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邵东法律援助事业惠泽普通百姓
湖南邵东法律援助事业惠泽普通百姓
2009年4月21日上午,一面写着“法律援助,为民解忧”的锦旗送到湖南省邵东县法律援助中心,湖南省邵东县灵官殿镇双河村罗某用这面锦旗表达了他对邵东县法律援助中心的感谢。
今年1月,罗某在邵东某矿山打工时因工致残,花费了近20万医疗费,因为赔偿数额分歧较大,矿主与罗某双方一时僵持不下,罗某没有得到一分钱赔偿,使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邵东县法律援助中心获知情况后,主动伸出法律援助之手,立即指派宏彦律师事务所曾仲红律师为罗某维权,曾律师与矿主进行充分的协商与沟通:讲明事故的严重性,宣讲相关的法律法规,经过多次艰难的谈判,历时5个漫长的白天黑夜,终于使矿主和罗某就此达成和解,矿主一次性补偿罗某伤残补偿费16.8万元。这只是邵东县司法局今年启动“法律援助暖民心”工程以来,取得的又一成果。
邵东县法律援助中心本着贴近群众,方便群众,服务群众的宗旨,努力构建覆盖全县法律援助组织网络。在全县各乡镇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在全县各行政村设立了法律援助联络点。使村级法律援助联络点、乡镇级法律援助工作站及县法律援助中心建立联系机制,通过三位一体及时传递弱势群体法律援助需求信息,为弱势群体及时提供法律帮助。同时,拓展便民渠道,打造法律服务平台,实行就近便民服务。在县城繁华地带中天广场,租用三间办公室,做为法律援助、接待咨询和法律服务平台。该县还将148法律服务热线和法律援助中心咨询热线对接联动,全方位为弱势群体提供优质 1
高效法律服务。
今年初,该县法律援助中心在开展“法律援助暖民心”活动中,积极拓展涉及农民工,破产企事业职工劳动报酬,社会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劳动合同关系等领域的法律援助案件,扩大受援范围,做到应援尽援。法律援助中心还针对农民工开辟了“绿色通道”,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简化程序,优先接待和办理农民工案件,放宽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的受理条件。该县法律援助中心向社会慎重承诺:绝不让任何一个农民工因无钱打不起官司,请不起律师,得不到法律服务。今年一季度,该县法律援助中心办案做到了应援尽援,共办结各类援助案件40件,受援人数120多人,接待来信、来访、来电610人次。得到受援人的一致好评。
邵东县司法局刘小球
邵东县法律援助中心 曾仲红
第二篇:讲课稿:关注法律援助事业
关注法律援助事业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同志们:
今天,我们全县广大党务工作者共聚一堂,学习知识,提高素质。借此机会,我以《关注法律援助事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题,同大家共同学习法律援助在党的事业发展中的作用,不到之处,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一、从我县法律援助事业发展的成效,充分认识法律援助在服务我县各项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一)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简介
法律援助制度是一项世界各国通行的为保障贫弱公民不受经济困难所制约,享有与普通公民同等的法律帮助权而设立的法律保障制度。世界法学界普遍认为,法律援助制度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它符合世界各国发展民主、健全法制的要求。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迅速。自新中国成立至1997年,我国法律援助虽然没有作为一项完整的法律制度建立,但有关法律援助的一些基本内容在有关法律法规中已有体现。例如1954年颁布的《人民法院组织法》在规定被告人的辩护权时,就规定了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指定辩护人为被告人辩护。
我国开始对法律援助制度进行探索,是伴随着我国律师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开始的。1994年1月3日,时任司法部部长、党组书记的肖扬同志在一份律师工作的材料上第一次正式提出建立中国特色法 律援助制度的设想。之后,法律援助试点工作成为律师界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率先在律师业发展迅速的大城市展开。1995年2月28日,广州市法律援助中心获批准,于同年11月19日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全国最早成立的法律援助机构。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首次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基本原则和框架。《刑事诉讼法》第34条规定“公诉人出庭公诉的案件,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可以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被告人是盲、聋、哑或者未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这是在我国立法历史上,首次明确提出“法律援助”的概念,并将法律援助写入法律。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专设一章,规定了律师法律援助的有关内容,规定了律师要为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确立了法律援助制度的基本原则的框架和中国法律援助制度的法律地位,建立法律援助制度的工作由此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以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和新颁布的《律师法》为1997年1月1日正式实施标志,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正式建立。同时,1996年12月18日,按照中编制办的文件批复,司法部开始设立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 随着各地对法律援助工作的不断实践,作为我国第一部全国性法律援助专门行政法规,于2003年9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这就是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法律援助条例》以法律形式明确了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确立了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基本框架,为促进和规范法律援助工作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标志着我国法律援助工作从制度创立进入到了加快发展的全新历史发展时期。2008年底,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司法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规定,司法部设立法律援助工作司,实现了法律援助办案机构与管理机构的分离,把我国法律援助事业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国已建立法律援助机构3268个,形成了比较健全的法律援助工作网络,各级政府法律援助财政拨款66947.5万元,法律援助财政保障力度不断加大。仅2008年一年全国办理律援助事项546859件。
(二)我县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情况
1999年12月20日,..县法律援助中心经..县编制委员会批准正式成立,当年,在法律援助机构不健全、工作起步较晚的情况下,我县**、**两个律师事务所就无偿为25起诉讼案件的当事人提供了法律援助。2000年,县十一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县法律援助办法(试行)》,县司法局把法律援助纳入到公证、律师、基层法律服务等机构工作目标,由此,法律援助制度实现了从律师的慈善行为到政府责任质的飞跃,我县法律援助工作从此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于此同时,我县加强法律援助服务网络建设,通过设立法律援助工作 站,聘请法律援助联络员,建立法律援助工作联络点等方式,初步形成了以县法律援助中心为组织者,以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为纽带,以律师、法律工作者、法律援助者、法律援助工作人员为主体,以各类法律援助工作站、社会志愿者为补充的法律援助实施网络。
2003年,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出台后,我县在《条例》的基础上扩大了法律援助范围,增加了请求工伤待遇的;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请求人身损害赔偿的;与公民基本生存条件密切相关的并且法律援助机构认为确需提供法律援助的其他事项。同时又对经济困难标准、基层法律工作者和法律援助志愿者参与法律援助等做了具体规定,在实践中更具操作性。同时,县司法局在系统内部先后规范完善了相关工作制度30多项,保证了法律援助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农民工成为了新的弱势群体。县司法局采取了完善农民工法律援助网络、开辟绿色通道、发放法律援助服务卡、扩大法律援助范围、放宽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加强异地协作等措施。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解答咨询、代书、非诉讼代理、诉讼代理等多种法律手段办好农民工的求援案件,用法律武器为农民工伸张正义。**村农民王**至今不会忘记自己历时2年多的艰辛维权路。2005年11月,他在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供电公司一变电站打工时,不幸被3.5万伏高压击伤,烧伤面积达42%,右上肢高位截肢右下肢关节下截肢,被确定为二级伤残。治疗期间,在伤口尚为痊愈的情况下,工程发包方和承包方相互推诿,不再支付医疗费用,也不提赔偿事宜,致使王**一家陷入绝境。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王**拖着残体,在年迈的父母陪伴下,辗转湖北、河南两省四地,历经一年零五个月,来往行程数万里,通过多次上访,不是不让进大门,就是相互推诿,或者干脆不予接待。正当他陷入了“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绝境时,是法律援助中心帮他依法将工程承包方告上了法庭,使他于2007年6月26日如数拿到了37万元赔偿金,让他在绝望中重拾了生活的信心。这起案件也因服务质量高、社会反响好,于2008年底被评为**省第四届“十大法律援助精品案件”。
今年,我县以提高受益群众数量为目标,开展法律援助“应援尽援”工作,开通了“12348”法律援助专用咨询电话,在律师事务所及司法所设立法律援助申请受理点21个,统一设臵了受理点标识牌和公示版面,在各受理点统一摆放了相关的宣传资料,把法律援助的触角延伸到百姓家门口,减少了法律援助受理审查环节,缩短了审查时限。同时,我县在全省率先建立法律援助人民调解衔接工作机制,把人民调解作为实施法律援助的重要服务方式,贯穿法律援助过程的始终,通过调解的方法引导受援人息讼罢诉,确保受援人利益最大化。把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了萌芽状态,减少当事人之间的不和谐因素,增加当事人之间的和谐因素。家住**乡**村的王**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2008年10月6日上午,王**正在南京市下关区一建筑工地上埋头施工时,一个正在作业的起动机的钢丝突然断开,上面的吊斗从20层楼的高空落下,猝不及防的王京义的左腿被砸得稀烂,当场昏迷过去。后在医院做了左腿截肢手术才得以保全性命。然而,在其刚出院不久,公司就收回饭卡,还停发了工资,并没有兑现当初“负 责到底”的承诺,对其他工伤保险待遇,也只字不提。无奈下,王**向**县司法局求助。在帮其办理了法律援助相关手续后,**先后三赴南京,反复调解,历经四个月内的辛苦奔波,终于2009年4月2日促成双方达成和解意见,厂方向王**支付工伤事故赔偿28.5万元和工伤期间工资2.1万元,使王**免受了诉讼之累。
解民之危,助民之困。10年来,沿着服务民生这一轨迹,我县的法律援助事业蒸蒸日上,呈现出规范化健康发展的新局面,依法维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一片蓝天下人人享受法律的阳光。目前,全县共办理法律援助事项782件,受援人达1610人次,接待咨询62560人次,把政府扶贫困、暖民心、保民生的关怀,转化成了广大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三)法律援助在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中的作用
法律援助是司法行政机关代表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旨在维护社会困难群体合法权益,保障人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改善民生。在促进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维护社会公平需要法律援助。民主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之一,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复杂,各种矛盾增多,各类纠纷频发。一些困难群众由于种种原因,仅凭一己之力难以有效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使困难群众能够借助国家力量,获得律师帮助,维护自身权益。法律援助作为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通过向那些处于经济困难境地的公民提供法律帮助,使 得社会成员平等地站在法律面前,享受平等的法律保护,从而促进司法公正,成为了一种直接体现“为民”精神的制度。
其次,实现社会正义需要法律援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法律手段是维护和实现正义的重要途径。建立法律援助制度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意义,因为法律援助是为贫者、弱者、残疾者等特殊群体服务的,它是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实现的重大举措,是我国司法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实施法律援助,就是用实际行动表明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不管是贫者、弱者和残疾者,不管政治、经济地位如何,都等打得起官司,打得赢官司,进而通过法律途径伸张正义。就好象是我们政府对在校读书的特困生实行救济一样,保证这些困难学生有就学的机会和权利。近些年,广大法律援助工作者以维护公平正义为己任,风餐露宿,行程上万公里,足迹踏遍十余个省市。农民、学生、残疾人、下岗职工……..,在法律援助的帮助下依法讨回公道的人,枚不胜数。
第三,保持社会稳定需要法律援助。在现实生活中,利益差异客观存在,矛盾纠纷不可避免,如果把握和解决不好,往往容易引发社会冲突乃至社会混乱和动荡。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必须统筹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妥善解决各种社会冲突。作为法律手段之一的法律援助制度,使社会成员中的贫弱群体在遇到矛盾和纠纷的时候,获得法律的有效保护,畅通他们反映合理诉求的渠道,采取理性、制度化的方式表达诉求,使那些需要援助的人们在维权的道 路上树立了挺直腰板的自信。特别是今年我县坚持调解优先开展法律援助工作以来,80%的法律援助案件实现了息诉罢讼。从这方面来讲,法律援助就像为社会建设安装了防止矛盾纠纷激化的消防栓,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着“调节器”和“减压阀”的重要作用。
二、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出发,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法律援助事业发展的关注程度。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分批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学习的关键也在于实践。这就要求我们把关心群众生活、代表群众利益具体落实到解决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具体问题上,特别是要关心困难群体的疾苦,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因此,我们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就需要对法律援助事业的发展投入更多的关注。
第一,没有法律援助事业的发展,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体现会打折扣。因为在我们的社会里,的确存在着一些贫弱的群体。贫弱的人们,由于没有钱而打不起官司,由于缺乏法律知识和操作能力而难以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需要获得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帮助。如果没有这样的帮助,他们在法律上就会陷于绝对的贫困。这是一种制度资源意义上的贫困。这样的贫困,可能会加剧他们的经济贫困、心理失望和生活痛苦,并扭曲社会的道德原则,败坏世道人心,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比如,我县是一个农民工输出大县,由于我们的农民还不富裕,加上法律素质还不高,在打工时如果遇到争议纠纷,就成为了法律上的弱者,特别是在出现伤亡事故和工资纠纷时,维权难度最大。因为他既要到发生事故或纠纷的所在地通过诉讼途径讨进行解决,又要支付请律师等费用,往往是望难而作罢。但是,这样必然会造成他在思想上对社会不满,不会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埋下怀疑“以人为本”的隐患。法律援助制度以其法制的保障性、受援的广泛性、服务的无偿性、援助的社会性,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集中体现了执政为民、服务为民的理念,使公民不论经济条件好差、社会地位高低,都能平等地获得法律帮助,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党和政府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的具体体现。
第二,没有法律援助事业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社会和谐”的要素会被削弱。社会和谐的要素之一是民主法治。在这一前提下,不仅要求治国者能够依靠法律来治理国家,而且要求普通公民能够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不仅要求国家机关能够在立法、司法、执法中体现公正、施与正义,而且要求普通公民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地体会公正,获享正义。对于化解纠纷、解决矛盾来讲,在任何社会里,诉诸法律或许都不是最好的、最彻底的办法,但是,在法治社会里,一旦其他手段已经用尽或无法运用其他手段,诉诸法律就应当成为最后的、也最可靠的途径。如果那些普普通通的有理无钱、有理无权、有理无能的人们还是打不起官司、打不赢官司,那么,法律的数量再多,内容再好,法官的素质再高,权威再大,都是没有意义的。可以说,打官司难,不仅严重地危害法律的权威,危害法治的公信,而且,比起上学难、看病难,它更直接地危害世风,危害社会。法律 援助作为一项法律救济制度,直接面向社会的困难群体,解决他们请不起律师、打不起官司的问题。
第三,没有法律援助事业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根本会受冲击。市场经济的发展本身并不会自动地解决社会公正问题,而且,在现阶段,与市场经济相伴随的社会结构变化尤其是贫富差距拉大,还会极大地危及社会公正。是始终把人民大众的利益和愿望放在首位,想方设法地优先满足;还是把少数有钱有势者的利益和愿望放在首位,想方设法地优先满足,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个根本区别。近年来,法律援助事业从无到有,有了长足的发展。法律援助机构和法律援助工作者在困难的条件下不懈努力,没有辜负大众的期望,并因此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目前,法律援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供需矛盾过于突出。也就是说,社会大众对法律援助的需求与国家能够提供的法律援助的实际水平还很不相称。例如,在我国西部的某些县,还看不到法律援助机构,个别县甚至还没有一个律师。供需矛盾突出,固然与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的关系,但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归因于我们在观念方面,有不少地方只关心经济增长指标,对法律援助重视不够。例如,据调查,东南沿海的某些经济发达地区,至今仍然没有把法律援助的办案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在这一点上,他们还不如某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做得好。同时,法律援助队伍资源的不足,也是法律援助供需矛盾突出的又一直接原因。再如,据**省司法厅2008年底的一项调查显示,尽管全省法律援助的覆盖面已经由不足5%扩大到了35%,全省仍有3400多万潜在 的法律援助对象,其中农村潜在对象2500多万人。但全省目前县一级从事法律援助的队伍(包括律师、基层法律服务所人员、法律援助机构人员)却只有5600多人,县域实施法律援助的主体与农村潜在受援对象的比例是1:4464,远远不能满足农村法律援助的需要。在科学发展观要求下,人们的物质财富拥有可以有多少之分,但司法正义的保障不能有贫富之别。因此,发展法律援助,消除法律贫困,是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的要求,也是谋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扶弱济穷从来就是高尚而艰难的。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我们可以看到,法律援助事业在我国快步发展的同时,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实现法律援助“应援尽援”的目标依然任重道远,推进法律援助这个伟大的事业,需要民本精神,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三、从提高自身服务民生的能力入手,把支持法律援助事业变成落实执政为民要求和拉近干群关系的桥梁。
改善民生是我党执政为民理念的有效体现。党的十七大专门部署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任务。坚持执政为民,要求我们各级党的干部首先要从思想上把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为了人民作为基本的价值理念,从行动上把满足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规范我们党全部行为的基本准绳。邓小平同志曾强调,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作为党执政为民理念的执行者,我们在服务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一定要具备能够有效服务民生的素质和能力。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法律素质和运用 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已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国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诸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均有赖于法律的调节和保障。一个健全的法制国家,其各级管理者、领导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否则依法治国、依法管理各项事业就无从谈起。
我们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实践中都已经明确,党的干部必须懂得法律法规,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办事,并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各项事务,这是新的历史时期对我们的必然要求。当前“民告官”的现象日益突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群众的法律意识有了明显增强,有些群众的法律意识甚至比我们的领导干部还高,而领导干部如果不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势必影响执政水平和执政效果,终将为历史、为现实、为群众、为组织所鄙弃。然而,作为一个人知法、守法、依法办事能力与水平的综合体现,要求各级干部的法律素质的提高,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要求其掌握与法律专业人员相当的法律知识,关键是在熟知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常识的基础上,具备把法律运用的方式传达给群众,引导广大群众运用法律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应当看到,虽然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在普遍增强,由于适用法律时的成本过高,或对使用法律维护权益的途径不明白,群众在追求自己需求实现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对上访解决问题的依赖性。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如果不能通过有效的手段减少这类事件的发生,我党执政为民的理念和为民惠民的政策在部分群众面前就不能得到有效的体现。比如,发生一起医疗事故,在事故处理时如果双方因为赔偿问题达不成 一致,就要通过诉讼程序解决。受害一方往往会因为拿不起律师费、诉讼费等维权成本,就采取堵门、上访、甚至停尸等方式向医疗机构、向政府施加压力。不过,这类事件不管哪级领导批示,最终还是要通过再次协商调解、庭前和解或者审判去解决。但无论怎么赔偿,总要按照法定的标准去计算,总要有懂法的人在其中帮助解决涉法的疑问。如果,受害一方被告知请不起律师可以申请法律援助,由法律援助人员及早介入,从专业的角度去从中调停,一些非常规的请求表达方式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避免。这时,虽然提供法律援助的人是专业的法律服务人员,但通过我们干部的主动引导,把法律援助提供给了群众,而群众之间的矛盾又通过法律援助这一方式得到了解决,法律援助无形中在干部真心为民办事的行动与群众真正得实惠之间发挥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四、从完备自身法律素质着眼,熟练掌握法律援助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程序。
既然法律援助能够成为落实执政为民要求和拉近干群关系的桥梁,我们就不能不掌握法律援助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及有关程序。
(一)什么是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指导和协调法律服务机构及其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法律援助机构的人员,为经济困难或者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免费的法律帮助,以保障其合法权益得以实现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目前,县级以上均设立有法律援助中心,在管理体制上隶属于各级司法行政机关,有的属 于事业性质的二级机构,有的属于行政性质的内设机构。各级法律援助中心在所属的司法厅(局)的领导下,依照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赋予的职能,具体负责指导、开展所在行政区域内的日常法律援助工作。主要通过五种形式向群众提供法律援助:1.解答法律咨询,代拟法律文书;2.刑事辩护和刑事代理;3.民事、行政诉讼代理;4.非诉讼法律事务代理;5.其他形式的法律服务。接受法律援助中心指派,办理法律援助事项的人员可以是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法律服务所的法律服务工作者、公证处的公证员,也可以是法律援助机构的工作人员,也可以根据其他社会组织的要求,安排其所属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
(二)什么情况下可以申请法律援助?
每一项制度的落实都有他的条件和范围,根据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的规定,公民申请法律援助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
一是申请人合格。法律援助的对象,必须是具备下列条件的申请人:1.具有法律援助中心所在地常住户口或已在该地办理暂住证的;2.经证明确无能力或无完全能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申请人的条件有:经济困难的,指经济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5倍,由所在村委出具经济困难证明;免于审查经济困难的,有四类,指持有民政局发放的《低保证》、《五保证》、特困户救助证》,能证明在养老院、孤儿院供养的,农民工请求劳动报酬、工伤赔偿和人身损害赔偿的,主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刑事案件的被告人没有和无力聘请律师或委托代理人的。二是申请事项申请事项确有理由和依据并有给予援助的必要,也就是说申请事项符合法律援助的14项案件范围,包括:1.依法请求国家赔偿的; 2.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3.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 4.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 5.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 6.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 7.请求工伤、医疗事故、交通事故赔偿的; 8.因遭受家庭暴力、虐待、遗弃请求维护合法权益的; 9.农民工、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请求人身损害赔偿的; 10.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聘请律师的; 11.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 12.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 13.公诉人出庭公诉的案件,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为被告人指定辩护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提供法律援助; 14.被告人是盲、聋、哑人或者未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为被告人指定辩护时,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提供法律援助,无须对被告人进行经济状况审查;
(三)法律援助工作程序
申请:
1、法律援助中心或受理点工作人员应热情接待群众来访,详细做好接待笔录。
2、当事人申请法律援助的,要求其认真填写申请书及提供有关材料。有关材料包括(1)居民身份证、户籍证明或 暂住证。(2)工作单位或乡镇(街道)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基层组织出具的申请人及家庭成员经济状况的证明,或者由以上单位填写法律援助中心统一印制的《经济困难证明》表,并在表格上加盖公章。(3)申请援助事项的全部材料。(4)法律援助中心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审查:
1、法律援助中心对申请人的案件情况及经济状况认真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
2、法律援助中心认为申请人提供的材料不完备或有疑义的,应通知申请人作必要的补充或向有关单位、个人索取有关证明材料,并可视情况进行调查。
作出决定:
1、法律援助中心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5日内进行审查完毕,作出是否予以法律援助的决定。
2、对符合条件者,应作出同意提供法律援助的书面决定并指定承办法律援助事项的法律服务机构,通过该机构指派法律援助承办人员。
3、对不符合条件的,作出不予援助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申请人对法律援助中心作出的不予援助的决定有异议的,法律援助中心应重新复议一次。
办案:
1、对符合条件的法律援助案件,经审批后,由法律援助中心指派到律师事务所、乡镇法律服务所,或者由法律援助中心直接承办。
2、由接受指派的律师事务所、乡镇法律服务所指派所内人员具体开展法律援助。
3、受指派法律援助承办人员应认真履行职责,办好援助案件,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结案:
1、法律援助承办人员在援助事项办结后,应向法律援助机构提交结案报告。
2、法律援助事项办结时,需由法律援助中心付 费,法律援助中心应按照国家规定标准及时核定,并向该事项的法律服务机构支付法律援助费用。
(四)申请法律援助的一些具体事项
1.法律援助申请表,并载明以下事项:(1)申请人的基本情况。(2)申请法律援助的事实和理由。(3)申请人的经济状况。(4)申请人提供的证明、证据材料清单。(5)申请人保证所提交的证明及证据材料属实的声明。书写有困难的申请人,可口头提出申请,由接待人员按上述要求记入笔录,申请人签字或按指印确认。
2.居民身份证、户籍证明或其他有效身份证明。
3.申请人住所地或户籍所在地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或申请人所在单位劳资、人事部门出具的申请人及家庭成员经济状况证明。
4.与所申请法律援助事项相关的证明及证据材料。5.法律援助机构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申请法律援助递交材料注意事项:1.申请人填写法律援助申请表,在填写申请法律援助的案情和理由时,应尽可能叙述详细。填写完毕,申请人应签字、盖章或按指印。2.代理他人申请法律援助的,应按要求填写申请法律援助委托书。申请法律援助委托书应有委托人和受托人共同签字、盖章或按指印。如受托人为申请人的法定代理人,应出示具有法定代理资格的证明。被代理人有一定民事行为能力的(如10-18岁的未成年人),也应当在法律援助申请表等法律援助文书上签字。3.经济困难状况证明除写明家庭经济生活的困难状况外,应当写明申请人的家庭人均收入的具体数字。4.申请法律援助提交的 材料,应当提交材料原件,并提供与原件相对应的复印件。5.公民申请法律援助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申请方式:(1)县城居民统一到县法律援助中心申请;农村居民可以到县法律援助中心,也可以就近到本乡司法所法律援助受理点申请。(2)由于身体等原因行动不便,无法到县法律援助中心或受理点申请的,可以拨打12348电话进行申请,也可以用邮寄的方式,将申请寄至县法律援助中心,法律援助人员提供上门受理。
第三篇:强化法治惠民力度做大法律援助事业
强化法治惠民力度做大法律援助事业
法律援助是一项扶助贫弱、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社会公益事业,也是我国实践依法治国方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随着《法律援助条例》、《河南法律援助条例》的颁布实施和法律援助多种大型公益活动的开展,标志着法律援助工作在广度和深度上有了新的延伸和突破。
临颍县的法律援助工作自1998年启动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重视下,上级政法、司法行政机关的指导下,以及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参与下,结合自身特点和县情实际,以“实现包容性增长、推进大法援工作”为目标,坚持“热情服务、扶弱济贫、法律为民、应援尽援”原则,不断加大法律援助工作力度,维护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法律援助工作开展以来,全县各法律援助机构共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 1800多件,受援人数4600人次,挽回经济损失三千多万元,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和奖励。全县弱势群体真切的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切之情,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对法律援助的诚挚谢意,有效地提升了法律援助的社会知名度和良好形象,为临颍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我县法律援助取得成绩探析:
(一)充分认识加强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要意义
法律援助是党和国家设立的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保障人 1
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援助工作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替代性,加强法律援助工作,对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妥善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进我县民主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加强法律援助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紧紧围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工作部署。在建立以政府为主导、部门协作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法律援助工作体系基础上,大力提高法律援助物质保障、组织建设、管理工作和社会影响能力,逐步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通过法律援助广泛宣传和办案影响力,2010年,法律援助城区公众知晓率达到70%以上,农村公众知晓率达到60%以上。在全县建立高效的法律援助实施体系,法律援助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大幅度提高。
(三)法律援助网络体系不断健全
法律援助网络体系日趋完善,在建好县法律援助中心基础上,我县在15个乡镇成立法律援助工作站的基础上,又先后在县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县残联、县武装部、县民政局、人劳局、信访局等法律援助委员会成员单位成立了工、青、妇、残、老、农民工、涉军维权、信访等法律援助工作站,在全县365个行政村部建立了联系点,并高标准设立了“临颍县法律援助中心
接待室”、“法律援助律师值班室”和“驻法院援助工作站”,形成了县、乡、村“三位一体”的工作网络。近年来通过办理下岗职工群体法律援助案件,涉及9个乡镇、40多个村、1100多户信贷纠纷,为全县大局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法律援助工作加强和发挥了法援工作站维护各个弱势群体的作用。
(四)扩大法律援助范围,进一步增强服务大局的能力
通过简化程序、降低门槛,开通农民工、零就业家庭、五保低保对象、经济困难的残疾人、老年人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免除其经济困难状况审查,法律援助覆盖面逐年扩大、受援人说逐年大幅提升从原来每年几十件到现在每年办理近500件以上。县司法局从全县法律服务队伍和法律援助机构中抽调人员组建了“法律顾问团”,在产业集聚区设立法律顾问工作部,靠前服务全县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维稳工作大局。
二、当前我县法律援助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律援助经费仍然严重不足。近年来,由于广大群众法律援助意识的提高,法律援助案件数量仍成倍增长,我县的办案数量连续几年都位居全省前列,特别是2008年全省办案县区数量第一。此外,法律援助宣传、培训等还需要经费。县财政在财力拮据的情况下,尽管近年来在预算时给予适当照顾,但仍无法满足法律援助事业发展的需要,法律援助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费受制。
(二)法律援助宣传力度不够。我县法律援助中心自成立以
来,在法律援助宣传上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城镇人口对法律援助的的认知较普遍,但我县农村人口庞大,外出务工人员多, 对部分特殊群体的宣传力度不够。少数农村特别困难群众由于受文化、经济、落后思想等因素影响,当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后,不知道申请法律援助渠道,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三)部门之间协作仍需加强。目前,我县法律援助机构虽然和相关职能部门建立有工作衔接机制,但部分形式大于实质,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法律援助中心与21个工作站之间尚未发挥出最大合力。迫切需要在法律援助管理上真正形成信息畅通、优势互补、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真正把法律援助触角延伸到各个弱势群体,做到应援尽援。
三、努力推动法律援助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落实“三个纳入”,实现法律援助更快更好发展。2010年1月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见》,要求将法律援助工作纳入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机制、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切实落实好省政府“三个纳入”要求,切实做到法律援助在区域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和社会大局稳定中的独特作用,在全县大局建设中保持应有的位置,为我县法律援助事业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更加关注弱势群体,努力推动社会管理创新。要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就必须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维护他们的合法权
益。法律援助直接联系困难群众,决定了其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具有独特作用。这就要求法律援助机构在开展工作过程中,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妇女、儿童、孤寡残、下岗失业、失地农民等弱势群体和无就业青少年特殊人群的法律援助工作,帮助他们有尊严的生活,促进城乡之间、不同群体共享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激发社会活力、保证社会安定有序。
(三)通过法律援助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彰显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全社会互帮互助。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全社会互帮互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当前,一些困难群众由于种种原因,仅凭一己之力难以有效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使困难群众能够借助国家力量,获得律师帮助,维护自身权益,直接感受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关爱之情、直接感受到执法为民的力量、树立起对法治的信仰。弱势群体通过法律援助充分行使法律所赋予的权利,使司法公正得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得以彰显。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法律援助经费也主要来源于政府,但由于政府的财力有限,因而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参与、支持及捐助。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法律援助工作,有利于形成全社会互帮互助、平等友爱的和谐局面。
(四)发挥法律援助作用,维护社会稳定有序。社会秩序良好、安定团结,是社会和谐的前提条件。当前我县经济处于转型期,群众利益差异客观存在,矛盾纠纷有时十分突出,保持社会
安定有序,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必须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妥善采取调解、诉讼方式疏导。法律援助制度使在利益冲突中处于劣势的公民,在诉讼中能够得到帮助和保护,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保持和谐稳定。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法律援助工作方式,把法律援助工作列入我县党委、政府向社会承诺办实事和十大民生工程的内容之一,最大限度地促进和谐,维护社会安定有序。
第四篇:法律援助事业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
郯城县调查反映法律援助事业发展
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
我县法律援助中心始建于2000年,核定编制2人。至2014年全县建立了14个乡(镇)工作站146个联络点,乡(镇)建站率达100%。为进一步近距离为百姓提供帮助,法律援助中心依托残联、妇联、看守所及两个律师事务所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使24名司法助理员46名法律服务工作者24名律师成为我县法律援助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2010年以来,我县法律援助中心共办理援助案件2238件,其中刑事案件119件,民事案件218件,公证36件,非诉讼案件1865件,接待来信、来访、电话等群众法律咨询2万余人次,平息集体上访事件15件、1460多人,累计为受援人追索赡养费、抚养费及各类赔偿金2000多万元。提供法律援助的数量以年均20%以上的幅度增加,大量来自社会基层的法律援助案件都通过工作站得到处理,有效解决了困难群众打官司难的问题,为促进解决民生问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受经济、社会、法治发展水平的限制和相关因素的制约,我县法律援助尚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总结如下:
一、我县法律援助工作中目前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法律援助人员力量薄弱。截至2014年12月,我县共有城镇低保户2944人,农村低保户40926人,残疾人75000人。而全县从事法律服务行业执业人员仅有70人,法律援助机构中的专职工作人员仅2人,专职工作人员不具备系统专业的法律知识和素养,不能满足 法律援助机构大量而且类型多样的法律咨询和诉讼服务。面对11万余人这一庞大的弱势群体,我们的法律援助力量已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法律援助制度需要大量有能力、有责任心的社会执业律师参与,但是现在的律师人数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特别是专业法律援助工作者,法律援助人员不仅在数量上远远不够,在质量上也是急需提高。
(二)案件质量监控机制不完善,缺乏外部监督机制。由于对经济效益等因素的考虑和经费的制约,个别法律服务机构人员在承办法律援助案件工作中确实存在办案敷衍了事、走过场等现象,工作不认真细致,直接影响案件质量的提高。而现有的法律法规中又没有在这方面作出约束性的规定,使得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在对案件具体承办过程中,承办人是否有违规、违纪的现象,是否尽心尽责地办理案件,案件办理进展如何,案件办理结果是否切实维护了受援人的合法权益无法有效监督。
(三)基础设施薄弱,办公条件差。
1、按照《山东省法律援助条例》第三条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法律援助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状况,逐步增加财政投入。我县2014同级财政拨款仅为5万元(其中还包含人民调解),达不到山东省法律援助中心要求县级同级财政拨款全部达到或超过2013年中央和省级专款数额的要求。同时中心办公室也达不到“临街落地,办公面积60平方以上,实有人员5人以上”等窗口设臵的要求,给法律援助工作的正常运转造成很多困难,严重影响到法律援助工作的正常运转和长远发展。
2、业务经费得不到保障,经费的制约在客观上阻滞了法律援助的 2 开展和发展,目前我县的法律援助专项经费数量很少,办案支出和补贴也很低。援助中心2014共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579件,如果每件按600元的补助标准计算,每年约需办案经费347400元。本应由财政保障的办案交通费、资料费、调查取证、差旅费等成本支出,在实际操作中只能由代理援助案件的律师或法律工作者先行支付。办案成本的补贴不足够,既影响了司法行政部门其他工作职能的发挥,也严重影响承办人员特别是社会律师的积极性,由于经费不足使案件调查取证等工作无法全面完成,办案的质量受到很大影响,法律援助的服务质量跟不上有偿服务的质量,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也就得不到很好的维护。特别是新《刑事诉讼法》修改后,所有的刑事案件在公、检、法三个阶段的任一阶段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均可申请法律援助,这样一来,要达到应援尽援的要求困难很大。
(四)农村援助工作有待加强。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人口以农民为主。农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居多,还有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和农民工,由于主客观原因,农民工在社会中的弱势地位短时间内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绝大部分农民工只能选择从事收入低、有一定职业风险的工作,而且与用人单位处在明显的不平等地位,因此涉及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工伤赔偿、非法解除劳动合同等劳动争议纠纷不可避免。同时,农民工普遍缺乏法律知识、诉讼技能和各种社会资源,一旦出现法律纠纷,大部分都需要法律帮助。从调查的情况看,农民工的法律帮助需求在今后一个时期将呈上升趋势:一是农民工的数量在逐年增加。二是农民工权益被侵害现象依然严重。目前一些地方农民工劳动报酬得不到保障,工资偏低,拖欠、克扣工资现象比较普遍。三是涉及农民工的工伤事故、职业病有上升趋势。据卫生部统计,目 3 前在我国涉及有毒有害作业的企业超过1600万家,受到职业病危害的职工人数在2亿以上,但是2005年卫生部共收到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西藏、港、澳、台)各类职业病报告仅12212例。潜伏期的职业病患者是未来需要帮助的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工伤及职业病患者中农民工占了大部分的比例。许多受害人不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且也没钱打官司,由于其文化水平、法制观念低,加上信息闭塞,对国家法律的理解比较狭隘,对法律援助更是概念模糊,可能会增加法律援助的风险。比如,一旦法律援助案件败诉,受援人可能认为是援助人不尽力或有失公平,影响其对法律援助制度的客观评价,因此,农村法律援助工作有待加强。
(五)部门间协作配合不力,也给法律援助工作带来困难。法律援助是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司法行政部门做好法律援助工作是责无旁贷的,但财政、民政、工商等部门及工、青、妇等社会团体同样也有相应的工作任务,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携手、通力协作才能完成。各部门应支持法律援助案件办理中的调查取证工作,对法律援助案件办理中查阅、复制档案资料所涉及的相关费用予以减免,共同降低成本,减轻因经费短缺给法律援助工作造成的压力。但目前社会上一些人错误地认为法律援助就是法律援助中心的事,特别是在配合方面不够默契。比如,对一些未成年人的犯罪,犯罪嫌疑人的家人有的不愿再去聘请律师辩护,一味的认为“孩子小,犯了罪,随法院怎么办就怎么办。”而按照法律程序,法院常常要求法律援助中心安排律师,无偿出庭作辩护人。有时,在开庭的前一天,法院才通知法律援助中心指派律师辩护。律师要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会见,开庭期限又紧,还要到法庭查阅卷宗,复印案卷,法院却 4 要收取高于市场价格的复印费,这种无偿甚至赔本的被动服务,很难保证服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一些律师工作积极性,直接影响着法律援助工作的健康开展。
二、加强我县法律援助工作的建议的对策
(一)着力提高法律援助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队伍建设是法律援助工作的根本和保证。首先要加强法律援助专职队伍建设,加强对法律援助机构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教育。逐步提高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待遇,改善工作条件,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性。加强对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教育,提高对法律援助工作的认识,增强履行法律援助义务和参与提供法律援助的自觉性和荣誉感,真正发挥在法律援助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对于社会组织中志愿从事法律援助工作的人员,也要加强激励、教育和管理,引导他们在法律援助工作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法律援助中心的业务主要是办案和咨询,法律援助中心的人员配备应当以满足这两项业务需要为目的,县、区应不少于3—5人,工作人员应具有法律大专以上的学历,具备法律职业资格的人员应该不少于二分之一。鉴于目前的司法体制,律师业务已经进入了市场化运作,律师的工资不再由政府拨款,只能靠代理案件收取案件代理费用。由于律师业务由当地司法局管理,司法局靠行政命令,长期安排律师事务所指派律师,无偿提供法律援助恐怕难以长久。要使律师代理法律援助工作长期开展下去,最好还是在县级法律援助中心配备几名专职律师,由财政发工资,纳入公务员编制,使法律援助工作由专职律师专门代理,以保证法律援助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持久性。使法律专业人员能在各级政府、各执法部门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完善质量监控机制 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法律援助工作规范运行。一是进一步完善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服务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运作规范、管理严格的法律援助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自律机制,由法律援助中心加强对承办者办案过程、办案态度、办案责任心的监督和管理,促进律师、法律工作者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法律援助案件。二是建立健全法律援助服务质量检查公布制度、质量跟踪检查制度、质量投诉监督制度,定期对案件质量进行集中评查,建立评查备案制度,并与奖惩制度相结合,逐步完善有效的法律援助服务质量监督机制,保证法律援助服务质量。三是整合社会力量,完善外部监督机制。在进一步完善受援人举报制度的基础上,可效仿行风建设监督员的制度,邀请法官、检察官,法律服务人员、新闻媒体、相关部门人员和社会群众等组成法律援助监督员队伍,采用旁听案件审理,跟同办案、审查案件归档材料、征求意见等方式,对承办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办案进行全方位监督。四是要将办案质量和办案补贴相联系,将处理违纪违规与表彰奖励先进相结合,激励和鞭策法律援助人员提高办案质量。
(三)拓宽法律援助经费渠道,确保法律援助机构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和必要的办公设备。积极建立和完善法律援助经费保障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法律援助资金的支持。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第3条规定“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法律援助工作,为法律援助提供财政支持,保障法律援助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时在第7条规定,“国家鼓励社会对法律援助活动提供捐助。”《法律援助条例》的这些规定,为解决法律援助事业发展的经费保障问题,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解决经费不 6 足问题,最根本的措施,就是要按照《法律援助条例》的规定和要求,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积极建立可靠的法律援助经费保障机制。一方面,政府提供必要的经费,是国家保障法律援助实施的应尽责任的具体体现。当地政府要把法律援助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起政府对法律援助的最低经费保障机制。另一方面,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开辟筹措法律援助经费的渠道。加强法律援助业务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法律援助机构的办公条件和办案装备水平,完善法律援助便民服务设施,满足困难群众特别是各类特殊群体对法律援助工作的需求。法律援助中心以及各乡镇的法律援助工作站办公场所应该是交通便利、标志明显方便群众找寻的地方办公;要有独立的办公室,至少要设臵一间专门的接待室,要符合中国残联和司法部关于在法律援助机构设臵无障碍通道的要求,建设残疾人专用通道和厕所,要选择配臵多功能的“12348”法律咨询平台,24小时为社会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要有必要的办公设备,如电话、电脑、传真机、打印机、复印机、照像机、摄像机等必要的宣传器材、办案设备等。
(四)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农民工的维权工作。农民工维权涉及到部门很多,各部门应当在各级政府建立的农民工工作指导协调机构的统一部署下,加强协作,各尽其职,共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作为农民工维权的职能部门之一,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在开展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过程中,要主动与财政、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建设、卫生、工商以及公、检、法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做到信息互通、工作互动,更好地实现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和行政执法的衔接。各级人民法院、劳动仲裁部门认真落实《司法救助 7 规定》和有关规定,对农民工就请求支付劳动报酬和请求工伤赔偿提起诉讼和仲裁的,按规定给予缓、减、免收诉讼费、仲裁费,保证权益受到侵害的农民工顺利进入司法程序。工会组织可以利用其组织网络和维权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工作。要建立相关部门的协作机制,有关机构和人员在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过程中,需要调取相关证据,劳动、建设、公安、生产安全管理等部门要给予支持和配合,更好地解决农民工维权中取证难的问题,有效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五)进一步加大宣传法律援助的力度,扩大社会知晓率。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法律援助的力度,使广大困难群众懂得运用法律援助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媒体进行广泛的法律援助宣传和咨询服务活动,特别要多报道一些感人的典型案例,突出法律援助扶贫助弱、伸张正义的社会效果,宣传实施法律援助制度对于保障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通过宣传,在群众中树立起法律援助良好的社会形象,争取社会各界理解和支持。
(郯城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
第五篇:发展法律援助事业与推进民生改善和保障的思考
发展法律援助事业与推进民生改善和保障的思考
摘 要: 当前,我国社会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案件高发,由发展方式转变引起的利益多元碰撞,长期积累的体制机制不合理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人民群众对改善自身生存发展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对社会公平正义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由此引发的矛盾纠纷、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适应人民群众利益的新需求,通过强力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全面创新社会管理手段,促进公正廉洁执法,充分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关键词:法律援助 民生 改善和保障 思考
中图分类号:D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号:1003-9082(2017)07-0267-01
一、发展法律援助推进民生改善的现实意义
法律援助制度作为一项现代法治国家的重要司法制度,在保障人权、维护稳定、服务民生方面具有根本性的意义,为公平、正义、民主、人权等基本社会价值意义提供制度性的保障。法律咨询援助将使很多涉法群众在维权道路上少走弯路,法律援助案件的办理使所有的人公平地面对法律的裁判,使无数受伤的心灵得到安抚和慰藉,使无数对社会充满怨恨的人重新拾起对党和国家的信心,使很多无助无望的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公平。可以说,做好法律援助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法律援助作为一项政府公共服务事业,必将在我国新的社会管理体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承担更加重要的责任。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要深刻理解并把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把握当前加强和推进法律援助事业的重要意义和阶段性特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法律援助工作推向前进,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现代化水平,为维护公平正义、化解矛盾纠纷、增进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1.要牢牢把握法律援助是民生工程这一属性,注重借助党委政府之力推动法律援助工作。得民心者得天下,顺民心者聚民力。从中央到地方,民生工作的重要性已经深深根植于各级领导心中,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法律援助作为司法领域的民生工作,正在逐步融入党委政府的工作大盘,成为党委政府自身直接推动和开展的重要工作。“十三五”规划中提到,坚持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法律援助的本质就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就是民生工程。因此,当前法律援助事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其职能作用必将得到更加充分的拓展和发挥,成为群众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要紧紧抓住当前法律援助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机遇,用好用足法律援助发展政策。当前,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要性已经形成了共识,解决法律援助工作发展中的问题,建立中国特色法律援助制度。这充分说明,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要性已得到了国家最高领导机关的认可和肯定,并从国家制度层面给以支撑和保障。法律援助事业必将迎来新的跨越发展的春天。全面布局法律援助工作,逐条逐项具体落实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效力。要依据政策,积极向党委政府争取支持,积极向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劳动仲裁、财政、人事、编制部门协调,真正把政策给予法律援助的倾斜支持变成法律援助事业发展进步的现实。
3.切实抓住法律援助经费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时机,努力增强法律援助提供能力。经过应援尽援工作持续推动,法律援助经费保障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法律援助机构人员和办公设施也有了较大改善,都有了基本合乎规范的法律援助接待室,法律援助工作再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具备了比较扎实的基础物质。经费争取到了,办公条件改善了,但如何把这些物质条件转化成法律援助工作大发展的实绩是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各级要懂得法律援助工作就是替政府花钱的,关键是看是不是把钱花出了成果、花出了效益,花到了点子上。务必坚持法律援助专款专用的原则,抓住有利时机,利用有限资金,尽快改善法律援助办公条件,改善法律援助接待室设施,配齐配好各项办案设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法律援助工作的现实需求。
二、开展法律援助推进民生改善和保障的具体实践
1.法律援助要在为民服务上下功夫。开展“领导方式转变”大讨论,其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科学发展意识、以人为本理念、为民服务思想,就是为了转变领导思维方式,改善干部工作作风,落实为民惠民之举,推进社会进步,增进国民团结,促进社会和谐。要把法律援助工作和便民服务结合起来,要把为民服务摆在更加重要位置上,要把科学发展落实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上,要把以人为本贯彻到实际工作中,要多想想人民群众需要会什么样的法律服务,困难群众需要什么样的法律援助。要始终牢记为民服务是本质、为民服务是根本、为民服务是责任。一切从困难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对群众有益的事要多干快干,对损害群众利益的事坚决不干。要着眼困难群众的现实利益抓落实,盯着受援群众的实际需要搞服务,围绕群众的援助需求来创新,常思为民服务之策,常谋为民服务之事,常干为民服务之举,让人民群众获得更方便、更快捷、更实惠的法律援助服务。
2.做好当前的法律援助工作需要各级转变对法律援助工作的领导方式。转变抓法律援助工作的作风,转变做法律援助工作的思想、方法、方式、手段。法律援助事业是一项年轻的事业,很多工作还处于打基础、铺摊子、争场子、抢位子的初创时期,法律援助工作在党委政府眼中分量还不够重,在群众日常维权体系中的影响还有不够大,法律援助工作框架体系还不够扎实完善,法律援助宣传还不够有效深入,法律援助便民利民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健全提高。这样的现实情况决定了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必须转变领导方式,转变工作作风,在抓法律援助工作上用实劲、下真功、求实效。各级必须注重贯彻运用“三具两基一抓手”的工作方法,从实际出发,盯着目标任务,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分工负责,责任到人,一项一项抓落实,不见成效不撒手,不见实绩不收兵。
3.法律援助做强窗口上求突破。法律援助工作是司法行政机关的民生窗口,是司法行政机关直接服务群众的窗口。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法律援助机构建设的好坏、法律援助工作人员的形象作风、法律援助工作的实际成效直接影响着群众对司法行政机关和司法行政工作的整体评价。各级必须切实增强窗口意识,认刻认识法律援助工作发展进步对提升司法行政整体形象的重大作用,高度重视法律援助窗口建设。要切实增强法律援助工作的高标准意识,坚持高标准建设,高标准服务,做强做优法律援助工作,使之成为司法行政机关的门面、司法行政工作的亮点。
法律援助工作是扶贫济弱帮困解难的阳光工程,是巩固执政根基提升政府威信的民心工程,是维护稳定大局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做好法律援助工作,任务繁重,使命光荣。,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领导方式,转变发展方式,更新观念,抢抓机遇,拼搏奋进,推动律援助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创新局面,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