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定稿)
授课时间:2012.12.18
授课地点:四楼会议室
授课人:田志兵
授课内容: 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
一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法治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后,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扎实稳步推进。
(一)发展现代农业的法治问题(1)农业生产方式粗放;(2)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缓慢;
(3)农业发展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4)耕地用途改变和农业劳动力转移潜伏着危机
(二)农村发展的法治问题(1)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安排尚未破除;(2)农村市场培育的法律机制比较欠缺;(3)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缺乏充分的法治保障;(4)乡村治理机制有待创新
(三)农民权益保障的法治问题(1)农民权益“空置”和“落空”并存;(2)农民土地承
包经营权的保护不充分;(3)农民收入的提高缺乏有力的法律支持
二 新农村建设对法治发展的新要求
新农村建设必须致力于“三农”问题的解决,而“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不仅要靠政策,更要靠法律,通过法律制度的创新进行积极的回应,基于这一思路,新农村建设必然要对法治发展提出一些要求。
(一)必须维护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需要通过
法律加以确认和维护,才能或得稳定长期的保障。
(二)必须把国家对农业的干预纳入法制化轨道。
(三)必须构建农村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法治环境
(四)必须关注农民的正当权益保障
三 建立和完善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法律制度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律制度;
(二)农村产权法律制度(1)规范农村产权交易关系、(2)充分保障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
(三)农村市场交易法律制度;
(四)农村宏观调控法律制度;
(五)农村分配法律制度:
(六)农村可持续发展法律制度
第二篇:浅论社会主义法治新农村建设
浅论社会主义法治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时也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贯彻十七大精神,有专家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新农村”的概念,所谓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新农村,是指在党的领导下,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框架内,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以提高农民群众法律素质和服务农村法律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为突破口,在广大农村地区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深入推进依法治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着力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深入开展依法自治,在农村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本人长期从事农村工作,拟结合工作实际,谈谈社会主义法治新农村建设这一课题。
一、社会主义法治新农村的概述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新农村,是新时期贯彻党中央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重要体现;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举措;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和促进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是健全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推动新农村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新农村,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是保证基层群众当家作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新农村建设,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法治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农业和农村立法尚需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法制建设尚不适应新农村建设形势发展的需要,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在农业立法上,存在着农业立法滞后、层
次低、威慑力差、质量不高,带有浓厚的计划管理色彩,义务性规范多而权利性规范少,农业法律法规的政策性强、原则性强,规范性差、可操作性差等一些列问题。在农村基层民主立法上,保障村民依法行使自治权利的规定还很不完善。在农村社会保障立法上,各地积极实施的新农村合作医疗需要新的法律规范的调整,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需要更高层次的立法保障,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需要完善的法制保障。在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过程中,要合理界定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而这都需要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有效的法律约束。
(二)农民的法律素质亟待提高。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法治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法治意识的培养和法律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法治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在中国农村,由于几千年来受“重人治,轻法治”封建思想的影响,农民的法治观念还是相对淡漠。加之现实社会普遍存在的执法不严,司法不公,某些领导干部以权压法,以言代法等不良社会现象,以及在农村土地纠纷处理过程中对农民权益的侵害,严重影响了法律在农民群众中的权威形象,使农民群众对法律失去信任感。随着基层民主法治进程的加快,一部分村干部的素质、知识水平和各方面的能力跟不上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法律意识淡薄,服务群众的意识差,不能很好地运用法律手段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工作上倾向于老办法、老经验、老套路,导致农村干群矛盾增多、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减弱,群众上访不断,稳定隐患增加。
(三)农村普法宣传急需创新思路。我国农村普法教育存在的“三无”现象仍较突出,即无专职普法队伍、无专门工作手段、无专项活动经费。普法工作队伍力量弱,装备差,普法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从业结构多元化,使得农村普法教育出现人员难集中,时间难安排的问题。加之普法教育的方式单一,广大农民对抽象枯燥的法律条文难以理解,影响了学法的积极性,使得农村普法宣传难以取得明显效果。因此,农村普法宣传工作要创新思路,改进方法。
(四)农村法律服务不到位。我国农村基层法律服务所和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地位和职业活动在法律上缺乏足够的支持,基层法律服务所政事不分,缺乏自我发展的机制和活力。在职能作用和业务范围上,基层法律服务所和律师等法律服务队伍界限不清、形成交叉和矛盾。农村基层法律服务量少质弱,缺乏稳定性,不适应农村法律服务的需要。农村经济纠纷案件告状难、打官司难、执行难的现象特别突出,农村基层司法机构不健全、专业人员极缺,这都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对法律需求的满足和法治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
三、社会主义法治新农村的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新农村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要从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等方面加强建设,以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和服务基层法律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广泛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强化农村法治发展基础,完善农村维护法治机制,在广大农村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完善农业农村立法
1.完善涉农立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审视现行的涉农法律、法规,有些已经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有些甚至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同时,立法空白、立法盲点或多或少还存在。完善涉农立法已成为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修改《农业法》。被誉为农业“宪法”的《农业法》有些内容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应尽快对农业法中农业投入、农业补贴、农村金融、农业保险、政府相关责任的实现等等制度重新构建,以保障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二是出台规范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法规。当今农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组织形式。2007年,江苏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6862家,成员220万人,带动农户330万户;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达到2533家,量化净资产总额195亿元,社员人数294万人;土地股份合作社累计达258家,入股土地35.8万亩,入股农户30.7万户。苏州、常州两市发展势头良好,多种类型的合作组织发展活跃,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达338家、439家,社区股份合作社分别达839家、125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分别达192家、17家。但是,至今还没有一部法律对其进行规范,从而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譬如,其法人主体地位没有确定,在融资、信贷、参与广泛经济合作方面有这样那样的限制,没能像公司企业依法享有各种权益,没能与其他经济组织平起平坐,制约了其做强做大。当务之急是出台规范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法规,为其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三是制定《失地农民社会保障
法》。目前,由于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农民在土地被征用后,生活保障问题很难得到落实。制定《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法》,对以下问题进行规范:①完善征地制度,保证失地农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实现征地过程公开、公平、公正;②提高补偿安臵标准,统一制定同一区域内的征地综合补偿安臵标准,确保足额兑现,明确土地补偿费的分配管理,妥善解决征地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补偿不均问题;③建立监督机制,实行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加强对征地费使用情况的监督;④从土地出让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为他们再就业创造条件和提供机会,并在就业上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⑤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明确规定在征地费总额中确定一定比例作为被征地农民保障基金,使失地农民获得更长远的保障。四是完善《农业环境保护条例》。由于农业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不够完善,化学肥料、农药兽药、农膜等污染已经严重危害着当前农村的生态环境,侵害农民利益,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拦路虎”。因此,必须尽快完善《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制定和出台以《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实施细则》、《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为重点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管理。五是完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完善村民选举程序,使其更具操作性;更有民主性;增加有关贿选的法律条文,使贿选整治有法可依;将村民的民主权利救济纳入司法保护范围,拓宽救济渠道。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的民主管理目标才有依托和保障,现代民主法治才有可能在新农村生根发芽。
2.严格涉农执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服务
涉农执法特指涉及农村、农业、农民的行政执法活动,它的范围很广泛,主要包括农业、国土、价格、税务、工商、环保、质监等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时下,涉农执法确实存在一些与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宜的地方,主要表现在:第一,涉农执法行为不规范,不能严格依法办事。有的越权执法;有的执法随意性大,该审批的不审批,该审定的不审定;有的只注重收费,服务跟不上;有的存在乱收费、乱罚款的现象,执法犯法。第二,涉农执法工作有时受到来自领导个人意志的干扰,出现权大于法的现象。涉农执法上的不规范和违法观象,导致了一些涉农恶性案件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为此,各个行政执法部门,必须树立依法行政的意识,积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在实际工作中,结合机关效能建设,整顿行风,认真贯彻“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优质服务,廉洁高效”的执法要求,严格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做到不偏不倚,不徇不枉,从始至终贯穿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既严格执法,又不干扰行政相对人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严格行政责任,对于“权大于法”的长官意志而造成的冤假错案要敢于追究当事者的责任。
第三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培养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必要性。A 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劳动生产力水平的高低。B 市场经济具有竟争性。学会经营才能更好参与市场竟争。C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 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2、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新农村建设如何实现“管理民主”。
(1)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维护农民民主权利,让农民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2)坚持依法治国,完善村民自治法,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提供法律保证。(3)加强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和用,用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4)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3、运用经济学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正确性。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②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③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才能持续健康发展,长期以来,在三大产业中,农业是薄弱环节,剩余劳动力多,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农村自身的发展和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4、运用政治学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党和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应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要通过政治领导,为其发展提出正确的路线方针与政策。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国家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③国家应行使好经济职能、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全面进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5、简要说明中央实施系列惠农政策的经济意义。
A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能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国民经济的基础,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B对农业的“多予少取”,能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提高农村的消费需求,启动农村市场,进而扩大内需;
C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经费,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进而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水平;
D系列的惠农政策,使农民进一步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体现社会公平,也为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物质基础。
6、运用国家的有关知识说明新农村建设要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的基本理由。
A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人。B我国国家职能就是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农村工作要从农民最关心的事情抓起。
C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群众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解决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问题是我国国家机构的职责所在。
D对人民负责是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新农村建设中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正是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
7、运用经济常识为解决民工荒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A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外来劳工的合法权益,这是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B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适当增加政府维护劳工权益的社会保障的支出。C加强立法,为保障劳工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依据。
D适当提高外来劳工的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的作用。E加大对拖欠工资的处罚力度。
F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外
8、从政治常识的角度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党的先进性的一致性。①党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党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生产发展是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生活宽裕主要是指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主要是指建设农村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管理民主主要是指加强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体现了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9、运用国家职能知识说明政府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律设。
①政治职能: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维护农民的民上权利。②经济职能: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③文化职能: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素质。④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改善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
10、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党和国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1)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体现党对现代化建设的政治领导。党坚持并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没,体现了实现并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提出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是国家正确实施职能的要求。党和国家推动新农村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11、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国家财政增加用于支持“三农”的投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
财政是国家有效调节资源配置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手段。国家增加财政支出,推动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的物质条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12、简要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原因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居民家庭年收人大大低于城镇居民家庭,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人远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必然会自发地配置劳动力资源,从而促使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由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必然要寻找新的出路。
13、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说说我们为什么要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
平等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各类市场主体在商品交换、投资、就业等方面应享有平等的权利,城乡居民有平等就业的权利,这也是劳动法规定的公民的劳动权利。有利于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各地统筹协调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为农民进城务工就业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护,有利于增加农民收人,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和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东部地区和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和各种劳动服务,改善和提高了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利于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实现全面小康,有利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14、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联系实际分析怎样才能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实现“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
①必须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要组织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
② 继续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减轻农民负担,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应用财政、税收等政策促进农业发展; ③ 实施科技兴农,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④ 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15、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联系实际分析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① 全面履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② 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始终把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我国当前农村工作的中心;
③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村工作的出发点。、据统计,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共需10万把临时塑料座椅,奥运会后,这10万把座椅就派不上用场了。如何处置这些座椅就成了一个让人头痛的问题。现在中国科学家已经找到一种生物塑料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生物塑料是一种从特定的细菌中提取出的有用成分合成的。用这种生物塑料加工成的用品,使用完后,只要把它扔到细菌足够多的地方,如臭水沟或垃圾场,其他的细菌就会将其吃掉。它们还可以和别的垃圾一起回收堆放,在堆放中会慢慢消失。请回答:奥运会座椅难题的成功解决蕴含哪些哲学道理? 答案要点:
(1)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2)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要尊重客观规律;
(3)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们要有创新精神,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4)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5)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三农”问题
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测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目前,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便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没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国民如何与强国竞争?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
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但个别地方“令不行禁不止”——农民负担照原样,引发农民抗交国税和集体上访等事件发生。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目前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接近9亿,占全国人口70%;农业人口达7亿人,占产业总人口的50.1%。“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考虑农业自身的体系化发展,还必须考虑三大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重大,不仅是农民兄弟的切盼,也是目前党和政府的大事。
农廉
农廉”全称叫“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主要针对促进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奉公,促使他们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
“农廉”工作有一项机制叫“四三工作机制”。具体是指四个三,即:“构建三大平台、创新三项制度、打造三个窗口、开展三项整治”。
(一)构建三大平台,着力加强农村基层的反腐倡廉教育。要从完善反腐倡廉大宣教格局出发,着力建立和巩固反腐倡廉教育阵地,积极依托市县乡三级党校,构建重点面向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集中性教育平台;积极依托支部党员活动室,构建针对农村基层普通党员的经常性教育平台;推进廉政文化大院(广场)建设,构建面向广大农民群众的辐射性教育平台。要立足三大平台,不断创新和丰富反腐倡廉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分层次、分类别的开展教育,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
(二)创新三项制度,有效规范农村基层干部行为。针对当前农村基层工作实际,着眼于解决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规定不严格、执行不自觉、监督不到位、群众不满意等问题,建立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双创”制度、农村基层干部勤廉“双述”制度和农村集体资金财账“双代”三项制度,增强党的先进性,加强监督的实效性,提高群众的满意率。
(三)打造三个窗口,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工作的透明度。全市各乡(镇、办)要针对农村基层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中存在的不真实、不到位、不全面以及群众办事难等问题,大胆探索创新,建立完善“集中公开窗口”、“政务服务窗口”、“信访投诉窗口”三位一体的新型便民服务中心,进一步转变作风、服务群众。
(四)开展三项整治,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针对当前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事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新农村建设任务落实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力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严肃查处典型案件,促进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本部分共30题,每题1分,共30分。)1.十六大报告指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A.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B.稳定压倒一切
C.以改革促进发展
D.以发展保障稳定 2.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必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做工作一定要抓住主要矛盾
B.看问题一定要把握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C.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在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上应坚持()A.把经济增长速度放在首位,效益服从速度 B.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尽快增长速度 C.速度与效益并重,两者都应放在第一位
D.速度与效益完全一致,二者是一个问题 4.把感觉、经验当成第一性的观点是()观点
A.唯物主义的 B.主观唯心主义的C.唯物主义经验论的D.客观唯心主义的 5.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实践、认识、再实践
D.抽象、具体、再抽象 6.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归根到底是因为它()A.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
B.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C.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D.体现了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
7.真理和谬误互相贯通的含义是指()A.真理就是谬误
B.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二者没有确定的界限
D.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8.2001年10月24日,新华社播发了中共中央要求认真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通知指出,努力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对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段话主要说明()A.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B.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目前我国的根本任务 C.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D.应该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来抓
9.有关财政,错误的说法是()A.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权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分配而形成的分配关系 B.财政投资的多少和分配于不同部门直接制约着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和产业结构 C.根据财政收入的划分,债务收入属于预算外收入
D.财政政策的目标体现出简明,集中和相对稳定的特点
10.自动放弃犯罪行为,从而避免了犯罪结果的发生,这种行为属于()A.犯罪预备 B.犯罪表示
C.犯罪未遂 D.犯罪中止
21.某甲与某乙有仇,遂寻机报复。一天某甲得知某乙一人在家,便身带匕首向乙家走去,途中突然腹痛,便返回家中。某甲的行为属于()A.犯罪中止 B.犯罪预备
C.犯罪表示 D.不构成犯罪 22.法与统治阶级道德的一致性,主要体现()A.相互渗透
B.相辅相成
C.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D.都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23.某公民死亡后,其中某一文学作品根据著作法的规定()A.该作品的修改权由其继承人所有
B.B.该作品的修改权由国家所有
C.该作品的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在法律规定的保护期内,由其继承人所有 D.该作品著作权中的人身权利经过50年后将不受保护
24.细化决策方案主要包括制定工作程序、安排工作次序和()三方面
A.配置工作人员
B.计算工作时间
C.划清工作职责
D.授予工作权限 25.我国现阶段实施的社会保障水平是()A.保证劳动者充分就业
B.使劳动者老有所养 C.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D.实现小康 26.撰写交流信息的通知,要做到()A.不必予以评论,也无需阐发意义和目的 B.必须有明确的政策依据
C.说明制发的意义
D.侧重叙事,在叙事基础上阐明道理 27.注册商标每次续展有效期为()年
A.五
B.十
C.十五
D.二十 28.公文的主体部分是()A.标题
B.正文
C.作者
D.印章或签署 29.领导者在公文正体上签注姓名、日期的活动是()A.签发
B.签署
C.签具
D.会签 30.根据文件来源,在一个机关内部可将公文分为()A.收文、发文
B.上行文、平行文、下行文
C.通用公文、专业公文
D.本机关制发的和内部使用的公文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本部分共25题,每题1分,共25分。)1.按照十六大的要求,能够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包括()A.中央政府
B.省级地方政府
C.市(地)级地方政府 D.财政部
2.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表现在()A.既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赋予它们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 B.既鲜明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又为在锲而不舍的努力中不断朝着实现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和最终目标胜利前进指明了现实途径
C.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养分,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
D.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不从书本、概念和抽象的原则出发,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刻总结实践创造的新鲜经验并上升到理论,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卓有成效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
E.既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又不断扩大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A.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B.决定着精神文明的性质
C.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正确答案
D.规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 4.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这是因为()A.把唯心主义从社会历史领域驱逐出去,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的唯心主义的统治地位 B.为研究社会生活,揭示社会本质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 C.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
D.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E.促使人们从社会历史的“盲目必然性”向“为我的必然性”转变
5.否定之否定的实质是对立面的统一,体现了事物自己运动的深刻内容,包括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即()A.对肯定的否定
B.对否定的否定 C.否定之否定
D.否定
6.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功能是()A.团结的功能
B.沟通的功能
C.协调的功能
D.学习的功能
7.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有()A.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B.保持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C.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D.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率 8.企业经营管理的系统是指()A.建立统一的强有力的生产经营指挥系统
B.有效地协调各方的工作 C.及时处理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问题
D.找出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问题 9.下列情况下,诉讼时效期限为1年的有()A.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 B.寄存物被丢失或损坏的 C.延付或拒付租金的 D.法人的名称权受到侵害的 10.犯罪首要分子是指()A.在犯罪集团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
B.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C.在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
D.积极参加聚众犯罪的 11.依《民法通则》规定,我国公民的住所是指()A.公民户籍所在地
B.公民的经常居住地 C.公民的实际滞留地
D.公民的居所地 12.关于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的说法,正确的有()A.判处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与管制的期限相等 B.对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应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C.在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时,应把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改为3年以上10年以下 D.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一般为1年以上5年以下 13.行贿罪的主体可以是()A.任何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公民
B.国家工作人员 C.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D.人民团体 14.单位犯罪的“单位”是指()A.公司
B.企事业单位
C.机关
D.团体 15.下列原则中,()属于我国继承制度的基本原则 A.自动保护原则
B.继承权男女平等原则
C.养老育幼、互济互助原则
D.互谅互让、团结和睦原则 16.合同一旦订立,便有自己的表现形式,主要有()A.口头形式
B.书面形式
C.特殊书面形式
D.默示形式 17.债的履行原则包括()A.实际履行原则
B.适当履行原则
C.协作履行原则
D.协商履行原则 18.期货市场的主要功能有()A.回避价格风险的功能
B.投机的功能
C.形成合理价格的功能
D.有利于市场供求和价格的稳定 19.公务员考核等次有()A.优秀
B.称职
C.基本称职
D.不称职
20.同以往我国政府人事管理制度相比较,我国当前实行的公务员制度的特色是()A.强调国家公务员政治中立
B.建立新陈代谢机制 C.增强激励竞争机制
D.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 21.下列有关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的表述,正确的是()A.审查的主体是人民法院
B.只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理 C.只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不对抽象行为进行审查
D.原则上只作合法性审查,不作合理性审查
22.用印时应加以注意的事项有()A.原则上以谁的名义制发公文,就用谁的印章
B.印章应盖在成文日期上方,并注意上不压正文,下不压日期 C.代章时应标明“代章”字样
D.印前须经批准的,不经规定领导者签发的公文一律不予用印 23.销毁公文的主要方式有()A.焚毁
B.重新制成纸浆
C.掩埋
D.清洗消磁 24.公文的基本组成部分有()A.标题
B.文头
C.正文
D.主题词 25.以下关于简报的说法正确的有()A.在末页下端用两条平行线可作简报报尾的标志
B.不应将正文公文以简报的形式发表
C.简报印有报头,位于第一页正上方,约占全页1/3或1/4左右 D.简报是机关用以撰写重要公文的基础材料之一
三、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划“√”,错误的划“×”。每题1分,共10分。)1.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而价值则是生产商品所花费的劳动量。()2.在市场经济中,当经济出现衰退时,政府实行赤字财政政策就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3.在电脑操作过程中,扩展名为EXE、COM、BAT的三种文件均可直接执行。()4.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一规定中的“法律”是广义上的法律。()5.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每届任期5年。()6.党政领导干部应当逐级提拔,特别是优秀的中青年干部或因工作特殊的需要,也应当按照有关程序逐级提拔。()7.行政违法是行政相对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并构成犯罪的行为。()8.全国总工会是政府机构之一。()9.档案主要是从公文转化而来,今天的档案就是昨天的公文。()10.综合性总结报告是总结一个机关在一定时期内的实践经验。()1.A 2.C
3.B
4.B
5.B
6.A 7.B 8.C
9.C
10.D 11.B
12.D 13.C 14.D
15.C
16.A
17.B
18.C 19.C
20.D
21.B
22.C
23.C
25.C 26.A 27.B
28.B
29.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BCD 3.ABCD 4.ABDE 5.ABCD 6.ABC 7.ACD 8.AB 9.ABC 10.AC 11.AB 12.ABCD 13.ABCD 14.ABCD 15.BCD 16.ABC 17.ABC 18.ACD 19.ABD 20.BC 21.ACD 22.ACD 23.ABD 24.ACD 25.ABCD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24.B 30.A
第四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引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的几点建议
总
结
参考文献3 3 4 4 5 6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内容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根本指导方针,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推进。当前,应集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真正带给农民实惠。
关键词:新农村
发展
和谐 正文:
中国自古以来是个人口大国,也是个农业大国,据2008年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32%。所以说,怎样又好又快的发展好农村,怎样才能使农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已将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对象了。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党工作的基本尺度。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温家宝总理指出,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事关全局,只有真正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才能把握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和农村始终是难点 2 和重点。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别是要在多予上下功夫,真正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全面推进农村的发展。经过全党全国的不懈努力,使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切实加强,使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使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继续推进。归根到底,要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以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
1、农村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农村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符合自身发展的措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3、坚持对内进行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坚持开放,充分吸收和利用外来的资金、人才以及一切可利用的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自己;
4、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的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
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 3 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
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 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的几点建议
现阶段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做好的的一些事情为:
1、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
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切实维护农民的权益。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优化农产品品种,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加大初级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积极发展农产品的现代流通方式,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将农产品生产、加 工、销售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对进口农产品的冲击,扩大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创造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和法律环境,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培育新型农民。
2、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同时,不断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其教育质量。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3、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
用现代手持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选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在具体工作中,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使耕地向农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逐步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总结:
新农村建设要结合农民的现在需求,更好的保证农民的利益,为农民多办实事。增强农民利益表达实效,畅通农民利益表达渠道。只有深入到农民的民心才能更快更好的实现农村的新建设,使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是伟大而艰巨的,需要全国各族人民长期的共同努力。作为大学生,尤其象我们这些农林院校的更应该时刻关注农业方面的问题,加大对农村的关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7年.[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3]温家宝:《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推进新农村建设》, 2006年02月20日中国新闻网.[4]《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6年02月21日中国农业信息网.[5]刘韶军 许述礼《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州建设杂志 2008年第十期.[6]《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倾向性问题》,数字乡村新农村建设信息网,文章来源:云南省德宏瑞丽市农业局.
第五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央提出“四万亿”扩大内需的经济刺激方案,其中用于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障性安居工程、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事业就达“一万亿”左右。如何更好地全面开展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项目调查研究欠深入,影响决策,资金投入结构需进一步优化 新农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由于前期工作、调查摸底不够深入,基础资料情况了解、掌握不全,讨论研究欠充分,投资效果不理想情况。如农村卫生医疗站建设补助政策采用“一刀切”,经济条件好的村,新建的医疗站像一栋栋别墅,而边远山区经济薄弱的农村,医疗站只是利用原来村落里的房屋装修一下而已,并且由于交通相对不便,医生都不愿意来上班坐诊,医疗站只是一个摆设。同时,在投入结构上也不尽合理。如重视水利建设的投入,轻视了对公路、人畜饮水、沼气、电网等的投入。
(二)镇乡规划变化频繁,设计方案不够合理,投资绩效需进一步提高 镇乡规划由于领导的调整,规划也随领导喜好而变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的随意性较大,投资效果不理想。如有些农村菜市场改造,原规划中的菜市场用地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被企业占用,菜市场改造只能原拆原建,规模依旧偏小,交通依旧堵塞、拥挤。不但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日益
增长的群众需求的问题,而且将来又要改造重建,浪费建设资金和社会资源。设计、方案不够合理,出现损失浪费,有的还存在安全隐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其特殊性,其投资额和投资规模往往偏小,建设地点高低不平,设计单位不够重视,也不进行实地核实、测量、地质勘察。所以,建设方案、图纸设计显得有点马虎,出现方案不合理,投资浪费现象。如有的村级菜市场刚改造,钢柱、屋面等还是崭新的,群众、个体户都反映如要改造只对有点发锈的钢柱底部处理一下就可以了,推倒重建不是浪费吗?有些由设计院设计的图纸却没有设计院的图章、没有设计人员及复核人员等签名,图纸质量难以保证;有的甚至由施工单位个人设计图纸,荷载是否计算正确,结构是否存在安全问题。
(三)工程招投标、合同签订不规范,工程质量、工程结算控制不到位
1、农村基础设施施工招投标困难。已经成为乡镇工作的“难点”、群众关注的“热点”和影响稳定的“焦点”。几乎每个镇村都存在少量的不法势力;也有一些农村“包工头”,都会通过说情、拉关系、找门路求工程业务。由于没有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缺乏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秩序和竞争环境,镇村领导干部有的为了社会“和谐”,委曲求全,有的为了私利,暗箱操作。
2、工程合同签订不规范。(1)无规范合同文本,没有规范的合同样本,出现了合同签订的随意性和不规范的问题。(2)没有实行合同联审制度,即在合同签订之前必须履行民主程序,经过法律顾问把关,再办理相关手续,之后将合同正本报上级政府主管部门审核。(3)上级政府部门缺少检查,即不定期对各村签订的施工合同进行检查。所
以,往往存在合同条款约定不清楚,结算原则、概念含糊,有的条款不符合相关法律规定、不符合招标文件内容,存在显失公平、损害集体利益情况。
3、质量控制不到位。由于投资额小等特点,政府质量监督部门也不会列入监督范围,监理单位也不愿监理,即使有监理,也不会足够重视。所以,许多农村工程都是委派村干部来监督工程质量、验收基础设施,由于村干部对基础设施不熟悉、不在行,质量控制、监督力度不足,无法达标。同时,有的承包商接到工程后,进行二次转包或多次转包,最后实际施工的就是本村的“泥水木匠”。这些“泥水木匠”由于没有正规的操作技能、国家允许的营业资格,工程质量较差。同时,一些“包工头”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以次充优,使工程质量大打折扣。
4、控制不够到位、不合法。一方面,工程业主标底委托个人核算,无单位资质,造价偏高,有的以设计院的设计概算作为标底,将设计费、晒图费等都列入标底之中。另一方面,工程施工合同一次性包干造价约定不明,结算原则模糊。另外,工程变更联系单数量多,存在问题多,有的与合同精神相违背,包干的内容又出具了变更联系单。
(四)重建轻养现象较为普遍,直接影响使用效果 农村基础设施由于养护责任不落实,缺乏后续投入和维护管理,老化失修较为普遍,难于长期发挥效益。如水利工程建后缺乏维护,农田整治工程和渠道防渗硬化建设竣工验收后,客观上是移交项目所在乡镇和管养所管理,但实际上,一些设施根本没人进行正常的维修管护工作,加上农民对水费征收意识淡薄,造成水费征收困难,不少管理单位长期处于困境,水利工程
建后管护的任务自然难以完成。又如沼气工程后续管理工作不到位,农民在管理、使用沼气出现问题时得不到及时解决,影响沼气的正常使用,另外,服务网络的不健全,沼气零配件供应点不足,不能满足农户及时更换零配件的需要,由于后续服务工作跟不上,挫伤了农户使用沼气的积极性,有的干脆放弃使用。
二、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法律法规尚未出台,建设管理机制需进一步理顺
1、政府目前尚未出台类似《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办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监督制约办法》、《农村基础设施招投标办法》等配套的法律法规。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无法可依情况,各级政府、部门缺乏操作依据,出现监督措施不力。
2、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机制混乱,职责不明,政出多门。如农村饮用水改造工程,有的由城建部门负责,有的由自来水公司负责,一个是政府部门,一个是自负盈亏的企、事业单位,其管理模式自然不同,效果也相差悬殊。又如,农村污水处理工程,有的是由农林局负责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有的由环保局负责处理,前者按照专门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地方性设计、施工、验收标准,后者采用国家环保部门有关规定。二者存在差异,如果二者协调不好,下级单位就无法操作,不知究竟听谁的。
(二)基层干部法制观念较为淡薄,造成损失浪费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层干部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但是,有的干部的法治观念淡薄,廉洁自律意识不强。如有些工程项目施工按规定必须进行招投标,却由村干部说了算,工程造价高,质量差,群众意见强烈。又如有的领导干部
根据自己喜好,无视国家颁布的《规划法》等法律、法规,擅自“修正”规划,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三)管理人员不足,经验不够,操作不规范,难以保证农村工程项目质量 首先,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但管理人员不足、编制不足。有的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职责不清,疲于应付,两种角色都不到位。如在农村道路建设,村镇建设管理服务站或县级公路管理部门,管理力量不足,不能抽调专门的人员对各镇村道路建设进行质量检查、验收和监督,主要以镇村自行组织负责管理、质量监督和验收,导致部分道路建设质量较差。其次,镇村建设管理人员一般对建设程序和相关法律法规熟悉不够,缺乏相应技术和专业知识以及工程项目管理经验,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和专业化难以体现,整体效益受到影响。
三、加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一)制定和完善有关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法规和政策,理顺机制,明确职责
1、确立一套相对完善规范的管理机制。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协调配合,确立一套相对完善规范的管理机制,明确责任。行业主管部门,负责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监督;发改委做好农村规划编制和报批、项目审批、计划下达以及建设与管理的监管工作;财政局负责筹措配套资金,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审计局负责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各部门统一合作,全力配合,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保障。要用机制和制度来保证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建成一个,收效一个,建成一批,受益一片。
2、制定一套适合农村项目特点的管理办法。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 的各项工作内容要齐全,重要环节要把握,操作程序要规范,责任落实到位,考核奖罚分明。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明确标准,量化指标,标准的制定要在合理的基础上从高从严进行,不要在有限资金投入的过程中降低建设标准。
(二)科学论证,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根据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订科学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先急后缓、先重后轻,因地制宜、建管并重”的原则。对不同村镇的地理位置、居住人口、村级经济、甚至文化背景等实际情况进行全面掌握了解,科学地做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决策、实施办法,切不可搞“一刀切”,特别在确定经济补助方案、建设规模、范围甚至于建设地点等都应有所侧重,有所区别。规划一经批准,不作随意变动和调整。避免和减少建设过程中的浪费,实现土地、人力、财政资源的效率最大化。
(三)严格管理,确保质量,建设精品工程;强化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通过重点把握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加强管理,才能保证工程质量和资金的使用效率。
1、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立项程序,对项目的选址、图纸设计、工程预算、投资计划等进行严格审核。
2、工程管理中的“六关”,即工程设计关、资金使用关、材料设备采购关、施工质量关、工程验收关、决算审计关。
3、目管理推行“四制”,即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制。
4、基础设施的后续管理要跟上,建立到村到户的竣工验收档案。
(四)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完善规章制度建设,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
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结合农村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务求取得实效。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财务、政务“三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
(五)强化相关职能部门监管与服务并重的职能,建设精干、高效的管理人员队伍 各级党委政府和各职能部门要树立建立一个服务型机关和建设一支为人民服务的干部队伍的理念。要建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协调机制,统一认识,明确职责分工,搞好配合协作,勤做后续服务工作。通过干部培训、科学调配、激励稳定等办法和措施,着力解决镇乡干部队伍的素质不太适应、结构不太合理、激情不太高涨等问题,积极探索鼓励镇乡干部建功立业的导向机制,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参考文献:
1、漆向东,崔俊敏,赵翠红.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2、李佐军.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