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学校法制教育研究
《农村学校法制教育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 课题的提出
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依法治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治国方略,法律素质已成为公民的一项基本素质,国家有关教育的文件和法规也一直强调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法律意识、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与此同时,我们发现我国中学教育体系中,法制知识教育和法制意识培养远远不能满足中学生社会成长的需要。学校的法制教育并不乐观,一些学校学生违纪现象突出,校园暴力事件也时有发生。而且统计数字表明,近几年青少年犯罪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并表现出了犯罪年龄下降、团伙犯罪和暴力犯罪现象突出等特点。一些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在不良环境的影响下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表明学校法制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面对新的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法制教育工作,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学生法律素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一个重要时期。伴随着生理、心理上的变化,青少年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人生观、价值观和各种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因而,在这一时期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教育活动,促使学生懂法、守法、用法,对于帮助青少年顺利度过“危险期”,并为其今后的成长打下基础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晋江市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实现了经济的腾飞,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随着城乡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显得明显滞后,要巩固经济建设的成果,并且推动经济的长久繁荣,法制建设是重要的一个环节。今天的中学生就是明天 晋江经济建设的继任者,我们在近几年农村中学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家长法律意识比较缺乏,在忙于经济活动中忽视了孩子心理成长,安慰孩子的方式以经济的单一方式,造成学校和家庭德育的脱节。随着晋江近年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化,中学生缺乏对一些复杂社会现象的判断能力。因此为配合晋江的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晋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对中学生 如何进行较好地法制教育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本课题将从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对农村中学的法制教育工作进行实践探索和研究。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农村中学法制教育的规律,构建农村中学法制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体系,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本课题的研究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促进晋江市农村中学法制教育工作的发展以及推动法制教育体系的建设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其他学校法制教育工作的开展也会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通过加强法制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使他们从小就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综合治理、公安、司法等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保护青少年学生合法权益,严厉打击侵害青少年学生权益和教唆青少年学生犯罪的行为。加强校园及周边地区治安综合治理,加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的治安管理。主动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共同做好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办好工读学校,积极开展警校共建活动和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切实保证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目前在国内系统的中学法制教育体系还较少见,华东师大第二附属中学在这方面迈出较早的一步:为了保证法制教育目标的顺利实施,首先在组织上,组建了学校法制领导小组和建全了学校法制教育组织结构。其次,在校园学习生活中营造民主与法制教育的环境,使法制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去。使民主与法制的教育制度化、常规化和规范化。
日美等先进国家在小学阶段就开始重视法制教育,将德育和法制教育融为一体,在法制约束的基础上使学形成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有着非常的现实意义。日美的中学法制教育在不能实现全民大学教育的目标时,能够为未来培养良好的公民,对形成法治和民主的社会有着重要作用。
三. 研究的内容及预期成果
1. 法制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
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中学生应掌握那些法律知识,应具备什么样的法律素质,通过那些方法和途径来实现。对此问题,《中学德育大纲》等
有关文件虽有一些规定但都比较笼统,相关的一些研究也较少。本次研究将在对学生法律素质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以往的经验和做法进行分析总结,并进行一些新的尝试,最终形成一个有针对性的、分年级的内容体系以及与此对应的工作体系,使法制教育工作系统化、规范化。
(1)中学法制教育的内容。针对中学生心理特点和中学德育的目标,对有关法律知识进行筛选和分类,开成一个内容纲要,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
(2)法制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在方法方面,学校在以前积累了一些好做法,如文艺宣传队、法制专题讲座、与服务区派出所共建、主题班会等。在此基础上,尝试开发选修形式的校本课程,使一些教育活动常规化、课程化。
(3)法制教育的途径。进一步研究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教育力量的不同作用及相互间的协调问题。
预期成果包括:《农村普通中学学生法律素质现状的调查》,《农村中学法制教育内容实施纲要》,《农村中学法制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法制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中学生日常生活法律的应用》(校本教材)等。
2.教师法律素质研究。
教师的法律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师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直接影响其教育教学行为和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的各种表现,这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间接的影响。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法律素质,如何提高,从法制教育方面讲教师行为与学生发展间是什么关系,这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预期成果包括:《教师法律素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如何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等。
3.校园环境建设与学生法制教育的关系研究。
校园环境可以分为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心理环境几个方面。
校园环境对学生法制意识和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何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其积极的教育作用是要解决的问题。
预期成果包括:《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培养学生法制意识》,《校园环境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等。
4.班组管理在学生法制教育中的作用研究。
强调学生主体是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在成长过程中,学生要面对各种复杂的环境,他们的自我认识、自主判断、自我调控、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也是学生法律素质结构中重要的内容。班主任在班集体建设、班级中的个别教育过程中在这方面应发挥更多的作用。另外,班级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也会对学生法制意识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预期成果包括:《主题班会如何宣传法制》《班级民主管理形式研究》,《班级管理中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等。
5.学生违纪、违法行为的个案研究。
个别品德不良、违规违纪的学生的教育转化问题既有各种特殊的原因,也可能有一些深层次的、共性的东西。我们将通过对一些个案的追踪、分析和研究总结,寻求一些行之有效的转化办法和预防措施。
预期成果包括:《学生违纪行为的个案研究》,《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化》等。
6.家庭环境与学生法制教育的关系研究。
调查家长的法律素质,协调家长与学校、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发挥家庭在学生法制教育上的积极作用是一个重要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家长会和班主任家访以及个别邀请座谈的方式来促进家长对中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视,构建完整的法制教育体系。
预期成果包括:《家庭环境与学生法律素质的关系》,《家校联系加强对中学生的法制意识的关注》
四. 方法与尝试
本课题属于行动研究。在原有工作基础上,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学生法律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学校法制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查阅、理论学习、调查、分析、对比初步了解问题的实质及问题出现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拟定解决问题的研究计划,然后在工作中会付诸实施,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改进工作,并在必要时对研究计划进行修改,力求获得解决总问,问卷等)、个案法等。尝试主要为内坑中学高中部三个年级的学生及其家庭。在必要时,有条件辐射周边的中学和社区。
五. 课题组人员分工
1. 课题负责人马乾星老师主要负责课题整体设计、研究计划的制定和检查、各子课题研究之间的协调等课题研究的组织工作,并参与部分课题的研究和指导。黄爱花、曾献资老师负责课题信息、资料搜集和宣传工作。
2. 课题组成员分工:
(1)法制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马乾星老师为负责人。
(2)教师法律素质研究:陈梁平老师为负责人。
(3)校园环境建设与学生法制教育的关系研究:黄诗竺老师为负责人。
(4)班级管理在学生法制教育中的作用研究:曾献资、李德耿老师为负责人。
(5)学生违纪、违法行为的个案研究:曾献资、胡生辉老师为负责人。
(6)家庭环境与学生法制教育的关系研究:文将老师为负责人。
各子课题负责人负责子课题研究的组织工作和与其他子课题间的联系。
六. 课题研究计划
1. 课题准备阶段(2005年9月——2006年4月)
(1)课题论证及申报。
查阅相关资料,撰写课题论证报告;邀请专家和有关人员听取意见和建议,确定研究的内容和范围;组建课题组,申报立项。
是的最佳方法,积累适合农村中学生身心特点的法制教育工作新经验,并针对学校实际,尝试构建以法制教育为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研究方法还包括文献法、经验总结法、调查法(观察,访(2)课题研究前的准备。
撰写开题论证报告;准备开题;召开课题组会议,明确人员分工及职责。
2. 课题计划制定阶段(2006年4月——2006年5月)
(1)继续资料搜集工作:完成相关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2)各子课题确定研究内容,制定研究计划和行动方案。
3. 课题研究阶段(2006年5月——2007年7月)
(1)各子课题按计划开展行动研究,撰写相关论文和阶段研究报告。每学期各小组召开2——3次研讨会,分析、交流计划实施情况。在调查、分析和纵向对比的过程中,及时评价各项方案的实施效果,发现存在的总是并及时做出调整。
(2)召开课题研究阶段研讨会,总结交流情况,撰写阶段研究报告;综合各子
课题研究情况,评价问题解决的效果,发现新的问题和工作中的不足,有针对性地修改行动计划;部署下阶段研究工作。
(3)各子课题继续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调整、完善各项行动计划并会付诸实施。
4. 课题总结阶段(2007年7月——2007年9月)。
(1)召开课题组会议,总结研究工作,撰写结题报告。
(2)收集研究资料和成果,编写《农村中学法制教育研究论文集》。
(3)申报课题鉴定。
七.可能存在的困难:
由于教师自身的法制学平有限,对中小学法制的教育的体系考虑不够周全。探索出的体系可能不够完善。学生仍处在较大的升学压力之下,虽然对本课题较感兴趣,但投入的时间极其有限,因此本课件研究的深度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存在较大困难,在调查学生家长的法律意识的层面上,范围较窄。因此在设置问题上在经过精心准备。最大限度拓宽挖深。
八.经费的解决:
研究课题的经费主要由学校拨款,用于资料的搜集、书籍的购买。材料印刷以及一些必要的交通费用。
第二篇:农村法制教育讲稿
农村法制教育讲稿
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在这里作重给大家讲讲农村普法教育的问题,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村普法教育的基本形式;二是村普法教育的主要内容;三是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的意义。
第一个问题:农村普法教育的基本形式
农村普法教育应结合当地实际,充分运用农村的各种宣传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促进村民学法用法,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根据多年的普法教育实践,可以采用的农村普法教育形式主要有:
1、建立村民普法学校,开展经常性的普法教育。以农村党员活动室为阵地,建立村民普法学校,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村组干部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和利用农闲季节、阴雨天气和晚间组织村民听取法律知识讲座。
2、在村民群众生产生活必经之地或平时人员集中之地建立农村普法宣传专栏或版报,明确专人负责,定期刊出与村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案例进行普法宣传。
3、开展法制广播宣传,把法律知识录制成磁带,通过村里的广播定期向群众播放。
4、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点和村里的闭路电视开展专题性的普法宣传。
5、利用“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十•一”国
庆节、“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节日和当地的民族节日集会等开展各种形式的普法宣传,既能大造普法宣传的声势,又能扩大普法宣传的覆盖面。
6、组织开展送法进村入户活动,可先编印一些简易的法制宣传单、学法小册子、农村普法百条等,开展送法到户活动,达到户均一册以上,使村民学法有教材。
7、以村为单位开展村民学法用法,遵纪守法光荣户或星级文明户等的评比活动,村委会也可组织与农户签订遵纪守法责任书,建立村民学法用法档案等以此来促进村民自觉学法用法。
第二个问题:农村普法教育的主要内容
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去宣传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特别是关于农村承包经营,减轻农民负担等政策的同时,结合农村实际学习宣传与农民朋友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法规。
如宪法、选举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民法、婚姻法、继承法、妇女权益保障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收养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以人身自由权利为例,这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它包括公民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住宅、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等,均受法律保护。在一些农村非法拘禁、捆绑、关押他人,非法侵入他人房屋、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他人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行为都是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违法犯罪行为。情节轻微的要受治安处罚,情
节严重的要按《刑法》制裁。这里还有一案例,讲的是某县县委派出工作组到某乡李家村进行村级班子换届选举工作。村民刘某等4人出于个人目的,为阻挠工作组开展工作,于8月7日以发表演说等手段煽动不明真相的300余名群众到工作组驻地进行骚扰、漫骂、侮辱,冲击达数小时。8月31日,当得知工作组将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选举村委会班子时,刘某等4人便带领少数群众冲进会场,对工作人员再次进行侮辱、漫骂、纠缠,致使选举工作无法进行。9月12日上午,刘某等人又对工作人员大打出手,致使选举工作再次中断。此案中刘某等4人的行为违反什么法,应受什么处罚呢?刘某等4人的行为违反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刑法》。县委派出的工作组,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组织村级班子换届选举,刘某等4人暴力抗拒和阻扰,不仅妨碍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施,还触犯了《刑法》,犯下了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根据我国《刑法》第278条规定:应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熟练掌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对公民法律素质的基本要求,是法制宣传教育的一个经常性课题,必须常抓不懈。
(二)关于农业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
如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种子法、森林法、草源法、渔业法等。《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2条规定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流转。某村村民汪某与周某商量,互换了一块耕地;
后来汪某又要求再换回来,周某不同意,引起纠纷,诉至法院,法院审理后判决双方退还互换过的那块耕地,这是为什么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14条规定:“承包方未经发包方同意,转让承包合同、转包或者更换承包经营标的物的,人民法院应认定该转让、转包、互换行为无效。”这就是说,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采取互换等形式流转,但必须依法进行。农民朋友深入学习《种子法》等也非常重要。如果购买到劣种子,辛苦一年会徒劳无获,颗粒无收。学好《种子法》后,可以在购种时注意以下问题:(1)看证照,看是否有营业执照,看是否有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或委托书,流动销售商贩的种子千万不要买。
(2)识别包装:合格种子应有正规的包装,作物种类、品种名称、生产商、质量指标、种子经营许可证编号、生产年月、净含量等都载明在包装上,不要购买散种子和拆包种子。(3)保存购种发票和保留种子包装物,保护好现场,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及时向农业、工商部门报告并申请鉴定,然后可凭种子发票,包装物和鉴定结论依法索赔。这些法律是对农民财产所有权和生产经营权的有力保护,是农民朋友应该掌握的重要法律武器。
(三)关于市场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
如合同法、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担保法等。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村民之间、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之间进行生产经营,民事经济往来,订立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常有的事。因此,学习掌握合同法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发生经济纠纷,难于依法保护。如某村村民李某与本村村委会签订了18亩苹果园承包合同,承包期20年,双方约定果树为集体所有,果园要常有人看管,禁止牛羊进入果园,果树要进行修剪、追肥,保证无病虫害,收益归承包人,承包人每年交承包费2000元给村委会。过了几年后,李某不再履行看管、修剪、给果树打药治虫等合同义务,而在果园内大量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农作物,并擅自在果园内开采石场,造成果树大量死亡。李某不全面履行合同,还擅自进行破坏性和掠夺性生产经营,违反合同约定,应依法解除合同,赔偿集体的经济损失。又如商贩王某与村民江某协商购一万斤西瓜,单价每斤0.90元,正当双方要达成协议时,村民秦某以高于王某价格欲购江某的西瓜。江某于是终止了与王某的协议,答应买给秦某。第二天秦某并未来购买,江某只好以0.75元一斤的价格将一万斤西瓜卖出。后来得知秦某是受人指使故意来搅黄江某的生意,江某诉至法院,法院审理判决秦某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应承担赔偿责任。上述法律是调整市场经济关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学习掌握这些法律意义十分重大。
(四)关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方面的法律法规。
如刑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信访条例等。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是发展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本保证,应继续下大力抓好这些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
(五)关于要求法律救济,保护合法权益的程序法。
如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法律援助条例等,学习掌握这些法律法规知识,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来自公民、法人、其他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的侵犯造成损害时,能通过法律的途径正确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三个问题: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的意义
(一)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任务。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是农村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民主方面要达到的目标是:农村基层民主更加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切实发挥作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完善,农村群众参与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权利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不断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提高当家作主的能力,才能为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创造全民素质条件。
(二)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我国是个农业大国,近十三亿人口,八亿在农村,如果不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依法治国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村级组织,既是广大群众接受法律,按照法律规范自己行为的最基层单位,同时又是国家政策、法律落实到基层的最低关口,也是检验上层建筑能不能做到依法行政的检验点。而且许多法律法规都与农民朋友有着直接的关系,农民朋友既是实践者、执行者,更是对执法者执法水平、执法作风的一面镜子。因此,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意义十分重大。
(三)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是发展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加强农村普法教育,有利于保障农民和农村企业依法经营、公平竞争、诚实守信、自主决定其经济活动,依法维护其交易安全与合法权益,维护农村市场的运行秩序,确保农村市场的公正与安全,提高农村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率,促进物质文明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农村普法教育,有利于依靠法制手段、教育手段、管理手段解决伴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而产生的利益分配、思想道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带来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许多新的问题,促进和保障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四)加强农村普法教育,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政治基础,加强农村普法教育,有利于畅通广大农民参与农村社会经济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渠道,活跃农民的民主生活,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创造生动活泼、团结和谐的政治局面。有利于畅通依法调处各种矛盾和纠纷的渠道,及时化解农村在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社会矛盾、经济纠纷和民事纠纷,排除非法律行为的干扰,保护农民的正当权益,建立良好的法律秩序,有利于预防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惩恶扬善,消除农村各种消极因素和邪恶势力,形成优良健康的社会风气。
李明广律师
江苏民和众律师事务所
二0一三年五月三日
第三篇:农村寄宿学校班级管理研究
农村寄宿学校班级管理研究
老张
当前,随着我市学校布局不断调整优化,农村寄宿制小学数量正逐步增加,寄宿生的管理难度,特别是寄宿生班级的管理,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难点。一是寄宿生大都离家较远,且多数都是留守儿童,寄宿意味着脱离了监护人的直接教育,家校沟通难;二是寄宿生数量正逐年攀升,且分布于不同年级,不利于统一管理„„针对上述严峻的教育现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深钻勤探,认为寄宿制学校班级管理工作应从四点入手,针对性地强化管理。
一、以“六制”建设为保障,明确管理标准
为了保证学校有一个安全、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培养寄宿生集体生活能力,独立自主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习行为习惯。全面推进我校的素质教育,特制定“六项制度”及实施措施。
(一)加强“双边”“两大”管理制度。为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我们学校推行了教师职业道德”345”工程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131”工程。教师职业道德”345”工程的具体内容是:“三爱”:爱岗、爱校、爱生;“四负责”:对学校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五有”:道德上有高度、知识上有广度、为人上有大度、教学上有风度、事业上有亮度。在师职业道德”345”工程建设中,我们从教师内部抓教师素质的提高,以老带新,以新促老,通过相互学习,学校教师队伍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生思想品德教育”131”工程的具体内容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从爱校、爱家庭、爱身边的人做起,以养成教育为重点,培养农村学生良好的学习、卫生、纪律、礼仪、生活等习惯,争做合格小公民。通过实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131”工程,学生的思想意识有了极大地改观,为顺利地实施养成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坚决推行学生晨检制度。众人皆知:生命不保,何谈教育。为了保障学生的人生安全,学校特制定晨检制度,严格要求教师落实该项制度。教师在认真填写好《晨检日登记表》的同时,及时了解学生当天学习、出勤情况及健康情况,做到及时掌握学生的各种情况。
(三)创新管理“双值”制度。我们建立健全了值周制度,积极推行《教师值周制度》及《值周校长制度》,明确了双值责任分工。值周教师必须护理好校园公共财物,同时,负责学生管理。值周校长承揽本周学校的各种管理,若发现不能处理的问题,请示校委会成员一并协商解决,调动广大教师共同管理学校的积极性,达到学校事情处处我愿管的局面。
(四)严肃早晚自习制度。一是寄宿生必须按时参加早晚自习,严肃请假制度,不得无故迟到、早退、旷课;二是早晚自习必须严肃纪律,不许大声叫喊、起哄,违者进行批评教育,视情节不同还 追究教师责任;三是必须保持教室的整洁、卫生,并作好班级公物的管理;四是早晚自习期间,未经许可严禁寄宿生自由出入教室、寝室。
(五)细化养成教育制度。为了达到寄宿生的养成教育,学校制定了《班级管理月量化制度》,分别从寄宿生的学习、纪律、寝室管理、卫生、生活五个方面进行月量化。
(六)严格锻炼、就餐制度。一是寄宿生必须按时参加早操及各种体育锻炼;二是自觉排队,就餐有秩序;三是养成讲卫生、勤俭节约、爱惜粮食的习惯。
二、以协同合作为基础,分层落实责任
为了进一步落实寄宿生班级的六项管理制度,学校从校长、教导处、教研室、值周校长、值周教师、班主任的责任做到层层落实,责任到人。
(一)科学安排值周。每周安排两名值周教师,负责督查寄宿生班级的早晚自习、寝室纪律、班级月量化等各方面的管理,值周校长承头负责学校每周的日常管理。
(二)落实班主任责任。班主任负责对本班寄宿生的全权管理,落实好晨检制度,关心爱护学生,教育好学生。
(三)加强管理层的管理。2007年12月,学校行政制定了《学校中层干部考核制度》,并经过教代会通过实施,严格督促管理人员以身作则,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三、以班级管理为重点,强化过程管理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搞好班级管理工作是搞好学校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我校在学校管理工作中以班级管理为突破口,加强学校的管理工作。
(一)大力推进“六项制度”管理进程。为了更好的在学生中贯彻落实《中学生守则》和“六项制度”,有效地进行《中学生养成教育》的训练,我校大力推进“六项制度”的管理,特别注重《班级管理月量化制度》的过程管理。要求班主任教师从班级的学习、纪律、卫生、生活、寝室管理五个方面进行量化管理,注重管理艺术的运用。
(二)大力开展班级评比活动。为了规范管理,提高师生的积极性,学校对班级管理过程优秀的班级进行奖励。
1、实行周检周评月奖罚制。学校每周进行一次《班级月量化》管理,成绩优秀的班级实行“流动红旗制”。分设学习、纪律、卫生、生活、寝室管理五种奖项。每月对从事班级管理的教师实行奖罚。
2、落实期评期奖制。每学期期末总结,评出“优秀学生”、“优秀班干”、“优秀队员”、“学习之星”、“生活之星”、“艺体之星”、“进步之星”、“文明班集体”、“文明寝室”等各种荣誉称号,对本期班级管理工作优秀的教师,期末进行表彰。班级管理与年终考核、晋级晋升挂勾奖优罚劣。
四、以实现“留心”为目的,开展各种活动
我校的学生大多数都在学校寄宿, 并且大多数寄宿生是“留守儿童”,怎么样让他们安心住、乐意住,始终是我们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学校针对实际情况,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一)大力开展主题班会活动。我们要求各班以班为单位开展诸如“我快乐、我幸福”、“天生我才必有用”、“我是班级小主人”等主题班会活动,走进学生的世界,了解他们的真切想法,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生活观。
(二)大力开展课外兴趣活动。我们积极组织“第二课堂”,开设课外兴趣小组,近年来,我们学校开设了美术组、书法组、舞蹈组等课外小组,并安排专人负责,有组织有目的地集中进行培训,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个人素质得到了提高。为了让学生玩得痛快,学校积极开发滚铁环、转陀螺、放风筝、土家摆手舞等传统娱乐项目。
(三)大力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学校每学期都购买一定的体育器材,并按班分发,定期举行各项活动,既有篮球赛、羽毛球赛、乒乓球赛等体育活动,也有书法比赛、朗读比赛、作文比赛、歌舞比赛等文艺活动,六一儿童节中竞赛活动,我们校园里,时时处处洋溢着青春活力。2008年元旦,学校成功地举办了“庆新春、迎奥运”的文艺汇演,那一个接一个的精彩节目证明了我们的努力已经初显成效。
树皮乡马恒小学
2012年6月28日
第四篇:《学校法制教育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展示方案
太原市第五实验中学
《学校依法治校运行机制研究》
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展示
方
案
课题单位:太原第五实验中学
负 责 人:姚 世 敏
二○一二年十月
太原市第五实验中学
《学校依法治校运行机制研究》
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展示
一、课题成果展示时间及地点:
时间:2012年12月5日上午
地点:太原市第五实验中学
二、课题展示的内容及形式
1、介绍课题最新进展情况:
①通过图片、文字、影像资料等内容介绍课题研究最新进展情况;
②展示前期调研过程中获取的数据资料,并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与点评;
③汇报阶段性课题成果《中小学依法治校现状调查与分析》。
2、介绍课题实践在本校的进展情况:
①学校法制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情况;
重点展示学校开展法制教育专题讲座,法制教育与政治课教学的结合,开展模拟法庭、法制教育主题班会、学生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的情况。
②学校依法治校有关的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情况;
学校门卫制度、学校来人来访登记制度、学校师生违法违纪处理制度、学校安全值班制度、学生安全管理制度等的建立和
完善情况。
③学校领导依法治校,学校教师依法执教,学校职工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情况;
学校定期组织开展全校范围内的法律宣传学习普及活动,不定期组织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师德师风的教育教学活动等。
三、课题研究成果展示:
通过开放式的形式展示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图片、文字、影像资料,展示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数据资料,展示阶段性的课题成果并听取来自专家和领导的意见和建议,做好记录。
四、课题研究经验总结及后期研究计划:
通过与专家和领导的交流和互动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总结前期课题研究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下一步研究的计划和方法,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存在的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以便顺利完成后期的课题研究。
五、师生座谈
从学校的师生以及教辅后勤人员中抽取5—10人进行座谈,听取大家对学校依法治校工作的意见的建议,并从中获取一些数据资料,为今后的课题研究提供帮助。
2012.10.20
第五篇:农村法制教育状况论文
农村法制教育状况
摘要:本文对于刘源村的法制教育状况的调查进行说明,分析了村民的普法现状,还有农村普法存在的问题,以及个人的一些想法建议。
关键词:村民法制观念,现状,问题,建议
正文: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了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深入农村普法,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需要,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加强新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农村全面进步的需要。多年来,我国在农村实行的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取得了极大成功,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是由于历史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还不高,不学法、不懂法、不守法的现象虽然较前些年有所改变,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的法制观念仍很淡化。
一、农村法制教育现状
(一)农民法律知识水平的匮乏,农村普法宣传仍是法制教育的薄弱环节。
虽然经过多年的普法教育,农民的法律知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更多的农民百姓认识到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他们需要更多的法律化解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矛盾、纠纷,促使其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历史传统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加上农村法制宣传存在“死角”,农民接受法制学习教育的机会总体来看还是比较少,农民对法律知识的认知仍停留在浅层次的感性认识上,不能真正了解法律的含义,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心理结构。这种对法律的陌生感决定了农民在遇到问题时一般是拒法律于门外的,更倾向于用非法律方式去解决问题。
(二)农民对法律的认识不到位,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意识浅薄。
大多数的农村村民不懂得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更多的人认为法律不是保障人民权利的实现,受传统人治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农民往往只把法律当成是制裁违法犯罪的工具,而忽视了法律保障权利的功能。权利意识淡薄,主体意识模糊,缺乏维护民主权利,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切身利益的意识和实践活动。不少农民在其权利受到侵害时,或不知道已受到侵害,或虽已知道,却信守“民不与官斗”、“一年官司十年仇”、“吃亏是福”等传统观念,对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不敢抗争一味忍让。
还有法律在农村缺乏应有的权威。法治社会要求法律至上,具有最大的权威和最高的效力。然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法律却没有处于至上的位置;相反,几千年来的封建人治传统已使权力至上的观念在我国农村社会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农村地区呈现出明显的泛权力状态。在权大还是法大的价值取向上,广大农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法律几乎是没有权威的。
(三)农民法律维权意识存在误区。
农民觉得上法院 “打官司”不是维权的手段,特别是涉及到“民告官”如土地征用赔偿等问题上更是望而却步。由此造成许多本可以通过法律诉讼、司法调解等法律途径解决的问题,演变成了信访问题。法律意识维权上的这一误区直接造成对政府的信赖往往胜过对法律的信赖,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信访的工作量以及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还有很多人对一些根本的法律有所了解,比如很多人知道杀人发火是犯法,但
是对无照经营等却认为不犯法,更不要说对那些涉及与经济贸易等有关的法律知识了。因此,除一些重大犯罪行为,农民的社会行为基本上是脱离法律认知而进行的。
二、农村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文化落后
由于农村经济条件落后,不少农民缺乏追求权利和寻求法律救济的经济基础,大多数农民更关心脱贫致富、子女上学等与生存、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没时间再学习过科学文化知识,而作为次要需要的法律根本无暇顾及。还有由于经济的原因使得很多村民受教育程度相对偏低,很多村民甚至仅仅是小学毕业或者连小学都还没毕业,文化水平不高,眼界没有开阔,又不自己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他们对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知之甚少,对外界的巨大变化毫不知情,也不关心社会的发展进步,思想思维还停留在原地,思想守旧,做事墨守成规,对很多新生事物不敢去尝试,往往持怀疑和观望态度。等待别人成功后才去学习思虑、才去接受。虽然现在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还有对于贫困的家庭学费减免,但是对于那些真正贫苦的家庭,子女本身学习成绩又不好,他们往往会选择退学,毕竟上学还是还花费的,毕竟如果不去上学,可以找工作为家里分担,即使工资很少。
(二)农村普法工作较为薄弱。
农民法律意识淡薄与政府的法制宣传教育有着直接关系。虽然已实施了四个五年普法计划,但总的来讲,我国普法宣传工作收效甚微。特别是农村,政府的普法投入不足,使得乡村普法宣传水平有限,缺乏专业人员,未能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普法宣传。只是简单地发放普法法律法规选编,普法流于形式,方式方法较为单一。大多时候还是采取横幅、标语、黑板报、宣传橱窗、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通过挂横幅、贴标语进行宣传,往往造成农民只知法律名称而不知其内容。至于分发的宣传资料,虽然内容详细,但是受不同程度的文化影响他们不一定能够理解。其次,法制宣传中较注重法律义务、法律责任的灌输,忽视人们对法律权利的认识,注重实体法,而不重视体现法律正义的程序法等等,这势必使农民对法律产生厌倦的心理,影响其法律意识的提高。
(三)农村普法的经费问题。
经费紧张制约了普法工作的深入进行。普法经费不够会影响普法正常工作的开展使得一些活动因为经费的原因而搁浅,普法教材也会缺少。
三、应对策略和建议
(一)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农民法律知识接受水平。
如前所述,由于缺乏普法的经济基础,我国农村普法工作举步维艰,农民因自身的一些生计问题而忽视了法律的重要性,文化素质低下是影响农民法律意识提高的重要因素,而文化素质与受教育程度是成正比的。因此,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增强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首先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当前,农村教育资金不足,大部分的教育资金投入在城市,而农村则是少之又少。所以站在最前面的应该是政府部门的支持。只有当一个地方农村的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才可能从根本上增强农民法律知识的接受水平。
(二)加强农村立法工作,在普法教育内容上进行改革创新。
针对目前我国农业立法方面的不足,加强农业立法工作,是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必要举措。加强农业立法,首先,应对已有的农业法律法规进行清理,对不适用的法律法规加以废止或修订,对一些过于原则性的法律法规应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增强其可操作性,针对一些立法过程中的盲区,及时制定出台新的法律法
规,使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够有法可依。
还有农村普法教育的内容,要针对农村实际,重点筛选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教育,适当增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和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等方面的内容,尽量帮助农民树立起市场观念、风险观念、质量观念、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权利义务观念等。这样,就把过去偏重于传授法律知识改变为培养法制意识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三)普法教育工作机制进行改革,加强农村执法工作,提高法律运行成效。现行普法教育工作机制的主要弊端是队伍庞杂松散,职能软弱乏力,因此需进一步明确各级普法领导小组的职责,实行岗位责任制;要赋予各级普法主管机关的法定职权。
针对目前法律在我国农村的实施现状,要提高法律的实施效果,必须深化农村的司法改革,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本着方便农民诉讼的原则,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简化立案程序,减免诉讼费用,加强法律服务,缩短办案期限,加大执行力度,强化审判监督,公正妥善地解决各种涉农案件和纠纷,使农民从司法活动中得到实惠,从而从内心认同法律,树立起对法律地信仰普法形式。
(四)打破以前普法宣传的单一形式,对农村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活动。传统的宣传方式一是不够形象生动,无法引起村民的兴趣;二是受文化素质的影响不一定能够看懂。我们要要多渠道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要充分利用宣传栏、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覆盖面广、渗透力强、传播速度快的优势,进行农村普法工作。我们可以将普法资料配以文字、图片、漫画等进行趣味性、生动性法制宣传,也可以将法制宣传的内容以小品、歌舞的形式展现,显得更加的直观、生动。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几千年文化下传承的古老方式,例如快板,戏剧,相信农村村民中特别是老人更容易接受。
四、结束语
农村普法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法制宣传教育的加强,农村经济将会协调发展,一个全新形式的农村将会展现在我们眼前。参考文献:[1]新华网时政频道 >> 时政快讯[2]法制网[3]余晓帅 新农村法制建设存在问题及分析[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