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心得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1
教语文这些年,虽然没有外出参加过什么比赛,但每年都会在校内出公开课。每次出公开课之前,我都是上网搜索,查找优秀教学设计和教案,看一些名师授课实录,把可以借鉴的环节拿过来为我所用,也就是用别人的教学设计拼凑成自己的。课件也是直接下载,甚至按照课件设计教学。由于不是自己备课,没有备教材,没有备学生,所以虽然自以为设计巧妙,教学结果却往往不理想。
那时曾百思不得其解,同样的方法和思路,为什么名师运用起来得心应手,成为优质课,而我用起来却是漏洞百出?“拿来主义”为什么不适用于模仿名师教学?为什么“抄课”之路走不通?
学名师是古往今来成名师的捷径之一。向名师看齐,学名师上课,可以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快速提高教育教学技巧,少走弯路,少摔跟头。只是我们究竟向名师学什么?是单纯的“复制”、“粘贴”,还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以至打造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是我原来不曾想过的问题。
邯郸学步的故事家喻户晓,它告诉我们:一味的模仿别人,最终只会迷失自己。有人崇拜李镇西老师,处处模仿,却总是不得要领,最后竟然疯了。这虽是个案,却也警醒我们,简单“抄课”,自己的教育教学之路只会越走越窄,最终走进死胡同。这也就是名师一堂精彩的优质课到我们这变得一团糟的原因,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不同,我们的文化底蕴与名师差距太大,我们只会预设,我们只会按部就班的牵着学生走,我们是把名师的思想“复制”下来,在课堂上“背诵表演”,只有皮毛,没有精髓。我们只关注自己的演技,却忽略了观众也就是学生的需求,只要我们演完了,就万事OK,至于学生学到什么,与我们无关。
有人说学名师上课,如学写文章一样。好文章人人喜爱,可是如果因为自己喜欢,就原封不动地抄袭,就会成为“文贼”。我们可以模仿文章的写作手法、结构布局、语言风格、整体构思及文章体裁,就如同学生学课文一样,研读分析之后,找到可供借鉴学习之处,最后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如果学生把别人的作文全盘照搬过来,或者用我们“抄课”的方式,每篇作文中提一段,凑成一篇作文,我们一定不会同意。
吴非的《不跪着教书》中提到语文教师要有自己的风格,只是一味地“抄课”,何来风格?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向名师学习,需认真研读,习得名师精髓,融会贯通,为我所用,还需提高自身素质,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走出“抄课”岁月,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2
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
关于高中语文新课改来说,我最初的认识是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的方式, 即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往往我们的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有这样的一些现象:例如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知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细讲精练;一些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教师却将之分化,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一些学生自己的见解和体验,往往因为老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扼杀。……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研究新课标,并通过教学实践,明白了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分析运用独到的处理方法,把教学思考中的特点、优点、亮点通过情景表达出来。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的去做:
第一、在平时备课中吃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并制作教具,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面对新课程,我们老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体会并实践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所以,我们个人的学习并没有结束。
1、认真学习新课标,具体的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各种弊玻
2、研究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3、研究实验教科书和相应的教辅书,弄清它们与(课程标准)之间的联系点和着力点。
4、研究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生活氛围,争取能够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各种民族传统文化来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亲切感中增添新的体验。
当然了,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3
在推进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我发现了语文教学严峻问题,也敢到了自己在作为一个母语教师肩头责任重大。于是不断进行探索和思考、总结,和大家共同交流。对自己在工作中一些体会做一下小结。
一、教学方法要稳中求变
因为单一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厌倦,而太多变教学又让学生琢磨不透,不能形成规律,无“法”可依,所以教学就成了一个需要不断思考和改进,既需要象做饭一样要变换花样,来引起学生求知欲望,又要形成一定格局和习惯,让学生觉得有规律可寻。例如每天预习,需要有一定方法和规律,让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生字、词语以及有关作品背景和作者资料,初次阅读课文,是必须掌握。而有时也需要一些变化是我们需要潜心研究,例如我在教学《变色龙》时候要求学生把自己朗读最好段落录下来,让学生通过读体会人物性格和思想。
二、教学主体要调动激活
要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智慧火花。有时我们总是为僵化课堂气氛而很苦恼,其实学生学习态度和兴趣不是一天可以培养。新课程角度来讲,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是被动执行者。尤其是现在孩子他们从小接受良好教育,聪明指数绝对超过了我们小时候,如果要是用我们来衡量他们是不行,因此我们要相信学生能力,给学生一个施展自己平台。例如:在学习《窗》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设想一下,这个没有看到他所希望看到美景病人,他会怎么样呢?同学们纷纷去说。有说,他懊悔之极,后来自杀了;有说,他也旧病复发,痛苦而死;有说,他在一次次噩梦中死去了;还有说他后来遇到了一个好医生来这个城市,于是很巧治好了他病,而他后来就用自己所有钱,买下了对面土地,把他建成了一个美丽公园……学生想象能力是超出老师想象。
三、教学重点要突出体现
语文课堂要突出重点,体现亮点。其实新课本每单元基本有一个重点,但是每课又有各自特点。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主要是小说,《孔乙己》、《范进中举》、《口技》、《变色龙》、《窗》只有一篇是文言文,其余都是小说,而四篇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运用了对比方法,但是对比角度又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把握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去学习。让学生既看到知识整体特征,又看到每一课特点。既要给学生知识又要让学生感受到快乐,营造快乐语文氛围。例如《孔乙己》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孔乙己境遇而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或者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已经制成光盘课本剧来感受主人公悲惨命运。《口技》则可以让班上有这方面特长同学去施展自己才能,在快乐同时了解什么是口技。《变色龙》则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分角色读,然后自己选出最佳搭档来展示给同学们。
四、教学情感要交流酝酿
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没有情感教育是失败,没有情感课堂是痛苦,让学生能把自己喜怒哀乐,在课堂上能真情流露,与主人公共命运,与作者形成情感交流与对话,以情来陶冶学生,以情来激励学生。情感既是教育目标,也是教育手段。比如,在学习《背影》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听了《父亲》歌曲,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父亲,想想父亲给自己关爱。其实老师如果有能力,最好自己给学生唱,或者让有能力学生唱,这样学生更有深刻体会。我在教学《白杨礼赞》时候,给学生唱《小白杨》,尽管唱没有歌星好,可是学生还是觉得我们老师真行,于是就更加强了学生对老师崇拜,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五、教学范围要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要走向生活社会。如果就语文课本学习语文是永远无法学习好,我们精彩课堂只是学生学习语文很小一部分,只是能应付考试,而学生能力和实践是无法真正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语文最终是要在社会中去检验,所以必须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尤其是新教材,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个性思考,不在要求统一答案,所以这就是说老师一定要把思维空间真正还给学生,这样才真正有助于学生提高。要让学生更多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去积累生活,去品位生活。他们有了自己思想才能真正积极去学习语文。
语文作为母语原本有它得天独厚优势,可是现在却因为教学课程而变得过分单一,使语文失去了原本应该有活力。尤其是现在语文,由于文言文是固定,是必考,所以老师们在复习时候有时会过多把经历放在一个一个生字记忆,要求学生一个字不差把文言文背写下来,于是这些原本在新文化中已经没有了语言影响力文章,了老师教学重点,也成了学生学习难点。学生苦不堪言。当然我们不否认古人知识广博,也不否认老祖宗给我们留下辉煌文化遗产,但是不应真正让它成为学生学习重点,我总是觉得应该是一种人文积累,而不是文字积累。古人东西再好,还是应该去更多发展现在理念。由于有文言文很长,学生又没有学习兴趣,所以教师不得不为了考试而逼学生去背。尽管考试时就是那么10分左右题,可是面对一分也不能少考试来说,对于关系着学生命运考试来说,总是不能忽视,所以成了一项负担。对于优秀学生还不是问题,对于差一点学生那简直是如登高峰。
不过,教师也可以分层而论,让学生体会古人语言精炼,可以让学生去积累和欣赏自己喜欢一些诗歌和文章,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背诵课本上几篇,几首。
六、教学内容要开放灵活
努力建立开放语文。语文是母语原本就是学习其他科基础,是学生将来生活重要交际手段之一。
但是长久以来,各科都是孤立进行教学,学科本位思想太严重了。课程过分强调知识传承,忽视了学生知识联系,以及科目交流和沟通,把自己封闭起来,然后说语文怎么也考不好,怎么回事。当然我们不否认语文考试以往存在弊端,而导致应试和素质冲突。课程过度强调统一,东、南、西、北、中,亿万学生同时学习统一内容,使课程变凝固、僵化,缺少了弹性。
可喜是最近考试出现了科目交融,尽管只是那么1、2分,可就是为了这一点分数老师们会苦心去经营,会努力形成一个教育整体。
有时我们生病时会因医院科室分太细,以致有时生病了不知道要去哪个科室而苦恼。其实我们教学也应该是适当有一点沟通,不要因为自己不是英语老师而不敢说一句英语,不要因为自己不是物理老师而为自己对物理知识浅薄而做解释,其实老师应该是一个多元整体,是一个一专多能结合体。
当然不是说语文课都上不伦不类,但是也不是雷池不可跨越。
语文课堂要打破壁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实践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让语文课堂快乐融融,让语文不在是学生负担。这是每一个老师和家长心愿。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4
语文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学生在学习中怎样运用正确的方法,掌握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率,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这向中学一线语文教师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怎样抓好中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教材为本”向“以学生为本”的转变 现代教育强调民主化教学,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个性张扬,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以知识为中心”变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校成为学生实现生命价值的场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重视每个学生独立的生命个体,关注学生的个性的健康发展;要转变地位和角色,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得到不断的发展并走向成熟。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以及学会共同生活,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2. 教学中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在课程改革与教学不断发展的今天,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所培养的人才不但具有精深广博的知识和能力。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和现状,有助于教师更好的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了解学生能力差异、个性特征、学习心理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优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会就会让学生茅塞顿开,心领神会……教师的引导可以达到最佳状态。同时,初中生的情绪和情感具有外显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展开合理的想象、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独到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自信心。
3. 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方式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合作、探究、交流,特别重视学生的探究精神的培养。语文的探究性学习,要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进入教学过程正是教学产生效果的重要条件。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小组探究。通过关键词,体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词语真切地与文本对话,去探究发现,品味语言文字的无穷奥秘!学生的思维灵动,课堂的气氛活跃;探究性学习模式活是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基本的模式,但不囿于固定的模式,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探索创新。
4. 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等多种方法教学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学习方法更显示出它不可忽视的价值。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资源,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和技术。信息技术中有各种各样的教育产品,如课件、软件、多媒体技术等等。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借助视频、音乐、歌曲等现代媒体手段,将原本抽象的内容转化为生动直观地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感知可视化,想象可视化、知识可视化。方法作为中介,在获取新知识及形成能力中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的运用使语文知识得以直观、形象、生动的展示出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是教学内容和方法以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的体现,它能够更灵活、更易接受的方式来调动学和教,能够不加重教师和学生负担的情况下,高质量完成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5. 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就决定了语文课程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语文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交际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6. 注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课程标准要求培养有语文素养的社会成员,是否掌握语文的思想感情也是作为具有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探索科学与发展经济过程中,需要具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具有语文素养的人往往善于更好的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发自己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些都能有助于语文思想感情的渗透和培养,中学语文通过知识的传授,不断提高学生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依据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及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结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挖掘教材的教育因素,采取灵活多样、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思想教育,做到“文道统一”.让学生在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时,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7. 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课程评价即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课堂本身的评价,这两部分是有机统一的。从过分看重学业成绩转向综合素质的评价已成时代要求的必然。质性的评价,能全面、深入、真实地再现被评价者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更有效帮助学生和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在教学中,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方面进行检测和综合评价。
总之,教师作为学习的首席,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充满激情与学生和文本的对话,语文的课堂教学将是高效和谐的。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5
一、要满腔热情地、精益求精地进行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的确是一个又硬又涩的大果子,做起来费时、费力,见效又慢。再者,有人认为,中招阅卷采用“承包制”,阅卷人往往是“五看一不看”:看篇幅,看书写,看卷面,看开头,看结尾,唯独不看最主要的内容―――因为没时间看。所以,确实有一些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不感兴趣,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这项工作。
本人认为,且不说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作文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仅从分值上看,作文是50分,占语文学科120分的接近“半壁江山”。因此,不管作文教学这个果子有多硬、多涩,我们都还要“啃”,还要“嚼”。否则,就有悖于课程标准和我们语文教学的初衷。
事实上,大多数学生对作文的确是“望而生畏”,写作文时“咬笔杆”、“挠头皮”是常有的事,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教师的帮助。在写什么的问题上,帮他们找“下锅之米”;在怎样写的问题上,把他们“领进门去”。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学生早晚会对习作产生浓厚兴趣,写起文章来一定会比较得心应手。
有不少专家学者就作文教学著书立说,企图给学生“点石成金”之术,如“快速作文”之类,但真正卓有成效者有几?要知道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乡村的娃娃,他们虽有乡村儿童生活的一些积累,但他们读书很少,习作机会又不多,大多数同学都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坚持写日记的习惯。仅仅靠学那么几篇课文和屈指可数的几次作文训练,显然是杯水车薪。所以,作文教学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它需要我们千方百计、呕心沥血,以满腔热情、精益求精的态度进行作文教学。
二、从基础做起,教给学生基本“套路”
众所周知,虽“文无定法”,但同时也有“文贵有法”之说。即使某人是武林天才,也不可能在他连“站马步”都不会的情况下就能练就“降龙十八掌”。我们教学生写作文,也必须从最基本的功夫教起,让学生掌握习作的基本“套路”。
这里,我想以写“读后感”为例加以说明。书上说:写读后感,“读”是基础,“感”是重点。这话千真万确,无可非议。但是,这话太空了-------“读”,怎样去读,才算打好了基础?“感”这个重点怎样确立?这些都是未知数。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写读后感的“基本套路”-------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所读内容,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即读后感的中心意思。继而用充分的论据论证自己的观点(所读文章的内容理所当然地成为论据之一)。最后重提所读之文,强调或倡导自己的论点。实践证明,这一基本“套路”行之有效。用上这一“套路”,就完全能克服“原文抄写一大篇,感想却只写一两句”的弊端。
到了初三,在学生已掌握这一“套路”的基础上,应从理论上加以指导。向学生明确,“读后感”这种体裁,属于议论文范畴,应按议论文的要求去构思。再从技巧上告诉学生,读后感与原文的关系是“不即不离”--------“不即”就是不能大量抄写原文内容,末尾来个“我感到……”;“不离”就是紧扣原文,不能与原文不脱节,否则那就不是读后感了。
也许有人担心,照这样指导,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岂不是“千篇一律”?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同读一篇文章,每个学生的感受不可能一模一样。另外,在论证时,所用论据也不可能“如出一辙”南阳名师张惠灵先生曾这样说:“把所读内容作为第三个论据最为合适”,难道他就不担心“千篇一律”?
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师应大胆地教给学生习作的一般“框架”,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思路和技巧。
三、各种体裁的作文指导要点
(一)说明文的指导
说明文写作指导要点有二。
其一,用“多角度、多侧面”这六个字来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因为在一般学生看来,写说明文最头疼的莫过于“无话可说”。以我们的教室为例,这个教室与其他教室不都一样吗?四壁、桌凳、黑板,还写啥呀?其实不然。先说“角度”:安全角度、照明角度、采光角度、人文角度等等;再说“侧面”:地面、天花板、四壁、桌凳、环境……看,这不就有话可说了。
其二、要写出特征。这是个难点。以《我们的学校为例》,写花园式学校,不行!现在绝大多数学校都是“花园式”;写“师资雄厚”,写“光辉历史”,写“环境宜人”……都不妥。因为,你有,我有,大家都有,特色何在?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分析,从相同之中找不同------特征,就是该事物与其它事物的不同点。就原英庄二中吧,她在古代遗址“淯阳城”之畔,这是任何一所学校所没有的。
再就“胡营”为例来说,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村子,但你仔细考察,它就“与众不同”啦:一个不到两千人的自然村,既非乡镇政府所在地,也非集贸市场。但它特殊呀!这里竟有十几家酒楼饭店,商铺林立,生意火爆,光糖烟酒、副食批发就有五六家。它不是集市的集市,不是街的街,简直就是个“小上海”。抓住这些去写,胡营的特征便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了。因此,“多角度,多侧面”的灵活运用,可以解决学生写说明文“无话可说”的问题,在对事物进行分析、推敲、甄别之后,“特征”也就有了。
(二)写人文章的指导
写人的文章在记叙文中是大量出现的。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照此思路写下去,肯定泛泛一般,绝无特色。按文学概论的理念,写人必须写出人物的“特点”。《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名著,除了他扣合了当时的政治形式之外,本人认为,它最突出的特点并不在于写了“小二黑”、“秀芹”,而是那个“三仙姑”。闺女就要谈婚论嫁,他还头顶花手帕,脚穿绣花鞋,脸上呢,赵树理真会写,擦了粉的脸,就像驴粪蛋上下了霜,多解呀!一般学生写人,以写老师为例,无非是精心备课、耐心辅导、领学生去卫生所看病,如此等等。老得掉了牙,谁喜欢读?换换口味吧。例如,我校原来有一位刚刚从师院毕业的年轻漂亮的女教师,他虽在二中的时间不长,却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咋不可以成为我们指导学生习作的材料呢?她,往讲台上一站,嗬!时尚新潮,玉树临风,一个个简直被迷住了。更加让人家丰富的知识、友好的态度所吸引,而进入忘我的境界。这说明,我们的视野当开阔些,我们的观点当更新些。总用一种观点、一种理念去指导学生,一来易产生逆反心理,二来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那种“经验式”的指导,很可能导致学生的思维进入“死胡同”。
鉴于此,本人的观点是,在指导学生写“人”时,务必抓住人物的“特色”,用具体的事写出人物的“特色”。比如写教师,写他精心备课,背学生去卫生所看病等,看似感人,其实苍白无力。
(三)写事文章的指导
写事,实际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了。但能把事写成的,廖廖无几。为何?
其一,不会写事。实践证明:多数学生写事,往往是“一……就……”式结构。换言之,不知道写出事情的“经过”,而这“经过”才是表现主题的最关紧的内容。谁都知道记叙文的“六要素”,但为什么写不出“经过”呢?学生年龄小,经验阅历少,只能写“大概”,不能写“细节”。而“细节”才是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最主要的内容。因此,教学生写“经过”是教写事记叙文的重要切入点。
其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科学地写好环境。时间、地点不是一一“填表式”交代,而是巧妙地、自然地写出。同时,交代时间、地点还应尽可能地显现“社会环境”,使所写之事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另外,对于“自然环境”,也要为主题服务。自然环境能表现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烘托主题。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廖廖几笔----“海面像大理石桌面”和“海面上出现紫色阴影”就是典范之例。告诉学生,不可无目的地写蓝天白云、小鸟歌唱、小树招手之类。
其三、引导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十三、四岁的孩子,不可能写出什么大事。虽然所写之事小,但要表现出一个较深刻的主题。如表现农民的纯朴,民族的光荣传统,改革开放给农民带来的精神上、思想上、生活方式上的巨大变化等。
其四、要运用生动的事例去表现主题,不要往作文上贴标签。也就是说,文章的主题,是靠具体、生动的事例去表现,而忌讳那些泛泛一般的空洞的议论。
(四)议论文的指导
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道理论据的障碍。由于学生的知识局限,尤其是道理论据,学生所知甚少,所以教师应告诉学生: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俗语以及政治课上所学的知识都属道理的范畴。学生最好专门用一个小本子,记录这方面的内容,搞好知识积累。
其次,是学生无话可说的问,可用以下两种方法解决。其一是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先从正面论述,在从反面论述,这样就等于增加了一倍的篇幅。其二是运用立论和驳论相结合。先用立论的论证方式,从正面的角度阐述;再用驳论的论证方式,从反面的角度批驳。这样一结合,篇幅自然就翻番了。
再次,指导学生在语言上下些功夫。作为教师,不妨多读些经典的论文,如鲁迅和毛泽东的论文,品味他们的语言特色。有了这一功夫,再去指导学生少点“学生腔”、“娃娃调”,多点新鲜、泼辣----就议论文的语言而言,形象点说,“十三香”不如“麻辣鲜”。
最后,指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反向构思。如,“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人,不必怕出名”等,另辟蹊径,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6
散文因其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丰富多彩、语言精美、内涵深刻等特点逐渐成为人们阅读的宠儿。尤其是叙事散文倍受人们喜爱。课标要求,“在进行散文阅读的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发展、经验的唤起、情感的参与,方法的运用、体验和感悟,学生智慧的生成、精神的启迪等。”因此,我在散文阅读教学中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在阅读与交流中进行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进而在交往过程中建构起他们自己的认识。
我认为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本着既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语文的原则。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领者,教师应该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为学生服好务。
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融洽课堂气氛,为一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基础。
为了让学生紧扣课文,不横生枝蔓,就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对课文有了一定的把握之后,一定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重点句的品味是突破课文重点难点的关键。
注重学生们的热情参与,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们的主体地位没有被重视,他们日复一日地低头去记老师讲给他们的答案。在他们的内心,早已产生了倦怠之心,学习的热情开始消退。学习也就变成了一件苦事。其实我们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我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为孩子们创造条件,放手让孩子们独立自主地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价值,收获知识。或许开始的一节课甚至是几节课,孩子们自主学习的效果并不能让我们满意,但我们应该相信,学生们会在一次次的学习中总结经验,提炼方法,并真正走向会学乐学的终点。我们应该给孩子们一次机会,也给我们的教育一次机会。正如小孩子刚开始学走路,难免会摔跟头,但我们相信孩子总有一天可以大步向前一样。相信学生们在这一课收获的不单单是知识,能力,还有生活与成长的启迪,精神世界的丰富和提升。
散文阅读的有效性一定会在这种信任、开放、独立自主的个性学习中得到提升。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7
暑假期间,我认真地阅读了特级教师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一书。其中,有关主问题设计的章节给我启发颇多,让我对主问题的性质、特点、教学魅力及设计技巧有了更为系统而又深刻的认识。
主问题是指对教学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立意高远的重要问题或提问。主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和粘合剂。高质量的主问题是教师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时智慧的结晶。其设计要能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激活学生学习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养成敏捷思考,迅速回答问题的良好习惯。做为一线教师,我们应深入研读教材,挖掘教材,精心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创新性,能够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主问题。
由主问题设计而形成的独特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的创意,用精、少、实、活、美的提问来激活课堂、创新教学,从而真正实现学生在课堂有序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就是主问题设计的教学魅力之所在。课堂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手段、必须掌握的教学技巧。如果我们把课堂教学比作高塔的话,那么主问题就是引领学生步入课堂教学佳境的梯子。与“连问”、“碎问”、“追问”相比而言,主问题设计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既能“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又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主问题的巧妙设计,需要教师有厚实的技能基础,要极具耐心,认真细致,方法多样,别出心裁的研读课文。就技巧而言,主问题的设计要兼顾:课文整体阅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利于实践活动开展、利于课文深读美读、利于激发引领学生进行研讨性学习等。不但如此,主问题的设计还应关注其在教学流程中的运用,让其在明快单纯的教学线条中激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我在鲁迅的《风筝》这篇文章教学中,引导学生讨论:小兄弟听“我”讲当年破坏风筝的事,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时,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小兄弟真的忘了吗? 看似不起眼的一个问题,却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当时班里像炸开了锅,就连平时最不爱发言的同学这时也在下面争论。大家纷纷举起了手,同时有两种声音比较响亮:忘了!没忘!一个小小的问题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同学们的思维在争论的撞击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课堂真正“活”了起来。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在教学《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范进中举做官后会是个清官吗?学生遵循着教师指出的正确方向,在反思、讨论、争辩中获得明悟,深入地理解了课文,体会到成功的愉悦。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8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是要好好学习和探索的,在这半年里,经过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的培养,我收获了一些经验,以下是我在近半年的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一、较为全面的语文知识
有人把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比着一棵大树,树的庞大根系是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树的主干是语言文学专业知识,树的顶端枝叶是教育科学知识,而树生长的土壤则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这棵“树”在不断地吸收着外界的营养,是不断生长着的。我想一个初中语文教师要教到老、学到老,使知识之“树”常青不老。在听完库尔勒市第四中学许惠兰特级教师的《浅谈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专题讲座后我明白,一个教师个人专业化成长的历程就是不断学习、总结、借鉴、积累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己专业化的成长。之后库尔勒市第四中学程立民校长的《新课改下的教学中的教师专业素质》的专题讲座,从课改的角度谈了谈“教师观念、思维、评价的转变”的重要性,结合库尔勒市第四中学的“151”生动课堂的实例,启发我树立并强化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于转变我的传统教学思维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和说服力!
在这一学期中,我除了订阅《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外,平时还不断深入研究《语文新课标》,特别是拜读了特级教师林华民的108个教学主张《做一流的教学能手》这部书后,深受感动和教育。
二、娴熟完备的教学技能
一个优秀的初中语文教师只有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并由此形成和发展为完备的能力结构,才有可能深入地钻研教材,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才能有效地组织和实施语文教学活动,完成特定的语文教学任务。
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也是语文教育科学的研究者,科研,是语文教师修养发展的最高境界。在听完郝春生特级教师的《教师如何进行小课题研究》后我更要向语文研究者的方向努力。那么语文教师应怎样治学呢?我今后该怎么做呢?我想至少要做到以下四点:
1、要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2、要有钻研、思考、总结的习惯;
3、要逐步系统地研究;
4、要有不时写心得、反思的习惯。
三、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半年的学习中,教学能手工作室的成员们上了11节各具特色的优质课,如库尔勒市第四中学李芳老师的“151”生动课堂《望江南》《江城子》,在李老师的整堂教学环节中,学生参与率很高,处处都有学生质疑、争辩、解答的声音,突出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巴州二中郭荣荣老师的传统课堂《武陵春》《望江南》,和穆筱麟老师的写作课堂《王几何》,穆老师科学巧妙的教学设计使当堂写作环节成为本节课的亮点。库尔勒市第八中学邹静老师的升本课堂《湖心亭看雪》,库尔勒市第五中学毛婷婷老师深情并茂的《秋天》,让学生们在美图、美读、美文、美析中欣赏美丽的秋景等。
在本校又学习聆听了9名同事们的竞赛课,如我们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赵金芳老师的《敬业与乐业》,理性而富有教育意义,拓展反思环节的设计能很好的将文章的主题与学生的学习联系起来,在科学有效的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的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引导。李红老师的《秋天》,详细传授品析第一幅图的手法后,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品析后两幅图,并全班展示交流,极大地培养了学生们的`品析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郑光敏老师的《老王》,重难点突破有方法,课堂驾驭能力很强,并在素质拓展环节充分挖掘文章的人文性。
在库尔勒市第四中学聆听了王红特级教师的《听课与评课》和教务处主任陈主任的《高效课堂中如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讲座,名师专家的讲座让我明确的认识到我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
几个月的耕耘,硕果累累,我认为,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面对新形势,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用理论去推动工作纵深发展,这才能使教育教学工作跃上新台阶;我相信,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待我去开拓。现如今,我正以百倍的精神,旺盛的精力,在语文教学和教研两项工作中孜孜以求的探索着,我的努力必将赢得更可喜的收获,我的耕耘付出必将使我青春的事业更加熠熠生辉!
成为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的一员是我的幸运,我不是一名最优秀的语文教师,但在工作室的成长中,在李芳老师教导下,在同仁们的帮助下,我会成为那个更勤奋、更优秀的一位。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9
常言道“三分文章七分读”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实施,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得到了语文教师的极大重视。《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中也多次提到应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故,读书是如今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朗读教学应该成为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具有丰富语言性质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我深刻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朗读的功能价值是每个语文教师待研究和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朗读”的功能和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就初中语文诵读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诵读是初中语文的灵魂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它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语文朗读,主要是指将书面语言转变为有声语言,以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来表达书面语言,可以改善和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朗读中学生可尽情沉浸在读的海洋,用生动的语言展示自己,表达自我,愉悦自我,陶冶身心。
初中语文教材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从各方面表现了人类的创造精神和审美过程,通过“语言的中介”把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广阔的生活沟通起来,使学生从中获得生活的乐趣、情感的陶冶。因而,教师要根据文学的审美特性,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将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形象渗入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一种沁人肺腑的情感陶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这就达到了读的目的 ,既陶冶情操又净化心灵两全其美。例如《春》,《我爱这土地》。诵读的确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让学生浮躁的心慢慢变得宁静,只有心宁静了学生才会回归课堂达到有效学习,才会创造高效课堂。要不怎么说“读”是语文学习的主线,是素养的储备积累和能力形成的主渠道呢!
二、诵读可谓是以身作则,感同身受
在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以身作则,引导学生重视朗读,是一种主要的教学策略。通过自身的范读,激发学生参与朗读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进而促使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朗读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如在指导学习《沁园春雪》这首词时,老师先泛读激发学生参与朗读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进而促使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朗读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为了有效地促进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活动的开展,语文教师应在结合学生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地探究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并将其实施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之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朗读成诵,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诵读可以使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的素材,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发展语言的连贯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增强语感,使其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一个部分。在学习《雨说》这首诗时,只有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学生才能体会出诗人郑愁予对儿童寄予的希望,才能体会诗歌副标题的深刻含义。从入眼到多方感知不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诵读活动只争朝夕
朱熹认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就是要通过朗读,品味文章的内涵和精髓所在。朗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朗读中还有齐读、分角色读、单独朗读等,这其中教师用得最多的是齐读。也许是课堂时间有限。如何针对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主题、难度及学生的学习状态,制订合理的朗读教学计划,并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耐心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基础。
中学阶段的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是供学生朗读的佳作,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文质兼美的课文,必须细细读,大声朗读。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朗读教学的主题,为学生营造特殊的朗读氛围,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在相关的情境中感受到朗读的魅力,同时在朗读中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朗读活动的趣味性,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如在教《黄河颂》、《济南的冬天》这些课文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多听,多读,多练,意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诵读成为习惯让习惯成为自然,长此以往学生的诵读水平肯定会有很大提高。
另外文言文,诗歌背诵也不容忽视,要让他们学会断句、掌握背诵的技巧,才能为以后学文言文打下基础。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理清脉络等帮助记忆。诗歌教学中学生反复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诗歌巧妙的艺术构思,强烈的感情色彩,优美的意境等,理解诗歌的内在思想意义。在学习中不断背诵,在背诵中不断进步,故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越来越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会越来越浓。我想:只要我们思想上重视诵读,教学中又能恰当引导、正确指导,并能检查落实到位,我们的学生是能轻松愉快地完成诵读任务的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提倡诵读,重视诵读,加强诵读,是不可避免的话题。先贤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相信,只要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地去做,一定能有很大的收获。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10
一提起作文,不仅让学生头疼,也会让老师头疼。特别是在我们这样偏远的农村中学,许多优秀学生有时见了写作文也会“一声叹息”,就更不用提那些“学困生”了,他们要么简简单单三言两语应付了事,更有的学生干脆不写。问其原因,他们都是振振有词,不会写或者是无事可写,无话可说,要想让他们说爱写作文还真是不容易。看到这种情况,我不禁思索起来:“是啊,他们本身写一两句话都不容易,要他们流畅地写出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何其难啊!”但是有没有可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让他们也有话可说呢?通过平时在写作教学中有意无意的尝试,我摸索出了几点激发“学困生”写作兴趣的方法:
一、选取贴近生活的“学困生”关注的素材
平时讲作文,总是老师给出几个经典素材,或者前面的优秀生补充几则素材,而后面的“学困生”总是一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态度,不闻不问甚至睡大觉。可是一次训练“缺陷也能变成长处”这一作文时,我问同学们有哪些材料可选,前面的同学纷纷举了贝多芬等经典名人事例后,我又问还有没有其他一些热点的素材呢?正在班上鸦雀无声时,坐在最后的最调皮的大个子韩清同学扯起嗓子喊了起来:“火箭队的布鲁克斯,他在NBA里算个子小的,本不适合打篮球,但他作为得分后卫身体灵活,速度快,带领火箭队打败了强大的湖人队!”我一听,感觉眼前一亮,这不正是像他这样的学生关注的适合写作的素材么?于是我马上对他加以肯定和表扬,并鼓励他在自己的作文中就可以运用这些材料。在以后进行作文选材时,因为这些“学困生”对热点事件比那些“优秀生”更关注,我就经常让他们说一说有关热点,这样既激发了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又为其他同学要提供了很好的平时没有关注的热点素材,真可谓一举两得。
由此我们也感受到了这些“学困生”并不是无话可说,而是老师没有挖掘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和素材来发挥他们的潜力呀!
二、引进多媒体等“学困生”感兴趣的教学手段针对许多“学困生”喜欢上网这一特点,我尝试着把多媒体教学适当引入作文课堂,使“黑白”世界变得有声有色,特别是在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多媒体对学生而言还是新鲜事物,更具新鲜感,自然怀有一种猎奇心,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如我各省市的中考作文出现了汶川地震有关的内容,我就结合这次地震中感人的人物和事迹,从网络上找到了一些相关文字,图片,诗歌等,通过分类组合,配上音乐,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连那些平时上课就无精打采,左顾右盼的一些“学困生”看到这些画面后也都鸦雀无声,有的甚至开始抽泣,学生对这些人和事的印象非常深刻,不仅这些写作上的“学困生”也能在作文中自如运用,更让学生在思想上深切感受到人间大爱和真情,激发了学生的凝聚力和爱国热情。这样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特别是让那些“学困生”也能主动参与到写作中来。三、尊重“学困生”个性,引导他们讲真话,抒真情
在平时的写作时,我们总是习惯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写作。作文一旦布置下去,学生就没有再选择的余地,甚至连表达的思路、立意都无法选择。这样的作文,学习优秀的学生可能会按照老师要求的模式写下去,而“学困生”们总是要么写一些停留在小学生水平的假大空话,要么干脆不写。可是我在一次作文训练《老师,请你______》时,一位平时一写作文就睡大觉的学生写了一篇《老师,请你也多关注我》,针对教师只关注前面成绩优秀的学生而不管他们这些所谓的“差生”这一现象,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表达自己的不满,希望老师的眼光能多看他们一眼。整篇作文可谓情词恳切,表达流畅,写的全是自己和所感、所想。我觉得这篇文章相比来说有创造性,真正做到了“以我手写我心”。原来,这些“学困生”并不是完全不会写作文,而是教师为了应对考试,要求学生为了高分跟着一些套话转,按照固定模式写。而“学困生”往往都有自己的个性,不愿跟着转。我就想,对于这些学困生,为什么不让他们去选择自己写作呢?为什么不能划出更多的自由写作空间呢?他们也需要更多心灵表白,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于是,我在以后的作文教学中,对于那些“学困生”,引导他们自由写作,甚至可以让他们自己命题,尽可能让他们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在自由状态下表达内心的想法,然后加以适当的引导,让作文成为他们表现自己,张扬个性的一面镜子。这样作文竟然也成了他们感兴趣的一课了。
以上几点只是我在作文教学中慢慢尝试、总结出来的,对于“学困生”来说,这些方法确实能起到一定作用。我们相信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用心去发现、尝试,作文课对于“学困生”来说也不会再是一潭吹不起涟漪的死水,让他们也能够容易地对作文说一声“我爱你”!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11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训练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的重要途径。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笔我认为让学生在语文课中想读、能读、乐于读、读出感情、读出个性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教师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是读书贵在自悟自得的道理。然而我们教师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需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例如,在教学《检阅》一文时,我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分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就三三两两地举起了手,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当学生们的手再度举起时,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得以解决。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水平毕竟有限,教师应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如教学《桃花心木》一文时,我问学生:“种树人的行为奇怪吗?”大家的回答仅仅是奇怪,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不透彻。为此我没有马上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读种树人的行为奇怪在哪儿。重点读种树人说的一番话,在读的基础上感悟育人之道。再次朗读,抓住重点词“不确定、独立自主”,联系生活实际谈看法,这样便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三、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必须要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如《丰碑》一文,虽然悲壮感人,但距离学生实际较远,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只是程序化的故事英雄。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才能够缩短时空距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文中的军需处长高大而鲜明的形象通过文字呈现在学生面前,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更没有激情的赞叹,只是通过将军的情感变化,侧面介绍了“他就是军需处长”。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真情实感地朗读,使人物的姿态、衣着渐渐地鲜活起来,使语言与形象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学生通过动情地朗读、激情的背诵,表现出来的人物也就显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用心、用情去读,这种情境会让学生永难忘记,文中人物也会让学生长久记忆。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12
曾经看一本书,叫《审视中学语文教育》,看了之后,心里沉甸甸的,但也不禁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中学的语文教育真的是这样的吗?在这里还是先给大家摘几段书中的语言吧:对学生,书中是这样说的:你们学了的语文,居然写不好一张字条;你们学过数百篇课文,居然听不懂一首歌谣;你们呕心沥血背诵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标准答案”,只不过是为了应付几个小时的考试。假如你考上了高中,老师第一天就会告诉你:“把你从前所学的,全部扔掉!”——难道中小学语文就这么一无是处?对老师,书中是这样说的:可怜的中小学语文老师,我从前的同事,我永远的同胞,你们也明知这样的教材不对,这样的教法不好,可是为了让学生考上高中,为了让家长露出微笑,为了能当上“优秀教师”,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指导”……你们只好“牙掉了咽下肚硬把老鼠讲成猫”。你们在教研组也是愤愤不平,对“标准答案”热讽冷嘲,可是一走进教室,你们就黑手高悬黑教参,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对待学生的质疑和不满,你们失去了“人民教师”应有的气度和耐心,你们表现得比山大王还蛮横,比希特勒还粗暴。咱们是不是需要想一想:自己的饭碗和祖国的花朵究竟哪一个更重要?——难道中小学语文的老师这么可怜、这么无理?
仅仅是看了上面的内容后,我当时的感受是当头棒啊,等看了下面的许多例子后,更感受到触目惊心。心里一遍一遍地问着自己:中小学的语文教育真的是这样的吗?而作为同样是一个语文老师的我,却也开始承认,上面的话也许说得有失偏颇,甚至是偏激,但却绝不是毫无道理。常常会在报纸上看到这样的消息:某学生不堪学校的重负,离家出走。某家长在学生从星期一至星期五的学习之外,还替学生安排了双休日的作息表:语文、数学、英语、书法、音乐等等在周未轮番上阵。生活中,眼睛所到之处常常是背着沉重的书包在街上行走着的学生、双眼茫然架着比啤酒瓶底还厚的眼镜的学生、行色匆匆大步流星的学生。对他们来说,已不知何为双休日,生活中所剩下的只有考试、成绩、练习、升学。娱乐对他们来说已成了奢侈品,他们唯一的目的便是考上高一级的学校。他们——成了应试教育下的牺牲品。幸运的是,近年来,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几个词:素质教育、大语文教育、为学生减负等等。而事实上,生活中也确实有了这样的改变。书店中,有关素质教育的书已摆上书架。学校里,涌现了许多有名的语文教育家。社会上,也开始对这些问题加以密切的关注。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学中不断发生着的新变化。而实际上,在近二十年来,中学语文教学经历了不断改革,不断成熟的发展历程,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晴雨表,反映了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和最新成果,其显著标志之一是众多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名家及其创立的语文教学模式的大量涌现,使中小学语文教学这个百花园异彩纷呈,争奇斗艳。
经过几个月的实习经验,对中学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13
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基础,本人基本掌握了初级中学语文课程的编排体系,基本能够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中渗透新课程改革理念和《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相关理论,并且还取得了相应的效果,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但这与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中的“最优化”理论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那么到底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实现“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呢?这也是我时常反思的一个问题。“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反思良久之后我终于找到了一些眉目。我个人认为:作为一名成功的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苦练钻研教材的本事,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我们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必须课前钻研教材、查阅资料、回纳演绎。究竟应该怎样钻研教材呢?个人感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紧扣文本,吃透教材。时刻以文本为中心,利用充分的时间与文本对话。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设计应体现出其独有的个性和特性。
(三)以“三维目标”为纲,教学重难点为领。努力做到纲领并重,时刻牢记:教学设计应该围绕“三维目标”,突出教学重难点。
二、写好教学后记,反思教中得失
教学后记是教师在教完一课时后的心得体会,从教学后记可以观出我们在教学一课时的优点是什么?值得改良的地方在哪里?教师在明确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后,就会不自然的反思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什么?继承什么?摒弃什么?这样就不愁咱们教学水平提不高了。因为我们的教师在反思中得到了成长,在反思中得到提高。所以,写好教学后记是必要的,它对我们研究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三、时刻关注学生,以学定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所以我们教师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不能一味地凭主看感受去设计教学内容,入而主宰整个课堂。我们教师应该是为学生服务的,如果我们的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实际,那么学生就会对咱们的教学内容失去兴趣,从而大大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没有了学习积极性,何谈学习成绩的提高?总之,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四、加强思想交流,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思想交流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与人之间的一切都源于交流,只有交流方可密切人际关系。教师是学生的指路明灯;是学生最信任的人;是学生最为依赖的人。学生的思想发展方向大多取决于教师,如果教师能够给予学生良好的引导和帮助,学生的思想就可能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如果教师没有对学生入行良好的引导与帮助,那么学生的思想就有可能不会向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观来我们教师只有时刻关注学生、懂得学生,不时与他们入行思想交流和心灵碰触,做他们的良师益友,才可能实现师生关系的真正和谐与平等。
五、抓住课堂契机,培养创新能力
对学生入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的责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往往就是在瞬间被发掘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时刻抓住契机,科学地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挞出创新思维能力的火花,使他们体验到创新的快乐和成功的快乐,鼓励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当中,敢于创新、乐于创新、习惯创新。只有这样,我们培育的学生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才能立足于这个纷纷复杂的社会;才能适应各种激烈的社会竞争。
综上所述,我们新时代的中学语文教师只有满足以上几个条件,才能随心所欲地驾!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14
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我对语文课程标准有了新的认识,我发现在自己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地方没有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这里我将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新的要求
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学习目标。
二、摒弃旧理念,树立新理念
新课标要求语文阅读教学重要摒弃旧理念,树立新理念,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要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因此我将一周的课文学习由五节课压缩为三到四节,专门留出一到二节来阅读,每天下午时间也留给学生自主阅读,从而扩大他们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三、课内阅读
新课标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对课文的学习已经不再是过去的讲解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而是对课文的内容表达要有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心得体会,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问题。
四、摒弃“一言堂”和“满堂灌”
新课标提出要摒弃“一言堂”和“满堂灌”,把课堂还给学生。有资料显示上课学生听课的效果只有5%,而学生学习最好的效果是学会马上应用,教别人。所以我尽量把课前复习回顾、课前小故事等一切交给学生完成。课堂也尽量将任务分给大家,让每个人都有事干。同时老师要讲得少,但也要讲得精,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知课标的要求,专讲考点,不考不讲。比如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只需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即可。对于不同体裁的现代文,新课标都有具体的要求,只有掌握了这些,我们才会少讲,才会轻松。
新课标中还有很多内容,我仍在学习。一切革新也在实践中摸索,我会不断努力的。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15
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当今,更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断进行自我充电。这次培训建立了一个平台,同行与同行交流的平台,群策群力,把以前的“单打独斗”变成了齐心协力,把自己的闭门造车变成了资源共享,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对新教师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对老教师是一个新的教学理念的学习与旧的教学理念碰撞与融合的机会。
一、课标解读,指引方向。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上目标达到之后,知识的获得将是很自然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欲。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去获取知识。在生活中,让学生去巩固知识。
语文教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必不可少。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问题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和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课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课堂提问也不是教师的“独角戏”。 语文问题意识的培养的模式要让学生自己主动质疑、释疑,教师的课堂提问不能取代学生的自主质疑,老师的引领从“问题意识”的概念、培养等各个方面做了全面的分析,并以一节节生动的课例阐述语文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这次精彩的引领让我认识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不是解决一切问题,而是“未完成”,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问题的自主生成。
二、专家讲座,引领前行。
语文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语文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浪漫主义情怀,致力于语文教学的我们,要付出更多的思考和探索,让我们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不断自主发展;有学者说过:“语文是字词句篇,是听说读写;是生活中的艺术,是艺术中的生活;是“月上柳梢情”,是“清泉石上流”;是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是苏东坡的“千里共婵娟”;是余光中的乡愁,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热爱语文教学的我们,更应徜徉于教师培训的河流中,汲取营养,收获快乐!
每一次的专题讲座都是那么精彩!带着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种种疑问,我走进了培训课堂。课堂上,专家们的精彩讲座一次次激起了我内心的感应,更激起了我的反思。在这种理论和实践的对话中,我收获着专家们思想的精髓、理论的精华。其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尤其重要,语言艺术中的趣味性不容忽视,因为学生天生活泼好动,需要有趣的东西来吸引他,带有趣味性的语言更能吸引他的注意力,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艺术也至关重要。教学中不仅教师要善于提问,还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每一次的讲座都是那么可贵!让人耳目一新。这耳目一新并非在现代教育手段下的缤纷世界,而是在倡导课堂教学有效性下的真实、扎实、朴实的课堂,时时处处渗透着教师的教育机智之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之扎实。 “简约语文”那丰厚的内涵,一堂语文课,名师的智慧语文,名师的简约语文,引领着新课程改革不断完善。聆听了专家的讲座,反思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需要学习与改进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让我从自身出发,不断地反思和总结。自我实践,不断提升。
聆听了特级教师的讲座,反思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需要学习与改进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让我从自身出发,不断地反思和总结。
三、自我实践,不断提升。
作为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教学能力是事关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更应该加强自身学习和修炼,不断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首先,我们要丰厚自身的文化底蕴,让自己不再浅薄,其次,要拓宽我们自身的知识视野,让自己不再闭塞;最后,要陶冶我们自身的道德情感,让我们不再简单粗暴。由此,我想到了一位教育专家提出的“一个教师的十二项修炼”:修炼自己的声音,让他引人入胜;修炼自己的语言,让他妙趣横生;修炼自己的眼睛,让他传神丰富;修炼自己的表情,让他神采飞扬;修炼自己的行为,让他规范专业;修炼自己的学识,让他犹如泉涌;修炼自己的脾气,让他逗人喜爱;修炼自己的个性,让他鲜明唯美;修炼自己的心灵,让他平和美丽;修炼自己的气质,让他超凡脱俗;修炼自己的灵魂,让他崇尚圣洁;修炼自己的人生,让他阳光幸福。
向书本请教,听专家讲座,聆听名师的课堂,学习同伴的长处,这都是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水平的提高作好准备。一切的学习都是为了自己的实践,为了教育好我们新世纪的接班人,否则皆为空谈。于是,在培训期间,我会用学到的东西来改进我的教育教学。特别是一些教育教学的方法让我在实践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自我反思,精益求精。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们的讲座中提出的很多理念对我们课堂语文教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现在,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首先语文教学小组合作不能流于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它是将班级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成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任务的学习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可使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并有充分的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学生的进取意识、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能较好地得到强化。合作学习可真正使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受到尊重。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自主进行合作交流,但效果不是很好,最后交流的成果不是全组的意见,而是组长或组内精英的意见。其次,语文教学要教、学相结合,注重课堂的高效性语文教学也要注意课堂的高效性,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少讲,给学生自主思考、互助解疑的时间,注重当堂练习,提高课堂效率,语文学科虽然不像理科有太多的练习题,但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反复检测、提问,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注重课堂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教师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方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短短两天的培训使我受益匪浅,使我对中学语文的新教材有了新的认识.我认为这次的培训开得非常的好,对我这个中学语文的老师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使得我在以后的教学有明确的目标,好的教学方法,更新颖的教学手段。 在以后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将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使自己在培训中逐步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使自己具有中学语文教学知识方面的前瞻性。
通过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我再一次认识到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重要性及改革的实质性。在新教学理念的支配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怎样才能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一改以往语文教学孤立、封闭、僵化的局面。下面,我就这几方面浅谈自己的体会。
一、改变教育教学理念,树立全新的人才观。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精神是“新课标”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教师就应该激活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善良的德性,并用自己的航标之灯,去照亮学生的希望之路,使他们的心灵世界也通明透亮。孕育着这样的心灵,一切美好的事物才能从外部走向内部、从客体走向主体,一句话,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轻松学习。
《新课标》更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强化语言实践便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的能力,其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个成功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他能够和谐地把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既能让学生充分阅读,又能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阅读的作用。我认为,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乎如何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在乎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描述的情景,并达到学以致用。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探究性学习。
新课标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供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新《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四个理念,但贯穿整个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却是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究竟是以传授知识为本,或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以教师为中心,或是以学生为中心;是以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或是以自主学习为主。这是新旧教学理念的分水岭。
新《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教育界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关于语文的工具性,过去我们讲得很多。语文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工具,是人脑思维的工具,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是人类传承文化、积累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的工具。
如果认识到此为止,语文就可能陷入“纯工具论”的误区或“工具理性主义”的泥潭。只是工具,就可以因为某种需要而转换职能、失去本我,嬗变为和其他工具等同的工具,语文就异化了。
语文学科工具性,是和人、人的生命,具体的人、社会历史的人紧紧地联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离开了人,语文就不复存在,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语文离不开人,它富于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语文为个体的人所掌握,又显示个性、具有灵性,是智慧之泉,是创造之源。语文反映社会历史的变迁,积淀社会文明的精粹,散发民族文化思想的光辉。因此,语文又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是依托“文”来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课程。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的生命力、创造力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生命运动的过程。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1
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
关于高中语文新课改来说,我最初的认识是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的方式, 即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往往我们的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有这样的一些现象:例如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知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细讲精练;一些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教师却将之分化,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一些学生自己的见解和体验,往往因为老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扼杀。……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研究新课标,并通过教学实践,明白了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分析运用独到的处理方法,把教学思考中的特点、优点、亮点通过情景表达出来。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的去做:
第一、在平时备课中吃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并制作教具,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面对新课程,我们老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体会并实践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所以,我们个人的学习并没有结束。
1、认真学习新课标,具体的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各种弊玻
2、研究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3、研究实验教科书和相应的教辅书,弄清它们与(课程标准)之间的联系点和着力点。
4、研究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生活氛围,争取能够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各种民族传统文化来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亲切感中增添新的体验。
当然了,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2
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基础,本人基本掌握了初级中学语文课程的编排体系,基本能够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中渗透新课程改革理念和《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相关理论,并且还取得了相应的效果,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但这与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中的“最优化”理论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那么到底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实现“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呢?这也是我时常反思的一个问题。“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反思良久之后我终于找到了一些眉目。我个人认为:作为一名成功的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苦练钻研教材的本事,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我们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必须课前钻研教材、查阅资料、回纳演绎。究竟应该怎样钻研教材呢?个人感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紧扣文本,吃透教材。时刻以文本为中心,利用充分的时间与文本对话。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设计应体现出其独有的个性和特性。
(三)以“三维目标”为纲,教学重难点为领。努力做到纲领并重,时刻牢记:教学设计应该围绕“三维目标”,突出教学重难点。
二、写好教学后记,反思教中得失
教学后记是教师在教完一课时后的心得体会,从教学后记可以观出我们在教学一课时的优点是什么?值得改良的地方在哪里?教师在明确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后,就会不自然的反思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什么?继承什么?摒弃什么?这样就不愁咱们教学水平提不高了。因为我们的教师在反思中得到了成长,在反思中得到提高。所以,写好教学后记是必要的,它对我们研究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三、时刻关注学生,以学定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所以我们教师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不能一味地凭主看感受去设计教学内容,入而主宰整个课堂。我们教师应该是为学生服务的,如果我们的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实际,那么学生就会对咱们的教学内容失去兴趣,从而大大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没有了学习积极性,何谈学习成绩的提高?总之,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四、加强思想交流,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思想交流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与人之间的一切都源于交流,只有交流方可密切人际关系。教师是学生的指路明灯;是学生最信任的人;是学生最为依赖的人。学生的思想发展方向大多取决于教师,如果教师能够给予学生良好的引导和帮助,学生的思想就可能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如果教师没有对学生入行良好的引导与帮助,那么学生的思想就有可能不会向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观来我们教师只有时刻关注学生、懂得学生,不时与他们入行思想交流和心灵碰触,做他们的良师益友,才可能实现师生关系的真正和谐与平等。
五、抓住课堂契机,培养创新能力
对学生入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的责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往往就是在瞬间被发掘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时刻抓住契机,科学地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挞出创新思维能力的火花,使他们体验到创新的快乐和成功的快乐,鼓励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当中,敢于创新、乐于创新、习惯创新。只有这样,我们培育的学生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才能立足于这个纷纷复杂的社会;才能适应各种激烈的社会竞争。
综上所述,我们新时代的中学语文教师只有满足以上几个条件,才能随心所欲地驾!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3
曾经看一本书,叫《审视中学语文教育》,看了之后,心里沉甸甸的,但也不禁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中学的语文教育真的是这样的吗?在这里还是先给大家摘几段书中的语言吧:对学生,书中是这样说的:你们学了的语文,居然写不好一张字条;你们学过数百篇课文,居然听不懂一首歌谣;你们呕心沥血背诵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标准答案”,只不过是为了应付几个小时的考试。假如你考上了高中,老师第一天就会告诉你:“把你从前所学的,全部扔掉!”——难道中小学语文就这么一无是处?对老师,书中是这样说的:可怜的中小学语文老师,我从前的同事,我永远的同胞,你们也明知这样的教材不对,这样的教法不好,可是为了让学生考上高中,为了让家长露出微笑,为了能当上“优秀教师”,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指导”……你们只好“牙掉了咽下肚硬把老鼠讲成猫”。你们在教研组也是愤愤不平,对“标准答案”热讽冷嘲,可是一走进教室,你们就黑手高悬黑教参,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对待学生的质疑和不满,你们失去了“人民教师”应有的气度和耐心,你们表现得比山大王还蛮横,比希特勒还粗暴。咱们是不是需要想一想:自己的饭碗和祖国的花朵究竟哪一个更重要?——难道中小学语文的老师这么可怜、这么无理?
仅仅是看了上面的内容后,我当时的感受是当头棒啊,等看了下面的许多例子后,更感受到触目惊心。心里一遍一遍地问着自己:中小学的语文教育真的是这样的吗?而作为同样是一个语文老师的我,却也开始承认,上面的话也许说得有失偏颇,甚至是偏激,但却绝不是毫无道理。常常会在报纸上看到这样的消息:某学生不堪学校的重负,离家出走。某家长在学生从星期一至星期五的学习之外,还替学生安排了双休日的作息表:语文、数学、英语、书法、音乐等等在周未轮番上阵。生活中,眼睛所到之处常常是背着沉重的书包在街上行走着的学生、双眼茫然架着比啤酒瓶底还厚的眼镜的学生、行色匆匆大步流星的学生。对他们来说,已不知何为双休日,生活中所剩下的只有考试、成绩、练习、升学。娱乐对他们来说已成了奢侈品,他们唯一的目的便是考上高一级的学校。他们——成了应试教育下的牺牲品。幸运的是,近年来,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几个词:素质教育、大语文教育、为学生减负等等。而事实上,生活中也确实有了这样的改变。书店中,有关素质教育的书已摆上书架。学校里,涌现了许多有名的语文教育家。社会上,也开始对这些问题加以密切的关注。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学中不断发生着的新变化。而实际上,在近二十年来,中学语文教学经历了不断改革,不断成熟的发展历程,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晴雨表,反映了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和最新成果,其显著标志之一是众多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名家及其创立的语文教学模式的大量涌现,使中小学语文教学这个百花园异彩纷呈,争奇斗艳。
经过几个月的实习经验,对中学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4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训练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的重要途径。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笔我认为让学生在语文课中想读、能读、乐于读、读出感情、读出个性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教师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是读书贵在自悟自得的道理。然而我们教师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需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例如,在教学《检阅》一文时,我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分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就三三两两地举起了手,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当学生们的手再度举起时,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得以解决。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水平毕竟有限,教师应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如教学《桃花心木》一文时,我问学生:“种树人的行为奇怪吗?”大家的回答仅仅是奇怪,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不透彻。为此我没有马上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读种树人的行为奇怪在哪儿。重点读种树人说的一番话,在读的基础上感悟育人之道。再次朗读,抓住重点词“不确定、独立自主”,联系生活实际谈看法,这样便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三、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必须要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如《丰碑》一文,虽然悲壮感人,但距离学生实际较远,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只是程序化的故事英雄。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才能够缩短时空距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文中的军需处长高大而鲜明的形象通过文字呈现在学生面前,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更没有激情的赞叹,只是通过将军的情感变化,侧面介绍了“他就是军需处长”。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真情实感地朗读,使人物的姿态、衣着渐渐地鲜活起来,使语言与形象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学生通过动情地朗读、激情的背诵,表现出来的人物也就显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用心、用情去读,这种情境会让学生永难忘记,文中人物也会让学生长久记忆。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5
语文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学生在学习中怎样运用正确的方法,掌握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率,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这向中学一线语文教师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怎样抓好中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教材为本”向“以学生为本”的转变 现代教育强调民主化教学,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个性张扬,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以知识为中心”变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校成为学生实现生命价值的场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重视每个学生独立的生命个体,关注学生的个性的健康发展;要转变地位和角色,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得到不断的发展并走向成熟。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以及学会共同生活,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2. 教学中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在课程改革与教学不断发展的今天,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所培养的人才不但具有精深广博的知识和能力。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和现状,有助于教师更好的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了解学生能力差异、个性特征、学习心理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优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会就会让学生茅塞顿开,心领神会……教师的引导可以达到最佳状态。同时,初中生的情绪和情感具有外显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展开合理的想象、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独到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自信心。
3. 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方式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合作、探究、交流,特别重视学生的探究精神的培养。语文的探究性学习,要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进入教学过程正是教学产生效果的重要条件。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小组探究。通过关键词,体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词语真切地与文本对话,去探究发现,品味语言文字的无穷奥秘!学生的思维灵动,课堂的气氛活跃;探究性学习模式活是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基本的模式,但不囿于固定的模式,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探索创新。
4. 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等多种方法教学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学习方法更显示出它不可忽视的价值。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资源,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和技术。信息技术中有各种各样的教育产品,如课件、软件、多媒体技术等等。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借助视频、音乐、歌曲等现代媒体手段,将原本抽象的内容转化为生动直观地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感知可视化,想象可视化、知识可视化。方法作为中介,在获取新知识及形成能力中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的运用使语文知识得以直观、形象、生动的展示出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是教学内容和方法以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的体现,它能够更灵活、更易接受的方式来调动学和教,能够不加重教师和学生负担的情况下,高质量完成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5. 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就决定了语文课程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语文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交际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6. 注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课程标准要求培养有语文素养的社会成员,是否掌握语文的思想感情也是作为具有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探索科学与发展经济过程中,需要具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具有语文素养的人往往善于更好的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发自己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些都能有助于语文思想感情的渗透和培养,中学语文通过知识的传授,不断提高学生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依据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及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结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挖掘教材的教育因素,采取灵活多样、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思想教育,做到“文道统一”.让学生在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时,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7. 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课程评价即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课堂本身的评价,这两部分是有机统一的。从过分看重学业成绩转向综合素质的评价已成时代要求的必然。质性的评价,能全面、深入、真实地再现被评价者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更有效帮助学生和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在教学中,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方面进行检测和综合评价。
总之,教师作为学习的首席,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充满激情与学生和文本的对话,语文的课堂教学将是高效和谐的。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6
一提起作文,不仅让学生头疼,也会让老师头疼。特别是在我们这样偏远的农村中学,许多优秀学生有时见了写作文也会“一声叹息”,就更不用提那些“学困生”了,他们要么简简单单三言两语应付了事,更有的学生干脆不写。问其原因,他们都是振振有词,不会写或者是无事可写,无话可说,要想让他们说爱写作文还真是不容易。看到这种情况,我不禁思索起来:“是啊,他们本身写一两句话都不容易,要他们流畅地写出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何其难啊!”但是有没有可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让他们也有话可说呢?通过平时在写作教学中有意无意的尝试,我摸索出了几点激发“学困生”写作兴趣的方法:
一、选取贴近生活的“学困生”关注的素材
平时讲作文,总是老师给出几个经典素材,或者前面的优秀生补充几则素材,而后面的“学困生”总是一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态度,不闻不问甚至睡大觉。可是一次训练“缺陷也能变成长处”这一作文时,我问同学们有哪些材料可选,前面的同学纷纷举了贝多芬等经典名人事例后,我又问还有没有其他一些热点的素材呢?正在班上鸦雀无声时,坐在最后的最调皮的大个子韩清同学扯起嗓子喊了起来:“火箭队的布鲁克斯,他在NBA里算个子小的,本不适合打篮球,但他作为得分后卫身体灵活,速度快,带领火箭队打败了强大的湖人队!”我一听,感觉眼前一亮,这不正是像他这样的学生关注的适合写作的素材么?于是我马上对他加以肯定和表扬,并鼓励他在自己的作文中就可以运用这些材料。在以后进行作文选材时,因为这些“学困生”对热点事件比那些“优秀生”更关注,我就经常让他们说一说有关热点,这样既激发了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又为其他同学要提供了很好的平时没有关注的热点素材,真可谓一举两得。
由此我们也感受到了这些“学困生”并不是无话可说,而是老师没有挖掘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和素材来发挥他们的潜力呀!
二、引进多媒体等“学困生”感兴趣的教学手段针对许多“学困生”喜欢上网这一特点,我尝试着把多媒体教学适当引入作文课堂,使“黑白”世界变得有声有色,特别是在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多媒体对学生而言还是新鲜事物,更具新鲜感,自然怀有一种猎奇心,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如我各省市的中考作文出现了汶川地震有关的内容,我就结合这次地震中感人的人物和事迹,从网络上找到了一些相关文字,图片,诗歌等,通过分类组合,配上音乐,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连那些平时上课就无精打采,左顾右盼的一些“学困生”看到这些画面后也都鸦雀无声,有的甚至开始抽泣,学生对这些人和事的印象非常深刻,不仅这些写作上的“学困生”也能在作文中自如运用,更让学生在思想上深切感受到人间大爱和真情,激发了学生的凝聚力和爱国热情。这样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特别是让那些“学困生”也能主动参与到写作中来。三、尊重“学困生”个性,引导他们讲真话,抒真情
在平时的写作时,我们总是习惯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写作。作文一旦布置下去,学生就没有再选择的余地,甚至连表达的思路、立意都无法选择。这样的作文,学习优秀的学生可能会按照老师要求的模式写下去,而“学困生”们总是要么写一些停留在小学生水平的假大空话,要么干脆不写。可是我在一次作文训练《老师,请你______》时,一位平时一写作文就睡大觉的学生写了一篇《老师,请你也多关注我》,针对教师只关注前面成绩优秀的学生而不管他们这些所谓的“差生”这一现象,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表达自己的不满,希望老师的眼光能多看他们一眼。整篇作文可谓情词恳切,表达流畅,写的全是自己和所感、所想。我觉得这篇文章相比来说有创造性,真正做到了“以我手写我心”。原来,这些“学困生”并不是完全不会写作文,而是教师为了应对考试,要求学生为了高分跟着一些套话转,按照固定模式写。而“学困生”往往都有自己的个性,不愿跟着转。我就想,对于这些学困生,为什么不让他们去选择自己写作呢?为什么不能划出更多的自由写作空间呢?他们也需要更多心灵表白,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于是,我在以后的作文教学中,对于那些“学困生”,引导他们自由写作,甚至可以让他们自己命题,尽可能让他们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在自由状态下表达内心的想法,然后加以适当的引导,让作文成为他们表现自己,张扬个性的一面镜子。这样作文竟然也成了他们感兴趣的一课了。
以上几点只是我在作文教学中慢慢尝试、总结出来的,对于“学困生”来说,这些方法确实能起到一定作用。我们相信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用心去发现、尝试,作文课对于“学困生”来说也不会再是一潭吹不起涟漪的死水,让他们也能够容易地对作文说一声“我爱你”!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7
一、要满腔热情地、精益求精地进行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的确是一个又硬又涩的大果子,做起来费时、费力,见效又慢。再者,有人认为,中招阅卷采用“承包制”,阅卷人往往是“五看一不看”:看篇幅,看书写,看卷面,看开头,看结尾,唯独不看最主要的内容―――因为没时间看。所以,确实有一些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不感兴趣,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这项工作。
本人认为,且不说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作文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仅从分值上看,作文是50分,占语文学科120分的接近“半壁江山”。因此,不管作文教学这个果子有多硬、多涩,我们都还要“啃”,还要“嚼”。否则,就有悖于课程标准和我们语文教学的初衷。
事实上,大多数学生对作文的确是“望而生畏”,写作文时“咬笔杆”、“挠头皮”是常有的事,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教师的帮助。在写什么的问题上,帮他们找“下锅之米”;在怎样写的问题上,把他们“领进门去”。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学生早晚会对习作产生浓厚兴趣,写起文章来一定会比较得心应手。
有不少专家学者就作文教学著书立说,企图给学生“点石成金”之术,如“快速作文”之类,但真正卓有成效者有几?要知道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乡村的娃娃,他们虽有乡村儿童生活的一些积累,但他们读书很少,习作机会又不多,大多数同学都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坚持写日记的习惯。仅仅靠学那么几篇课文和屈指可数的几次作文训练,显然是杯水车薪。所以,作文教学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它需要我们千方百计、呕心沥血,以满腔热情、精益求精的态度进行作文教学。
二、从基础做起,教给学生基本“套路”
众所周知,虽“文无定法”,但同时也有“文贵有法”之说。即使某人是武林天才,也不可能在他连“站马步”都不会的情况下就能练就“降龙十八掌”。我们教学生写作文,也必须从最基本的功夫教起,让学生掌握习作的基本“套路”。
这里,我想以写“读后感”为例加以说明。书上说:写读后感,“读”是基础,“感”是重点。这话千真万确,无可非议。但是,这话太空了-------“读”,怎样去读,才算打好了基础?“感”这个重点怎样确立?这些都是未知数。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写读后感的“基本套路”-------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所读内容,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即读后感的中心意思。继而用充分的论据论证自己的观点(所读文章的内容理所当然地成为论据之一)。最后重提所读之文,强调或倡导自己的'论点。实践证明,这一基本“套路”行之有效。用上这一“套路”,就完全能克服“原文抄写一大篇,感想却只写一两句”的弊端。
到了初三,在学生已掌握这一“套路”的基础上,应从理论上加以指导。向学生明确,“读后感”这种体裁,属于议论文范畴,应按议论文的要求去构思。再从技巧上告诉学生,读后感与原文的关系是“不即不离”--------“不即”就是不能大量抄写原文内容,末尾来个“我感到……”;“不离”就是紧扣原文,不能与原文不脱节,否则那就不是读后感了。
也许有人担心,照这样指导,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岂不是“千篇一律”?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同读一篇文章,每个学生的感受不可能一模一样。另外,在论证时,所用论据也不可能“如出一辙”南阳名师张惠灵先生曾这样说:“把所读内容作为第三个论据最为合适”,难道他就不担心“千篇一律”?
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师应大胆地教给学生习作的一般“框架”,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思路和技巧。
三、各种体裁的作文指导要点
(一)说明文的指导
说明文写作指导要点有二。
其一,用“多角度、多侧面”这六个字来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因为在一般学生看来,写说明文最头疼的莫过于“无话可说”。以我们的教室为例,这个教室与其他教室不都一样吗?四壁、桌凳、黑板,还写啥呀?其实不然。先说“角度”:安全角度、照明角度、采光角度、人文角度等等;再说“侧面”:地面、天花板、四壁、桌凳、环境……看,这不就有话可说了。
其二、要写出特征。这是个难点。以《我们的学校为例》,写花园式学校,不行!现在绝大多数学校都是“花园式”;写“师资雄厚”,写“光辉历史”,写“环境宜人”……都不妥。因为,你有,我有,大家都有,特色何在?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分析,从相同之中找不同------特征,就是该事物与其它事物的不同点。就原英庄二中吧,她在古代遗址“淯阳城”之畔,这是任何一所学校所没有的。
再就“胡营”为例来说,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村子,但你仔细考察,它就“与众不同”啦:一个不到两千人的自然村,既非乡镇政府所在地,也非集贸市场。但它特殊呀!这里竟有十几家酒楼饭店,商铺林立,生意火爆,光糖烟酒、副食批发就有五六家。它不是集市的集市,不是街的街,简直就是个“小上海”。抓住这些去写,胡营的特征便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了。因此,“多角度,多侧面”的灵活运用,可以解决学生写说明文“无话可说”的问题,在对事物进行分析、推敲、甄别之后,“特征”也就有了。
(二)写人文章的指导
写人的文章在记叙文中是大量出现的。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照此思路写下去,肯定泛泛一般,绝无特色。按文学概论的理念,写人必须写出人物的“特点”。《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名著,除了他扣合了当时的政治形式之外,本人认为,它最突出的特点并不在于写了“小二黑”、“秀芹”,而是那个“三仙姑”。闺女就要谈婚论嫁,他还头顶花手帕,脚穿绣花鞋,脸上呢,赵树理真会写,擦了粉的脸,就像驴粪蛋上下了霜,多解呀!一般学生写人,以写老师为例,无非是精心备课、耐心辅导、领学生去卫生所看病,如此等等。老得掉了牙,谁喜欢读?换换口味吧。例如,我校原来有一位刚刚从师院毕业的年轻漂亮的女教师,他虽在二中的时间不长,却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咋不可以成为我们指导学生习作的材料呢?她,往讲台上一站,嗬!时尚新潮,玉树临风,一个个简直被迷住了。更加让人家丰富的知识、友好的态度所吸引,而进入忘我的境界。这说明,我们的视野当开阔些,我们的观点当更新些。总用一种观点、一种理念去指导学生,一来易产生逆反心理,二来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那种“经验式”的指导,很可能导致学生的思维进入“死胡同”。
鉴于此,本人的观点是,在指导学生写“人”时,务必抓住人物的“特色”,用具体的事写出人物的“特色”。比如写教师,写他精心备课,背学生去卫生所看病等,看似感人,其实苍白无力。
(三)写事文章的指导
写事,实际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了。但能把事写成的,廖廖无几。为何?
其一,不会写事。实践证明:多数学生写事,往往是“一……就……”式结构。换言之,不知道写出事情的“经过”,而这“经过”才是表现主题的最关紧的内容。谁都知道记叙文的“六要素”,但为什么写不出“经过”呢?学生年龄小,经验阅历少,只能写“大概”,不能写“细节”。而“细节”才是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最主要的内容。因此,教学生写“经过”是教写事记叙文的重要切入点。
其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科学地写好环境。时间、地点不是一一“填表式”交代,而是巧妙地、自然地写出。同时,交代时间、地点还应尽可能地显现“社会环境”,使所写之事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另外,对于“自然环境”,也要为主题服务。自然环境能表现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烘托主题。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廖廖几笔----“海面像大理石桌面”和“海面上出现紫色阴影”就是典范之例。告诉学生,不可无目的地写蓝天白云、小鸟歌唱、小树招手之类。
其三、引导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十三、四岁的孩子,不可能写出什么大事。虽然所写之事小,但要表现出一个较深刻的主题。如表现农民的纯朴,民族的光荣传统,改革开放给农民带来的精神上、思想上、生活方式上的巨大变化等。
其四、要运用生动的事例去表现主题,不要往作文上贴标签。也就是说,文章的主题,是靠具体、生动的事例去表现,而忌讳那些泛泛一般的空洞的议论。
(四)议论文的指导
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道理论据的障碍。由于学生的知识局限,尤其是道理论据,学生所知甚少,所以教师应告诉学生: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俗语以及政治课上所学的知识都属道理的范畴。学生最好专门用一个小本子,记录这方面的内容,搞好知识积累。
其次,是学生无话可说的问,可用以下两种方法解决。其一是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先从正面论述,在从反面论述,这样就等于增加了一倍的篇幅。其二是运用立论和驳论相结合。先用立论的论证方式,从正面的角度阐述;再用驳论的论证方式,从反面的角度批驳。这样一结合,篇幅自然就翻番了。
再次,指导学生在语言上下些功夫。作为教师,不妨多读些经典的论文,如鲁迅和毛泽东的论文,品味他们的语言特色。有了这一功夫,再去指导学生少点“学生腔”、“娃娃调”,多点新鲜、泼辣----就议论文的语言而言,形象点说,“十三香”不如“麻辣鲜”。
最后,指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反向构思。如,“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人,不必怕出名”等,另辟蹊径,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8
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我对语文课程标准有了新的认识,我发现在自己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地方没有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这里我将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新的要求
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学习目标。
二、摒弃旧理念,树立新理念
新课标要求语文阅读教学重要摒弃旧理念,树立新理念,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要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因此我将一周的课文学习由五节课压缩为三到四节,专门留出一到二节来阅读,每天下午时间也留给学生自主阅读,从而扩大他们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三、课内阅读
新课标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对课文的学习已经不再是过去的讲解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而是对课文的内容表达要有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心得体会,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问题。
四、摒弃“一言堂”和“满堂灌”
新课标提出要摒弃“一言堂”和“满堂灌”,把课堂还给学生。有资料显示上课学生听课的效果只有5%,而学生学习最好的效果是学会马上应用,教别人。所以我尽量把课前复习回顾、课前小故事等一切交给学生完成。课堂也尽量将任务分给大家,让每个人都有事干。同时老师要讲得少,但也要讲得精,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知课标的要求,专讲考点,不考不讲。比如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只需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即可。对于不同体裁的现代文,新课标都有具体的要求,只有掌握了这些,我们才会少讲,才会轻松。
新课标中还有很多内容,我仍在学习。一切革新也在实践中摸索,我会不断努力的。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9
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当今,更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断进行自我充电。这次培训建立了一个平台,同行与同行交流的平台,群策群力,把以前的“单打独斗”变成了齐心协力,把自己的闭门造车变成了资源共享,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对新教师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对老教师是一个新的教学理念的学习与旧的教学理念碰撞与融合的机会。
一、课标解读,指引方向。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上目标达到之后,知识的获得将是很自然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欲。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去获取知识。在生活中,让学生去巩固知识。
语文教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必不可少。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问题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和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课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课堂提问也不是教师的“独角戏”。 语文问题意识的培养的模式要让学生自己主动质疑、释疑,教师的课堂提问不能取代学生的自主质疑,老师的引领从“问题意识”的概念、培养等各个方面做了全面的分析,并以一节节生动的课例阐述语文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这次精彩的引领让我认识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不是解决一切问题,而是“未完成”,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问题的自主生成。
二、专家讲座,引领前行。
语文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语文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浪漫主义情怀,致力于语文教学的我们,要付出更多的思考和探索,让我们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不断自主发展;有学者说过:“语文是字词句篇,是听说读写;是生活中的艺术,是艺术中的生活;是“月上柳梢情”,是“清泉石上流”;是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是苏东坡的“千里共婵娟”;是余光中的乡愁,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热爱语文教学的我们,更应徜徉于教师培训的河流中,汲取营养,收获快乐!
每一次的专题讲座都是那么精彩!带着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种种疑问,我走进了培训课堂。课堂上,专家们的精彩讲座一次次激起了我内心的感应,更激起了我的反思。在这种理论和实践的对话中,我收获着专家们思想的精髓、理论的精华。其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尤其重要,语言艺术中的趣味性不容忽视,因为学生天生活泼好动,需要有趣的东西来吸引他,带有趣味性的语言更能吸引他的注意力,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艺术也至关重要。教学中不仅教师要善于提问,还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每一次的讲座都是那么可贵!让人耳目一新。这耳目一新并非在现代教育手段下的缤纷世界,而是在倡导课堂教学有效性下的真实、扎实、朴实的课堂,时时处处渗透着教师的教育机智之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之扎实。 “简约语文”那丰厚的内涵,一堂语文课,名师的智慧语文,名师的简约语文,引领着新课程改革不断完善。聆听了专家的讲座,反思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需要学习与改进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让我从自身出发,不断地反思和总结。自我实践,不断提升。
聆听了特级教师的讲座,反思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需要学习与改进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让我从自身出发,不断地反思和总结。
三、自我实践,不断提升。
作为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教学能力是事关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更应该加强自身学习和修炼,不断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首先,我们要丰厚自身的文化底蕴,让自己不再浅薄,其次,要拓宽我们自身的知识视野,让自己不再闭塞;最后,要陶冶我们自身的道德情感,让我们不再简单粗暴。由此,我想到了一位教育专家提出的“一个教师的十二项修炼”:修炼自己的声音,让他引人入胜;修炼自己的语言,让他妙趣横生;修炼自己的眼睛,让他传神丰富;修炼自己的表情,让他神采飞扬;修炼自己的行为,让他规范专业;修炼自己的学识,让他犹如泉涌;修炼自己的脾气,让他逗人喜爱;修炼自己的个性,让他鲜明唯美;修炼自己的心灵,让他平和美丽;修炼自己的气质,让他超凡脱俗;修炼自己的灵魂,让他崇尚圣洁;修炼自己的人生,让他阳光幸福。
向书本请教,听专家讲座,聆听名师的课堂,学习同伴的长处,这都是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水平的提高作好准备。一切的学习都是为了自己的实践,为了教育好我们新世纪的接班人,否则皆为空谈。于是,在培训期间,我会用学到的东西来改进我的教育教学。特别是一些教育教学的方法让我在实践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自我反思,精益求精。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们的讲座中提出的很多理念对我们课堂语文教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现在,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首先语文教学小组合作不能流于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它是将班级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成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任务的学习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可使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并有充分的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学生的进取意识、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能较好地得到强化。合作学习可真正使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受到尊重。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自主进行合作交流,但效果不是很好,最后交流的成果不是全组的意见,而是组长或组内精英的意见。其次,语文教学要教、学相结合,注重课堂的高效性语文教学也要注意课堂的高效性,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少讲,给学生自主思考、互助解疑的时间,注重当堂练习,提高课堂效率,语文学科虽然不像理科有太多的练习题,但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反复检测、提问,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注重课堂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教师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方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短短两天的培训使我受益匪浅,使我对中学语文的新教材有了新的认识.我认为这次的培训开得非常的好,对我这个中学语文的老师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使得我在以后的教学有明确的目标,好的教学方法,更新颖的教学手段。 在以后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将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使自己在培训中逐步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使自己具有中学语文教学知识方面的前瞻性。
通过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我再一次认识到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重要性及改革的实质性。在新教学理念的支配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怎样才能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一改以往语文教学孤立、封闭、僵化的局面。下面,我就这几方面浅谈自己的体会。
一、改变教育教学理念,树立全新的人才观。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精神是“新课标”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教师就应该激活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善良的德性,并用自己的航标之灯,去照亮学生的希望之路,使他们的心灵世界也通明透亮。孕育着这样的心灵,一切美好的事物才能从外部走向内部、从客体走向主体,一句话,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轻松学习。
《新课标》更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强化语言实践便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的能力,其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个成功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他能够和谐地把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既能让学生充分阅读,又能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阅读的作用。我认为,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乎如何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在乎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描述的情景,并达到学以致用。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探究性学习。
新课标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供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新《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四个理念,但贯穿整个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却是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究竟是以传授知识为本,或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以教师为中心,或是以学生为中心;是以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或是以自主学习为主。这是新旧教学理念的分水岭。
新《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教育界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关于语文的工具性,过去我们讲得很多。语文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工具,是人脑思维的工具,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是人类传承文化、积累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的工具。
如果认识到此为止,语文就可能陷入“纯工具论”的误区或“工具理性主义”的泥潭。只是工具,就可以因为某种需要而转换职能、失去本我,嬗变为和其他工具等同的工具,语文就异化了。
语文学科工具性,是和人、人的生命,具体的人、社会历史的人紧紧地联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离开了人,语文就不复存在,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语文离不开人,它富于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语文为个体的人所掌握,又显示个性、具有灵性,是智慧之泉,是创造之源。语文反映社会历史的变迁,积淀社会文明的精粹,散发民族文化思想的光辉。因此,语文又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是依托“文”来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课程。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的生命力、创造力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生命运动的过程。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10
常言道“三分文章七分读”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实施,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得到了语文教师的极大重视。《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中也多次提到应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故,读书是如今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朗读教学应该成为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具有丰富语言性质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我深刻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朗读的功能价值是每个语文教师待研究和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朗读”的功能和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就初中语文诵读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诵读是初中语文的灵魂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它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语文朗读,主要是指将书面语言转变为有声语言,以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来表达书面语言,可以改善和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朗读中学生可尽情沉浸在读的海洋,用生动的语言展示自己,表达自我,愉悦自我,陶冶身心。
初中语文教材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从各方面表现了人类的创造精神和审美过程,通过“语言的中介”把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广阔的生活沟通起来,使学生从中获得生活的乐趣、情感的陶冶。因而,教师要根据文学的审美特性,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将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形象渗入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一种沁人肺腑的情感陶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这就达到了读的目的 ,既陶冶情操又净化心灵两全其美。例如《春》,《我爱这土地》。诵读的确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让学生浮躁的心慢慢变得宁静,只有心宁静了学生才会回归课堂达到有效学习,才会创造高效课堂。要不怎么说“读”是语文学习的主线,是素养的储备积累和能力形成的主渠道呢!
二、诵读可谓是以身作则,感同身受
在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以身作则,引导学生重视朗读,是一种主要的教学策略。通过自身的范读,激发学生参与朗读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进而促使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朗读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如在指导学习《沁园春雪》这首词时,老师先泛读激发学生参与朗读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进而促使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朗读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为了有效地促进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活动的开展,语文教师应在结合学生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地探究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并将其实施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之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朗读成诵,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诵读可以使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的素材,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发展语言的连贯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增强语感,使其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一个部分。在学习《雨说》这首诗时,只有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学生才能体会出诗人郑愁予对儿童寄予的希望,才能体会诗歌副标题的深刻含义。从入眼到多方感知不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诵读活动只争朝夕
朱熹认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就是要通过朗读,品味文章的内涵和精髓所在。朗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朗读中还有齐读、分角色读、单独朗读等,这其中教师用得最多的是齐读。也许是课堂时间有限。如何针对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主题、难度及学生的学习状态,制订合理的朗读教学计划,并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耐心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基础。
中学阶段的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是供学生朗读的佳作,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文质兼美的课文,必须细细读,大声朗读。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朗读教学的主题,为学生营造特殊的朗读氛围,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在相关的情境中感受到朗读的魅力,同时在朗读中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朗读活动的趣味性,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如在教《黄河颂》、《济南的冬天》这些课文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多听,多读,多练,意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诵读成为习惯让习惯成为自然,长此以往学生的诵读水平肯定会有很大提高。
另外文言文,诗歌背诵也不容忽视,要让他们学会断句、掌握背诵的技巧,才能为以后学文言文打下基础。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理清脉络等帮助记忆。诗歌教学中学生反复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诗歌巧妙的艺术构思,强烈的感情色彩,优美的意境等,理解诗歌的内在思想意义。在学习中不断背诵,在背诵中不断进步,故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越来越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会越来越浓。我想:只要我们思想上重视诵读,教学中又能恰当引导、正确指导,并能检查落实到位,我们的学生是能轻松愉快地完成诵读任务的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提倡诵读,重视诵读,加强诵读,是不可避免的话题。先贤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相信,只要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地去做,一定能有很大的收获。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11
在推进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我发现了语文教学严峻问题,也敢到了自己在作为一个母语教师肩头责任重大。于是不断进行探索和思考、总结,和大家共同交流。对自己在工作中一些体会做一下小结。
一、教学方法要稳中求变
因为单一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厌倦,而太多变教学又让学生琢磨不透,不能形成规律,无“法”可依,所以教学就成了一个需要不断思考和改进,既需要象做饭一样要变换花样,来引起学生求知欲望,又要形成一定格局和习惯,让学生觉得有规律可寻。例如每天预习,需要有一定方法和规律,让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生字、词语以及有关作品背景和作者资料,初次阅读课文,是必须掌握。而有时也需要一些变化是我们需要潜心研究,例如我在教学《变色龙》时候要求学生把自己朗读最好段落录下来,让学生通过读体会人物性格和思想。
二、教学主体要调动激活
要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智慧火花。有时我们总是为僵化课堂气氛而很苦恼,其实学生学习态度和兴趣不是一天可以培养。新课程角度来讲,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是被动执行者。尤其是现在孩子他们从小接受良好教育,聪明指数绝对超过了我们小时候,如果要是用我们来衡量他们是不行,因此我们要相信学生能力,给学生一个施展自己平台。例如:在学习《窗》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设想一下,这个没有看到他所希望看到美景病人,他会怎么样呢?同学们纷纷去说。有说,他懊悔之极,后来自杀了;有说,他也旧病复发,痛苦而死;有说,他在一次次噩梦中死去了;还有说他后来遇到了一个好医生来这个城市,于是很巧治好了他病,而他后来就用自己所有钱,买下了对面土地,把他建成了一个美丽公园……学生想象能力是超出老师想象。
三、教学重点要突出体现
语文课堂要突出重点,体现亮点。其实新课本每单元基本有一个重点,但是每课又有各自特点。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主要是小说,《孔乙己》、《范进中举》、《口技》、《变色龙》、《窗》只有一篇是文言文,其余都是小说,而四篇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运用了对比方法,但是对比角度又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把握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去学习。让学生既看到知识整体特征,又看到每一课特点。既要给学生知识又要让学生感受到快乐,营造快乐语文氛围。例如《孔乙己》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孔乙己境遇而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或者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已经制成光盘课本剧来感受主人公悲惨命运。《口技》则可以让班上有这方面特长同学去施展自己才能,在快乐同时了解什么是口技。《变色龙》则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分角色读,然后自己选出最佳搭档来展示给同学们。
四、教学情感要交流酝酿
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没有情感教育是失败,没有情感课堂是痛苦,让学生能把自己喜怒哀乐,在课堂上能真情流露,与主人公共命运,与作者形成情感交流与对话,以情来陶冶学生,以情来激励学生。情感既是教育目标,也是教育手段。比如,在学习《背影》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听了《父亲》歌曲,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父亲,想想父亲给自己关爱。其实老师如果有能力,最好自己给学生唱,或者让有能力学生唱,这样学生更有深刻体会。我在教学《白杨礼赞》时候,给学生唱《小白杨》,尽管唱没有歌星好,可是学生还是觉得我们老师真行,于是就更加强了学生对老师崇拜,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五、教学范围要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要走向生活社会。如果就语文课本学习语文是永远无法学习好,我们精彩课堂只是学生学习语文很小一部分,只是能应付考试,而学生能力和实践是无法真正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语文最终是要在社会中去检验,所以必须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尤其是新教材,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个性思考,不在要求统一答案,所以这就是说老师一定要把思维空间真正还给学生,这样才真正有助于学生提高。要让学生更多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去积累生活,去品位生活。他们有了自己思想才能真正积极去学习语文。
语文作为母语原本有它得天独厚优势,可是现在却因为教学课程而变得过分单一,使语文失去了原本应该有活力。尤其是现在语文,由于文言文是固定,是必考,所以老师们在复习时候有时会过多把经历放在一个一个生字记忆,要求学生一个字不差把文言文背写下来,于是这些原本在新文化中已经没有了语言影响力文章,了老师教学重点,也成了学生学习难点。学生苦不堪言。当然我们不否认古人知识广博,也不否认老祖宗给我们留下辉煌文化遗产,但是不应真正让它成为学生学习重点,我总是觉得应该是一种人文积累,而不是文字积累。古人东西再好,还是应该去更多发展现在理念。由于有文言文很长,学生又没有学习兴趣,所以教师不得不为了考试而逼学生去背。尽管考试时就是那么10分左右题,可是面对一分也不能少考试来说,对于关系着学生命运考试来说,总是不能忽视,所以成了一项负担。对于优秀学生还不是问题,对于差一点学生那简直是如登高峰。
不过,教师也可以分层而论,让学生体会古人语言精炼,可以让学生去积累和欣赏自己喜欢一些诗歌和文章,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背诵课本上几篇,几首。
六、教学内容要开放灵活
努力建立开放语文。语文是母语原本就是学习其他科基础,是学生将来生活重要交际手段之一。
但是长久以来,各科都是孤立进行教学,学科本位思想太严重了。课程过分强调知识传承,忽视了学生知识联系,以及科目交流和沟通,把自己封闭起来,然后说语文怎么也考不好,怎么回事。当然我们不否认语文考试以往存在弊端,而导致应试和素质冲突。课程过度强调统一,东、南、西、北、中,亿万学生同时学习统一内容,使课程变凝固、僵化,缺少了弹性。
可喜是最近考试出现了科目交融,尽管只是那么1、2分,可就是为了这一点分数老师们会苦心去经营,会努力形成一个教育整体。
有时我们生病时会因医院科室分太细,以致有时生病了不知道要去哪个科室而苦恼。其实我们教学也应该是适当有一点沟通,不要因为自己不是英语老师而不敢说一句英语,不要因为自己不是物理老师而为自己对物理知识浅薄而做解释,其实老师应该是一个多元整体,是一个一专多能结合体。
当然不是说语文课都上不伦不类,但是也不是雷池不可跨越。
语文课堂要打破壁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实践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让语文课堂快乐融融,让语文不在是学生负担。这是每一个老师和家长心愿。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12
暑假期间,我认真地阅读了特级教师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一书。其中,有关主问题设计的章节给我启发颇多,让我对主问题的性质、特点、教学魅力及设计技巧有了更为系统而又深刻的认识。
主问题是指对教学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立意高远的重要问题或提问。主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和粘合剂。高质量的主问题是教师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时智慧的结晶。其设计要能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激活学生学习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养成敏捷思考,迅速回答问题的良好习惯。做为一线教师,我们应深入研读教材,挖掘教材,精心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创新性,能够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主问题。
由主问题设计而形成的独特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的创意,用精、少、实、活、美的提问来激活课堂、创新教学,从而真正实现学生在课堂有序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就是主问题设计的教学魅力之所在。课堂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手段、必须掌握的教学技巧。如果我们把课堂教学比作高塔的话,那么主问题就是引领学生步入课堂教学佳境的梯子。与“连问”、“碎问”、“追问”相比而言,主问题设计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既能“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又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主问题的巧妙设计,需要教师有厚实的技能基础,要极具耐心,认真细致,方法多样,别出心裁的研读课文。就技巧而言,主问题的设计要兼顾:课文整体阅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利于实践活动开展、利于课文深读美读、利于激发引领学生进行研讨性学习等。不但如此,主问题的设计还应关注其在教学流程中的运用,让其在明快单纯的教学线条中激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我在鲁迅的《风筝》这篇文章教学中,引导学生讨论:小兄弟听“我”讲当年破坏风筝的事,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时,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小兄弟真的忘了吗? 看似不起眼的一个问题,却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当时班里像炸开了锅,就连平时最不爱发言的同学这时也在下面争论。大家纷纷举起了手,同时有两种声音比较响亮:忘了!没忘!一个小小的问题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同学们的思维在争论的撞击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课堂真正“活”了起来。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在教学《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范进中举做官后会是个清官吗?学生遵循着教师指出的正确方向,在反思、讨论、争辩中获得明悟,深入地理解了课文,体会到成功的愉悦。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13
散文因其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丰富多彩、语言精美、内涵深刻等特点逐渐成为人们阅读的宠儿。尤其是叙事散文倍受人们喜爱。课标要求,“在进行散文阅读的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发展、经验的唤起、情感的参与,方法的运用、体验和感悟,学生智慧的生成、精神的启迪等。”因此,我在散文阅读教学中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在阅读与交流中进行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进而在交往过程中建构起他们自己的认识。
我认为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本着既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语文的原则。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领者,教师应该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为学生服好务。
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融洽课堂气氛,为一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基础。
为了让学生紧扣课文,不横生枝蔓,就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对课文有了一定的把握之后,一定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重点句的品味是突破课文重点难点的关键。
注重学生们的热情参与,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们的主体地位没有被重视,他们日复一日地低头去记老师讲给他们的答案。在他们的内心,早已产生了倦怠之心,学习的热情开始消退。学习也就变成了一件苦事。其实我们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我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为孩子们创造条件,放手让孩子们独立自主地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价值,收获知识。或许开始的一节课甚至是几节课,孩子们自主学习的效果并不能让我们满意,但我们应该相信,学生们会在一次次的学习中总结经验,提炼方法,并真正走向会学乐学的终点。我们应该给孩子们一次机会,也给我们的教育一次机会。正如小孩子刚开始学走路,难免会摔跟头,但我们相信孩子总有一天可以大步向前一样。相信学生们在这一课收获的不单单是知识,能力,还有生活与成长的启迪,精神世界的丰富和提升。
散文阅读的有效性一定会在这种信任、开放、独立自主的个性学习中得到提升。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14
以前文言文的教学比较困难,重点不突出,现在通过国培计划的学习终于明白了:在七年级应打好文言基础,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文言文兴趣;在八年级,则需强化学生文言文思维能力,在夯实双基的前提下,开始鉴赏;到了九年级就需要学生能看出文言文文本后面所蕴含的道理和文化了。初中三年,每段各有任务,如果没有教师这种教学的连续性,则学生的文言文认知水平始终会在原地打转转。
文言文的教学应避免从有“言”无“文”的极端进入到了有“文”无“言”的另一个极端的弊病。
文言断句可以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和细致理解的能力。这种教法使学生对一些文言规律会自主找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由于教学中不是死抠词句,嚼得过细,这就留下了较多的“空白”, 便于学生自己去感知和领悟。恰当的使用白文断句,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文言字、词、语、句以及文学、文化方面的知识。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15
教语文这些年,虽然没有外出参加过什么比赛,但每年都会在校内出公开课。每次出公开课之前,我都是上网搜索,查找优秀教学设计和教案,看一些名师授课实录,把可以借鉴的环节拿过来为我所用,也就是用别人的教学设计拼凑成自己的。课件也是直接下载,甚至按照课件设计教学。由于不是自己备课,没有备教材,没有备学生,所以虽然自以为设计巧妙,教学结果却往往不理想。
那时曾百思不得其解,同样的方法和思路,为什么名师运用起来得心应手,成为优质课,而我用起来却是漏洞百出?“拿来主义”为什么不适用于模仿名师教学?为什么“抄课”之路走不通?
学名师是古往今来成名师的捷径之一。向名师看齐,学名师上课,可以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快速提高教育教学技巧,少走弯路,少摔跟头。只是我们究竟向名师学什么?是单纯的“复制”、“粘贴”,还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以至打造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是我原来不曾想过的问题。
邯郸学步的故事家喻户晓,它告诉我们:一味的模仿别人,最终只会迷失自己。有人崇拜李镇西老师,处处模仿,却总是不得要领,最后竟然疯了。这虽是个案,却也警醒我们,简单“抄课”,自己的教育教学之路只会越走越窄,最终走进死胡同。这也就是名师一堂精彩的优质课到我们这变得一团糟的原因,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不同,我们的文化底蕴与名师差距太大,我们只会预设,我们只会按部就班的牵着学生走,我们是把名师的思想“复制”下来,在课堂上“背诵表演”,只有皮毛,没有精髓。我们只关注自己的演技,却忽略了观众也就是学生的需求,只要我们演完了,就万事OK,至于学生学到什么,与我们无关。
有人说学名师上课,如学写文章一样。好文章人人喜爱,可是如果因为自己喜欢,就原封不动地抄袭,就会成为“文贼”。我们可以模仿文章的写作手法、结构布局、语言风格、整体构思及文章体裁,就如同学生学课文一样,研读分析之后,找到可供借鉴学习之处,最后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如果学生把别人的作文全盘照搬过来,或者用我们“抄课”的方式,每篇作文中提一段,凑成一篇作文,我们一定不会同意。
吴非的《不跪着教书》中提到语文教师要有自己的风格,只是一味地“抄课”,何来风格?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向名师学习,需认真研读,习得名师精髓,融会贯通,为我所用,还需提高自身素质,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走出“抄课”岁月,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