研究价值,我们依法治国研究课题组于去年的7月、10月两赴xx,在xx市党政领导、司法局、公安局及其他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对xx依法治市的来龙去脉作了全方位的实证调查,不仅掌握了丰富详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和信息,而且深切地感受到了xx现实生活中内在的法治气韵。经过对现有材料的深入比较、分析和研究,参照世界各国法治发展的基本历程,课题组一致认为,xx十一年依法治市的经验证明,法治建设启行的基本动因是人民对法治的实际需要,人民法治观念的培育和成熟是法治扎根生活的基础,人民的首创精神和积极参与是法治建设的力量源泉,人民的评价是衡量法治建设成效的最高标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法治建设的根本动力。

一、人民的现实需要是法治建设的动因综观世界各国的法治发展史,我们可以确信,法治的笃行绝非来源于一种脱离现实生活基础的对法律的迷信,亦非脱胎于任何一个政治家的宏伟蓝图,更非奠基于任何一个天才空想家的虚妄设计,而是起源于人民在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对法治生活方式的切实需要。法治,正是由于其规范社会行为的可预见性、一致性和相对稳定性,正是由于其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权利的崇高使命,而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人民普遍愿意选择的一种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人类在历经数千年的人治以后,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法治之路,依赖的正是其对法治与人治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方式本质的深刻认识。xx市依法治市的实证经验,向我们鲜明地展示了从人治逐步走向法治的这一普遍性规律。1.依法治市的时代背景。xx在全国首开普法教育和依法治市之时,恰是我国开始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时期。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国刚刚摆脱十年~的阴霾,政治、经济、思想等诸方面都亟待变革和转型。人民在欢呼~结束的同时,迫切期待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生活的安定。顺应人民的这一愿望,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冲破左倾思潮禁锢的基础上,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会决议指出,在政治上要坚决实行民主集中制,恢复民主传统;为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形成和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诸多决定,是我国人民对过去政治、经济生活的经验总结,是对人民现实的根本利益的实际反映,凝聚了人民理性反思的智慧,因而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拥护和大力支持,国家全方位的改革由此正式开始。在法治建设领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先后制定和颁布了选举法、政府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经济合同法、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等重要法律以及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规范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及其发展方向的权威性行为准则初步形成体系,全国人民都看到了严格实行社会主义法制的希望①。在国家政治、经济改革的大背景下,xx市的依法治市也逐步被xx人民推上日程。为把握十几年前xx的实际状况,我们特地专访了原xx市委书记徐步云同志。据他的回忆,八十年代初的xx之所以在全国率先开展普法教育,并逐渐地确立了依法治市的法治目标,其主要背景是:(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而经济问题的解决光靠领导意志色彩很浓的行政命令已经难以适应经济运行的规律,这在xx市这个工业城市表现得尤为突出;(2)国家允许和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和发展,利益关系日益复杂,仅仅依赖行政手段无法妥善解决多种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3)xx是老工业基地,许多工业企业的发展需要改革其管理体制,需要做到企业依法管理,不以领导人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4)党内党外都在议论应该如何避免重蹈十年~的覆辙,如何防止无法无天的“大民主”,人们对法律与政策相比所具有的高度稳定性和权威性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5)当时xx人民对社会治安中出现的问题反映强烈,呼吁运用手段法律对社会治安进行治理。从徐步云同志的回忆和介绍来看,正是xx人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的现实需要,直接推动了xx市的法治建设。2.依法治市的直接契机法治建设涉及国家机构的组织、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意识等许多方面和领域。世界上任何国家步入法治,并非在起始阶段就在各个领域全面铺开,而总是选择当时该国人民最为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八十年代初,“~”结束不久,各个领域都处于拨乱反正的调整阶段。当时xx市社会治安状况较为严峻,犯罪率达万分之十六,比规定的最高上限万分之六高出十个点。其中,青少年犯罪严重,占犯罪总人数的80%,多表现为盗窃、流氓犯罪。xx人民强烈要求整治社会秩序,尽快实现社会治安的根本好转。xx市委、市政府顺应人民的这一要求,在全市组织开展了以学习《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这比全国的普法教育提前了五年。学校进行了系统教育。电台举办了“社会主义法制教育讲座”,共18讲,每次历时38天,每年播讲一次。市司法局编写了6种、23篇、近6万字的法制宣传资料,汇集了各种案例60多个,绘出图画363幅,到全市巡回展出。有关机关和组织还对后进、有劣迹的青少年进行了热情的帮教活动,同时对屡教不改者、严重违法犯罪者予以严厉打击。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xx市一手抓普法,一手抓惩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到1983年,犯罪率逐步下降到万分之八,总共下降了二分之一。虽然依法整治社会治安问题只是法治建设的一个方面,离现代法治的实现相距甚远;但是,由于它从xx人民的切身利益出发,首战告捷;因此,它的意义就不仅

在于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而更在于初步培育了xx人民对法律的信赖。以此为契机,xx的法治建设开始步入全面发展的轨道。3.人民把依法治市推上日程法律的社会效用,有力地推动了xx人民学法用法的热情,加深了xx人民对法治重要性的理解。当时xx市平山区区委书记在谈学法用法体会时,曾运用群众语言对法律的重要性做了如下生动的概括:“依法说话,话灵;依法办事,事准;依法育人,人好;依法为官,官清。”很多通过学法用法、实现了由乱到治、提高了经济效益的企业都深有感触地说:“法能生财。”随着普法教育的深入,人民对法律的渴望已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而是提高到了综合性需求的层面。1985年,xx市所辖的xx县率先提出了“依法治县”的目标,xx市商业大厦提出了“依法治店”的目标,本钢所属很多厂矿提出了“依法治厂”的目标。这一系列依法治理目标的提出,不仅表明xx人民将法律创造性地融入了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日常管理,化作了每一个普通劳动者均可理解和为之努力的日常行动,而且赫然凸现了全市人民对xx市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全方位规范化与制度化的渴望和呼吁。在此情况下,xx市委、市政府及时召开普法总结大会,决定因势利导,顺应~,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出“依法治市”的战略目标。1985年底,xx市委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市”的方针。1986年3月,xx市人民代表大会作出了《关于依法治市的决定》。这标志着xx依法治市工作比全国其他城市提前了五年甚至十年。一项宏伟的城市法治工程在xx人民的推动下正式开始启动。

二、人民法治观念的提高是法治扎根生活的基础法治观念是人们有关法治的基本意识、情感、观点、思想和知识的总称。虽然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能够实现法治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法治,归根结底取决于其经济基础;但是,没有法治观念或不具备相应的法治观念,法治就无法成为基本的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或者法治实现的程度就要受到较大限制。xx在全国成为依法治市的先锋并取得显著成效,应该说与xx人民法治观念的提高密切相关。1.开展全民普法:法治观念的培育在法治建设方面,我国明显不同于某些西方法发达国家的特点之一,是我国各类、各级国家机关都负有进行法制宣传和教育的义务,尤其是司法行政机关承担普法教育的专责。这对于要在一个有数千年人治文化积淀的国家提高人民的法治观念而言,意义相当重大。xx在法治建设之初就把着重点放在法制宣传和教育上。以刑法、刑事诉讼法等为主要内容的普法教育,对xx人民迫切关心的社会治安问题的解决起了关键性作用,也使xx人民对法治及其功能有了初步认识。十六年来,法制宣传教育始终是xx市法治建设的主要环节之一。xx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确定普法的内容,对不同对象分层次提出要求,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1985年,全国普法尚未展开,xx就用一年时间,完成了对2000多名县级以上干部“十法一条例”的培训。1987年,xx提前三年完成了在全市人民中普及“十法一条例”的任务,并组织了31万名职工参加了《工人日报》在全国29个城市联合发起的职工法律知识竞赛,获得全国人大法工委、中宣部、司法部、全国总工会联合授予的“特别组织奖”锦旗。1988年,xx市成立了“中华全国律师函授中心xx分中心”,动员了1300多名县、处级以上干部和基层法律工作者参加学习,系统授课,两年后进行闭卷考试。当时的市委书记、市长、人大常委会主任都是学员并参加了考试。国家“二五”普法期间,xx坚持以宪法为核心、专业法为重点,举办各级领导干部、执法人员培训班1500多期,组织2500多名企业干部参加了省经济法广播培训班,并组织由16个部门参与、10万余人参加的“营造法制经济氛围系列活动”,持续开展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理论研讨,先后宣传普及法律法规200多部。为使普法教育持久地坚持下去,1996年3月,xx市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通过了《xx市法制宣传教育条例》,从而使xx在全国再创第一---首次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将xx的普法教育纳入了制度化和法律化的轨道。xx长期坚持普法教育对xx人民法治观念的培育和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83年,原司法部部长邹瑜在xx曾问一位80多岁的乡下老太太知道不知道什么是宪法,该老太太说,“知道,宪法是妈妈,其他法律是儿子,妈妈比儿子大。”由此可见当时xx普法教育成效之一斑。原xx市委书记徐步云同志向我们谈及他对依法治市主要问题的看法时认为:第一,法制宣传教育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第二,必须健全法制各环节,即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加强法律监督;第三,必须协调法制建设与改革的关系(隐含法律滞后及其与发展的矛盾等问题--笔者);第四,加强对政府机构和老百姓的法律服务。这番出自七十多岁高龄的前市委书记的话,包含了对法治内涵的独到洞识。当然,xx人民的法治观念并不局限于此;而且,也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认知的层面上。2.确保法律实施:法治观念的深化普法教育固然有助于培育人民基本的法治观念;但是,法治扎根生活所需要的人民对法治不可动摇的忠诚和信赖,则必须从法律制度的有效运作中孕化而出。一个只注重书面上如何规定、而不注重在现实中严格实施的法律,岂能唤起人民对它的充分信任?法治又岂能在人民对法律有效性的怀疑情感中得到实现?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法律制度的有效运作才是培育人民法治观念最有力的社会教育方式。而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法律制度的有效运作,就会发现,法律制度有效运作的背后恰恰又蕴涵着人民相应的法治观念。没有一定的法治观念,法律制度运作的有效性就会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法治观念与法律制度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xx在进行持久的、大规模的普法教育的同时,也为法律制度的有效运作做了大量工作,这些工作正是xx人民法治观念迅速提高的有力证明。(1)切实保障国家宪法和法律在xx的严格实施。自1992年获得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授权之后,迄今为止,xx市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没有一件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从而有效地维护了国家法制的统一。自1986年xx提出依法治市之初,市政府就开展了“四查”:一查涉及本单位、本部门的法律法规有哪些?二查哪些认真执行了,哪些没有认真执行?三查本单位下发的文件、作出的规定有没有与

路、智慧之路、前进之路。

第三篇:人民是推动本溪十年依法治市的根本动力

一个新世纪来临之前的时代,中国人民祭起了法治之剑……1981年,xx省xx市,我国最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率先在全国兴起了以培育法治观念为主要内容的普法教育;1986年,又是她,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开创了依法治市之先河,人民是推动本溪十年依法治市的根本动力。开拓性的试炼和十多年成效卓著的实践,已为xx酝酿了独特的法治氛围,而更重要的则是推动了全国各地的依法治市进程,为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一笔。秉持一种信念,即个别城市依法治市的成功经验及其所面临的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通意义和研究价值,我们依法治国研究课题组于去年的7月、10月两赴xx,在xx市党政领导、司法局、公安局及其他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对xx依法治市的来龙去脉作了全方位的实证调查,不仅掌握了丰富详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和信息,而且深切地感受到了xx现实生活中内在的法治气韵。经过对现有材料的深入比较、分析和研究,参照世界各国法治发展的基本历程,课题组一致认为,xx十一年依法治市的经验证明,法治建设启行的基本动因是人民对法治的实际需要,人民法治观念的培育和成熟是法治扎根生活的基础,人民的首创精神和积极参与是法治建设的力量源泉,人民的评价是衡量法治建设成效的最高标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法治建设的根本动力。

一、人民的现实需要是法治建设的动因综观世界各国的法治发展史,我们可以确信,法治的笃行绝非来源于一种脱离现实生活基础的对法律的迷信,亦非脱胎于任何一个政治家的宏伟蓝图,更非奠基于任何一个天才空想家的虚妄设计,而是起源于人民在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对法治生活方式的切实需要。法治,正是由于其规范社会行为的可预见性、一致性和相对稳定性,正是由于其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权利的崇高使命,而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人民普遍愿意选择的一种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人类在历经数千年的人治以后,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法治之路,依赖的正是其对法治与人治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方式本质的深刻认识。xx市依法治市的实证经验,向我们鲜明地展示了从人治逐步走向法治的这一普遍性规律。1.依法治市的时代背景。xx在全国首开普法教育和依法治市之时,恰是我国开始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时期。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国刚刚摆脱十年文革的阴霾,政治、经济、思想等诸方面都亟待变革和转型。人民在欢呼文革结束的同时,迫切期待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生活的安定。顺应人民的这一愿望,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冲破左倾思潮禁锢的基础上,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会决议指出,在政治上要坚决实行民主集中制,恢复民主传统;为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形成和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诸多决定,是我国人民对过去政治、经济生活的经验总结,是对人民现实的根本利益的实际反映,凝聚了人民理性反思的智慧,因而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拥护和大力支持,国家全方位的改革由此正式开始。在法治建设领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先后制定和颁布了选举法、政府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经济合同法、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等重要法律以及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规范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及其发展方向的权威性行为准则初步形成体系,全国人民都看到了严格实行社会主义法制的希望①。在国家政治、经济改革的大背景下,xx市的依法治市也逐步被xx人民推上日程。为把握十几年前xx的实际状况,我们特地专访了原xx市委书记徐步云同志。据他的回忆,八十年代初的xx之所以在全国率先开展普法教育,并逐渐地确立了依法治市的法治目标,其主要背景是:(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而经济问题的解决光靠领导意志色彩很浓的行政命令已经难以适应经济运行的规律,这在xx市这个工业城市表现得尤为突出;(2)国家允许和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和发展,利益关系日益复杂,仅仅依赖行政手段无法妥善解决多种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3)xx是老工业基地,许多工业企业的发展需要改革其管理体制,需要做到企业依法管理,不以领导人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4)党内党外都在议论应该如何避免重蹈十年**的覆辙,如何防止无法无天的“大民主”,人们对法律与政策相比所具有的高度稳定性和权威性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5)当时xx人民对社会治安中出现的问题反映强烈,呼吁运用手段法律对社会治安进行治理。从徐步云同志的回忆和介绍来看,正是xx人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的现实需要,直接推动了xx市的法治建设。2.依法治市的直接契机法治建设涉及国家机构的组织、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意识等许多方面和领域。世界上任何国家步入法治,并非在起始阶段就在各个领域全面铺开,而总是选择当时该国人民最为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八十年代初,“文革”结束不久,各个领域都处于拨乱反正的调整阶段。当时xx市社会治安状况较为严峻,犯罪率达万分之十六,比规定的最高上限万分之六高出十个点。其中,青少年犯罪严重,占犯罪总人数的80%,多表现为盗窃、流氓犯罪。xx人民强烈要求整治社会秩序,尽快实现社会治安的根本好转。xx市委、市政府顺应人民的这一要求,在全市组织开展了以学习《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这比全国的普法教育提前了五年。学校进行了系统教育。电台举办了“社会主义法制教育讲座”,共18讲,每次历时38天,每年播讲一次。市司法局编写了6种、23篇、近6万字的法制宣传资料,汇集了各种案例60多个,绘出图画363幅,到全市巡回展出。有关机关和组织还对后进、有劣迹的青少年进行了热情的帮教活动,同时对屡教不改者、严重违法犯罪者予以严厉打击。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xx市一手抓普法,一手抓惩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到1983年,犯罪率逐步下降到万分之八,总共下降了二分之一。虽然依法整治社会治安问题只是法治建设的一个方面,离现代法治的实现相距甚远;但是,由于它从xx人民的切身利益出发,首战告捷;因此,它的意义就不仅在于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而更在于初步培育了xx人民对法律的信赖。以此为契机,xx的法治建设开始步入全面发展的轨道。3.人民把依法治市推上日程法律的社会效用,有力地推动了xx人民学法用法的热情,加深了xx人民对法治重要性的理解。当时xx市平山区区委书记在谈学法用法体会时,曾运用群众语言对法律的重要性做了如下生动的概括:“依法说话,话灵;依法办事,事准;依法育人,人好;依法为官,官清。”很多通过学法用法、实现了由乱到治、提高了经济效益的企业都深有感触地说:“法能生财。”随着普法教育的深入,人民对法律的渴望已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而是提高到了综合性需求的层面。1985年,xx市所辖的xx县率先提出了“依法治县”的目标,xx市商业大厦提出了“依法治店”的目标,本钢所属很多厂矿提出了“依法治厂”的目标。这一系列依法治理目标的提出,不仅表明xx人民将法律创造性地融入了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日常管理,化作了每一个普通劳动者均可理解和为之努力的日常行动,而且赫然凸现了全市人民对xx市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全方位规范化与制度化的渴望和呼吁。在此情况下,xx市委、市政府及时召开普法总结大会,决定因势利导,顺应民意,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出“依法治市”的战略目标。1985年底,xx市委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市”的方针。1986年3月,xx市人民代表大会作出了《关于依法治市的决定》。这标志着xx依法治市工作比全国其他城市提前了五年甚至十年。一项宏伟的城市法治工程在xx人民的推动下正式开始启动。

二、人民法治观念的提高是法治扎根生活的基础法治观念是人们有关法治的基本意识、情感、观点、思想和知识的总称。虽然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能够实现法治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法治,归根结底取决于其经济基础;但是,没有法治观念或不具备相应的法治观念,法治就无法成为基本的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或者法治实现的程度就要受到较大限制。xx在全国成为依法治市的先锋并取得显著成效,应该说与xx人民法治观念的提高密切相关。1.开展全民普法:法治观念的培育在法治建设方面,我国明显不同于某些西方法发达国家的特点之一,是我国各类、各级国家机关都负有进行法制宣传和教育的义务,尤其是司法行政机关承担普法教育的专责。这对于要在一个有数千年人治文化积淀的国家提高人民的法治观念而言,意义相当重大。xx在法治建设之初就把着重点放在法制宣传和教育上。以刑法、刑事诉讼法等为主要内容的普法教育,对xx人民迫切关心的社会治安问题的解决起了关键性作用,也使xx人民对法治及其功能有了初步认识。十六年来,法制宣传教育始终是xx市法治建设的主要环节之一。xx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确定普法的内容,对不同对象分层次提出要求,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1985年,全国普法尚未展开,xx就用一年时间,完成了对2000多名县级以上干部“十法一条例”的培训。1987年,xx提前三年完成了在全市人民中普及“十法一条例”的任务,并组织了31万名职工参加了《工人日报》在全国29个城市联合发起的职工法律知识竞赛,获得全国人大法工委、中宣部、司法部、全国总工会联合授予的“特别组织奖”锦旗。1988年,xx市成立了“中华全国律师函授中心xx分中心”,动员了1300多名县、处级以上干部和基层法律工作者参加学习,系统授课,两年后进行闭卷考试。当时的市委书记、市长、人大常委会主任都是学员并参加了考试。国家“二五”普法期间,xx坚持以宪法为核心、专业法为重点,举办各级领导干部、执法人员培训班1500多期,组织2500多名企业干部参加了省经济法广播培训班,并组织由16个部门参与、10万余人参加的“营造法制经济氛围系列活动”,持续开展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理论研讨,先后宣传普及法律法规200多部。为使普法教育持久地坚持下去,1996年3月,xx市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通过了《xx市法制宣传教育条例》,从而使xx在全国再创第一---首次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将xx的普法教育纳入了制度化和法律化的轨道。xx长期坚持普法教育对xx人民法治观念的培育和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83年,原司法部部长邹瑜在xx曾问一位80多岁的乡下老太太知道不知道什么是宪法,该老太太说,“知道,宪法是妈妈,其他法律是儿子,妈妈比儿子大。”由此可见当时xx普法教育成效之一斑。原xx市委书记徐步云同志向我们谈及他对依法治市主要问题的看法时认为:第一,法制宣传教育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第二,必须健全法制各环节,即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加强法律监督;第三,必须协调法制建设与改革的关系(隐含法律滞后及其与发展的矛盾等问题--笔者);第四,加强对政府机构和老百姓的法律服务。这番出自七十多岁高龄的前市委书记的话,包含了对法治内涵的独到洞识。当然,xx人民的法治观念并不局限于此;而且,也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认知的层面上。2.确保法律实施:法治观念的深化普法教育固然有助于培育人民基本的法治观念;但是,法治扎根生活所需要的人民对法治不可动摇的忠诚和信赖,则必须从法律制度的有效运作中孕化而出。一个只注重书面上如何规定、而不注重在现实中严格实施的法律,岂能唤起人民对它的充分信任?法治又岂能在人民对法律有效性的怀疑情感中得到实现?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法律制度的有效运作才是培育人民法治观念最有力的社会教育方式。而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法律制度的有效运作,就会发现,法律制度有效运作的背后恰恰又蕴涵着人民相应的法治观念。没有一定的法治观念,法律制度运作的有效性就会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法治观念与法律制度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xx在进行持久的、大规模的普法教育的同时,也为法律制度的有效运作做了大量工作,这些工作正是xx人民法治观念迅速提高的有力证明。(1)切实保障国家宪法和法律在xx的严格实施。自1992年获得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授权之后,迄今为止,xx市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没有一件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从而有效地维护了国家法制的统一。自1986年xx提出依法治市之初,市政府就开展了“四查”:一查涉及本单位、本部门的法律法规有哪些?二查哪些认真执行了,哪些没有认真执行?三查本单位下发的文件、作出的规定有没有与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内容?四查领导干部有没有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问题?“四查”活动非常彻底。在此基础上,各部门建立了执法责任制。由此可见,xx人民已对法律的权威性、法制的统一性有了十分深刻的认识。(2)为严格执法培养高素质的执法队伍。自八十年代以来,xx一直把干部队伍建设与法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其中,尤以xx市公安局近几年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警务、警风督察制度最为典型,其工作和成绩受到了公安部的表彰,成为与“济南交警”齐名的全国公安战线的两个典范。xx市委、市政府号召xx市各国家机关向市公安局学习。“正人先正己”已成为xx市各执法、司法机关的共识和实际行动。(3)建立健全法律制度,确保其有效运作。xx市人大的代表评议制、政府各部门的执法责任制、法院的廉政监督制等各项制度的建立和严格执行,反映了xx市立法、执法、司法各机关已逐步认识到制度建设是保证公正、严格实施法律的基础。虽然国家机关负有推动法治建设的法定职责,但xx市的企事业单位、法律服务机构和普通群众也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进着xx的法治建设进程。人们开始改变过去遇到纠纷找长辈、找干部的习惯,而代之以找律师、找法律顾问,调查报告《人民是推动本溪十年依法治市的根本动力》。1995年,xx市律师为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个体户担任常年法律顾问2781家,代理各类非诉讼法律事务6151件。行政诉讼案件也逐年增加,曾出现几起“农民告市长”、“个体户告县长”的诉讼案件。企业普遍注重加强依法管理。如市化肥厂多年来严把合同签订和履行关,未发生过一起“三角债”。xx的环境治理一直是直接关系xx人民切身利益的重大热点问题,也是xx依法治理的重点领域。随着环境保护法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全市范围内治污防污工程的影响,石桥子地区的居民对本地区的环境污染由过去的漠不关心变成强烈关注,他们手拿盛着被污染井水的瓶子和上百人签名的告状信,来到市政府大楼慷慨陈词:“过去对于井水河水污染问题,俺们只知道和工厂吵架,如今俺们懂了,有法管着哩,俺们告他们污染环境,理直气壮!”石桥子地区居民自觉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做法表明,普法教育使xx人民懂得了法律,掌握了法律,提高了法治观念;而这又反过来促使他们自觉地运用法律,遵守法律,监督法律的正确实施。法治之树,只有扎根于人民的肥沃土壤,才能根深叶茂。

三、人民的首创精神和积极参与是法治建设的力量源泉法治,是人类数千年探索的理性选择,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的标志。但在世界各国走向法治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很难找到完全一致的法治图式。英国是在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相妥协的基础上实现的法治。法国是在暴力革命的基础上实现的法治。美国则是在注重借鉴英法两国法治理论和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法治模式。日本法治的建立带有更多的移植色彩和外力因素。新加坡法治的实现过程较多地体现了领袖人物的意志。但不论各国法治的性质、模式、实现过程如何千差万别,有一点却必定是共同的:法治只能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民,从本国历史、现实和国情出发所作出的自主选择。任何超越历史、脱离现实、违背国情的少数人的选择都是不可能成功的。既然如此,在人治传统根深蒂固的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尚不发达、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我国,应该如何从历史、现实和国情出发,开辟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法治之路,就成了我国能否实现法治、如何实现法治的关键性问题。xx依法治市的经验虽然并没有告诉我们确切的答案,但却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中国法治建设的力量源泉在于人民的首创精神和积极参与。1.大胆探索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我国的法治建设注定是一次向传统社会、传统文化以及传统制度挑战的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缺乏创造力,因循守旧,全盘移植,都有可能造成历史的停滞或倒退。xx之所以被很多省、市誉为普法和依法治市的发源地,是与xx人民立足于历史和现实的扎扎实实的首创精神紧密相联系的。xx人民不仅在实践中率先创造性地提出了“依法治县”、“依法治厂”、“依法治店”等口号,从而最终形成“依法治市”的城市法治目标,而且通过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举措来推进城市法治目标的实现。(1)创造性地提出依法治市阶段性的工作方针。据xx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市司法局副局长甄玉生同志介绍,自1985年提出依法治市以来,xx的法治建设可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工作方针分别被确立为:探索阶段、深化阶段、建设阶段。1986年到1990年是xx市依法治市的探索阶段。由于依法治市还是一个崭新而陌生的课题;因此,xx市委、市政府将这一阶段的重点放在对有关问题的探索和研究上。这些问题包括:依法治市的必要性、科学性、现实性问题;依法治市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依法治市的内容和任务;依法治市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党和国家机关在依法治市工作中的地位、职能等等。通过讨论、研究和宣传,大部分人对依法治市工作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思想基础。1991年到1995年是xx市依法治市的深化阶段。xx人民在提高了对依法治市重要性和相关问题的认识的基础上,选择并积极开展了若干重点领域的依法治理,并初步实现了六个方面的“深化”:①干部群众的法治观念开始向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深化;②行政执法开始向着落实责任、强化力度深化;③企业依法管理开始向着保障和促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④基层依法管理开始向着由点到面、提高质量深化;⑤政法机关开始向着强化职能、重塑形象深化;⑥地方人大的法律监督开始向着突出中心、强化力度深化。从1996年开始,xx市进入了依法治市的第三个五年阶段:“重在建设”阶段,即在继续抓好普法和依法治理的基础上,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加强法制基础建设,努力构建本地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治机制。法治机制则是指法律从形成、到实施、到产生社会效能的综合的动态的运行机制,是由立法、普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等基本环节有机联系、科学组合、顺畅运转所产生的治理结构。法治机构是厉行法治的保障,没有相对完备的法治机制,则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法治。xx人民结合本地区实际创造性地提出的上述阶段性工作方针,既切实地推动了xx的依法治市进程,也充分体现了xx人民法治观念逐步提高的过程。xx市委副书记田祖鸿同志说:“前十年,我们都强调‘重在治理’,这是正确的。但是,从治本和依法治市的长远目标来看,治理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这就不能长期重治轻建,而要适时转向‘重在建设’。”xx人民对法治问题的认识已实现质的飞跃。(2)首创依法行政“六化”目标和基层法治建设“双三一”示范活动。我国的法治建设涉及各个方面,而人民尤为关心政府法治问题。十一年来,xx市始终把依法行政作为依法治市的主体工程。在“二五”期间,xx人民首创了“六化”目标以概括依法行政的精义:即执法权限法定化、行政规范合法化、执法活动程序化、行政执法标准化、执法检查经常化和监督机制完善化。“六化”目标通俗易懂,且与依法行政的精髓基本吻合。根据这些目标,xx市13个重点执法部门开展了试点工作,三次大规模清理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培训执法工作人员,使适应工作需要的执法人员比例由“二五”初期的42%上升到80%。在基层依法管理方面,xx市从1994年开始,在其所辖两县四区开展了“双三一”示范活动,即要求每个县区培植出两组各三个先进典型。一组为一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一个村、一个居民委员会,一组为一个企业、一所学校、一个农贸市场。这项活动是xx市创造性地进行基层依法管理,以使xx各基层单位主动“依法建制、以制治理、民主管理”的成功尝试。经1995年年底检查考核,全市近2/3的基层单位达到示范单位前一年的水平。(3)公安局内部机制的创造性改革。从1994年向前数三年,xx市公安局始终在xx市民意测验中居各类政府机关的倒数“老大”。但自1994年开始,市公安局位次一跃而为第一,群众满意率分别高达1994年的78%和1995年的83%。1996年7月,公安部决定继全国学习济南交警之后,在全国公安系统推广xx市公安局的治理经验。《法制日报》、《人民公安报》等报纸都大量报道了xx市公安局的这一公安战线的先进典型。xx市公安局如何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大转变呢?概括起来,可归结为八个字:大胆改革,狠抓管理。从1994年起,xx市公安局在局长李文喜同志的领导下,针对公安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公安局在人民心目中形象差的问题,坚决改革和转换队务管理机制、工作运行机制。其重要举措包括:①实行领导干部竞聘制、聘任制和民警聘用制,改变“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干好干坏一个佯”的传统体制;②创建《领导干部抓队伍建设的责任制度》、《民警违法违纪追究有关领导责任的制度》、《各级公安机关在办理刑事、治安案件中发现民警违法违纪问题要及时报告的制度》、从而解决了少数领导干部对队伍不敢抓、推卸责任、当老好人的问题;③制定和实施“十条禁令”、“八条局规”、严肃警纪,遏制违法违纪案件的发生;④实行案件集体审批制度、人犯处理追踪复查制度和错案追究制度,严格内部执法监督检查;⑤改革机构设置,将原来的行政性机构设置改为具有公安特色的指挥管理机关、勤务作战实体和基层战斗单位,加强作战实体建设,精简机关,充实基层;⑥改革工作运行机制,实行责、权、利统一,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⑦强化警务督察机制,保证各项改革措施的贯彻落实;⑧大力进行形象工程建设,全面推行警民联系卡制度、挂牌服务制度,改变工作作风和服务态度;等等。xx市公安局的改革措施内容广,力度大,成效显著。xx人民在依法治市中的创造性活动,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法治之路提供了既锐意进取、又脚踏实地的实践经验。2.法治建设的深厚力量存在于全体人民之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没有全体人民的积极参与,这项工作就不可能完成。xx人民对依法治市工作的积极参与,是推动xx城市法治建设的根本力量。xx人民积极参与本地区的法治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诸方面:(1)积极参与普法和学法,自觉遵槛律,提高笆律意识。(2)积极参与城市法治模式、法治道路和法治进程的探索。(3)积极参与xx市的地方立法活动。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xx市作为较大的市信有了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为使该顶权力的行使真正体现人民的意志,xx市人大在制定地方性法规时,始终坚持事前征求人民意见、事后听取人民反映的原则,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宗旨。在调查中、有位群众十分激动地对我们说:“我们真正尝到了当家做主的滋味!”(4)积极参与重点领域和基层的法治建设。在xx依法治市工作中,重点依法治理的领域包括环境保护、公安、市政建设文化市场、医药市场、商品市场、农村的计划生育等,而以公安、环保成效最为显著。xx公安系统改革取得的巨大成绩与人民群众以配合、监督、评价等方式的广泛参与是分不开的。1994年5月9日,市公安局正是在接到群众举报后才迅速查明包括一名分局副局长在内的三个参赌民警的,并分别给予这三个民警治安罚款3000元,党内、行政“双察看”处分,撤销了其中一人的分局副局长职务。此举在公安系统和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和震动,群众监督的积极性大为提高。1995年,群众举报数量比1994年增加了一倍。而xx公安局也主动接受群众监督,通过召开各种类型的群众座谈会、走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社会各界聘请警风、警纪监督员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环保是xx依法治理的另一个重点领域,其成效已闻名于国际环保界。而推动xx环境保护发生根本转变的动力则直接来自xx人民。在八十年代,xx是中国仅有的几个所谓“卫星看不见的城市”,污染相当严重。自1988年开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怀下,xx市委、市政府带领xx人民进行了为期七年的依法治污工作。1992年,本澳市近10万人参加了“十大污染源’的评定,评出了十家污染最严重的企业,有力地督促了这些企业依照《环境保护法》改进污染状况。xx还举办三所环保实验小学,编写小学环保教材,组织寒暑假环境保护考察,使青少年从小就具有保护环境的强烈意识。各厂矿企业也都利用各种途径减少、控制污染,以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的规定。七年以来,xx治理环境共投资4.8亿元,治理了44个项目。在xx全体人民的努力下,一度云遮雾罩、难见蓝天的xx市,今天又碧空万里,山清水绿。(5)积极参与法律监督活动。xx人民对xx市的立法、执法、司法等法制环节,都积极地予以评价和监督,有力地从而促进了法治机构的建设。xx人民在法治建设中的首创精神和积极参与给课题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像xx市市长李英杰所说,没有xx人,就不可有xx今日的依法治市,更不可能有xx将来的城市法治。

四、人民的评价是衡量法治建设成效的最高标准法治建设的成效可以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但从根本上说,衡量法治建设成效的最高标准只能是人民的评价。因为人民是社会的主体,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创造者、管理者和承担者;只有人民,才有可能、也才有资格对法治成效作出客观、全面、真实的评价。正因为如此,xx市十分重视人民的评价,始终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欢迎不吹迎”作为评价依法治市工作的最高标准。xx市委书记童九洲同志说得很实在,依法治市工作好不好,不要自己说好,要问老百姓是不是说好。1.确立人民评价法治建设成效的途径和机制为激发xx人民参与依法治市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xx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法院不仅对人民评价法治建设成效的意见十分关注,而且建立了人民得以畅所欲言的评价机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能否真正发挥作用,直接关系到法治建设的兴衰存亡。要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作用,就必须反映人民的意愿,倾听人民的呼声。在这方面,xx市人大敢于创新,敢于实践,刨造性地建立了人大代表法律素质评议制度。该制度具体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在正式委任前,候选人必须接受人大代表的法律素质评议,并参加法律知识考试。自推行这项制度以来,已有两名候选人因法律知识考核不合格而未被通过。二是对任职满两年以上的人大任免干部进行执法水平的评议操作的程序和办法是由人大代表对评议对象作一个月左右的调查,形成评议意见,提交人大常委会;评比对象按规定向人大常委会述职,最后由人大常委会作出评议决议。xx市环保局、土地规划同、电子局等部门的领导都受过法律素质评议。这项制度在xx产生了强烈反响,有力地促进了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过去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外在压力化成了内在动力。法院是法律的最后一道门榄,是解决法律纠纷的中枢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社会的良心所在。法院能否做到依法办事,是一个地方法治建设是否真正取得成效的集中体现。如果说法官的公正最能培养人民对法律的忠诚;那么,法官的腐败则最易导致人民对法律的不信任。多年来,xx市各级人民法院总是以人民的评价作为衡量工作成绩的标淮,经常挨家挨户听取民众的意见。1996年,xx市中级人民法院举行了一次大规模向人大、政协代表和当事人征求意见的活动,发出了3200份征求意见信,回收意见满意率达95%,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自1992年以来,xx市纪委、监察局、“纠风办”每年组织对全市24个执法机构和服务行业进行民意测评,使人民的评价成为推动各部门各行业严格执法的压力和动力。政府各部门也象公安系统、环保部门那样建立了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听取群众评议的机制。2.人民的评价是客观、公正的评价xx市依法治市工作重视人民的评价,人民的评价有力地推动了xx市的法治建设。xx人民对xx市公安工作的评价就再一次证明了一个朴素但却颠扑不破的真理: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1)法治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治安环境。xx公安系统经过大胆改革,队伍战斗力明显提高,有效地稳定了xx的社会治安秩序。近两年来,xx未发生一起重大恶性案件,在街上打架斗殴的也大为减少。群众普通反映:“上下班感到踏实、安全,家里也没后顾之忧了。”一位市人大代表在市人代会上感慨地说:“去年全市财政没有出现赤字,应该结公安局送块匾。没有他们,怎么能有这么好的形势。”(2)法治建设树立了政府的权威。人民群众从切身体会中看到了xx公安局改革取得的成效:警察态度好了,就连打电话说话的口气都变了;警察认真管事儿了,过去,有人打架,不见血、不出人命,很难请动警察,现在是有事儿就到;警察比过去精神了,交警整齐的着装让人一看就觉得威武。有一位退休老干部作出了这样的评价:“通过公安机关的变化,我们看到了全市的希望,看到了党和国家的希望。”xx群众对“有困难找警察”深信不疑。(3)法治建设增强了人民对公仆的信任和爱护。1995年9月,交警孙志强去北京参加全国劳模大会,在xx市总工会起程时,40多名出租车司机自发开车赶到那里,鸣笛为他送行。素有“猫”与“老鼠”关系谐称的警察与出租汽车司机之间,能有这份真诚、浓厚的感情,确是xx市的一大特色。过去,开人代会时,公安局长总是被质询的对象,有些批评非常尖锐;但1999年xx“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却纷纷提出议案,建议市委、市政府加大对公安工作的投人,改善民警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xx市群众普遍反映:“要象拥护解放军那样,拥护警察。”(4)法治建设保障了人民的切身利益。xx市公安局的改革不仅促进了公安系统执法水平的提高,而且增强了民警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保证了人民利益的实现。1995年夏天,xx明山分局体育场派出所户籍民警刘艳华一次乘公共汽车时,一位50多岁的男同志站起来非要给她让座不可。刘艳华感到很奇怪,哪有给年轻人让座的道理?这位男同志说:“有一次我去你那办户口,缺张介绍信,还差一元钱,你先给我办了,让我后补手续,结果没有耽误小孩上学报名。”刹那间,全车老少赞许、亲切的目光都投注在刘艳华身上。刘艳华感慨万千:“没有什么比这种场面更让我激动,没有什么奖赏比这种赞扬更令我自豪!”xx的依法治市历时十一年,虽取得巨大成就,但也还有不足。这可从xx人民对xx公安系统工作的评价中窥其一斑:“要都象公安局那样动真格的,什么都好了。”可喜的是,xx市委对此已有足够的认识,于1995年10月开始推广市公安局的经验,在全市很快兴起了“学公安,树形象”的热潮。或许,xx经验中最可值得我们珍视的,并不仅仅是它在全国首创了“普法教育”和依法治市”这两个第一”,也不仅仅是它为全国树立了“依法治污”和“依法治警”这“两个典范”,而更在于它以成功的例证,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再次证明了一条正踊的规律:法治社会是人类文明社会的必然选择;法治道路是各国人民根据本国历史、现实和国情所开辟的理性之路、智慧之路、前进之路。

第四篇:署名文章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转型发展的根本动力(鄂尔多斯工作第三期,定)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转型发展的根本动力 中共准格尔旗委书记祁毕西勒图

全面深化改革是准格尔旗转型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破解发展难题和瓶颈制约的根本途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准格尔旗将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按照“凝心聚力、转型发展、创新创业、再铸辉煌,把鄂尔多斯建成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的璀璨明珠”总要求,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锐意进取、真抓实干,着力推进改革创新,着力推动产业转型,着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着力加强和改善民生,着力加强党的建设,推动富强、文明、和谐、幸福、美丽准格尔建设,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坚持以产业转型为核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准格尔旗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由“一煤独大”的单一经济向多元经济转型,集中精力打造“六大产业基地”,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丰富发展内涵,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的步伐。一是以改革求突破,在多元发展上下功夫。积极改造提升煤炭产业,大力推进煤炭洗选、煤炭物流和兼并重组,打造现代化煤炭生产输出基地。积极做大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等清洁能源规模,加快延伸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化工产业链条,打造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抓住准格尔至天津南、准格尔至湖北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机遇,积极发展高水平火电,加快构筑“高铝煤炭—火电—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相关铝副产品”产业链,打造煤电铝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发展日用陶瓷、陶瓷酒瓶、礼品瓷和建筑陶瓷,打造内蒙古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小杂粮、瓜果、蔬菜等特色种植业和生猪、肉羊、奶牛、水产等规模化养殖业以及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生态休闲农业,打造沿黄现代农牧业示范基地。依托黄河峡谷、漫瀚调、油松王、沙漠、召庙等人文和自然资源,加快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基地。着力构建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型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形成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以改革促承接,在开放招商上下功夫。积极融入呼包鄂城市群、呼包银经济圈和蒙陕甘宁能源化工“金三角”,进一步加强与环渤海、京津冀等地的交流合作,争取更多的有利要素向我旗集聚。围绕打造“六大产业基地”重点抓好园区招商和产业链招商,抢抓京津冀雾霾治理带来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积极承接京津冀地区电力、化工产业转移,让更多更好的项目落户准格尔,推动承接产业转移向更大规模、更高水平、更好质量上发展。三是要以改革拓空间,在争创优势上下功夫。大力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全面放开投资领域,允许非公有制企业进入金融、能源、运输、公共事业等领域,支持企业参与铁路、集运站、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扶持本土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扶持旗内重点企业上市直接融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本土民营企业与引进企业相互参股、嫁接合作,实现资源、技术、人才、管理优势互补。四是要以改革提效能,在释放活力上下功夫。推进简政放权。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和事业性收费项目,建立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化管理和动态清理机制,编制和公开部门权力运行清单,清单之外一律不得实施行政审批或新设审批事项。加强政务服务平台建设。集中力量建设旗、乡两级政务服务体系,重点抓好旗政务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每个苏木乡镇、街道分别建设完善1个政务服务大厅,并与旗政务服务中心实现联网审批,切实做到便民利民。强化政务服务。按照“两减两化两提高”(减少审批事项,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优化审批流程,提高行政效能,提高群众满意度)目标要求,规范行政审批运行模式,推行“一个窗口受理、一个股室审核、一个机构审批、一个公章办结”的行政审批运行模式,建立“一家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完成”的并联审批制度。第二,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释放改革红利,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一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旗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建立校长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实行“阳光分班”,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逐步减小班容量,破解择校难题。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教育投入向薄弱学校倾斜、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着力点向一线教师倾斜、资助经费向农村贫困学生和城镇低保家庭学生倾斜。深化产教融合,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应全旗经济发展,兼顾升学与就业,具有先进职教理念和准格尔特色的现代中等职业教育体系,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新型培养模式,鼓励职业学校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二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推进公立医院标准化建设。探索建立大卫生框架下的“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和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人事薪酬制度,取消公立医院行政级别,公开选拔聘任院领导,激发医院内部活力。完善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服务制度。大力发展民营医疗机构,逐步放宽社会资本创办医疗机构的准入条件,将符合条件的民营医疗机构纳入医疗定点范围。三是健全促进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重点围绕“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及配套产业发展统筹考虑扩大就业问题,增加中小企业吸纳本地籍劳动力的比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就业。实施创业带动就业工程,加强创业园建设,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加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帮扶“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四是全力做好扶贫开发和民生兜底保障工作。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工程,结合全市“三到两强”服务,认真落实规划、项目、干部“三到村三到户”帮扶举措,突出抓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改善三个重点,确保年底5000人稳定脱贫,三年内完成1.5万人脱贫任务。加快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和改进低保工作,实现城乡困难群众应保尽保,突出解决好近2万名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大力实施百姓安居工程,积极盘活存量商品房,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大力改造农村危旧房。五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切实抓好农村和社区基层基础工作,把更多的行政资源、组织资源向基层倾斜。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和权益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信访事项合议庭工作制度,全面推进信访信息化建设,办好“书记信箱”和“旗长热线”。全力抓好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工作,强化监管和问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六是扎实推进农村“十个全覆盖”工程。把“十个全覆盖”作为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重大民生工程来抓,与现代农牧业、扶贫攻坚、乡风文明、文化旅游工程、乡村公路建设“六位一体”统筹推进,重点规划建设95个嘎查村,采取先易后难的原则,2014年完成30个嘎查村的“十个全覆盖”任务,2015年、2016年分别完成35个、30个。

第三,坚持以生态转型为基础,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着力建设美丽准格尔。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坚定不移守住绿色生命线,毫不动摇地抓好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健全生态保护体制机制。科学编制和认真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稳步推进禁止开发区人口转移,积极引导工业项目向开发区、工业园区集中,合理整合土地资源。严格落实禁牧制度,大力推广舍饲养殖和半舍饲养殖。依法保护耕地,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占用。二是改革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根据环境容量和产业定位合理配置节能减排指标,建立“节能减排及节水”联评机制,进一步完善定性及定量限值体系。加强现有工业项目管理,要求企业全部安装在线监控系统,实行部门联动机制,实现全旗在线监督系统全覆盖。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地下水资源管理和水源地保护,继续推进主要水污染物污染减排,坚决杜绝工业项目取用地下水。加强大气污染监测,严格执行废气污染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计划。

第四,坚持以文化转型为支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努力把准格尔旗建设成为西部文化强旗,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一是深化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改革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文化单位内部机构和新闻媒体等文化单位运行机制,改革文化事业单位拨款制度,进一步理顺文化行政部门与所属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理顺全旗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体制,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发展,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建立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发展体制机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创建全国文明旗县城,深入推进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各类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的运用、管理和内容建设,完善媒体治理机制,严格执行新闻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二是健全文化产业发展机制体制。完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扩大政府文化资助和文化采购,着力打造以漫瀚调为代表的系列文化品牌。建立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推进文化与创意、科技、旅游、体育、信息、工业产业以及传统产业等融合发展,促进文化资源整合。加强文化产品市场建设,打造民族文化主题公园,培育文化消费市场。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源相结合,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三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备、人员、经费、管理、服务等主要指标规范化、标准化,结合农村“十个全覆盖”工程全面实现嘎查村文化室全覆盖。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完善旗、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城镇10分钟、农村2公里文化圈目标。

第五篇:署名文章全面的深化改革是推动转型发展的根本动力鄂尔多斯工作第三期,定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转型发展的根本动力

中共准格尔旗委书记

祁毕西勒图

全面深化改革是准格尔旗转型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破解发展难题和瓶颈制约的根本途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准格尔旗将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按照“凝心聚力、转型发展、创新创业、再铸辉煌,把鄂尔多斯建成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的璀璨明珠”总要求,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锐意进取、真抓实干,着力推进改革创新,着力推动产业转型,着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着力加强和改善民生,着力加强党的建设,推动富强、文明、和谐、幸福、美丽准格尔建设,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坚持以产业转型为核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准格尔旗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由“一煤独大”的单一经济向多元经济转型,集中精力打造“六大产业基地”,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丰富发展内涵,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的步伐。一是以改革求突破,在多元发展上下功夫。积极改造提升煤炭产业,大力推进煤炭洗选、煤炭物流和兼并重组,打造现代化煤炭生产输出基地。积极做大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等清洁能源规模,加快延伸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化工产业链条,打造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抓住准格尔至天津南、准格尔至

湖北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机遇,积极发展高水平火电,加快构筑“高铝煤炭—火电—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相关铝副产品”产业链,打造煤电铝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发展日用陶瓷、陶瓷酒瓶、礼品瓷和建筑陶瓷,打造内蒙古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小杂粮、瓜果、蔬菜等特色种植业和生猪、肉羊、奶牛、水产等规模化养殖业以及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生态休闲农业,打造沿黄现代农牧业示范基地。依托黄河峡谷、漫瀚调、油松王、沙漠、召庙等人文和自然资源,加快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基地。着力构建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型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形成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以改革促承接,在开放招商上下功夫。积极融入呼包鄂城市群、呼包银经济圈和蒙陕甘宁能源化工“金三角”,进一步加强与环渤海、京津冀等地的交流合作,争取更多的有利要素向我旗集聚。围绕打造“六大产业基地”重点抓好园区招商和产业链招商,抢抓京津冀雾霾治理带来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积极承接京津冀地区电力、化工产业转移,让更多更好的项目落户准格尔,推动承接产业转移向更大规模、更高水平、更好质量上发展。三是要以改革拓空间,在争创优势上下功夫。大力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全面放开投资领域,允许非公有制企业进入金融、能源、运输、公共事业等领域,支— 2 — 持企业参与铁路、集运站、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扶持本土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扶持旗内重点企业上市直接融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本土民营企业与引进企业相互参股、嫁接合作,实现资源、技术、人才、管理优势互补。四是要以改革提效能,在释放活力上下功夫。推进简政放权。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和事业性收费项目,建立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化管理和动态清理机制,编制和公开部门权力运行清单,清单之外一律不得实施行政审批或新设审批事项。加强政务服务平台建设。集中力量建设旗、乡两级政务服务体系,重点抓好旗政务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每个苏木乡镇、街道分别建设完善1个政务服务大厅,并与旗政务服务中心实现联网审批,切实做到便民利民。强化政务服务。按照“两减两化两提高”(减少审批事项,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优化审批流程,提高行政效能,提高群众满意度)目标要求,规范行政审批运行模式,推行“一个窗口受理、一个股室审核、一个机构审批、一个公章办结”的行政审批运行模式,建立“一家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完成”的并联审批制度。

第二,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释放改革红利,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一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旗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建立校长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坚持义务教育免试

就近入学,实行“阳光分班”,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逐步减小班容量,破解择校难题。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教育投入向薄弱学校倾斜、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着力点向一线教师倾斜、资助经费向农村贫困学生和城镇低保家庭学生倾斜。深化产教融合,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应全旗经济发展,兼顾升学与就业,具有先进职教理念和准格尔特色的现代中等职业教育体系,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新型培养模式,鼓励职业学校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二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推进公立医院标准化建设。探索建立大卫生框架下的“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和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人事薪酬制度,取消公立医院行政级别,公开选拔聘任院领导,激发医院内部活力。完善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服务制度。大力发展民营医疗机构,逐步放宽社会资本创办医疗机构的准入条件,将符合条件的民营医疗机构纳入医疗定点范围。三是健全促进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重点围绕“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及配套产业发展统筹考虑扩大就业问题,增加中小企业吸纳本地籍劳动力的比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就业。实施创业带动就业工程,加强创业园建设,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加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帮扶“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四是全力做好扶贫开发和民生兜底保障工作。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工程,结合全市“三到两强”服务,认真落— 4 — 实规划、项目、干部“三到村三到户”帮扶举措,突出抓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改善三个重点,确保年底5000人稳定脱贫,三年内完成1.5万人脱贫任务。加快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和改进低保工作,实现城乡困难群众应保尽保,突出解决好近2万名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大力实施百姓安居工程,积极盘活存量商品房,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大力改造农村危旧房。五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切实抓好农村和社区基层基础工作,把更多的行政资源、组织资源向基层倾斜。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和权益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信访事项合议庭工作制度,全面推进信访信息化建设,办好“书记信箱”和“旗长热线”。全力抓好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工作,强化监管和问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六是扎实推进农村“十个全覆盖”工程。把“十个全覆盖”作为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重大民生工程来抓,与现代农牧业、扶贫攻坚、乡风文明、文化旅游工程、乡村公路建设“六位一体”统筹推进,重点规划建设95个嘎查村,采取先易后难的原则,2014年完成30个嘎查村的“十个全覆盖”任务,2015年、2016年分别完成35个、30个。

第三,坚持以生态转型为基础,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着力建设美丽准格尔。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坚定不移守住绿色生

命线,毫不动摇地抓好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健全生态保护体制机制。科学编制和认真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稳步推进禁止开发区人口转移,积极引导工业项目向开发区、工业园区集中,合理整合土地资源。严格落实禁牧制度,大力推广舍饲养殖和半舍饲养殖。依法保护耕地,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占用。二是改革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根据环境容量和产业定位合理配置节能减排指标,建立“节能减排及节水”联评机制,进一步完善定性及定量限值体系。加强现有工业项目管理,要求企业全部安装在线监控系统,实行部门联动机制,实现全旗在线监督系统全覆盖。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地下水资源管理和水源地保护,继续推进主要水污染物污染减排,坚决杜绝工业项目取用地下水。加强大气污染监测,严格执行废气污染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计划。

第四,坚持以文化转型为支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努力把准格尔旗建设成为西部文化强旗,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一是深化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改革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文化单位内部机构和新闻媒体等文化单位运行机制,改革文化事业单位拨款制度,进一步理顺文化行政部门与所属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理顺全旗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体制,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发展,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建立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 6 — 效益的文化发展体制机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创建全国文明旗县城,深入推进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各类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的运用、管理和内容建设,完善媒体治理机制,严格执行新闻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二是健全文化产业发展机制体制。完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扩大政府文化资助和文化采购,着力打造以漫瀚调为代表的系列文化品牌。建立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推进文化与创意、科技、旅游、体育、信息、工业产业以及传统产业等融合发展,促进文化资源整合。加强文化产品市场建设,打造民族文化主题公园,培育文化消费市场。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源相结合,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三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备、人员、经费、管理、服务等主要指标规范化、标准化,结合农村“十个全覆盖”工程全面实现嘎查村文化室全覆盖。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完善旗、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城镇10分钟、农村2公里文化圈目标。

第五,坚持以党的建设为保障,切实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为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严格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扎实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为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坚

强保证。一是完善党委决策机制。强化旗委常委会自身建设,严格执行旗委常委会议事决策规则,提高党委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坚持民主集中制,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进一步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制度。二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探索不同干部人选产生方式,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制度,防止唯票取人。改进竞争性选拔干部方法,防止唯分取人。改革考核评价制度,完善工作考核、领导班子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三位一体”综合考评体系。三是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全面推行村级重大事务决策“532”工作法,完善党员定期评议党组织制度。加强苏木乡镇街道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激励保障和管理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强农村、社区、机关、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基层党组织建设,落实和完善各级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严格党员教育管理,健全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四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落实纪检机关监督责任,坚持有错必究,有责必问,对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和不正之风长期滋生蔓延的地区和部门,实行“一案双查”,确保主体责任落到实处。五是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继续深化“三到两强”服务,进一步推动形成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健全“三公”经费管理制度,加强对— 8 —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公务用车、办公用房等各项规定,切实规范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使领导干部享受待遇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下面内容为赠送的工作总结范文,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可以编辑删除!!工作总结怎么写:医院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 9 —

一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在一年里,我在院领导、科室领导及同事们的关心与帮助下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工作,在思想觉悟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本的工作总结主要有以下几项:

1、工作质量成绩、效益和贡献。在开展工作之前做好个人工作计划,有主次的先后及时的完成各项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工作效率高,同时在工作中学习了很多东西,也锻炼了自己,经过不懈的努力,使工作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开创了工作的新局面,为医院及部门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思想政治表现、品德素质修养及职业道德。能够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医学教,育网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以病人中心”的临床服务理念,发扬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立足本职岗位,踏踏实实做好医疗服务工作。向各位局领导以及全体教职工进行述职,请予批评指正。

一、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我校一年来,秉承“质量是生命,师德是灵魂,公平是民心,安全是保障”的教育理念,以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标准化学校建设— 10 — 为突破口,以“让教育接地气,创建新学校”为学校发展目标,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大打翻身仗,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实现了“质”的飞越。

在全体教职工的努力下,我们基本完成了《XX年目标管理责任状》中的德育管理、教学管理、两基、师训、标准化学校建设、特色学校建设、艺体卫、财务管理、捐资助学、组织工作、信访监督、工会及团队、行风建设、安全、政务等xx项工作任务。

3、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和具体工作。能严格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刻苦严谨,视病人为上帝,始终把他们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能及时准确的完成病历、病程录的书写,对一些常见疾病能独立诊断、治疗。较好的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遇到问题能在查阅相关书籍仍不能解决的情况下,虚心的向上级医生请教,自觉的做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从而提高了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主要亮点

1、确定和生成了“让教育接地气,创建新学校”的学校发展

目标。让教育接“地气”,创建“新”学校,是指教育必须遵循规律,脚踏实地,摒弃功利思想,拆掉空中楼阁,不折腾。努力让学校教育贴着“地面”,接受地中之气。更多的关注学校教育与师生愿望、诉求、发展的最佳契合点,使教育根植于中华

民族优秀文化的丰润土壤,根植于新中国教育的优秀经验,根植于中国的国情,根植于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全体师生在学校教育中真正快乐成长、幸福成长、茁壮成长,创建一个全“新”的学校。

2、在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中,全校上下戮力同心,攻坚克难,目前,已经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并被评为市级先进,推荐省级先进。我们正在积极准备,迎接近期到来的省教育督导室的复检。在九月二十一日是的检查验收中,验收组的袁主任用感动、惊奇来形容他的心情,给予我校有内涵、有特色、有发展的高度评价,当场决定推荐我校为省级先进学校。

3、德育工作我们重点抓住“诵弟子规 孝行天下”德育主题

教育活动,开展“孝道”教育,传递“正能量”。“一周一行”已经成为我校的一个传统,一大特色。学生为父母长辈洗脚洗头、端茶倒水,做家务等,使孩子们从小就懂得感恩,并带动父母及全社会孝敬自己的父母长辈,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学校收到家长反馈信息四百余件。我们编写了《诵弟子规 做小孝星》校本教材,已经投入使用。学校自编了“孝亲操”,得到市督导室领导的首肯。(述职报告)我们把感恩教育延伸到了校外,全校师生长期照顾无儿无女的抗美援朝老军人卢爷卢、卢奶奶,定期看望,送去生活用品,全体男教师为其捆玉米秸秆等,老人给学校送来了锦旗。主题读书活动成果显著,我校吴彥川同学被选为我县唯一一名优秀学生进京领奖。— 12 — 学校设立朵朵爱心基金,全体师生每年募捐一次,用于救助校内外的弱势群体。

4、努力构建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的“构建自主学习的高效课堂”教改活动,一年来,举行了上下学期各两个月的教改展示课活动,天天展示,天天评课,使我们的教改取得了可喜欢的成果。曹红军的快乐课堂、王玉荣的自信课堂、周杰的高效课堂、宋永亮的激情课堂已经形成了鲜明教学风格。教学管理上,我们强化“规范”这一主旨,越是常规的工作,我们越是强制规范。学校实行查课制度,一年来,仅我参与的查课就进行了五次。

4、工作态度和勤奋敬业方面。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正确认真的对待每一项工作,工作投入,热心为大家服务,认真遵守劳动纪律,保证按时出勤,出勤率高,全年没有请假现象,有效利用工作时间,坚守岗位,需要加班完成工作按时加班加点,保证工作能按时完成。总结一年的工作,尽管有了一定的进步和成绩,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比如有创造性的工作思路还不是很多,个别工作做的还不够完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在新的一年里,我将认真学习各项政策规章制度,努力使思想觉悟和工作效率全面进入一个新水平,为医院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医生的天职就是治病,这些基本工作我这么多年来一直在进步,虽然质变还是没有发生,不过相信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我就会迎来自己的质变和升华。我在不断的提升我的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我相信只要我做到了这一切,我就会迎来一个美好的未来!— 13 —

下载人民是推动本溪十年依法治市的根本动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民是推动本溪十年依法治市的根本动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