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律知识原则浅谈法治
论法治原则
一、法治理论的历史演变
“法治”在《牛津法律大辞典》被看作“一个无比重要的、但未被定义,也不能随便就定义的概念”。“它意指所有的权威机构、立法、行政、司法及其它机构都要服从于某些原则。这些原则一般被看作表达了法律的各种特性。
如:正义的基础原则、道德原则、公平和合理诉讼程序的观念,它含有对个人的至高无上的价值观念和尊严的尊重。”“在任何法律制度中,法治的内容是:对立法权的限制:反对滥用行政权力的保护措施:获得法律的忠告、帮助和保护的大量的平等的机会;对个人和团体各种权利和自由的正当保护;以及在法律目前人人平等„„它不是强调政府要维护和执行法律及秩序,而是说政府本身要服从法律制度;而不能不顾法律或重新制定适应本身利益的法律。”
《布莱克法律辞典》对“法治”的解释是:“法治是由最高权威认可颁布的并且通常以准则或逻辑命题形式表现出来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律原则。”“法治有时被称为法律的最高原则,它要求法官制定判决(决定)时,只能依据现有的原则或法律而不得受随意性的干扰或阻碍。”
德国《布洛克嚎斯百科全书》第15卷认为:“法治国家的要素有如下内容:颁布在法律上限制国家权力(尤其是通过分权)的成文宪法;用基本法规来保障各种不容侵犯的民众权利;法院从法律上保护公民的公共与私人权利不受国家权力的干涉;在因征用、为公献身及渎职而造成损失的情况下,国家有赔偿的义务:法院独立,保障法官的法律地位,局长刑法有追溯效力,最后是行政机关的依法办事原则。”
我们认为关于法治的基本理念是强调平等,反对特权,注重公民权利的保障,反对政府滥用权利。由此,法治应有几个最基本的特征:第一,法治不只是一种制度化模式或社会组织模式,而且也是一种理性精神和文化意识。第二,法治作为特定社会人类的一种基本追求和向往,构成了工业化和民主化的秩序基础。第三,法治的最 1
重要的含义,就是法律在最高的终极的意义上具有规限和裁决人们行为的力量,法律既是公民行为的最终导向,也是司法活动的唯一准绳。
现代意义的法治始源于西方,最早可追溯自古希腊。古希腊人把尊重法律和自由并论为实现他们的政治理想——城邦生活的和谐(“善”)的两个基本政治准则,主张自由就是人只受法律约束,法律比人还要有权力。毕达格拉斯最早提出“人治不如法治”之说。古希腊伟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其代表作《政治学》中明确主张:法律是有道德的文明的生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导致城邦“善”的一个条件。在此基础上,他认为法治的基本要素在于“法治”应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得到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服从的法律有应该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1]他认为法治优越于人治,他说:“凡是不凭感情治事的统治者总是比凭感情治事的人们优良,法律正是没有感情的。”因此,“谁说应该由法律来遂行其统治,这就有如说,惟独神祗和理智可以行使统治;至于谁说应该让一个个人来统治,这就是在政治中混入了兽性的因素。”[2]亚里士多德的法治理论对西方法治传统产生过久远深刻的影响。
罗马人的法治观直接导源于希腊文明,他们不善于思辩,但却精于行动,辉煌的罗马法成为罗马人高耸的纪念碑。西塞罗所谓的“我们是法律的仆人,以便我们可以获得自由”成为一句不朽的名言。
近代意义的法治理论是由英国的哈林顿、洛克、戴雪,法国的卢梭、孟德斯鸠和德国的康德、黑格尔以及美国的潘恩、杰弗逊共同丰富发展的。
这其中如洛克、卢梭、孟德斯鸠等人都是从自然法的角度,明确或者隐含地论及法治的思想。但戴雪则是系统地提出并阐释了法治的含义,这就是学界所熟悉的法治三原则:“除非明确违反国家一般法院以惯常方式所确立的法律,任何人不受惩罚,其人身或财产不受侵害”:“任何人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且所有人,不论地位条件如何,都要服从国家一般法律,服从一般法院的审判管辖权”:“个人的权利以一般法院提起的特定案件决定之”。[3] 戴雪的法治三原则对于反对封建特权,保护公民权利和自由具有重要价值,因而对西方乃至非西方国家的法治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重大影响。[4]
现代西方的法治理论则循由两个路径发展:一个路径是继续形式主义法治理论的发展传统,另一种则是企图修补形式主义法治缺陷的实质主义法治理论。前者以英国学者拉兹和美国学者富勒为代表。拉兹认为,法治的字
面含义是“法的统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法治是指“人们应该服从法律并受法律的统治”但是在政治和法律理论中,法治应作狭义之理解。即“政府应受法律统治并服从法律。”法治意味着政府的全部行为必须有法律依据,并且能给人们的行为提供有效的指引。拉兹还提出了法治八项原则:
(1)法不溯及既往,应公开明确;
(2)法律应相对稳定;
(3)特别法的制定应受公开、稳定、明确的一般规则指导;
(4)保障司法独立;
(5)遵守自然正义原则:公开审理、不得以偏见司法;
(6)法院应对于其它原则的执行握有审查权,即审查议会和行政立法等;
(7)法院应易于接近:省时省钱;
(8)预防犯罪的机构在行使裁量权时不得滥用法律。[5]富勒在论证法的道德基础时,也提出了法治的八项原则。[6]一般认为富勒尽管关注法的道德性,但他主张的法治原则“并不是道德性质的”,而实际上不过还是一种形式法治。
后者(既实质法治)开始于德国学者韦伯对资本主义法律合理性的探讨。自韦伯之后,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纽曼继续了对形式法治转向实质法治的观察,并将韦伯关于现代法发展会出现反形式主义的预见向前推进了一大步。[7]20世纪5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实质法治问题。1959年印度德里法学家大会所通过的《德里宣言》就包括实质法治价值取向。
如在其关于法治三原则的主张中,第一条就明确提出“法治不仅要保障和促进个人的公民与政治权利,且应确保个人合法期望与尊严得以实现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美国学者德沃金作为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虽然没有专门论述法治问题,但从他关于权利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形式法治的明确挑战:他主张道德权利,强调个人可以“良心拒绝”和“非暴力反抗”国家不正义的法律;他反对孤立的形式平等,主张给予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和个人以更多保护;他要求捍卫体现“公平、正义”要求的法律原则等等,都含有明显的实质法治的精神。[8]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有过法治与人治之争,但在内容上与古希腊的法治大相径庭,从发生学的意义而言,中国古代法家的主张也并未演绎出近代和现代的法治理论。从一定意义而言,现代中国的法治理论只是西风东渐的结果。
二、法治原则的宪法形式体现
不论是把法治界定为治国方法、法制的理想状态、法律运行的原则,还是
把法治看作是法律制度的价值标准、社会结构状态,那么必须首先建构法律制度这个前提,理所当然地
要以宪法作为法治的核心,因此我们可以说宪法存在本身就是实行法治的一个重要标志。
法治原则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传统和法律背景之下,有不同的宪法形式体现。
在资本主义国家成立前后,法治原则一般集中体现在政治宣言或者宪法序言之中,另有少量的内容体现在宪法正文里面。这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法国的《人权与公民权宣言》。当时体现法治原则的内容规定主要有:
(1)法律目前人人平等;(2)未经审判不为罪,法律不得溯及既往;(3)未经正当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权利和自由,宪法所未列举的权利应为人民保留;(4)国家机关不得行使法律所未授予的职权;(5)司法独立;(7)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任何法律、法令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8)国家机关之间应严格实行分权。
现代资本主义宪法在体现法治原则时,除了因应资本垄断化、全球化的趋势和社会民主化的潮流,在内容上呈现出行政权力不断扩大,公民权利大幅增加,法治标准趋向国际化等特点外。在形式上也颇有创新。概而言之,这些形式大致有三种:第一种形式是在宪法序言中明确宣告为法治国家。如《葡萄牙共和国宪法》宪法序言便说道:“制宪会议庄严宣布:葡萄牙人民决心保卫国家独立,捍卫公民基本权利,确立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确保法治在民主国家中的最高地位。”
第二种形式是在宪法正文中明文规定自己是法治国家。如《土耳其共和国宪法》第2 条规定:土耳其
共和国是一个民主的、非宗教的、社会的法治国家。《摩纳哥公国宪法》第2条第2款规定:“公国是一个法治国家,尊重自由和基本权利。”第三种形式是虽不直接使用法治字样,但从其它内容或者文字可以推论出该宪法以法治为基本原则。如前联邦德国基本法不仅规定了它要实行三权分立的联邦政体,而且在《基本
法》第97章第1节明文规定:“法官应该独立,并仅服从法律。”同时它还规定基本法是具有切实效力的最高法律。[9]第四种形式是虽不直接宣布实行法治,也不用其它条文间接反映法治精神,而是用“基本原则”为章名或在其它各章中体现了法治的政治体制。[10]
我国1999年3月15日由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所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而从总体上确立了我国的法治体制。除此以外,现行宪法的其它不少条款也体现了法治的精神,具体内容有:
(1)在序言中郑重宣告中国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确认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政党、团体、组织和个人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在总纲中明文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2)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中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等。(3)在国家机构中规定: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社会团体、行政机关和个人的干涉。
中国学者一般认为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和我国宪法在体现法治原则时除了形式的不同外,还有实质的不同,资本主义的法治以维护资本主义的特权为目的,是打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旗帜”对广大人民进行“合法侵犯”。社会主义的法治是一种消灭特权的法治,它不但要保护人民免受非法侵犯,更要消除可能出现的以国家、组织名义所进行的合法侵犯。
三、法治原则的适用和有关问题
第一,合理地借鉴人类在建构和发展法治文明中的优秀成果。从发生学的角度而言,法治固然要体现国别性、时代性和阶级性,但它更应体现人类在追求进步和发展过程中的共同智能,因此对那些后法治化的国家来说,如何充分吸取先法治化的国家的经验与教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比如,早期法治都重视法律与政治分离,实行分权;将程序视为法律的中心;强调法律的普遍性、一般性;强调对法律的严格服从与忠诚等。上述这些无疑对培养法律的自治性和独立性,建构法律的形式合理性有极其重要意义,但它的缺陷也
是明显的:(1)它的法条主义趋向导致法律思维脱离社会现实;(2)规则的适用排除了对目的、需要、结果的考虑,规则模型带有现代官僚政治的理性气质;(3)程序中心主义加剧了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紧张,导致人们的公正预期受挫,从而使人们对程序正义的公正性产生怀疑。[11]有鉴于此,后法治国家在追求法律发自治品格时,也应重视规则和政策的内涵价值,从而寻求法律制度自我矫正的机制,发挥法律、道德与政策的共同作用。
第二,重视习惯规则。现代法治发展所面临的共同环境是:国家与社会日益混同,传统意义上的公法与私法界限逐渐模糊,与条文法相对应的“活法”(living law)和“内部规则”(inner law)逐渐复活。这就使我们有必要重新反思和审视立法者的“制法”理性。马克思认为:立法者不是在创造法律,不是在发明法律,而仅仅是在表述法律,他把精神关系的内在规则表现在有意识的现行法律之中。真正的法律规则只能在特定的情景中发现,系统地创造一整套法律规则的任务超出了人类的理性能力。无论是职业法律家的法律还是代议机构的立法,都不能无中生有地创造新的规则,他们只能表述、阐释、澄清或修正既有的规则。
[12]但在重视发现习惯规则的同时,我们也丝毫不可贬低法律制定的作用,毕竟立法不仅象征着人类为解决特定问题所作出的努力,同时立法对补救现有规则之不足,克服习惯规则的凌乱化,并改变或者变通“那些与目前秩序相抵触或经验表明不便利的规定”[13]都起着重大的作用。
第三,正确处理民主和法治的关系。现代国家在法治化建设的过程中,通常也把民主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发展目标。这是因为民主在满足社会的合法性诉求,体现正义和公平,制约国家权力和促进公民参与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民主本身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她既可指一种制度形态和政体形态,又可表征公民享受的权利和自由,还可指一种多数表决为基础的程序操作机制。从功能主义的视角来看,民主并不代表一种绝对的善,她既可发挥正向度的作用,也可发挥副向度的作用。从理论的逻辑而言,民主天然地有产生“多数专制”的倾向,从实证的角度而言,民主曾多次导演“集权专制”和“群众专政”的灾难。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扩展民主,并在人民民主的基础上建设法治与宪政,另一方面则要用法治的精神来质疑、否定和矫正民主的缺陷。
第二篇:弘扬法治精神 普及法律知识
弘扬法治精神 普及法律知识
——**司法所“法律六进”工作事迹
**司法所根据省、市、区依法办安排,从2006年开始以“弘扬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识,共建和谐社会”为主题,大力开展了“法律六进”活动,教育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进一步增强了公民的宪法和法律意识,提高了法制观念,为依法治镇,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大力开展法律进机关
**司法所根据各级要求,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在镇区内各级机关落实了五项措施,一是各机关加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使广大公务员牢固树立了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法治理念;二是加强了机关公职人员学法制度,将学习法律知识纳入日常学习计划,每年组织机关公职人员进行法律知识考试,不及格人员进行补考,使学法用法考核工作规范化;三是依托农民夜校和业余学校,机关学习园地,宣传橱窗等宣传阵地,加强了机关公职人员学法阵地建设,为其学习法律知识提供了方便。
二、切实做好了法律进乡村工作
我镇下辖10个行政村,54个村民小组,农村宣传法律量大面宽,针对以上情况,司法所及时向镇党委、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向每个行政村选派了一名法律宣传指导员,各指导员要对所包的村每月向司法所汇报一次。自工作开展以来,各村主要抓好五项工作,一是加强了农村法制教育阵地建设,每个村都建立了一个法律图书角,每个村民小组都建立了一个法制宣传栏;二是组织各村“两委会”干部按时参加了全镇农村干部法律知识讲座培训班;三是各村都成立了法律宣传志愿者队伍,运用了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如秧歌、快板等方式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群众宣传法律知识,各村每年至少保证宣传2次。武五村集中宣传每年4次,将“村规民约”和“村民义务”统一打印上墙,主要是春节、中秋节、“五一节”和国庆节进行集中宣传;四是大力开展了法律服务进村入户活动,充分发挥了基层法律工作者和律师的作用,**法律服务所现有律师1名,法律服务工作者2名,全年共接受法律咨询5次,代理20起,代写法律文书40件。
三、法律进社区工作进展顺利
全镇3个单位社区全部实现了“六个一”:即建立了一个法律宣传橱窗,建立了一个法律图书角,建设了一支专(兼)职人员相结合的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建立了一套居民学法制度,每季度开展一次义务法制宣传活动。政法干警、律师、公证员、法律工作者能经常深入街道、社区,结合各个时期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发生在居民身边的典型案例,有针对性地为居民开展公益性法制讲座,为居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务,徐家沟社区对本社区的法律宣传橱窗和法律图书角进行了全面刷新,对专职法律宣传队伍的工作进行了定期考核。
四、法律进学校工作扎实有效
镇司法所从五个方面着手,重点抓好了辖区内11所中小学的法律宣传教育工作,一是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结合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学法律,知荣辱、明是非,使广大青少年从小懂得了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养成了学法守法的良好习惯;二是各学校都将法制教育课的计划,教材、课时、师资落到了实处;三是形成了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教育网络;四是依托法院、检察院、监狱、劳教所等机构,积极开辟了第二课堂,开展了生动活泼的青少年学法用法实践活动;五是为各学校配齐配强了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并能充分发挥作用。
五、加强依法治企,促进法律进企业工作
一是全镇2类7个私营企业和3个国营企业都制定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计划,建立健全了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学习制度,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了企业发展与维护职工权益的关系;二是加强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通过宣传日,宣传周等形式,大力宣传了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等知识,提高了企业职工依法维权的能力;三是加强职工业余法制学校建设,并将学习计划和考试考核,纳入了职工的日常管理;四是开通了“职工维权热线”,司法所积极地为企业职工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五是各企业公司律师试点工作正在实施,徐家沟矿、鸭口矿和一五三厂的律师顾问制度正在建立,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六、加强“依法办事示范单位”创建工作
镇域内22个省、市、区属单位的学法用法制度健全,做到了有组织、有计划、有教材、有阵地、有考核,各级领导干部能积极学法用法,并能与业绩、考核相结合,有针对地对职工进行了法律知识培训,增强了广大职工依法维权,依法履行义务的意识。各单位内部通过公示牌和宣传册将与本单位业务相关专业法律法规,进行积极宣传,**电管站将《电力法》和“安全用电知识”印刷4000余份,发到了辖区群众手中,收到了良好效果。
第三篇:学习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
学习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
三月是“法制宣传月”。为做好青少年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实验中学举行了法制教育活动。
一、举办法制教育专题讲座。指出中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分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列举触目惊心的案例警醒中学生要遵纪守法,真正成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二、利用升旗仪式、班会课讲解法律知识。通过法律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明确公民的权力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营造学习法律知识的氛围。利用“法律知识教育”手抄报比赛、板报、图片展览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懂得法律就是实现正义、体现公平、正确规范人的行为准则。(张松)
第四篇: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策划书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系工程1301班团组织生活
“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制精神”
策
划
书
策划人:王霞
策划时间:2014年9月27日
一、活动背景
为了切实加强校园法律建设和法律知识的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法律校园舆论氛围,促进校园法律知识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学生关于法律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学生使用法律的能力,丰富学生的大学生活,向社会传递法律的正能量。
二、活动意义
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用法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校园良好的学风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知道如何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大力普及法律常识,将法制宣传教育与学生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中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法定义务,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三、活动主题
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制精神
四、活动时间
2014年10月
五、活动地点
博识楼
六、活动对象
工程1301全体同学
七、活动内容及流程
1、团支书点名;
2、主持人致开场词;
3、全体起立,奏唱团歌;
4、观赏法律讲堂节目的经典段落,并请大家谈谈感想;
5、诗朗诵《我们与法律援助同在》;
6、基础法律知识问答竞赛; 注:答对的同学奖励一颗棒棒糖。
7、趣味活动《各位好汉请抱拳》;(1)游戏规则:
1、首先,六人一组,参加游戏的同学站成一排,面向观众,给每人一个代号,一般用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比如张三就是姗姗,李四就是丝丝;
2、然选择一个人开始游戏,比如是张三开始,张三说:“各位好汉,大家请抱拳”,然后所有人一起双手抱拳,并大喝一生“哈”,张三然后继续说:“姗姗请丝丝喝茶”,李四就要马上跟着说:“丝丝不会喝茶”,然后张三就发问:“那么谁和喝茶?”,李四则回答:“欢欢会喝茶”,然后代号是欢欢的人则回答:“欢欢不会喝茶”,李四则发问:“那么谁会喝茶?”„„;
3、直到有一个人犯错,则此人接受惩罚。惩罚可以是俯卧撑或者下蹲。
(2)参与者一人一颗棒棒糖,胜利者一个怡口莲。
8、自由讨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制精神”,并举出实际案例来分析我们遇见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做才是最好的;
9、歌曲欣赏;
10、主持人致结尾词;
11、全体起立,奏唱团歌。
八、活动经费
道具:10元 奖品:10元 共计:20元
九、人员分配
策划人:王霞
主持人:李明慧、李伟栋 后勤:解顺芳 现场纪律:徐文博
十、注意事项
(1)PPT的试放;
(2)材料的准备;
(3)人员的确定。
十一、活动结束
(1)做好相应的总结工作,提出缺点和优点,为下一次的活动提供良好经验;
(2)将活动中的影像资料做成相册,为班级留下宝贵的纪念。
2014年9月27日
第五篇:07公务员必备的法律知识与法治理念
公务员必备的法律知识与法治理念
一、公务员必备的法律知识
(一)法的概念、特征
法是由一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法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l、法是一种特殊社会规范
法律规范具有高度规范性、概括性和可预测性等特点。规范性是指法律规范规定了人们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从而为人们确立了明确的行为模式和标准。概括性是指法律规范提供的行为标准是从各种具体行为中概括出来的一般尺度,而不是针对某一特定场合和特定主体的个别性指令。可预测性是指法律规范的内容具有稳定性,可以反复适用,人们根据法律规范的规定,可以预先知晓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的法律后果,以便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
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的制定和认可是法律创制的主要方式。
所谓法的制定,是指国家机关通过立法活动产生新规范。所谓法的认可,是指国家对既存的行为规则予以承认,赋予法律效力。
3、法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
法律规范的核心内容是规定人们之间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法律上的权利就是指法律赋予人们的某种行为自由,法律上的义务是指法律规定人们必须履行的某种责任。法正是通过规定人们在一定社会关系当中的权利和义务来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4、法的实现有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
法律的实施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如果没有国家强制力作后盾,违法行为得不到惩罚,法律所体现的意志也得不到贯彻和保障。那么法律就变得毫无意义。国家强制力是指国家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有组织的国家暴力。其它社会规范也有强制力,但不具有国家性,这是法律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法的作用
法的作用又称法的功能,泛指法对个人以及社会发生影响的体现。
法的作用包括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
1、规范作用
根据行为的不同主体,法的规范作用可分为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和强制五种作用。
(1)指引作用
包括确定性指引和有选择的指引。确定性指引是指人们必须根据法律规范的指引而行为;有选择的指引是指人们对法律规范所指引的行为有选择余地,法律容许人们自行决定是否这样行为。
(2)评价作用。
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法律具有判断、衡量他人行为是否合法或有效的评价作用。法是一个重要的普遍的评价准则,即根据法来判断某种行为是否合法。
(3)教育作用。
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法律还具有某种教育作用。这种作用的对象是一般人的行为。有人因违法而受到制裁,固然对一般人以至受制裁人本人有教育作用,反过来,人们的合法行为以及其法律后果也同样对一般人的行为具有示范作用。
(4)预测作用。
法律的预测作用,或者说,法律有可预测性的特征,即依靠作为社会规范的法律,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他们相互之间将如何行为。预测作用的对象是人们相互的行为,包括国家机关的行为。
(5)强制作用。法的另一个规范作用在于制裁、惩罚违法犯罪行为。这种规范作用的对象是违法者的行为。法的强制行为不仅在于制裁违法犯罪行为,而且还在于预防违法犯罪行为,增进社会成员的安全感。
2、法的社会作用
法的社会作用是指维护特定人群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法的社会作用大体上可归纳为以下两大方面:维护阶级统治和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1)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法的目的是维护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是法的社会作用的核心。
法在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和统治阶级及其同盟者之间的关系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2)执行社会公共事物的作用社会公共事物则是指与阶级统治相对称的活动,在各个阶级对立的社会中,这种社会公共事物及有关法律的性质、作用和范围是很不相同的。
(3)法的一般分类和法系
1、法的一般分类
法的分类是指从一定的角度或根据一定标准将法律规范或法律制度划分为若干不同的种类。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分类方法:
(1)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成文法是指由特定国家机关制定颁布,以不同等级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形式表现出来的法律规范,故又称“制定法”。不成文法是由国家机关以一定形式认可其法律效力,但不表现为成文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形式的法律规范,一般是指习惯法。英美法系的判例法是由法院通过判决创制的法,它虽然表现为文字形式的判决,但不同于由法定立法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因此通常将判例法视为与制定法相对应的一种法律渊源,归入不成文法一类。
(2)实体法和程序法
实体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直接来自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相互关系的要求,如所有权、债权、政治权利义务,通常表现为民法、刑法、行政法等。程序法的主要内容是规定主体在诉讼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也即主体在寻求国家机关对自己权利予以支持的过程中的行为方式,这种权利和义务是派生的,其作用在于保证主体在实际生活中享有的法律权利得以实现。因此实体法和程序法也被称为主法和助法。
(3)根本法和普通法
在采用成文宪法的国家,根本法是指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享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宪法的内容和制定、修改的程序都不同于其他法律。普通法是指宪法以外的其他法律。普通法的内容一般只涉及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如民法。行政法、刑法等,其法律效力低于宪法。
(4)一般法和特别法
一般法是指在效力范围上具有普遍性的法律,即针对一般的人或事,在较长时期内,在全国范围普遍有效的法律。特别法是指对特定主体、事项,或在特定地域、特定时间有效的法律。一般而言,特别法的效力优于普通法。
2、法系
法系是法学理论中一个与法的历史类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法系是西方学者根据法的外部特征以及法律实践的特点等因素对法进行的划分。
法系是指根据法在结构上、形式上、历史传统等外部特征以及法律实践的特点、法律意识和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等因素对法进行的基本划分。这里讲一下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大法系,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
大陆法系又称罗马法系、民法法系、法典法系或罗马日尔曼法系,是承袭古罗马法的传统,仿照《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的样式而建立起来的各国法律制度的总称。欧洲大陆上的法、德、意、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和拉丁美洲、亚洲的许多国家的法律都属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又称英国法系。
英美法系又称英国法系、普通法系或判例法系,是承袭英国中世纪的法律传统而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制度的总称。英、美、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均属于英美法系。
(四)法的创制
法的创制,又称为法的制定,也可以说是立法,它是指我国国家机关依照其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文件以及认可法律规范的活动。
l、立法体制
法的创制体制是指有关法的创制的权限划分所形成的制度。
法的创制体制的核心是立法权限的划分。我国于2000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将我国法的创制权限划分如下: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它法律;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对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2)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由国务院组织起草。国务院有关部门认为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应当向国务院报请立项;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
(3)中央军事委员会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军事法规
中央军事委员会各总部、军兵种、军区,可以根据法律和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军事法规、决定、命令,在其权限范围内,制定军事规章。
(4)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
(5)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自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
(6)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7)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授权决定,制定法规,在经济特区范围内实施
2、立法程序
法创制的程序,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或其他法律规范的步骤和方法。
它通常包括四个步骤:
▲提出法律议案:
▲审议法律草案:
▲通过法律;
▲公布法律。
3、法的渊源
法的渊源,是指法的“形式渊源”或“效力渊源”。法的形式渊源,即法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法律规范的产生方式不同,制定机关不同,其表现形式和法律效力来源、等级也不同。
我国法的渊源主要表现为有权创制法律规范的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即制定法。被认可的习惯只在少数场合起补充作用,判例不是我国法的渊源。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我国法的渊源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特别行政区的法、军事法规和军事规章、国际条约。
(五)法律部门和法律体系
1、法律部门
法律部门是指以调整社会关系的领域和调整方法作为主要标准,对现行法律进行的一种分类。
根据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性质,通常是把调整同一类性质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划分为一个法律部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法律部门构成:
(1)宪法。宪法作为一个法律部门,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整个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其他法律部门的立法依据,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作为法律部门的宪法,除了标志性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外,还包括国家机关组织法、选举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国籍法、国旗法、国徽法、国家权利机关议事规则、授权法等宪法性法律规范。
(2)
(3)刑法。刑法部门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总称。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基本法律部门。在刑法部门中占主导地位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是1979年7月1日颁布、1997年3月14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4)经济法。经济法是指调整国家在经济管理中发生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由于经济法调整的范围极其广泛复杂,因此不可能有一部完整的经济法的法典,经济法这一法律部门是由许多单行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所组成。
(5)民商法。民商法部门是调整作为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我国目前尚无一部较完整的民商法典作为民商法部门的标志性法典。我国民商法部门主要由《民法通则》和单行民商事法律组成。
(6)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联系密切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社会保障法是指有关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的法律规范总称。
(7)诉讼法及非诉讼程序法。诉讼法部门指有关诉讼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目前的诉讼法律部门主要由三大类诉讼法构成。这三大类诉讼法都各自有一部标志性法律,它们是:1979年7月1日制定、1996年3月17日经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1982年试行1991年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民事诉讼法》(2007年进行了修改。)、198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等,除此之外,还有散见于其他法律、法规中的诉讼法律规范。非诉讼程序法主要是仲裁法。
2、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是指一个国家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在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的基础上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和核心的法律体系框架,到2010年将形成比较完善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六)法的实现
1、法的适用
法的适用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国家授权的社会组织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国家权力,把法律规范的规定运用到具体的主体或场合,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一种行使权力的专门活动。我国法的适用的要求是正确、合法、及时、合理、公正。法的适用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2、法的遵守。法的遵守是指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和全体公民都必须格守法律的规定,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严格依法行使职权。广义的守法不仅包括遵守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和条例,还包括遵守国家的有关政策、劳动纪律、技术规范和一些群众自治组织所制定的乡规民约等。
3、违法及法律制裁
违法是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或公民,因违反法律的规定,致使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受到破坏,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违法的构成条件包括:违法必须是人们违反法律规定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必须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违
法的行为者主观上必须有过错:违法的主体必须具有法定责任能力。法律制裁是国家专门机关对违法者依其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而采取的惩罚措施。法律制裁的主要特点是:它是由国家专门机关依法实施的;它是一种惩罚性的强制措施;它必须以违法行为和法律责任为前提;它必须连守严格的程序并制作相应的法律文书。
二、公务员必备的法治理念
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治本质及其规律的理性认识与整体把握而形成的一系列理性的基本观念,是对法律精神的理解和对法律价值的解读而形成的一种认知模式。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人们对什么是法治、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为什么实行社会主义法治、怎样实行和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认识结晶,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美好理想,是尊重法治、崇尚法治、积极参与法治实践的坚定信念。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精神和灵魂,有什么样的法治理念,就会表现出什么样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行为。先进的法治理念引领、指导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法律活动,是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国家权力、服务人民、管理社会的行动指南,是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承担责任的思想基础和价值标准。所以,在全社会普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让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转化为执政党、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是十分必要的。
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内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从一般的意义上,法治理念应包括:法律至上、法律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平正义、权力制约、人权保障、程序优先(实体与程序并重)。
(一)法律至上
法律至上是法治的本质所在,是“法的统治”的另一种表达,是“法的统治”的实现形式。在法治国家里面,法律应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如果一个国家能够找到的最终权威不是法律,而是一个机关或者一个人,那么这个国家一定不是法治国家。
法律至上,深深地根源于社会的需要。
l、法律至上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
2、法律至上是民主政治的需要。
3、法律至上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
4、法律至上,也是新中国民主法治建设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
有人说,我国既然是党领导一切,怎么能提法律至上呢?也有人认为,法律至上为西方所固有,是“孤立地看待法律权威”。
首先,法律至上,意味着法律是其他社会规范系统的价值标准,是评判人们行为的最高准则,说的是法律比其他行为规范高,没有把法律与党的领导比高低的意思,更不是否定、排斥党的领导。其次,法律至上,在价值上是对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或个人意志的否定,它有着内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再次,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是党的领导与法律至上的有机统一。
法治理念中的法应是“善法”,法治应是善法之治。
材料分析:前苏联的“大清洗”修改的法律是否为“善法”
前苏联的“大清洗"使得党的1966名十七大代表中,有1108人被逮捕;71个中央委员中有51名被处决,2名被迫自杀;68名候补中央委员中有47个被处决;11名政治局委员中,一个愤而自杀,两个被杀;列宁建立的第一届人民委员中包括列宁在内的15名委员,有8名被处决或死在狱中,一名被驱逐出国;6个元帅中4名被处决;16名集团军级指挥员中有15个被处决;67名军级指挥员中的60个被处决;195名师长中的110个被处决;220名旅长中的186个被处决。斯大林搞的大清洗,是当局通过违反宪法的立法(修改刑事诉讼法)实现的。规定这类案件的侦查工作不能超过10天;控告结论在正式开庭审判前一昼夜交给被告;原告、被告双方都不出庭;死刑判决后不得提出上诉和赦免请求,而应立即执行。
(二)法律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一词,最直接的含义就是相同的情形相同对待。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简单的说就是:
(1)法律地位平等;
(2)权利义务一致;
(3)禁止法外特权和法外义务。
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应注意的问题:
(1)“平等”不是“等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理解为“人人一样”。
任何法律都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以后的相同对待和区别对待的统一。如法律规定,只有具有大学本科文凭的人才能竞争法官职位。这里就既包含了相同对待,也包含了区别对待。相同对待是:凡是“具有大学本科文凭的人”这一条件的人员,都具有“竞争法官职位”这一权利;区别对待是:不具备该条件的人员则不享有上述权利。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指的是在实施法律时,即司法、执法、守法上的平等,这并不意味着公民在立法上也一律平等。
(3)法律平等不等于事实上的平等。法律平等与事实平等在现实中是有一定差距的,比如说,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一项基本权利,但是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却不能完全平等地享有这种权利,通常一个出生在上海的儿童要比一个出生在西部农村地区的儿童能够更好地享受这些权利。人们很难理解和赞同人与人是平等的;一般说来,社会地位高的人根本不会想到社会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能够与自己平等,社会地位低的人也根本不敢去想象自己与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是平等的;所以,当他遇到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的时候,他就自
然地显现出“羊”样,而当遇到社会地位比自己低的人的时候,他也自然地显现出“狼”样来。——鲁迅
(三)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法治是社会制度的基本载体,法治的价值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和谐。利益与正义、自由与秩序、公平与效率、生存与发展、和谐与安全等,都是社会成员所需要的价值,而法治就是将这些价值进行排列组合时的制度安排。在社会所需的多种价值中,处于基础与引领地位的始终是公平与正义。通过法治实现的社会制度文明,其基础应是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的核心是制度的公平正义。
制度的公平正义包括结构正义、分配正义与救济正义三个方面。
结构正义,指的是每个人在逻辑起点上的平等性。
分配正义,指的是在社会成员之间公平地分配社会发展的成果和社会合作所产生的负担,其中包含着按贡献获得社会利益与地位的一次分配与获得社会保障的二次分配。立法如果不公,就意味着社会正义计量器的定盘星错位了;执法如果不公,就意味着社会正义计量器的刻度是因人而异的。
救济正义,又被理解为矫正的正义,它对应的是司法公正。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构筑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体制,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工程。司法的本质,说到底是对社会正义进行管理的艺术。所以,法律工作者的本质就是守护正义。
一般说来,社会不公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是起点的不公,其典型表现是在人们出生伊始,就被依照出身进行差等划分;二是机会的不公,其典型表现是不以德行和能力为标准而对人进行限制;三是规则的不公,其典型表现是同样的人不适用同样的规则;四是结果的不公,其典型表现是同劳而不同获、劳而不获、不劳而获。社会不公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是引发人际关系紧张和社会冲突的主要原因。可以说,没有公平正义,便没有社会和谐。
(四)权力制约
权力制约,是指对公共权力限制、约束或制衡。
依法治国中的“国”不是政治地理意义上的国家,而是作为国家机构的国家。依法治国,重点是依法治权、依法治官。
卢梭、孟德斯鸠等分权理论创始人所创立的“分权学说”,其理论精髓不是分权,而是制衡,分权只是手段,制衡、制约权力才是目的。
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西方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确立了分权制衡的政治体制,并将权力制约作为实行“法治”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立了一整套权力制约机制。
首先,以权力制约权力,即通过民主政治体制本身形成的权力制约机制,对权力的运作加以规范和限制。这也是权力制约的主要手段。其次,以法律制约权力,即将权力的行使规定在宪法法律的范围之内,通过宪法和法律约束权力,防止权力的滥用。这也是现代国家法治的基本要求。
其三,以权利制约权力,即通过公民民主权利的确认与保障,对国家权力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
在行政法理念中,存在着“限制政府权力”和“控制政府权力”两种观点。限权论是西方宪政体制确立之初的法治理念,即“政府是国家的守夜人”,管得越少的政府是越好的政府。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失灵”的出现,使政府需要通过行政干预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所以一味限制行政权力显然已不能符合现代行政的要求。控权论则不以限制行政权力为目标,而是在对政府权力的合理界定的基础上,对行政权力进行全面的控制,从而使权力不被无限制扩张和滥用。
从我国的行政管理现实来看,也不能简单地限制或者弱化政府权力,而是要从实际出发,实现政府职能的“弱化、强化、转化”,即:弱化对市场经济的过多行政干预;强化对社会公共领域的管理职能和社会保障服务功能;将一部分政府职能转化为由社会中介组织承担。而不管是弱化、强化还是转化,都要确保在体制和机制上对行政权力的有效控制,防止其滥用和膨胀。
(五)人权保障
保障人权是权利本位观的必然要求。“法以(应当以)权利为其起点、轴心或重点”。在整个社会中,社会成员皆为权利主体,都平等地享有各种权利,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上,权利是目的,义务是手段,法律设定义务的目的在于保障权利的实现。权利是第一性因素,义务是第二性的因素,权利是义务存在的依据和意义。
2004年第四次修宪将第三十三条增加一款,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以人为本在制度设计上,就是以人的权利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弄清楚“以什么人”为本的问题。人的利益关系主体有三个层次:一是“人人”的层次,二是“公民”的层次,三是“弱者”的层次。以人为本中的“人”,应是最具广泛性的“人人”层次。
坚持以人为本,其次要弄清楚“以人的什么”为本的问题。以人为本应当以人的共同需要为本,人的共同需要往往体现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还应当以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为本,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成为其他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之时,便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之时。坚持以人为本,还要弄清楚“如何将人的利益转化为法律上的权利”的问题。
树立对“弱者”倾斜保护的理念。《劳动合同法》第一条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都是保护弱者权利的法律。
(六)程序优先(实体与程序并重)
实体法和程序法是根据法的内容所进行划分的结果。以实体权利义务为内容的法律是实体法,而以程序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法律就是程序法。
实体法与程序法之间应该是并重的或平行的关系,不可能是主从关系:
实体法与程序法相互依赖、互为前提:
实体法与程序法相互分离、相互独立;
实体法与程序法相互渗透、相互贯通。
在肯定实体法与程序法并重关系的前提下,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应该注意:
第一,程序法可以弥补实体法的不足。受人的认识能力的限制,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的影响以及法律自身技术性的制约,实体法总是存在漏洞和盲点,因此,现实中大量的纠纷需要法官根据法律的一般原则和条款来裁量,以弥补实体法规则的不足。
第二,程序应当先行。程序先行是指一定的实体问题的处理必须在程序框架内进行,无程序则无实体的处理。正如没有铁轨,就不可能有飞驰的列车一样。程序先行体现在立法上,就是要先设置程序。没有程序性规定,一切实体性法律规范只能停留在法条上,而不可能转化为对社会生活具有影响力的活法。
第三,程序问题优于实体问题。程序问题优于实体问题,是指违反法定强行性程序的行为和主张,即使符合实体法的规定,也将被否定,从而不能引起预期的法律效果。程序问题优于实体问题还意味着形式合理性优于实质合理性,在二者冲突的情况下,我们应选择形式合理性而不是选择实质合理性。
“正义不仅应当实现,而且应当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约翰·罗尔斯
案例:严正学诉椒江文体局案
一家有色情表演行为的“娱乐总汇”,距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中山路小学仅十五步之遥,且对中小学生没有任何限入措施。此事引起了有正义感的画家严正学的关注,他多次向有关部门举报未果,却反被“娱乐总汇”主办单位椒江区文化馆诬告。严正学愤而以“行政不作为”为案由,将椒江区文化馆主管单位椒江区文体局告上法庭。一审结果,椒江区法院以严正学没有“亲眼目睹”色情表演,没有诉讼主体资格为由,判决严正学败诉。
2000年12月22日,迫于舆论压力,椒江区决定查封文化娱乐总汇,注销其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