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iPhone的全球之旅》读后感(最终五篇)

时间:2019-05-13 21:10: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只iPhone的全球之旅》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只iPhone的全球之旅》读后感》。

第一篇:《一只iPhone的全球之旅》读后感

《一只iphone的全球之旅》读后感

李达

这是一本由雷军作序的书,序言中吐露了他对于iphone和乔布斯本人的追捧;而另一位作序者是着名的媒体人《21世纪商业评论》杂志发行人吴伯凡,我也是听到他在收音机里的推荐才有幸拜读的!

同时,这也是一本独特的书,我想在产品日新月异的今天,除了《产品说明书》之外,大抵很少有像这样围绕一件商品所写的书籍。作者曾航是《21世纪经济报道》的资深IT记者,为了写这本书,前后花了大约1年的时间,奔赴深圳、上海、苏州、长沙、香港、台湾、日本、韩国等地实地走访,搜集资料,单就这种严谨务实的精神就是值得钦佩的!

本书的内容几乎涉及了iphone从无到有、直至消亡的整个过程,包括:苹果如何研发、重要部件如ARM处理器、触摸屏的研发生产、包括富士康在内的台湾厂商的参与、由韩国和日本提供的重要零部件、以及iphone的渠道和销售、AppStore及应用开发者,甚至还包括iphone的走私、山寨、翻新以及分拆。

下面着重谈一谈下面三点的感受:

一、苹果的研发

为什么苹果可以研发出iphone这样革命性的产品?结合本书以及相关书籍,试着回答如下:

1、乔布斯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及手段在苹果公司塑造了强大的“凝聚力”。如此突出的凝聚力直接促使苹果具有创造功能简化而品质优异的产品的独特能力。而“功能简化”和“品质优异”本身就是产品差异化的两把“利器”;

2、“一掷千金”的研发投入和“世界一流”的人才。前者,仅为了研发iphone一代,苹果大约花费了1.5亿美元的研发投入,后续的研发费用更是不计其数;后者,例如擅长酷炫外形设计的乔纳森·伊夫(Jonathan Ive)、从知名连锁超市Target聘请来的擅长零售业务的Ron Johnson,以及从康柏挖来的擅长供应链整合的蒂姆·库克(Tim Cook),也就是现在苹果的CEO。

3、这一点可能会被大家忽视,那就是——“合作”。大家印象中的苹果仿佛总是“特立独行”,但是别忘了:它与ARM以及三星合作研发微处理器、与台湾宸鸿合作研发电容式触摸屏、与康宁以及蓝思科技合作研发“金刚玻璃”、与富士康合作研发生产工艺,就连苹果最初想到做手机也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想到与摩托罗拉合作。

二、台湾、韩国、日本在iphone产业链上的地位及各自问题

iphone是典型的“全球化”的产物,如果把一只iphone 3GS拆开,其中34%的零部件来自日本、17%来自德国、13%来自韩国,当然这些零部件都是由台湾厂商最后组装的。

1、台商

台资企业的独家秘笈是把实验室里的样品搬到生产线上批量生产,其中涵义可不仅仅是“代工”两个字可以言及,工期和良品率是其中的核心。

台资企业往往倾向于形成一个产业集群,大部分零部件都可以就近供应,例如围绕苏州的长三角和围绕深圳的珠三角;并且分工十分细致,许多企业善于只加工一小道工序,并有一套独到的成本、质量控制方法。

而一提起台商,富士康是绕不开的话题,“世界代工之王”的称号介于盛誉和毁誉之间。苹果把所有的iphone、ipad均交给富士康代工,让老板郭台铭赚得盆满钵盈,但是“跳楼事件”也让他焦头烂额。当然,富士康所面临的“内迁”等问题,也是其它代工厂绕不开的话题。

台湾企业近30多年的发展,正印证了另一位着名企业家宏基电脑创始人施振荣先生所创的“微笑曲线”理论:在代表产业链的曲线中,价值最丰厚的区域集中在价值链的两端——“研发”和“市场”。而纵观台商,除了宏基和HTC略有起色外,其它大部分仍然在“微笑曲线”的谷底苦苦挣扎,虽然也有相互“抢单”“窝里斗”的因素,但其根本原因仍在于对“研发”和“市场”的投入不足!

2、韩国

韩国企业生产了iphone的屏幕、处理器、内存、电池等主要零部件,按照一贯思维,他们甚至认为iphone应该是“韩国手机”,幸亏乔布斯不是韩国后裔。

韩国的产业形态与台资企业有着“天壤之别”,尤其以三星为甚,例如,它囊括了研发、元器件、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在整个IT产业的上游关键零部件。无论是闪存、显示屏、微处理器,还是电池,三星都拥有独立的核心技术。世界上很少有一家手机企业能够像三星这样占据几乎全部的核心技术。

而这一切,其实得来不易,除了韩国政府“举全国之力”的大力扶植之外,三星在研发上的投入和毅力确实无人能及,例如,在NAND Flash的研发上,宁可忍受长达10年的亏损,也要持续投入研发,甚至在金融危机中也不中断。

3、日本

日本经济已经连续低迷了20多年,被戏称为“失去的20年”,昔日“如日中天”的Sony、松下、日立、东芝等品牌日渐式微,被后来居上的三星、LG等取而代之,仿佛日本经济的身影已经淡出了世界的视线。但事实上,来自日本的重要零部件甚至占到了一只iphone成本的1/3,以此来证明日本经济的存在和实力。日本仍然在半导体产业、电子零部件产业、LED产业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那些总部位于京都、倾向于与高校产学联合研发的企业。

至于曾经在移动互联网领域领先世界的日本,为什么发明不出一只iphone这个问题?作者也在书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全球化浪潮的今天,真正成功的企业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平台之上。如果想高效、低成本地研发创新型产品,就必须适应这个平台。而日本企业封闭式的开发方式,与今天技术开发的全球化浪潮是背道相驰的!另外,日本手机厂商多年来一直强调在某一个具体模块上进行技术化开发,而很少去提出整套的解决方案。还有,日本运营商对手机行业过于强烈的控制也是手机厂商创新的一大障碍!

三、中国大陆

坦率地讲,中国大陆在iphone的整个产业链中扮演着比较“尴尬”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是面临重重“矛盾”:

1、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工,被外商雇佣,参与其中,获得的收入却与iphone巨大的产值不成比例;而内地各省市,对于那些是否“内迁”还拿不定主意的厂商,给予极其优厚的政策竭力拉拢,为的是项目一旦落地,所带来的巨大产值、税收、就业以及政绩。

2、一面是处于“微笑曲线”的最底端,挣着辛苦的“血汗钱”;一面是费尽心机、千里迢迢地把iphone从美国、欧洲,变身为香港“水货”,再走私进大陆。其中,不仅有让人啼笑皆非的“生于深圳又回到深圳”,更透露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贫富差距!

3、比产业升级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人和社会的变化。随着80后、90后进入劳动力市场,他(她)们的需求已经与20年前的父辈迥然不同,不断发生的“跳楼事件”正向我们敲响警钟!

唯一让人略感欣慰的是,虽然“刘易斯拐点”不断临近,但是正如时任台湾大学EMBA执行长李吉仁所说:中国内地的市场足够大,在这样一个市场中,足以诞生一批国际级的企业!

最后以作者在引言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苹果和iphone只是一个窗口,它让我们更深切地认识这个世界!”

第二篇:一只小鸟读后感

三年级七班 周洋洋

小朋友们,你们不应该用弹子射那只小鸟,因为它还很幼小,还需要我们大家的保护,现在那只小鸟再也不能在枝子上唱歌,那只小鸟再也不能看到灿烂的阳光和葱绿的树木,那只小鸟再也不能跟鸟妈妈学习飞翔和觅食,那只小鸟再也不能够跟其它的小鸟们玩耍,那只小鸟再也不能捉害虫,所以我们要爱护小鸟,爱护环境,共同爱护我们的家园,一只小鸟读后感,读后感《一只小鸟读后感》。

第三篇:一只马蜂读后感

读《一只马蜂》有感

这是一部篇幅较少但却内涵丰富的喜剧作品,可谓是短小精悍。细细读来,不觉惊叹于作者变幻莫测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剧本写于五四时期,恰逢新思想大力传播之际,丁西林先生运用了俏皮的文字,幽默滑稽的诠释刻画出个性迥然的三个主要人物(吉老太太 吉先生 余小姐)心口不

一、言行不一的性格特征,却又不失文本的质朴真实。

吉老太太和吉余两个年轻青年俨然是两个不同的对立,一方是自诩开明,口头上不反对新思想, 其实旧意识很强的封建主义守旧者;另一方则是接受“ 五四” 洗礼, 希望冲破封建束缚而自由恋爱, 但由于当时社会上存在虚伪的风气, 男女不能随便接触, 掩盖真情实感的新青年。别林斯基说“ 任何矛盾都是可笑的喜剧性的来源。”两方在本质上有着根本的不同,而正因为两派的这一差异相互交错才最终形成了文本曲折诙谐的喜剧风格。

这部喜剧写的最为精彩的地方我认为有两处:

第一个场景就是当老太太走出门后房间只剩余小姐和吉先生的时候。文本逐章显志地揭示出吉余两人隐藏的爱情。就像插入了旧时的幻灯片,一张一张又重新梳理,让读者恍然大悟:原来余小姐却是一个外表随意却很有心机的女人,她明知父母不愿意她嫁给医生,却以询问父母为由,巧妙地撒谎,并且和吉先生配合, 机智地对付吉老太太。而他们以装病、说谎为桥梁的恋爱形势着实也让人觉得搞怪和滑稽,从他们的隐晦的反语和相互的暧昧调侃中表达出他们对对方的爱慕之情。“ 对, 我知道, 我们是天生的说谎一对”。

第二个场景,也是文章的高潮,同时也就是文章的结尾。丁西林说过“ 一个剧本的结尾可以紧收, 也可以慢收。前者如交响乐, 在最强烈灼高朝时突然以千钩之力一下收住, 刹时万籁俱寂, 令人目瞪口呆,半晌才如梦初醒后者如迁缓屠援的溪流,不知其所止, 在一个曲幽之处俏然隐去, 使人神思幽远, 遗味无穷。”正当这两个所谓的“地下恋人”趁机相拥之时,吉老太太和仆人恰逢从左右门同时走进,顿时房间气氛紧张起来,我想吉余二人内心一定是一阵慌乱,不知所措。余小姐一声答道:“喔,一只马蜂!”真是神来之笔, 颇有“ 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妙。正当人们在为这一对终成眷属的年轻人紧紧捏一把汗地时候,突然基调一转,加入诙谐之音,使人们不得不又在笑声中称赞这一对青年的机智, 为他们恋爱的胜利称快, 完成了喜剧性的结局。如雄鹰直插云端后又俯身冲向海面,人们仿佛还没有跟上他的步伐,对精彩的回答还意犹未尽之时,剧本却在这一声简短的回答中也落下了帷幕,把深深地思考留给了读者。

在我看来这部喜剧很成功,不仅在语言上简单易懂,容易让人接受,而且在轻松滑稽的语言意境中让人重新认识在这个“不自然”的社会,让人们在笑过之后开始寻找,寻找属于自己、适合社会的生存方式。

第四篇:《一只小鸟》读后感

寒假,我读了冰心奶奶的散文集《小桔灯》里面的《一只小鸟》。内容介绍了一只羽翼未丰的小鸟被一群孩子误伤致死的经过。

一天早晨,这只不会飞的小鸟在树上引吭高歌,美妙的歌声吸引了一群顽皮的孩子,他们非常喜欢这只小鸟。小鸟天天唱,久而久之,他们就想把它弄下来养。

有一天,它又站起来了,刚要发声,只听“嗤”的一声,一颗弹子向它射去,它一翻身,便倒了下来。它的父母像箭似地飞来把小鸟接住,衔到窝里去,小鸟的鲜血一滴一滴地从树隙里滴下来,它痛苦地死了,它的歌声从此消失了。

冰心奶奶写这篇散文的目的就是要告诉我们——爱是伟大的,不应该是自私的。我们不可以随意地去伤害小动物,哪怕是很不起眼的。它们可能是孩子,也可能是父母,如果父母失去了孩子,它们一定会非常伤心。如果是孩子失去了父母,它们不仅会非常伤心,甚至会饿死。

看了这篇散文,我明白了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唯利是图,要想一想事情的后果。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我们的朋友,不让它们受到伤害。

第五篇:全球通史读后感

2012年教师读书随笔征文大赛

夏虫的冬草——《全球通史》启思录

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 谢玉倩 firefly_121@163.com *** 题记:如果夏虫不想因其生命的短暂而浅陋,就必得学着消化能够赖以过冬的草料。

百度百科对《全球通史》的价值是这样介绍的:本书中人类的过去就有如一幅由远及近的画卷,一幕幕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里有人类的起源,文明的嬗变,有帝国的更迭,宗教的扩散;有对欧亚大陆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运的宏观思考,也有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的详细介绍;有对人性善恶本质的哲学分析,对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的辩证评价,也有对世界愈加两极分化的人道关怀,对人类历史上诸多灾难的渊源——社会变革总是滞后于技术变革——的忧虑与警示。不同于那种把自己的观点和观念强加给读者的历史学作品,这本书平心静气,娓娓道来,没有教育人的口吻,却把读者引入到一种求索的境界,让你不由自主地手不释卷。

对于我来说,在阅读这本经典学术专著的同时,既是对自己久违的专业学习热忱的重温,更多的是带来对历史教学技能和教学设计的思考,尽在这里做一总结,与大家分享。

一、阅读带来历史教育理念的更新

1、概念才是万本之本。09级学生在高考反馈中讲到:“希望老师能够更清楚的给我们讲一下历史概念”,这个小小的提议事实上是很多学生都有的困惑,也是我们长期来来“刻意”忽略的教学问题,概念的教学,很容易被理解成解释“是什么”,大到历史是什么?唐朝是什么?小到皇帝是什么?地主是什么?抽象的还有人文精神是什么?启蒙是什么?我们想当然的认为这属于常识,学生应该知道,事实上也没有人不知道,但很多人不懂,包括我自己由于我自己在学习的时候被一种模糊的印象代替了科学的解释,我不求甚解,也无从得到解答,故我也这样去教授(或者讲是应付)我的学生。举个例子:关于“现代化”,在坐的各位怎么理解现代化?根据我以往的讲授,标准答案被简化成“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当然视情况而定会有一定的扩充,不过核心就是如此,这个答案是从几套做过的练习题参考答案中得出的,而《全球通史》则是这样讲述“现代化的”,首先是经济学家的定义,然后是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定义,再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说,最后总结现代化不是一次完成的事情,在中世纪后期和近代早期,现代化包括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经济扩张、资本主义的出现、国家建设和海外企业。这些发展引起了伟大的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相继出现的政治革命形势上的链式反映„„。相信很多人会和我一样有疑问,难道他的定义就一定的绝对正确的么?就算绝对正确我们能给学生这么复杂的一个答案去解释本来很清楚简单就能搞明白的问题么?我全部不能有肯定的回答,但我起码发现了一点,我们以往的概念教学太过于薄弱,这种薄弱不在于我们能不能讲明白,而在于我们太过于程式化,我们的答案既没有该有的广度与深度,也没有灵活的角度,因而缺乏弹性,这使得我们的学生很难在灵活运用上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他们没有可以用来超越那个标准答案的梯子。我们可以讲不完什么是现代化,但我们不能够不懂得,正如在追寻救国进步的梁启超眼里,“叙述数千年来各种族所以盛衰兴亡之故也,是历史之精神也”。在婉约细腻的陈衡哲眼里“历史不是叫我们哭的,也不是叫我们笑的,乃是叫我们明白他的。”在幽默睿智的胡适那里“历史是一个百依百顺地由我们替她涂抹起来,装扮起来的小姑娘”,他们的论断不是因为正确而流传的,正因为他们立场各异,异彩纷呈的思想,历史才得以鲜活起来,以我所见,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我们无法在保障学生考试之余还能否对历史学科抱有一定的温情与敬意的原因吧。我们太着急去讲明白“是什么”“为什么”,恰恰忽略了我们没有权利去做什么论断,我们真正可以做的,是像全球通史这样,先能够把我们要讲授的知识尊重起来,介绍一下:“他是谁”

2、史观教学中先有观点再找论据还是由考据得出观点的问题。《全球通史》不同凡响突出的表现在它是“全球史观”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全球史观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我们可以很容易地从作者的字里行间体会出全球史观的统领,但又绝对不会认为作者是造出了这么一个概念,然后去“拼凑”了一道大菜。例如在讲到欧洲三大革命时,他写道:今天,欧洲三大革命(指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引者)向全球的传播虽然是在不同方面的支持下进行的,但似乎仍在以加速度创造一种尽管在细节上不同、但在基本特征方面将是一致的世界文化。——这句话虽短,却说得很到位。它道出了“三大革命”与后来广泛流播于全世界的现代文明之间深刻的渊源关系,从而凸显了现代文明崇尚科学化、工业化和民主化的本质内涵;同时它又强调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即由现代文明的传播所创造的“世界文化”将是同质性与多样性的一种辩证统一,也就是说世界各民族在接受了现代文明的本质内涵(即实现了所谓“现代化”)的同时,还将继续保留自己的某些可以与现代文明兼容的文化个性,从而继续维持各现代化社会之间的种种“细节上的不同”。我们可以很轻松的在作者的行文中找到他得出这样观点的轨迹。

简单来说,每一编后作者都单列出历史对今天的启示,分别探讨了“人性的本质”“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发展中的社会和受到阻滞的领先”“历史上的种族”这些在现代社会中层出不穷又沉疴难愈问题,他在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生态、种族关系、性别关系乃至战争诸方面造成的各种有害的世界影响的同时,将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归结为“技术变化”和“社会变化”之间的时间滞差,也就是说是因为受制于传统的人类总不能及时地变革社会以适应技术变化带来的新环境的缘故。这就意味着必须从一种更加宏大的叙事法则入手研究历史。

而在整本书的体例编排上,它因试图展示人类社会从远古经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进步历程,既没有采用传统史学“上古—中古—近代—现代”的生硬划分,也很少表现出“西方中心论”的调调,以1500年为界,分成上册:史前人类、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欧亚大陆的中世纪文明、1500年以前的非欧亚大陆世界和下册:公元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新兴的西方世界、西方据优势时的世界、1914年以来西方衰落与成功的世界。这样的体例划分即符合全球民众对自由平等、社会公正的渴望,而且契合“全球史”的精神。

在这样的反复印证中,一方面令我体会到在史观教学中,要求学生举出实例证明相关观点的过程里,一定不能把证明已有的观点当做是最终目的,倘或我们的目标就是为了対已知进行证明,则进步就无处可寻,本书的成书就是一例,阅读,学习乃至于观察生活,都应该是一种自我认知成长与成熟的过程,在高中阶段这种认知可以停留在同意或反对已有观点,但绝不能给学生形成一种不可突破的潜意识。对于学生而言不论求知还是人生,他们的路都很长,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致读者中所说我们现在既不能做自我欺骗式的乌托邦幻想,也不能做杞人忧天式的悲观预言,现在到了对现存的惯例和制度做一个冷静的再评价的时候了„„新兴的科学必须被用于改善生活而不是为了诸如“追逐名利,争夺权位”之类的卑微目的。

二、教学手段的更新——阅读对历史教学中相关材料的扩充。历史学不是著史:著史每多多少少带点古世中世的意味,且取伦理家的手段,作文章家的本事。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按傅斯年的看法,正是以史料学为内容,使近代的史学区别于传统的史学:这里所说的近代史学,也就是与近代科学发展逐渐趋同的历史学,而它之所以具有科学性,主要便在于其自觉地定位于史料学。所谓“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强调的是史料在历史学中的至上性。

本着这种科学的史学精神,我们目前的历史教学,也强调相关材料的真实性,那种“帕帕迪的一天”和“三毛的发家史”类的教学方法开始受到一些争议,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是否可以“编造”历史?“简化”历史?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又怎样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浩瀚的史书中快捷的找到自己所需的史料?《全球通史》一书不仅给与了切实好用的帮助(此书完全可以看做一本编年史的史料简集)还给予了一个方向性的指导:

1、《全球通史》中采用史料的多样性和生动性:

在本书的第31章《中国和日本》中,为了阐述在1839年的鸦片战争期间,配备老式武器的中国人没有打败装备蒸汽炮舰和火炮的英国人的任何可能性时,作者采用了一则关于“火攻船和猴子”的故事,这一类似“老鼠开会给猫系铃铛”式的军事构想形象生动的讲明了我们传统教材中“西方船坚炮利”“中方腐朽无能”道理,且更具有可探究性。在本书第38章《1929年以前欧洲的革命与和解》讲述共产主义在俄国的胜利时,则录入了一篇英国人关于俄国农民态度的报告,在对话中有如下两句:“革命是一件好事情,每个人都赞成革命,他们不喜欢共产党,但他们喜欢革命”“他们抱怨生活必需品的缺乏,抱怨强制性的捐献,担心没完没了的、常常是难以理解的法令和要求”这段材料很好的区分了革命的政治作用和经济影响之间的差别,又深刻的阐释了两者之间的联系,相较于之前常常被采纳的关于“煮鱼没有锅”的笑话,这则材料显得更加全面和容易信服,同样的也可以被用以多方面的设计学生探究。

2、《全球通史》中的史料来源给与我们的启示 以上册的部分章节为例,《全球通史》采用的史料如下: 《食物采集者的生活》来源于当时探险家以及以后移民和传教士所留下的记述报告

《部落社会的低生产率》来源于西方观察家的记录 《部落居民和农民》来源于美国记者的报道

《佛教在印度和中国》和《一个中国僧人眼中的印度》来源于玄装的经历

《孔子的学说》来源于《论语》节选 《匈奴蛮人》来源于《史记》节选„„

相信足以说明,除了经典史书之外,《全球通史》更注重于来自演讲、报告、纪实、观察记录的史料,这些史料更为贴近生活,更能从社会史的角度阐明观点,或者简单的讲,这些史料更为鲜活也更为现代人所接受,(他们从这些史料中可以不借用穿越联想等手段直接看到他们自己)。另外,在《孔子的学说》中,作者将自己所要阐述的史料分割成“个人、家庭、政治制度、教育与社会”四个部分,直接服务于他说要讲清楚的中国文明那种家国一体的特性,这也给我们一个新启示,我们固然应该通过编排分类使我们所搜集的史料服务于我们的目的,但这不该影响我们使用的史料的真实性,换言之,我们应当使用真实的史料,如果我们不编造就无法讲授难点,那只能说我们的史料来源太过于局限,我们的搜集方法太过于陈旧。

三、学生视野的开阔——阅读带来的想象力的锻炼

1、全球史观下横向的对比和纵古论今时纵向的联系 历史是不可以假设的,但当许许多多的历史事实被以一种科学精确地方法分门别类的储存在脑海(这是阅读全球通史时很容易达到的),我们就会跟着作者一起随时把历史上的重大变故与当今世界的现状联系在一起,提醒我们认清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与历史的内在联系,从而使我们的思想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在历史与现实的两个时空里驰骋,甚至由此产生出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联想与对比,产生出自己思想的火花和创作的冲动。由此,阅读历史成了一种乐趣,成了一个对历史和现实两个世界的疑问同时不断探询和解答的过程。例如《全球通史》对伊斯兰教势力从中东不断地向周围扩张,直至非洲、中亚东部、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的介绍和分析,使我自然地体会到“这一点至今仍深刻地影响世界事务的进程”,体会到当今世界围绕“大中东”的诸多矛盾冲突的缘起,体会到历史与现实是如何直接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2、反向联想带来的积极思考

在阐述现代化中西方占据优势时,本书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设”:

原文如下„„相反,意味深长的是从未有过对事态发展的相反的可能性的推测——印度士兵和商人为了贸易和战利品在英国登陆;这些贸易和战利品曾是在印度发财的英国人的动机。那种认为印度人在英国可能会像罗伯特.克莱夫和沃伦.黑斯廷斯在印度那样做的想法似乎十分荒谬,以致从未有人考虑过甚至会有极小的可能性。„„

写到这里已经足以令人惊异作者的思维,但这种看似天马行空的构建却并非不负责任,因为作者很快解释了但它之所以是十分荒谬的原因,恰恰是因为英国社会和印度社会之间的差异——后者是不可救药地四分五裂的,其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隔阂比前者的要大得多。克莱夫和黑斯廷斯能挑起穆斯林教徒反对印度教徒、王公反对王公、地方势力反对封建官僚,广大农民却毫无生气地呆在自己的村庄里。但是,印度任何克莱夫和黑斯廷斯式的人物无疑都将遇到由清教徒和天主教徒、政府和公民(包括特权阶层、城镇居民和农民)组成的统一战线。这就是差别,它对世界历史意义重大,将传统社会与经历了现代化的社会分离开来。从而对现代化这一概念做出了更为深刻的解释。

我相信,如果说的学生缺乏灵气是一种抽象的表达,那么,我们的学生所缺乏的正是这种有理有据,多角度深层次的想象力,而一个思维固定,知识短浅的老师是不可能带给学生这种想象力的,全球通史做了我一位沉默的老师,我在阅读它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次自我教育与完善的洗礼,也留下了许多关于教育工作的困惑与思考。更多的是开启了我关于阅读专业书籍的欲望,期待着,能够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遇见更见进步的自己,更期待着更加进步的自己能够使我的教学不再是为了“卑微的目的”而是为了“改善生活”。

下载《一只iPhone的全球之旅》读后感(最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只iPhone的全球之旅》读后感(最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 我今天向大家介绍一本书,就是这个美国的一个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说实话如果从轻松和实用的两个角度讲,这本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实没有太......

    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书报告 一.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L.S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曾获得过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等一系列......

    《全球通史》读后感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传世著作《全球通史》,自从出版近半个世纪以来给全球史学界带来巨大的震撼,它从系统的全球史观出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纵览今日之世界,人们的时......

    《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 在《全球通史》中条理清楚地介绍了各个国家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但无论是哪一个朝代,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大洲,都无法抵挡得住这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它们或被......

    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这本书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作者采用的是另类的史学观点,将整个世界看成一......

    《全球通史》读后感(通用)[本站推荐]

    《全球通史》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全球通史》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

    《全球高考》读后感

    《全球高考》读后感 《全球高考》读后感1 在这个暑假,我看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做《全球高考》,这是一本寄托着梦想的作品。《全球高考》,晋江文学城超人气作品,作者为晋江超人气......

    全球通史读后感

    大学前成长助力计划报告 我从小就对历史方面颇感兴趣;上学开始,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我对历史方面的研究也不断加深;高中之时,每每从历史题中发现诸多高深的材料都出自于同一本书,......