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电视剧壮士出川观后感
最近看了《壮士出川》这部电视剧,被剧中的紧张而又感人的情节和川中勇士坚持民族大义、殊死杀敌的气概深深感染。看完电视剧,又查阅了许多国人抗战和这部电视剧的背景资料,感觉这个剧是一部很好的催发国人深深反思历史的文学作品,是比较真实地反映四川人民和几百万川军将士在抗日战争中支援前线、浴血牺牲的历史剧。
对于川军最初的印象应该建立在红军长征途中打的土城战役那一仗,知道了有个能打仗的旅长叫郭勋祺,居然把红军打得都快顶不住了,朱老总都挽起袖子、挥着驳壳枪亲自上一线了,但最后也未取胜,红军被迫撤出战斗,从土城、元厚西渡赤水河,拉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但这种印象并不深刻也不全面,想着红军也只是偶然遇上了一个能打的军官、一支能打的劲旅。潜意识中还是认为川军就是“双枪兵”,一手步枪,一手烟枪,战斗力极弱,内部争斗严重,没有一个统一的体系。
但是真实的历史告诉我们,正是这一群被讽刺为“双枪兵”的川军,却在抗日战争中成了民族脊梁。抗战爆发的第二天,川中军阀头子(请原谅我的这种称呼,只是为了对比)刘湘就代表四川人民请缨抗战,他说的一句话让人感动,“抗战,四川可出兵三十万,供给壮丁五百万,供给粮食若干万石”.以前无论是军阀之间还是国共之间的内战,川人都没有这么大的气魄吧。实际上,八年抗战日本鬼子就没有踏进过四川一步,但川人却主动出去到山西、到山东、到两江、到两湖打鬼子,给了整个民族多么大的力量呀,足以让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都要对刘湘上将坚持民族大义的精神致敬,对川人前赴后继、不畏牺牲的精神致敬。
川军出川时,各界(包括鬼子)普遍认为这是当时中国“最糟的军队”,装备不足,缺乏弹药、给养和医疗设备。不仅如此,还受到老蒋和其他派系的排挤与冷遇。蒋介石承诺给川军前线部队的武器、装备最终都未能到位,而且还将部队建制重新进行了调整,一部分人去了闫老西那,一部分人去了一战区程潜那,一部分人去了上海。这种情况放在其他人的话,早都生气不干了,但川军还是忍辱负重,辗转各地毫不退缩的坚持打鬼子,誓发豪言“不打败鬼子绝不回川”.
八年抗战,困难万千,杀敌无数。征战淞沪,杨森率领的20军血战七昼夜,以阵亡上校团长1名、少校营长4名、伤亡连长以下军官280余名、士兵8000余名的代价歼敌6000人,打好了出川来的第一仗;滕县一役,川军著名将领、122师中将师长王铭章率五千人对敌万余人,抱定“城存与存,城亡与亡”的信念死守滕县。坚守三昼夜,击毙日军四千余人,阻滞了南犯徐州的大量日军,为台儿庄设防争取了宝贵时间,奠定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基础。难能可贵的是122师自师长王铭章将军至手下所有官兵,没有一个人愿做俘虏,全部战死疆场;二次长沙会战,川军从开战至收兵,打死打伤日军21075名。三次长沙会战,133师398团第1营营长王超奎率部固守傅家桥,在日军炮火猛烈进攻下,阵地全毁,仍无一人后退,并利用颓垣弹穴阻止日军步兵前进,全营500人最后均战死沙场;中条山战役,四十七军上将军长李家钰亲临前线指挥作战,鼓励将士杀敌报国,率领部队与日军拼死搏斗,坚守长治达4天之久,歼灭了大量日军。将军在豫西转战殿后时突遭日军袭击,不幸头腹中弹,以身殉国,成为了继张自忠后第二个牺牲的集团军总司令……
对于这些过程、这些细节,我现在丝毫没有怀疑。四川人能吃苦、能干活在全国是出了名的,不说大的如青藏铁路、雅西高速等高大上工程,就是各地的房屋建筑、室内装修等,也少不了四川民工,而且干得都是最累的活。我们住宅楼工地上的主体劳务队就是一群四川人,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12个人的砼施工队,一个家族的,还有两个女的。打砼是房建工地上最累最脏的活,随着砼输送泵一送一顿的节奏,抱着砼输送软管头的民工也在钢筋网片上东倒西歪,一般人干一半个小时就不行了,而他们一干就是一整天。有时候遇上下雨,他们身上披张塑料纸,汗水、雨水顺脸而下,但干活的劲头丝毫不减,一定会坚持到将最后一道工序做完。
所以就是川人这种不怕累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造就了他们在抗战中进行了无数次最艰苦、最惨烈的牺牲,为驱逐外侮做出了最伟大的贡献。当年总计约有350万四川人走上了抗战的战场,也就是说,每15个四川人中就有1人上了抗日的前线,全国抗日军人中,每5个中就有1个是四川人,正面战场上四川的兵员占到了国民党军队的三分之一。而且牺牲最多,据统计川军伤亡人数是全国军队总伤亡的五分之一,共64万余人伤亡,其中阵亡26万3千多,负伤35万6千多,失踪2万6千多。
让我们想像一下,如果没有川人这种牺牲,八年抗战会是什么样子,中国会损失多少国土,陪都还会不会三迁到西昌到青海;平民百姓死亡的人数可能会超过三千多万甚至更多,灾难将会更深重呀;八年能不能结束战争,可能会延长十年或更多……
一个人不知道感恩,他就会失去帮助,失去未来。一个民族,不知道感恩,他将会失去人心,失去国家。
今天回头看这段历史,我们整个中国人都要感恩川人,而且必须是从内心深处发出的。
遇见王沥川电视剧观后感
剧情简介:来自云南小镇的大学生谢小秋,在打工期间遇见来自瑞士的华裔建筑师王沥川。一直生活单调的沥川遇上活泼可爱的小秋,就如同冰块遇上烈火,顿时融化了,两人瞬时跌入爱谷,可不久沥川就收到了病情加重的通知,这使得本已残疾的他更加失落。为了不拖累年轻的小秋,他不告而别。
四年后,沥川因一件公司泄密事件在上海与小秋不期而遇,执着的小秋再一次跌入了爱河,不能自拔。深沉的沥川不想连累爱人,狠心地将小秋拱手相让给萧观。执拗的小秋在查明一切真相后,义无反顾的陪伴在沥川的身边,而此时沥川早已离她远去,到了另一个世界。
观后感:“当你读到一本很好的书,遇见一个很英俊的男人,或是走进一座很美丽的城市,你会对自己说的,你看见了这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了,你将会让这些东西陪伴你度过余生。但过了不久,你会看到一本更好的书,到达一座更美丽的城市,遇到一位更英俊的男人,开始一段更浪漫的恋情,你会有另一种生活。你不要害怕这个结局,这结局只是一道幻影,每个结局都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这是电视剧中的一句话,是开始,仿佛又暗示着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
最爱男主人公王沥川,身体残疾,但杰出非凡,一口流利的法语,温柔而深沉。出生于建筑世家,从小受到祖父的严厉管教。可自从在上海认识了谢小秋,他内心被压抑的情感一刹那迸发出来,再也难以控制。他将爱赋予对小秋的悉心呵护:一声声暖人的关怀问候,一次次绅士的拉座开门,一个个轻轻的爱抚摩挲。在得知身患重病后,他毅然断绝与小秋的联系,心痛如刀绞,面却只能佯装无事。我有些不理解,为什么他不能将实情向小秋和盘托出,请求谅解,是为了他自身的完美主义,还是不想让短暂的离别变成永远的诀别?
女主人公谢小秋,自强刚毅,温和体贴。来自云南小镇,在大学里热爱同学,为朋友两肋插腰。从小失去母亲的她,早早地学会照料父亲与年幼的弟弟。当她遇见王沥川,最初被他高贵的气质吸引住,后又被他的残疾却乐观开朗的精神所打动。她的身体里泛起了一阵强烈的母爱情怀,她想照顾这个男人一生。固执的她无数次的被拒之门外,被漠视,可仍然不屈从,她为了这个男人倾其洪荒之力,为爱痴狂。还好爱情的结局没有变成一道幻影,虽生死相隔,可她的心与王沥川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
社长萧观也是一位正义刚强的英俊男子。他十分的执著感性,真诚善良。他与前女友分手多年,但依然无私帮助着这位在昏暗中游戏人生的女人。直到遇上小秋,他的生活才开始变得多彩丰富起来,他愿意看到小秋笑,愿意为她放弃利润丰厚的订单,愿意默默守护与陪伴失落中的小秋,可是爱情终究没有光临他。也许爱不一定意味着拥有,远远的看到,她过得很好,这也是一种幸福。
这部电视剧之所以打动观众,是因为这部剧的基调不是一种嘻哈哈的欢快乐调,而是一种深沉令人扼腕叹息的伤感低吟。悲剧的结局打破一般大团圆的俗套,渲染出一份哀婉,“幸福从来不是唾手可得,残缺与完美总是如影随形”“最挚热的爱往往遇上最冰冷的结局”。悲剧中王沥川不是因为自己的过失与错误而遭受不幸,而是因为命运的不可反抗性。尽管如此,他仍一往无前地当了一会俄狄浦斯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死亡之神降临的前期体味了一次人世间的旷世爱恋。他的墓碑上镌刻的话永久地流淌在每位观众的心间“这里睡着王沥川,生在瑞士,学在美国,爱上了一位中国姑娘,所以死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