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法院网《三中院受理本市首例侵害标准必要专利纠纷案》相关报道中的问题反思(一)
北京法院网《三中院受理本市首例侵害标准必要专利纠纷案》相关报道中的问题反思
(一)2014年6月24日,北京法院网在在其官网上报道了由蒋利玮法官撰写《三中院受理本市首例侵害标准必要专利纠纷案》一文,随后凤凰财经、思博网、中国科技网、包括SIPR等网站迅速转载此文,在业内引起较大反响。然而时至今日,网上却未见任何针对该案件新的新闻评论或有关学术论文。
不排除此文有博眼球的嫌疑。报道在标题显著位置提到“本市首例侵害标准必要专利纠纷案”,同时在文中指出“原告认为其合法享有的200680025787.0号、201210276479.2号专利已被纳入WCDMA(R6版本),成为该标准的必要专利。”从而将本案定性为标准必要专利纠纷问题。
实际上,提到标准必要专利纠纷案,就不能不提及2014年4月广东高院结案的华为诉IDC专利纠纷案。后者毫无疑问是一件有关标准必要专利的纠纷案。在后者的判决书中提及了华为公司因实施标准而使用了IDC掌握的标准必要专利,双方的分歧仅在于许可费率的多少。
本案提及的必要专利是需经过特别程序认定以后才可称为“标准必要专利”,的一类专利,专利权人单方面的要求或者主张不是认定某一专利是“标准必要专利”的客观标准。在没有确定某一专利对于特定标准而言是“标准必要专利”的前提下——至少从报道中是看不出的——就得出这是一起侵害标准必要专利纠纷案的结论是不够严谨的。本案如果不能证明争议的专利属于“标准必要专利”,那充其量就是一件普通的专利纠纷案件。这是我要表述的第一个观点。
第二,报道中称“原告认为被告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十一条第一款之规定,侵害了原告的合法权益,故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令两案被告分别承担停止侵权、赔偿损失100万元的民事责任。”我国专利法第十一条规定“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被授予后,除本法另有规定的以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即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
对于能否使用专利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实际上早在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
[2008]民三他字第4号的复函就已经有了明确规定。最高法在关于朝阳兴诺公司按照建设部颁发的行业标准《复合载体夯扩桩设计规程》设计、施工而实施标准中专利的行为是否构成侵犯专利权问题的函中明确表示,“鉴于目前我国标准制定机关尚未建立有关标准中专利信息的公开披露及使用制度的实际情况,专利权人参与了标准的制定或者经其同意,将专利纳入国家、行业或者地方标准的,视为专利权人许可他人在实施标准的同时实施该专利,他人的有关实施行为不属于专利法第十一条所规定的侵犯专利权的行为。专利权人可以要求实施人支付一定的使用费,但支付的数额应明显低于正常的许可使用费;专利权人承诺放弃专利使用费的,依其承诺处理。” 2013年11月6日,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宋妍法官在《人民法院报》上刊登了《专利标准化对专利侵权判定的影响》一文,引述了该答复函并提出了法院运用该函的具体规则,“法院在专利侵权案件审理中发现此种情形的,可以向专利权人进行释明,由专利权人决定是否变更诉讼请求,将专利侵权纠纷变更为许可使用费纠纷,如专利权人同意变更,可以径行根据公平合理无歧视的原则裁判标准实施者支付相应的专利许可使用费,避免诉累,如专利权人不同意变更诉请,仍坚持提起侵权之诉,可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实体上判决驳回专利权人的诉讼请求。”
很明显,回归到本案中,按照上述[2008]民三他字第4号函以及人民法院报的文章,原告的起诉理由就显得较为幼稚。继续采用这样起诉方式,这样的报道方式是否意味着主审法官意欲在2008年答复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创新标准专利纠纷的司法处置办法?
以下问题需再次审慎考虑。
首先,如果上述争议专利被认定为标准必要专利,请问该必要专利权人是否有权请求法院“判决被告停止侵权”?还是只能请求被告支付相应许可费?
其次,有无权威机构可以对标准必要专利进行认定,该认定结果直接可以被法院采纳?
再次,在原告的专利已被某机构认定为必要专利的基础上,原告是否还负担证明被告产品侵权的举证责任?即是否要有原告对被告产品是否侵犯原告的专利权进行比对?还是直接按照三段论的推理,原告只需证明被告实施的特定标准
即可得出被告违法的结论——原告有某一标准的必要专利,被告实施了该标准,则被告使用了原告的专利。
作者:毅木
2014年7月14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