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市2014年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院校
上海市2014年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院校、专业一览表
序号
专业名称
学校名称
学习年限(年)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
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技术
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
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
上海市西南工程学校
上海建峰职业技术学院
城市燃气工程技术
上海市公用事业学校
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一体化技术
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机电一体化技术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5
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数控技术
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5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数控技术
上海工商信息学校5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数控技术
上海市临港科技学校5
上海电机学院
数控技术
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5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电气自动化技术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5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上海科技管理学校5
上海建峰职业技术学院
食品营养与检测上海科技管理学校5
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
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上海工商信息学校5
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空中乘务
中华职业学校5
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运用技术
上海食品科技学校5
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
民航商务
上海市信息管理学校5
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电子技术
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5
上海新侨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中高职教育贯通实践中的点滴思考
中高职教育贯通实践中的点滴思考
袁卫军(yuanweijun)
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
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是指上海市职业教育改革试点中职与高职贯通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其内涵是对具有相同专业方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方案和师资管理等一体化设计,从而加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习年限一般为5年,学籍管理前三年在中等职业学校,后两年在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完第一年课程后进行甄别,不适合或不愿意继续在同一专业学习的学生,可从“3+2”一贯制专业转入相近中职专业学习;学生学完三年,符合学籍等各项管理要求,实行中高职转段;五年内,对完成全部专业教学计划规定课程,考试成绩合格,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同时颁发中、高职院校的两张毕业证书。
目前我们学校构建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探索仅有一年多的时间,在完善协调机制、一体化设计课程教材、配备教学团队、注重校企结合、加强学生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从这一培养模式的长远发展来看,笔者认为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可能面临诸多的实际问题需要解决。
一、保持 “3+2”长学制下学生学习动力的举措
中高职贯通班的学生培养时间长,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跨度大,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其生理、心理的变化,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探索人才成长规律和管理新模式。
首先,由于学生的“准大学生”身份以及他们前三年没有高考升学和就业压力,可能会对个别主观能动性不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负面影响,进而造成个别学生学习热情下降。其次,虽然从学籍管理角度划分了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学生要在五年时间要保持对专业学习的持续兴趣仍然是一个问题。另外一个隐忧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贯通培养模式的生源综合素质确实比相应中职专业的学生高一大截,在前三年中职阶段的学习中,可能会出现其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被中职生同化的倾向。因此,如何激励这些学生能一直坚持在学习、操行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从而带动中职相关专业甚至整个学校的学风、校风的良性发展也是中高职贯通教育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针对学生可能出现学习动机减弱的问题,除了在第一学年实施甄别制度外,1 还可以在以后的每一学年实行严格的考试淘汰制,坚持“宽进”与“严出”相结合。规定如果学业成绩达不到一定要求,如每学年学科成绩经过补考后仍有两门不及格以上者,必须转入下一年级学习,让学生产生“紧迫感”。
组织学生到贯通培养的高职院校参观、与学长们交流学习心得,参与高职院校文体活动,如艺术节、科技周、运动会、技能比赛等,让他们提前感受高职院校的学习和生活。另外,可以利用专家讲座、企业参观、优秀毕业生座谈等方式让学生明白毕业不代表能顺利就业,就业不代表能保持可持续发展,给予学生一定的“危机感”。当然,教师应该在教学方法上创新,力求形象生动、活泼风趣,增强学习本身的趣味性。各专业可以成立学科课外兴趣小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能力。
二、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教材。
贯通培养模式的重点之一是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立。为此,我们学校以校企合作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平台,明确贯通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积极进行课程一体化设计,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综合考虑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素质方面的要求,确定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强化实践教学比重,形成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明确各文化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考核标准,同时确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训练目标和考核标准。
教材编排内容力争把中、高职两个学段的知识进行整合贯通,体现了知识的连续性与整体性。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按理论知识学习与职业能力培养要求进行整体设计,前三年重在打好学生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适当增加专业基础课的内容;后两年则适当拓宽专业面,注重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加强实训和毕业实习设计。设计符合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征、认知规律及发展趋势的课程结构,突出专业课程,加强实践课程,重视人文课程,实现“知识+技能+态度”一体化,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如我校园艺专业自编的语文校本教材,第1~4册综合中职教材重应用和高中教材重阅读的特点,以文学史为纵线,按照文体特点为单元组合,由浅入深地编排阅读篇目;第5册为大学语文的阅读范畴,以审美主题为单元设计;第6册注重实用性,对应岗位职责要求进行编写,充分体现了语文能力的综合性及专业应用性并重的特点。通过该课程建设,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的汉语言文字,通过阅读感悟文学艺术给予的人生启迪,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并通过一系列的 2 科目学习,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与听、说、读、写的能力。并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而服务。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以及成长发展规律,彻底打破原有中高职各自独立的课程体系,去除重合、交叉内容,避免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的浪费,有效整合,强化课程结构的合理性、连续性、层递性和技能训练的持久性,创建中高一体化课程体系。
三、实施中高职师资一体化的教科研制度
整合中高职相关院校的师资力量,逐步提升师资水平。成立联合教研室,对两校教师队伍优化组合、优势互补,按照中高贯通人才培养整体要求,共同参与贯通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开发等,综合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素质。
搭建中高职相关院校教师工作交流平台,定期组织召开经验交流会、工作座谈会,定期发布工作简报,总结并宣传相关教育教学经验,共同研究推进中高职教育贯通的工作办法。另一方面,组织开展专业教师培训,以主题形式加强教师对中高职贯通工作精神的理解,推动他们将一体化设计的理念贯彻到课堂,就中高职贯通理念、试点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课程与教材开发、教学方式方法、学生工作等模块进行专题培训。除此之外,定期组织专业教师教研活动,使教师在这个平台上切磋交流,共同进步,以提高师资水平。
实践证明,教师对贯通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识,对学情的分析以及自身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效果。因此,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师资队伍非常重要。
首先,遴选专业能力强的教师担任贯通班的教师。这些任课教师不仅要承担教学、教研任务,而且要承担教材编写任务,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还要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因此,挑选优秀的师资力量参与这一教学改革很有必要。其次,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针对贯通培养模式专业教学和学生管理需求,设计一定的研究课题,组建科研团队,通过科研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师水平。第三,创新教研活动形式,增强教研活动效果。组织中职和高职学校专业教师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共同研讨,分析学生学习心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师适应中高职教育贯通教学任务的能力。
四、加强学生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
中高职贯通培养具有接受教育对象年龄小、可塑性大、有效教学时间长、知识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强等特点,贯通培养过程中,结合专业特点、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教学和管理。按照系统工程的思维方法,遵循中高职贯通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身心发展和成才规律及社会发展的要求,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科学的规划教育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建立长期、稳定、系统化的育人机制,确保育人工作全过程贯穿、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达到中高职贯通一体化教育的整体效果。
修订、补充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一套中高职贯通培养教学管理流程与规范,进行教学实时监控,实现教学过程的动态管理。改革教学评价体系。依据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将实践与理论结合、结果与过程结合、专业成绩与能力评估结合,强调技能操作、体现综合应用能力、加强过程考核。建立自评、互评、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多元教师评价模式;建立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同学互评的多主体学生学业评价模式;建立笔试、口试、作品展示等多元学生学业能力评价方式。
在学生管理方面,学校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如《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试行)教学管理运行条例》《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学籍管理办法》等。学校还实施了严格的甄别制度。甄别内容一般包括学业成绩和思想品德两个方面。明确规定学生学完第一学年课程后,由学校对学生学业能力进行甄别,甄别科目累计不及格(经补考后)达两门者转入中职相近专业二年级学习,甄别科目经补考后三门仍全部不及格者转入中职相近专业一年级学习。甄别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保证了培养质量。在贯通培养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对教学工作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两校联合成立专门的工作组织机构,联合成立各相关职能部门,联合成立质量监控委员会并邀请来自合作企业的主管及校外职教专家参与,确保教学工作规范、科学、高效开展。
五、设置招生程序的面试环节。
贯通专业的选择既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更要关注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对于家长来说,送孩子到职校读书,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行为,是为了实现合理就业,因而,具有高收益预期的热门专业更会得到家长和学生的青睐。而且,初中毕业生仅有15~16岁,作为未成年人,一切还存在变数,在对就业前景不看好的情况下,过早定位选择职业学校就读并非家长和学生的理 4 想选择。
我校中高职贯通教育模式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要求具有良好的文化和技能基础,符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中考成绩不低于中专最低投档分数线。为增强学生与报考专业之间的匹配度,中高职贯通招生实施面试环节,面试合格后,考生方可填报“中高职贯通志愿”。由于“中高职贯通”需要五年的时间,如果学生自己原本对专业不了解,盲目填写对自己是很不利的。而面试则有效规避了这个风险。面试时,学生和家长完全可以面对面地向教师发问,如专业的培养目标、师资力量、今后的具体就业方向等;同样,通过面试,学校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情况,因为有些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有的可能对学生身体情况有一定限制,而这些都可以通过面试加以筛选。
通过面试学生可以更好、更直观地了解学校和专业,而不是以往只凭借学校招生简章上的内容来认识专业。参加面试的学生与家长不仅可以深入了解贯通专业的相关政策、专业特点、就业形势等相关问题,还可以了解报考学校其他专业的各种情况,从而也改变了以往学校派大量教师到初中学校低效率的招生宣传,有效地吸引更多更好的初中学生积极报考我们学校。
中高职贯通教育培养模式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把中高职衔接起来的目的就是打破目前职业教育间的屏障,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降低教育资源的消耗,提高各层次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
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
2014年11月
第三篇:职教集团化办学的中高职教育贯通研究
职教集团化办学的中高职教育贯通研究
作者:沈怡,董大奎出处:职业技术教育2011(7):28-31发布时间:2011-9-1
42010年上海市进行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试点招生,参加此项试点的有三所高等职业院校和四所中等职业学校,涉及护理、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航空机电设备维修、应用电子技术四个专业,计划招生480名。这意味着一批初中毕业学生经过中等学校入学考试后将在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完成中职和高职直接贯通的教育。此项改革举措的内涵是什么?与过去进行的中高职教育贯通相比有何新的特点和创新?笔者参与了此项改革过程的研究,在此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为了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各地相继成立了职业教育集团,联合大型企业集团、行业协会和相关中高职院校,形成以行业为背景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此条件下,就中高职教育及其培养目标、教学团队、实习实训、招生就业、产学结合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融合,并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就业指导委员会等在集团内部实施教学改革,重点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旨在实现集团内中高职教育的一体化。
十年前,上海市曾在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院校试行过“3+3”贯通教育,由两所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一一配对,在中职学校学习3年后直接升入高职院校[1]。客观地分析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实施中高职教育贯通的得失发现,由于那时高等教育资源比较缺乏,能形成一种机制,帮助中职学生有机会继续深造,学生和家长是欢迎的。其主要的问题是进行贯通的两所学校均自成体系,相互独立,缺少行业背景的支持,注重知识上的贯通,中、高职教育之间衔接的有效性难以保证。现在,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并且在职教集团化办学的背景下,如何进行中高职教育之间科学、有效的衔接是现实问题,也是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二、中高职教育贯通改革特点
如果说十年前进行中高职教育贯通试点,其改革的重点是帮助中职学生能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解决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2],那么在今天,进行中高职教育贯通,情况和条件已发生很大的变化,改革的内容、要求、目标也完全不同。
(一)思想理念更新
此次中高职教育贯通改革试点是在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进行的,人们的思想观念已有很大转变。特别是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职业教育的地位不断提高,定位目标更加清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程度日趋提高。此次改革试点无论是中高职院校、用人单位、职教集团还是学生和家长,都赋予改革试点新的理解和认识,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使改革实现了国家需要、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需要的一致性,从招生录取情况来看,中高职教育贯通办学模式对优秀学生具有吸引力,招生的四个专业入学分数线均高于普通高中分数线。
(二)政策措施稳妥
上海市教育行政部门在政策和资源等方面都给予了更具实质性的支持,在正式试点之前组织相关院校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改革指向明确,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作了深入分析并出台政策保障措施。如改革试点明确是由中职校和高职校共同招生,初中毕业生进入职业学校,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贯通;缩短了学习年限,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特别是经过一年课程学习后,对每个学生进行甄别,对那些不适合继续学习或本人不愿意继续学习的学生,可以转入中职学校其他相近专业学习。这些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充分考虑到学生发展的需求,对那些为今后谋求一份立业成才掌握专业技能的学生而言,是一条成才之路,同时对学生的职业素养长期养成、职业能力的早期培养以及专业技术的稳定提高都十分有利。
(三)职教集团支撑
中高职教育贯通改革是在职业教育集团一体化办学背景下进行的,统一招生的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能够有效地在集团内部进行教育教学资源优化配置,特别是师资的利用,以及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和优化,既保持知识学习的连贯性,又强调职业能力培养的连续性。课程设置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大胆改革创新,重点解决如何突破仅仅从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进行衔接的传统,树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进行中高职教育贯通的新理念,即利用工作任务对学生应掌握的职业能力进行分解,按照职业能力培养由低至高、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循序渐进,一体化设计专业培养方案,科学进行课程设置,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四)专业选择得当
确定进行中高职教育贯通试点的护理、应用电子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航空机电设备维修四个专业,是基于对目前上海市高技能人才需求广泛深入调研,并经过职业教育集团统筹规划而确定的,均具有强烈的行业背景支持,具有职业技术含量高、专业技能要求高、职业岗位需求量大的特点。正是由于这些专业的技术内涵不断提升,使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越来越难以适应实际要求,而高职院校又没有充足时间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基础性、系统性的培养和训练,因此在这类专业实施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贯通更加必要和重要。
三、改革核心问题与培养方案设计
(一)中高职教育贯通改革核心
与之前曾试点的“3+3”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相比,现行试点的中高职教育贯通,其改革核心是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并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
职业能力不仅指具体岗位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其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宽泛。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科技的进步以及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从业者需要具备多种技能,以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职业能力能够使从业者适应岗位或者工作的转换,高效率地进入角色。简言之,职业能力就是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多种能力的总和[3]。职业能力强调知识的应用性,而不是单纯的掌握知识,不仅能够反映职业教育人才的本质特色,也是职业教育人才的层次表现,更是中高职教育贯通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每个中高职教育贯通专业都应根据核心工作岗位及相关工作岗位进行岗位描述,然后根据岗位描述总结职业能力要求及素质,接下来对职业能力按照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进行分解。在整个五年或六年的教学过程中,按照职业能力培养的规律,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地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和培养。
(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中高职教育贯通的成功,除了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集团化办学条件的支持外,还必须设计一个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而其中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要素。中高职教育贯通人才培养方案以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以职业能力与课程的对应关系,将课程内容进行归类、整合,科学合理安排,形成脉络鲜明、清晰的课程结构,以真正有利于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设计好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中高职教育贯通课程体系是其成功的保障。
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是:设计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把中职教育相关专业与高职教育相关专业的各类课程,按照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真正打造成以集团化办学为依托,准确把握学生未成年与已成年的不同年龄段和身心特征及学习特点,以通用能力、专项能力和拓展能力为板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如中高职教育贯通试点五年制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以下简称“汽车专业”)的课程,按照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分为三大类,而必修课又分为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本素质课两大板块,限选课分为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和职业能力拓展课两大类。每一个板块均由相应的课程组成,这些课程都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以此为例,可以总结出一些特点。
突出专业课程,确保能力培养。在“汽车专业培养方案中突出专业课程的设置,在5294学时的总课时中,文化基础课占1520学时,为总课时的28.7%;包括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学期考核等内容的课程为11.0%;其余均为专业课程及专业实践课程,占总课程学时的60.3%。整个课程设置的重点是专业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实用能力和竞争力。
加强实践课程,体现职教特色。在培养方案中明显地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将实验、实习、实训教育教学贯穿于整个中高职教育衔接过程中。如在“汽车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包括实训、汽车驾驶、生产实习、技能鉴定等)加上B型课①中的实践部分和其他课程类型中的实践部分,占整个总学时的一半。尤其实践教学的安排重视不同环节的衔接,循序渐进,逐步提升。
重视人文课程,提高全面素质。在强调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同样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在“汽车专业”课程设置中,包含了培养学生正确价值判断能力的德育与两课;提高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课程;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销售心理学、口语交际等课程。
关注选修课程,发展学生专长。选修课程的作用是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培养其相应的能力和素质,从而使其成为具有丰富创造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在“汽车专业”课程设置中,既有专业拓展类的汽车金融、二手车交易等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也安排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的任选课程;还有一些专业复合性的课程如电子商务等。这些任选课共28门,给学生搭建了一个按照自己兴趣选择课程的平台。
四、保障措施
(一)确立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念
按照职业教育人才观,中高职教育贯通的总体目标就是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确立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念是保证改革目标顺利实现的首要条件。在学校层面,切实按照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一体化设计专业培养方案,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在教师层面,无论中职或高职教师都必须转变观念,一体化考虑人才培养,着力加强教师自身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职业素养,承担起试点改革的重任;在学生层面,将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贯穿整个中高职教育贯通过程,要求学生掌握技能、提高能力,主动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时占总学时比例不低于50%,且必须有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和专业综合能力的训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职教集团化办学的优势,建立起“全真化”情景的校内外实验实训体系,学生以学员和学徒的双重身份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优化实践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在做中学、学中做,职业基础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培养循序渐进,逐步提升。
(三)充分利用职教集团化办学的优势
职教集团化办学最大的优势是能够把行业、企业和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营造成良好的职业教育氛围[4]。校企合作是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最重要保证,职教集团化办学为校企合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使校企合作范围更广,合作时间更长,合作程度更深,合作内容更丰富。集团化办学的纵向发展,不仅要求中职教育向高职教育延伸,而且为实现中高职教育贯通提供条件和保障,如能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习与实训以及进入工作现场的机会,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提升教学团队的素质
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管理能力是职业教育教学团队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是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所必需的前提和条件,是实施中高职教育贯通对教学团队“双师”素质的必然要求。在职教集团内部的中职教师和高职教师可能教授同样的课程,可以对教师队伍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按照中高职教育贯通人才培养整体要求,共同参与一体化中高职教育贯通的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开发等,综合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素质。
(五)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与形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以课程为载体,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形式,将人才培养落到实处。根据中高职教育贯通的特点,必须在教学中处理好“学”与“习”的关系,使其完全适应“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职业教育教学要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遵循职业能力培养循序渐进的原则,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改革的重点是要求教师帮助和指导学生将学习任务与学习愿望有机统一起来,将学生的“学”与“习”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意识到只有在自己的积极参与下才能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董大奎,李卫芬,涂明.中高职贯通方案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2(2):41-42.[2]严雪怡.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J].职业技术教育,2000(10):11-13.[3]胡建波,汤伶俐.职业能力的内涵与要素分析[J].职教论坛,2008(2下):25-27.[4]陈嵩,鲍贤俊,吴国伟,陈美刚.上海交通高职集团化办学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25-27.
第四篇:中高职教育中师资培养有效衔接研究
中高职教育中师资培养有效衔接研究
本文属于中联论文网优秀论文
本文来源于:中联论文网 http://
转载请注明
本文仅供学术参考,严谨转载,否则后果自负 本文引用《新校园》
摘要:随着近几年职业学院师资力量的逐渐扩大,青年教师的比例也在增大。因此,教师的教学水平在人才培养中占有很大的地位。本研究从职业学院的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了师资培养方面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师资队伍;存在问题;培养建议
有关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不同学者已经在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诸如在学历、课程改革及在教学目标等等方面,但是有关师资培养方面研究的资料却为数不多,本文针对我院的实际情况,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就师资培养对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作用及措施做了相关研究。
一、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建设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它对师资队伍建设有着特殊的要求。从中职教育到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有了实质性的提升,要实现这一更高的培养目标,就要求教师在专业水平和能力上有一个实质性提升:不仅要有较高的师德水准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更应该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系统操作技能。
二、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要实现分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关键
是中高职教师个体素质要求的不尽相同。
对中职教育落实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专业教师来说,需要建立“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训。即: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和指导能力。
对高职教育的专业教师来说,仅提“双师素质”的要求是不够的,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要求教师除能够胜任理论课,能指导学生实训之外,还要求教师参与企业相关研发工作,能帮助企业克服技术难题,开展应用性研发。即:高职教师必须从“双师型”走向“三能型”。只有这样,高职教师才能够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才能起着校企合作的桥梁作用,才有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专业应用能力。
目前,很多院校的“双教能力”教师和“三能”教师建设有些不尽人意。由于学校发展较快,专业教师来源渠道略显单一,大多数教师是高校应届毕业生,有企业背景的教师比例很低,难以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也有部分教师缺乏基本的学术理想与追求。更多期刊发表详情联系QQ:1286503325
电话:***
王编辑
三、有关中高职教育衔接中师资培养方面的建议
1.中高职师资队伍一体化管理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在职业教育这个范畴内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历史使命,要共同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标。没
有师资队伍一体化管理,就无法落实中高职的有效衔接。
中职教师和高职教师有着共同的使命,为了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系统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我院要求教师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科研和社会服务上的协同发展,共同提高,如同职能的管理部门在管理上协同交流,互通有无,资源共享。
2.加强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
教师的学历水平是胜任工作,履行职责的基础,因此,教师
队伍应该是硕士以上的高学历群体。比如,为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我院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制定了有关的制度,对教师进修学习提供经济上的补偿。其次,开展教师培训。培训方式有脱产培训、下厂锻炼、挂职锻炼、岗位培训、跟班研讨、导师带徒弟等等方式,帮助年轻教师尽快提高专业水平。
3.建立教师定期下企业锻炼制度
职业学院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在企业建立一批专业教师实践基地,组织教师定期到对企业进行专业和工种生产实践锻炼,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术开发
活动。教师通过下企业参与生产实践活动来提高技术开发能力
以及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通过参与企业的一系列活动,教师可以把在企业学到的内容引入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4.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力度
职业学院应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吸纳一批优秀硕士研究生和有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来校任教,同时,注重选拔培养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以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
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三能”教师数量不足问题,为提升学院师资质量,必须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我院加大引进有行业企业背景的高级职称、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并从企业聘请一些既有实践经验又有授课能力的工程师、高级技师、退休专家作为兼课教师。只有通过多渠道引进“三能”教师,才能快速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另外,职业学院应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不仅要提供一定数量的图书资料,而且还应提供网上学习、网上备课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周文涛.高职与中职有效衔接及其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8(,28):47-49.[2]武佩牛.论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衔接模式[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02):6-8.[3]解筱杉,周云华.促进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研究[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4):91-93.
第五篇:卓越背景下工科院校英语双语教学培养模式研究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对目前工科院校双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卓越工程师教育这个大背景下探讨如何创新特色教学模式,把英语教学和学科专业课程教学结合起来,探索适合的双语教学模式,真正实施双语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论文关键词:双语教学;工科院校;教学模式研究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卓越背景对大学生的国际化教育培养提出了明确和更高的要求。高校要积极深化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着力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优秀创新能力和良好综合素质的优秀工程应用型人才。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就是把英语教学和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结合起来,实施双语教学。
一、开展双语教学的现状
语言的本质就是生活、学习、工作及各种交流活动的工具,我国目前工科院校双语教学过程中大都是以英语为双语教学的主要语言。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大多数院校都忽视了语言的这一本质特点,都存在教学体系中英语教学和专业课程教学相分离的现象,而所开设的专业英语课程学时相当有限,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教学只是片面地甚至是过分地强调了语言的知识性,对其应用能力的培养却重视不够。教学过程实施多是使用汉语来教学,对教学效果评价及学生成绩考核也只是注重认知和应试,忽略了对语言应用能力的考核。结果是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生学到的只是一种近似于符号的东西,对语言的应用能力没有真正掌握,多数学生不能在课外独立阅读所学语言的专业书籍,更不能利用双语教学中所掌握的知识进行专业合作和交流。双语教学在具体实践中有很多的制约因素,其中教师的英语水平、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双语教学的教材是双语教学的瓶颈。
1.师资力量
师资过关是推行双语教学的保障。双语教学的核心是用英语学,而不是学英语。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而且要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不仅能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而且能用英语进行专业学科知识讲解。英语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是双语教学的重中之重,决定着双语教学的效果。双语教学却要求教师必须同时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较强的英语运用能力。但是目前很多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师虽然很多都接受过传统的高等教育,有着扎实的学科功底,但语言运用能力相对较弱,面对双语教学,不能全面驾驭;而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又不具备专业知识。由此可见,严重缺乏能真正驾驭双语教学的老师,这是导致双语教学推广较慢的关键因素之一。
2.教材
教材是学生和教师交流的重要桥梁。在师生围绕教材互动的过程中,实现语言、知识和思维等的提高。目前高校教学中大多数都没有适合中国实际教学状况的双语教材。大多数院校都倾向于使用英语国家的原版教材作为双语教学的教材,虽然这类教材语言纯正,但是使用这种教材,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会面对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内容上不能与相关专业及其他课程的教学要求配套,缺乏联系中国的实际,存在着教学和实际相脱节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有些高校尝试自编教材,但由于缺乏统一协调,所编教材很难配套,教材质量缺乏统一的把关,质量难以保证。
3.教学目的双语教学的目的就是把英语作为语言工具来讲授和学习相关的学科知识和技术,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够自如地用两种语言表达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以达到拓展学生知识面的目的。然而,许多大学双语课程的教学,实际上只是对英文教材的翻译性教学,即教师单纯地把教材上用英语表述的知识内容,翻译成汉语教给学生,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综合应用能力在这样的教学中并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双语教学的目的不明确,究其原因,是对双语教学的定性模糊,经验积累少,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成熟。
二、双语教学培养模式的定位
王本华将双语定义为将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语言,直接应用于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教学,使第二语言的学习与各学科知识的获取同步的教学形式。在我国,实行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更快更好地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通过对我国双语教学的历史与现状的研究,不难发现双语教学已成为当今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各高校分别以自身教学运行情况及学生的特点为依据,开展不同形式的双语课程。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既不能为了强调“双语”而忽视对专业知识认知深度和广度的发掘,也不能将英语作为点缀浅尝辄止。学科知识的获得是主要目的,同时通过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使用英语的氛围,训练学生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将学生的大学英语学习与专业课程的学习结合起来,最终使他们能够自如地用两种语言表达所掌握的专业知识。
三、卓越背景下工科院校双语教学培养模式
1.双语教学的三种模式
双语教学通过在学校教学中使用第二种语言进行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灵活使用两种语言的能力。根据目前各个学校的教学模式,双语教学的模式主要可分为浸入式双语教学、维持式双语教学和过渡式双语教学三种。
(1)浸入式教学法。浸入式教学法作为语言的一种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校时,全部或一半时间被“浸入”在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的语言环境中,教师使用第二语言教授第二语言,同时用第二语言讲授部分学科课程。第二语言此时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内容,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的工具。浸入式教学能使学生有效地学习母语和第二语言,并能有效地通过第二语言掌握学科知识,通过第二语言的学习增进对他国文化的理解。
(2)维持式双语教学。维持式双语教学是指学生刚入学时全部采用母语教学,逐步过渡到部分学科采用外语教学,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外语发展和母语维持并重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平衡使用两种语言教学,既保持学生的母语学习能力,又强化他们的外语听、说和写等能力,最终达到灵活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教学目标。
(3)过渡式双语教学。过渡式双语教学是指学生入学初期采用母语教学,待其具备了一定的外语基础后,对部分学科使用外语教学,逐步过渡到完全采用第二语言讲授。它与沉浸式双语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学生开始借助母语作为学习和交流的媒介,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外语工具,最终向纯外语教学过渡,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这种模式较适合母语背景一致且缺乏外语环境的学生。
四、卓越背景下工科院校双语教学培养模式的建立
1.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在工科院校的运用
根据“卓越计划”要求,“参与高校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工程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到海外企业实习,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然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大规模组织大学生进行国际交流或是进行海外企业实习,对于我国的高校双语教学而言还是有很大难度的。因此,在“卓越计划”的具体落实和推进过程中,需要创新教学形式和教学模式,多方式、多层次构建双语教学平台。双语教学在学科教育中的实施,首先就要考虑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实施浸入式教学法和维持式双语教学模式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听说基础,这样才能让两种语言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领会学科知识的同时,能够灵活地掌握并使用两种语言。然而目前大多数地方性工科院校在学科教育中两种教学语言不平衡,针对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弱,学生英语的听力、阅读以及口语水平欠佳的现状,可采用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开展教学。
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的开展,首先要处理好本族语言和第二语言在学科教学中使用度的关系。以地方性工科院校盐城工学院为例,在专业课教育中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层级:一是基础教育阶段。这一层可以用于新生教学阶段。此时教育以大学英语教学为主要手段,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查,来确定学生是否有基本的英语水平,能否开展学科相应的拓展课程和应用课程。二是中级教学阶段。这一阶段可以看做是学科教学的中期阶段。在学生已具备基本的听说能力的基础上,对部分学科使用外语教学,可开设一些语言应用类课程(科技英语、工程英语、英语应用文写作、英语视听说、外贸英语和英汉互译等),以期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外语听、说和写等能力,为学生最终达到灵活运用两种语言从而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做好准备。三是学科教学的后期阶段。在这个教学阶段中,把第二语言作为重要教学语言,把母语作为次要教学语言,此时学生在前两个阶段中已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这一阶段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学生有英语的思维、表达和交际能力,能够进行与本专业技术领域相关的沟通和国际交流,可开设一些专业核心课程,如专业英语、科技文献检索、前沿讲座、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科研训练、英语学术写作及毕业设计等。
2.工科院校建立完善的双语师资引进和培训机制
工科院校双语教学能不能顺利地实施首先要有一支能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队伍。因此,对于双语教学的教师队伍的建设要足够重视,不断地、有计划地加大、加快。工科院校应增加双语教学教师的对外交流机会,每年都可以“送出去”一定数量的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并选择一两门国外大学的相关专业课程,进行跟班学习教学或是对其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观摩学习。同时,工科院校要充分利用“请进来”方式,欢迎那些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的人加入到双语教学的教师队伍中来。在这样的方针指导下,能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队伍会逐步建立起来的。
真正要搞好双语教学,不仅需要教师,还要建立起有效的长期的激励机制,以及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机制。从事双语教学,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了真正搞好双语教学,学校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以及落实好“卓越计划”的要求。为了调动教师从事双语教学的积极性,需要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开展双语教学实践。双语教学不同于母语教学,双语教学的模式又不尽相同,因而对于该类课程的质量评估要求特别。在“卓越计划”背景下,为了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卓越工程人才,需要进一步开展双语教学实践。
五、结语
开展双语教学是一个旧课题,在“卓越计划”背景下的英语双语教学研究是一个新课题。本文从开展双语教学的挑战和迫切性、工科院校双语教学的定位、平台的构建与培养模式研究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在这个大背景下,重视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在工科院校的应用与研究,研究和组织开展双语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