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好习惯陪伴孩子一生(读教育漫话有感) 2

时间:2019-05-15 15:30: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好习惯陪伴孩子一生(读教育漫话有感) 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好习惯陪伴孩子一生(读教育漫话有感) 2》。

第一篇:让好习惯陪伴孩子一生(读教育漫话有感) 2

让好习惯陪伴孩子一生

——读洛克的《教育漫话》有感古林镇中心小学叶飞

《教育漫话》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撰写的一本教育名著。读洛克的《教育漫话》就宛如一位有思想的长者站在你的面前,和你聊天,聊聊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语调亲切平和,娓娓道来,所聊内容却非常深刻,让我们做父母的对待孩子的教育有点可追,作为老师我们也是有很多参照的地方。这本书的主题是“绅士教育“,他所提到的教育,是为了将每个儿童培养成为绅士,成为一个具备健康体魄、高尚道德以及精深知识的人。

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很浅显,通过5个大主题,212个小点,从健康教育、良好德行的培养知识技能教育这三个大方向来阐述。其中,他把健康教育放在第一位,他认为“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为了获得强健的体魄,他对儿童的吃穿住行提出了各方面的要求。读这个章节的时候,我突然感觉洛克讲得特别有道理,针对他所说的,我发现自己在儿子的健康教育上还是存在着一定差距的。比如说他提倡的让身体习惯“冷”,身体只要从开头就习惯于某事,以后就可以长期承受某事。是啊,常常看到小区里一些外地的小孩,在冬天的时候穿着单薄的衣服,这个时候就特别担心,这么冷的天气难道他们就不怕感冒吗?因为我家儿子很小就穿着比我们多一件衣服这样的理念,冬天的时候常常行动不便。但即便如此,还时常感冒,可是那些穿的少的孩子却也很少看到他们感冒,这样想想洛克所谓的让身体习惯“冷”这个理论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于此,洛克也提出了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就要不可避免地提到赏罚制度。洛克认为儿童要及早管理,越小的时候越需要严格对待,等年龄越大,反而需要与之亲切地相处。洛克认为使用体罚应该谨慎,因为稍有不慎,就会给儿童的心理造成阴影,儿童可能会胆怯、羞涩、沉默等。这点也让我很有感触,我在对儿子的教育是,常常由于自己心里比较急躁,对他的要求过严,当他出现问题时,我总会“批评”他。这个时候他总是用他很无辜的眼神看着我,心里有很多话要说,但是都咽下去了。我知道这样对他不好,我也想好好倾听他的心声,但是一定你给他的心里造成阴影后,他就会越来越胆怯,我觉得对他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我现在特别赞成洛克的说法,体罚是最后的手段,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使用体罚。

最后洛克也反对强迫孩子学习,他主张宁可让孩子晚一点学会读书,也不能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憎恨的心里。是啊,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他总会更用心去学,如果我们强迫孩子学习,他将对任何事情都感到厌烦。

可以说,《教育漫话》这本书贴近儿童的生活,对儿童教育的各个方面描述得非常透彻,让我在教育儿子方面有所感悟,同时也为我作为教育者的教育实践工作提供了学习的方向。

第二篇:好习惯让孩子受益一生

好习惯让孩子受益一生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习惯就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

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俏皮话:

“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换句话,可以说“忘不掉的是真正的素质”。而习惯正是忘不掉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

所以,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他还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也用不尽。”

北京某外资企业招工,报酬丰厚,要求严格。一些高学历的年轻人过五关斩六将,几乎就要如愿以偿了。最后一关是总经理面试。总经理说:“我有点急事,你们等我10分钟。”总经理走后,踌躇满志的年轻人们围住了老板的大办公桌,你翻看文件,我看来信,没一人闲着。10分钟后,总经理回来了,宣布说:“面试已经结束,很遗憾,你们都没有被录取。”年轻人大惊大惑:“面试还没开始呢!”总经理说:“我不在期间你们的表现,就是面试。本公司不能录取随便翻阅领导人文件的人。”年轻人全傻了。因为从小到大,没有人告诉他们这一常识,更谈不上习惯养成。

与上述例子相反,良好的习惯也常常助人成功。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4.75吨重的“东方l号”航天飞船进入太空邀游了89分钟,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他在20多名宇航员中,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偶然事件。原来,在确定人选前一个星期,主设计师罗廖夫发现,在进入飞船前,只有加加林一个人脱下鞋子,只穿袜子进入座舱。就是这个细节一下子赢得了罗廖夫的好感,他感到这个27岁的青年如此懂得规矩,又如此珍爱他为之倾注心血的飞船,于是决定让加加林执行人类首次太空飞行的神圣使命。

从更深刻的意义上讲,习惯是人生之基,而基础水平决定人的发展水平。大量事实证明,习惯如何常常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败,也可能导致事业的成败。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1824—1870)说:“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其神经习惯中所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可以享受它的„利息‟。”另一方面,“坏习惯在同样的程度上就是一笔道德上未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其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便有重视孩子健康人格培养的传统。被誉为“智慧的化身”的诸葛亮在《训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成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学也,意也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家席,将复何及!”用白话翻译过来,意思是:君子的品行是: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来陶冶品德。如果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安定宁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想要学习必须心静,想要有才能必须学习。不学习就不能扩充自己的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自己的学业。放纵懈怠就不能勉励自己专心致志,轻薄骄躁就不能陶冶自己的品性。年龄与时光一同流逝,意志与岁月一同远去,理想不能实现,不能有益于社会,像枯草一样凋落,空自悲伤地固守着简陋的房屋,想要改变(回复到过去)又怎么来得及。

我的一位朋友给孩子起名为“宁远”,便是取诸葛亮的意思,即“宁静致远”。大家想一下,自然会悟出道理,如果没有良好习惯为基,任何理想的大厦都难以建立起来。

第三篇:读《教育漫话》有感

《教育漫话》读后感

九渡河镇中心小学惠慧

偶然看了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他是绅士教育论最系统的代表作,为培养社会型人材而写的,它是教育历史上的重大转折,它主要论述“绅士教育”。

《教育漫话》十分通俗易懂,书中既没有艰深难懂的理论,也没有晦涩的学术概念,作者有如在和亲朋好友话家常,语调亲切平和,道理简单明了,但他所讲的东西却非常深刻,极有启发意义。这种深入浅出的东西,只有大师才能写得出来。书中的许多话都能引起我的思索.有些话引起了我的警醒,我想我们教师的工作要比医师更重要。若不是每位老师认真对待每一堂课,那么也许会培养出更多的庸医,伤及更多人的性命。

“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我们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极微极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样,水性很柔,一点点人力便可以把它导入它途,使河流的方向根本改变。从根源上这么引导一下,河流就有不同的趋向,最后就流到十分遥远的地方去了。”由此我意识到孩子要从小培养习惯,应从学初就让学生明确班规知道如何做才是对的。而我们在真正的管理过程中往往会采取鞭挞的方式,其实这是教育上最不适用的一种办法。因为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他们就此喜欢上应该做的事情,但事实上我们可以想:无论是什么事情,假如他不高兴去做的时候,却有人去打他,用恶言恶语去骂他,非要他玩不可,形式很美观,质料很贵重,里面盛着的东西总不能使他感觉到好吃一样。与此同时,这种棍棒教育在实行的时候,学生是会屈服的,是会佯作服从的。可是一旦不用教鞭,没人看见时他们便越会放任,显露出的势头回比约束前更加强烈。

读了《教育漫话》,让年轻的我进一步去思考,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究竟如何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对于我们现代教育办学教学都有很高的启发和反省,可以从中吸取有益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并且反思我国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根据读后所想,下面就来探讨一下教育应该养成哪些使孩子终身受益的优秀品质和独特个性。

一、健康

“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这是对于人世间幸福的一种简短而充分地描绘。”这是《教育漫话》卷首第一句话。约翰•洛克在书中主张,孩子应从幼年起就进行锻炼,反对娇生惯养;提出童年不宜穿太多的衣服,要多过户外生活,多做户外活动,多接近自然,多游

泳,用冷水冼脚从而锻炼意志;饮食要清淡,多吃面食,少吃肉腻食品,不饮烈性饮料;多运动、多睡眠、多呼吸清新空气等许多有益的、具体的见解。约翰•洛克把健康区分为身(身体)、心(精神)两个方面。这两方面都是“能工作、有幸福”的基础条件。“凡是身体和精神都健康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别的奢望了;身体、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便得到别的种种,也是徒然。”因此约翰•洛克要求家庭教育要充分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问题,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着力养成孩子健康的品性。约翰•洛克的“健康”品性,既包括对健康的自觉意识,也包括科学地生活的常识。由此得到的启示是,家庭教育必须把保障孩子的身体和精神健康作为最基础的环节,要采取科学的教育、培养态度和方法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尤其是要帮助孩子了解自身特点,培养自我认识能力,学会客观地对待自己,学会倾听和表达,把握自己的情绪,学会缓解压力,控制心态平衡的方法,学会理解和支持他人,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使孩子远离心理疾病,发展健全的精神。这点在我们的社会社会生活中尤为重要。

二、习惯

《教育漫话》中约翰•洛克的见解是:“孩子因为年龄增长,自由便应跟着到来,许多事情他应信托自己的行动去应付,因为他不能永远受人监护;只有你给他良好的原则和牢固的习惯,才是最好的、最可靠的,所以也是最应该注重的。”“因为一切告诫与规则,无论如何反复叮咛,除非实行成了习惯,全是不中用的。”“习惯可以在这里是这样,在其它情形下也是这样。” “习惯的力量比理智更加有恒,更加简便。”习惯是经多次重复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去自觉的行为方式。约翰•洛克认为,习惯的形成过程“是给予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之在儿童身上固定起来;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很自然地就可发生作用了。”这个见解无疑是正确的。我们的言行、品质、个性,说到底都是日积月累养成的习惯而已,好的习惯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说过,“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亚里士多德也说过“优秀本质上是一种习惯”。教育要着意养成孩子的好的习惯、优秀的习惯、形成将来成功的习惯。好的习惯很多,积极思考的习惯、谦逊的习惯、全力以赴专心致志的习惯、做事一丝不苟的习惯等。从小处看,仔细观察的习惯、善于提问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预习复习的习惯、归纳总结的习惯、善于反思的习惯,甚至于约翰•洛克提到的早起早睡的习惯、严格遵守作息制度的习惯等。教育要努力发现和保护孩子在各个方面的优秀的行为,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精神财富。

三、分享

分享意味着彼此共享,分享意味着相互理解与合作。《教育漫话》中约翰•洛克提出,教

育要培养孩子与兄弟姐妹、与伙伴、与他人分享事物,分享知识和快乐的品性。他说,“关于取得事物与占有事物,你要教导孩子,使他们能把自己所有的东西分给朋友,一点也不要为难,不吝啬,使他们从小就从经验中知道,凡是最大量的人也是最富有的,而且还得到别人的敬重与称誉”。“分享”可使兄弟姐妹之间来得更加和睦,更有礼貌,且同样推及旁人。“分享”可使儿童养成温厚、对人和善、慷慨、以及得到一种快乐,视为一种值得自豪的事。的确,使学生学会分享,可以使他们学会在关心、欣赏自己的同时,同样关心欣赏他人,可以使他们有效地团结合作,有效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效地走出自我中心和自我封闭,学会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积极接纳他人和换位思维的技巧。最终,“分享”的品性有利于他们毕生的健康成长。约翰•洛克多次强调,“分享”的品质要从小加以培养,“使儿童经过不断的练习,便能把自己所有的东西给予别人而不觉为难。”“乐于赠予别人的美德,要加以培植。”儿童的美德应“建立在大量与慷慨地把自己所有的或好的东西去给予别人上面”。这些见解和教育要求无疑都是有益的。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已,不知爱别人,这是当前独生子女一代的性格通病,而当前我们的家庭教育中,约翰•洛克所提到的这种“分享”品质的培育又是何其缺失。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有着不可弥补的根本缺陷,那就是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生活和教育情境会造成孩子的独占性格,而缺乏与他人分享的宝贵经验。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有理性、有同情心、有爱心,一个根本不知道关心人、同情人、爱别人的孩子必定会生出阴暗的心理,整个心灵人格也不会健全。因此,必须认真记取约翰•洛克的教诲,在家庭教育中充分注重孩子的分享品质的培养和训练,父母应从小就在孩子的心田里播下善良的种子,让他们学会爱人,学会移情,学会与人相处,学会民主与合作,学会与他人分享事物、分享知识、分享快乐、分享情趣和其它经验,从而使他们的个性保持健康和丰富。“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洛克先生从英国当时社会的实际,从培养绅士的角度出发,必须具备理智、礼仪、智慧和勇敢这四方面的道德品质。而这些“道德品质应该及早形成,那可是影响儿童一生一世的。”在我们周围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对孩子的错误放纵不管,他们认为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这恰恰是最危险的。洛克认为应该在儿童“精神最纤弱,最容易支配的时候”要让他们习惯于遵守约束,服从理智,免得以后难以纠正。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同时培养的习惯不能太多,否则,花样太多会把他们搞得晕头转向,反而不利于习惯的培养。在德育培养的过程中,榜样示范的作用不可小视。我们知道,孩子是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的,都爱模仿别人,特别是小学生。如果我们把他们熟识的人的正确的或错误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面前,同时说明为什么美丽或丑陋,这种榜样的力量比任何说教的力量都大。当然作为教师我们还不能忽视我们自身的榜样作用,“倘若某件事情,你认为他做的是一件过错,你自己却做了,那么,他便一定会以你的榜样为护身符,那时你再想用正当的方法去改正他的错误就不容易了。”那么一旦孩子不慎犯了错误该怎么办?洛克指出,他认为惩罚应尽量避免,主张唤醒儿童内心深处的,触及心灵的荣誉感和羞耻心,因为“儿童对于名誉是极敏感的”,他们觉得被别人看得起是一种快乐。他们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后,对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刺激,“只有出自内心的羞耻心和不愿见恶于人的畏惧心,才是一种真正的约束”。德行形成的关键在于以理性导引生活,以理智克制欲望。因此,为了达到使欲望服从理智的教育理想,就必须在儿童身上培植那种不“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不“违反公道”,“乐于赠予别人”和不“曲解事实”,“说话绝对要真实”等美德。通晓事故,进退得当、举止文雅、娴于礼仪、气质温和等,这是一个有教养的绅士所必不可少的外在的和内在的品质。那些违反礼仪要求,言行粗野,对别人无端轻蔑视、揶揄、非难甚或故意刁难等等,都是没有礼貌的。

<教育漫话》的教育思想主流是进步的,是值得今天的我们继续学习的。如这一段话,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不掉的。”这样的话不能不让人去审视自己:总之即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第四篇:读《教育漫话》有感

读《教育漫话》有感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一书,其内容使我受益匪浅。

约翰·洛克对教育的力量怀有极大的信心。他认为人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几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他差一点成了个教育万能论者。但他又认为“我们不应该希望完全改变儿童的本性。稍微改变一点点是可以的,但很难把它们完全改成一个相反的样子。”这才又给教育的力量加上了一点制约。因此,约翰·洛克十分重视早期教育的关键作用。一是因为儿童少小时的可塑性最大。二是因为幼小时的印象:“都有极重大及长远的影响。”像水源一样,稍加引导,“便可以把它导入他途,使河流的方向根本改变”。所以,越是早期教育越要谨慎从事,因为教育上的错误“像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错了,以后就难补救了。

他还认为“教育上难以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惟有德行才是真实的善,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在这方面,他重视培养儿童克制自己的思想和纯粹顺从理性所认为最好的指导的能力,反对溺爱或纵容;重视从小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难免于纠正。从小使儿童畏惧和服从父母,树立父亲的威信,使其小时侯成为“顺从的臣仆,长大了成为亲昵的朋友”。而不可相反。重视惩罚问题,认为严酷的惩罚“在教育上的害处很大”,尤其鞭打,更为有害,它使儿童更喜欢做不该做的事情,更不喜欢他们应

做的事情,“这种奴隶式的管教,其所养成的也是一种奴隶式的脾气”。即使不能不偶一采用,也当重在养成儿童的羞耻之心,而不在使儿童害怕痛苦。重视奖励问题,认为不可用奖品去取得儿童的欢心,不可把奖励作为鼓励儿童去做某些该做的事情的条件,而应以培养他们的荣誉心为指归。重视利用儿童的兴致,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这样去诱导他们,不能靠规则,要靠练习。重视使儿童从心底里有礼貌,而不必过早计较举止上的礼貌,要避免不良伴侣的污染和注意榜样的作用。但他又认为礼仪与懂得人情事故之所以重要,乃是可以为其“获得一切与他接近的人的尊重和好感”,“儿童获得了这种美德,日后所得的好处是很大的,他凭着这一点点成就,门路就可以更宽,朋友就可以更多,在这个世界上的造诣就可以更高”。这是一套为人处世的哲学观点。约翰·洛克重视择师问題,认为家长不可吝惜金钱,而应该千方百计聘请一位称职的导师,要以身作则地尊重导师,并让全家都尊重他,导师本人除了学问以外,还要善于亲近学生,倾听学生的意见,要善于使学生用理智去思想,要能以身作则,要精通并娴习他所要教给学生的一切。

由以上内容我不由自主地想到身边的学生。我们教授的是初中学生,很多学生都已经养成了习惯。有的是良好习惯,有的是不良习惯,比如:有的学生小学时学习就没打好基础,进入中学仍跟不上课,即使是坐在课堂上也是心不在焉,这样的学生是很难进步的;还有的品行很差,时不时出口骂人,损坏公共财物等。针对这些不良的行为,作为教师必须下大力气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明白没有知识是无法创

造美好未来的。也像约翰·洛克说的那样:“因为年龄增长,自由便应跟着来到。许多事情他都应该信托他自己的行动去应付,因为他不能永远受人监护,只有你给他的良好原则与牢固习惯,才是最好的,最可靠的,所以也是最应该注重的”。所以,现在就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把握住该学的知识。

总之,洛克的教育漫谈是一本饱含哲理而又写得深入浅出,生动感人的书。除了以上我谈到的内容外,还有对教育力量的深刻信念,对父母的教育和早期教育的重视以及好些具体教育工作的见解,时止今日,还是可以发人深省的。

第五篇:让中国传统美德陪伴孩子的一生

让中国传统美德陪伴孩子的一生

——《三字经》读后感

小时候,就听过《三字经》这本书,但一直没有认真读过,这次亲子阅读和孩子一起读了这本书,对这部经典产生由衷敬佩。原来我们要孩子懂得的人生道理、培养的生活学习中的好习惯在这本小小的书里都有。虽然这本书不如漫画书吸引孩子,但我想让这本书陪伴孩子,让他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遗留给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遗产。它那短小的篇幅,却蕴含着许多深刻的哲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段话讲的意思是:昔汉时的黄香,9岁的时候,就懂得要孝敬父母,每当夏日炎热时,给父母扇枕席,使枕席变得清凉。在冬天严寒之时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枕席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很多孩子们认为父母给自己做任何事情都是应该的,久而久之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黄香的故事就是要教育孩子懂得感恩,懂得回报父母。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这句话的意思是:勤奋努力地学习,一定会获得成功,而天天玩乐、懒惰是没有益处的。它告诉我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可虚度岁月,蹉跎光阴。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要指导孩子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做到劳逸结合,不要整天沉迷于游戏。学习时也要改掉懒惰的毛病,要一丝不苟、认认真真的学习,不断地提高学习效率,不要浪费宝贵的时间。

《三字经》里面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历史故事、古今贤文、人生哲理等,劝大家珍惜时间,讲文明懂礼貌。教育孩子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礼貌待人、勤奋好学,而这些恰恰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源源流长的传统美德,《三字经》将成为孩子人生成长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一本非常好的文学启智类书籍。

刘冠辰家长:邓青

下载让好习惯陪伴孩子一生(读教育漫话有感) 2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好习惯陪伴孩子一生(读教育漫话有感) 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洛克《教育漫话》有感

    关于儿童美德的教育 ——读洛克《教育漫话》有感 洛克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教育漫话》的主题是“如何培养一个绅士”,这里的绅士是指我们现在所谓的具有开拓精神的......

    读《教育漫话》有感(合集5篇)

    读《教育漫话》有感读完洛克的这本书,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跟读者们聊天一般,本以为是一本生涩的教育理论,其实不然,作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告诉我们,他在教育生涯中领悟到......

    读洛克的《教育漫话》有感

    让好习惯成为习惯 ——读洛克的《教育漫话》有感 大营中心校朱丹 《教育漫话》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撰写的一本教育名著。读洛克的《教育漫话》就宛如一......

    读洛克的《教育漫话》有感

    读洛克的《教育漫话》有感 山东即墨市第三实验小学刘玉仓 走进教育名著,聆听大师的教诲,感受精神的洗礼,确实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近日,我拜读了洛克的《教育漫话》,得到不少收获,特......

    影响孩子一生的好习惯的教育随笔

    孩子在刚进幼儿园的阶段会大声哭闹,可能根源就是此前养育方式的不当。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没有关注到孩子对秩序感的敏感,以及对和谐秩序的渴望,或给孩子所提供的生活环境缺少章......

    读《一句话改变孩子一生》有感

    读《一句话改变孩子一生》有感 巨化三小罗俊芬 做妈妈已经近6年了,几乎每天都在想怎样做个好妈妈。放假不久在金华“浙中图书”选书的时候发现了这本《一句话改变孩子一生》,......

    读《让好习惯主宰人生》有感

    读《让好习惯主宰人生》有感习惯,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可大家的行为习惯都不同,有的人的习惯是一放学回家就去看电视呀,上网呀。有的人一放学回家就写作业。甚至有些人竟然在早......

    读《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智慧》一书有感

    读《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智慧》一书有感 成都市新苗小学校杨燕林 “一滴墨水能引发我们的思考,一本好书能改变孩子的命运。”这是本书封面的一句话。虽然这本书主要是献给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