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省行业部门法律援助工作站管理办法
浙江省行业部门法律援助
工作站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行业部门法律援助工作站管理,促进法律援助工作,根据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浙江省法律援助条例》和司法部有关规定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行业部门法律援助工作站,是指县级以上法律援助中心建在司法行政机关法律援助职能部门以外的机关、部队、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等,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机构。
第三条行业部门法律援助工作站由县级以上法律援助中心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并逐级上报至省法律援助中心备案。
第四条行业部门法律援助工作站,应当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2名以上具有法律大专以上学历的工作人员。
第五条行业部门法律援助工作站,由所在单位主管,业务上接受建立的法律援助中心指导。
第六条行业部门法律援助工作站的名称由建立的法律援助中心名称、主管单位名称(简称)和法律援助工作站组成。例:××县法律援助中心妇联法律援助工作站。
第七条行业部门法律援助工作站应当依法开展工作,并行使以下职能:
(一)宣传法律援助制度;
—1—
(二)解答法律咨询,为困难群众代拟法律文书;
(三)接受法律援助申请并进行初审,协助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向建立的法律援助中心报送;
(四)及时向法律援助中心报送所在行业部门法律援助工作情况和信息;
(五)完成法律援助中心交办的其他任务。
第八条 行业部门法律援助工作站不得从事有偿法律服务;不得以法律援助工作站的名义从事与法律援助无关的事务。
第九条行业部门法律援助工作站应当建立法律援助咨询接待登记、工作台帐、档案管理、岗位责任和学习、会议等工作所需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第十条行业部门法律援助工作站应当在工作场所门外悬挂名称牌子,在工作场所悬挂或者张贴法律援助工作制度、办事流程、监督电话等其他应予公示的内容。
第十一条行业部门法律援助工作站人员应当遵守法律援助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参加法律援助中心组织的会议、学习、培训和其他活动,做好法律援助中心布置的工作。
第十二条行业部门法律援助工作站负责人、地址等变更的,主管单位应当在变更后一周内向建立的法律援助中心报告。
第十三条行业部门法律援助工作站应当在每季度末,向建立的法律援助中心报送业务数据和业务开展情况,并于年终报送当年工作总结和次年工作计划。
—2—
第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建立的法律援助中心应当撤销该行业部门法律援助工作站:
(一)组织开展有偿法律服务,经教育仍不纠正的;
(二)不服从法律援助中心管理或者工作站建立后长期不开展工作的;
(三)其他应当予以撤销的情形。
第十五条建立和撤销行业部门法律援助工作站,法律援助中心应当向有关部门通报,并可以在当地媒体进行公告。
第十六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3—
第二篇:法律援助工作站工作管理办法
司法所法律援助工作站工作管理办法
为了规范司法所法律援助工作站开展法律援助工作,促进法律援助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保障经济困难的公民及时获得必要的法律服务,依据司法部《法律援助条例》、《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程序规定》及《甘肃省法律援助条例》和《金昌市法律援助实施办法》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金川区法律援助中心是全区法律援助工作的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全区法律援助案件的统一受理、审查法律援助申请,指定或者安排法律援助人员为符合法律援助规定条件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指导全区法律援助工作站开展法律援助工作。
法律援助包括解答法律咨询、代拟法律文书、提供法律意见、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代理、民事诉讼代理、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代理、仲裁和其他非诉讼法律事务代理、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所涉及的公证证明、司法鉴定。
第二条、法律援助站对公民申请的法律咨询服务,应当即时办理,并做好咨询登记,复杂疑难的可以预约办理或者告知到法律援助中心咨询办理。对可能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应当告知其可依法提出法律援助申请。
第三条、严格遵守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程序规定,公民申请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工作站工作人员应当认真接待,解 答咨询并进行初步审核,对可能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案件,法律援助工作站应当协助申请人到区法律援助中心以书面形式提出,填写法律援助申请表;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并由法律援助工作站人员代为申请。申请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提出申请。
第四条、公民申请法律援助应当向法律援助中心提交下列证件和证明材料:
1、法律援助申请书
2、本人(法定代理人)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的身份证明;代理人代为申请的,出具授权委托书:
3、申请人经济状况证明书(社区出具),或者免于经济状况审查的证件、证明材料;(低保证、残疾证、五保证等)
4、其它有关申请法律援助的案件材料。
第五条、法律援助工作站接到申请人的法律援助申请后,应当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在七个工作日内对所申请法律援助事项是否符合法律援助的范围、条件,是否属于本法律援助中心受理进行审查,由负责初审的法律援助人员根据情况提出受理意见,经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审核批准,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
第六条、在审查当中,法律援助中心认为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内容不清楚的,应当发出补充材料通知 或要求申请人作出说明。申请人未按要求补充材料或者作出说明的,视为撤销申请。
第七条、对决定受理的援助案件,由金川区法律援助中心统一登记,制作给予法律援助决定书。法律援助案件在决定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指派法律援助工作站法律援助人员承办。
法律援助工作站当在5个工作日内将法律援助人员姓名和联系方式告知受援人,并签订相关委托代理协议、了解案情、制作会见笔录、告知受援人权利义务等。
第八条、法律援助工作站提供法律援助人员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法律工作者资格证书,并通过注册的法律工作者。
二、具有一定法律专业知识和政策水平,在法律援助中心登记备案的法律援助志愿者。
第九条、公民对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项,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工作站申请法律援助:
(一)依法请求国家赔偿的;
(二)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
(四)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
(五)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
(六)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
(七)因劳动关系请求经济补偿、赔偿的;
(八)涉及虐待、遗弃或者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的;
(九)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和盲聋哑等残疾人请求人身损害赔偿的;
(十)因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工伤事故、产品质量事故以及其他人身伤害事故造成人身伤害请求赔偿的。
(十一)其他确需法律援助的事项。
第十条、对不符合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中心应当制作不予法律援助决定书,书面告知申请人理由。申请人有异议的,可在30日内向金川区司法局提出,区司法局应在收到异议之日起五日内进行复核,将结果告知申请人。
第十一条、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法律援助中心审查核实,应当终止法律援助:
(一)受援人不再符合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的;
(二)案件依法终止审理或者被撤销的;
(三)受援人自行委托其他代理人的;
(四)受援人要求终止法律援助的;
(五)受援人利用法律援助从事违法活动的;
(六)受援人故意隐瞒与案件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证据的;
(七)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终止的其他情形。第十二条、法律援助结束后,法律援助工作站法律援助人员应在30日内向法律援助中心提交立卷材料,由法律援助中心统一归档。
第十三条、法律援助实行财政支持、社会捐赠和法律服务从业人员义务援助相结合的办法开展工作。
(一)司法所法律援助工作站法律服务人员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司法局有关法律服务人员的规定要求,积极完成法律援助的任务。
(二)法律服务人员办理的援助案件,依据有关规定给予办案补贴。
(三)为保证法律援助质量,对法律援助人员所办案件定期和不定期进行量化评查,评查结果作为发放法律援助补贴的重要依据。
(四)法律援助案件办案补贴,由法律援助中心进行统计,结算出办案补贴所需经费,提交司法局审核批准方可兑付,办案补贴由各法律援助工作站管理,办案补贴用于司法所司法所工作经费,办案补贴的使用需经司法局报批同意。
(五)法援中心积极争取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中安排的法律援助项目,用于资助开展针对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妇女权益保障和未成年人的法律援助。
第十四条、法律援助工作站法律援助案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向法律援助机构报告:
(一)主要证据认定、适用法律等方面有重大疑义的;
(二)涉及群体性事件的;
(三)有重大社会影响的;
(四)其他复杂、疑难情形。
第十五条、法律援助人员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擅自终止法律援助案件或者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收取财物的,由司法行政部门依法给予警告,责令改正;有违法所得的,责令退还违法所得。
第十六条、法律援助人员违法执业或者因过错给受援人造成损失的,由其所在机构承担责任。
第十七条、司法行政部门和法律援助机构的工作人员在法律援助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法律援助工作站严格遵守信息报送制度,每季度最后一个月20日前将本季度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案件情况报区法律援助中心。
第十九条、违反本规定,为法律援助申请人出具虚假证明的,司法行政部门建议有关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给予相应处分。
第二十条、回访。
(一)法律援助中心对已办结的案件,必要时对当事人进行一次回访。征求意见,督查效果,从中总结经验,不断 提高服务质量。
(二)不定期对援助人员进行加访,了解情况,加强信息反馈,改进工作方法,树立为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法律意识.
(三)对当事人容易反复、执行困难的案件,回访时要深入细致,做耐心说服工作,使当事人在执行中自觉自愿。
第二十一条、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施行。第二十二条、本规定由金川区司法局负责解释
第三篇:浙江省院士工作站管理办法
浙江省省院士专家工作站管理办法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提升我省企业等单位的创新能力与水平,推进浙江省院士专家工作站(以下简称“工作站”)的建设,促进工作站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提高工作站的运行质量与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建立工作站的目的是为了深入实施我省人才强省战略,进一步加强我省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合作,柔性引进高端领军型人才,建立长效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提升我省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第三条
在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省委组织部、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教育厅、省科学技术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和省科学技术协会等相关部门成立工作站建设协调小组,为工作站的建立和运行提供服务。工作站建设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省科协(以下简称“协调小组”和“协调小组办公室”)。
工作站的工作内容和基本条件
第四条
工作站主要工作内容有:
1.为企业及行业发展提供战略咨询和技术指导。
2.围绕企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组织院士专家及其创新团队与企业开展联合攻关。
3.引进院士专家及其创新团队的技术成果,在企业进行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
4.与院士专家及其创新团队共建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企业创新人才。
第五条
工作站主要依托我省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骨干企业设立,有条件的科研院所、省属高校、行业协会、各类开发区或科技企业孵化器等非企业主体也可设立。设站主体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生产经营状况良好,有一定的经营规模,在当地及本行业具有较大影响,能为院士及其团队进站工作提供必要的科研、生活条件及其它后勤保障。高新技术企业年均销售额3000万元以上,传统产业企业年均销售额1亿元以上,其他性质建站主体具有50人以上规模。
2.建站主体本身具备较强研发能力,建有专门的研发机构,拥有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研发团队。工作站从事研发人员总数达到15人以上。
3.与相关领域1名以上院士专家签约,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有明确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合作任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任务已顺利开展一年以上。
4.引进院士专家的研究方向符合我省产业导向。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项目与当地主导产业和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能引领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促进传统产业改造。
5.建站主体及归口管理单位对工作站工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三年内对工作站投入资金超过100万元,并已形成较完善的支撑条件和服务规范。
建有省级(含)以上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重点建设学科、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研发载体,承担国家或省重大项目的单位以及省级(含)以上创新型示范企业可优先申请设立省级工作站。
申报认定程序
第六条 省级工作站原则上在各地市认定的工作站基础上进行申报,推荐和初选工作由各市科协牵头组织实施,组织部等相关部门支持配合。各推荐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并提出推荐意见后上报协调小组办公室。省部属企业、科研院所、省属高校、行业协会等建站主体可以直接申报。
省级工作站认定每年开展一次。每年的评审名额由协调小组根据全省建站情况确定并在发布申报通知时明确。省级工作站按评审名额择优认定。
第七条 省级工作站的认定遵循“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认定工作在协调小组的指导下进行,由协调小组办公室组织实施。协调小组办公室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协调小组成员单位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评审小组,评审产生省级工作站建议名单。
评审小组由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及行业专家组成。评审采用打分制,按评审名额择优确定。
第八条 评审产生的建议名单报协调小组审定后,发文认定为“浙江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并授牌。
各地市设立工作站应及时向协调小组办公室备案。
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建站主体,取消“浙江省院士专家工作站”认定:
1.被发现在申报过程中隐瞒真实情况、提供虚假材料的。
2.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被行政或司法部门确认侵权行为的。
3.建站主体因技术原因发生重大安全、质量、严重环境污染事故受到行政、刑事处理的。
工作站的支撑和考核管理
第十条
设站单位是工作站的建设与管理主体,负责制订本单位工作站管理办法,每年安排专项科研经费和运行经费,落实专门的管理人员,做好专家及其创新团队的科研和生活服务工作,并为每位签约专家配备必要的科研助手。
第十一条
工作站每年制定工作计划、技术创新计划。每对工作站运行情况和绩效进行总结。
第十二条
省有关部门对工作站承担的科研课题、重大项目和创新平台建设在经费上给予倾斜和支持。所在地政府应加强对工作站的服务,制定相应优惠政策,加大经费资助力
度。鼓励有条件的工作站采取企业化运作,面向区域、行业开展科技服务。工作站日常运行经费由设站主体负责解决。
第十三条
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工作站的人才政策支持力度。要积极支持和帮助工作站引进急需的人才,组建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省有关部门在省级重点创新团队评选和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等选拔中,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考虑。
第十四条
省级工作站的一个考核管理周期一般为三年,每年由协调小组办公室组织对命名满三年的工作站进行建设目标绩效评估和考核,评选一批优秀工作站,并给予表彰。设站期间没有按照要求开展工作的,绩效评估和考核不合格的由命名授牌单位予以撤销。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省工作站建设协调小组制定,由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管理办法
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管理办法(试行)
为充分发挥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的重要作用,加强规范管理,依据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四川省法律援助条例》、《四川省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管理办法(试行)》及司法部有关规定,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与镇司法所合署办公,业务上受法律援助中心的指导监督。工作站一般由1-3名工作人员组成,站长原则上由司法所所长兼任,工作人员可由司法所工作人员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或兼职。工作站工作人员一般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法律援助工作;
(二)遵纪守法、廉洁奉公;
(三)律师或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或具有法律中专以上学历、其他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并经过法律专业培训的人员。
第二条 法律援助工作站是区法律援助中心的分支机构,负责本地区法律援助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法律援助法规、政策及规章,研究、制定本辖区法律援助工作计划。
(二)负责指导本辖区法律援助联系点的工作;
(三)对公民提交的法律援助申请进行初审,对本工作站参与初审的法律援助案件进行跟踪回访。
(四)接待群众来电来访,代拟法律文书。
(五)组织开展法律援助宣传活动。
(六)协助法律援助中心对申请人情况进行查证。
(七)接受法律援助中心指派,承办非诉讼法律援助事项。
(八)负责收集并上报本辖区法律援助统计、信息资料、法律援助对象的摸底工作;
(九)完成区法律援助中心交办的其他法律援助任务。
第三条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应当遵守以下工作制度和程序:
(一)首问负责制。对群众的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申请,工作站首位接待的工作人员应当在职责范围内作出适当的法律指导和处理,对受理的援助案件进行跟踪和信息反馈。符合受理条件的,指导申请人填写《法律援助申请表》,做好接待笔录,并在5个工作日内连同申请人提供的经济困难证明和其他证据材料报区法律援助中心审批。对符合受援条件但不属于本站受理的,告知其向其他应予受理的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或者将其申请及时移送应予受理的法律援助中心。对不符合受援条件或不属于法律援助中心职权范围内处理的事项,应当向当事人作出解释或告知其向有关部门申请处理。确有必要的,转送有关部门处理。
(二)一次性告知制度。在审查当事人递交的申请援助材料时,工作站人员应一次审查清楚材料是否符合有关规定,一次性告知其所办事项的受理办结时限、程序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手续等。对材料不足或不符合要求的,应向当事人一次性解释清楚,并以书面形式写明所欠缺的材料或材料缺漏之处。
(三)信息月报制度。工作站应每月对接待情况进行统计,定期进行综合分析,及时报送区法律援助中心。对重大事项应专题报送,并提出相关处理意见。
(四)案件报批制度。对当事人提出的法律援助申请,工作站应及时、认真审查。对初审认为基本符合条件的,应当在两个工作日内将初审意见及相关材料报送所属区县法律援助中心审批。
(五)投诉查处制度。工作站对受援人或相关部门的投诉,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及时调查处理,并告知其查处结果;经调查,认为对被投诉人应给予行政处罚的,应当及时向司法行政机关提出建议。
(六)登记台帐制度。工作站庆对来电来访咨询接待、法律援助案件受理、法律援助志愿者名录和活动、《法律援助联系卡》发放情况等认真进行登记,建立工作档案。
第四条 工作站人员应当遵守下列职业道德和工作纪律:
(一)接待态度和蔼热情,语言文明规范,解答耐心细致,登记详实完整;
(二)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群众的来访和求助、延迟或终止承办法律援助事项;
(三)不得接受或变相收取当事人及其亲属的财物和宴请;
(四)不得从事有偿法律服务;
(五)不得挑唆来访人扩大矛盾或事态;
(六)不得泄露当事人隐私和商业秘密。
第五条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在行政村(居委会)设立法律援助工作联系点,以方便群众申请法律援助。联系点应在办公地点醒目地方挂牌。
第六条联系点的联络员或工作人员由村委会(居委会)工作人员或热衷法律援助事业的公民兼任。联系点接受区法律援助中心和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的业务指导。
第七条联系点的工作职责:
(一)宣传法律援助制度;
(二)对需要法律援助的公民,介绍到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 作站或旌阳区法律援助中心寻求法律帮助;
(三)完成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交办的其他法律援助工作任务。
第五篇:法律援助工作站总结
一、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法律援助的社会影响法律援助是一项新的法律制度,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为了使全镇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了解法律援助工作,我们从广泛性、生动性、长效性三个方面着眼,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突出宣传重点,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一是开展了法律援助宣传周活动。在宣传周活动中,先后在全镇各村、社区巡回宣传法律援助知识以及国务院颁布的《法律援助条例》、《四川省法律援助条例》、《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权益保障法》、《工会法》等法律法规,解答了有关经济纠纷、土地承包、婚姻家庭、损害赔偿、职工合法权益、军人军属维权等方面的咨询,发放宣传资料,现场受理援助案件。法律援助宣传周活动的开展,使全镇广大公民更深入地了解法律援助制度,掌握法律援助知识,增强了维权意识,扩大了社会影响,拓展了扶贫、济弱、助残法律援助渠道。通过法律援助宣传周活动的开展,使法律援助这项系统工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更加密切了与各法律援助分部及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二是利用法律进村、社区、广场等活动形式通过展板展出、发放宣传资料、宣传法律援助案例等广泛宣传法律援助有关知识,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健全工作机构,构建法律援助工作主体网络法律援助是政府为民服务的民心工程,是司法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希望工程,健全法律援助机构,才能使这项社会系统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真正维护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通过法律援助志愿者对法律援助的宣传,畅通了法律援助信息,使全镇的弱势群体能够及时得到法律援助。
三、建立健全制度,规范法律援助工作机制按照高起点、规范化、稳步推进的工作目标,我们建立健全法律援助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规范法律援助工作运行机制。一是严格按《县法律援助实施办法》、《律师承办法律援助案件指派规则》、《县人民法院、县司法局关于法律援助诉讼案件有关问题的规定》受理承办法律援助案件,严把案件审查关。二是在办案过程中实现了法律援助工作四统一,即:由法律援助中心统一援助案件标准、统一受理法律援助案件、统一指派法律服务人员办理援助案件、统一监督检查援助案件质量,使全镇法律援助工作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三是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目标考核制,把法律援助案件数量、工作质量、服务态度列入法律服务人员的目标考核内容,落实奖惩措施,促进和推动法律援助工作的发展。
四、拓展援助渠道,打造司法行政窗口形象法律援助是司法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希望工程,为切实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镇法律援助中心职能作用,不断拓展全镇法律援助新领域,密切同工青妇、人武部、残联等部门的协调配合,援助案件的拓展不仅为全镇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使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明显提高,而且树立了司法行政部门为民办实事的良好形象,既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体现了法律的公平公正,更加突出了法律援助工作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进行案件回访,努力提高法律援助办案质量 为认真贯彻实施国务院颁布的《法律援助条例》,积极宣传建立法律援助体系对于实施司法公正、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意义,扩大法律援助的社会影响,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办案质量,我们对去年承办的件民事案件进行逐个上门回访。通过回访,一是征求了受援人对承办案件的意见;二是对国务院颁布的《法律援助条例》进行了广泛宣传,使社会各界更加关注法律援助工作;三是使受援人更加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四是促进了法律服务人员服务质量的提高,促进了作风转变,增强了诚信为民的服务观念,把法律援助作为为全镇弱势群体排忧解难的一项具体行动。
六、法律援助站存在问题
1、供需矛盾突出。首先是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成立较晚,工作运行机制还未完全到位,而且工作站人员有限,产生可较大的供需矛盾,一些群众到县城申请法律援助不仅花费大,而且耽误时间,影响生产,有的怕麻烦而放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其次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经费紧缺,而对宣传、日常办公等运转经费却不能完全取得乡镇财政投入,工作站人员缺乏法律援助积极性,无法保证农村法律援助工作开展;另外,对各级法律援助人员培训机制未跟上,如乡镇工作人员身兼数职,对法律援助工作不了解,无法履行职责,极大制约了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
2、农村法律援助工作满意率不高。主要体现为:①宣传力度不够,由于农民外出务工者较多,对于这一部分人群的法律知识宣传,现有的宣传方式还不能覆盖,从而导致一部分农民对法律援助工作不了解,甚至有的农民不知道有法律援助这项工作,法律援助触角未完全伸及至农村;②法律援助部门办事效率不能让农民满意,由于乡镇法律援助站法律援助人员严重不足,供求矛盾突出,一方面是大量需要法律援助的社会弱势群体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另一方面是现有的法律援助工作者不堪重负。最终使受援人的合法利益没有真正得到维护,败坏了法律援助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③法律援助机构未延伸到自然村,农村人口居住分布较散,而社会弱势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分布杂边远的山区农村,他们的合法权益更需要保护但由于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资金、人员等各方面的原因援助工作站无法了解交通闭塞自然村的法律援助信息,不能为群众提供便捷的法律援助服务。
3、农民工维权存在法律制度方面盲点。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仲裁前置程序及一裁二审的法律程序过于冗长,导致农民工维权之路过于漫长,如果是工伤案件,程序多,需对工伤认定书提起行政诉讼,才能重新开展劳动仲裁,而且劳动仲裁与法院诉讼依据法律不同,如诉讼阶段不处理仲裁费分担问题,导致农民工在仲裁阶段预交仲裁费无法退回,仲裁阶段所交证据与诉讼制度无关,必须重新提交证据,否则可能证据不足败诉。这些制度无疑造成农民工维权之路坎坷与无助。
七、加强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对策建议通过总结分析,我们认为我镇的农村法律援助正处于起步阶段,呈现整装待发的态势,我们应当加快建设农村法律援助体系建设,健全机构组织队伍,规范化操作,努力推进农村法律援助工作。一是提高对农村法律援助工作重要性认识。二是加大法律援助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维权意识。三是进一步加大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设和法律援助队伍建设。四是完善协作机制,进一步做好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五是进一步完善我镇法律援助经费保障,确保我镇法律援助工作站工作规范有序开展,更好服务于农村法律援助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