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五节、《民族复兴与法治之路》
第五节、王虹老师《民族复兴与法治之路》
1、中国梦主要动力三大来源:
第一,追求经济腾飞,生活改善,物质进步,环境提升;
第二,第二,追求公平正义,民主法制,公民成长,文化繁荣,教育进步,科技创新;
第三,第三,追求富国强兵,民族尊严,主权完整,国家统一,世界和平。
2、和谐社会的基石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精神是文明社会的稳固基石。党的十八大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出了新要求,全国人大在法治建设中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一手抓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一手抓依法监督实施,就能更好发挥全国人大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形成推进依法治国的强大动力。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进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就能实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促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为改革发展、长治久安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
3、群体性事件
导致群体性事件的直接原因:
1、社会不满群体存在。
2、群众缺乏表达渠道。
3、政府管理能力应对能力不足。
4、群体性心理因素诱导。
5、基层不作为。“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6、干群长期矛盾的积累
导致群体性事件的深层原因
1、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2、职工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受到侵犯。
3、领导干部不倾听群众呼声,不关心群众疾苦,使小矛盾酿成大矛盾。
4、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复杂化。
5、社会管理方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群众日益增长的民主意识不相适应。
6、法制不健全
7、权利集中
8、领导没有能力
9、是社会转型中群体利益的损失
10、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存在官僚腐败现象
11、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
12、政治体系存在问题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3月,写入宪法修正案)
1、完善民主制度
要求公民应有多数决策、程序正义、保护少数的意识
2、建立完备统一的法律制度
要达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3、实现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是社会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实现司法独立,杜绝司法腐败
4、依法行政(1)合法与合理行政(2)提高行政效率(3)树立服务意识,打造民本政府
第二篇:2010年7月思想汇报:民族复兴之路
敬爱的党组织:
对于处于民族复兴之路的每一个中国人,我想说:有幸生长在这个时期是我们的荣幸,但请别忘了我们在享受前人毕生付出得来的成果时还应该担负的责任。请静静想一想:对于社会,对于国家,我们需要担负什么样的责任。现在的我们不是指责前人给我们创造出来不够优越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后人是否会以同样的指责来评价你?你希望你的后人怎样来评价你?现在的我们不是埋怨前人创造的基础不好的时候,谁又给前人创造出了深厚的基础?你又将给后人留下什么样的基础?
现在的我们总是义愤填膺,常陷入历史的纠缠中。一提起日本人,满腔的仇恨、口诛笔伐,稍有不爽网络上满天飞的都是辱骂日本人、抵制日货等等。但你是否想过:我们喊抵制日货喊了一百多年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原因就只有一个,我们一百年前就要战胜的对手一百年了还没有战胜。一百年来,我们一直追在对手后面辱骂对手却又赶不上对手的步伐。所以,现在的我们是要加速追赶、甚至超过对手而不是将抵制日货一代代传下去的时候。
我们不会忘记,中华民族也曾几经沧桑、几经痛苦,我们的祖**亲也曾倍受欺凌与污辱。我们忘不了园明园的火光,忘不了扣在每个中国人头上的“东亚病夫”的帽子,忘不了公园门口“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忘不了南京三十万同胞的鲜血染红了长江。大地在呻吟,黄河在哭泣,然而中国人民永远也不会被压垮。
虎门销烟揭开了中华儿女反侵略的序幕。太平天国的旗帜、戊戌变法的惊雷,义和团战士的大刀、辛亥革命的枪声,无一不向全世界表明:中华民族不可辱,中国人民不可欺。五四运动的呐喊,中国***的成立,更似惊雷划破夜空。从南昌到井冈山、从延安到西柏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人民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出了一个灿烂的新中国,我们这个东方巨人终于又站起来了!
走过60年的风风雨雨,经过58年的励精图治,我们的祖国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人民正享受着从未有过的太平盛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正劈波斩浪,昂首前行!
同学们,我们中国已经很强大,但是不能忘记,我们的统一大业还没有完成,国际**势力亡我之心不死,日本对我国的钓鱼岛垂涎三尺,更不能忘记,1999年我国使馆的被炸,同胞的鲜血告诉我们:我们还不够强大。
前进中的艰难险阻,激发着我们的豪情斗志新的千年,新的世纪,新的起点,十七大给我们吹响了进军的新号角,亿万中国人民正向着新的目标奋进。
同学们,我们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我们生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同学们,努力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我们手中实现。祖国啊,母亲!请相信,我们一定不会辜负历史的重托,新的《中华交响曲》将在我们手中演奏出更精彩更辉煌的乐章!就象李大钊期望的那样:“让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正气在青春的火焰中再现!让华夏神州五千年的雄健国魂在青春的火焰中再生!!”
第三篇:《复兴之路
民族的生命,正在于蓬勃的创造精神。
《复兴之路—伟大转折》观后感
前言 新中国建立后,面对潜在的危机,中国一度陷于摇摇欲坠的境地。可是亿万中华子孙通过朴素的劳动,坚强了国家的后盾,树起了中国崛起的支柱。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的坎坷,几乎让这个民族碰碰撞撞到一蹶不起,但是一丝微弱而又坚定强大的声音,指明了那条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挽中国于危难之中,救万民于困苦之中,并让中国从此走上了繁荣富强的发展之路。中国的崛起没有一点偶然的成分,而是中华民族文化所形成的特性所使然。这种崛起赫然说明了中华民族文化必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刚刚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灰暗岁月,10年间中国百姓的生活几乎没有得到改善,1977年全国农村的贫困人口超过两亿,中国经济与世界的差距也在日益拉大,而就在这一时期中国大陆的四周出现了经济迅猛发展的亚洲四小龙,中国将如何选择前进的方向,在这样一个特殊历史关头复出的邓小平带领着中国实现了伟大的转折。”
1977年秋天,邓小平恢复了高考制度;几个月后,他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978年11月,又发表了主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演讲;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从此,中国开始走向一条繁荣富强的道路。
经过十多年的创新和实践,中国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开启了一段新的奋斗征途,获得了充分自信的中国人站在了新世纪新阶段的起跑线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将薪火相传。
此时的中国,改革的初步成果催生了人们的信心和希望,一场奋力图新的社会变革,如春潮股涌动,走出一条属于中国自己的道路,民族的生命,正在于蓬勃的创造精神。际地位显著提升。改革开放又是一伟大创举,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到发达现代的工业化国家;从解决温饱到奔入小康;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如此种种,都源于改革开放的创造精神。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决策与领导,实现了近代中国的伟大转折而对中国发展的特色之路的探索与明确,实现了现代中国的伟大转折。一路坎坷走来,中国看明白了以前所走的路,终于明确了现在要走的路和以后该走的路。结合历史的教训和改革开放30年来给中国带来的飞跃发展,我们相信祖国现在所走的路是正确而清晰的,我们要继续坚定的走下去。当然,前路还有我们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但只要信念坚定中国在这么一致的步伐下走下去,走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世界,用科学知识来武装自己,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出我们自己的力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是国家的主人,是国家的未来。中国的复兴之路该如何走下去,我们该如何使复兴之路更加平坦?这些都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当思考的问题。
也许,复兴之路依旧漫长,但我们已经找到属于我们的方向,而我们也会坚定不移的继续往下走,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让中国真正成为一个世界经济强国,相信中国终将站在世界的最高处!
《复兴之路》用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
第四篇:大国崛起与复兴之路
附大国崛起与复兴之路
大国崛起与复兴之路
历史的意义——了解过去,掌握现在,预测未来。
第 一 集 海洋时代(葡萄牙 西班牙)——15-16世纪 地理大发现
第 二 集 小国大业(荷兰)——17世纪 资本的力量成立了第一个股票交易所 第 三 集 走向现代(英国·上)——17世纪中 光荣革命 强盛于葡西列国
第 四 集 工业先声(英国·下)——17世纪后 第一次工作革命 工业时代到来 第 五 集 激情岁月(法国)——1789 法国大革命 拿破仑反战 伏尔泰 戴高乐 第 六 集 帝国春秋(德国)——1871 德国统一 俾斯麦 完成第二次工作革命 第 七 集 百年维新(日本)——1871 明治变革 涩泽荣一 岩仓使节团出访欧美 第 八 集 寻道图强(沙俄)——1713 彼得大帝沙皇改革 叶卡捷琳娜 托尔斯泰 第 九 集 风云新途(苏联)——1917 十月革命 列宁 斯大林 农业向工业
第 十 集 新国新梦(美国·上)——1776 五月花公约 独立宣言 华盛顿 林肯 第十一集 危局新政(美国·下)——南北战争 爱迪生 1罗斯福2 石油 华尔街 第十二集 大道行思(结篇)——民主制度+政治稳定+经济强大+思想文化(核心)第一集 千年局变:1840年---1911年 英国 1840鸦片战争(南京条约)1860英法联军入清(圆明园)1894甲午战争(日本)1898戊戌变法(康有为)1900八国联军(辛丑条约)1911辛亥革命(孙中山)摧毁封建专制制度。
第二集 峥嵘岁月:1912年---1949年 辛亥革命(袁世凯)1919五四运动(中日二十一条)1921中国共产党诞生(马克思主义)1927大革命失败(国民党清共)1936长征结束 1937抗日统一战线 1945日本投降 1949建立了新中国 第三集 中国新生:1949年---1976年 社会主义制度 土地改革与计划经济 1950抗美援朝 1952周恩来访苏(获得苏援)1953-1956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 1958-1960大跃进(苏联退出支援)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但外交取得成就)第四集 伟大转折:1976年---1989年 小平改革开放 农村改革与商品经济 1976粉碎四人帮 1978十一届三中(改革)198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83特区经济 1984十二届三中(商品)1987一中心两基本点 1989通胀问题(南方谈话)第五集 世纪跨越:1989年---2002年 199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四大,浦东开发)中国制造(发生通胀膨胀)1996实现软着陆(国企改制)1997对抗亚洲金融危机 1998抗洪 2001加入世贸 2002三个代表(十六大)小康社会目标 第六集 继往开来:2002年---2007年 胡锦涛西柏坡之行 2003抗击非典(载人舰天成功)2005环保改革(可持续发展)青藏铁路 2006天津滨海新区 2007科技发展 以人为本(医改 保改 教改 低保 惠农 物权法)向现代化国家迈进 2008 抗震 举奥 抵抗全球金融危机 2009区域经济开发 2010世博会……
通常学习不断的提升自我!
第五篇: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
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
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全党同志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了深入学习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会)召开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理论研讨会,现将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刊发,以求推动文化自信的深入学习和研究。
在文化自信中汲取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
关于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的关系,首先要确认的事实是,由于民族复兴这一历史诉求在近代的出现,中国的文化自信经历了内部的蜕变,原有的结构被打破,原先非主流的因素得以突出,形成带有时代特征的文化自信。
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绵延几千年,形成了深厚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国人世代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延续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可以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形成了我国的“独特优势”。但是,总书记同时提醒人们,近代以来,“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经历了剧烈变革的阵痛”。这就是说,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化自信并非简单地立足于固有传统,而是在变革的基础上的自信。
直到18世纪,中华文化的确因其古老、完备而为世界羡慕,一度还出现了“中学西渐”的局面。但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随之涌入,中华古老文化的过时性暴露出来。伴随着刻骨铭心的惨痛历史,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反思和怀疑传统文化的当下价值,如严复所言,“中国自甲午一创于东邻,庚子再困于八国,海内憬然,始知旧学之必不足恃。”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却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总书记在重新肯定儒家传统思想之积极意义时,也指出,“近代中国由盛到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封建统治者夜郎自大、因循守旧,畏惧变革、抱残守缺,跟不上世界发展潮流。”
“封建统治者”因循守旧,畏惧变革,并不代表全部中国文化精神,中国人也并非完全不能认识到文化创新之重要。《周易》中早就有“与时偕行”的思想,儒家思想中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说,法家代表人物商鞅也提出过圣人“不法其故”、“不循其礼”,“三代不同礼”的思想,这才有了后来的“旧邦新命”的命题,即发生蜕变以后的中国文化自信。
经历170多年的历史探寻,今天的中国已经能够证明近代以来文化变革运动的选择是符合历史之必然要求的,不能无视这个基本的文化史进程来谈文化自信。
20世纪至今,与民族复兴同步,中国传统文化事实上处在变革之中,也就有了现代化的,即邓小平所说的“跟上时代”的伟大成果。应该说,今天提出“文化自信”,其意不在于纠缠文化史本身,而在于正确引领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最后完成。
一个重要的文化事实是,在承认并主张文化变革的过程中,一开始就存在着违背辩证法的形而上学、绝对化的思维方式,即只讲变而不讲不变,主张完全放弃中国文化,全面接受西方文化,用西方的观念及制度来改造中国。
这类主张已经被20世纪的历史否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成功,在文化模式上就是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改造,又对“全盘西化”予以拒绝:一方面,革命拒绝了西方资产阶级把中国变成殖民主义附庸的愿望;另一方面,革命还成功拒绝了教条主义“西化”愿望,坚持用中国的思维方式来解决中国的问题,美籍学者周策纵在《五四运动史》 中就从这个角度确认:“二战期间,中共提出了一个公式:改造西方文化以适应中国的形式,即以‘民族的形式’在中国运用马克思主义,引进社会主义的文化,以适应中国的模式,保留其精髓。”
历史的一页已经翻过,但历史上发生过的问题还会发生,改革开放以来西化思维定势的泛滥就是如此。党的十八大以后,总书记为什么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就在于对“全盘西化”思维模式的警惕。总书记2014年考察时,针对把中国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西方东西的现象,指出“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这里虽然说的只是课本中的古诗词问题,但总书记用了“‘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这一重要判断,表明他敏锐地感觉到,在当下所谓“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现实地存在着一种文化危险———“唯洋是从”即唯西方文化是瞻,以“去中国化”为荣的危险。
去掉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标识,后果就是《共产党宣言》所揭示的,西方资产阶级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西化之推行,民族文化之被摧毁,是民族的悲剧,因为那是被西方资产阶级强加于上的,结果是使自己这个民族更加适合于接受西方的奴役和剥削。总书记曾尖锐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为了从思想上彻底破除西化思维的统治,总书记从方法论上指出,“看到别的国家有而我们没有就简单认为有欠缺,要搬过来;或者,看到我们有而别的国家没有就简单认为是多余的,要去除掉。这两种观点都是简单化的、片面的,因而都是不正确的。”这一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坚持与运用,其意义即如毛泽东当年对五四运动的辩证分析:反对把传统文化中的一切都无条件地去掉,必须和应该保留传统文化中的好的、有生命力的东西,甚至如国家治理体系与机制的中国元素,唯保持变与不变的平衡,国家与民族才能健康前行。
在中国历史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的每一重要关头,依靠不断自省而演化的文化自信与自觉精神,中国人才把握住了中国道路的正确方向,使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目标日益接近。
学号 2016174104
16机械电子工程 钟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