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下册语文1
泸县龙城学校2014年语文科资料
泸县龙城学校四年级下册语文练习题
A段(词语、句段部分)
班级:姓名:
一、辩字组词。
谙()庭()瑕()峦()绵()泰()稍()
暗()廷()暇()恋()棉()秦()捎()
簇()驰()拨()维()拮()馈()尊()
族()弛()拔()推()洁()溃()遵()
二、为下面的字加部首组成新字并组词。
如:工―― 江(江河)红(红花)甚――()()
垂――()()侯――()()
象――()()宛――()()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观赏――()明艳――()稍微――()拮据――()
教诲――()均匀――()惬意――()款待――()
四、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紧张――()僵硬――()狼吞虎咽――()疲惫不堪――()
耽误――()熟练――()崭新――()安慰――()
五、一词多义选择。
1.透:A、液体光线等渗透,穿透;B、暗地里告诉;C、达到饱满的、充分的程度;D、透彻;E、显露。
(1)是啊,是啊,天气坏透了!()
(2)太阳所在的地方,黄中透出红来,色彩十分艳丽。()
(3)早晨的阳光透过树梢照着五光十色的画檐。()
2.着:A、接触,挨上;B、感受,受到;C、燃烧。
(1)炉子着得很旺。()
(2)那是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
(3)天气骤然变冷,你要小心着凉。()
3.临:A、靠近,对着;B、来到、到达;C、将要,快要。
(1)居高临下。()
(2)临危不惧。()
(3)身临其境。()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独从敬亭山》.作者是。诗人用拟人的手法表达自己的孤独之感的诗句是。
2.《望洞庭》描绘的(季节)晚上优美的洞庭月夜图,表达了诗人(作者姓名)对
洞庭湖美景的之情。诗人远望月下洞庭湖,总的印象是(诗句)。
七、用标点符号修改病句。
1.他受坏思想的影响,走上了犯罪。
2.教室里人声混乱,老师讲的什么,谁也没有听清。
3.历史博物馆里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4.我觉得这是想得不对的错误想法。
5.造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
6.我肯定李琳大概是生病了。
7.篮子里有青菜、萝卜、葡萄、西红柿等 蔬菜。
第二篇:四年级下册语文1——17课教案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收集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一、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 《静夜思》《望庐山瀑布》:静夜思,永恒的话题„„古老与现代(老师用抒情的语言来描述,略)。那是一个怎样的话题?学生:思念家乡。(板书:乡愁满怀),《望庐山瀑布》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板书:寄情山水)从《赠汪伦》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李白?(恋恋不舍)。(板书:有情有意)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丰满的李白,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2.检查自学。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第二课时《望洞庭》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3、引出课题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诗的意思:(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问: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问: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学生体会:(诗人描写的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
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第三课时《忆江南》
一、导入,简介相关资料
1、背诵有关描绘春天景色的诗句。2、齐读诗题:忆江南(播放江南春景图)
3、介绍诗人和创作背景: 教师补充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他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12年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创作了一组千古绝唱──《忆江南》。
二、初读全诗,感知词的特点
1、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畅。2、初步感知词的特点:
⑴ 有没有发现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有什么不同?明确今天我们学习的其实是一首词。⑵ 师生交流对词的初步认识。3、指名读。(重点提示“谙”这个生字的读音)4、教师范读激情,评议导学。
三、自学交流,探究诗意
1、学生自学,理解字意、句意:教师引导,迁移学法:同学们可用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词。
2、同桌交流自学收获。3、全班集体交流,整体感知词意。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赏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从哪几句感受到江南春景之美的? ⑴ 赏读: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的春景美在哪里?红胜火:体会江花的红艳;花的数量多,感受江南春天的盎然生气。胜”可否换成“似”?什么时候江边的花更红,更艳? 体会后指名有感情朗读、评读。⑵ 赏读: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句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绿如蓝:体会水的青绿,感受江南春天的勃勃生机。为什么江水这样清绿?让我们联想到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⑶ 引导学生想像并对比两句诗所描绘的不同画面,感悟两句诗“红”与“绿”相互映衬之美。⑷ 学生结合想象诵读:① 指名读。② 合作读:
(师:日出时分,花开的如此热烈,男生读:日出江花红胜火)(师:春来碧水悠悠,纯净、清幽,女生读:春来江水绿如蓝)2、体会前两句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江南春景的如此美丽、绚烂,作者用一个字就表达了由衷的赞叹,那就是──好, 这个“好”字是在赞美江南的什么好?读出自己的体会。
作者赞叹的美好春景是他非常熟悉的,亲自感受到的,理解“风景旧曾谙”一句。3、对比引申,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引导:作者回忆了哪里?又在怀念江南的什么?
(1)师补充: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杭州人民和他的感情很深,在他离任时,苏州人民不舍得他走,都哭着来为他送行。诗人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带着对江南人民深深的思念,再读——能不忆江南?
江南不仅景色优美让作者怀念,还有纯朴的人民让作者牵挂,江南的景美、酒香、人更美!我们再来读读这句。再看这个“好”字又增加了哪些含义?
(2)感情朗读,读出赞美之情、读出思念之意。
五、布置作业
展开想象,把“日春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景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可以写,也可以画。)
2、桂林山水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句子.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它以其高大坚固、气魄雄伟成为世界上的一个伟大奇迹。在我们祖国的南方也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它就是以山水清秀闻名的桂林。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桂林山水》。(板书课题)观察图画,说一说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你的感受?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波澜壮阔:指大海波浪翻滚,景象壮观。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
拔地而起:从地面上突起。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危峰兀立:危,高;兀立,直立。高高的山峰耸立着。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过度:美丽的桂林山水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到底有多美呢,请看课文插图。)
2看课文插图、结合课后题进行提问。
(1)先整体观察,再部分观察。分部观察时先看水,后看山,最后把山、水和游人结合起来进行观察。(2)再分别看水和山时注意它的特点,边看边想象,用欣赏的方法看。
3学生试说图意。
①请学生说说漓江的水:(深绿色的漓江水,从眼前伸向远方,平静、清澈。近处渔人的竹筏和小船,两只货船平稳地行驶。对岸几条木船静静地停靠着。远处有一只大船牵引着小木船正缓缓地开来。每座山在水中的倒影都平直清晰,山形、山色、山林都一一再现于水中。)
②请学生说说桂林的山。(近处的三座山,左边的像骆驼,右边像大象,中间的像老人;远处的山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些山大小高低不一,颜色各异,色彩明丽,有的危峰兀立,有的怪石嶙峋,有的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③请学生说说山水交融的情景。
4.图文对照,理解课文,讨论分段。
(1)分小组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与课文中的插图配合、分别介绍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点?你读懂了什么?(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介绍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
(2)另外几节主要写什么?(课文的第1自然段讲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课文的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犹如一幅完整而美丽的画卷。)(3)讨论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桂林的水。第三段(第3自然段)讲桂林的山。
第四段(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
5.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精读课文
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作者又为什么要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山水?读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天下第一”这句话是指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起到了统领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区分 “观赏”与“欣赏”。(“欣赏”可以看,也可“只听不看”。而“观赏”却非看不可。
3)指导朗读,要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4)试背这一段,指名背诵。3.学习第二段
(1)观察图画中的漓江。轻声读课文问: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作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大海的水波澜壮阔,是动的。西湖的水平如镜,是静的,而漓江的水动而不觉得动。通过比较更突出漓江水有奇特的美。)
2)指名读课文,画出排比句,读排比句,说说漓江的特点。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3)学习这个排比句的写法。(先写特点,再通过“得”后的文字,把这个特点以补充说明。凡是补充说明的都用“得”字相连。注意用“的”字相连每一分句中已有逗号,因此分句之间用分号。)
4)指导朗读
5)启发想象漓江水“静、清、绿”是怎样的一种意境。4.学习第三段。
1)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a“奇”。两个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b“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c“险”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突出了桂林山的“险”。2)找排比句,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3)启发想象桂林山“奇”“秀”“险”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5.学习第四段
(1)学生自学第四段,教师点拨,认识写得好的原因。
因为桂林山水太美了,就像一大幅美丽的画卷,因此小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行驶,人就仿佛置身于画卷中游览、观赏。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荡舟漓江的深刻感受。“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
三、总结扩展
1.总结全文。(这篇课文是看图学文,画面与课文内容基本一致。写出了桂林山和漓江水的特点,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秀丽,强烈的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贯穿全文,作者生动而细腻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2、.围绕重点学会表达。
(1)课文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结尾的诗句与课文第一、二两段的哪些句子有联系?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与课文第一段中“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与课文第二段中“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这两个句子紧密联系,可以说,结尾的诗句是这两个句子的延续与总结,使全文的结构显得十分紧凑完整。)
3.综合训练、发展技能。(以一个小导游的身份,结合课文内容,指图具体介绍桂林的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 6 个生字,会写 13 个生字;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引导学生掌握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重点难点] 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记叙的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五十年前的 4 月 14 日,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曾游览过一个地方,并且把他游览的经过写了下来,这个地方就是浙江省金华的双龙洞。这节课,让我们随叶圣陶老爷爷一起去游览一番吧!
出示课题,(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指名读,齐读。
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生词:“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3.相机理解如下词语:油桐、溶洞、石钟乳、石笋
4.再默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记叙了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三、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再读课文,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完成。)
2.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四、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五、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1.品赏路上的见闻,讲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板书:一片明艳)
(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句子:“随着山势……变换调子。”)其中“随着、时而、时时”加点,说说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句: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学生想象、体会,课件播放 VCD,练读此句。
2.小结:作者一路上迎着小溪,看到了美丽的山景,这令他多么愉悦啊!那么他又是怎样游览14
外洞和内洞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研读。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建议教师给足时间,教师相机巡视指导,展示优秀作业。2.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造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结合板书: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2.我们还随着作者去领略了沿途迷人的景色。那么洞中的景物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跟随着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二、学习新课,品读理解
1.游览洞口、外洞,教学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画出有关词句,边读边想象。(洞口宽,洞内大。)(板书:宽、大)相机理解“突兀森郁”。
(2)练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过渡: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课件出示游外洞、过孔隙的情景,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设计意图:适时地出示课件,即是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又是突破重点难点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对于描写景物这类的文章,要给学生最直观形象的感受。2.游览内洞,教学第五至第六自然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想。
(2)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的?他有怎样的感受?读课文画句子想象画面。和同学交流,你体会到什么?(孔隙的窄、矮、险)“重点体会句子:我又感觉……擦伤鼻子。”。)(3)设计引读:“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过渡: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 ① 默读第六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想象体会,小组交流。② 概括出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板书:黑、奇、大)
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练读“这些石钟乳和石笋……也很值得欣赏。③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3.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旅。
三、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1.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四、情景再现,深化延伸
1.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表演,教师和学生共同评议。)
2、总结:同学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我们同作者一起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奇特,体会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领略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课后大家要认真背背自己喜欢的部分,好好欣赏欣赏。有机会,你们亲自到双龙洞去游一游。叶老游完此洞后依然兴致勃勃,又沿着溪水往上走,去观赏上面另一个洞??冰壶洞,冰壶洞另有一番美丽的风光,他写了另一篇游记,被收在中学课本里,大家可以找来读一读,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
4﹡七月的天山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字。读懂词句的意思。
2、能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写了那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3、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4、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是出自诗人李白的诗句,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去游一游吧!板书课题《4*七月的天山》,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的预习。
2、检查词语的理解。
3、检查朗读情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笔下的天山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四、速读课文,理清写作的顺序和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找出有关地点变换的句子。
2、课文主要描写的哪些景物?听范读,并小组交流。
五、品读课文
1、轻声读2---4自然段,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再细细地游览一遍,在文中找出认为写得美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写下感受。
2、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学习汇报并指导朗读。
作者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抒情的笔调,写出了独具风韵的天山之夏!下面就让我们仔细地阅读课文,看文中都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雪峰 溪流 原始森 野花)
a雪峰和溪流的特点:(洁白高耸的雪峰,欢快跳跃的鱼儿,使得夏季的天山有如秋天般凉爽而又富有生机和活力。随着作者脚步的移动,我们又将见到另外一副天山美景图。)
b森林特点。(茂密的森林,细碎的日影和马蹄溅起的水声相映成趣,作者用精致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天山的野花在作者笔下更是美不胜收,别有风韵!)
c野花的特点:(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在悠悠飘浮着的白云的蓝天,全是变幻莫测的图案,蓝白相间,像登不尽的天梯那样无限,像童话中的仙子那般梦幻,像神话中的宫殿那样若隐若现。)
六、总结全文:
天山深处山色柔嫩,山形柔美。溪流两岸满地鲜花,犹如进入了春天的大花园。请大家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你能给最后一段换种说法吗? 作者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七、作业,拓展训练
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抓住景物的特征,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等。
八、板书
4*七月的天山
进入天山
雪峰
雪水
再往里走
森林
日影
水声
(美)
走进深处
溪流
野花 中彩那天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认识本课的 20 个生字,学会其中的 14 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在阅读中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4.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父亲”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初步渗透“拥有诚信就等于拥有一大笔财富”的思想。[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父亲”从开始时的犹豫,到最后把汽车还给同事的经过;体会课文中“母亲”说的话的含义。难点:指导学生理解“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师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因为有着这样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信念,一个贫困的家庭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财富时,他们才会做出那样的选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彩那天》这篇文章,用心去感受诚信的魅力。(板书课题;强调“中”的读音、“彩”的写法。)
二、检查预习,顺情引导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轮读课文,教师根据学生朗读情况相机指导学习词语:拮据、器重、梦寐以求。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利用扩展课题的方法来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彩那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创设情境,启发疑问
用有感情地朗读的方法,学习第三至第六自然段,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体会“我”中彩之后的兴奋与激动,并有感情地朗读第四、五自然段。2.启发疑问:再读第四、五自然段,试着提出问题,预设:(1)神情严肃的父亲,此时心里在想些什么呢?(2)父亲为什么不让“我”上车? 学法指导:通过人物的外表去表现人物的内心。(表达时可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表去表现人物的内心,阅读时可通过描写人物外表的句子去揣摩人物的内心。)(此环节设计旨在指导学生从读中去领悟表达方法,做到以读促写。)
3.以第六自然段巧妙过渡,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边读边想地解决问题,进一步学会提问。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父亲”遇到的道德难题是什么?
四、渗透学法,边读边想
用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学习第七至第八自然段,引导学生一句句读通课文,初步理解“父亲”面临的“难题”,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好铺垫。1.学生自己阅读,尝试解决在上一阶段读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父亲’到底面临怎样的难题?” 2.针对学生阅读中的困惑,老师和学生交流读书方法,帮助学生一句句读通课文。
3.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读书方法,自己阅读,边读边想,初步理解“父亲”面临的难题。4.学生再读书,并大胆质疑,为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维持、财富、精湛、器重、属于、百货、情形、道德、号码、橡皮”。2.用“精湛”“梦寐以求”写一句话。3.课外收集关于诚信的小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巨大财富,“父亲”是怎样面对的?他有着怎样的矛盾?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课文内容。(出示词语,读一读)中彩、梦寐以求、兴奋、迷惑不解、道德难题、财富。
你能用上其中的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二、精读品味
1.默读第七至第八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父亲”的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他难在什么地方?读书后小组进行讨论。2.由学生发言(出示句子):母亲让我仔细辨别两张彩票有什么不同。我看了又看,终于看到中彩的那张右上角有铅笔写的淡淡的 K 字。指名读,适时进行评价。(我听出来了,看了又看,才终于看出,你很会抓词,读出了画面。)3.为什么会有淡淡的“K”字?从课文中找找答案。汇报:现在你就是文中的“父亲”,说说此时你的想法。(可能想:“我做了记号,又把它擦了 这件事只有我自己知道,奖虽然是自己抽的,中奖的彩票却是库伯的,大奖还给富裕的库伯,自己还是贫穷,如果不还,自己的良心会不安。”这正是“父亲”的道德难题。)自由读,个人读。
4.试着完成下面的填空练习:
虽然库伯不知道这件事,但是我();虽然我拥有了汽车,但是();虽然(),但是()„„
填后读一读,再结合课文中的几句话读一读,想一想,你能理解父亲了吗?(1)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
(2)我几次兴奋地想上车去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3)可以看出,那 K 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
(4)我听到父亲进门的脚步声,接着听到他在拨电话号码,是打给库伯的。(5)父亲显得特别高兴,给我们讲了许多有趣的事情。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想象写话(当库伯派人把汽车开走后,“我”和父亲、母亲是怎样的心情?可能有些什么对话?说一说,再写下来。)
四、课外延伸
诚信就像是美丽、纯洁的花,在喜欢它的人的精心呵护下,灿烂地开放着。这里老师采撷了几朵,我们一起来好好欣赏:
(出示关于诚信的名人名言,学生读)
言必信,行必果。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没有诚实,何来尊严? 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五、布置作业(选一)
1.写一篇读后感。
2.写一个发生在自己或家人身上有关诚信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中彩那天 诚实? 信用? 财富 中 起因:(神情严肃)彩 经过:(道德难题)诚实守信 那 结果:(特别高兴)天 结尾:受益匪浅
6、万年牢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认识8 个生字。了解故事内容,体会做人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2、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从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父亲为人和做事的真诚,学习叙事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激趣导入
我们班的绝大多数同学都吃过冰糖葫芦吧? 在解放前的天津,有一位卖糖葫芦的人,他的糖葫芦做得非常漂亮,味道特棒,在天津很有名气,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万年牢》的作者的父亲。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2、检查词语:走街串巷、掉皮损伤、晾晒、火候、竹签、耽误、甩糖风、掺假、赚钱
三、围绕提示,深入探究: 1、自学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做上记号。)
(1)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几件事?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做事认真、实在?(3)课文题目“万年牢”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几次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深刻含义? 2、小组合作研讨。3、班内汇报交流。
4、重点指导理解问题(3): ※第一处的万年牢指的是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我的糖葫芦糖蘸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这叫万年牢。”
A、为什么叫万年牢?(板书:糖葫芦――万年牢)B、这种糖葫芦,父亲是怎么做出来的?(读第二段,体会父亲讲究选料;读第三、四段,体会父亲在蘸糖、甩糖风等每一环节都一丝不苟)C、小结:正是因为父亲做糖葫芦认真仔细,所以他的糖葫芦才能经久不衰。
※第二处的万年牢指什么?小组讨论。出示句子:“公平买卖走正道,„„讲实在是万年牢。” A、什么叫正道?(凭着良心做买卖)B、父亲是怎么走正道的?(“不满意、看不下去、不听、嫌、辞去工作”体会认真实在)(板书:做生意――万年牢)※第三处的万年牢又指的是什么呢?全班讨论。出示句子:“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体会父亲教导我做人要做可靠实在的人。(板书:做人――万年牢)※这三处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使学生懂得:这三处“万年牢”存在密切的内在关系。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赢得了生意的万年牢,万年牢的生意靠的是诚实、守信的“万年牢”的人品。
四、感情朗读,深入体验: 读课文、谈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父亲为人实在、做事认真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五、拓展理解,体会情感:实际生活中的生意人都是父亲那样吗?结合具的事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板书设计:
万年牢
糖葫芦――万年牢
做生意――万年牢 做人――万年牢
7尊严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自读感知课文内容,在词句理解中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了解人物内心活动,初步感知尊严的具体含义和现实价值;感受文章的表达特色。
3.联系词句理解,指导读好重点句段。[教学准备]:生词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读“尊严”事、初知“尊严”意
(一)试说题意,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相机指导“尊”字的写法)
解题。(说说自己对“尊严”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读建议: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尊严”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学生独立自读。
3.反馈自读情况。
⑴简述故事主要内容。
⑵相机强调生字读音(如:沃尔逊、杰克逊„„)
二、细读“尊严”语体会“尊严”味
(一)引导理解“例外”一词的意思;抓住“例”引出逃难情景,整体感知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1自然段,感知逃难群象。(以引读为主)
1.联系词句感知、想象逃难情景,理解“逃难”。(相机指导读准多音字“难”;结合想象、联系生活理解生词“面呈菜色”、“疲惫不堪”)
2.想象逃难人吃饭的样子,体会“狼吞虎咽”的意思。
(三)学习2—5自然段,感知哈默维护尊严的言行。
1.抓住“例外”引入自读。自读建议:默读课文2—5自然段,联系课后思考第三题,看一看哈默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并把哈默说的话勾画下来,再结合他说话时的动作、神态体会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2.学生自读。3.交流、讨论。
1)哈默说了些什么呢?听了哈默所说的话,你有什么感觉?
2)品词析句。
当镇长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吗?”
①想一想哈默说这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② 从“仰起头”体会哈默的真诚、有礼貌„„(联系杰克逊大叔内心想法,感知哈默的“例外”)
③指导朗读,表现出哈默态度真诚„„
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①引导学生结合前文抓住提示语中的“顿时”、“灰暗”等词语,体会哈默听到没有活干时的失望;抓住“喉结上下动了动”这一细节描写,体会哈默此时的饥饿„„等矛盾心情。
②从哈默语言中的“不能不„„”以及“!”体会他面对失望仍然态度坚决的语气。
(联系杰克逊大叔的想法,感受大叔的真诚,理解哈默的“例外”)
③指导朗读,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读出哈默坚决„„语气。“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年轻人站起来说。
①从语言中体会态度坚定、急迫。②从“站起来说”这个动作,体会哈默的心情。(如:高兴、迫切„„)
③练习朗读,表现哈默的心情。
(联系杰克逊大叔的想法和赞赏的神情,初步体会哈默“例外”──维护尊严的言行的意义。)
(3)学习小结:哈默真诚的语言、礼貌的行为、诚恳的态度赢得了杰克逊大叔的赞赏。同时得到了为杰克逊大叔做事的机会。
三、咀嚼“尊严”行感受“尊严”品
1.思考:同样的“狼吞虎咽”,哈默吃着食物时的感觉和其他逃难人一样吗?
(练读相关语句,联系课文内容试着批注读后的感受。)
2.同桌互议。
3.全班交流。(老师参与交流,并根据学生独特的、多元感受相机做小结)
4.回扣课前疑问,联系学习理解,相机解疑。
四、小结本课收获,课后作业
1)自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想像两年中哈默做了些什么,体会杰克逊大叔话的含义。
2)收集哈默的有关资料和身边人维护尊严的小故事,准备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一)练写本课生字、词语。
1.展示课后练写,交流练写经验及问题。
2.指导练写难点生字,听写生字新词。
(二)复述课文内容,再现“尊严”形象。
(运用积累的词语:“沃尔逊、面呈菜色、疲惫不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款待、例外、捶背、许配”,引导复述课文内容。)
二、走进杰克逊,领悟“尊严”神韵
1.回顾大叔的言行,体会其内心,感受其独具慧眼,真诚待人的品行。
2.想象哈默两年中的行为,联系哈默所取得的成就理解大叔对女儿说的话,体会尊严的价值。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三、讨论、拓展,体会“尊严”价值
1.默读课文,结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从哈默和大叔身上学到了什么?(完成课后第一题思考练习)
2.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叫做“尊严”?根据自我体验练读课题。
3.师生交流收集的资料,受到维护自我尊严的熏陶。
[板书设计]:
仰起头
尊严
“不能不„„!”
态度真诚
站起来
品格高尚
8将心比心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与理解。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语句。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与人相处应将心比心。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讲故事:(也是公益广告)《给妈妈洗脚》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些什么?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孩子受妈妈的感染,将心比心,学会了孝顺自己的妈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也讲述了两个感人的故事,请看课题——《将心比心》。读课题这两个心的意思一样吗?课文中又是谁将心比心,怎样对待别人呢?让我们带着问题来读读课文吧!
2、请读课文,在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后告诉老师和同学你知道了什么?
3、反馈交流:现在谁来说说,读完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4、经历了这两件事的“我”,心里有什么感受?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表达吗?板书:温暖
三、感悟课文,品味语言
那么故事的哪些地方温暖了你的心?我们来边默读边在课文上做上记号。
(一)让我们先来交流第一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1、句子:“有一次她去商店„„松手”。
1)哪个词温暖了你的心?(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推着沉重的大门”:这个词让你感觉到什么?“一直”可以看出(时间长,或许她还有急事呢)如果不一直拉着又会怎么样?
(2)你觉得这位阿姨怎么样?(善良,热心„„,她帮助的不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而是一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啊,所以这位阿姨的行为让你有了一种暖暖的感觉。
二)第二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1、“只见„„果然成功了”(出示:不要紧,再来一次。)
(1)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已经打了2针,而且还起了青包,已经觉察这个护士是新手)(2)此时的母亲她疼吗?母亲完全可以因疼痛而埋怨或是责备,但为什么还那么“平静”?(3)引读:母亲没有抱怨,当年轻护士为母亲扎了两针却没扎进血管时,母亲鼓励她—— 当母亲的手被扎的鼓起青包时,母亲仍然鼓励她—— 有可能第三次第四次还是会失败,她同样鼓励着——(这正是母亲对护士的理解和宽容、鼓励消除了护士的紧张。)
2、母亲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当时想到了谁? “这是我的女儿„„宽容和鼓励。” 你觉得这是一位怎么样的母亲?
3、看到眼前的一切,听了母亲的话,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与幸福,一开始我的心情就这样吗?(不是。原来是抱怨的。)为什么现在会这样呢?她想——
四、拓展空间,升华情感
同学们,这一撇一捺的“人”字本就相互支撑。假如在生活中,我们都能理解、宽容与关爱对待一个个陌生人,那么我们的生活也就多了一些欢乐与和气
板书:
阿姨 奶奶
温暖 将心比心
母亲 护士
9、自然之道
授课时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情感态度目标: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合导入
1、阅读单元导读,了解本单元的主题以及要求,并粗略了解本单元要学习的课文。(从整体入手)
2、同学们,大自然气象万千,美丽无比;充满生机,也充满了神秘。今天,我们,就将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内在规律。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自由朗读,疏通字词
1、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
2、认读生词:
3、分段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4、初读交流: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三、入情入境,感悟“蠢事”
1、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方法: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自由读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演这个情景。
2、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1)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幼龟”和“嘲鸫”,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议,教师抓住“欲言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并书写“幼”和“幻”这两个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嘲鸫”的表演,范写“啄”字。(2)看到嘲鸫要啄食幼龟,我们和向导表现有什么不同?
A.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和表情的词语,如“焦急”、“冷淡”、“若无其事”、“极不情愿”、“颓丧”,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
B.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
C.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去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组再说一说。
4、讨论:我们干了一件什么“蠢事”?
5、比较句子: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四)、小结
本来想帮助幼龟,结果却让许许多多幼龟成了食肉鸟的食物,在让人惋惜的时候,它带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下节课,我们再来看看!
第二课时
(一)、导读课文,感悟“启示”
1、请大家看看这幅插图,想想图上讲了什么?
2、课文六、七自然段就叙述了这幅图的场景,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
3、默读六、七自然段,同时想象:
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请大家展开想象写几句话,描述一下,并写一点自己的体会。
4、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段,并表达出自己的心情。
5、比较句子,体会出“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1)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2)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6、感悟启示:
同学们,如果当时你们就是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和大家交流一下吧!
7、在学生广泛发言后,请大家找到《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阅读提示”,画出其中的一句话,并齐读:
“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二)、朗读全文,归纳大意
1、齐读课题,再指名说说课题的含义和“自然之道”的意思。
2、朗读全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方法:先指名说一说,如果学生不能概括清楚,就处事小黑板让学生填空式地说一说,最后小结方法??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
(三)、明确要求,引出“综合性学习”
1、读一读“综合性学习”的安排,说一说活动方式和要求。
2、分组商议:准备怎样开展这次综合性学习。
3、全班交流,教师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
4、课余时间学生分头行动,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板书设计:
9、自然之道
遵循
人
违背
保护?
?伤害
海龟
10黄河是怎样变化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认识8个生字。
2、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3、搜集黄河资料,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查字典理解词语,查找与黄河有关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
1、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对于黄河,你有哪些了解?交流所查的资料。
2、老师备课的时候,也准备了一些资料(介绍资料:黄河以泥沙多而闻名于世。其沙量之多、含沙量之高,在世界江河是绝无仅有的。如果把16亿吨泥沙堆成高、宽各1米的土堤,其长度为地球到月球距离的3倍,可以绕地球赤道27圈。
二、阅读课文时先学习生字词:祸河、乃至、侵蚀、开垦、亩、经营、不折不扣。
1、齐读。
2、开火车读。
三、了解黄河的过去。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请同学们通过默读,了解黄河的过去。
2、学生汇报。
3、体会“摇篮”的含义,通过联想、与现实生活联系来理解。
过渡:这样的摇篮多么让人向往啊!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黄河边变了,她变成什么样子呢?
四、学习黄河的现在。(现状和原因)
1、学习1、4、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黄河变成了什么样子?
2、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摇篮”变成这样的呢?(请学生读第六自然段。)
3、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归纳为自然原因和人为破坏。
指导朗读第六自然段,(从无奈到愤怒)过渡:正因自然与人为的原因使得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愤怒了她咆哮了。你们希望我们的黄河继续这样狂躁不安吗? 你想她以后……
五、共同设计黄河的未来。(学习最后一段)
1、要治理好黄河,关键是什么?
2、为了治理好黄河,科学家们事怎样做的?
3、我们还有什么好方法呢?(让学生各抒己见)
六、环保拓展:争做环保小卫士
1、从黄河的变化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留意我们的周边环境,你们发现有什么环境问题,你平时是怎样保护环境?
2、仅仅靠我们保护环境是不够的,如果我们 人人都行动起来,那我们的环境就会焕然一新了,今天我们指导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就让我们为环保出一份力,向社会个各人士发出我们的呼吁。
六、小结:相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身边的环境在同学们的努力之下,一定会重见笑颜、重放光彩。我们的地球也一定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板书设计: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过去
摇篮”
现在 祸河
原因 1自然原因、2人类破坏
未来 “摇篮”
11蝙蝠和雷达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了解飞机夜间能够安全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引导学生平时注意 察事物,并从中也得到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弄清人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才能够让飞机也在夜里安全飞行的。【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弄清蝙蝠夜间飞行和飞机夜航之间的联系。【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入:
(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然后用毛巾蒙住他的眼睛。再让他回到座位上)
同学们,为什么他会撞到桌椅呢?(生答)是因为这位同学被蒙住了眼睛。既然眼睛那么重要,那么现在请大家想想,如果我们没有了眼睛,走路的时候怎么才可以避开障碍物呢?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蝙蝠与雷达》。
二、讲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1、2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1.“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第一自然段描述一架飞机在夜航。)2.(“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3.总结第1、2自然段
(飞机夜航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二(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科学家探索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课文第四至第6自然段)
2.读3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问题。
(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引起了科学家的思考。)
3.找出蝙蝠有高超飞行的本领的句子
(夜间飞行……也能灵巧地避开。)4.这些引起了科学家怎样的思考?.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做了三次试验,每次试验的目的是什么?用了什么方法?结果怎样?
第一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眼睛。方法: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结果:铃铛一个也没响。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眼睛无关。
第二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耳朵。方法: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里飞。结果:蝙蝠就像没头苍绳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耳朵有关。
第三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嘴。方法: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里飞。
结果:同试验二。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嘴有关。9
5、科学家在这三次不同的试验中证明了什么?
(齐读: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丢掉配合可以吗?(丢掉“配合”不科学,因为第二次和第三次两次试验,分别塞住耳朵,封住嘴,也就是说单独将嘴或耳朵露在外面,但蝙蝠都失去了暗中探路的本领,这说明探路时靠的是这两样器官同时发挥作用,所以课文上用上“配合”是科学的。)
三、小结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蝙蝠夜行探路靠的是嘴耳配合,那么蝙蝠到底口耳是怎样配合的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
(二)讲读课文。
1.指名读第6自然段,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口耳配合起来夜行探路的。
(先同桌互相讨论,再举手回答问题。)学生说时,老师要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2.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捕捉小飞虫的?或蝙蝠是怎样避开极细的电线的? 3.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科学家揭示出蝙蝠夜行的秘密是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的?
体会“反复研究”一词。“反复研究”就是:一遍又一遍地研究。
4.教师小结:任何一项科学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都是科学家们反复研究,经过无数次失败,无数次地总结经验教训。无数次地再试验才得来的,只有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人才能够摘下科学王冠上的一颗颗闪闪发光的宝珠。
5、读第6自然段第一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全体同学齐读后三句: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6、.科学家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夜行探路的秘密。科学家从这个秘密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7、.看第6自然段,蝙蝠是怎么探路的?与飞机比较,然后画出示意图。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飞机上的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超声波。
②、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9、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为什么?(雷达探路的道理是从蝙蝠夜行探路的道理得来的,所以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三)指导分段,练习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第2自然段;
第二段:第3至第6自然段;
第三段:第7自然段。(四)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1、学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许多科学技术都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创造出来的。)
2、你知道人们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还发明创造过什么?
同学们,希望你们从更多的生物中,得到更多的启示,有更多的发明创造,希望你们像一只只雄鹰展翅飞翔在科学的蓝天上,未来的科学家就在我们中间。
3、.带着情感齐读全文。
12大自然的启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前文迁引,导入新课
1、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大自然的启示》。
2、同学们发现了吗?咱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其实是由两篇小文章组成的。一篇是《“打扫”森林》,另一篇是《人类的老师》,(板书。)看看老师写对了吗?(“打扫森林”未加引号。)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
二、初读感知,认记字词
1、那么这两篇文章带给了我们大自然的什么启示呢?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仍理解不了的词语查查字典或向同伴请教。
2、认读生字新词,找出词语中的多音字:扫:扫帚、打扫。3、共同解决难理解的词语:
如:生态平衡。
三、了解内容,质疑交流 1、默读《“打扫”森林》,想想它主要讲了什么?
2、再仔细地读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可以是一个小小的问号,也可以简单地将问题写在旁边;遇到感受深的语句画下来,可以用一个词或简短的句子记下自己的感受。3、师生共同交流,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⑴ 为什么说林务官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呢?
⑵ “打扫”上面为什么要加引号?
4、学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大自然的什么启示?
四、迁移学法,运用巩固
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真会思考!刚才咱们通过读课文,了解了《“打扫”森林》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并通过提出问题,互相交流,得到了关于大自然的启示。下面,我们就按刚才的方法继续学习《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
1、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在感受深的语句旁写写感受:
2、重点感受“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 人类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蝙蝠和雷达》等,大家还了解哪些事例?这篇文章又带给你什么启示?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林务官打扫森林,结果给森林带来了灾难;人们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可见如果我们任意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如果我们拜大自然为师,虚心地向它学习,就能从中得到启发,造福人类。
2、其实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今天课文中所说的这些,希望同学们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继续探究,下节的口语交际课上,我们还要就这个话题作进一步的交流和探讨。
13夜莺的歌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①认识“屑、拧”等8个生字;会写“削、喂”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②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③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教学重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通过上网、翻阅书籍、请教大人等方式收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历史背景、有关故事)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夜莺”吗?谁来说一说。
②教师过渡:体态小巧玲珑,叫声清脆宛转,每当月上高楼,它就会放开歌喉纵情歌唱。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一起走进1941年的苏联卫国战争,走近一只勇敢的夜莺,去聆听他神奇、机智的歌声吧!(板书课题)
二、学情调查
①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②对于前苏联的卫国战争,你了解多少?
三、初读课文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②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指导学生读通句子。
③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④交流读后印象。
四、精读课文
①过渡:是呀!读罢课文,一个机智、勇敢的小夜莺形象便清晰地跃入我们的脑海。那么,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捕捉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呢?下面,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下这些地方。
②学生边读边的出相关句子。③研读重点句子。
a.要求:读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小夜莺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德国官兵看见他这样说、这样做会怎么想。
b.形式:先自读自想,再与同桌交流。
五、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谁来复述一下?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试着讲了讲这篇故事。不过这样讲故事恐怕还不能吸引听众。怎样把故事讲精彩呢?我们还要进一步地理解课文。特别是要把课文没有明明白白写出来的内容想象出来,如“夜莺”这样做、这样说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德国兵又会怎么想。
二、交流讨论
①交流、讨论内容。下列句子全班学生讨论。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种新的劲头唱起来。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
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第二天,在被烧毁的村子的围墙旁边,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孩子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道路,好像在等谁似的。
②交流讨论方法。
逐句讨论交流。讨论某一句时,先由一名学生谈自己的理解,重点是自己想象到的内容,其他同学听后补充。
三、朗读全文,升华感情:
①过渡:刚才,我们一起讨论了几个句子,通过讨论,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②是呀,越读我们越感到小夜莺真是机智、勇敢。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受分成小组,分角色读读全文。
指导朗读,通过读来反映自己的理解。指导朗读时,除上述1、6句外,不要只孤立地读一个句子,可将前后对话连起来读,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边做动作边朗读。
③组织全班性的分角色朗读或表演对话片断。
四、总结全文
课文讲了什么故事?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五、安排作业
1、练写生字,读写、读记“词语盘点”中本课的词语。
2、跟家人讲讲小夜莺的故事。
3、阅读其他的小英雄的故事。板书设计:
14*小英雄雨来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雨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机智勇敢地跟敌人作斗争的高尚品质。
2、自学生字新词,掌握读音,理解词义;体会本课中描写景色的优美句子和丰富的词语。
3、练习给课文各段加小标题,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默读课文。
为什么说雨来是个小英雄?请大家默读课文。
二、检查初步默读课文的效果。
这篇课文说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指导看抗日根据地地图。)雨来的爸爸是干什么的?当时在芦花村发生了什么事?雨来有什么英雄事迹?
三、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
四、深入阅读课文第一至四段,理解主要内容。
(一)默读第一段。
1、提问:雨来住的那个村子为什么叫芦花村?
“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
2、雨来的游泳本领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
3、讨论这段的段意和小标题:
(段意:开头写芦花村的景色,着重写雨来游泳的本领高。小标题:“雨来游泳本领高”。)
(二)默读第二段。
提问夜校的学习条件怎样?雨来在夜校里受到什么教育?指导朗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讨论段意和小标题。(段意:雨来上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小标题:“雨来上夜校。”)
(三)默读第三段。提问:这段主要说了几层意思?
(两层意思:第一层从“有一天”至“只从街上传来一两声狗叫”,主要写鬼子开始扫荡了;第二层从“第二天”至这段结束,主要写雨来为掩护交通员李大叔,被鬼子捆绑起来了。)
重点朗读:“他抬头一看,是李大叔。”“咦!这是什么时候挖的洞呢?”“把缸搬回原地方。你就快到别的院里去,对谁也不许说。”
讨论段意和小标题。段意:(雨来为掩护交通员李大叔,被鬼子捆绑起来了。)(小标题:“雨来掩护李大叔”。)
(四)重点默读第四段。
1、鬼子对雨来使用了哪些卑劣手段?(板书:哄骗利诱威胁毒打)
2、课文中哪些词句把鬼子哄骗、利诱、威胁、毒打雨来时的丑态形象地勾画出来了?
(板书:露出满口金牙„„鬼脸糖金戒指抽出刀„„劈扭拉打揪拧撞)
3、哪些词句可以体现雨来在鬼子面前表现得坚强不屈?(板书:“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没有接他的糖,也没有回答他。“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没看见!”)
4、提问:雨来在鬼子面前为什么能表现得这样勇敢顽强?朗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齐读第四段后,概括段意和小标题。段意:雨来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小标题:“雨来坚强不屈”。)
五、深入阅读课文第五至第六段,理解主要内容。指名读第五段。提问: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芦花村的人们对雨来的死的惋惜和悲痛。)课文是怎样来写的?
先写了景色,以景抒情;接着写了芦花村的老人和孩子们对雨来的赞叹。)
指导朗读:“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照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雨来是个好孩子!死得可惜!”“有志不在年高。”(读出老人赞叹、惋惜、悲痛的口气。)齐读第五段。小标题:“雨来死得可惜。”
六、阅读第六段:
(一)这段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雨来不仅勇敢,而且非常机智?
(二)雨来没有死的原因一节,为什么放在最后?
(三)概括段意,并加小标题。学生阅读后,讨论以上三个问题。(段意:雨来靠游泳脱险。)(小标题:“雨来没有死!”)
七、文章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句子优美,词语丰富,笔法生动,文章题材的取舍和安排,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等。)
八、练习简要复述:雨来是个十二岁的小孩,为什么说他是个小英雄呢?请大家简要地来讲讲《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要讲清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事情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时间: 地点:人物:事情的开始、发展:课文第三段内容。高潮:课文第四段内容。
结局:课文第五、六段内容。(要求大家简要复述,抓住重点内容,其余简略复述。)
九、布置作业。
(一)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把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讲给家里人听。板书:
小英雄雨来
鬼子
雨来
露出满口金牙„„鬼脸(哄骗)
“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糖金戒指
(利诱)
没有接他的糖,也没有回答他。
抽出刀„„劈
(威胁)
“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扭拉打揪拧撞
(毒打)
“没看见!”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认识“卓”“盔”等7个生字,会写“牺牲”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3、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渴望和平。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的情感。课前准备:
收集资料,了解当今世界战事。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熟悉学生
孩子们,当你们用那美妙的声音齐声叫“老师好”的时候,我突然有一种特别幸福的感觉,现在,请你们来谈谈在你的生活中感到幸福的是什么?
二、激情引入,读题质疑
1,幸福是各种各样的,但我认为能够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才是最幸福的,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战争让人们失去亲人,无家可归,战争让人们饱受煎熬,痛不欲生,战争带给人们的是血,是泪、是无尽的痛苦,中国北京二中的一个孩子雷利,也因为战争失去了亲爱的爸爸,他给联合国的秘书长加利写了一封信。信中,他发出强烈的呼吁,现在,让我们一起听一听他的呼声吧。
2、读题质疑:请大家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之后,你特别想知道什么?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下面让我们认真去读课文。)
1、初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⑴ 能不能告诉老师,你们平时是怎样把一篇课文读熟的?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怎么办?有的句子一下子读不通怎么办?
⑵ 学生充满自信的练习读书。
经过努力,你认识了哪些生字?读给我们听听。(认读生字,指名读或同桌互读)读书的时候,你一定遇到不少难读的句子,经过努力,你读好了吗?读给大家听一听,让我们来评一评。2、带着问题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雷利发出的呼声是什么?他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呢?)
四、个性阅读,琢磨品味
1、设疑:雷利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你找出课文中描写雷利爸爸的语句,仔细阅读。
(师补充:联合国是世界各主权国家为维护和加强国际和平与安全,为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建立起来的普遍性国际组织,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制止侵略行为,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
平等权利及自觉原则为根本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等。)爸爸十一个 爱妻子、爱儿子、热爱和平。知识广博的人。
五、感情朗读,情感感染 1、范读感染:
爸爸走了,用永远元的离开了我们,这两年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们如约捧着鲜花„„
2、体会感染。听了老师的朗读,你有什么感受,你仿佛看到什么?我们的小雷利会怎么做?怎么想?怎么说?(是呀,雷利流着眼泪,呼唤着爸爸,扑在爸爸„„)3、朗读感染:(泪水中饱含着失去爸爸的悲痛,饱含着对战争的憎恶,现在请同学们用朗读把雷利又悲又恨的感情表达出来吧。)
小结:是战争夺去了爸爸的生命,要是世界上没有战争,我怎会失去亲爱的爸爸,难怪雷利要大声呼吁„„ 板书:和平
4、朗读体会爸爸对和平的渴望:
⑴ 引读:爸爸的嘴张着„„啊„„⑵ 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⑶ 齐读。强调读三个“和平”
五、交流讨论,认识当今世界和平环境
1、引言:人们的愿望是美好的,50多年前,也就是1945年„„当今世界的和平环境怎样呢? 2、自由读5自然段。3、学生交流。4、小结,布置收集资料:
当今世界还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暴力冲突和种族屠杀,同学们下来还可以收集资料,可以上网查询,阅读有关书籍,或者访问别人等,比较系统地了解当今世界的战争。
六、感情朗读,呼吁和平
1、齐读,现在让我们和雷利一起呼吁。
2、引读“要和平,不要战争”这是雷利发自肺腑的呼喊,是浸满泪水的呐喊,为了„„ 3、共鸣:“要和平„„”这是雷利的呼声,也是我们的呼声,更是全世界人民的呼声。板书:和平让我们大声呼吁吧,让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听到我们的呼吁吧!让„„让„„
4、讨论:全世界应该行动起来„„现在二十一世纪已经来临,但世界还有许多地方存在局部战争。作为小学生,为了制止战争,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16*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习这首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懂得维护世界和平,制止战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从而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2、了解诗的结构,初步懂得诗歌的表现手法,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含义。
2、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课前准备:
收集世界上目前仍处于战火中的儿童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画面中讲的是什么事?(战争给儿童带来了悲惨地生活。)你有什么感想?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呼唤和平的诗歌-《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
二、自学诗歌,完成以下要求
1、自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查阅工具书。
3、想一想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意思?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请几位学生逐节读诗歌,注意正音。注意:“茵”的读法。
2、检查对部分词语的理解情况。
3、诗歌主要讲了孩子们呼唤和平的心声,希望全世界的儿童都能有洁白的教室,平稳的课桌,都能在鲜花中读书,共同享受美好的春天。表达了人们对世界和平的期盼。
四、学习一至四小节
1、自由读第一小节诗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诗中“这究竟是为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2、指导朗读第一小节,注意读出节奏。
3、齐读第二小节,思考这一小节讲什么?
4、默读三、四小节,学生读后交流:课文中四次提到“这究竟是为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指导朗读一至四小节。
五、学习第五小节(学生自由读第五小节,讨论交流:作者的心声是什么?)
六、总结课文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韵律和节奏。
2、“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七、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组织学生读课后阅读链接,感受呼唤和平这是世界人们的共同心愿。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战争中的儿童的资料,坚定学生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的信念。板书设计:
16﹡ 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
有洁白的教室
世界和平的期盼
平稳的课桌
鲜花中读书
„„
17触摸春天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继续巩固新学生字词,正确体味“流连、多姿多彩”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后三个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4、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味安静的内心世界,感受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是课文理解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难点。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预习,从生活中、网络中去寻找盲人的生活,体会盲童的内心世界
2、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了解海伦凯乐的生活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让学生描述自己心目中的春天,由此引入新课,揭示课题,并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词语,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想想安静是怎样触摸春天的。
2、指名学生读课文,随机出示词语,引导学生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对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读有困难的句子,将作及时指导,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再读课文。
引导学生进一步读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并谈谈对安静的初步印象;初步了解安静是怎么触摸春天的,用什么触摸。
引导学生选择课文中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再读,方式可多样,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四、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地方,从而使第二课时能作及时而相应的调整。
五、指导识记、书写生字。
重点提醒学生注意“磕”(上下结构)、“瞬”“翔”(左右的比例)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中讲的是谁触摸春天?(安静)她是一个——(盲童)当美丽的春天到来,我们在用明亮的双眼欣赏桃红柳绿的时候,双目失明的安静又用什么来感受春光呢?(鼻、手、心„„)
过渡:海伦·凯勒曾说:“世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视觉,那可能是更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可爱的小姑娘安静虽然无法用眼睛看见多姿多彩的春天,却能够用心灵触摸到。让我们随着课文的作者一起来走近安静,看看她是怎样触摸春天、感受春光的。
二、研读课文:
1、出示第1、2自然段,学生齐读。
1)春天来了,同学们,你们能想象到小区的绿地上是什么情形吗?
2)引读“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安静。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整天在花香中流连的安静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她就是这样整天在花香中流连。从这里你可以看出些什么?
小结:,双目失明的安静是那么开朗、乐观、活泼、快乐,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3)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2、一天早晨,“我”在绿地里面的小径上做操,看到了什么情形呢?学生自由读第3—5自然段。
1)我首先看到了什么?随着学生的交流,出示第3自然段的一、二两句,并指名读。
可这是一个双目失明的女孩啊,她怎么能走得这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呢?引导学生联系第2自然段说说,并读“这个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的一、二两句。
2)接着我又看到什么了呢?
A、出示3、4自然段。指名读“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B、安静是怎么抓住这只蝴蝶的?(学生默读课文,用笔划划有关句子,如关键句“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月季花。”和“手指悄然合拢,拢住了蝴蝶。”)
C、引读“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睁着眼睛的„„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这真是一个——(奇迹)
D、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呀?(学生说理由并读有关句子。)
小结:是的,这就是安静“神奇的灵性”,我们正常人都抓不住蝴蝶,可安静,她凭着聪明,凭着18
对大自然的热爱,凭着对这块绿地的熟悉,让自己的心里有了一双明亮的眼睛,睁着眼睛的蝴蝶就这样被盲女孩安静那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这可真是一个奇迹啊!
感情朗读“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睁着眼睛的„„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E、引读“蝴蝶„„扑腾,安静„„惊讶。”安静怎么会这么惊讶呀?(引导学生感悟到“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此时的安静会怎么想呢?此时的安静除了惊讶,心里一定还怎么样?
(如果学生有说到害怕,我就“我想,此时的安静一定惊讶与开心多过害怕吧,因为——)引出”安静的心„„地方。”)
在安静的心里,除了浓郁的花香,还体验到了什么?(扑腾的蝴蝶。)是啊,在安静的心里春天充满了生机,就连静静站在一旁看着安静的我,都仿佛看到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一瞬间,我深深地感动着。
3、引读第6自然段中的第一句,许久,我又看到了怎样一幕动人的情景?学生自由读第6自然段。
指名读“许久,„„张望。”安静怎么把蝴蝶给放了呢? 盲童安静能张望到吗? 安静的眼睛看不见,可她什么地方能看见?(心里)因为她的心里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么,她心中那双明亮的眼睛张望到了些什么呢?她可能又在想什么? 感情朗读第6自然段
4、看着这动人的一幕,我怎么做了?引出第7自然段。当时我可能怎么想的?引出并读第二句。
这里的“谁”指?包括课文中的——?
总结:文中的安静是个双目失明的女孩,她的眼睛虽然看不到桃花的粉红,小草的碧绿,可她用心触摸着春天,感受着春天那浓郁的花香,扑腾的蝴蝶,飞翔的快乐,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板书:创造缤纷世界)
三、作业:
1、好好地再读读课文,背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2、积累摘抄课文中好词佳句。
(安静)
热爱
生命
(作者)
关爱
生活
17、触摸春天
从抓住蝴蝶
放飞蝴蝶
第三篇:语文四年级下册周周练1
语文四年级下册周周练(一)
班级:姓名:
课内积累: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波()壮()水平()()()峦()伟()()而起()峰()立()()不断()()万千突兀()()
2、把诗句补充完整。
(1)众鸟高飞尽。相看两不厌。
(2)湖光秋月两相和,,白银盘里一青螺。
(3)日出江花,春来江水。
课外阅读:走进丽江
丽江,是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它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距昆明市六百余公里。它以雄伟的山川、古老的城镇、纯朴(pǔ)的民风著称。
丽江古城以四方街为中心,呈八卦(guà)型放射状延伸,并分出无数条街道,整体形成网状布局。条条街道有小桥,小桥两边是人家,桥下有潺(chán)潺的流水,这是终年积雪的玉龙雪山之水渗(shân)透到黑龙潭(tán)而成的。水边杨柳垂丝,柳下小桥座座,城内共有大小桥三百五十四座,可谓(wâi)城依水存,水随城在,好一幅“家家溪水绕户转,户户垂柳赛江南”的“高原姑苏”图景!
丽江最吸引人的,除了有“高原姑苏”风貌的古城外,就是白雪皑(ái)皑的玉龙雪山了。玉龙雪山距丽江古城西北十五公里,由北向南绵延近五十公里,有十三座山峰。最前面的山峰昂然挺立,其后峰峰相连,远远望去,云腾雾绕,好像一条银鳞闪烁的玉龙在蜿蜒(wānyán)飞腾。主峰扇子陡,海拔五千五百九十六米,为长江南岸第一峰,被誉(yù)为地球上“最温暖的雪山”。
丽江还有许多迷人的景观:有惊心动魄(pò)的虎跳峡,有万里长江第一湾,有三江并流奇观,还有母系氏(shì)族的最后乐园——泸沽(lúgū)湖及其神秘的摩梭(mósuō)人,在北边更有闻名遐迩(xiá’ěr)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
月色溶(róng)溶的晚上,漫步古城的小街,看着水中闪闪烁烁的灯光倒影,听着远处传来的隐隐约约的纳西古乐,你难道不会被这里的一切深深陶醉吗?
1.读短文,理解词语。
闻名遐迩:惊心动魄:
2.第三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3.用“~~”线标出文中的比喻句。
4.短文重点描绘了和,除此之外,丽江还有许多迷人的景观,如:、、、、。从作者的文笔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5.课文最后一句是句。你能换种说法吗?
家长签字
第四篇: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考试卷1
一、基础知识。
1.生字特派员。(默写生字)
wan yanzhou zhezhu lixing feng xue yu
()()()()
2.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辩()票()骗()哈()
辨()漂()偏()蛤()
辫()瞟()谝()铪()
3.我是小医生,治疗病句最拿手。
数学对我很感兴趣。
他目不转睛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
今天早上,烘烘北了书包。
这次活动很。
4.对号入座。
亲密亲切亲热
(1)他们关系很()。
(2)红红()地管他叫伯伯。
(3)母女相见,别提多()了。
5.扩句和缩句。
(1)小男孩躺在草垫上。(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摇撼着树。(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夕阳照在湖面上,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柔嫩的柳条正在对着湖面梳洗打扮呢!(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小包青天,判断对错最果断。
(1)“他好象生了病似的。”是比喻句。()
(2)不是......就是......是关联词语。()
7.词语大王。(根据意思写词语)
表示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形容自己推荐自己。()
一个接着一个,形容来往频繁。()
8.古诗积累。
默写一首送别诗。
----------这首诗是___代诗人_____写的.你最喜
---------------------------欢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二、课外积累。
1.古诗我最棒。
除本册的一首《回乡偶书》外,我们还学过贺知章的哪首古诗?请默写出来。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
--------------------,----------------------------。
--------------------,----------------------------。
这首诗的中心意思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补充下面的成语。
(),高高挂起。(),曲不离口。
(),可以燎原。(),后人乘凉。
(),种豆得豆。(),焉得虎子。
三、口语交际。
当你在买东西时,热情的售货员阿姨为你介绍了许多产品,而你都不喜欢,你会怎样跟她说?
四、阅读天地。
(壹)
赵巍真是个机灵鬼!你要是往他胸口上砸,他就像小猴似的敏捷地蹲下去;你要是朝他腿上砸,他又像跳舞似的灵巧地一抬腿,布口袋就从他的腿底下飞了过去。布口袋落在我的手中了,恰好赵巍就在我的前面。我瞄得准准的,把布口袋朝他肚子砸去,满以为“一发命中”,他却很敏捷地卧到在地,布口袋从他后背上面飞了过去。再看张强,傲慢地叉着双腿,得意洋洋地做着怪态,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王鹏气得直跺脚瞪眼睛,抓起布口袋用力朝他砸去,还恨恨地说:“叫你美!”张强身子一低,“嗖-----!”布口袋呈一个小小的弧形擦着他的头顶飞了过去。
1.这段话描写了的活动场景。
2.用“一发命中”造句。
例:布口袋落在我的手中了,恰好赵巍就在我的前面。我瞄得准准的,把布口袋朝他肚子砸去,满以为“一发命中”,他却很敏捷地卧到在地,布口袋从他后背上面飞了过去。
—————————————————————————————————。
(贰)
葡萄树下解妙题
暑假里,明明和文文在四合院中做作文。
时值午后,烈日暴晒,知了狂燥。四合院内,翠绿的葡萄架,枝盛叶茂,藤蔓交错。一串串早熟的葡萄晶莹透亮,如玛瑙、似珍珠,散发出沁人心脾的幽香。明明做了一段作文,便觉的心烦口燥,两只大眼睛忽闪忽闪地盯着葡萄,双手托着下巴,食指搭着小嘴唇,嘴角边还真的流出了口水。明明瞥了瞥正在专心致志做作文的文文,便悄悄地离开座位,爬到洗衣服的水泥墩上,掂着小脚丫,伸手去摘那一串最大的葡萄。
文文嚷道:“谗猫,你当我没看见,快下来!”
明明笑着说:“文文,你也来摘吧!”
“不行,姐姐说了,不做好作文是不准吃葡萄的。”
“咳,我早做好了!”
“兔尾巴那么长,哄谁?”
“这叫短小精悍!”明明不以为然。
“你狡辩!”文文生气了,跑过去要把明明拉下来,明明偏偏不下来,两人吵起来。
“吵什么?”这时,文文的姐姐回来了。当她弄清事情后说:“你们都别吵,姐姐出道题目考考你们,如果谁能在一分钟内答对了,谁就能吃葡萄!”姐姐出的题目是这样的:
从前有四个人,他们的名字分别叫:每个人、一些人、任何人和没有人。有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他们去做。“每个人”相信“一些人”会去做,“任何人”也可以做,但“没有人”去做。“一些人”对此很生气,因为那是“每个人”应做的工作。“每个人”认为,“任何人”也可以做,但“没有人”意识到“每个人”不愿意做。结果是“每个人”都责怪“一些人”,实际上当时“没有人”责怪“任何人”。
“这段文字中有一个多余的字,你们能找出来吗?”姐姐的这道题目很难,明明一边望着葡萄,一边在搜索枯肠,可他怎么也想不出来。
“姐姐,我知道这个多余字!”文文不到半分钟就想出了答案,并说出了理由,姐姐微笑着把葡萄放到了文文的手中。
聪明的小朋友,你知道这个多余字吗?并写出理由。
五、写作。
1.排排座。
()郭萍为了澄清自己,把藏的票拿了出来,是张最差的票。
()郭萍拿了电影票从办公室走出来,走到门口,先挑一张票,被张红看见。
()郭萍开始发票,张红对位置不满意,说郭萍藏好票。
()张红把这件事告诉了同学们,开始和同学议论。
()同学们愕然,张红也愧悔交加、无地自容。
2.经过上一题的热身,我们开始作文吧!
这次作文写“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把自己想对爸妈说的,全写出来。注意要生动具体、不写错别字。
第五篇: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总1
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小结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之间,四年级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了。在这学年里,我班的学生无论是在学习的行为习惯方面,还是在字词句、阅读、作文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回顾这一学年,既忙碌,又充实,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反思的地方。为了能从这学年的教学工作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也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在此,特对本学年的语文教学工作做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回顾总结与说明: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生对待学习,往往偏重于兴趣,兴趣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求知欲望,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而兴趣又不是天赋的,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教师本身对学生的影响。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1)、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
正确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教学的实施,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重点培养的学习习惯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汉语拼音:利用早读、课前预习、上课抽读等各种方式进行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②字词记忆:坚持对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进行读写、听写。
③课文朗读:抓好课前预习、逐渐养成认真预习的好习惯;课堂上运用范读、自由读、有感情读、分角色读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与指导。
④阅读:从平时上课到考试,刻意让学生进行阅读的训练,多思考,多解决问题,提高阅读水平。为进一步攻破这一难点,也为了增加课外阅读量,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专门进行阅读训练。
⑤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采用一些个性化的方法:每位学生都有一本摘抄本,将所学课文,课外阅读中看到的优美词句,喜欢的古诗词,名言警句等进行摘抄记录。提高学生对古文化的感悟能力,并进行记忆积累,逐步养成日积月累的好习惯。
(2)、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这样课堂气氛很活跃,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现自我价值。
(3)、教学生学会学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听课,学会做作业。每学一篇新课文之前,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常规预习,搜集相关资料,补充对课文内容的介绍。刚开始有一些同学不知道怎样预习,我就请预习做得好的同学讲自己的经验,对这些同学是很大的促进。有部置就要有检查,及时的检查对学生的学习是最有力的监督。“该说是就说”,“该听时就听”,“该写时就写”,认真听课,积极思考,随时记录,这是对听者的要求。对学生的作业从格式到内容进行规范,提高作业美观度,班级中涌现出来了许多书写清楚认真的同学。
二、重知识迁移,由课内向课外拓展
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校内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四年级语文课文不仅仅是为了学语文而学语文,在语文教学中还包括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品质、发奋学习等的教育,因此就不能仅仅局限学习方面的教育。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我让学生课后搜集有关家乡变化进行一个图片展,增强热爱家乡的感情。
三、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素质教育要求搞好教研教改,要求每一名教师都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为此,我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我积极向同年级的教师学习,努力实施创新教学。积极发挥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真正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我努力鼓励学生敢说敢为,引导学生能说会做,不断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为了更好的促进教学,我认真备课、上课、辅导和批改作业。每一环节我都精心设计,力求做到学生愿学。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备课的环节,备课本,备学生,备教法。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
四、加强培优补差工作,全面促进学生发展
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我着重“抓两头,带中间”,注重培养优生帮助差生。在班级中开展“扶贫帮困”的活动,激励学困生树立信心,课内多给他们创造机会,课外耐心辅导,以此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及时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监督学生认真完成家庭作业,由班干部们对背诵,基础作业进行及时检查,帮助学困生尽量缩小与同学们的差距。
在这一学年里,我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注意汲取他人之长,弥补自己之短,认真的做好了语文教学工作,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亦有不足之处,如,对学生语汇积累方面虽狠抓落实,但成效并不显著;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存在很大差异;知识运用上不够灵活;部分学生书写差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须加强这些方面的培养训练,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做到收放自如,为每个学生又快又好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